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沃文网! | 帮助中心 分享知识,传播智慧!
沃文网
全部分类
  • 教学课件>
  • 医学资料>
  • 技术资料>
  • 学术论文>
  • 资格考试>
  • 建筑施工>
  • 实用文档>
  • 其他资料>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沃文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使命.doc

    • 资源ID:1124365       资源大小:57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使命.doc

    1、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使命姓名:方苑 学号:1401110231 (物理学院 2014级核技术及应用专业) Tel:18911326942目录摘要:3一、引言3二、传统文化“灭亡”了吗4三、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社会5四、世界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复兴8五、中国传统文化究竟应该承担何种使命9六、结语11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无比辉煌的文化,其影响仍存在于当代中国社会的每个角落。复兴传统文化是正视自身、批判继承的过程,是梳理历史从而对现实产生建设性影响的过程。传统文化与我们也有充分的历史的共鸣性。中国传统文化复兴运动作为世界保守主义思潮的一部分,通过复古形式的批判革新可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一条新的通路。传

    2、统文化的复兴也可以关照当代社会每个成员的内心,同时也是一种发展经济、强大国家的切实可行的方法。但这些必须建立在对古今中外文明成果特别是西方制度文化的充分继承吸收之上,否则将会对中国乃至人类发展产生巨大的负面作用,也将失去复兴自身的最佳机会。关键词:传统文化 传承 复兴 使命一、引言本篇文章不做定义性考据性的工作,仅用日常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与读者探讨如题所述的问题。从更根本的角度来考虑,题目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使命”之类的词语无不需要探讨其内涵,但在此我们就不讨论这些问题了,求同存异,便在已经存在的共识上泛泛而谈吧。中国有着已延续至少3000年的文明历史,这段文明史给我们

    3、留下了浩瀚的文字典籍,也留下了无数的名胜古迹,更重要的是在3000多年的文明史里曾经生活着不计其数的活生生的人,再加上我们这些还活着的中国人所担负的某一部分,共同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庞大的概念。中国传统文化毫无疑问是辉煌而博大的,易经、诗经、春秋、论语、诸子百家、楚辞、汉乐府、道教、唐诗、宋词、理学、心学、元曲、通俗小说,如此等等,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且只集中于哲学、文学两个方面,其他方面如建筑、绘画、音乐、科技等的成就也都多得难以列举。而以上提到的这些加起来,仍然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既然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如此庞杂,传承下来的东西必然有适合时代精神的部分也有不适合时代精神的部分。我们要做

    4、的一定是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应当”发扬的部分,摒弃其中“应当”摒弃的部分,只不过这种“应当”的判别尺度会众说纷纭,这也是我们现在继承与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问题所在。但无论如何,我们是要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即便这个路途会充满困难和危险。不仅仅因为我上面提到的,中国传统文化是辉煌而博大的,一定可以为中国和人类未来的发展提供巨大帮助,还因为这种文化是我们的先祖(血统上的先祖、意识上的先祖、地域上的先祖、文化上的先祖)筚路蓝缕、披荆斩棘或者“流觞曲水”或者“汗滴禾下土”创造的,直至现在,这种文化还渗透在我们每个人的身心的每一个层面,我们天然就有继承和复兴这种文化的欲望,我们想进步想革新也必须从继承和

    5、改革中国传统文化开始。毕竟“靡革非因,靡故非新”,要想前进,必先继承。马克思主义常说的“扬弃”,常说的“改革”、“革命”,都与我所说的东西在精神上是一致的。当然,虽然我们要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如今所讲的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指汉文化,本篇文章也以此为根据进行讨论。这不意味着其他“民族”的文化是劣等的或是不重要的,相反,我想说的是,中国汉文化之外的文化一直不受我们重视,这一点是不恰当的。每一份文化都是弥足珍贵的,希望各民族文化能共同形成新的中国文化,但直至现在,这个愿望还没有实现。二、传统文化“灭亡”了吗中国传统文化是随着中国历史进程在不断发展变动的。一般我们会认为清朝的灭亡是一

