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第四章中国公共中国公共卫生事件及其管理生事件及其管理v 依据中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解释,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v 由此可见,公共卫生事件包含三大类:第一类是人直接感染疾病或中毒;第二类是作为人的食品、财产的动植物等被污染或感染疾病而对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威胁的事件;第三类是类似于环境污染以及辐射过量、有毒物质泄露等对公众健康产生威胁的事件。v 关于环境污染、辐射以及有毒物质泄露等事件在事故灾难部分已经做过阐述,这一部分主要讨论前两类公共卫生事件。第一第一节中国公共中国公共卫生事
2、件概述生事件概述v 2006年,中国“人大”、“政协”两会前和两会中,医疗体制改革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尽管对于医疗体制改革的评价还存在争议,但是1949年以来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取得的进步是显著的,这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与处置提供了基本保证。一、中国公共一、中国公共卫生状况生状况v(一)公共(一)公共卫生的含生的含义 v 公共卫生(public health),也称公众卫生,是防治疾病、延长寿命、改善身体健康和功能的科学和实践。v 公共卫生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控制地区性疾病,教育人们关于个人卫生的知识,组织医护力量对疾病做出早期诊断和预防治疗,并建立一套社会体制,保障社会中的每一
3、名成员都享有能够维持身体健康的生活水准。v 如今,公共卫生早已经超越了医学的范畴,成为全社会关注的对象。有学者指出,公共卫生是一个包括预防医学、环境医学等在内的学科群。v 公共卫生包括: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保护环境;预防意外伤害;促进健康行为;应对和处置灾难、并帮助人们从中恢复;保证卫生服务的有效性和及时性。v v (二)中国公共卫生发展状况(二)中国公共卫生发展状况 v 1949年以后,中国卫生资源大大增加。政府预算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也逐渐增加,使我国的公共卫生状况得到巨大的改善。v 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建立了基层卫生组织,形成了集预防、医疗、保健功能于一体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v
4、 此外,还建立了由国家财政支持、主要针对传染病的防疫体系。国家防疫体系由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国科学院下设的医学科学院、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组成;地方防疫体系由省卫生厅防疫司、城市防疫站及区、县防疫站等组成。v 这一系列的举措,曾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中国仅用占GDP 3%左右的投人就大体上满足了全社会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国民健康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受到国际机构的好评。v v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卫生医疗体制开始逐步市场化。卫生资源明显增长,使部分社会人员,特别是社会富裕群体的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v 然而,市场化也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后果,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卫生投人的宏观效率降低了。农村合作医疗体
5、系实际上不复存在。医疗创收、病后医疗占了主导地位。v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经过十余年建设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在农村未能取得预期成效,其覆盖率始终低于10%。城镇医疗体制改革出现的问题则是医疗费用逐年上涨,普通大众看不起病的情况日益加重。v 此外,国家允许防疫部门创收,许多防疫部门放弃本职工作,热衷于营利性活动;也有的医疗工作者不再热心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工作。v 因此,20多年来,中国的疾病预防体系,特别是农村的疾病预防体系,开始逐步崩溃。2000年在世界卫生组织对191个成员国的卫生总体绩效评估排序中,中国仅列144位。这个问题反映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则表现为重大传染病有所反复,职业中
6、毒、食物中毒增多等。二、中国的公共二、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件生事件v(一)重大传染病疫情(一)重大传染病疫情v 中国传染病防治法将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甲类包括鼠疫与霍乱;乙类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20余种传染病;丙类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等传染病。v 国务院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可根据实际状况增加或减少乙、丙类病种。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就是在2003年以后新增的病种。当其中某种或多种传染病的发病率远远超过平常的发病水平,则可判定为重大传染病疫情,如1988年上海流行的甲肝等。v 1949年以前,中国卫生发展相当落后,人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公共卫生极差
7、,传染病猖撅,寄生虫病广泛传播,流行地方病的地区发病率很高。血血吸吸虫虫病病v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基本控制并消除了严重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2003年,中国法定传染病发病率已从1985年的872.33/10万,降低到192.18/10万,其中占前五位的是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痢疾、淋病、麻疹。表4.1为近年来中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统计情况表表4.1 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及死亡率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及死亡率 v 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现在,重大传染性疾病方面,如病毒性肝炎以及肺结核等的发病率都呈现出缓中有升的趋势;而原本已经被彻底消灭的性病,如淋病、梅毒等又
