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31 考虑活荷不利布置的层数 塔楼不考虑,地下室及商业考虑 考虑结构使用年限的活荷调整系数 1.0 柱、墙活荷载是否折减 不折算 传到基础的活荷载是否折减 折算 调整信息:调整信息:.梁刚度增大系数按新规 2010 取值:是 梁端弯矩调幅系数:BT=0.85 梁活载内力放大系数:BM=1.00 连梁刚度折减系数:BLZ=0.80 梁扭矩折减系数:TB=0.40 实配钢筋超配系数 1.15 薄弱层地震内力放大系数 1.25 0.2Qo 调整分段数 1 0.2Qo 调整起始层号:KQ1=(地下室不调整)0.2Qo 调整终止层号:KQ2=(主屋面层)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区剪力墙抗震等级自动提
2、高一级 是(前面抗震等级按非底部加强区填写)0.2V0 调整分段数及起止层号:(注意从地面 1 层起算)框架核心筒结构全楼要调整 框支剪力墙结构框支层及以下要调整 全楼地震力放大系数:RSF=1.00 顶塔楼内力放大起算层号:NTL=XX 顶塔楼内力放大:RTL=1.00 是否按抗震规范 5.2.5 调整楼层地震力 是 是否调整与框支柱相连的梁内力 否 指定的薄弱层个数 受剪承载力不足的楼层要强制指定受剪承载力不足的楼层要强制指定 指定的加强层个数 0 托墙梁刚度放大系数 1(非转换结构),100(转换结构)32 配筋信息配筋信息:.梁主筋强度(N/mm2):IB=360 柱主筋强度(N/mm
3、2):IC=360 墙主筋强度(N/mm2):IW=360 梁箍筋强度(N/mm2):JB=360 柱箍筋强度(N/mm2):JC=360 墙分布筋强度(N/mm2):JWH=360 梁箍筋最大间距(mm):SB=100 柱箍筋最大间距(mm):SC=100 墙水平分布筋最大间距(mm):SWH=200 墙竖向筋分布最小配筋率(%):RWV=0.30,0.40特 1 级(框支剪力墙加强区),0.25(1,2,3 级),0.20(四级)设计信息设计信息:.结构重要性系数:RWO=1.00 钢柱计算长度按有侧移计算:是 按高规或高纲规进行构件设计 是 剪力墙构造边缘构件的设计按高规7.2.16-4
4、 条 否 梁柱重叠部分简化:作为刚域 是否考虑 P-Delt 效应:(根据计算结果填写)柱配筋计算原则:按双偏压计算(角柱指定)钢构件截面净毛面积比:RN=0.50 梁保护层厚度(mm):BCB=25.00 柱保护层厚度(mm):ACA=25.00 按混凝土规范考虑柱二阶效应 是 框架梁端配筋考虑受压钢筋 是 33 框架部分轴压比按纯框架的规定采用 是 地下室信息:地下室信息:.土层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Esol=100 外墙分布筋保护层厚度 50 扣除地面以下几层的回填土约束(mm):WCW=1.00 室外地坪标高(m)Hout=-0.35 地下水位标高(m)Hwat=-1.5 室外地面附
5、加荷载(kN/m2):Qgrd=10.00 回填土容重(kN/m3):Gsol=18.00 回填土侧压力系数:Rsol=0.50 人防设计等级:Mars=5&6(以下有人防时填写)人防地下室层数:Mair=3 地下室顶板竖向等效荷载(kN/m2)QE1=60.00 地下室外围墙的人防水平人防等效(kN/m2)QE2=25.00 输入参数说明:输入参数说明:1、活载折减(1)、柱、墙、基础考虑活荷折减,折减方式按 GB50009-2001 表 4.1.2 折减系数取。注意:梁折减系数与柱、墙、基础按层折减系数会连折,需分开计算。2、转换层所在层号要定义准确,程序据此决定(1)加强层的范围;(2)
