1、第五课时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不良心理及调适引言:今天我们一起分析一下目前大学生中一些普遍存在的不良心理及如何调适。1社交自卑感 在人际交往中,自卑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自身因素评价过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谨小慎微,多愁善感,产生猜忌心理;行为畏缩,瞻前顾后等。自卑心理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心理上消极的自我暗示,一是现实交往受挫,产生消极反应;二是生理上的某些不足引起消极自我暗示;三是对自我智力与能力估计过低带来的消极暗示;四是对性格与气质自我评价过低带来的消极自我暗示。自卑是心理暂时失去平衡的一种心理状态,对此可以通过补偿的方式来加以调适,这种补偿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有的大学生明知自己能力不强,
2、却故作姿态,穿奇装异服,吹牛,大手大脚花钱,搞怪声或姿势等以引起别人的注意。这种消极的补偿方法不足取。积极补偿方法有:1 正确对待失败。成功和失败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二者几率各占一半。只要做事就存在着失败的可能,除非什么都不做。所以,对此持平常之心,就不会在感情上产生很大的波动了。2增强自信。大学生要对自己有充分的信心,对前途抱乐观的态度,一个人的成功越多,自信心会得到正强化。为此,要建立起符合自身情况的“抱负水平”,“抱负水平”不易定的太高或太低。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中提出一个自尊的经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负 意思是说,自尊取决于成功,还取决于成功对个体的意义。根据这个公式,增大成功和减小抱负都
3、可以获得高的自尊。成功或许有很多因素制约,不是很容易就得到的,但我们可以降低对工作和生活的期望值,这样,一个小的成功就能使我们欣喜不已。另外,要学会“选择参与”。我们提倡大学生多参与集体活动、社会活动,但要选择那些适合自己、能取得成功的活动,有益于增加自尊。明明自己体育不好,却偏偏参加体育比赛,这不是给自己找难受吗?再者,还要学会合理比较,根据相似性原理,选择地位、身份能力相似的人与之比较,会增加自尊。讲一个小青蛙的故事:有一天,一头小牛到河边饮水,一只青蛙看见小牛这么高大,心里很不平衡,也很不服气,它下决心要变得比小牛大,起码也要和小牛一样大。于是,它就开始鼓肚皮,然后问它的同伴:“你看现在
4、我有没有小牛大?”同伴说:“差得远呢。”小青蛙继续鼓,问:“现在怎样?”“差得远”。于是它更加努力地鼓,肚皮越来越大,同伴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说:“你别鼓了,再鼓就涨破了,你为什么非要和它比大,难道你就不能和它比小吗?比比谁长得小巧玲珑!”一句话让小青蛙如梦方醒,豁然开朗。3扬长避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人,也没有一无是处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学会对自己做出公正、全面的评价,既不沾沾自喜,又不顾影自怜。要善于把握和发展自己的优势,以补偿自己的不足。所谓“我很丑但我很温柔”,“东方不亮西方亮”,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只看见成功人士坐宝马,没看见他早生白发。用
