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教学要点:科学的实践观;能动的反映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价值、价值评价和价值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论与思想路线;必然和自由 关键词:反映论 实践 认识 真理 价值 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第三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一、实践
2、是认识的基础(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概念的历史:中国古代哲学中,实践被称为“践行”“实行”“行”,这里的行都主要指道德伦理行为。西方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研究实践,康德也研究实践,前者是专指人的生命活动,后者专指道德实践。“不闻不若闻知,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因素,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马克思在这本书中阐马克思在这本书中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对象性的物质活动,认为:认为
3、:“全部社会生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强调哲学的重要,强调哲学的重要性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性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改造世界。迪拜人工岛,“世界岛”是世界最大人造海岛。这些岛上将设有酒店以及各种休闲旅游设施,整个工程项目的规模堪称现代“世界第八大奇迹”。迪拜风中烛火大厦实践活动的目的:改造世界。实践活动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实践活动的过程: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实践主体: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实践主体的能力: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
4、。精神能力:知识性因素、非知识性因素。知识性因素:包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包括对经验知识的掌握。非知识性因素:主要指情感和意志。屠呦呦实践主体三形态:个体、群体、人类实践客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客体与客观存在的事物不完全等同,客观事物只有被纳入主体实践活动的范围之内,为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并与主体相互作用时才成为现实的实践客体。黑洞是不是?DNA是不是?实践客体的类型:天然客体与人工客体、自然客体与社会客体、物质性客体与精神性客体等等。实践的中介系统:1、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物质性工具系统。2、作为人的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语言符号工具系统。超级计算机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
5、用的关系: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实践主体和客体之间存在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认识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对象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对象的过程。价值关系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1、直接现实性实践的主体、客体和手段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实践能够引起客观世界的某种变化,可以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2、自觉能动性人的活动不是本能的、被动的适应性活动,而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在人的实践活动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作为目的在实践者头脑中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这个目的决定实践者的行为。3、社会历史性实践从一
6、开始就是社会地进行的,任何人的活动都不能离开与社会的联系。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因为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都是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的,都是随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有意识有目的实践一开始就是社会的,而不是个人单打独斗实践的三种基本类型1、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满足人们物质生活资料和生产劳动资料的需要,同时生产和再生产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由此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2、社会政治实践是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和政治活动。3、科学文化实践是创造精神文化产品的实践活动,包括科学、艺术、教育等。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
7、践虚拟实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代人类实践出现了新的变化。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当代社会开始产生一种新的实践形式,即虚拟实践。(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三)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1、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2、唯
8、心主义认识论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人的实践经验的东西。(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二者都坚持反映论,但是又有本质的区别。1、旧唯物主义是以感性直观为基础,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所以又称为直观的、消极的反映论。它离开了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2、辩证唯物主义继承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合理前提,同时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它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作为整个认识论的基础,同时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消极的反映论能动的反映论(三)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1、反映特性-摹写性。是对客观事物的“复写”、“摄影”、“摹写
9、”,表明了反映的客观性。2、创造性,认识不是简单的摹写,而是一种在思维中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谁也离不开谁。否认反映的摹写性,就会滑入不可知论。忽视了反映的创造性,就会重复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错误。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从实践到认识(二)从认识到实践(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一)从实践到认识认识的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
10、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性质不同,但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的辩证关系可以概括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则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犯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错误。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1、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2