6、转换层上下刚度比的计算及验算;(3)楼盖加强计算。3、程序没有自动计算屋面女儿墙的风荷载,可根据女儿墙高度与层高比值关系适当对顶层体型系数进行修正或按特殊荷载输入。4、连梁刚度折减系数:0.81.0(抗风为主),0.3(中震校核)。5、位移比控制时要考虑偶然偏心(高规3.4.5);层位移角控制时可不考虑偶 34 然偏心(高规3.7.3)6、所有抗震设计均应考虑扭转藕连的影响:(1)当位移比1.2,按单向地震作用考虑扭转藕连影响和偶然偏心影响(高规4.3.3)()当位移比1.2,按双向地震作用考虑扭转藕连影响(此时可不考虑偶然偏心影响,高规 4.3.3 条文说明)7、转换层,及受剪承载力薄弱的楼
7、层应强制指定为薄弱层。8、角柱必须逐层定义,不得遗漏。9、多层建筑计算时,可不考虑偶然偏心影响、扭转位移比中的位移平均值指楼层两端。10、关于双向地震,执行下属条款:当前三个振型中有一个振型扭转方向因子在 0.350.65 之间且扭转不规则程度为 II 类时,应计算双向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广东高规补充规定2.3.2);计算双向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时,不同时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广东高规补充规定2.3.3)。不符合第条的条件时,不应计算双向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f)f)计算控制参数计算控制参数 35 1、指标控制计算时可不勾选“全楼构件内力计算”和“构件配筋及验算”。2、层刚度比的三种算法中,剪
8、弯刚度最为严格,剪切刚度其次,薄弱层判断时采用地震剪力与层间位移的比值算法,其余两种用于验算转换层上下的等效刚度比。3、如果模型中定义有弹性楼板或有较多的错层构件时,配筋计算时一般选取总刚算法。4、扭转周期和平动周期比 Tt/T1 不应大于 0.9,对转换结构及 B 级高度结构不应大于 0.85 (高规3.4.5)。5、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地震力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不宜大于 1.2、不应大于 1.5(高规3.4.5),不含裙房的楼层不应大于 1.4(否则报超限)。6、楼层侧向刚度的控制新规范有了较大改动,见高规3.5.2 条 7、本层与相邻上一层的承载力之比不宜小于 80%,不
9、应小于其相邻上一层的65%(A 级)或 75%(B 级)(高规3.5.3)。8、X,Y 方向的最大层间位移与层高之比(及最大层间位移角)不大于 1/800。9、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有效质量系数)90%(高规5.1.13)。10、重力二阶效应及结构稳定(高规5.4)。11、转换层上部与下部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高规10.2.3 附录 E)。12、剪重比不小于 1.6%(高规4.3.12)36 13、注意按高规10.2.6-7 条控制框支框架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 14、结构构件表面裂缝控制原则及计算和构造方法:(1)不与水、土接触的结构构件表面:不控制裂缝宽度,按照强度要求进行构件配筋。(2