5、实际行动建设自信:(选自心理医生2008-12)战胜自卑,不能止于幻想,必须付诸行动。具体方法如下:1、突出自己,挑前面的位子坐在各种形式的聚会中,在各种类型的课堂上,后面的座位总是先被人坐满。其实,坐在前面更能建立信心。久之,这种行为就成了习惯,自卑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变为自信。记住,有关成功的一切都是显眼的。2、睁大眼睛,正视别人不敢正视别人,意味着自卑;躲避别人的眼神,折射出阴暗心态。正视别人等于告诉对方:“我是诚实的,光明正大的;我喜欢你。”3、昂首挺胸,快步行走人们行走的姿势与其心理状态有一定关系。懒散的姿势、缓慢的步伐是情绪低落的表现。身体动作是心灵活动的结果。通过改变行走姿势与速度,
6、有助于心境的调整。将走路速度加快,就仿佛告诉整个世界:“我要到一个重要的地方,去做很重要的事情。”4、练习当众发言面对大庭广众讲话,是培养和锻炼自信的重要途径。沉默寡言的人认为:“我的意见可能没有价值,如果说出来,别人可能会觉得很愚蠢,我最好什么也别说。”每次的沉默寡言,都是又中了缺乏信心的毒素,会愈来愈丧失自信。2社交恐惧感 大学生渴望友谊,希望广交朋友。但有些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特别敏感,害怕,极力回避与人接触,不得不交往时则紧张、恐怖、心跳加快、面红耳赤、难以自制。为此,他们常常陷入焦虑、痛苦、自卑中。严重影响到身心健康和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称为社交恐惧症。列如:吴某某,某大学高护专业的学生,
7、独生女,父母均为高级知识分子,从小家教很严,不爱说话,上大学后,性格更加内向,自尊心特强,处事谨小慎微,总以为别人时刻在注意她、评价她,担心自己会出什么差错,让人瞧不起。后来,她暗暗爱上医疗系的一个男生(她的老乡),但又不敢表露,还怕别人知道这个秘密。一次,有的同学就此事跟她开玩笑,她更是心里发慌,担心别人对她品头论足。此后,她见人就躲,有人与她聊天,她就面红耳赤,心慌意乱,语无伦次。这位大学生患的就是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症是后天形成的条件反应,是经过“学习”过程而建立起来的。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直接经验“。有道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有些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屡遭挫折,就会形成一种心理上的
8、打击,在情绪上产生种种不愉快的甚至痛苦的体验,久而久之,就会不自觉的形成一种紧张、不安、焦虑的情绪状态。这种状态定型下来,形成固定心理结构,在以后遇到新的类似刺激情境是,便会旧病复发,心生恐惧。二是“间接经验”,如看到别人或听到别人在某种交往情境中受挫,陷入窘境,或受到难堪的讥笑、拒绝,自己也会感到痛苦、害怕,甚至通过媒体等途径也会传染。他们会不自觉地依据“间接经验”来预测自己会在特定的社交场合遭受令人难堪的对待,于是紧张不安、焦虑、恐惧。这种情绪状态泛化,就会导致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症是因心理紧张造成的,只要对症治疗,是可以改观的:1 消除自卑,树立自信。对自己应有正确的认识,过于自信和盲目自
9、卑都是没有必要,事事处处得体,对自己求全责备是没必要的。2改善自己的性格。害怕社交的人多半比较内向,(但内向的人不一定不善于社交,我认为。如孙文宁老师,外向人多说,内心的人多做)但应注意锻炼自己,多参加集体活动,尝试主动交往逐渐使自己成为开朗、乐观、豁达的人。3掌握相关的知识。学习一些社会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等的知识,掌握社交的技巧和艺术,真正明白道理,这对消除心病是大有裨益的。请你拥抱痛苦摆脱思维,实践生命开篇就表示,书中的建议无法治愈读者的痛苦,其第一句话就是:“人总是会遭受痛苦”;其次,它建议那些痛苦的人不要跟负面情绪作斗争,而是将其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来接受。这本书宣称的理念就是:幸福不是生
