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沃文网! | 帮助中心 分享知识,传播智慧!
沃文网
全部分类
  • 教学课件>
  • 医学资料>
  • 技术资料>
  • 学术论文>
  • 资格考试>
  • 建筑施工>
  • 实用文档>
  • 其他资料>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沃文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专业知识.docx

    • 资源ID:1133680       资源大小:241.51K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专业知识.docx

    1、中药学第一讲 中药的性能及应用一、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1、神农本草经: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汉代本草代表作。本书载药 365种,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总结。根据各种药物的效果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品。首载药性理论配伍理论;奠定了中药学理论基础2、本草经集注:陶弘景著,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草代表作。本书载药 730种。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系统、全面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内容,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的主要药学成就3、新修本草:苏敬等 21 人主持编写。又称唐本草,隋唐时期本草代表作。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本书载药850 种。由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组成,首创图文并茂编撰模式

    2、。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唐慎微著。简称证类本草,宋代。该书图文并茂,方药并收,资料翔实,医药结合。全书共 30 卷,载药 1746 种,附方 3000 余首。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5、本草纲目:李时珍著。明代本草学代表作。该书 52 卷,约 200 万字,附方 11000 余首,载药 1892 种,绘药图 1100 余幅。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为 16纲、60 类。是中国本草学最完备的分类系统。6、本草纲目拾遗:赵学敏著。清代,本书载药 921 种。新增药物达 716种之多。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7、中华本草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南京中医药

    3、大学总编审。成书于 1999 年。当代本草学代表作。全书共 34 卷,前 30 卷为中药,后 4 卷为民族药,分为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 1 卷。二、中药的性能含义: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称药性。药性理论的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中药防治疾病的基本机制:药物防治疾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祛邪扶正,消除病因,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阳平衡状态。以药物的偏性来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从而达到治疗作用。中药的作用包括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一)四气含义: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

    4、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此外,还有“平性”。确定依据: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础。所示效用:凡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作用的药物,性属寒凉;凡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作用的药物,性属温热。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予以区别。阴阳属性:温热属阳,寒凉属阴。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辨证用药1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的药物:2据病证的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的药物。3寒热错杂者则寒热并用。4真寒假热,用热药,真热假寒用寒药。(二)五味含义:五味是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它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此外还有

    5、淡味和涩味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临床治疗表证、气滞、血瘀等证。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往往也标上“辛”,亦称辛香之气,除有能散、能行的特点外,还包含了芳香辟秽,芳香化湿,芳香开窍等作用。辛味药多辛散燥烈,易耗伤气阴(津),故气虚、阴(津)亏,表虚多汗等不宜用。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的作用。某些甘味还具有解药食中毒的作用。淡味附于甘,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的作用,多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证。甘味多腻滞,易助湿碍脾,脾虚湿滞勿用甘味滋补,古人有“中满忌甘”之说。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还能生津、安蛔。多用于体虚多汗,久泻久

    6、痢,肺虚久咳,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正虚无邪之滑脱不禁所致诸证。涩味附属于酸,亦具有收敛固涩作用,但酸味与涩味相似而不尽相同,如酸能生津开胃、酸甘化阴等,皆是涩味所不具备的。酸能敛邪,故有实邪者勿用。苦:能泄、能燥、能坚。泄即通泄、降泄和清泄,如大黄通下泻火为通泄,杏仁降气平喘为降泄,栀子清热泻火为清泄;燥即燥湿,用于湿证,又分为苦寒燥湿和苦温燥湿二类。坚含义有二,一是坚阴,苦能泻火存阴,二指坚厚肠胃。因苦能燥,易伤津,伐胃。阴津不足,脾胃虚弱者不宜用。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通肠作用,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症瘕等病证。此外,咸味还能入肾补肾,如紫河车、鹿茸、蛤蚧等能补肾壮阳益精。咸又

    7、入血,如犀角、玄参味咸入血分而有凉血的作用。但咸味药不宜多食,尤其是高血压动脉硬化者更是如此,另有的咸味药有伤脾胃,脾虚便溏者慎用。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气味配合:气偏于定性,味偏于定能。气味相同,作用相近;气味相异,功能不同。(三)升降浮沉含义:升降浮沉的趋向与所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与所疾患的病位相同。确定依据:1、药物的质地质轻的药物大多是升浮的,质重者大多是沉降的。2、药物的气味厚薄凡气味薄者多主升浮气味厚者多主沉降。3、药物的性味药性升浮的,大多具有辛甘之味和温热之性,药性沉降的大多具有酸苦咸涩之味和寒凉之性。4、药物的效用凡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

