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万比例尺*省*市地质灾害野外调查工作总结*院二一二年二月目 录第一章 工作概况1第二章 工作技术发方法、完成工作量及工作质量评述1第一节 工作技术手段1第二节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6第三节 工作质量评述11第三章 质量管理运行情况14第四章 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16第一节 主要问题16第二节 下一步工作建议16第一章 工作概况近年来,受极端气候影响,*省各类灾害特别是地质灾害呈现多发态势,防治任务十分艰巨。为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省计划用年时间,对全省山地、丘陵地区的县(市、区)开展1:5万比例尺地质灾害调查区划工作。*市位于*(交通位置),气候条件,人文地理。更加详细的查明*市
2、环境地质条件和主要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状况,对进一步促进国土资源规划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按照省、市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和要求,*市国土资源局委托*院对*市所属地区进行1:5万比例尺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本次*市1:5万比例尺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共涉及*个乡镇(街道),*个行政村,总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万人。我院于*年*月初开始*市1:5万比例尺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分为两个调查小组,每组三人,其中司机一人,从事水工环专业工程师两人,12月中旬结束。按照1:5万比例尺地质灾害调查的村村到要求,共完成村村到1796个自然村,*市所属*个行政村全部包含,共计行程约*公里。15
3、第二章 工作技术发方法、完成工作量及工作质量评述第一节 工作技术手段本次调查工作的开展以涉及*市不同时期的水、工、环综合研究成果为资料基础,采用的主要工作技术方法如下:1、遥感解译工作组在开展野外调查工作前,采用了最新遥感映像航片对*市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质灾害发生点或隐患点进行全面解译,以此确定野外路线的布置,并在野外调查工作中验证遥感解译的地质灾害发生点或隐患点。2、地面调查为本次工作核心,按照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1:5万)并结合*市地质灾害实际情况严格执行。主要调查的灾种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不稳定边坡五类。根据遥感解译成果,重点调查核实了已经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和
4、可能对居民点构成威胁的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另外,对公路、铁路等重要设施及河流沿线和风景旅游区等地质灾害危险性地区也进行调查。包括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发育特征、造成的损失及地质灾害点的稳定性、危险性和危害性,为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分析、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及制定地质灾害防治区划提供依据。以下为本次工作对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不稳定边坡五类灾种的调查要点:(1)崩塌调查要点崩塌地质灾害调查内容包括危岩体调查和已有崩塌堆积体调查。危岩体调查包括:危岩体的位置、形态、分布高程、规模;危岩体及周边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岩(土)体结构类型、斜坡组构类型;危岩体及周边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赋
5、存特征;危岩体周边及底界以下地质体的工程地质特征;确定了危岩体变形发育史;危岩体成因的动力因素。包括降雨、河流冲刷、地面及地下开挖、采掘等因素的强度、周期以及它们对危岩体变形破坏的作用和影响;危岩体崩塌的可能性,初步划定危岩体崩塌可能造成的灾害范围;危岩体崩塌后可能的运移斜坡,在不同崩塌体积条件下崩塌运动的最大距离;危岩体崩塌可能到达并堆积的场地的形态、坡度、分布、高程、地层岩性与产状及该场地的最大堆积容量;崩塌已经造成的损失,崩塌进一步发展的影响范围及潜在损失。已有崩塌堆积体调查包括:崩塌源的位置、高程、规模、地层岩性、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及崩塌产生的时间;崩塌体运移斜坡的形态、地形坡度、
6、粗糙度、岩性、起伏差,崩塌方式、崩塌块体的运动路线和运动距离;崩塌堆积体的分布范围、高程、形态、规模、物质组成、分选情况、植被生长情况、块度、结构、架空情况和密实度;崩塌堆积床形态、坡度、岩性和物质组成、地层产状;崩塌堆积体内地下水的分布和运移条件;评价崩塌堆积体自身的稳定性和在上方崩塌体冲击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2)滑坡调查要点滑坡地质灾害调查内容包括:查明滑坡的发生与地层结构、岩性、断裂构造、地貌及其演变、水文地质条件、地震和人为活动因素的关系,找出了引起滑坡或滑坡复活的主导因素;调查滑坡体上各种裂缝的分布特征,发生的先后顺序、切割和组合关系,分清裂缝的力学属性;通过裂缝的调查,藉以判断滑
