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沃文网! | 帮助中心 分享知识,传播智慧!
沃文网
全部分类
  • 教学课件>
  • 医学资料>
  • 技术资料>
  • 学术论文>
  • 资格考试>
  • 建筑施工>
  • 实用文档>
  • 其他资料>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沃文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研究.doc

    • 资源ID:1150022       资源大小:291.50KB        全文页数:5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研究.doc

    1、云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专题研究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研究(送审稿)云 南 省 国 土 资 源 厅云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办公室2006年1月50目 录1 研究目的和意义12 研究现状22.1 研究背景22.2 国外耕地保护现状32.3 国外耕地保护特点53 研究原理、方法73.1 研究原理73.2 研究方法74 研究技术路线85 研究主要内容95.1.1耕地和基本农田现状95.1.1.1基本概况95.1.1.2耕地和基本农田现状105.1.2 1997年2004年云南省各地州、市(地区)耕地变化情况115.1.3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145.1.3.1耕地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

    2、题145.1.3.2基本农田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165.2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规模预测185.2.1耕地与人口、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所面临形势185.2.1.1人口与耕地185.2.1.2社会经济发展与耕地205.2.2耕地需求量预测255.2.2.1耕地需求量预测基本公式255.2.2.2耕地可供给量分析345.2.2.3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规模分析和确定365.3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措施研究365.3.1耕地和基本农田地域分区365.3.2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对策和分区保护措施研究416 参考文献501 研究目的和意义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受到各方面需求的压力不断增大。

    3、特别是对耕地资源严重不足的云南省来说,在这种需求的压力下云南省土地资源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利用方式和质量变化,将人口与土地利用看成一个整体,人口则是影响土地利用与变化的驱动力因素,人口和耕地、草地、森林、非农建设用地5个因子构成一个理论上以人为中心的人地关系系统中,人口总量的变动势必引起耕地、草地和森林面积的相互转化和非农建设用地数量的增减变化。耕地的供给从对自然条件的要求来看是客观存在的量,具有一定的限度,但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对耕地的作用以及生物工程的进展情况来看,耕地的客观存在量是可以变化的,正因为如此,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耕地供给的数量是不同的,只要耕地的供给不能满足需求,即使在理论上不适宜

    4、种植农作物的土地,也会被开垦。而耕地的需求主要决定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人口的发展状况,耕地的需求往往对耕地的开发利用具有极大的影响,在耕地供给与需求不能平衡时,往往需要通过调整供求以达到供需平衡,因而合理的组织耕地是土地利用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1)查清云南省2004年耕地和基本农田面积、构成和分布,分析变化情况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分区域处理意见;(2)根据规划末期人口对粮食的需求,预测出耕地需求量;(3)分析出各项非农业建设少占或不占耕地的前提下,必须占有耕地的数量,提出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指标;提出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控制指标;(4)确定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规模。由

    5、于云南省94%以上的国土面积为山区,耕地少,人口多,城市发展快,现有耕地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耕地在退化,耕地和基本农田的保护关系到云南省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因此,要使有限的土地能支撑云南省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云南省必须走节约集约土地利用的道路。因此,云南省耕地和基本农田的保护具有极为现实的和长远的意义。2 研究现状2.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我国大都市区域正在逐渐形成。目前已有的国内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经济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进一步集中,导致区域的建成区范围迅速扩大,大量的耕地不断转变为建设用地。所以探讨在人口不断集中,建设用

    6、地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借鉴国外耕地保护的目标、保护内容和方法,探讨我国大都市的耕地保护政策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云南省自上一轮云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编制与实施以来,云南省土地规划的用途管制原则得到加强,各项建设在严格规划管理实施、集约用地、减少违法违章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耕地保护取得显著成果。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致使土地利用变化在许多方面突破了该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确定的指标 。如何进行云南省的耕地保护,即要保障各项建设需要、生态用地需要又要满足国家关于耕地保护的指标要求,就必须通过了解和借鉴国外先进耕地保护理念,结合云南省的耕地资源的实际以及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耕地保