    6、个标志性的事件,之前的众多文化现象和实物我们大多可以称之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而之后则有越来越多的现象和实物我们不再称其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这其实反映了,在近代,东西方的碰撞,给中国社会带来了突变,中国社会的各方面都陷入了危机,我们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国家与民族的危亡促使我们革新自己,文化则是我们拿自己开刀的一个重要切口。从“中体西用”到“打倒孔家店”,我们仿佛是壮士断腕一般,以一种越来越狠心越来越惨烈的态度向我们的传统文化开战。而这种激进的潮流也延续了下去,到共产主义中国,到文化大革命“破四旧”达到顶峰。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和残害,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

    7、的变化。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再一次突变,直至今天,有些人会有“传统文化早已经灭亡”这种论断。那么这种论断到底对不对呢?毫无疑问这种论断是有道理的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在百余年来变化甚至损失了非常多的部分,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但如果非要判断它的对错,这种论断又是错误的。正如中国历史所显示的那样,中国传统文化并非是在平稳中诞生和发展的,它不断地面临着危机,而又会在危机中变革与发展。比如法家秦国一统天下焚书坑儒建立皇帝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它的基因也注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去;又比如从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到隋灭陈,400余年乱世,天下满目疮痍,异质文明入侵,佛教道教思想兴起,最终唐宋变革又重新确立中国传统文化

    8、的儒家内核;又比如辽金元清的非汉文明政权的建立,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文明、文化都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但文化也被赋予了新的东西,中国传统文化的坚韧性也帮助自己度过了危难。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自1840年以来直至今天的这场文化危机,虽然旷古未有,但仍是可以而必将度过的。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社会必然性。但这种必然性也需要人作为主体的参与,需要有人去继承、发扬、革新中国传统文化,而这也便是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我们可以下一个论断:“中国传统文化没有灭亡也不会灭亡”。又会有人说,不是“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吗?没错,“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可是何为旧何为新呢?中国传统文化就一定是旧的东西吗?我们要继承和复

    9、兴的文化,必定是不同于以前的,必定是符合于实际的,这难道不是新事物吗?而“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正是告诉我们,不要为旧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逝去而过多感伤,我们要做的是要向前看,要将旧的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为新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形成新的中国文化。三、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社会那么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呢?在当代中国社会,哪些是传统文化的体现呢?说到传统文化,我们一般会想到“儒释道”。没错,儒学以及它的衍生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道家、道教、佛家、佛教或许还有法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溯其源头,易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根基所在。这些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头脑”。而回到当

    10、今中国社会,儒学的衍生体系如皇帝专制中央集权下的文官官僚制度、宗族体系等传统社会的基本结构都已经消失了,易、儒学、道家、佛家、法家也不再是显学,在庞大的学科体系中只占有很小的一块地方。道教衰落已久,佛教发展势头也不如基督教、伊斯兰教。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在传统社会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的文化要素在当今已经不再举足轻重。而从上述哲学内核发散开去,曾经有一个庞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包括文学、音乐、绘画、科技、民间风俗、民间艺术等诸多方面。这些东西在当今中国社会也基本已经式微,且颇有继续衰落之势。一个简单而通俗的例子是,说到中国的占卜算命,一般人觉得是迷信要“敬而远之”,说到西洋的星座之术,年轻人就可以

    11、侃侃而谈很有兴趣。又或者七夕节和西洋的情人节相比,情人节的吸引力要大得多。这些现象充分说明了,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许多东西被年轻人所排斥,中国传统文化形式处在继续衰落的趋势之中。这种问题是无法通过一味批判年轻人来解决的,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是有着很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原因的。多数人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往往局限于以上的范围,实际上,我们还可以将视野放得更为宽阔。我们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历史,应该看到的是,创造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真正负载中国传统文化的,也正是历史上的每一个人和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则能得出一些有所不同的结论。中国历史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

