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专业人 文 地 理 硕 士 专 业主要内容p一 城市规划编制实践相关理论p二 国外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p三 中外城市规划体系比较p四 城市规划主要理论介绍第一讲 城市规划编制实践相关理论一 相关概念二 规划编制的依据三 规划的目标四 规划的实施1.规划的概念(1)规划的主体政府公众利益的代表者有权威对城市内各个体和组织的利益进行分配有能力保证规划的实施1.规划的概念(2)规划的客体 城市的物质环境和非物质环境为“满足市民的物质及精神需求,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而开展的对城市物质或非物质设施和环境的“设计、安排”。1.规划的概念(3)规划的核心 城市和区
2、域发展发展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目标的基础,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所处的阶段更要求一发展为先。发展是全方位和可持续的,但经济发展是基础的基础,城市规划必须充分领会和体现这个道理。1.规划的概念(4)规划的目标 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目标目标是规划设计的依据城市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建设布局、规划管理来实现的目标具有多维性、层次性1.规划的概念(5)规划的合理性 专业上的科学性与管理上的可行性符合技术标准规范,经济合理符合法律政策规定,具有操作性1.规划的概念(6)规划的实施 政策、法律和组织的保障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组织机构2.规划编制的依据u法律依据u技术依据u理论依据u现实依据u 发展条件和机遇2.规划编
3、制的依据(1)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1)产业发展方向的决定 区域分工理论、成本比较理论2)城市发展容量的限制水、地、能源等资源的支撑能力资源容量城市及其区域对污染的自净能力生态环境容量城市合理规模各种条件综合决定的,而非仅由经济效益决定的。2.规划编制的依据(2)社会背景 历史与文化背景 1)历史基础规律与借鉴,文化的传承历史的纵横剖面分析 2)文化背景城市和区域文化既包括反映地方特色的文化典籍、文学艺术、建筑风格、风俗习惯,也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地方性社会意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前者是显性的,后者是隐性的。后者是人们心理结构的主要成分,它存在于人们的“集体无意识”之中,制约着人们的思想、
4、行为和社会组织的整合功能。任何一个城市或区域的协调发展,经济的健康持续增长,其基础是区域文化背景的力量。从宏观层面看,文化发展不仅以物质文化、科技文化形式直接推动生产发展,还以政治制度形式、思想意识形态为推动区域发展提供保障。从微观层面看,各经济主体的文化建设,对弘扬其精神,塑造形象,提高其文化含量,从而提升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2.规划编制的依据(2)社会背景 人口与劳动力及就业问题 1)人口与劳动力的数量及其增长变化城市规模的人口因素决定(经济因素?人均GDP与城市化城市化的低质推进)2)人口与劳动力的素质自然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 3)就业与失业民工潮与民工荒;伪装失业(非公开失业)与公
5、开失业 4)脑流失问题教育的成本与效益,创新型城市建设 伪装失业这概念原来并不是针对不发达经济而提出来的,最初提出这概念的是琼.罗宾逊。她指出: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解雇工人,其结果就会使得许多工人不得不从事更加劣等的职业。她认为这些工人的边际生产率为零或为负,井把在这样低的边际生产率下的就业叫做伪装失业。罗宾逊在给伪装失业下定义时不仅考虑到了经济发达的城市工人具有伪装失业现象,同时也指出不发达的农业部门存在伪装失业。伪装失业伪装失业伪装失业(过剩劳动力、潜在失业过剩劳动力、潜在失业)及其他及其他n现在已不拘泥于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假说,对伪装失业赋予了稍广的含义。凡是那些处在落后部门的、边际生产率极
6、低的劳动力或处于最低生存费均衡状态下的劳动力也叫“伪装失业”或“过剩劳动力”。拉尼斯等人有时还把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劳动力叫做剩余劳动力。n另外,在日语中还有“潜在失业”一词,它与伪装失业的意思相同。无论是伪装失业,还是潜在失业,都使用了失业二字,但它与凯恩斯理论中所说的失业是不向的,尽管人们得到的收入极低,但它们还是处在就业状态。n古典就业理论认为,在劳动力供求均衡的条件下,不可能存在失业,但在极个别情况下,边际生产率近于零的就业,即“伪装失业”是可能存在的。然而,凯恩斯认为,失业是存在的,但“伪装失业”这种概念在理论中根本不存在,“失业”和“伪装失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难以使它们在同一理论
7、模式中共存。但是,在现实的经济中,两者却是并存的。2.规划编制的依据(2)社会背景 政策与制度 1)政策与区域和城市发展n区域和城市政策的目标n区域和城市政策工具n区域和城市政策效应2)制度与区域和城市发展n制度因素的作用分析n制度创新与区域和城市发展2.规划编制的依据(3)地理位置的作用1)地理位置的作用中心位置、交通枢纽位置、战争策源地 2)分析思考n问题问题1 1:那些区域的发展受到地理位置的强烈影响?广东、深圳、上海?地理位置具有动态性,西安在历史上曾经有过汉唐辉煌,而此后陷入衰落,(经济、文化、政治、军事)地理位置的变化是否起了重要作用?汉唐辉煌还能否再现吗?n问题问题2 2:为什么