    7、护理念和保护政策的创新。2.2 国外耕地保护现状(1)日本农用地利用与保护日本是一个国土面积狭小、耕地资源稀缺的国家。其保护目标确定为保护其生产能力和足够的生态空间。在人均国土资源极为有限的条件下,日本在较短时间内达到了与美国差不多的城市化水平,同时付出比较小的用地代价,采取了如下的保护手段。首先,通过规划保护农地。日本将农地划分为市街化(即城市化)调整区域以外的农地和市街化调整区域内的农地两大类。市街化调整区域以外的农地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土质优良、生产效率高的农地,机械化作业的农地和为农业生产服务的道路、水渠等公共设施。这种农地划为农业保护区。第二种包括将来市街化发展需要占用的农地、生产效率

    8、低的农地、规模较小(20公顷以下)的农地。第三种包括都市设施区域内的农地、市街地内或之间的农地,这类地域大多为建筑物,农地较为零散。政府鼓励并引导使用第三种农地进行非农建设;在第三种农地不能满足非农建设需要时,可以使用第二种农地;第一种农地为永久性的,不准进行非农建设,即使有人申请,也不予批准。第二,通过法律手段保护农地。根据城市规划法确定城市内部不同地域土地利用方向;根据农业振兴地域法、农业法的要求,限定农业地域的土地利用,规定农业用地不能被任意侵占,不同农业用地也不许任意转用。第三,通过发展大都市来保护农地。在战后经济高速增长中,日本形成以都市圈为中心,以大城市为骨干,分别布置三套相对独立

    9、的产业结构的城市化和工业化道路,都市圈使周围一定范围内城市与中心城市保持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从而形成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共享,产业活动紧密关联,减少重复建设对土地的占用。东京都市圈、名古屋都市圈和阪神都市圈三大都市圈集中了日本的80的人口和经济密度,对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很高。综观日本耕地保持与城市化发展历程可以发现,选择适合国土资源条件的城市发展道路和结构,充分发挥大城市集聚效能,可以较大限度地节约耕地,对耕地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产生积极影响。(2)英国的农用地利用与保护英国是西欧人口密度高的国家,每平方米240人,它通过制定一系列程序、习俗和规则组成的规划体系控制土地用途,其确定了保护农地及其乡

    10、村景观的目标。英国举世公认的保护成就就是其广阔的乡村土地在城市发展的压力下被安全保留下来。英国城市规划的显著特点是“城市限制”或“城市围墙”政策,这种政策主要是通过绿带来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利用率和保护乡村美丽风景,并且产生农地保护这一副产品。英国农用地保护还通过人们对乡村的热爱使大片农地免受城市扩展的影响,英国的农地和乡村保护法规定所有开发都必须取得规划许可,城市发展与其周围乡村保护相协调成为一种社会准则渗透在整个规划体系中。全国把农地分为五等级,占用1级、2级和3级农地超过10公顷,规划部门必须商请农业部的许可。从1987年环境部第16号文通知开始,农地转为建设用地考虑更多的是农地的环境价值而

    11、不是农作物的生产能力。(3)以色列的农地利用与保护以色列是农地保护的典范,其农用地保护目标即保障粮食安全。以色列农地数量少,气候干旱和农地地块小,但由于以色列农业技术的秘诀使其基本满足国内粮食需要,甚至出口。1965年规划和住宅法规定农地保护是地方、区域和国家各级规划的法定目标。所有规划当局必须把农地保护放在首位。由于以色列是中央集权国家,中央政府对6大区域规划进行审批,低一级规划必须服从上级规划,任何建设用地如道路、建筑物甚至围墙必须取得规划许可,农村住宅也不例外。以色列底土地93归国有,农业公社从土地管理局获得土地长期租用权。任何农地转用必须获得审批。以色列认为任何土地在未来都有可能需要成

    12、为农地,最高法院裁定这种宣布不需要任何补偿。2.3 国外耕地保护特点(1)以规划为基础土地利用规划是国外实施农地保护的基础工具。规划作为调节土地利用的一种主要技术手段,对控制农地利用、实施农地保护起到了显著作用。如:英国的农地和乡村保护法规定所有开发都必须取得规划许可,城市发展应与其周围乡村保护相协调,这项政策渗透在整个规划体系中。(2)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除了利用土地利用规划在宏观上对土地利用进行控制外,在以土地私有制为主体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经济和法律手段在农地保护中的作用不可忽视。(3)法律手段法律也是保护农地有效手段之一。美国1981年出台美国农地保护政策法认为农地“最大程度的降低由联