10、)与水、土接触的结构构件的内表面(不与水、土接触一侧):不控制裂缝宽度,按照强度要求进行构件配筋。(3)与水、土接触的结构构件的外表面(与水、土接触一侧):按照强度要求计算时构件保护层厚度取 50mm,按照控制裂缝要求计算时构件保护层厚度取 25mm。(4)含消防车荷载的荷载组合设计值控制截面强度配筋结果时,不控制裂缝宽度。(5)含人防荷载的荷载组合设计值控制截面强度配筋结果时,不控制裂缝宽度。(6)与水、土接触的结构构件的外表面裂缝宽度允许值:裂缝宽度允许值0.20mm。12 专业配合注意事项专业配合注意事项 1、建筑外墙的梁高度(1)住宅楼标准层的建筑外墙 有窗或门洞时,可统一梁底标高;无
11、有窗或门洞时,按受力要求确定梁高。(2)非标准层的建筑外墙 按受力和兼过梁双重考虑。2、室内公共空间的梁高,包括中庭走廊的边梁、沿走廊的门窗等。3、高层住宅塔楼的墙厚(1)外墙:厚度变化以外墙平为原则;(2)核心筒:厚度变化以不影响电梯井、楼梯间、公共通道的净宽要求为原则,核心筒的内部剪力墙原则上不变截面。4、住宅的客厅与餐厅之间不应设梁,当餐厅按入户阳台设计时应考虑与客厅之间不设梁的可能性。37 5、梁比墙宽时的偏位原则。6、结构楼板降板标高与建筑要求统一。7、反梁的设置 阳台:以建筑对阳台低标高控制为准;屋顶:避免屋面的局部荷载对顶层室内空间的影响;坡道:因坡道净高要求,对上部建筑或环境不
12、产生影响时;楼梯:因楼梯层高特殊要求时设置;楼板:同层楼板标高变化要求时设置;构件:因建筑造型要求,需要构件底面无梁时设置。13 结构构件设计结构构件设计 g)g)梁梁 1、梁截面宽度不宜小于 200,高宽比不宜大于 4。梁截面高度取(1/101/18)梁的计算跨度,且不宜大于 1/4 梁的净跨。梁截面高度受到限制时,可采取变截面高度梁、竖向加腋、水平加腋、加牛腿等措施,但须征得建筑专业和甲方的认可。2、框架梁支座不满足梁上部纵向钢筋水平锚固长度 0.4Lae 时,计算时应将支座设为铰接点,但不可过多设置。3、框架梁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在满足计算要求的前提下最少配置 2 或 4 根纵向钢筋,并满
13、足下述要求且除确有必要外不得随意增加钢筋直径及配筋面积:(1)梁宽 b300 的面筋贯通筋:一、二级配置 max214,纵向钢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 1/4,三、四级配置 212。(2)梁宽 b350 的面筋贯通筋:一、二级配置 max2 根贯通主筋+214(架),纵向钢筋中较大面积的 1/4 38 三、四级配置 min2 根贯通主筋+212(架),414 4、框架梁支座面筋确有必要全长拉通时(如相邻大小跨的小跨、与大悬挑梁相邻跨),支座面筋应减小直径、增加根数,但要满足拉通钢筋的截面面积等构造要求和支座锚固宽度限制。5、框架梁跨中正弯矩设计值,不应小于竖向荷载作用下按简支计算的跨中弯矩设计值的
14、50%,此项注意验算标准层大跨度梁。6、梁支座与跨中配筋由计算确定,支座配筋(除需要人工调幅)原则上按计算配置,不宜放大配筋;跨中配筋不宜超过计算面积的 1.05 倍,不应超过计算面积的 1.1 倍。支座梁面钢筋面积尽量不要(正),跨中梁底钢筋面积尽量不要(负)。7、悬挑长度不小于 1.5m 的悬挑梁,支座面筋确有必要时可放大 1.2 倍。8、主梁面筋贯通筋尽量选用小直径钢筋,支座附加,连续梁各跨底筋尽量采用相同直径和不同根数配置,底筋亦应尽量减少钢筋排数,避免三排钢筋的设置方式。9、井字次梁面筋取两根通长筋,一般支座配筋直径有区别时,选小直径的通长。10、主次梁应尽量不等高。主次梁等高时,须
15、指明支承关系,注明次梁钢筋放在主梁钢筋之上。11、由风荷载控制时,若连梁刚度折减后仍超筋,宜增加剪力墙刚度或降低连梁刚度重新计算,不宜采用内力调整方法解决。12、梁截面有效高度减去楼板厚后的腹板高度,应尽量450,以避免腰筋的设置。13、配筋时应区别连梁与框架梁,跨高比5 时,按连梁,其它情况一般按框架梁定义(节约箍筋和腰筋);选择为连梁时,一般不能按杆系定义(按墙开洞处理)。14、抗震设计时,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除按计算抗震设计时,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 0.5,二、三级不应小于,二、三级不应小于