8、有泛滥之势;艾滋病等被感染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一些地方病,如血吸虫病也卷土重来。v 2.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v 就人类目前的医学水平而言,会出现暂时不能明确诊断的不明原因疾病。而某个相对集中的时间、区域内出现多个相同临床表现的不明原因疾病,即为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v 2003年的SARS在刚刚出现时,就属于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后来的科学研究表明这是一种从未被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科学家们将其命名为“SARS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v 3.重大食物或职业中毒重大食物或职业中毒v 中国每年发生很多例中毒事件。根据
9、卫生部网站所提供的1997年、2000年、2001年、2003年、2004年发生的食物中毒情况,在这5年中,全国共发生食物中毒事件5600余起,造成12万余人中毒,近1000人死亡。其中,在集体食堂和餐饮单位中毒的人数占中毒总人数的60%以上,可见中国公共场所的食品安全管理仍有待进一步加强。表4.2为中国部分年份食物中毒的统计情况。表表4.2 中中国国部部分分年年份份食食物物中中毒毒统统计计 v 目前中国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目前中国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v (1)食品生产源头存在隐患,违规或过量使用农药、化肥、植物激素,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惜添加廉价的工业原料,有的
10、甚至造假、以次充好。v (2)销售环节缺乏严格的食品安全控制。据调查,近70%的蔬菜上市前没有经过产地检验。v (3)管理方面缺少独立的食品安全控制部门,相关部门职责不清,各自为政,更有甚者,一些地方或部门演变为不安全食品的保护伞。v (4)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不健全,安全标准更新不及时,其中最早的制定于1981年。v (5)缺乏相关的安全意识与安全知识,环境污染情况严重,间接造成食品的不安全。据调查,绝大多数农民不知道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和兽药,近50%的农民使用农药或兽药时没有技术人员的指导。预预防防食食物物中中毒毒v 4重大动物疫情重大动物疫情v 所谓重大动物疫情是指陆生、水生动物突然发生重大
11、疫情,且迅速传播,导致动物发病率或者死亡率高,给养殖业生产安全造成严重危害,或者可能对人民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危害,具有重要经济社会影响和公共卫生意义。近年来,这方面的事件时有发生。有一些在中国已经被有效消灭,如牛瘟、牛肺疫;有一些最近几年又出现,如禽流感、口蹄疫;还有一些如疯牛病、非洲猪瘟等则还没有出现过。v 5.近年来中国发生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近年来中国发生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v (1)上海甲肝暴发事件上海甲肝暴发事件。1988年1月19日开始,上海市民中突然发生不明原因的发热、呕吐、厌食、乏力和黄疸等症状的病例,数日内成倍增长,截至当年3月18日,共发生29230例。后来专家们认
12、定该次甲型病毒性肝炎暴发是由于毛蜡产地的毛蜡受到甲肝病毒严重污染,上海市民有生食毛蜡的习惯,但缺乏甲肝的免疫屏障而造成的。v (2)山西朔州毒酒事件。)山西朔州毒酒事件。1998年春节前,山西文水县一不法分子用甲醇勾兑散装白酒,批发给外地个体户。这些散装白酒每升甲醇含量361克,超过国家标准902倍,因此在流向社会后,短短几天,朔州、大同等地先后发现数百名群众饮假酒中毒住院,其中近30人死亡。v (3)南京汤山中毒事件。南京汤山中毒事件。南京“正武”面食店因生意兴隆,遭到竞争对手的嫉恨。2002年9月13日,犯罪分子陈某潜人“正武”面食店,将剧毒鼠药“毒鼠强”投放到该店食品原料内,造成395人
13、中毒,42人死亡。v (4)非典型性肺炎()非典型性肺炎(SARS)。)。2002年11月,广东出现首例SARS病例,到2003年6月,全国内地共24个省份发现了疫情,波及266个县市,累计报告病例5327例,死亡349例,对公众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对国家的发展与稳定产生影响。!v (5)禽流感。禽流感。2004年1月27日至2004年7月28日,我国广西、湖北、湖南、安徽、广东、上海、新疆、浙江、云南、河南、甘肃、江西、天津、陕西、吉林、西藏等16个省(区、市)发生了50起疫情。由于采取了坚决果断、行之有效的措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没有发生大范围的疫病流行和扩散,病禽总数巧万只,死亡13万只,
14、扑杀905万只。此次疫情对禽肉进出口造成较大影响,直接经济损失达100亿元。事实上禽流感的防治工作到现在还没有结束。v 公共卫生事件一般具有突发性、公共性、危害性三个特征。公共卫生事件一般具有突发性、公共性、危害性三个特征。突发性是指此类事件一般突然发生,没有征兆,难以预测。公共性是指此类事件针对的不是特定的人,而是不特定的社会群体。如1988年上海甲肝的暴发,危及的是整个上海市的公共安全,并容易向外市扩散,发病率高。危害性是指这类事件对社会公众健康的损害或可能的损害达到一定的程度。第二第二节中国公共中国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生事件管理v 1949年以来,随着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针对灾害事故中的
15、医疗救助等公共卫生应急工作相继颁布、实施了一系列相关法规,并且逐渐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应对的工作机制。近年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尤其是“非典”事件的发生,使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管理工作有了很大进步。一、公共一、公共卫生相关法生相关法规v1宪法宪法v 宪法是公共卫生法规的立法基础和依据,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2公共卫生相关法律公共卫生相关法律v 公共卫生相关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制定颁布的全国开展公共卫生工作所依据的基本法律,也是制定公共卫生行政法规、标准及地方法规的依据。v 中国现行的公共卫生相关法律主要有: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卫生法、献血法、药品管理法、职业病防治法、动物防疫法、进出境动植物
16、检疫法、国境卫生检疫法等。v 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的颁布实施,系统地确立了中国传染病预防、疫情报告与公布、控制和监督的法律制度,标志着传染病防治工作步人法制化轨道。2004年,中国对此法进行了修订,并于同年12月1日开始实施。v 3.相关行政法规相关行政法规v 除了法律法规之外,中国还颁布了许多行政法规。如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艾滋病监测管理规定、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20余部配套法规及相应法定技术标准。此外,卫生部还颁布了涉及食品、核事故医学应急、食物中毒、职业危害事故的预防等方面的近百部部门规章。v 4.应急管理法规应急管理法规v 在“非典”来临时,中国政府出于形势的紧迫性,加快出台了一系