    12、佳负载体和最佳表述体,从历史中我们能够发现许多中国文化的特质,而且这种特质在当今中国我们仍然可以找到。因为时间和篇幅限制,这里仅举一例。比如朴素的平等思想。远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时,墨家就提倡兼爱,就要给每个人提供必需的衣食住行条件,而儒家也提倡民本思想和仁政,提倡爱惜民力。而之后的大朝皇帝和其他统治阶层的人,也往往能意识到老百姓的重要性。隋唐建立的科举制度又为中国社会的阶层流动打开了重要的通道,而到了宋朝,科举制度取消了诸多限制,成为所有男性的可能的从政和精英化之路。虽然,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实现平等,无论是名义上的平等还是实质上的平等、无论是何种平等,都不曾实现,统治阶层的人也常常会不顾百

    13、姓死活,因为并没有强制力来约束他们爱惜民力,但对比其他文明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历史更具备平等的特质,对社会中下层的关怀也更多。这或许便是之所以中国在历史上体现出了强大的凝聚力,以大一统为主流,大朝又能保持长时间的稳定的原因。即便到了乱世,中国的阶层流动也表现得更为剧烈,朴素的平等思想也表现得更为明显,陈胜吴广刘邦项羽都对统治阶层喊出过激动人心的口号,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历代农民起义,提出过太多平等的口号,直至太平天国,还要建立“无人不饱暖,无人不均匀”的社会,虽然注定只是乌托邦,但却体现了中国民众在关注什么问题。而刘邦与朱元璋等人最终得以统一天下建立大朝,也显现了中国历史的阶层流动性,

    14、这并不是每个文明都具备的现象。最终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席卷中国,也正是因为共产主义的内核便是“平等”,便是要建立儒家的“大同社会”,便是要“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便是要“无人不饱暖、无人不均匀”,这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是契合的。虽然我们还看不到共产主义的曙光,但我们仍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虽然过程极其曲折和惨痛),除我们之外,世界上还有许多不同形式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在共同为了建立一个大同社会而不懈努力。直至今天,中国上下仍弥漫着平等的气息,而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到来更促进了这种趋势。在中国的舆论中,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关怀是较多的,对富人的道德要求比美国等国家要更严苛,不可“为富不仁”,要求

    15、富人承担更多社会责任,这与西方的思想流派之一自由主义精神实际上是有冲突的。这样的舆论力量是双刃剑,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也有可能会导致社会冲突,进而影响民众生活,阻碍生产力发展。我们应理性而谨慎地对待。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些要素,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部分其实仍在传承。比如汉字、汉语、方言,我们的民族节日、民间习俗有些也依然兴盛,国学也有重新复兴的迹象,我们的语文、历史教育也在逐渐改善,年轻人对本国文化的态度也处在一个将要变化的微妙时期。这些都告诉我们,虽然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部分已经逝去,或许永远都不会再回来,但有些特质仍然充斥和弥漫在中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仍然有

    16、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无论要解决何种重大社会问题,都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四、世界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复兴在如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也需要放在世界背景下进行讨论。正如我上文所说,中国传统文化在近百年来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但至今仍具有复兴的种子。如今中国,民族主义思潮正在重新兴起。更多的人在关注本国的历史,关注本国的文化,之前几十年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尚的势头也正在被遏制,中国内部的民族矛盾也开始引人注目,既包括个别少数民族产生的离心现象如少数民族分裂势力兴起,也包括一部分汉族人如“皇汉”因历史和现实两方面的原因对蒙古族、满族以及回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等群体的仇视。这些现象也的确是有其世