10、活的常态。史蒂文。黑兹(美)的“接受与现实疗法”(ACT)认为,我们应该承认否定性思维在人的一生中总是会重复出现;不要试图挑战这些负面的想法,而应当把精力集中在确立我们的价值观并竭力去实现它。黑兹认为,一旦人们愿意接受消极的情绪,就会更容易找到生命的真正价值所在,并坚持向这个方向发展。虽然说来容易做来难,但是黑兹的主要观点是:当人们竭力想控制自己的思维的时候,很难去考虑生命中的大事。试一试:当你想参加一项活动却犹豫退缩时,就对自己说,“如果我参加了会死吗?”(李力刚语),看效果如何。大胆参与,以此突破自己的瓶颈。3社交嫉妒感 嫉妒是针对他人的优越地位而在自己心中产生的不愉快的情感,俗称“红眼病
11、”,是对别人优势心怀不满的一种不悦、自惭、怨恨、恼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性情绪。圣经称嫉妒为“凶眼”,占星术士称之为 “灾星”。嫉妒来源于比较。大学生相互之间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引起大学生嫉妒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类:外表、成绩、能力、物质条件、恋人、运气等等。那些自尊心过强、虚荣心过盛、自信心不足、以自我为中心的大学生更易产生嫉妒心理。“只要你过得比我好,我就受不了”。其实,谁都不可能在任何时候把任何事情都做得比任何人更好。也就是说,谁都无法在所有的时候所有的方面超越所有的人。所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就是这个道理。嫉妒心理的发展有三个阶段:程度较轻的嫉妒,往往深藏于人的不易察觉的潜意识中;程度较
12、重的嫉妒,其标志是当事人的嫉妒心理不再完全潜抑,而是自觉或不自觉的显露出来;非常强烈的嫉妒,嫉妒者已失理智,往往会导致极端行为。结果必然两败俱伤。嫉妒是一种“平庸的情调对于卓越才能的反感”,常会导致害人又害己的不良后果。大学生应学会理智得处理嫉妒心理:1培养达观的人生态度。人生本来就是一个舞台,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合的角色。要有勇气承认别人有比自己更高明更优越的地方,从而重新认识、发现和创造自己。“大狗叫,小狗也得叫”。要承认,人生来是不平等的,或者说,还没出生就已经不平等了。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者丁肇中,祖籍山东省日照市,1936年1月27日生,他父母毕业于美国密西根大学。想想看,
13、那个年代,我的父母作为一介农民连肚子都吃不饱,何谈读书?他的孩子又如何在学术上与他比较呢?有的人是含着金条出生的,而有的人却出身贫寒。当然这里讲的“不平等”是某个方面,而不是全部,无论如何,我们的人格是平等的。2要化消极的嫉妒为积极的嫉妒,“你行我也行”,奋发努力,缩小差距,力求改善现状,开创新局面(其实,嫉妒之心人人都有。当感觉和别人不平等时,就努力追求平等如男女平等,追求人权,“重男轻女”“厚此薄彼”,当大家都一样了后,又要追求卓越,卓越本身就是一种不平等)。3要充实自己的生活,培根就曾经说过:“嫉妒是一种四处游荡的情欲,能享有他的人只能是闲人,每一个埋头于自己事业的人,是没有功夫去嫉妒别
14、人的”。4密切交往,加深理解。许多嫉妒心理是由误解产生的,嫉妒者误认为对方的优越会造成对自己的损害,从而耿耿于怀。所以同学之间要打开心扉,主动接近,加强心理沟通,避免发生误会,即便发生了也要及时妥善消除。怎样避免嫉妒?1不要过分张扬。2体贴弱势者的感受。提倡:利人利己的事,多做;不损人但利己、利人但不损己的事都可以做;损人利己和利人损己的事,尽可能不做;损人损己的事,坚决不能做,争取双赢、共赢。4社交猜疑症 猜疑即多疑。疑建立在猜的基础之上的,往往缺乏事实依据,在许多时候也缺乏合理的思维逻辑。猜疑的人往往对人对事十分敏感多疑,看到同学背着自己说话,便疑心在讲自己的坏话;看到某同学没与自己打招呼