17、列应急法规,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该条例针对在“非典”中暴露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不足,明确应急管理体制与职责划分、完善突发事件监测与预警制度、设立突发事件报告与公布制度,建立了比较统一、高效、有权威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该条例的颁布,标志着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开始步人法制化轨道。v 中国专门制定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此外,地方各级政府也按照国家的要求,制定了地方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案。这些预案与上述各种法律法规都将在以后的应急工作中起到指导性作用。二、公共二、公共卫生管理机构生管理机构v 鉴于中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的公共卫生事件既包含指向人的又包含指向
18、动物的,因此对于其主管机构分别进行介绍。(一)(一)卫生管理部生管理部门v 卫生部在国务院领导下具体负责管理全国卫生工作,它下设卫生政策法规司、卫生应急办公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农村卫生管理司、卫生执法监督司、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医政司、疾病控制司(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国际合作司等部门。相关部门职责介绍如下:v 1卫生执法监督司卫生执法监督司v 综合管理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并依法组织实施;负责拟订卫生执法监督工作规范、程序和有关规章制度;依法开展对食品、化妆品卫生和职业卫生的监督管理;综合协调对医疗保健机构和采供血机构执业行为的监督,依法监督检查医疗保健机构和采供血机
19、构执业资格;对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卫生法、职业病防治法等卫生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组织开展监督检查;组织协调和督办违反卫生法律法规的大案、要案的查处工作,组织开展卫生执法稽查;加强卫生执法体系和队伍建设,组织指导卫生执法队伍培训和管理。其下设综合处、医政监督处、公共卫生监督处、食品化妆品卫生监督管理处。v 2.医政司医政司v 参与研究医疗管理体制改革和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管理制度改革;拟定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执业准人,医务人员执业准人和临床应用技术准人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并组织、指导实施;拟定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有关诊疗、护理、康复等医疗服务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服务规范并组织、指导实施;参与研究拟定药品
20、和医疗器械临床应用管理的法规、规章、政策并组织、指导实施;拟定对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服务质量、安全绩效的监督、评价、管理规范并组织、指导实施;协调组织城市医疗支援农村工作;协助重大人员伤亡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工作。其下设综合处、医疗机构管理处、医疗服务管理处、血液管理处、护理处。v 3.国际合作司国际合作司v 归口管理卫生外事工作。负责组织指导医疗卫生方面的政府、民间多边、双边合作交流,负责组织实施卫生援外工作;组织参与国际组织倡导的有关卫生方面的重大活动;组织协调我国与世界卫生组织及其他国际组织在医学卫生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负责协调并对外提供我国重大疾病疫情信息;归口管理外事行政业务及部机关外事
21、活动;负责组织协调审批与台港澳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协助人事部门推荐我部派出长期国外工作人员;指导、监督卫生国际合作项目实施。v 4.卫生部应急管理部门职责卫生部应急管理部门职责 v 卫生部门应急管理工作可以分为其作为主责部门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以及其作为保障部门的应急管理工作。v 负责中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部门是国务院卫生部与地方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了卫生部的主要职责,包括:v1)在全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领导和指挥下,按照分类指导、快速反应的要求,制定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报请国务院批准后实施;v2)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报告规范,建立
22、重大、紧急疫情报告系统;v3)对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突发事件,立即向国务院报告;(4)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通报和信息发布工作;v5)对新发现的突发传染病,及时宣布或提请国务院宣布为法定传染病;v6)对新发现的突发传染病、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和重大中毒事件,及时组织力量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和控制措施等。v v 卫生部负责应急管理工作的机构主要是卫生应急办公室,与其相关的是疾病控制司,负责日常疾病防控。v 卫生应急办公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下设综合协调处、预测预警处、应急指导处、应急处理处。其主要职能是:依法组织协调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负责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
23、理相关法律法规立法的起草工作;组织拟订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组建与完善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预警系统;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组织预案演练;组织对公共卫生和医疗救助专业人员进行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和处理技术的培训,指导各地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帮助和指导各地应对其他突发事件的伤病救治工作;承办救灾、反恐、中毒、放射事故等重大安全事件中涉及公共卫生问题的组织协调工作;对突发重大人员伤亡事件组织紧急医疗救护工作。v 疾病控制司下设传染病预防控制管理处、艾滋病预防控制管理处、血吸虫病防治管理处等。其主要职能是:协助起草与疾病预防控制相关的法律法规;拟定传染病、
24、地方病、寄生虫病、职业病、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和爱国卫生工作的规定和措施,、组织对重大疾病的综合防治和危害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的干预;依法管理传染病、职业病、地方病的防治工作,组织实施全国免疫规划,拟定检疫传染病和监测传染病名录;负责全国疾病监测和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管理;指导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与发展等。v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需要多部门的合作,除了卫生部以外,工商部门、检疫部门、财政部门、公安部门都需要予以大力的配合。v5.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v 2006年1月23日,中国政府组建了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该、委员会由105人组成,下