    13、邦项目引起的不必要的农地转用”,2000年出台农业风险保护法则通过限制在基本农田和特殊农田的非农利用,来保护土壤(土地的生产能力)。日本更是面面俱到,在由日本国土厅主编、新日本法规出版株式会社1998年出版的日本国土六法中,与国土有关的法律法规达132部。(4)经济手段相对于土地利用规划和法律法规来说,经济手段是一种灵活的政策手段,它更易于对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做出迅速的反应,在短期内对土地利用进行干涉。经济手段作为一种市场手段,主要是在微观上调整土地的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利用行为,以调动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保护农地的积极性。除此以外,还有在各国普遍实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农业补贴政策和投资兴建农田水利设

    14、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等。这些政策不仅保护了农地,在农地面临开发时给予经济上的保障,同时,也鼓励了城区土地的集约利用。3 研究原理、方法3.1 研究原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应以人口对食物的持续供求平衡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谋求人口、资源、食物、环境、经济的综合协调,其根本目的在于能在良好的环境下对资源进行可持续利用,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其中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则是食物的供需平衡。耕地是食物的生产的最终源泉,在耕地提供的事物中占比例最大的既是粮食。本次研究用耕地与粮食需求量、粮食平均单产、粮作比以及复种指数之间的关系公式确定耕地的需求量,其原理首先从人口对粮食的需求量入手,来确定所需

    15、耕地量。再对云南省耕地可供给量进行分析,最后对二者相比较确定耕地保护的规模。3.2 研究方法(1)本次研究以1997年2004年云南省各指标数据为基础数据,建立之们之间的变化曲线图,根据曲线图表分析云南省耕地及基本农田现状及变化情况。(2)在确定耕地需求量时,用SPSS数理统计分析软件建立各指标之间的回归关系,对生成模型进行计算检验,最后对规划末期进行预测。(3)确定保护规模后,通过政策、技术路线对耕地和基本农田提出相应保护措施。4 研究技术路线5 研究主要内容5.1.1耕地和基本农田现状5.1.1.1基本概况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云贵高原西南部,位于东经973139至1061147,北纬21

    16、832至29158之间,东西横跨864.9公里,南北纵距990公里,国土总面积38.32万平方千米。东部与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接壤,北部与四川省相连,西北紧倚西藏自治区,西部、南部分别与缅甸、老挝、越南毗邻,边境线长4000多千米。从自然地理上看,它是东亚、东南亚、与南亚的自然结合点,从形势上隔断了东亚大陆与印度次大陆的关联;从人文地理上看,又从文化上分开了中国轴心与东南亚轴心。作为一种过度地带,自然地同时兼具两地的许多特征。云南国土总面积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1%,在全国位居第8位,1997年云南有人口4094万人,2004年云南有人口4415.2万人,云南还是中国少数民族主要的分布地区之

    17、一,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13.3%。云南省自然条件复杂,是一个低纬度高原山区省份,全省以高原山区为主,山地、高原占全省面积的94%。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北向南呈阶梯型下降,全省平均海拔2000米,但各地海拔差异很大。由于低纬度高海拔地理条件的综合影响,并受季风气候制约,形成了云南光能丰富,四季温差小,干湿季分明,垂直变异显著的低纬山原季风气候特征。全省大部分地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由于地形复杂,海拔高差悬殊,本省气候垂直差异十分显著,云南具有从海南岛到东北的各种气候类型。即使在很小的地区范围内,随海拔高度的变化,亦有几个气候带差异,既所谓“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气候复杂多样性

    18、,为云南土壤、植被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奠定了基础。5.1.1.2耕地和基本农田现状全省国土总面积38.32平方千米,耕具云南国民经济统计结果2004年末总人口4415.2万人,人均占有土地面积x公顷,根据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土地详查2004年变更调查结果,全省现有耕地611.96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耕地主要由以下三级地类构成:(1)灌溉水田135.66万公顷,占总耕地的22.17%,主要分布于各地灌排条件好的坝区和山麓地带,尤其滇中盆湖区、洱海盆湖区以及保山、德宏、思茅、西双版纳、红河等地(州)的宽缓盆谷区较为集中,生产条件好,产量较高。(2)望天田18.25万公顷,占总耕地的2.98