16、0.3。15、梁端箍筋加密区长度:一级 max2.0hb,500、二、三、四级 max1.5hb,500;箍筋最大间距:一级 minhb/4,6d,100、二级 minhb/4,8d,100、三、四级minhb/4,8d,150;箍筋最小直径:一级10、二、三级8、四级6。尤尤 39 其注意复核当梁端纵向钢筋配筋率大于其注意复核当梁端纵向钢筋配筋率大于 2%时,箍筋最小直径应增大时,箍筋最小直径应增大 2mm。16、多跨梁的各跨不全部是框架梁时,应区分 KL 和 L 分别编号,KL 和 L 相临跨面筋宜取相同规格直径以便钢筋拉通,方便施工。17、小次梁截面高度应按计算选取,最小高度可取 250
17、mm(不要一律按 400)。管井小梁统一规定:La:150250(填充墙厚 100 时);Lb:200300(填充墙厚 200 时)。18、次梁一般不设通长筋(采用架立筋 212,大于 6m 时采用 214),当次梁跨度3m 时,且上筋数量不多时,可设通长筋。19、次梁边支座为柱或剪力墙时,边支座可作为固定端。边支座为梁或次梁垂直于 300 厚以下的墙时为铰支。20、塔楼标准层梁配筋宜按每 46 层变化一次。21、单跨次梁的两端点铰(程序按最小配筋率结果),多跨次梁的端支座为主梁时也必须点铰;单跨次梁的支座面筋为架立筋拉通,且核算不小于底筋的 1/4 面积。22、补充大跨度梁(塔楼梁跨不小于
18、5m,地下室位置梁跨不小于 8m)及悬挑梁的变形及裂缝验算。(悬挑梁L0/125,其余L0/250)。23、主次梁交接处位于主梁端部附近的主梁箍筋,腰筋较大时,应通过局部增设加密区(次梁)、适当加大加密区的长度(框架梁)或次梁端部设绞等方式以解决主梁通长箍筋、腰筋配置过大的问题。24、框架梁上集中荷载处,优先考虑只设附加箍筋,当附加箍筋不足时,应对照剪力图的计算结果配置,不得随意说明统一加设吊筋直径规格。h)h)现浇板现浇板 i.板厚:板厚:1.1、由计算确定且须以满足相关规范、规定和设备管线的最低设置要求及配筋最经济为原则。40 (1)一般情况下:单向板取 L/35(简支)L/40(连续),
19、双向板取 L/40(简支)L/45(连续),悬挑板取 L/10(1)主要现浇受力板最小板厚取 100;(2)墙身大样板厚不宜小于 80mm;1.2、核心筒楼板取 130mm150mm 厚,双层双向拉通10200。1.3、塔楼首层板厚作为嵌固端时取 180mm,砼 C30,双层双向配筋且min=0.25%;不作为嵌固端时统一按照咨询公司意见设置大板加腋。1.4、悬挑阳台宜用梁式结构;当挑出长度 L1.5m 时,应采用梁式结构;当 1.0mL1.5m 且需采用悬挑板时,其根部板厚不小于 L/10 且不小于 120mm;悬挑板L150mm,且双层双向拉通。1.6、建筑外转角处的室内角部板块板厚不宜小
20、于 120mm,配筋率宜0.3%。(质量通病防止措施)1.7、人防区顶板厚度根据计算要求确定,可计入结构层上混凝土地面的厚度或在不满足最小防护板厚要求但覆土厚度大于差值的 1.4 倍可适当减小结构板厚。1.8、按照规范规定的要求须加强的薄弱部位板厚不小于 150mm,板筋双层双向拉通。1.9、混凝土栏板、女儿墙高600 做成 100 厚,女儿墙高600 取不小于 120,并满足水平变形要求。ii.板的计算:板的计算:1、板底构造配筋的楼面,屋面板:支座按照 0.85 调幅(1)采用塑性板计算方法。(2)一般情况下=1.4,支座上部位于无填充墙的房间内部时,=1.8。(3)边缘梁,边缘剪力墙支座