7、动面的深度和倾角大小;调查了滑带水和地下水情况,泉水出露地点及流量,地表水自然排泄沟渠的分布和断面,湿地的分布和变迁情况等;确定了是首次滑动的新生滑坡还是再次滑动的古(老)滑坡进行调查。(3)泥石流调查要点对于泥石流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冰雪融化和暴雨强度、前期降雨量、一次最大降雨量,一般及最大流量,地下水活动情况;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现象、松散堆积物的物质组成、分布和储量;沟谷的地形地貌特征,包括沟谷的发育程度、切割情况、坡度、弯曲、粗糙程度。划分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圈绘整个沟谷的汇水面积;形成区的水源类型、水量、汇水条件、山坡坡度、岩层性质及风化程度,断裂、滑坡、崩塌、岩
8、堆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情况及可能形成泥石流固体物质的分布范围、储量;流通区的沟床纵横坡度、跌水、急湾等特征,沟床两侧山坡坡度、稳定程度,沟床的冲淤变化和泥石流的痕迹;堆积区的堆积扇分布范围、表面形态、纵坡,植被,沟道变迁和冲淤情况;堆积物的性质、层次、厚度、一般和最大粒径及分布规律。判定堆积区的形成历史、划分古泥石流扇和新泥石流扇,新泥石流扇的堆积速度,估算一次最大堆积量;泥石流沟谷的历史。历次泥石流的发生时间、频数、规模、形成过程、爆发前的降水情况和爆发后产生的灾害情况。区分正常沟谷还是低频率泥石流沟谷;调查泥石流已经造成的损失,泥石流进一步发展的影响范围及潜在损失。(4)地面塌陷调查要点地
9、面塌陷调查调查主要通过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等工作查明了以下内容:采空区和巷道的具体位置、大小、埋藏深度、开采时间和回填塌落、充水等情况;矿层的分布、层数、厚度、深度、埋藏特征和开采层的岩性、结构等;矿层开采的深度、厚度、时间、方法、顶板支撑及采空区的塌落、密实程度、空隙和积水等;地表变形特征和分布规律:包括地表陷坑、台阶、裂缝等的位置、形状、大小、深度、延伸方向及其与采空区、地质构造、开采边界、工作面推进方向等的关系;地表移动盆地的特征,划分中间区、内边缘和外边缘区,确定地表移动和变形的特征值;采空区附近抽、排水情况及对采空区稳定的影响;调查了建筑物的变形及其处理措施的资料等。 (5)不稳定斜坡
10、调查要点不稳定边坡的主要调查内容包括:构成斜坡的地层岩性、风化程度、厚度、软弱夹层岩性及产状;断裂、节理、裂隙发育特征及产状;风化残坡积层岩性、厚度;山坡坡型、坡度、坡向和坡高;岩土体中结构面与斜坡坡向的组合关系。不稳定斜坡与建筑物的平面关系。调查斜坡周围,特别是斜坡上部暴雨、地表水渗入或地下水对斜坡稳定的影响、人为工程活动对斜坡的破坏情况等。对可能构成崩塌、滑坡的结构面的边界条件、坡体异常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以此判断斜坡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可能的影响范围。3、GPS技术应用:采用高精度GPS全球定位系统,将地质灾害发生点(区)和地质灾害隐患点(区)位置进行准确标绘,为地
11、质灾害监测、预报提供资料依据。本次1:5万比例尺*市地质灾害调查工作部署按照“以人为本,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原则,首先应从掌握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入手,结合地质灾害发生现状与分布类型,在遥感解译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地质灾害进行全面调查,综合分析各类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工作流程如图:工作部署流程图按照本次工作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和工程部署,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有:采用了最新遥感映像航片对*市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质灾害发生点或隐患点进行全面解译,并绘制了遥感解译图。核实验证了遥感解译图上地质灾害发生点或隐患点。核实验证了*省*编制的*省*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1:10万)中所涉及的地质灾害发生点或隐患
12、点。按照1:5万比例尺地质灾害调查的村村到要求,共完成村村到*个自然村,*市所属*个行政村全部包含,共计行程约18000公里。按照1:5万比例尺地质灾害调查要求,在核实发现的对人员财产造成威胁的灾害点或隐患点处,安装了地质灾害警示牌。第二节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1、资料收集工作组在开展野外调查工作前从*市国土资源局、*市国土资源局、*单位等相关单位收集购买了涉及国土资源、矿山、规划、统计、水利、气象等多个方面的资料。总计报告*套,图件*张,资料*份,详见下表:*市资料收集情况表名称编制单位介质备注*省*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省*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水文地质图2、调查对象本次*市1:5万地质灾害调