    19、%,主要分布于水利条件差,依靠天然降雨可以栽种的干旱坝子和山区,尤其以文山、思茅、楚雄、红河、临沧等地(州)较多,这类耕地因水源无保证,耕地质量不高,产量较低。(3)水浇地4.72万公顷,占总耕地的0.77%,主要分布于有一定灌溉条件,适宜种植旱作的地区,以丽江、迪庆、东川、楚雄、红河等地(州、市)较多,这类耕地因水源有保证,耕地质量较高,产量亦较高。(4)旱地449.72万公顷,占总耕地的73.49%,分布于全省各地,尤以昭通、曲靖、文山、思茅、临沧等地(州)最多,由于此类耕地以坡旱地为主,陡坡较多,轮歇地亦占一定的比重,耕地质量大多较差,产量低下。(5)菜地3.61万公顷,占总耕地的0.5

    20、9%,多分布于城乡居民点周围,以城市和工矿附近较为集中,全省以昆明、曲靖、楚雄、红河、大理等地(州、市)较多。据“云南省土地详查”2004年变更调查结果,结合“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第二条确定各地(州、市)耕地和基本农田现状面积。详见表5-1。表5-1 2004年耕地面积现状统计 单位:万公顷耕地总面积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旱地菜地基本农田面积全省611.96135.6618.254.72449.723.6489.568昆明市40.9910.470.50.4428.431.1532.792曲靖市72.6710.451.210.4960.160.3658.136玉溪市21.87.520.870.061

    21、3.280.0817.44昭通市62.633.770.580.2558.020.0250.104楚雄州29.4710.441.730.5316.320.4523.576红河州61.0717.382.480.6340.030.5548.856文山州62.949.354.040.00449.420.1350.352思茅地区73.111.592.330.0159.080.158.48版纳州18.27.330.350.0110.420.114.56大理州30.4511.151.140.3817.540.2324.36保山地区33.2810.820.930.0521.360.1226.624德宏州19.

    22、059.560.570.038.730.1615.24丽江市20.083.930.21.3514.560.0316.064怒江州6.820.90.0020.15.820.015.456迪庆州6.270.70.040.335.205.016临沧地区53.1310.321.290.0441.350.1342.5045.1.2 1997年2004年云南省各地州、市(地区)耕地变化情况根据云南省国土资源厅提供的1997年2004年各地州、市(地区)耕地面积统计表,云南省耕地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从曲线变化图我们可以看出1997年2002年耕地面积减少比较平缓,2002年2004年下降速度较快。详见表5-

    23、2和关系图。1997年2004年耕地面积变化关系图表5-2 19972004年云南省各地州、市(地区)耕地面积统计表 单位:万亩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云南省96077085.996123455.895813866.695095155.894947698.994483296.192808980.491793269.2昆明市4523322.74502288.86736523.66300573.86281486.16224839.96169804.86148543.7东川市588237.7588579.1昭通地区9837827.9980703

    24、6.897828159716712.29697477.79635187.69439254.79394675.3曲靖地区12961262.612959100.211179308.611143051.511134864.11106821410940806.810900470.9楚雄州4694698.74696860.34694590.94681738.84679413.84653823.84525249.84420529.2玉溪地区3383529.73383013.43374965.83368481.43368422.63315161.23295542.53270036.3红河州9371151.9

    25、9373881.59372973.69389078.49392347.19415744.39227796.59159784文山州9717357.69676578.29670518.39673708.59648795.196018429510420.59441171.2思茅地区11284701.411315737.21125940711206928.611202487.411213141.911027427.610965602.1版纳州3117471.83117140.13054911.93018191.22993270.52984149.32948618.42730516.3大理州476170

    26、5.947783574780646.44707185.54703236.44704897.94604737.94567607.9保山地区5149586.651761255168009.35163160.15160456.851233595065175.34991276.5德宏州2929660.72940963.62950902.72955727.62959197.72961376.229345112857143.5丽江地区3176151.93173408.23162152.23155568.63153849.13120091.63035036.73011968怒江州1191630.811916