21、约束假定:简支。41 (4)错层楼板支座约束假定:简支。2、消防车荷载控制的地下室顶板:(1)采用塑性板计算方法。(2)=1.8 或 2.0。(3)边缘梁,边缘剪力墙支座约束假定:固端。(4)错层楼板支座约束假定:固端。3、除以上两种情况注明的其它楼板:(1)采用弹性板计算方法。(2)边缘梁,边缘剪力墙支座约束假定:固端。(3)错层楼板支座约束假定:固端。4、弹性板计算时:板长边和短边之比2:按单向板计算 板长边和短边之比2:按双向板计算 5、塑性板计算时:板长边和短边之比3:按单向板计算 板长边和短边之比3:按双向板计算 iii.板(含底板)配筋:板(含底板)配筋:1、配筋方式:(1)地下室
22、底板、地下室顶板、转换层的楼板:a.配筋采用“贯通筋+支座附加筋”的形式。b.贯通筋应以满足受力计算、构造、施工的最低要求且间距在 150200mm 之间为原则,直径尽量小(可小于最小配筋率),另附加钢筋的直径尽量大但不宜大于 2 个规格。c.支座附加筋:支座处钢筋均匀布置,间距在 66.7100mm 之间。d.无梁底板内除确有必要外,一般不应设暗梁。(2)平屋面板配筋方式:a.板顶配筋采用“分离式+板面未配筋处温度伸缩构造面筋”的形式。42 b.温度收缩构造面筋:以满足构造的最低要求(即 0.1%配筋率)且不少于双向6150(HPB235 级)为原则。(3)坡屋面板配筋方式:a.板顶配筋采用
23、“分离式+支座面筋的一半钢筋拉通(间隔拉通)”的形式。b.拉通部分钢筋:以满足构造的最低要求(即 0.1%配筋率)且间距在150200mm 之间为原则。(4)除注明外,其它各类板(包括核心筒内楼板)配筋方式:双层双向。(5)塔楼标准层板统一采用冷扎带肋钢筋。2、楼板配筋采用分离式配筋,负筋的长度为从支座边伸出 1/4 短边计算跨度。3、当板短跨跨度大于 5.0m 时,板上筋的 50%应拉通。10.2.2.3 室外悬臂板跨度 L400mm、长度大于 3m 时,板底配抗裂钢筋 As1.5bh/1000。4、悬吊于梁下的外墙混凝土装饰板,不论整浇或后浇,均应设置足够的抗裂纵筋,限制裂缝宽度。5、板配
24、筋图中,所画出的钢筋均为受力钢筋,凡分布钢筋均不画出,分布钢筋要画出,就要标注“板分布钢筋”。6、如果需要双层双向拉通配筋时,拉通钢筋的直径尽量小(一般可小于最小配筋率),另附加钢筋的直径尽量大。(钢筋直径相差不得大于 2 级)7、应特别注意不同板厚、不同砼标号时的楼板最小配筋率(0.2%和 45ft/fy 较大值)。8、楼板的构造分布筋:(1)应分别设置“垂直于单向板受力方向的分布钢筋”和“固定受力钢筋位置的分布钢筋”的配筋量。(2)分布筋应以满足构造的最低要求为原则。9、板开洞尺寸大于或等于 250,(设备专业提出的留洞尺寸)应在图中注明。10、异形板按有限元程序进行核算,转角部位设置附加
25、放射筋,确有必要时设置暗梁。11、非住宅房间的顶板应采用等厚度结构找坡排水;屋面、露台等采用变厚度结 43 构找坡,排水即采用素砼找坡,与屋面板一同浇捣。12、大跨度板(板短边不小于 4m)的应对变形及裂缝进行验算。i)i)剪力墙剪力墙 1、剪力墙的截面厚度,底部加强部位不应小于 200,且不宜小于层高或剪力墙无支长度的 1/20,其它部位不宜小于层高或剪力墙无支长度的 1/25 且不应小于200。当墙体的稳定性验算满足时,墙厚可适当放松,但上下刚度比应满足要求。2、当剪力墙截面厚度 bw400mm 时,可采用双排配筋;当 400mmbw700mm时,宜采用三排配筋;当 bw700mm 时,宜
26、采用四排配筋。受力钢筋可均匀分布成数排。3、剪力墙分布筋的最小配筋率为 0.20%(四级)、0.25%(三级及以上)和 0.30%(部分框支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水平筋及分布筋采用的规格见下表:(注意连梁构造腰筋)墙厚(mm)配筋形式 底部加强部位 非底部加强部位 水平分布筋 竖向分布筋 水平分布筋 竖向分布筋 200 A 10200 10200 10/8200 10200 250 A 10150 10150 10200 10200 300 A 12200 12200 10150 10150 44 400 A 14150 14150-500 B 14150 10150 14150 10150-