13、查共涉及*个乡镇(街道),*个行政村,总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万人。共完成村村到*个自然村,*市所属*个行政村全部包含。3、地质灾害调查情况在本次*市1:5万地质灾害调查过程中,核实灾害点隐患点*处,新发现灾害点隐患点*处,本次调查共确定地质灾害隐患点*处。 4、地质灾害防治情况本次*市1:5万地质灾害调查所确定的1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均为采取拆迁避让、综合治理等防治手段,通过当地国土局和政府,设立了群测群防监测点,并安排专人进行观测、记录。5、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建立情况根据本次1:5万地质灾害调查要求,本次工作组联合当地国土局和政府有关部门建立了三级监测网络,即群测群防监测人当地乡镇有关部门*
14、市国土资源局,使监测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单位与个人。被监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所在的乡、镇、村和有关单位为监测责任人,在他们的领导下,成立监测组,监测组由受危害、威胁的居民点或有关单位的群测人员组成。将防灾预案送交给有相应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当地乡镇有关部门,并逐一将“两卡”发放到受威胁群众手中。6、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学习培训情况本次*市1:5万地质灾害调查过程中,不仅采取多种方式对群测群防责任人进行宣传与培训,而且在发放“两卡”的同时,工作组人员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将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和预警、撤离路线向受威胁群众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教会监测责任人、监测组成员和受威胁群众,如何监测、如何判断灾害可能发生的各
15、种迹象和灾情速报及有关应急防灾救灾的方法。7、地质灾害隐患点警示牌设置情况*市1:5万比例尺地质灾害调查共设置地质灾害警示牌*个详细情况见下表:*市警示牌设置情况名称所属乡镇设置情况及个数以下为部分地质灾害警示牌设置情况照片:*滑坡警示牌*崩塌警示牌*崩塌警示牌*滑坡警示牌*滑坡警示牌第三节 工作质量评述1、工作方法概述本次*市1:5万比例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充分收集区内自然地理、地质、水文、海洋、资源开发、以及遥感、地质环境监测等方面的资料,以地面调查为野外主要工作手段,对重点地段采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地质灾害解译,在此基础上,圈定地质灾害易发区。然后,以GIS为平台,对获取的数据和资料
16、建立相应的数据库系统,并进行处理、计算,最终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其发展趋势,并提出保护治理对策,并利用物探技术进行验证。野外调查以1/5万地形图作为工作手图,并据己有资料将各类地质灾害点及地质界线透绘到地形底图上。按规定认真填写野外调查表,使用野外调查记录本作沿途观察记录,并附平面图、剖面图、素描图和影像资料。野外记录采取图文互补方式进行调查记录,用图客观地反映出地形形态、滑坡裂缝、隆起等变形现象的空间展布,地下水出露或所测水位埋深等部位,人工边坡分布位置,受威胁对象与潜在灾害体相对空位置,土体厚度、岩层节理断层产状测量位置,照像位置和镜头方向等等。用文字客观地补充记录地形坡度,边坡高度,
17、裂缝特征和形成时间,威胁户数人口等,保证野外记录客观全面。野外记录要严格注意区分主观判断的客观存在的现象,并判断可能的成灾范围。2、参照技术标准本次工作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纲要”、“*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省市、县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要求”的相关规定进行,并参照的以下技术标准:(1)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GB/T14158-93)(2)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000)(ZB/TD10004-89)(3)空间数据库工作指南(中国地质调查局 1999)(4)数字化地质
18、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中国地质调查局 1999)(DZ/T 0197-1997)(5)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程(DZ/T0190-1997)(6)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1:5万)(DD/2008-02)(7)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3、质量评述本次调查工作在广泛深入地收集工作区内地质、国土、气象、水文、环境、海洋等部门有关资料的同时,及时分析整理,并依据已有资料情况不断改进调整下一步工作。项目开展之初,首先进行了遥感工作区的地质灾害遥感解译,通过实地调查验证,解译质量较好。在收集资料、遥感解译工作的基础上,对重点调查区、重点工作区进行了地质灾害野外调查工作,采用