    8、都能上行向外,药性是升浮的;而具有泻下、清热、利尿渗湿、重镇安神、潜阳熄风、消积导滞、降逆、收敛及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下行向内,药性都是沉降的。阴阳属性:升浮属阳,沉降属阴影响因素:炮制和配伍(四)归经含义: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理论基础: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为基础,以所治病证为依据而确定的。确定依据:药物的特性;药物的疗效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使临床用药更加合理。如头痛: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葛根、白芷善治阳明经头痛,柴胡善治少阳经头痛,吴茱萸善治厥阴经头痛,细辛善治少阴经头痛。归经学说主要阐明药物作用的定位,与气味的定性,升降浮沉的定向,构成了中药“三

    9、位一体”的药性基础。(五)有毒与无毒含义:有毒与无毒是指药物对机体能否造成伤害。“毒”的特性:狭义的“毒”:物之能害人即为毒,似指药物的不良反应。广义的“毒”:药物偏性的总称。一为药物的总称,药既是毒,毒既是药;二为药物的偏性,其对人体具有两面性,既能治病,又能毒害人体。确定依据:含不含有毒成分,整体是否有毒,用量是否适当影响有毒无毒的因素: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品种混乱,误服毒药,用量过大,炮制失度,剂型失宜,管理不善,配伍不当,辨证不准,个体差异,离经悖法使用有毒药的注意事项:1、用量要适当,采用小量渐增法投药,要忌初用即给足量,以免中毒。2、采制要严格,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严格把住

    10、采制的各个环节,杜绝伪品。3、用药要合理,杜绝乱用滥投,孕妇、老幼及体弱者忌用或慎用毒烈之品。4、识别过敏者,及早予以防治。三、中药的功效与主治(一)、含义功效是指中药防治、诊断疾病及强身健体的作用。(二)、认定中医对中药功效的认识、概括和确定,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根据机体的用药反应,即用药前后症状、体征的变化,通过审证求因、辨证论治及归纳分析的方法反推而得。对于初级功效的认定相对简单容易,而高级功效则相对困难复杂。(三)、功效与主治病症分类及其表述方式1、按中医辨证学分类(1)针对八纲辨证的功效:中药的某些功效分别与八纲辨证相对应。如对应表里辨证的有解表、发表、温里、攻里等,对应寒热的有散

    11、表热、清里热、散表寒、散里寒;对应虚实的有补虚、泻实等,对应阴阳辨证有补阴、滋阴、敛阴、补阳、助阳、温阳、回阳等。(2)针对病因辨证的功效:与病因辨证的六淫与疫疠、七情、饮食劳伤、外伤对应。如:散风、祛寒、清暑、渗湿、燥湿、化湿、润燥、清热、泻火、解毒等;对应七情的有镇惊、定惊、解郁、安神、醒神等;对应饮食劳伤的有:消食、消积、补虚、强身等;对应外伤的有生肌、敛疮、续筋接骨、解蛇虫毒等,(3)针对气血津液辨证:补气、行气、降气、敛气,养血、活血、止血、和生津、化痰、利水等。(4)针对脏腑辨证:如:养心、清心、童心脉;宣肺、清肺、润肺;通肠、滑肠、涩肠;补脾、健脾、温脾、运脾;温胃、健胃、养胃、

    12、开胃;疏肝、清肝、养肝、息肝风;利胆、清胆;温肾、补肾、益肾、滋肾阴、助肾阳;清利膀胱湿热、散膀胱冷气等;通利三焦、健脑、暖宫等。也有补肺脾、补肝肾、补脾肾之阳等对应不止一脏一腑的表述。(5)针对经络辨证与六经辨证:如和解少阳、散太阳经风寒、散少阴经风寒等。(6)针对卫气营血辨证的功效:清气分热、透营转气、清营凉血、散血解毒等。(7)针对三焦辨证:宣化上焦湿浊、芳化中焦湿浊、清利下焦湿热、补中气、温中散寒等。2、按中医治疗学分类(1)对因功效:属于祛邪的功效有:祛风、散寒、除湿、清热、泻下、涌吐、解毒、杀虫等;属于扶正的有补气、助阳、滋阴、养血;属于调理脏腑或气血的有疏肝、柔肝、宣肺、和中、理

    13、气、活血、安神、开窍、潜阳、息风;属于消除病理产物的有消食、利水、祛痰、化瘀、排石、排脓等。然而,它们往往相互关联,划分是相对的。如:活血化瘀,即指改善血行不畅、血脉瘀滞的病理状态,又指消除瘀血的病理产物。(2)对症功效:缓解或消除疾病过程中出现的症状,有助于减轻患者痛苦,防止病情恶化,如:止痛、止血、止呕、止咳、平喘、止汗、涩肠止泻、涩精止遗等。(3)对病证功效:截疟、蚀疣、祛风湿、通鼻窍、利胆退黄、消痈排脓、驱杀绦虫等。(4)对现代病证功效: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抗肿瘤等。3、主治病证(1)病名类主治病证以疾病的名称表述中药的主治病证,如:疟疾、肺痈等。(2)证名类主治病症以疾病的证名表

