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代中国经济张宇 卢荻 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内容简介本书是经济类专业本科核心课程教材,本教材全面系统介绍了当代中国经济的历史、现状、基本政策和基本理论、内容涉及到了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等主要方面,涵盖了企业、市场、宏观体制、分配制度、宏观管理体制、经济发展道路、科学技术、人口资源环境、工业化与信息化、农村与农业、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等各个方面。作者通过广泛的收集资料、整理政策文献、分析数据资料等,说明了当代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貌和基本问题。与同类教材相比,本书的基本特色和优势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政策,注重内容全面性和系统性,强调准确、客观、完整的反映中国经济现实。作
2、者简介张宇,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经济学系主任,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卢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比较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经济系高级讲师。第一章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张宇 卢荻 主编 第一章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节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第四节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1)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2)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3)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4)对全部生产实行有计划的调节(5)在共产主义社会的低
3、级阶段要实行按劳分配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的建立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国民经济中,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这两种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经占绝对统治地位。社会主义公有制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的主体部分,社会主义已经在全国范围确立起来了,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到了社会主义社会。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三、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与演变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确立的同时,“一五”计划期间,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后,毛泽东依据当时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党面临的新任务,提出了经济建设要以苏联为鉴戒、走自己的
4、道路的思想。八大之后不久,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党在指导思想上发生了“左”的错误,八大的路线和许多正确方针未能在实践中坚持下去。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这一论断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阶段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实行这一制
5、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是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一个重要表现。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
6、现在控制力上。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四、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这对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第三节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一、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改革开放以来,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多种分配方式集中体现为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第三节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二、兼顾公平与效率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实行的是高度平均化的收入分配制度。总的来说,我们党高度重视公平与效率的
7、统一。但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经济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平均主义,提高经济效率。因此,这一时期政策上比较强调效率优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人们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第三节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三、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推动着人们对社会公平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重视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问题。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
8、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第三节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三、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注重社会公平,特别要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管。2006年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门研究了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会议提出要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照例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第四节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
9、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主要阶段。(1)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2)有计划的商品经济。(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四节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中共十四大特别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继续探索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不断提高驾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这些思想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
10、第四节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首要的一个特点是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始终保持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第二个重要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在强调提高效率的同时,特别强调要注重消除两级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努力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第四节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经济的第三个特点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第四个特点是必须在对外
11、开放中坚持独立自主,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身力量的基础上,注意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经济安全,注意防范和化解国际风险的冲击,保持对关键行业和领域的控制力。第二章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发展理论与发展战略张宇 卢荻 主编 卢荻 主编 卢荻 主编 卢荻 主编 卢荻 主编 卢荻 主编 卢荻 主编 卢荻 主编 卢荻 主编 卢荻 主编 9。然而,中国人口的健康水平和医疗卫生条件发展并不平衡,城乡之间和各地区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距。第一节人口结构与质量3.中国人口的人文发展状况目前,国际上用来反映人口素质较为通行的指标有:人口的生命质量指数;美国社会健康学会指标;人类发展指数。相对于人均收入水平,中国的人文发展水平比较
12、高,并且自改革开放以来持续提高。第二节中国就业状况与特征一、中国就业的基本情况建国初期,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劳动就业人口逐渐增长。知957年,全国就业人口由1949年的1.81亿增加至2.37亿。1958-1965年期间,由于受“大跃进”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呈现大起大落,劳动就业规模也相应出现大增大减。年以后的“文化大革命”期间,生产停滞、社会秩序混乱,就业问题又一次凸现出来。世纪年代末期,为解决建国以来所积累起来的就业问题,政府对劳动就业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的重点是改革统包统配的就业政策和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调整产业结构,创造更多的劳动就业机会。第二节中国就业状况与特征一、中
13、国就业的基本情况年下半年以后,由于经济过热,一些企业关停并转,生产所需劳动力大量减少,在这种就业形势下,政府采取了消减国有企业剩余劳动力的方针,下岗再就业问题开始浮现,就业状况再度恶化。进入年,中国就业形势再度紧张。总体看来,自世纪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就业方式发生转变,逐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方式。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也开始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经济增长对劳动力吸纳的数量呈现出下降趋势。因此解决就业问题依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的艰巨任务。第二节中国就业状况与特征二、改革以来中国就业的结构特征与变化趋势就业人口的分布特征(1)就业人口的城乡分布特征。(2)就业人
14、口的所有制结构特征。(3)就业人口的产业分布特征。第二节中国就业状况与特征2.中国劳动的就业形势()劳动力供求态势。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和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一直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劳动力总量庞大,目前又是劳动年龄人口的高峰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兼之目前中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不断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速,由此而排挤出的劳动力也在增多,就业形势更趋严峻。第二节中国就业状况与特征2.中国劳动的就业形势()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从就业弹性的变化来看,总体就业弹性
15、呈下降趋势,这跟工业化进程是相一致的,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然导致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的下降。在年与年这两个期间的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为负值,而对应的第二产业就业弹性都为正。第二节中国就业状况与特征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进程。第一阶段,年,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恢复阶段。第二阶段,年,地区经济发展差距逐步拉大,劳动力流动数量大幅度上升,形成第一个外出就业高潮。第三阶段,年,需求拉动就业迅速扩展,以城镇为主要载体的外出转移速度逐渐超过通过乡镇企业就地转移速度。第四阶段,年,内需不足,市场疲软,经济增长放缓。第五阶段,年,经济复苏,经济进入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第二节
16、中国就业状况与特征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2)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第一,人口迁移与流动的基本流向是由农村流向城镇,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第二,农民工的产业流向已非农业为主。第三,从年龄结构上来说,迁移者主要以劳动力年龄人口或青壮年人口为主。第四,人口迁移与流动者的受教育水平高于迁出地的人口受教育水平,但低于流入地人口的受教育水平。第五,农业劳动力转移以兼业型为主、分离型为辅。第二节中国就业状况与特征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农村及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对城市经济的发展更是功不可没。源源不绝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供
17、给,也降低了发达地区和城市用工单位的劳动力成本,提高了企业盈利能力,提高了竞争力,加速了企业积累。劳动成本低廉是吸收外资和国际劳动密集产业移入的基本因素,也为扩大出口创造了有利条件。农村劳动力流动也促使城镇发展机制转到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的轨道上来。然而,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随着“民工潮”蜂拥而出,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第三节人口与就业政策一、中国的人口政策中国人口政策的现状中国现行的人口政策是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政策第三节人口与就业政策中国人口政策的演变第一阶段(1949-1970年),人口政策的初步提出阶段。第二阶段(年),人口政策的初步形成与试行阶段。第三阶段(年至今),人口政策的全面落实和稳定阶段。第三节人口与就业政策二、中国的就业政策中国传统就业体制的建立和强化中国传统的就业体制是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逐步形成的。它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为了解决失业工人的就业而建立劳动力统一介绍和统一招收计划;第二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劳动力招收和调配制度。从计划就业体制向市场就业体制的转变第十二章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资源与环境张宇 卢荻 主编 卢荻 主编 卢荻 主编 卢荻 主编 卢荻 主编 卢荻 主编 卢荻 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