8、世界上的特大城市多分布在沿海?n问题问题3 3:为什么世界上的富国并不都是资源丰富的国家,而资源丰富的国家却多半是穷国?即使在一个国家内也是如此?2.规划编制的依据(4)城市和区域发展状况分析1)经济发展u发展水平的度量 用什么标准去度量区域发展的水平?数量、质量?发展水平的度量u单一指标n总量指标GDP、GNP、绿色GDPn平均指标人均GDP、人均收入或消费水平n相对指标反映增长速度的指标、反映结构的指标(如城市化水平、反映工业化水平的霍夫曼系数霍夫曼系数、反映消费水平的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反映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基尼系数基尼系数)u综合指标nUNRISD(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的指标体系n
9、PQLI物质生活质量指数指标体系nHDI人类发展指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提出的指标体系GDP指标 n优点是简单明了 n但缺点很多:如统计项目和价格不够真实;无法反映分配状况:汇率问题(购买力平价);不能反映GDP增长过程中的社会代价等*综合发展指标体系 n尼维阿罗斯基(Niewiaroski,N.H.)14个变量的体系n阿尔德曼(Adelman,I.)和莫里斯(Morris,C.T.)41个变量的体系n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提出的16个变量的体系*n优缺点*反映结构的指标n反映人口城乡分布状态的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在全部居民中,城市人口(市和镇)所占百分比。n反映工业化水平的霍夫曼系数霍
10、夫曼系数n反映消费水平的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n反映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基尼系数基尼系数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人类发展指数(HDI)n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1990年提出了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简称HDI)n包括三个变量出生时的预期寿命、社会教育水平、人均收入,再取平均值*n优缺点*2.规划编制的依据(4)城市和区域发展状况分析1)经济发展u发展阶段的判断a.库兹涅茨理论;b.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c.钱纳里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d.霍夫曼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e.胡佛费希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2.规划编制的
11、依据(4)城市和区域发展状况分析1)经济发展u工业化与城市发展n概念n相关理论n新型工业化的内涵u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n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n产业结构合理的性评价n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趋势n导致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工业化的概念工业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指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是推进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要地位的过程。在工业化进程中,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量的快速增长,新兴部门大量出现,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城镇化水平和国民消费层次全面提升。工业化一般是指制造业或第二产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中就业的劳动人口占总劳动人口的比例持续
12、上升的过程。国际上衡量工业化程度,主要经济指标有四项:n(1)人均生产总值,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为初期阶段,人均3000美元为中期,人均5000美元为后期;n(2)工业化率,即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工业化率达到20%-40%,为正在工业化初期,40%-60%为半工业化国家,60%以上为工业化国家;n(3)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一般工业化初期,三次产业结构为12.7:37.8:49.5;就业结构为15.9:36.8:47.3;n(4)城市化率,即为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一般工业化初期为37%以上,工业化国家则达到65%以上。2.规划编制的依据(4)城市和区域发展状况分析1
13、)经济发展u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n主导产业的概念n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n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主导产业关于主导产业这一概念并无统一的解释,一般认为,主导产业是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它一般具有如下几个显著的特征:n第一,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获得与新技术相关联的新的生产函数,能够实现“产业突破”。n第二,具有持续的部门增长率,并高于区域整体经济增长率。n第三,具有很强的关联效应,能广泛的采取多种手段带动或启动其他产业的增长;对其他产业的增长产生广泛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n
