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苏轼轼黄州惠州儋州。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自题金山画像苏轼苏轼问余平生功业,问余平生功业,心似已灰之木,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身如不系之舟。最豪放的词家最豪放的词家 最超脱的文人最超脱的文人 最潇洒的过客最潇洒的过客 最浪漫的诗人最浪漫的诗人 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中的字词、理解文章中的字词,能够翻译文章中能够翻译文章中的重点句子的重点句子.2、理解文章、理解文章“游于物外,就无往而不乐游于物外,就无往而不乐”的主旨,感受作者旷达超然的思想感情。的主旨,感受作者旷达超然的思想感情。3、鉴赏和学习文章、鉴赏和学习文章“一字立骨一字立骨”、一线、一线贯
2、串、叙议结合、正反对照的写作方法。贯串、叙议结合、正反对照的写作方法。4、品味文章平易秀丽、洋洋洒洒、收纵、品味文章平易秀丽、洋洋洒洒、收纵自如的语言风格。自如的语言风格。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三苏”,同为同为“唐宋八唐宋八大家大家”成员。成员。词与辛弃疾齐名词与辛弃疾齐名“苏辛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黄”书法与米芾书法与米芾.蔡襄蔡襄.黄庭坚黄庭坚 共称共称“北宋四大家北宋四大家
3、”在文艺理论中提出写文章要如在文艺理论中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行云流水”的文艺的文艺观。观。作者简介作者简介背景介绍背景介绍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为新党所不容,被排挤出朝廷,先任开封推官,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为新党所不容,被排挤出朝廷,先任开封推官,继任杭州通判。继任杭州通判。“三年不得代,以辙之在济南,求为东州守三年不得代,以辙之在济南,求为东州守”。宋神。宋神宗熙宁七年,被批准改任密州太守。第二年,政局初定,他便开始治宗熙宁七年,被批准改任密州太守。第二年,政局初定,他便开始治园圃,洁庭宇,把园圃北面的一个旧台修葺一新。他的弟弟苏辙给这园圃,洁庭宇,把园圃北面的一个旧台修葺一新。他的弟弟苏
4、辙给这个台取名叫个台取名叫“超然超然”。故此,苏轼写了这篇。故此,苏轼写了这篇超然台记超然台记。这是政治。这是政治失意后精神苦闷的自我排遣。失意后精神苦闷的自我排遣。本文说明超然物外,就可以无往而不乐,本文说明超然物外,就可以无往而不乐,即把一切事物都置之度外,无所希冀,无所追求,与世无争,随遇而即把一切事物都置之度外,无所希冀,无所追求,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就不会有什么烦恼,能成为一个知足常乐的人。安,就不会有什么烦恼,能成为一个知足常乐的人。这是用庄子这是用庄子“万万物齐一物齐一”的观点来自我麻醉,以旷达超然的思想来自我安慰。管它什的观点来自我麻醉,以旷达超然的思想来自我安慰。管它什么祸福
5、,什么美丑,什么善恶,什么去取,通通都一样。自己屡遭贬么祸福,什么美丑,什么善恶,什么去取,通通都一样。自己屡遭贬谪,每况愈下,也就不足挂齿,可以逆来顺受,无往而不乐了。谪,每况愈下,也就不足挂齿,可以逆来顺受,无往而不乐了。正字音正字音玮玮丽(丽()啜啜漓(漓()舟舟楫楫()采采椽椽()杞杞菊(菊()期期年(年()眩眩乱(乱()撷撷取(取()秫秫酒(酒()瀹瀹()潍潍水(水()餔餔糟(糟()园园圃圃()脱脱粟粟()wiwichuchujjchunchunqqjjxixishshppssbbxunxunyuyuwiwi整体感知整体感知第一段:第一段:从正面论述超然物外的快乐。说明从正面论述超然
6、物外的快乐。说明“吾吾安往而不乐安往而不乐”的理由是的理由是“凡物皆有可观凡物皆有可观”。第二段:第二段:从反面论述不超然物外必会悲哀的道理,从反面论述不超然物外必会悲哀的道理,“忧乐出焉忧乐出焉”的原因是的原因是“物有以盖之物有以盖之”。第三段:第三段:叙述移守胶西,生活初安,治园修台,叙述移守胶西,生活初安,治园修台,游而得乐的情景。游而得乐的情景。第四段:交代台名的由来,再次点明文章的主旨。第四段:交代台名的由来,再次点明文章的主旨。细节探究细节探究本文被视为本文被视为“一字立一字立骨骨”的典范,全文是围绕的典范,全文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是哪一个字展开的?是怎样怎样围绕这一个字展开的?
7、围绕这一个字展开的?明确明确 :本文用:本文用“乐乐”字贯穿全字贯穿全文,先写超然物外,就无往而文,先写超然物外,就无往而不乐,不超然物外,则必悲哀,不乐,不超然物外,则必悲哀,正面写乐,反面写悲,悲是乐的反面,终不离乐字。再写初到胶西之忧,再写初安之乐,治园修台,登览游乐。以游去衬托乐,愈显出更加可喜可乐。以乐开头,以乐收尾,全文处处见乐。写作特色:1、一般记体文章,多以记叙为主,或先叙或在记叙中适当插入一些议论,比如在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像本文这样一开始就大加议论,然后才人题记叙,先议后叙,由理人事,由事及景,最后以理收笔,而且前后都能紧紧扣住一个“乐”字,共同阐明一个主旨,议论与记叙紧密结合,是不多见的。议理和叙事交相生辉,寓情于叙事之中,是本文的又一个特点。2、本文的语言,也极为平易秀丽,如行云流水,洋洋洒洒,收纵自如。苏轼的人生哲学苏轼的人生哲学洒洒 脱脱 无无 拘拘随随 缘缘 自自 适适超超 然然 物物 外外乐乐 观观 旷旷 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