15、,便猜疑该同学对自己有意见或不喜欢自己等等。在猜疑心理的作用下,人会陷入作茧自缚、自圆其说的封闭思路中,即以某一假想目标为出发点,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上,把假想做根据,又据此得出结论。在猜疑心理的笼罩下,被猜疑者的一言一行都会带可疑色彩。一个人之所以发生猜疑症,多半有这样的原因:过分关心自己,常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错误的思维定势。猜疑者大半在人际交往中吃过亏或受过损害,于是凡事都先考虑别人是否在损害自己。猜疑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伤害他人感情,无事生非,同时也是自己处于不良的心态之下。克服猜疑的方法有很多:1要开阔心胸、不要过分计较;2要学会全面、辩证的分析问题,改变封闭性思维方式,根据心理学家试
16、验统计,学会全面看问题后,90%的猜疑会自己冰消雪融;3要加强沟通。猜疑常由于误会或他人搬弄口舌引起,因此,交心通气,开诚布公有助与消除疑惑、误会,增进友情和信任感;4要学会“迟半步反应”,当产生疑惑时,可如培根说的那样,有所警惕,但又不表露于外。这样当猜疑成立时,不会因此而吃惊并受到伤害,若猜疑无道理时,亦可避免误伤他人。5社交新鲜感与恋旧感 社交新鲜感与恋旧感在大学新生中相互交织出现。未入学前,有的大学生往往把大学看的过于神秘,甚至把大学想象成为理想的天堂、生活的乐园。刚刚踏进大学校门时,新的环境,新的教师和同学,新的学习内容,现代化设施和仪器设备等,在他们面前带有惊人的色彩,是他们产生一
17、种令人兴奋的新鲜感。然而,毕竟是新的环境,远离家乡,人地两生。有些同学由于缺乏在新的环境中独立生活的思想准备和自理能力,很快发现自己在许多方面不适应,久而久之,渐渐产生厌倦情绪,甚至饮食不安,坐卧不宁,想家,留恋中学生活等念头也接踵而来,甚至产生严重的失落感。这种感觉及行为阻碍了大学生适应环境,在人际交往中也只能做到“不忘老朋友”,难以做到“结识新朋友”,个人交际圈也大大缩小。因此,大学生应尽快调整自己的方位,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尽快从恋旧的失落感中走出来,适应新的环境、新的生活。6冲动 冲动容易产生冲突,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冲突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显性的冲突,表现为直接用行为来对抗、侵犯、
18、伤害对方;二是隐形的冲突,如马家爵,仅表现为心理或情感上的对抗或不相容。冲突来源于沟通不良、生活习惯的差异、利益争夺、情绪变化、人格差异、态度和价值观念相悖等。大学生的许多人际冲突,其实往往是一次无意的碰撞、不经意的言语伤害或区区小利等,本来只要打个招呼、说声抱歉也就没事了,但双方都赌气而出言不逊,结果争吵起来。更有甚者,一个不让,一个拔拳相向,弄得头破血流,事后懊悔不迭。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是双方都在用不适当的方法维护自尊,即典型爱面子的冲动心理。仿佛谁先道歉就伤了面子,谁在威胁面前低了头谁就是孬种,于是层层升级,以悲剧而告终。心理学研究认为,人在冲动的情绪状态下,意识范围变小,考虑问题偏激,
19、主观化严重,自控力降低,常会做出不明智的举动。“冲动是魔鬼”(郭东临)如一位性格内向、情绪不稳的男生,因同寝室一同学把洗脸盆放在他桌上,而认为该同学的行为是对他的挑衅,看不起他,欺负他。于是就用水果刀将对方刺伤,引发凶杀事件。人际交往中发生矛盾在所难免。但如果处理不当会增大矛盾、破坏合作。凡事应该冷静处理,避免冲动:(1)要尽量避免争执发生。通过争论和斥责来使对方改变是很难的,人与人的沟通更多的要靠心平气和的交流。(2)一旦发生争执,要避免过分情绪化,特别是防止引发人身攻击。办法之一:辩论法。争执发生时,要把争执看成是辩论赛,只能摆事实讲道理,而千万不能进行谩骂和人身攻击;办法之二:撤退法。一
20、旦发现争执变得激烈,情绪化的苗头严重时,要说“我不想和你争了”,“这事以后再讨论”“咱俩都再想想”,命令自己赶快走开,使头脑冷静下来避免使冲突升级;办法之三:主动弥合法。争执结束后,要尽快重归于好,避免“冷战”。尤其是占了优势的一方,不要“得理不饶人”,而是更重要主动向对方道歉。如果你经常与他人发生争执或冲突,则很可能是你的认知模式、性格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则应引起注意并找心理医生寻求帮助。 7羞怯 羞怯即害羞、胆怯,由于不自信而产生,是在熟悉的环境中压抑自己表现欲望的心理。羞怯现象可以细分为:自卑型羞怯、敏感性羞怯、挫折性羞怯和习惯性羞怯。自卑性羞怯的人对自己的现状悲观,觉得自己不得志