14、第四,具有显著的产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潜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和主导。n第五,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随经济发展进入不同阶段而不断转换。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 优势产业优势产业:是指产出在当前经济总量中占一定份额且运行状态良好、资源配置合理,资本营运效率较高,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有较高投入产出比率的产业。在产业寿命周期中,优势产业一般处于发展期的中后期到成熟期这一区间,它对整个经济的拉动作用处于或即将处于鼎盛时期,同时也处于后劲不足的衰退期前夕。优势产业强调资源的天然禀赋、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经济行为的运行状态。只有当它们都得到了比较好的结合,才有可能形成优势产业。支柱产业:支柱产业:严格来说仍属于优
15、势产业的范畴,但优势产业不一定都能成长为支柱产业,因为,它更强调某一产业在整个经济总量中所占的份额及其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支柱产业指的是净产出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的产业。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 从产业寿命周期理论看,一般情况下,主导产业处于幼稚期到发展期之间,而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则处于成熟期,有些则已经步入衰退期。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主导产业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而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却已经走上了下坡路。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各自强调的目标利益也不相同。主导产业着眼于未来的长期发展,强调未来的优势和带动效应;而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则立足于现实经济的效率和规模。主导产业未必是
16、当前经济中有较大影响的产业,其当前资源利用效率也可能较低,投入产出比率也难如人意;而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则一定是在现实经济中占有较大份额、对GDP贡献率较高、投入产出比较好的产业。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 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n1.区域比较优势基准n2.产业关联基准n3.筱原两基准需求收入弹性基准与生产率上升率基准需求收入弹性基准:人们对某一产业的产品的需求或对某一商品需求增量与国民收入增量的关系,它反映了某一产业产品的潜在市场份额的大小,弹性越大,则该产品潜在的市场容量越大,市场发展的机遇、效益越好,发展速度越快,在国民经济增长中所占份额也越大。因此,主导产业应选择需求收入弹性系数高的产业。此外,还
17、有“创造就业机会基准”、“对有关产业的关联效果基准”等。2.规划编制的依据(4)城市和区域发展状况分析2)社会发展n社会发展水平的度量与评价治安与安全感、城市与区域文化、教育及其普及水平、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及其保障、社会公平n城镇化与城镇发展城镇化的实现形式(方针、道路)、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所处阶段n农业与农村社会发展2.规划编制的依据(4)城市和区域发展状况分析3)防灾及生态环境建设n分析生态环境对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影响特别是障碍性的影响作用(陕北水资源利用、城市发展与沙漠化)n重点分析城市和区域发展的资源及生态环境容量问题,研究城市和区域发展规模的控制问题。n分析灾害控制与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关
18、系(如安康水灾防治与城市发展)3.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目标(1)城市与区域发展目标的确定(2)城市与区域发展战略的选择(1)城市与区域发展目标的确定1 1)目标的内涵)目标的内涵目标是指要达到的境地和标准。城市和区域发展目标是指通过战略实施预期在一定时期后可实现的目的和状态,落实到具体城市或地域,便成为特定时期内城市和区域发展的纲领。发展目标规定了城市或区域在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发展的奋斗方向与期望达到的水平,集中反映了该一定时期城市与区域综合效益的优化组合方式,是制定城市和区域发展计划与规划的依据。图 制定城市与区域发展计划或规划的一般过程调研并收集分析资料制定发展目标编制计划或规划
