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政治重点知识必背必修一经济生活高频考点:外汇和汇率、价格的决定与变动、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个人收入的分配、国家收入的分配、国家的宏观调控,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1影响价格的因素:(1)价值决定价格:价值量越大,商品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商品价格越低。(2)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供过于求,价格下降。2、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3.价格变动的影响:(1)价格变动对生活消费的影响:一般说来,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弹性小,高档耐用品
2、的需求弹性大。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互补品和互为替代品)(2)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调节产量。某种商品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就会减少产量;相反,会增加产量。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生产者就会增加这种要素的使用量;相反,会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量。4、 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居民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当前可支配收入,未来收入预期,收入差距)5、企业(生产经营者)的经营发展: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面向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适时调节生产规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诚信
3、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6、党和政府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7、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从根本上说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分配制度层面: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初次分配层面: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鼓励勤劳守法致富,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再分配层面: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履行
4、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兼顾效率与公平。8、财政的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9、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只有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财富不断增加,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国家应制定合理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10、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国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
5、行政手段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11、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2、推动高质量发展,破解发展难题,必须贯彻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1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双刃剑”):有利影响:经济全球化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它促成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不利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同时也存在着发展失衡、治理困境、数字鸿沟、公平赤字等问
6、题。导致风险全球化,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14、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要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便利化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
7、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我国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的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要有规则意识和利用规则的本领,要有经济安全的防范意识,有应对别国反倾销和反别国倾销的策略,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必修二政治生活高频考点:民主管理,政府,中国共产党,人大,人大代表,人民政协,民族。1、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2、政府(知识角度)(1)宗旨和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2)政府五大职能:履行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职能(政治职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宏观调控与市场监管)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
8、(宣传:教育、科技、文化等)加强社会建设职能(公共服务:学、劳、医、老、住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职能(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3)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审慎行使权力,做到科学民主依法决策。(4)政府自觉接受监督:关键是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这个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建立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内部监督体系(上级政府,下级政府,审计部门)和外部监督体系(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国家监察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和公民的监督) 3、政府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要求:科学决策: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民主决策:增强
9、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决策能够更好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依法决策:坚持决策的内容符合法律的规定和要求,决策过程符合法定程序。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减少决策的失误。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人民代表有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5、中国共产党的相关知识:(1)地位:执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不是国家机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
10、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2)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3)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4)执政方式: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5)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6)执政理念与宗旨: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6、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
11、政治制度。7、人民政协:性质和地位: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机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主题:团结和民主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8、我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必修三文化
12、生活高频考点: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创新、中华民族精神、文化自信。1、文化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
13、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怎样对待传统文化(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2)把握好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3)在实践过程中,坚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3、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1)尊重文化多样性,认同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2)通过商业贸易等途径,运用大众传媒等手段加强与外来文化的交流,热情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3
14、)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4、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外域文化不断传入中国,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5、 怎样进行文化创新(1)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2)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3)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以及“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倾向。(4)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全民族
15、的文化创造活力。(5)内容形式: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和传播手段创新。6、文化创新的意义、作用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7、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主心骨”的作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
16、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每个公民都要积极投身于文化建设实践,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8、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必修四生活与哲学高频考点: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实践与认识及认识过程、真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系统优
17、化的方法、社会意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价值观、价值的创造与实现。1、世界是客观的物质世界,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实事求是。2、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3、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要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4、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和认识的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5、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我们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6.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我
18、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7.联系观:(1)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2)联系具有客观性,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3)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4)把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5)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
19、方式来认识事物。8、发展观:(1)发展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3)事物发展的趋势(途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4)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我们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也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9、矛盾观:矛盾即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认识对立。用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承认、分析、揭露和解决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矛盾
20、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抓重点),也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注意分清问题的主流和支流,既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恰当认识和把握矛盾的次要方面。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10、创新: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实质是扬弃。必须树立创新意识。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21、。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1、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地反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规律、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其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它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主体差异性,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