25、设6个专业组:传染病防控组、中毒处置组、医疗救治组、核和放射处置组、预测预警组、综合组,其日常管理工作由卫生部卫生应急办公室负责。v 该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对确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应的级别以及采取的重要措施提出建议;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提出咨询建议;参与制订、修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进行技术指导;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的终止、后期评估提出咨询意见;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和日常管理机构交办的其他工作。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的成立是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二)(二)动物疫情等管理部物疫情等管理部门v 在
26、中国,动物疫情类公共卫生事件由国务院领导、农业部具体负责。v 农业部是主管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国务院组成部门。其中负责动物疫情管理的主要部门是兽医局。兽医局负责拟定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政策,依法监督管理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研究拟定重大动物疫病国家扑灭计划,组织实施、定期评估并监督执行。三、公共三、公共卫生事件的生事件的应急管理急管理v “非典”充分暴露了中国公共卫生体系以及应急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在之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公共卫生体系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发生了较大变化。无论是指向人的还是动物疫情的应急管理工作都有很大进步。(一)公共(一)公共卫生事件生事件应急管理急管理v
27、 1.“非典非典”前后的变化前后的变化v 中国已经基本控制了一些传染病,但是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机制却尚未建立起来。所以当“非典”袭来,政府未能从一开始就采取强有力的应对措施,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非典”一役,充分暴露了中国公共卫生发展滞后、应急机制不健全等弊病。v 此后,国务院要求利用三年的时间基本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有比较明显的进步。可以说,“非典”是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史上的分水岭。v (1)应急法律体系方面v 目前,西方经济发达的国家一般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应急法律体系。以美国为例,国家紧急状态法
28、是美国应急管理的基本法,公共卫生服务法则是公共卫生应急法律制度的基本法,此外,美国还颁布有防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1996年法案、公共卫生安全与预防和应对生物恐怖法案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一旦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就可按照法律的相关规定,启动相应的程序。v 在“非典”之前,中国没有专门的公共卫生应急法,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法律依据,主要是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而该法律缺乏预见性条款,当新的疫情发生,就会出现无法可依的现象。v “非典”以来,中国颁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全国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交
29、通应急规定等一系列应急法规,并制定了国家、地方级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案,开始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公共卫生应急法律体系。v (2)应急管理机制方面v “非典”的防治过程明显地暴露了中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方面的不足。主要包括以下方面:v 第一第一,缺乏统一的应急指挥系统。中国医疗卫生资源条块分割,缺乏健全的信息沟通与协调;有的地方政府不能统一协调指挥,难以整合资源。v 第二第二,缺乏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v 第三第三,缺乏完善的疫情信息网络体系,各地上报疫情信息的渠道不畅通,疫情的收集、分析、报告、通报制度不严格,不能够及时准确把握疫情的信息,自然做不到及时地控制和治疗。此外扩
30、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缺乏正确的舆论导向,公众没有获取准确信息的途径,容易出现社会混乱。v 第四第四,医疗机构的应急救治能力薄弱,相当一部分医疗机构缺乏必要的应急设备,医务人员缺乏应急意识与相关知识。v 第五第五,疾病防控体系薄弱,这是中国公共卫生面临的严峻问题,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备落后,人员紧缺,效率低下。这些问题使得中国政府不能有效及时地制止“非典”的传播,给公众的健康、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和国家的国际形象都带来了重大的影响。v 经过“非典”的经验与教训,中国政府开始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其主要工作包括如下方面:v 第一,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在卫生部设立了突发公
31、共卫生事件应急办公室,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也普遍设立了应急指挥机制。v 中央财政最近安排了专项资金1.14亿元人民币,支持22个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辽宁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省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建设。预计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将于2007年年底建成。v 第二,全面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总体预案、部门预案、专项预案,层层到位。到2006年3月已经陆续发布并实施了一系列预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以及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等。v第三,中国制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等法