    14、述,如热淋、湿热黄疸、风热表证等。(3)症状名类主治病症是以病或某一症状名称表述,如惊悸、耳鸣、耳聋、口臭等。四、中药的应用:中药的应用包括配伍、用药禁忌、剂量和用法等内容。(一)配伍1、七情配伍单行:人参治脱证、黄连治痢疾。相须:就是性能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后可以起到协同作用,加强了药物的疗效,麻黄+桂枝;附子+干姜;石膏+知母相使:就是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药物合用,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增强主药的疗效。黄芪+茯苓;枸杞子+菊花;黄连+木香相畏:就是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其它有害作用能被另一种药抑制或消除。半夏畏生姜;甘遂畏大枣相杀:就是一种药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生姜杀半夏、南星相恶:

    15、就是两种药配合应用以后,一种药可以减弱另一种药物的药效。人参恶莱菔子相反:就是两种药物配合应用后,可能发生剧烈的副作用。甘草反甘遂;乌头反半夏相须、相使,增效;是临床用药尽可能加以考虑的。一般用药“当用相须、相使者良”。相畏、相杀,减毒;是临床使用毒性药物或具有副作用药物时要加以注意的。相恶(减效)、相反(增毒);是临床用药必须注意禁忌的配伍情况,所以“勿用相恶、相反者”。2、君臣佐使含义:君臣佐使是从多元用药的角度,论述各药在方中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它高度概括了中医组方原则,是七情配伍的发展。内容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又称主药。臣药:是协助主药以加强治疗作用的药

    16、物,又称辅药。其意义有二: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和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有三个意义。一是佐助药,治疗兼证或次要症状的药物;二是佐制药,用于主药有毒,或药性峻烈须加以制约者,即“因主药之偏而为监制之用”之义。这两种一般称为“正佐”法;三是反佐药,用于因病势拒药而加以从治者,如温热剂中加入少量寒凉药,或于寒凉剂中加入少量温热药以消除寒热相拒,药不能进的现象。使药:有两种意义。一是引经药,即引导它药直达病所的药物,如治上部疾患用桔梗为引,治下部疾病以牛膝为引等;二是调和药性的药物。(二)用药禁忌用药禁忌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禁忌、用药禁忌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另外还有证候

    17、禁忌。配伍禁忌:包括“十八反”和“十九畏”。2.配伍禁忌的主要内容十八反:甘草反甘遂、京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十八反歌诀:本草名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芫遂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妊娠用药禁忌:禁用药大多系剧毒药,或药性作用峻猛之品。如水银、砒霜、雄黄、轻粉、斑蝥、马钱子、蟾酥、川乌、草乌、藜芦、胆矾、瓜蒂、巴豆、甘遂、京大戟、芫花、牵牛子、商陆、麝香、三棱、莪术等。慎用药则主要是活

    18、血祛瘀之品;破气行滞之品,攻下通便之品,辛热及滑利之品。如牛膝、川芎、红花、桃仁、姜黄、丹皮、枳实、大黄、 番泻叶、芦荟、芒硝、附子、肉桂、冬葵子等。(三)剂量:剂量是指单味药的成人内服一日用量(四)煎服法(1)先煎应先煎 10-15 分钟。矿物、贝壳类药物如石膏、磁石、牡蛎等;毒性大的药物如川乌、草乌、附子、天南星等,久煎可降低毒性;治疗特殊需要,大黄久煎泻下力缓,欲减其泻下力则应先下。(2)后下有效成分煎煮时容易挥散或破坏而不耐久煎的药物,如薄荷、大黄、番泻叶等,入药宜后下,待它药煎煮将成时投入,煎沸几分钟即可。大黄、番泻叶等药物甚至可以直接用开水泡服。(3)包煎花粉、细小种子及细粉类药物

    19、。蒲黄、海金沙,车前子、葶苈子;辛夷、旋覆花等药材有毛,对咽喉有刺激性。(4)另煎人参、西洋参、羚羊角等贵重药物宜另煎(5)烊化阿胶、鹿角胶等胶类药,宜另行烊化,再与其它药汁兑服。(6)冲服入水即化的药及竹沥等汁液性药材如芒硝等以及饴糖、蜂蜜,宜用煎好的其它药液或开水冲服。(7)煎汤代水:灶心土第一章 解表药一、概论含义:以发散表邪、解除表症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药。性能功效:多具辛味,主入肺与膀胱经。主具发散解表的功效,兼能宣肺、利水、透疹、祛风湿等。适应范围:主要用于外感风寒或风热,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脉浮等表症者。部分还可用于咳喘、水肿、疹发不畅及风湿痹痛等。