    17、界大背景的。现代世界的体系百年来也是有许多次大变动的,显而易见的如一战、二战、苏联解体等引发的变动。而苏联解体之后,世界进入了所谓“一超多强”的格局之中,美国的影响力空前加大,中东等地区的矛盾反而进一步激化。在种种复杂的背景下,在尖锐的社会矛盾的推动下,在世界范围内保守主义思潮进一步兴起,这其中包括基督教原教旨主义运动、伊斯兰教原教旨主义运动等,尤其伊斯兰教原教旨主义运动尤为引人注目。作为伊斯兰教原教旨主义运动的重要成果,如今的ISIS影响力已经不容忽视,已成为动摇世界既成格局的重要力量。中国的传统文化复兴思潮实际上可以认为是世界保守主义思潮的一部分,承认这一点有利于我们看清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

    18、利弊,从而最终趋利避害。保守主义思潮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是对以美国为首的自由主义精神与文化的反动。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在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理论体系的基础上,不单单要进一步了解列宁-毛泽东或者邓小平的理论体系,还需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斯大林主义等各种流派的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与批判学派有着分不开的关系,批判学派对自由主义资本主义制度与文化的批判是极其繁多而尖锐的,它指责资本主义社会下的人们被培育被涵化,在充满着“神话”的符号的拟态环境里,逐渐成为“单向度的人”,“单向度的人”又会导致“单向度的社会”,社会将逐渐失去变革的动力。如果我们再结合对资本主义制度十分有信心的福山的历史终结论来看,就会发现,

    19、“单向度的人”和历史终结论实际上描绘了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那便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存在着这样一种可能性:在社会中仍存在无数弊端的情况下,滑入发展停滞的深渊。而保守主义思潮则往往将某一种文化或信念拯救出自由主义“庸俗”的深渊,赋予它更加神圣的光辉,虽然往往打着复古保守的旗号,但实际上是一种对社会进行革新的要求。保守主义思潮虽然是一种极其危险的东西,但也的确为社会的变革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为人类社会打开新的通路。作为保守主义思潮一部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复兴运动,也可以发挥这样的“正面”的作用,但凡事都要辩证对待,要看到其中的矛盾关系,也即这种运动本身也蕴含着极大的危险性,需要我们理性地参与其中,万万不可将

    20、中国传统文化复兴运动发展为类ISIS的运动。对于人类社会已经基本达成共识的普世文明价值,任何一个着眼于建设的运动都应给以充分的尊重。五、中国传统文化究竟应该承担何种使命信口说了这么多,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社会究竟应该承担何种使命呢?中国传统文化复兴已经有足够的动力成为一种运动,这个运动如今已经兴起,即便还不够起眼。正如上文所说,中国传统文化复兴运动作为世界保守主义思潮的一部分,理应担负起对现存的主流资本主义制度与文化进行批判、建设最终完成革新的责任,然而这里面蕴含的度是难以把握的。若批判的成分过重,那么往往只能带来破坏,无法建设起新的更好的社会;而若批判的成分过轻,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只能成

    21、为文化产业市场中的新的盈利点,而不能推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制度的发展进步。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权衡呢?我认为如今适宜在建设的基础上进行批判,而非在批判的基础上进行建设。我们必须承认的一点是,如今的社会要比马克思主义诞生之时的社会要和谐得多,在世界范围内人们的基本生活水平和基本人权普遍得到保障,社会矛盾也和缓得多。当然有人可能会说,这种社会矛盾的和缓是由于资本主义文化对人们思想的侵蚀,这让人们沉迷于娱乐而放弃对社会对自身的深刻关注。但我们得承认这是社会的进步而不是倒退,正如马斯洛需求模型反映出的那样,正是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得以满足,才使这种“被麻痹”的情况成为可能。当今世界的社会矛盾正处于逐渐积累的