27、4、剪力墙各排分布钢筋之间的拉接筋间距不应大于 600mm,直径不小于 6mm,在底部加强部位,约束边缘构件以外的拉接筋间距应适当加密。具体规定如下:墙身拉筋(墙身拉筋(S 筋)应钩住内外侧水平和竖向钢筋(墙暗柱中的拉筋直径大于筋)应钩住内外侧水平和竖向钢筋(墙暗柱中的拉筋直径大于 10时,仅钩住暗柱纵筋)。墙身拉筋间距:各向均时,仅钩住暗柱纵筋)。墙身拉筋间距:各向均600mm(非(非底部加强部位)及底部加强部位)及450mm(底部加强部位)底部加强部位),上下各排拉筋应竖向错开设置;除单体设计图另注,上下各排拉筋应竖向错开设置;除单体设计图另注明外,墙身拉筋直径:墙厚明外,墙身拉筋直径:墙
28、厚400 时,直径时,直径6;400墙厚墙厚600 时,直径时,直径8;墙厚墙厚600 时,直径时,直径10。5、剪力墙短墙肢定义按照高规7.1.8 条。6、注意定义不同抗震等级,察看配筋结果是否合理、是否稳定。施工图中输出边缘构件配筋简图。7、墙暗柱箍筋:箍筋形式要最大限度减小重叠部分(允许用拉筋处尽量不用箍筋)。构造边缘暗柱一般采用 HPB300 级(级)箍筋和拉筋:外大箍和内小箍、内拉筋的组合。8、对小肢翼墙可单独配箍筋,且应满足剪力墙墙身分布筋最小配筋率的要求,对此部分小肢翼墙,可不再配置墙身水平分布筋。9、对于错层处的剪力墙抗震设计时截面厚度不应小于 250,砼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C3
29、0,配筋率不应小于 0.5%。j)j)框架柱框架柱 1、长边与短边比不宜大于 3;注意察看柱的轴压比和配筋率。2、仔细核查柱顶部及转换部位易出现大偏拉受力位置的计算结果。3、剪跨比不大于 2 和因填充墙等形成的柱净高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 4 的柱全高箍筋加密。4、一、二级框架角柱全高箍筋加密。5、错层处的框架柱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柱全高箍筋加密。45 6、柱纵筋直径选择原则是,在四角放置最大限度的直径(钢筋直径相差不宜大于 2 级)。7、框架柱纵筋间距不大于 200mm。8、当框架柱采用 HRB400、RRB400 级钢筋时柱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可减小 0.1%(高规表 6.4.3.1)。9、最
30、小体积配箍率计算时,按去掉纵筋保护层厚度后的核芯面积。柱箍筋一般应最大限度等于最小体积配箍率,一般采用 HRB335 级(级),还可以采用多种直径(箍筋直径相差不得大于 2 级)。10、柱箍筋形式要最大限度减小重叠部分。k)k)楼梯楼梯 1、楼梯踏步板取 L/27 L/30,其中,L 为板的水平投影跨度。要验算挠度和裂缝是否满足规范要求,并注意主要疏散楼梯的活荷载为 3.5kN/m2。2、楼梯休息平台板厚不宜小于 100mm;应按计算配筋。3、板式楼梯梯板配筋计算按两端弹性固端考虑,板跨中弯矩均按 M=qL2/10 计算配筋,楼梯板支座配筋同跨中。4、楼梯梯段水平投影跨度 L6000mm 时,
31、宜采用梁式楼梯,需另行设计。l)l)地下室地下室 i.地下室输入模型地下室输入模型 1、地下室外墙在框架梁处,一般可不设置壁柱,按连续剪力墙输入;2、塔楼计算时,应含地下室至少 23 跨。3、地下室可采用独立模型计算(不含塔楼部分)。但首层做为嵌固端时的配筋应考虑塔楼影响的计算结果进行设计。46 ii.地下室外墙地下室外墙 1、外墙荷载为土体的侧压力、水的侧压力。按照水、土分算原则进行荷载计算。地面荷载取 10kN/m2。不考虑外墙附近回填土不易充分夯实而可产生少许压缩变形的有利因素,土体侧向力按静止土压力计算。当回填土无确切物理指标供设计参考时,静止土压力系数可近似取 0.50。土容重取 1