    20、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分类性味功效主治病证兼治病证辛温解表辛温发散风寒,发汗力强外感风寒表证风寒湿痹、咳喘、水肿兼表证辛凉解表辛凉疏散风热,发汗力弱,长于透热解表外感风热表证风热咳嗽、麻疹不透、目赤多泪二、辛温解表药1、麻黄:【功效】发汗,平喘,利水。【主治】风寒表实无汗症;肺气不宣咳喘证,水肿兼有表证。【特殊用法】解表宜生用,平喘宜蜜制。【配伍】1、麻黄配桂枝:发汗解表力强,治风寒表实无汗功著。2、麻黄配杏仁:善宣肺降气而平喘止咳,治喘咳气逆功著,证属风寒束肺者尤佳。3、麻黄配石膏:清肺平喘兼透表热。治肺热咳喘效佳。2、桂枝【功效】助阳解表,温通经脉,通阳利水,温通胸阳,温中散寒。【主治】治

    21、风寒感冒无论表实表虚皆宜,疗阳虚经寒血滞所致诸证可投。【配伍】桂枝配白芍:收散并举,共奏调和营卫、散风敛营、解肌发表之功,治风寒表虚有汗每用。3、紫苏【功效】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为治风寒感冒常用药,兼气滞胀满者尤佳。特殊用量用法叶长于发表散寒,梗长于理气宽中、安胎。4、生姜【功效】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性能特点】入脾经善温中止呕,素有“呕家圣药”之称,并兼解鱼蟹毒。5、荆芥【功效】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芥穗力较强。止血须炒炭。【性能特点】生用为发表散风通用药,治表证及疹痒无论风寒风热皆可。炒炭性变收敛,善止血,治各种出血可选。6、防风【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

    22、解痉。【性能特点】为治风通用药,无论外风内风或兼否寒热皆可投用。7、羌活【功效】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性能特点】作用偏上偏表,主散肌表游风及寒湿而通利关节止痛,尤善治太阳头痛及上半身风湿痹痛。8、细辛【功效】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性能特点】本品为治感受风寒、风湿之多种痛证及鼻渊鼻塞头痛之良药;又为治寒饮伏肺之要药。【配伍】细辛配干姜、五味子:治寒饮喘咳日久者效佳。9、白芷【功效】散风解表,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止痒。【性能特点】外散风寒而解表,上通鼻窍而止痛。最善治阳明头痛。10、香薷【功效】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有夏月麻黄之称”11、藁本【功效】发表散寒,

    23、祛风胜湿,止痛。善治颠顶头痛。12 苍耳子【功效】散风寒,通鼻窍,除湿止痛,止痒。【使用注意】本品辛温有毒。13 辛夷【功效】散风寒,通鼻窍。【用量用法】本品有毛,刺激咽喉,内服宜用纱布包煎。14、西河柳【功效】发表透疹,祛风除湿。【用量用法】内服 310g。外用适量。三、辛凉解表药1、薄荷【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性能特点】既善散上焦风热而清利头目与咽喉,又能透发疹毒和疏肝。【使用注意】本品发汗耗气,故表虚自汗者不宜用。2、牛蒡子【功效】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性能特点】上宣肺气,下利二便,虽发汗不如薄荷,但长于清解热毒。3、蝉蜕【功效】疏散风热,透疹

    24、止痒,明目退翳,息风止痉。【性能特点】疏散清透解痉,功在肺、肝二经。发汗不如薄荷,清热不如牛蒡,长于祛风解痉与明目开音。【配伍】蝉蜕配胖大海:善治风热或肺热之咽痛音哑。4、桑叶【功效】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性能特点】入肺能疏散清润,入肝能清火益阴,并兼凉血止血。5、菊花【功效】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性能特点】疏散清降并能。入肺经,善疏散风热而清利头目;入肝经,善泻热益阴而平肝明目;兼清解热毒而治疮肿。【配伍】菊花配枸杞子:补肝肾明目,治肝肾亏虚之视物昏花用之效佳。6、葛根【功效】发表解肌,解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性能特点】本品辛甘而凉,性善升散,功在脾胃。

    25、治项背强痛之要药;又善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行,具生津止渴、升阳止泻及透发疹毒之功。【用量用法】 止泻宜煨用,退热生津宜生用。【配伍】生葛根配黄芩、黄连:三药合用,既清热燥湿解毒,又透热升阳止泻,主治湿热泻痢初起。7、柴胡【功效】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性能特点】主入肝胆经。功善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及升举阳气,既为治肝胆疾患之要药,又为治气虚下陷所常用。善治邪在少阳寒热往来,气虚下陷之久 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 用量用法】解表退热宜生用,疏肝解郁宜醋炙用。 【配伍】柴胡配黄芩:柴胡苦辛微寒,善疏散退热;黄芩苦寒,善清热泻火。二药合用,清解半表半里之邪热效强,治少阳寒热往来效著。8、升麻