    27、53.31191223.71174401.61153069.51117811.71053644.91023279.7迪庆州1047622.91048771.81045366.410265001011416.2998798.9949901.2941051.3临沧地区8341165.18393961.38389551.284141488407908.88344856.88081051.87969613.35.1.3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5.1.3.1耕地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1)人增地减,人均耕地逐年下降,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耕地保护形式严峻。云南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体的农业省,耕地是种

    28、植业乃至整个农业的基础。然而,近年来,由于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生态退耕、灾害毁地等因素的影响,全省耕地逐年减少,人均耕地下降。且全省山地占绝大比重,有条件开垦的宜农荒地实际上大部分已开发利用,可开垦的未利用地人均数量少,这部分很少的宜农荒地也因为水热条件,耕作半径等因素限制,开发难度很大;另一方面,人口保持增长趋势,据云南省统计年鉴,从1997年起,全省人口每年以40多万人的速度增长。在人口压力下,随着济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势必还将占用大量耕地。近几年虽然土地开发取得较大成绩,但也很难维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人均耕地逐年减少的趋势难以逆转,详见表5-3。表5-3 云南省各农业区人口、耕地统计表单位

    29、:万公顷(耕地) 万人(人口)年份 地域分区类别滇东北中山山原区滇中中山湖盆高原区滇东南中低山岩溶山原区滇西北高山高原区滇西南中低山盆谷区全省合计1996人口723.91591.7680.4175.2870.34041.5耕地总量99.32182.55121.9932.76205.54642.16人均耕地0.1370.1150.1790.1870.2360.159未利用地73.98202.55173.1994.43192.62736.772004人口790.81738.9743.3191.4950.8790.8耕地总量94.95171.93118.3429.98196.76611.96人均耕地

    30、0.120.0990.1590.1570.2070.774未利用地45.25153.88137.3778.96120.43535.73资料来源:云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云南省2004年度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与分析(2)耕作体系地域差异大,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和产出率低。云南省耕地中,高产稳产田少,中地产的耕地占90%以上,全省粮食平均单产一直在3吨/公顷左右徘徊,远低于全国4.2吨/公顷,的平均水平,且耕作制度地域性差异很大,耕地利用管理体系制不够完善,致使超坡垦殖,乱占滥用耕地等现象长期形成且无法彻底改变。其中:滇东北中山山原区土地总面积362.38万公顷,耕地94.95万公

    31、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6.20%。该区人多耕地少,土地垦殖率高,农业生产以牧、经济林、旱粮、油、烟为主。耕地中旱地较多,灌溉条件差,水利化程度低,水土流失严重,粮食单产水平低;滇中中山湖盆高原区土地总面积1099.28万公顷,耕地171.93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64%,该区城镇、工矿较集中,人口密度较大,农业生产以粮、油、烟、经济林为主,耕地集约化程度和生产水平较高,但人均耕地少,且减少趋势明显;滇东南中低山岩溶山原区土地总面积619.26万公顷,耕地118.34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9.11%,该区地下水埋藏较深,较干旱,水利化程度低,农业生产以粮、蔗、林、牧为主,粮经作物争地突出;

    32、滇西北高山高原区土地总面积579.10万公顷,耕地29.9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18%,该区人少地多,且耕地质量较低,农业生产水平低,以林、牧、药材为主,全区宜耕地紧缺,旱地面积大,粮食单产很低且不稳;滇西南中低山盆谷区土地总面积1172.08万公顷,耕地196.76万公顷,占土地利用面积的16.79%,该区地广人稀,大部分地区交通落后,民族众多,耕作粗放,农业生产以茶、紫胶、蔗、林、牧的生产较有特色,耕地复种指数低,集约经营水平不高。(3)耕地占补工作开展不平衡。据国土资源部门国土资发2001374号文件,各省(区、市)认真贯彻执行有关法律规定,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积极推行和落实占用耕地

    33、补偿制度,基本实现年度省域内的耕地占卜平衡。但实际工作中,全省各地占卜平衡工作开展不平衡,有的是本地区现有的后备资源有限,开发条件差,而本区域内建设占用耕地又比较大;有的地区后备资源较丰富,但经济条件差,无开发资源的资金。5.1.3.2基本农田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1)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不完善国家于1999年1月1日颁布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实施至今,但新的研究成果认为,我国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存在以下问题:基本农田保护在概念体系上模糊不清,缺乏可操作性;基本农田保护偏重数量指标,忽视质量指标;基本农田分级制度不完善,农田监测管理手段满足不了土地利变更和土地质量变化的要求;土地资源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开发有