    22、过程之中,贫富差距在逐渐拉大,再结合保守主义思潮和整个世界格局的动摇情况,我们可以判断,人类并不会轻易陷入发展停滞的单向度社会,很难走向历史的终结。而要在建设的基础上进行批判,这就要求我们进行传统文化复兴的时候,一定不能妄自尊大、固步自封,绝不能搞什么“复辟”,要充分学习现行的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以及各种思想流派。毕竟西方如美国、英国等国家的社会制度已经久经考验,虽然其绝不完善,但本身蕴含着足够的稳定性和建设性。更具体一点说,学习西方的民主、自由、法治的精神乃至制度是极其必要的,在这基础之上再进行批判革新才是一种建设性的态度。而这种批判革新更集中于人性的进一步解放和社会公平的进一步实现两方面。

    23、中国传统文化除了担负着上述宏观使命外,在微观上讲,其复兴还可以为当代人提供一个潜在的信仰或理念。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宁静的、博大的、可以自圆其说的文化体系,提倡修身养性“君子不器”,“儒表道骨佛心”又是一种成熟的价值体系和人生观念。个人充分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可以帮助自己度过精神危机,生活得更幸福,也让自己的状态更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发展。此外,从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角度来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有利于发展中国的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兴盛不仅可以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可以确保国家文化安全,也可以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而传统文化复兴虽然有着世界大背景,也

    24、有足够的火种,但仍是困难重重且充满着危机的。困难在于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整体形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都不够强。这一点的可能的解决方法是促进传统文化的产业化,使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扩散到整个社会,并且增强传统文化对所有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吸引力,同时,应促进传统文化的严肃形态的发展,比如推进相关研究、重视相关教育,在这方面也要同时平衡精英化的研究与大众化的普及之间的关系。这两点措施其实都很平庸,但之所以我认为这两点措施可以在将来起到作用,是因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社会形势在逐渐发生变化,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程度将逐渐加大,这将推动传统文化的复兴,这反过来又会推动人们接受传统文化,逐渐成为一个强力的正反馈机制,

    25、最终量变积累成质变,产生爆炸性的作用。而传统文化复兴的危机并不在于被严重压制乃至被灭亡,在如今社会背景下这种情况是不太可能发生的,其危机反而在于畸形生长。正是因为传统文化复兴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有望成为一场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所以我们要警惕的是各怀鬼胎的众多利益集团要将这个运动导向某个不可持续、不健康、对人类社会发展不利的方向。这一点极其重要,如果中国传统文化再一次充当了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角色,那么其复兴前景将更为渺茫,这无论对中国还是对世界都将是莫大的损失。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如上文所述,我们对于人类主流制度文化必须坚持要在继承与建设的基础上进行批判,要充分学习包括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内的西方

    26、诸流派思想,要充分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传统文明在近现代发生了断裂,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来说有其滞后性,传统文化对于社会制度建设尚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万不可妄自尊大,固步自封,否则最终将自食恶果。六、结语综合起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无比辉煌的文化,其影响仍存在于当代中国社会的每个角落。复兴传统文化是正视自身、批判继承的过程,是梳理历史从而对现实产生建设性影响的过程。传统文化与我们也有充分的历史的共鸣性。中国传统文化复兴运动作为世界保守主义思潮的一部分,通过复古形式的批判革新可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一条新的通路。传统文化的复兴也可以关照当代社会每个成员的内心,同时也是一种发展经济、强大国家的切实可行的方法。但这些必须建立在对古今中外文明成果特别是西方制度文化的充分继承吸收之上,否则将会对中国乃至人类发展产生巨大的负面作用,也将失去复兴自身的最佳机会。“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几千年的中外历史长河中,无数先贤为争取更好的生活而奋斗,更长远者,为建设更好的社会而拼搏甚至牺牲生命。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正是要通过“为往圣继绝学”来“为万世开太平”,绝不可走入为复兴而复兴的歧途。当代有志之中国人当继承中外先贤的遗志,以一种包容天下的胸怀和同情同理的视角,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大同社会而不懈奋斗。12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使命.doc)为本站会员(精***)主动上传,沃文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沃文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点击这里,给沃文网发消息,QQ:2622162128 -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