32、规,加强国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的管理,保障报告系统的有效运行。自2004年1月起,全国正式启动以传染病个案报告为基础的疫情网络直报系统。此外,卫生部和部分省份实行了疫情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增强公众的防病意识,控制传染病疫情。v第四,卫生部颁布了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关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自2002年9月至2005年年底,全国以各级疾控中心基本建设为主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展比较顺利。同时,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执法机构改革已全部完成,市(地)级改革大部分完成,县(区)级改革部分完成,具
33、有中国特色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本形成。v (3)中国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v 在国务院要求基本建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中,公共卫生信息系统(PITS)是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和纽带。图图4.1 中中国国公公共共卫卫生生信信息息系系统统构构架架图图v 中国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依托国家公用数据网,建立覆盖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中国医院信息系统(CHIS)以及医疗机构的高效、快速、通畅的信息网络系统,触角延伸到城乡社区;建立中央、省、市三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指挥系统平台,提高公共卫生管理、医疗救治、
34、科学决策以及应急指挥能力;加强法制和标准化建设,规范和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提高信息质量。v 这就要求网络建设要在纵向上建设“五级网络、三级平台”,横向上建设“区域卫生信息网”。五级网络是指依托国家公用数据网,建立连接乡镇、县(区)、地(市)、省、国家五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的双向信息传输网络,形成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虚拟专网;三级平台是指地(市)、省、国家建立三级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区域卫生信息网络是指在地(市)区域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区域内各级卫生行政部门、CDC、CHIS、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按照统一要求,依托国家公用数据网接人地(市)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
35、,形成区域卫生信息网络。v 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具体包括基础网络及其平台建设、疫情和突发事件监测系统建设、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建设、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建设、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卫生信息标准建设等项目。图图4.2 国国家家疫疫情情与与突突发发公公共共卫卫生生事事件件监监测测系系统统图图图图4.3 医医疗疗救救治治信信息息系系统统示示意意图图图图4.4突突发发公公共共卫卫生生事事件件应应急急指指挥挥中中心心平平台台v 截至2005年4月,中国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进展良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I)基本完成了“纵向到底一五级网络”建设,(2)研制和实施了SARS专报,建立SARS症状检测和预警系
36、统。(3)完成了“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设计、论证和项目建设工作,从2004年1月正式启用。(4)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系统与决策系统、卫生部应急指挥中心、省级指挥中心等都在建设中。(5)建立了各级、各类卫生机构数据库,包括卫生机构数据库(9万个卫生机构)、卫生人力和专家数据库(250万卫生技术队伍)、大型医疗卫生设备(20万台)。(6)加快卫生领域电子政务建设,如卫生部内、外网站建设,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共卫生网站建设等。v 2改进后的应急管理改进后的应急管理v 目前,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的原则是:预防为主,常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法规范,措施果断;
37、依靠科学,加备不懈;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法规范,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强合作。v(1)预防与准备)预防与准备v 第一第一,中央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体系,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建立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2005年中国颁布了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按照规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分为国家级、省级、设区的市级和县级四级(见图4.5)。国家级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是卫生部下设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主要职责包括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报告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实验室检测分析与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