    34、待进一步发展;规划方法滞后,满足不了新时期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要求等。结合云南省具体情况分析,各农业区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有不同程度上存在问题。有些地方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不落实;有些地方基本农田保护基础工作比较薄弱,乡级档案资料不齐全,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大部分未落实到农户,基本农田保护标志设置过少,内容过于简单;有些地方对基本农田质量建设和监测管理工作重视不够,无基本农田质量保护政策,质量监测设备老化,监测手段落后。并且,在开展基本农田保护工作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譬如,不按要求的时间进度完成相关工作,不重视上报统计数字等。(2)实际划定的基本农田质量达不到要求按国家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第九、十条,各

    35、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于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八十,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耕地有:(一)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二)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正在实施改造计划以及可以改造的中低产田;(三)蔬菜生产基地;(四)农业科研、教学实验田、铁路、公路等交通沿线,城市和乡村、集镇建设用地周边的耕地,应当优先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而铁路、公路交通路线的改扩建,城市化建设以及农村宅基地的扩散等建设势必占用一定数量的基本农田。为了达到占卜平衡以及总量的动态平衡的目标,只能补充一定数量的基本农田,但补充上的基本农田的质量达不到规定的

    36、要求。全省各地区“占优补劣”的现象普遍存在。5.2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规模预测5.2.1耕地与人口、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所面临形势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土地利用反映了人类和自然界相互影响最直接和最紧密的关系。土地资源处于“人口社会资源环境”复杂巨系统的基础地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否直接关系着整个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合理与否,影响着经济增长速度、生态环境质量及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云南省自然条件优越,社会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其地理位置、农业、矿业、旅游业等在西部省份居重要地位。然而,随着近年来人口的增长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各部门、各行业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剧增,加之生

    37、态退耕力度加强以及农业的结构的调整,耕地呈净减趋势。5.2.1.1人口与耕地人口,耕地和粮食是人口、生态、经济关系中最具体也最实际的一个方面,是人和自然关系中最基本的一个环节。从生态经济角度讲,人口处于生态经济系统金字塔之顶端;耕地是这一金字塔赖以生存之塔基;而粮食,则是这两者关系的纽带。耕地是解决粮食问题的物质基础,粮食又是人口存在的物质基础,这一双连环表明了人口与耕地的关系密切。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和耕地减少,人均耕地减少已成为全球的总趋势。我国人口1949年的5.6亿人增加到2002年12.8亿人,净增近1.3倍,人均耕地则由0.181ha降至0.098ha,净减46.0%。而就云南省而言

    38、,人口由1997年4094万人增至2004年4415.2万人,耕地总量由642.16万公顷减少至611.96万公顷,人均耕地由0.159ha降至0.139ha。从总体上看,云南省人多地少的形式已无法逆转,而且人均耕地逐年减少的局面在相当时期内还将继续持续下去。云南为典型的山区省份,人均占有土地中,适宜开垦的土地并不多,耕地资源以坡耕地占绝对优势,自然条件较差,水土流失严重,单产低而不稳,不少山区农村尚未根本解决温饱问题。由于人口基数大,今后还将逐年增长,人地矛盾将更加突出。为缓解耕地利用的压力,云南省于1997年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规定和要求,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几年来已取得了明显的

    39、成效,尤其是2000年土地开发整理力度加大以后,效果更加显著。据云南省土地详查变更调查统计,全省19972000年土地开发整理共补充耕地6.75万公顷,其中2000年全省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量(2.09万公顷)相当于各类建设占用耕地面积(0.7万公顷)的3倍。现今,云南省已实施(国家、省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近240个。在未来五年内,仍将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建设规模达60975ha,新增耕地24942ha。据统计,云南省土地开发整理增加耕地潜力为89.16万公顷。为实现耕地的占补平衡,提高土地生产能力提供了有利保障。但是,因土地已垦殖过度,真正适于开发的宜农未利用地已数量有限,开发