    26、【功效】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9、蔓荆子【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10、浮萍【功效】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11、木贼【功效】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四、相似药物的比较1、麻黄、桂枝:麻黄发汗力强,风寒表实无汗为用;桂枝发汗力弱,又能助阳,风寒表实无汗及表虚有汗咸宜。2、紫苏、生姜、荆芥、防风:均能发汗解表而治风寒感冒。不同:紫苏风寒感冒无汗或兼脾胃气滞者多用;生姜风寒感冒轻者多用;荆芥生用长于散风,为发表散风通用药,又治风热感冒无汗或汗少者;防风微温而甘缓不峻,为治风通用之品,发汗力虽较弱而长于胜湿,凡外感表证无论寒热或夹湿与否均可投用。3、羌活、藁本:均善发散风寒、

    27、胜湿止痛。不同:羌活善治太阳头项强痛、上半身风寒湿痹特别是肩背肢节痛;藁本善治巅顶头痛,兼治寒滞肝脉之脘腹痛。4、细辛、白芷、辛夷、苍耳子:均为辛温发散、宣通鼻窍之品。为治风寒感冒或鼻渊之鼻塞头痛的要药。5、香薷、麻黄:均能发汗解表、利水退肿,治表证无汗、水肿及小便不利。其中,香薷微温,兼和中化湿而祛暑,习称“夏月麻黄”。6、薄荷、牛蒡子、蝉蜕:均能疏散风热、透疹止痒。不同:薄荷辛凉,主散上焦风热,发汗力强,无汗者用之;牛蒡子辛苦性寒,宣透清降,发汗力较弱,但长于清泄热邪,兼利二便;蝉蜕甘寒质轻,发汗不如薄荷,清热不如牛蒡子,但长于祛风解痉止痒,感冒和麻疹高热抽搐、风疹瘙痒者用之。7、桑叶、菊

    28、花:均善疏散风热、平肝明目。不同:桑叶性寒,作用偏于肺,疏散力较菊花强;能润肺止咳;菊花性微寒,作用偏肝,平肝明目力较桑叶为胜,兼治肝风头痛。8、柴胡、升麻、葛根:均为解表升阳之品。不同:柴胡入肝胆经,主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善疏散退热;升麻,入肺与脾胃经,主清散而解表;葛根主入脾胃经,善发表解肌退热。不同 2:虽均能升阳,柴胡、升麻能升清阳而举陷,多与黄芪、人参等相伍。葛根则鼓舞脾胃清阳上升而止泻痢。不同 3,升麻、葛根均能透疹,治麻疹不透,而柴胡不能。不同 4、柴胡又善疏肝解郁;升麻又善清热解毒;葛根又能生津止渴,治热病伤津及内热消渴。第二章 清热药一、概论【含义】凡药性寒凉,以清解里热为主

    29、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性能功效】本类药药性大多寒凉,。性能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退虚热,兼能燥湿、利湿、滋阴、发表等。【适应范围】本类药主要适用于表邪已解、内无积滞的里热证,如外感热病高热、阴伤内热、湿热泻痢、温毒发斑、痈肿疮毒、阴虚潮热等。清热药的分类及其特点分类性味功效主治清热泻火药甘寒或苦寒清泄实热郁火外感热病气分高热证,以及肺热、胃火、肝火、心火等脏腑火热证等。清热燥湿药苦寒清热燥湿兼以清热泻火外感或内伤之湿热火毒诸证,如湿温、暑湿、湿热中阻、湿热泻痢、黄疸、带下、淋痛、疮疹,以及诸脏腑火热证。清热凉血药苦甘寒或咸寒清热凉血,兼以滋润、活血外感热病热入营血之高热神昏谵语,以及

    30、火热内生之血热妄行诸证清热解毒药苦寒或辛寒、甘寒清解热毒主治外感或内生实热火毒诸证,如痈疮肿毒、丹毒、痄腮、咽喉肿痛、肺痈、肠痈、热毒泻痢、水火烫伤、蛇虫咬伤等清虚热药苦咸甘寒,多入肝肾经退虚热、除疳热,兼凉血阴伤发热、久病伤阴之骨蒸潮热,以及小儿疳热二、清热泻火药名称性能特点功效石膏生用清泄与透达并具,为治气分高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煅后外用,收敛之中又兼清热之性,可治疮疡不敛及湿疹等。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敛生肌。知母苦寒清泄,甘寒滋润,清热之力稍逊石膏,擅长滋阴润燥。清热泻火,滋阴润燥。天花粉苦寒清泄,微甘而润,并兼行散,为清润消肿排脓之品。既善清肺胃之热,生津液,润肺燥;又能

    31、消肿痛,排疮脓。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栀子苦寒降泄清利,善清心、肺、三焦之火,导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泻火除烦,清热利湿,血解毒,消肿止痛。夏枯草既长于清肝火而明目,又善散郁结、降血压,为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之要药。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芦根清热生津,除烦,止呕,排脓,利尿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密蒙花清热养肝,明目退翳谷精草疏散风热,明目退翳青箱子清肝泻火,明目退翳【配伍】石膏配知母:两药相合,清热泻火、滋阴生津力更强,既治热病气分高热证,又治肺胃火热伤津证。知母配黄柏:清热降火坚阴,治阴虚火旺效佳。知母配川贝母:既滋阴润肺,又清热化痰,善治阴虚劳嗽、