38、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v 中国目前正在逐步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加强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建设,实现传染病报告的动态性、实时性和网络化管理。截至2005年底,全国已有66%的乡镇卫生院和93.21的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100%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现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此套网络直报系统是完善从国家到地方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评估、预警、反应机制的基础,如图4.6所示。图图4.5中国卫生系统组织机构图中国卫生系统组织机构图v 第二第二,从中央到地方建立相应的应急预案。卫生部制定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而省级人民政府制定各地方的应急预案。该预案一般应包括:v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
39、理指挥部的组成和相关部门的职责;v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与预警;v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通报制度;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技术和监测机构及其任务;v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和应急处理工作方案;v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现场控制、应急设施、设备、救治药品和医疗器械以及其他物资和技术的储备与调度;v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业队伍的建设和培训。v此预案应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变化以及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调整和补充。图图4.6 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图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图v 第三第三,从中央到地方做好医疗器械等应急设施的准备。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
40、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保证应急设施、设备、救治药品和医疗器械等物资储备。地方政府应加强急救医疗服务网络的建设,配备相应的医疗救治药物、技术、设备和人员,提高医疗卫生机构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救治能力。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设置与传染病防治工作需要相适应的传染病专科医院,或者指定具备传染病防治条件和能力的医疗机构承担传染病防治任务。v 第四第四,做好相关的培训与演习。各级政府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定期对相关卫生机构和人员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定期组织相关卫生机构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演练。如卫生部曾组织拍摄“2004年北京、安徽非典
41、疫情处置”纪实片和教学片;编写卫生应急工作手册,作为全国卫生应急工作的培训教材,指导、规范卫生应急工作;制定了全国应急工作培训计划,重点加强和指导农村卫生应急工作的师资培训。截止到2005年底,在全国31个省、市、区的乡镇卫生院开展了对针对传染病主诊医师和村医的有关培训。v (2)信息报告与发布)信息报告与发布v 1)信息报告v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报告的原则是依法管理、分级负责、快速准确、安全高效,如图4.6所示。国务院卫生部对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实施监督管理。v 此外
42、,中国还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举报制度,公布了统一的报告、举报电话,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报告突发事件隐患,有权向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举报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不履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职责,或者不按照规定履行职责的情况。v 2)信息发布v 吸取“非典”的教训,中国政府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制度。国务院卫生部应当及时通报和公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卫生部的授权,及时通报和公布本行政区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布内容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原因;发生地及范围;发病、伤亡及涉及的人员范围;处理措施和控制情况;发生地的解除。v (
43、3)事件应对)事件应对v 1)相关机构的反应v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旦发生,国务院立刻成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由国务院领导人担任总指挥,负责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卫生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有关工作。而省级人民政府(含自治区、直辖市),则要成立地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由地方政府主要领导人担任总指挥,负责本地区的应对指挥。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则具体负责组织突发卫生事件的调查、控制和医疗救治工作。v 中国还建立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门常设机构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中心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中心。该中心即卫
44、生部的卫生应急办公室,其预期效能是为指挥首长和参与指挥的业务人员和专家提供各种通讯和信息服务,提供决策依据、分析手段、指挥命令实施部署和监督方法,能及时、有效地调集各种资源,实施疫情控制和医疗救治工作,减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居民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的威胁,用最有效的控制手段和小的资源投入,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v 一旦突发事件来临,在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指挥中心则成为全国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的首脑部门,也是国家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场所,其机构如图4.7所示。图图4.7 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中心结构示意图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中心结构示意图v 2)预案的启动实施v 卫生