11、、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对成功的感性认识理性思考在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理性因素的作用,同时也不可忽视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从广义上看,联想、想象、猜测、直觉、顿悟、灵感等也包括在人的非理性因素中。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科学知识科学知识价值观念价值观念理性因素理性因素(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情感、意志、欲望、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习惯、动机、信念、习惯、本能等本能等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认识认识过程过程协同作用协同作用(二)从认识到实践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12、这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1、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2、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实践实践认识认识再实践再实践再认识再认识循环往复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以至无穷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到了高一级的程度。牛顿:光是牛顿:光是“粒
13、子粒子”。惠更斯:惠更斯:光是波。光是波。爱因斯坦:光具爱因斯坦:光具有波粒二重性有波粒二重性光本性的认识光本性的认识电磁波(可见光谱)不管怎样,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会产生一个飞跃。到了这时候,人们对于在某一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就算是完成了。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不会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也就一次又一次地深化,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二、真理的检验标准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于真理的几个问题“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14、?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问题1:你如何向自己证明自己现在不是在做梦?问题2:理性地思考总是最好的思考方式吗?对一个问题的科学解答总是正确的吗?问题3:科学真理是真理的全部吗?真理的两种类型1、经验真理:因经验事实为真(直接经验或者间接经验):偶然为真如:华软学院有思政部、天上有白云2、必然真理:因逻辑和推理为真:必然为真如:三角形三内角和为180,直角三角形斜边边长的平方等于两条直角边边长平方之和 三种真理观1、真理的符合论:一条陈述为真,当且仅当它与事实相符合 如:生活是美好的,因为爱情是甜蜜的,友谊是真诚的,亲情是温暖的。生活是辛苦的,爱情的经济负担,朋友的背叛,亲
15、人的离乱。有时候,事实并不完全能为我们提供答案 对事实的阐释而非事实本身,才是真理更重要的东西 再如:哲学家对于自己犯罪的辩护,记忆与事实的关系。三种真理观2、真理的融贯论:真理是能够自圆其说、没有自相矛盾的命题体系,任一命题是否是真理由它和其他命题的关系决定。如:如果你是侦探,如何证明A是杀人凶犯?A无法提供不在场证明,A的脚印出现在尸体现场,A曾扬言杀害受害人等。那么,A是凶手是真理吗?真理已经过去,我们掌握的只是证据。三种真理观3、真理的实用论:接受一条陈述或一种信念为真的理由之一,就是它是否能让我们更好地行动,是否能为未来提供富有成效的出路 实用主义真理观强调了真理对于行动的价值,而非
16、仅仅依赖真理的逻辑自洽性。“一切思想,凡是引导我们与不断发生的可感觉的具体经验发生有利的相互作用的,就都是真的,不管它们事先摹写这些具体经验与否。”“它是真的,因为它是有用的。”“它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真的。威廉詹姆士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客观性、绝对性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和相对性)真真理理是是人人们们对对客客观观事事物物及及其其规规律律的的正正确确反反映映。注注意意:真真理理是是关关于于“客客观观事事物物及及其其规规律律”的的正正确确认认识识,还还是是关关于于“规规律律”本本身身的的正确认识?正确认识?如果把真理定义为关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其后果就是
17、:真理既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又是对事物的“规律”的正确认识。即真理可以分解为关于对象的现象形态的“表象”真理(经验真理),以及关于对象的内在本质的“思想”真理(必然真理)恩格斯批评随意使用“真理”的概念:如果把巴黎在法国,人不吃饭会饿死作为永恒真理,那只能被认为是喜欢对“极简单”的事物使用大字眼。因此,真理的定义的重点在于“规律”,即真理是关于“普遍必然性”的认识,即“思想的客观性”问题。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一)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正确反映:指真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认识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符合、一致和接近。(马克思主
18、义真理观与旧唯物主义真理观的“符合论”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建立在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基础上的)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论。社会历史的客观性(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承认真理是客观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来说,真理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1 1、真真理理的的绝绝对对性性:指指真真理理的的内内容容表表明明了了主主客客观观统统一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首首先先,任任何何真真理理都都必必然然包包含含
19、同同客客观观对对象象相相符符合合的的客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其其次次,人人类类认认识识按按其其本本性性来来说说,能能够够正正确确认认识识无无限限发发展展着着的的物物质质世世界界,认认识识每每进进前前进进一一步步,都都是是对对无无限限发发展展着着的的物物质质世世界界的的接接近近,这这一一点点也也是是绝绝对对的的、无条件的。无条件的。2、真理的相对性: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首先,
20、二者相互依存。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如:1+1=2在十进制的数学运算中是完全正确的;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在平面几何是完全正确的。)其次,二者相互包含。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根源于人的思维、人的认识能力的矛盾本性,是人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或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在真理性认识的形成和发展中的表现。真真理理确定性、确定性、无条件性无条件性绝对性绝对性近似性、近似性、有条件性有条件性相对性相对性从内容和认从内容和认识能力上看识能力上看从广度和从广度和深度
21、上看深度上看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真真理理互相渗透互相包含互相渗透互相包含反对绝对主义反对绝对主义反对相对主义反对相对主义(三)真理与谬误谬误: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就认识确定的对象和范围来说的,真理与谬误是互相对立的,且是绝对对立的。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又是相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真理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化为谬误。这是因为人在认识过程中可能偏离真理的具体性和真理的全面性。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够转化为真理。当人们把超出特定对象、条件、范围的错误认识加以纠正,使之重新
22、与其所应用的对象、条件、范围、内在联系相符合时,谬误就会转化为真理。真理发展的基本规律:真理与谬误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关系表明,真理总是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先发展后治理和谐发展二、真理的检验标准(一)哲学史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三)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一)哲学史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 根据什么标准来判定认识的正确与错误?1、以圣人的意见为标准,如“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2、以自己的观念、意见为标准,如王阳明以“良知”作为“自家标准”。3、以多数人的意见、感觉为标准,如贝克莱所说的“集体的知觉”。4、以概念清楚明白与否为标准,如笛卡尔。5