    32、肺燥咳嗽。栀子配茵陈:两药合用,清热利湿退黄力强,治湿热黄疸效佳。栀子配淡豆豉:清热散郁除烦力强,治温病初起胸中烦闷及虚烦不眠效佳。三、清热燥湿药名称性能特点功效黄芩清泄燥湿,作用偏于上焦肺及大肠,善清肺与大肠之火,除上中焦湿热。兼入血分,能凉血而止血,清热而安胎。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黄连清泄燥湿,药力颇强,作用偏于心及中焦,善清心胃之火,除中焦湿热,为治湿热火郁之要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黄柏清泄燥湿,作用偏于下焦,善清相火,退虚热,除下焦湿热。药力不及黄连,以退虚热为长。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龙胆草清泄燥湿,药力较强,主归肝胆,兼归膀胱。既善清下焦湿热,又善泻肝胆实火,为

    33、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清热燥湿,泻肝火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配伍】黄连配木香:两药相合,既清热燥湿解毒,又理气止痛,治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每用。黄连配吴茱萸:两药相合,既清热泻火燥湿,又疏肝和胃制酸,治肝火犯胃、湿热中阻之呕吐泛酸。黄连配半夏、瓜蒌:三药合用,既泻火化痰,又消痞散结,治痰火互结之结胸证效佳。黄柏配苍术:两药相合,既清热又燥湿,且走下焦,治湿热诸证,特别是下焦湿热证有效四、清热凉血药名称性能特点功效生地黄苦寒清泄,味甘质润,为清滋润滑之品。鲜地黄长于清热凉血;干地黄长于滋阴。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润肠。玄参苦甘咸,质润性寒,既能清热凉血、养阴护营,又能滋阴降火、润燥滑肠,

    34、还善清解火毒、消散肿结。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润肠。牡丹皮为清泄行散之品,既善清热凉血,又善活血化瘀,还兼退虚热、透阴分伏热,有凉血而不留瘀、活血而不动血之特点。清热凉血,活血散瘀。赤芍专入肝经,为清泄行散之品,既善清肝火除血分郁热而凉血,又善活血化瘀而止痛。清热凉血,祛瘀止痛。紫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水牛角清热凉血,解毒消斑。五、清热解毒药名称性能特点功效金银花甘寒质轻,芳香疏透,清解疏散之品,既善清解热毒,又能疏散风热。清热解毒,疏散风热连翘质轻浮散,善清解热毒,又疏透消散。既素有“疮家圣药”之称,又为治热入心包证所常用。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痈散结,利尿蒲公英既能清解热毒而消痈肿,

    35、又能利湿与通乳。虽善治各种疮痈,但以治乳痈最佳,并治火毒咽痛、目赤及湿热黄疸、淋痛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大青叶清泄解毒力强,既善清热解毒,又善凉血消斑,还善利咽消肿,为治血热毒盛所致诸证之要药。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消肿。板蓝根功与大青叶相似,尤善凉血利咽。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牛黄既善清热解毒,又善凉肝息风止痉,还善清心豁痰开窍。主治热毒、痰热及肝热生风所致诸证。清热解毒,息风止痉,化痰开窍。鱼腥草功主清热解毒、排脓消痈,为治肺痈之要药。又兼通利,功能利尿通淋。清热解毒,排脓消痈,利尿通淋。射干既清泄散结,又祛痰利咽,咽喉肿痛属热结痰盛者尤宜;兼治痰多咳喘、久疟疟母、经闭及痈肿瘰

    36、疬等。清热解毒,祛痰利咽,散结消肿。白头翁专归大肠经,治热毒血痢之良药,又为治阿米巴痢所常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败酱草既归胃与大肠,又入肝经血分。功主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兼能祛瘀止痛。善治肠痈腹痛,兼治肝痈、肺痈及血瘀胸腹痛。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散肿,清肝定惊重楼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熄风定惊。穿心莲清热解毒,燥湿。白鲜皮清热解毒,祛风燥湿,止痒半边莲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土茯苓解毒,除湿,利关节山豆根清热解毒,消肿利咽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通淋。红藤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祛风通络。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消痈,利湿野菊花清热解毒,疏风平肝熊胆清热解毒,明目,止痉紫花地