45、部以及地方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对事件进行评估,做出初步判断,提出应急预案启动与否的建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的启动需卫生部报国务院批准;省级预案的启动由地方政府批准,并向国务院报告。v 应急预案启动前,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突发事件的实际情况,做好应急处理准备,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应急预案启动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地的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预案规定的职责要求,服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统一指挥,立即到达规定岗位,采取有关的控制措施。医疗卫生机构、监测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应当服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统一指挥,相互配合、协作,集中力量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v 突发事件发
46、生后,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等物资的生产、供应;铁路、交通、民用航空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保证及时运送。v 对新发现的突发传染病、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国务院卫生部需组织力量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和控制措施。v 医疗卫生机构负责对因突发事件致病的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程序如图4.8所示。v 3)作为医疗救援保障部门的应急工作v 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中规定: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在同级人民政府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领导、指挥下,与有关
47、部门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共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v 在本预案中,还明确了医疗卫生救援组织机构。其中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是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的,领导、组织、协调、部署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临时机构,其日常工作由卫生部应急办公室负责。相应的省、市(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相应的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承担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的组织、协调任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在突发公共事件现场设立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统一指挥、协调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图图4.8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程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
48、急处理程序(二)重大(二)重大动物疫情物疫情应急管理工作急管理工作v 2005年11月和2006年2月,国务院先后颁布了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以及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以下简称预案)。对于中国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工作给予了有力的支持与保障。v 1方针与原则v 条例规定: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工作应当坚持加强领导、密切配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工作应当坚持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方针,及时发现、快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方针,及时发现、快速反应、严格处理、减少损失速反应、严格处理、减少损失。v 2.应急机构设置v 根据条例,中国重
49、大动物疫情应急工作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实行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逐级建立责任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组织重大动物疫情的监测、调查、控制、扑灭等应急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兽医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监测。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重大动物疫情的应急工作。在预案中确定了组织指挥机构、日常管理机构、应急处理机构以及其他保障机构及其职责。v (1)组织指挥机构。全国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理工作由农业部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负责组织、协调
50、本行政区域内疫情应急处理工作。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级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的建议和实际工作需要,决定是否成立地方应急指挥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可根据需要,组建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理专家委员会。v (2)日常管理机构。农业部负责全国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理的日常管理工作。省级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的协调、管理工作。市(地)级、县级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的日常管理 工作。v (3)应急处理机构。包括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前者主要负责突发重大动物疫情报告,现场流行病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