    40、潜力已很小,耕地增加量将逐渐缩小,而人口将逐年增加,人口压力将迫使土地利用转向整理和复垦。目前,云南省中低产田较多,土地整理和复垦的潜力较大。要解决全省人口的温饱问题,最好的途径就是在现有耕地状况的基础上,通过土地整理和复垦,将中低产田转化为高产稳产农田,提高基本农田的真实数量和质量,提高粮食单产能力,从而缓解人口增长及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生态退耕、灾毁耕地、农业结构耕地质量退化调整所造成的耕地总量减少所带来的压力。5.2.1.2社会经济发展与耕地云南是一个具有“边疆、多山、多民族三位一体”特点的省份,与邻国陆地边界线长4000多公里,全省有边界县27个,战略地理位置特别重要,与东南亚各国有密切

    41、的经济、文化联系和友好往来。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50多年的开发建设,云南省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发展赶不上全国的步伐,使云南省在全国各省区中一直处于落后的地位。2004年全省生产总值2458.8亿元,全省生产粮食1471.01万吨,因此,加快全省的经济建设步伐势在必行。西部大开发为云南省提供了极好的机遇,要切实抓住这次机遇,加快全省国民经济建设。一、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交通建设和水利、能源建设。(1)交通建设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对外开放、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和主要的基

    42、础设施,包括公路、铁路、民航机场等。云南省地处山区,海拔差异大,目前,交通基础设施落后仍是制约云南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因此,大力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将是极为重要的工作。根据云南省“十一五”公路水路发展规划,云南省在“十五”期间,共完成公路建设168000公里,比计划目标多58000公里,极大地改善了全省的交通基础设施状况。规划到“十一五”末,云南的公路里程将达172000公里,水路通航总里程达2700公里。初步设想到2020年,全省公路总里程达180000公里,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水利、能源建设云南省河流众多,共计大、小河流600多条,分属金沙江、南盘江、元江、澜沧江、

    43、怒江和伊洛瓦底江六大水系。河流比降大、水流急,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且开发利用潜力很大,是本省发展水产、航运、发电、灌溉、旅游和城市工矿供水的有力保障。根据西部开发云南行动计划的构想,云南将完成以澜沧江、金沙江流域8座以上主要电站为代表的水电能源基地建设;完成西电东送和云电外送的电网建设和改造;新建并完成“润滇工程”;建设设施配套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水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3)基础设施建设与耕地所面临形势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建设和水利建设)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上述建设难免要占用一部分耕地,尤其是周边的基本农田,经预测,2020年全省基础建设将占用耕地Xha。而基本农田是粮食安全生产的基础,丧失

    44、了基本农田,农民就失去生活保障。因此,公路、铁路的建设应尽量避让农田,对无法避开农田的线路所占用的耕地,政府应及时进行补充,且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需要满足要求。二、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化建设(1)城市化建设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据统计,1998年我国城市化人口约3.8亿,城市化程度大约为30.4%。但与世界相比发展还是很慢,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还将继续推进。从西部开发的长远目标来看,要把一个乡村人口占多数的云南建设成为绿色经济强省,没有城市化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因此,云南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还将继续走城市化建设的道路,而城市化建设需要有一定土地做保障,这就突显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作用。

    45、(2)工业化建设在今后一个时期,云南省工业建设的重点是产业结构调整,调整涉及烟草、有色金属等8个重点产业。主要是通过外引内联,加强烟草工业及配套,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发展以铅锌为重点的有色金属工业,把云南建成中国最大的有色金属生产基地;发展高浓度磷复合肥和湿法商品磷酸、精细磷化工系列产品为主的磷化工;实施“西电东送”战略,加快电力工业发展;发展具有传统优势和特色的机电工业;建设医药、食品、建材等工业设施。而这些调整存在着一定的用地需求。(3)城市化、工业化建设与耕地所面临形势客观上讲,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化建设必定要占用一部分耕地。但是,城市又不能不发展,因此必须找出一条既能减少耕地占用,又能及时为城乡各项建设提供必需的建设用地,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以缓解城市化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途径是走土地集约化利用的道路,实现粗放用地变为集约用地;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和工业建设;制止城市用地闲置现象,惩治非法批地和违法用地现象;限制城市和工业向为扩展的速度,避免乡镇企业遍地开花;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三、生态建设与耕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


    注意事项

    本文(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研究.doc)为本站会员(精***)主动上传,沃文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沃文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点击这里,给沃文网发消息,QQ:2622162128 -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