    37、丁清热解毒,凉血消肿金荞麦清热解毒,祛痰排脓,散瘀止痛鸦胆子清热解毒,燥湿杀虫,止痢截疟,腐蚀赘疣垂盆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秦皮清热解毒,燥湿止带,清肝明目马勃清肺解毒,利咽,止血木蝴蝶清热利咽,舒肝和胃半枝莲清热解毒,散瘀止血,利水消肿六、清虚热药名称性能特点功效青蒿清凉与透散并具,既善退虚热、清肝热、凉血热、除疟热、解暑热,又能透阴分伏热、透营热、透表热。退虚热,凉血,解暑,截疟。地骨皮为清凉益阴之品。既能退虚热、凉血热、泄肺热,又略兼益阴而生津。白薇退虚热,凉血清热,利尿通淋,解毒疗疮。胡黄连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银柴胡退虚热,清疳热。【配伍】青蒿配白薇:退虚热、凉血热,又兼透散。青蒿配

    38、鳖甲:退虚热,滋阴凉血,治阴虚发热。地骨皮配桑白皮:清肺火,又利尿导热从小便出,治肺热咳喘每用。白薇配玉竹:既滋阴又透表,治阴虚外感相似药物比较: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同归肺胃经,均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石膏生用降火力强,并兼解肌,重在清解,又善治肺热咳喘、胃火头痛、牙痛及口舌生疮;煅用收湿敛疮.知母重在清滋,又能滋阴润燥通肠等。芦根、天花粉:均善清热生津止渴。相异的是:芦根作用较缓,善清肺胃之热而兼透散;又能清胃止呕、清肺利尿。天花粉生津之力较强,又兼能清肺润燥,将其制成结晶天花粉蛋白注射液,用于抗早孕及中期妊娠引产有效。栀子、淡竹叶善清热除烦,利尿。栀子清热力强,又能凉血解毒、消肿止痛;淡

    39、竹叶利尿力强。夏枯草、决明子善清肝火而明目。夏枯草清泄力较强,略益肝阴,降血压。决明子,清泄力弱,略益肾阴,又能润肠通便,治热结肠燥便秘。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均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常相须为用治湿热、火毒诸证。相异的是:黄芩作用偏于上焦及大肠,善清肺与大肠之火,止血力强,还能安胎.黄连大苦大寒,药力最强,作用偏于心及中焦,善清心胃之火除中焦湿热黄柏药力弱于黄连,作用偏于下焦,善清相(肾)火,退虚热,除下焦湿热,又治阴虚火旺、骨蒸。苦参、龙胆草均善清热燥湿,治湿热疮疹。不同:苦参又能杀虫止痒、利尿;龙胆草兼入胆经,长于泻肝火。龙胆草和夏枯草均善清泻肝胆之火,降血压。不同:龙胆草兼入胃经,

    40、清泄力强。夏枯草,清肝火不及龙胆草,但兼益肝血。清热凉血药:鲜地黄、干地黄均能清热凉血、滋阴生津、润肠通便.不同:鲜地,清热凉血生津效佳;干地黄清热力稍差而长于滋阴。生地黄、玄参均能清热凉血、滋阴生津、滋润肠燥.但生地长于滋阴凉血,又治血热妄行。玄参长于清降火热,又善解毒散结。牡丹皮、赤芍药:均善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然牡丹皮又善透阴分伏热而退虚热;赤芍药又善清泄肝火,止疼痛。水牛角、生地黄均善清热凉血。但水牛角咸寒,长于清热凉血,并兼解热毒;生地滋阴生津润肠。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均能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然金银花,清透解毒力强,疮肿热毒重者尤宜,又治肠痈、肺痈及热毒血痢。连翘苦泄微寒,长于

    41、散血结气聚而消痈散结,素有“疮家圣药”之誉。大青叶、板蓝根、青黛功善清热解毒、凉血。不同:大青叶善凉血而消斑,温毒发斑最宜。板蓝根善解毒散结利咽。青黛善凉血消斑,还能凉肝定惊。射干、山豆根、马勃均归肺经,善清热解毒、消肿利咽。蒲公英、紫花地丁、蚤休、野菊花:清热解毒,善治痈肿疮毒。穿心莲、白藓皮:均苦寒,清热解毒燥湿,治湿热疮毒及湿疹。清虚热:青蒿、白薇:功能退虚热、凉血、兼透散。但青蒿解暑热、除虐热。白薇凉血力强,又能利尿通淋、解毒疗疮。地骨皮、牡丹皮:均退虚热、凉血。第三章 泻下药一、概述1定义:凡能引起腹泻或滑利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2功效:排出积滞、清热泻火、逐水退肿3分类及

    42、适应证:攻下药:有较强的泻下作用,多苦寒,即可通便又能泻火。多用于实热积滞、燥屎坚结,便秘者,还可用于实热证。如:大黄、芒硝,芦荟,番泻叶润下药:含油脂能润肠通便有缓泻作用。多用于老年津枯、产后血亏、病后津液未复及失血病人肠燥便秘。如:火麻仁、郁李仁、蜂蜜。峻下逐水药:作用猛烈,能引起剧烈腹泻或兼能利尿的药物,称为峻下逐水药。孕妇忌用.多用于水肿、膨胀、痰饮积聚、喘满证。如:甘遂、芫花、大戟、牵牛子、巴豆,千金子。相似药物比较:大黄、芒硝:均苦寒,善攻下通便泻热,治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常相须为用;二则均清热泻火,治目赤肿痛、口疮、牙龈肿痛、咽喉肿痛、疮痈肿毒、肠痈及痔疮等。相异的是:大黄大苦大寒,