21、不如人,因而害怕与人交往,尤其害怕与有成就的人交往,(而日本人却是无论如何也要往富人堆里钻。)怕他人瞧不起自己;敏感性羞怯的人一到人群中觉得紧张不安,总担心自己被别人否定;挫折性羞怯表现为在大庭广众面前受到众人冷淡后再遇到类似情况就有一种羞怯感,和陌生人交往中曾碰到过尴尬情况后与所有陌生人打交道就会出现紧张的演化性羞怯;习惯性羞怯一般是由于孩提时代羞怯形成的习惯。由于羞怯常使大学生在与人沟通中大大约束自己的言行,难以清楚地、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情,甚至造成自己的不被理解或误解,因此妨碍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羞怯心理严重的人在与他人沟通中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非常重视,唯恐有差错,这就导致他们常表
22、现出腼腆、忸怩、不好意思、脸色绯红、说话音量小、不自然的情况,久而久之,便不敢与人接触,羞于在公开场合讲话,甚至导致社交恐惧症。克服羞怯心理办法之一:认知调整法。克服羞怯心理的关键是克服自卑心理,相信自己自己的实力,肯定自己的优势,认定交往的成功。不要以为社交恐惧是很重要、很丢脸而又无法改变的事情,而要认识到这是一种很正常也很容易校正的心理现象。从而缓解心理压力,增强矫治信心。办法之二:主动强化适应法。不要过多计较别人的评论,每个人受到别人的评论是很正常的事,不必过分看重。人家的评论不论是肯定的、否定的,都应看成是对自己的一种促进,应以此为动力。不要回避与人交往,相反要命令自己更加主动、频繁地
23、与人交往。你会发现与人交往多了,慢慢地就不会感到紧张了。办法之三:现场放松法。要争取更多的锻炼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争取到大庭广众之中去说话,每当感到紧张时,就双肩下垂,闭上双眼,然后慢慢地做深呼吸,直到完全放松时为止。办法之四:自我暗示法。紧张往往是由于害怕别人的评价引起的,因此,学会通过自我暗示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当你在一个陌生的场合自感过分紧张羞怯时,应暗示一下自己,心想这些人都是我的熟人,他们非常理解我,从而建立起自信心,使自己能镇静下来。8孤独 孤独感由于社会环境的隔绝而产生,或由于一个人长期没有获得一个满意的人际关系网而产生。健全的社会生活必须有完整社会关系网络,以满足社会性
24、的需求,获得依赖,表达好感,得到心理和感情的支持。随着心理的成熟,大学生越来越发现自己与同龄人之间的心理差异,意识到自己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产生了与他人交往、了解别人内心世界并被其他同龄人接受的需要。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便容易感到空虚,产生孤独感。大学生们常常具有这样的矛盾心理:一方面觉得自己心中有许多不愿轻易告诉别人的秘密,有一种闭锁心理;另一方面又渴望别人真正了解自己,彼此能以心换心地沟通思想。但寻觅不到这样的“知音”时,便会陷入惆怅和苦恼,加深自己的孤独感。还有人因为孤芳自赏、自命清高而产生孤独感。有些大学生口口声声“郁闷”、“孤独”,无形中成为不良心理定势。 摆脱孤独感的基本途径就在于改变不适当的处世态度和生活方式,开阔生活空间,在积极的交往生活中建立与他人心灵的联系。一个人在紧张充实的生活中,是无暇顾及孤独的,只有在无所事事的时候才会感到寂寞和空虚。因此,闲暇时积极参加社交活动,会使人觉得生活充实而富有乐趣。当自己感到被别人所理解、所悦纳,并与别人心理相容的时候,便会抛弃狭隘的自我,抛弃自我封闭的孤独感。作业:你在人际交往中遇到哪些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