19、论证实施N NY Y(1)城市与区域发展目标的确定2 2)目标的特性)目标的特性n多维性(多元性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生产/生活;性质/规模/布局)n层次性n动态性(阶段性)n区域性(1)城市与区域发展目标的确定3 3)目标的制定)目标的制定n以发展条件的评估为前提n以现状分析及趋势预测为基础n以城市或区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社会、经济、环境等问题为重点n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1)城市与区域发展目标的确定4 4)目标的冲突与协调)目标的冲突与协调n发展目标冲突的实质及可能表现国内生产总值最大化和区域均衡发展的冲突 部门间发展目标的冲突 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冲突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和自然资源保护间的
20、冲突(1)城市与区域发展目标的确定4 4)目标的冲突与协调)目标的冲突与协调n目标冲突的协调 城市或区域发展目标冲突的协调是一个在不同目标之间进行资源分配的决策过程,它需要依据一定的原则,在远近之间、公平与效率之间、社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轻重缓急之间进行综合平衡,权衡利弊得失,经过严密科学的论证,做出决策。这个决策过程是一个决策主体对其不同目标偏好的折衷过程。不同时期城市和区域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不同,人们的价值观念不同,对其偏好折衷的原则、方法也就不同。(1)城市与区域发展目标的确定4 4)目标的冲突与协调)目标的冲突与协调n目标冲突的协调 从我国实际出发,发展目标冲突的协调应遵循以下原则
21、:n服从国家目标,优先保证对实现国家目标具重要意义的区域发展目标的资源供给。n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社会稳定和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为前提,效益优先,兼顾公平。n以解决制约区域发展的重大社会、经济、环境问题为重点。n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远近结合,使区域获得当前较快发展速度的同时还能在今后较长期的发展中保持较强的增长活力。(2)城市与区域发展战略的决择1 1)战略的概念)战略的概念 指导或决定全局的计划和策略。包括战略目标、战略思想、战略模式、战略措施。2 2)城市与区域规划中战略的内涵)城市与区域规划中战略的内涵 发展战略、空间布局战略3 3)理论依据)理论依据(2)城市与区域发展战略的决择3 3
22、)理论依据)理论依据优势与主导产业的确立n均衡发展(大推进理论)与非均衡发展人口移动、城镇化与社会发展n二元结构理论、三元结构理论落后与先进发展的关系n循环累积理论(贫穷的恶性循环)、核心边缘理论、梯度理论、雁行理论空间发展战略n增长极、点轴开发、网络开发推进发展的战略途径n进口替代、出口导向4.城市与区域规划的实施(1)城市规划的实施 规划与建设管理u一书两证制度u红线、蓝线、黄线、紫线、绿线管理(1)城市规划的实施 规划与建设管理u一书两证制度一书两证制度 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u红线、蓝线、黄线、紫线、绿线管理红线、蓝线、黄线、紫线、绿线管理红线:红线
23、:道路红线、建筑红线、用地红线 蓝线:蓝线:城市规划所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限黄线:黄线: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控制界限紫线:紫线:是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 城市绿线:城市绿线:是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按建设部出台的城市绿线管理办法规定,绿线内的土地只准用于绿化建设,除国家重点建设等特殊用地外,不得改为他用n道路红线城市道路两侧控制沿街建筑物(如外墙、台阶等)靠临街面的界线。n建筑红线指建筑物的外立面所不能超出的界线。n建筑红线可与道路红线重合,一般在新城
24、市中常使建筑红线退于道路红线之后,以便腾出用地,改善或美化环境,取得良好的效果。4.城市与区域规划的实施(2)区域规划的实施 较城市规划的实施复杂,实施管理属于非规范性内容。原因主要是区域特征突出、规划实施的层次较多。第二讲 国外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n规划理论的来源n雅典宪章n系统分析第二讲 国外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n规划理论的来源n231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起源是多元和复杂的,例如Campbell将其归结到以下几个基本事件:n(1)田园城市(Garden City,E.Howard);n(2)城市美化运动(City Beautifu1,Burnham);n(3)公共卫
25、生改革(Public Health Reform)n但也有学者认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柯布西埃的“当代城市”和赖特的“广亩城市”三者才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起源。n而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根源,则应追溯到更早的欧文(Owen),圣西门(Saint-Simon)。傅利叶(Fourier)、Godin和Cabet等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和社会平等等传统的思潮。(1)城市与区域发展目标的确定1 1)目标的内涵)目标的内涵目标是指要达到的境地和标准。城市和区域发展目标是指通过战略实施预期在一定时期后可实现的目的和状态,落实到具体城市或地域,便成为特定时期内城市和区域发展的纲领。发展目标规定了城市或区域在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发展的奋斗方向与期望达到的水平,集中反映了该一定时期城市与区域综合效益的优化组合方式,是制定城市和区域发展计划与规划的依据。图 制定城市与区域发展计划或规划的一般过程调研并收集分析资料制定发展目标编制计划或规划论证实施N NY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