    43、泻热攻积力强,又善治湿热积滞泻痢初起见里急后重者;芒硝则兼咸味,长于润软坚硬燥屎。此外,大黄兼解毒,善清血分之热而止血,治血热妄行之吐、衄、咯、便血及水火烫伤;清利湿热,治湿热黄疸、淋证涩痛;活血逐瘀,治瘀血磐闭、产后瘀阻腹痛及趺引损伤。芒硝外用可回乳。番泻叶、芦荟性寒,善泻下通便,治热结便秘。相异:番泻叶力强速效,又能行水消肿;少量助消化。芦荟又善清肝、杀虫、治肝经实火、小儿疳积、虫积腹痛;外用治癣。番泻叶入煎剂后下,芦荟只入散剂。火麻仁、郁李仁:均为植物种仁而善润肠通便,凡年老、体虚、久病及产妇因津血不足所致肠燥便秘即可选用。相异的是:火麻仁甘平油润,又兼补虚。郁李仁则苦降散润,又兼行气、

    44、利水消肿,以肠燥兼气滞者用之为宜,还治水肿、脚气,兼便秘者尤佳。甘遂、京大戟、芫花:有大毒,均善泻水逐饮,治身面浮肿,大腹水肿及胸胁积液,常相须为用。不同:甘遂、京大戟源于大戟科性寒,均善消肿散结,治疮痈肿毒;芫花源于瑞香科性温,善杀虫疗疮。其次,甘遂兼治风痰癫痫;大戟兼治瘰疬痰核;芫花兼能祛痰止咳,最善治胸胁停饮,又兼治寒痰咳喘。毒性以芫花最烈,药力以甘遂最强。京大戟、红大戟:均性寒有毒,既善泻水逐饮;又善消肿散结,治痈肿未溃及瘰疬痰核等。然京大戟源于大戟科,毒大而泻下逐水力强;红大戟则源于茜草科,毒小而散结消肿力佳。牵牛子、巴豆:同为有毒。均能泻下逐水,去积。不同:牵牛子性寒毒小力缓,大量

    45、用泻水,少量用去积;此外兼治痰饮咳喘。巴豆性热毒大力猛,多去油制霜,善攻下冷积,又能祛痰利咽,治寒实结胸、痰阻喉痹;外用蚀疮去腐。常用配伍:大黄配芒硝:善泻下攻积,又善润软燥屎,还善清热泻火,治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坚硬难下效佳。大黄配巴豆、干姜:三药合用,巴豆得大黄,其泻下之力变缓和而持久,大黄得巴豆,其寒性可去,再加温中散寒之干姜,以助散寒之力,故善治寒积便秘。第四章 祛风湿药一、概述【含义】凡以祛除风湿、解除痹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性能功效】本类药多辛散苦燥,具有祛除肌表、经络风湿作用,有的还分别兼有散寒或清热、舒筋、通络、止痛、解表,以及补肝肾、强筋骨作用。【适应范围】本类

    46、药主要适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麻木不仁、腰膝酸痛、下肢痿弱,或热痹关节红肿,兼治痹证兼肝肾不足、外感表证夹湿、头风头痛等。1、独活【功效】祛风湿,止痛,解表。药力较羌活为缓。作用偏里偏下,主散在里伏风及寒湿而通利关节止痛,尤善治少阴伏风头痛及下半身风寒湿痹。2、威灵仙【功效】祛风湿,通经络,消痰水,治骨鲠。治骨鲠可用30g。治风寒湿痹肢体拘挛或麻木之要药;又治痰饮积聚及诸骨鲠喉所常用。3、防己【功效】祛风湿,止痛,利水。尤善治风湿热痹及水肿兼热者。汉防己长于利水消肿,木防己与广防己则长于祛风止痛。注意广防己含马兜铃酸。4、秦艽【功效】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利湿退黄。为治痹证通用药,但以风湿热痹最宜。5、徐长卿【功效】祛风止痛,活血通络,止痒,解蛇毒。本品辛散温通为治风痹或痹证痛重之要药。6、木瓜【功效】舒筋活络,化湿和中,生津开胃本品具酸不收敛湿邪、温不燥烈伤阴之长。为治风湿痹证酸重拘挛麻木及吐泻转筋常用药。7、桑寄生【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本品主入肝肾。以血虚或肝肾不足兼风湿痹痛者用之为佳。又


    注意事项

    本文(执业药师考试中药专业知识.docx)为本站会员(精***)主动上传,沃文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沃文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点击这里,给沃文网发消息,QQ:2622162128 -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