19、GPS野外定位,提高了调查点、地质灾害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定位精度,在野外工作及室内资料综合分析研究过程中,始终以先进的“3S”手段为依靠,最终调查成果信息系统化。为确保本项目工作质量,对项目全过程进行了全面质量管理,按照GB/T19001-2000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做到了事先指导、中间检查、成果验收各环节严格把关,项目组原始资料自检、互检率达100%,局总工抽查率达80%,并对成果报告进行100%全面检查,保证了工作质量。总之,本次调查研究工作参照国家有关规范,执行相关标准,严格按照实施细则要求进行,野外及室内各项工作质量较高,取得的各类资料结果翔实可信,能够满足1:5万比例尺地质灾害调查要
20、求。第三章 质量管理运行情况为确保1:5万比例尺地质灾害调查成果验收全过程工作的质量,对项目全过程进行了全面质量管理,本次工作严格执行落实我院ISO9001:2000/GB/T19001-2000质量标准,建立“领导小组项目部专业小组”三级技术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层层落实质量责任制,签订技术质量责任状。项目部对原始资料进行100%的自检、互检,院总工程师抽查率不低于70%,并对报告成果进行100%检查,保证了工作质量。具体措施有:1、项目组由符合要求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组成。2、项目按照规范要求实施。3、建立在总工程师领导下以项目负责人为主体,院技术部监督的全面质量保证体系。成立专门的质量检查
21、组,对项目开展后的工作程序、工作方法进行监督、检查,对阶段性技术成果和成果报告质量进行全面验收。4、建立技术负责人领导下各专业小组为主的质量管理小组,实行质量自检、互检和质量奖惩制度。5、项目实施过程中,接受省及当地国土资源局的野外抽查和验收。存在的问题,及时返工,直到合格。6、及时汇报工作中出现的各类技术问题,针对专家组提出的意见,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7、加强综合研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各工序的正常运转。建立在总工程师领导下以项目负责人为主体,总工办全质办监督的全面质量保证体系,根据项目的目的任务,结合有关规范,编制实施细则,实行质量自检、互检和质量奖惩制度。实行层层负责,定期
22、检查,及时总结,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各工序的正常运转。第四章 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第一节 主要问题本次*市1:5万比例尺地质灾害调查过程中遇到的主要技术问题如下:1、崩塌灾害隐患点采取的岩样已沿抗剪强度最弱方向开裂,同时受样品体积的限制,力学实验分析结果可能较现场实际情况有所出入;1、涉及到公路和景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人数和财产损失不好确定;2、部分崩塌隐患点有剥坠落产生的堆积体,但较分散,堆积体的体积、大小等特征不好具体描述;3、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特别是个别地方由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因长期未发生地质灾害,容易因思想麻痹而放松警惕,因此要切实提高认识,加强警惕,防患
23、于未然,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治地质灾害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建议多举办各类地质灾害防治人员培训班。以提高干部群众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水平和防灾意识,提高主动和行之有效的自救与互救应急能力,充分发挥群测群防的作用。第二节 下一步工作建议我院承担1:5万比例尺*市地质灾害调查项目以来,按照规范要求认真仔细的完成了野外调查工作,在调查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对下一步工作有以下建议:1、应加强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基础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理论方法研究,完善地质灾害综合量化预报研究工作,深化地震因素、降雨因素、地下水动力、人工影响等因素引发地质灾害的专项研究;2、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与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群测群防网络体系的结合与联动,为预报长期运行建立稳固的基础平台; 3、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全民(特别是灾害隐患所在地干部群众)的地质灾害防治责任意识和自救能力;4、对存在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以及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地点,汛期应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巡查,特别在强降雨期间保证24小时连续监测,一旦发现险情,及时组织受威胁人员撤离,同时按规定逐级报告有关部门;5、对汛期的重点防范点,应加大工作力度,组织开展应急预案演练,增强处置突发灾害的水平,建议电视台在播报文字预报稿件的同时播出预报预警图片,并争取固定在综合气象预报栏目中播出,以使预报预警效果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