32、8kN/m3,浮容重取 11 kN/m3。地下室外墙的计算,可考虑基坑支护、基坑密实回填土和地下室外墙的三者共同工作或按静止土压力乘以折减系数 0.80 近似计算,0.5x0.80=0.40。2、计算地下室外墙的土和水压力时,在确定了土和水压力的压头高度后,不应作为活荷载计算,荷载分项系数均取 1.0。3、计算简图可取底部固定端、楼板处为铰支座的单向受力板。4、外墙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时,荷载分项系数均取 1.0。迎土面最大裂缝宽度允许值 0.2mm,钢筋保护层厚度 25mm(设计图纸仍按 0.2mm 和 50mm 标注)。5、内外竖向配筋应按弯矩包络图及构造要求设置。单面最小配筋率 0.30
33、%。竖向钢筋放在水平筋的内侧,取 h0=h-50。水平分布钢筋的面积不宜小于向受力钢筋面积的 15%,且配筋满足最小配筋率 0.15%的要求。拉筋可取8450600。6、地下室外墙及水池外壁墙,墙内外两侧分别按计算或构造配筋(含水平分布筋),不得对称配相同的钢筋。iii.地下室底板地下室底板 1、底板底筋砼保护层厚度 50 mm,上部钢筋砼保护层厚度 20 mm 即可;裂缝控制宽度:底板底面为 0.20 mm,底板顶面为 0.30 mm。2、底板按向上及向下荷载分别计算并取最不利情况为设计依据。底板正向计算时为自承重体系,向下荷载为底板自重、建筑面层重量及底板上设备及活荷载,底板下地基土承载力
34、须满足要求。底板下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不应小于 120KPa。(淤泥土或扰动土时,换填不小于 500 厚中粗砂密实处理或同垫层的素砼,压实系数不应小于 0.95 和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20KPa。)底板反向计算时向下荷载为底板自重、建筑面层重量的 0.9 倍,向上荷载为水浮 47 力,并按照规范取用相应荷载组合。其中水浮力分项系数取 1.0。3、底板与地下室外墙连接处应充分考虑外墙底部固端弯矩对底板的影响,伸出外墙边 500mm,筏形基础时按计算确定。4、地下室外墙下部除确有必要外不设置基础梁及墙底、墙顶暗梁。5、底板最小配筋率取 0.3%。跨中钢筋按计算全部拉通,支座钢筋除计算要求外尚须有不少于
35、 0.2%的钢筋通长设置。6、地下室底板采用无梁楼板形式,配筋形式采用柱上板带+跨中板带的形式,采用“贯通筋+支座附加筋(计算需要时)”即拉通一部份再附加一部份的配筋形式。计算程序可用理正或者复杂楼板有限元计算。7、当部分部位设置基础梁时,其配筋计算时只考虑垂直荷载;一般情况下,基础梁不能用列表表达法,而用平面表达法(即支座面筋不全长拉通,另设置小直径架立钢筋,抗剪不够时可采取梁端 1.5h 范围内,箍筋加密至150 或100)。14 结论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本项目建筑塔楼采用部分框支-剪力墙结,裙房采用框架,地下室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方案采用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方案。通过对地基基础方案、结构主体方案、结构构件的的选型,达到安全,经济和适用的结构方案。最终达到节约材料和保护环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