23、、黑格尔主张以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但是它的实践只是精神性的活动。6、实用主义者以“有用”“效果”为标准(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1、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的符合。而实践可以使主观和客观联系和沟通起来,进行比较、对照、检验。2、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
24、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在实践中实现了预想,那么认识就被证实了,它就是正确的。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人们对所提出的计划、方案通常都要进行理论论证,以确认其可行性,当论证通过后便可认为这是一套可付诸实施的正确的计划、方案。这就是逻辑证明发挥作用的过程。同一律:A是A矛盾律:A不是非A,或A不能既是B又不是B排中律:意为任何人不应同时否认一个命题(A)及其否定(并非A),即对一个命题及其否定不能持两不可之说。充足理由律:任何判断必须有(充足)理由(三)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离开了实践,就再
25、也没有别的标准。随大流并非就好!随大流并非就好!“权威权威”标准标准“金金钱钱”标标准准“公公众众”标标准准孔子孔子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条件性。任何实践都会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可能一次完成。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一)价值及其特性(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四)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实践:人类自然界改造改造加工加工遵循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满足人类的需要为目标价值尺度真理尺度(一)价值及其特性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客观世界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程度的关系范畴,是指具体历
26、史过程中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当客体能满足主体的需要时,客体对于主体就有价值,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价值的特性1、客观性。(1)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2)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也具有客观性;(3)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也具有客观性。2、主体性。价值本身直接同主体相联系,价值的特点表现或反映着主体性的内容。3、社会历史性。由于价值关系的主体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因此人们的需要、实践以及需要被满足的形式都表现出了社会性和历史性。4、多维性。如一块钻石对于主体的不同需要来说可以构成多为的价值关系,如审美的、经济的、科研的价值等。(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主体客体价值关系病人(感冒)银翘解
27、毒胶囊 满足需要满足需要 辛凉解表,清热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用于风热解毒。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头痛感冒,发热头痛 价值评价目的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知识性认识目的客体本身的状态 善真(评价性认识)价值评价的特点:1、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2、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联系。3、评价结果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1、价值评价作为人们对自身的客观需要的主观反映,作为人们对价值现象的认识,是推动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2、价值评价作为实践的主体尺度,是实践活动发展的规范因素,它要求实践活动必须努力消除
28、盲目性和随意性,必须服从于实践目标的实现,即服从于实践满足人们客观需要这一根本目的。3、价值评价作为实践活动的目标,是实践活动发展的导向因素,它引导实践活动朝着更充分、更全面、可持续性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发展方向。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的作用,价值观不同,行为的取向也会不同,甚至可能截然相反。比如:同样学化学知识的人,有的人可能为人类造福,有的人可能制造毒品危害人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使我们有正确的行为取向,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顺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国家同样有很大的意义。(四)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真理与价值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真理因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9、的客观普遍性而具有根本性和优先性,价值及其评价标准必须以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为前提,二者辩证统一于人们群众的社会实践。第三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二、从必然走向自由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及其辩证关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为改造世界提供理论指导。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认识世界,就是通过实践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知识,探索和掌握真理。改造世界,就是人类按照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改变事物的现存形
30、式,创造自己的理想世界和生活方式。人们只有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二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勇于创新(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勇于创新马克思主义批判的革命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二、从必然走向自由(一)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自由,在哲学上是指标示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指的是人在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自由是有条件的:一是认识条件,二是实践条件。(二)认识必然、争取自由是一个历史过程1、最初从动
31、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和动物本身一样是不自由的,因为不认识自然现象的规律,缺乏改造自然界的能力。2、随着人类在文化上的进步,逐步迈向自由,这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关键是要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二)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核心是:实事求是毛泽东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思考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第一”的观点?2、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3、有人说价值观没有对错之分,请结合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的关系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思考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4、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