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沃文网! | 帮助中心 分享知识,传播智慧!
沃文网
全部分类
  • 教学课件>
  • 医学资料>
  • 技术资料>
  • 学术论文>
  • 资格考试>
  • 建筑施工>
  • 实用文档>
  • 其他资料>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沃文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天下十大行书.doc

    • 资源ID:1153660       资源大小:1.62M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天下十大行书.doc

    1、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东晋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居住在山阴的一些文人来到兰亭举行“修禊”之典,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的序文手稿。序文受当时南方士族阶层信奉的老庄思想影响颇深,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王羲之的行书在当时独树一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趣闻逸事。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于是就把它作为传家至宝留给子孙。

    2、后来落入唐太宗手中,此中又有唐太宗派“萧翼计赚兰亭”的传说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他喜欢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而原迹,据说在唐太宗死时作为殉葬品永绝于世。 今天所谓的兰亭序,除了几种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极为珍贵。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要数宋拓定武兰亭序。不管是摹本,还是拓本,都对研究王羲之有相当的说服力,同时又是研究历代书法的极其珍贵的资料。在中国书法典籍中有关兰亭序的资料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 祭侄文稿 行草墨迹,颜真

    3、卿书。纵28.2厘米,横72.3厘米,25行,共230字。此帖本是颜真卿为自己的侄子写的一篇祭文草稿,他的侄子季明为叛军安禄山所残杀。这件作品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由于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桀之处增多,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元代张敬晏题跋云:“以为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 “天下第二行书”。在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

    4、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天下第三大行书 黄州寒食诗帖 纸本,25 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 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 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释文: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

    5、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诗中阴霾的意象如小屋、空庖、乌衔纸、 坟墓渲染出一种沉郁、凄怆的意境。表达出了作者时运不济谪居黄州的灰暗烦闷的心境。 从文中“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可以想见他窘迫的生活。这两首诗放在苏轼三千多首诗词中,并非是其上乘之作。而当作者换用另一种艺术形式书法表达出来的时候,那淋漓多姿、意蕴丰厚的书法意象酿造出来的悲凉意境,遂使黄州寒食诗帖成为千古名作。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

    6、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难怪黄庭坚为之折腰,叹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黄州寒食诗跋)董其昌也有跋语赞云:“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馀卷,必以此为甲观”。天下第四行书伯远帖王洵,(350 - 401) 字元琳,小字法护。临沂( 今山东临沂县 )人。官

    7、至尚书令。他是“书圣”王羲之的族侄,出生在一个精 于书法,几代不衰的名门望族。其父王恰,其祖父王 导均善书,所以史称“三代以能书称,家范世学,洵 之草圣,亦有传焉”。其草书伯远帖,一直被后 代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视为瑰宝,是因为它是十 分难得的东晋名人书法真迹。 伯远帖 东晋王洵真迹。历来为后世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 视为瑰宝。伯远帖是王给亲友的一通书函。它行 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是我国古代书法作品中的佼 佼者。被列为“三希”之三。它的笔画写得较瘦劲, 结体较开张,特别是笔画少的字显得格外舒朗,飘逸, 真有点“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 林曲洞”的晋人韵味。天下第五行书杨凝式韭

    8、花帖韭花帖杨凝式书,行书,墨迹麻纸本,高26厘米,宽28厘米, 共7行,63字。韭花帖是一封信札,内容是叙述午睡醒来,腹中甚饥之时,恰逢有人馈赠韭花,非常可口,遂执笔以表示谢意。董其昌曾说:“少师韭花帖,略带行体,萧散有致,比少师他书欹侧取态者有殊,然欹侧取态,故是少师佳处。”此帖的字体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布白舒朗,清秀洒脱,深得王羲之兰亭序的笔意。韭花帖,被称天下第五行书。尽管韭花帖无论在用笔还是在章法上都与兰亭序迥然有别,但其神韵却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黄庭坚赋诗盛赞其说:“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阑。”清曾协均题韭花帖:“韭花帖乃宣和秘殿物,观此真迹,始

    9、知纵逸雄强之妙,晋人矩度犹存,山谷比之“散僧入圣”,非虚议也。”目前所知韭花帖有三本:一为清内府藏本,今藏无锡博物馆,曾刻入三希堂法帖中;一本为裴伯谦藏本,见于支那墨迹大成,今已佚;一本为罗振玉藏本。据考证,三本中只有罗振玉藏本为真迹。此帖历来作为帝王御览之宝深藏宫中,曾经入宋徽宗宣和内府,和南宋绍兴内府。元代此本为张宴所藏,有张宴跋,明时归项元汴、吴桢所递藏。乾隆时鉴书博士冒灭门之罪,以摹本偷换,摹本留在宫中,即为清内府藏本;真迹后来流入民间,清末为罗振玉购得收藏,今不知所在天下第六行书柳公权蒙诏帖柳公权(公元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太子少师、中书舍人,书法初学王羲之,后

    10、学颜真卿,取精用宏,加以遒劲丰润,自成一家,米芾曾评其书:“公权如深山道士,修养已成,神气清健,无一点尘俗。”相传穆宗皇帝曾问他笔法,他回答说:“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弄得皇帝立即“改容,悟其以笔谏也。”他所写的碑版极多,以致当时公卿大臣家的碑志,如果求不到他的字,就会被人们骂为不孝子孙,但行书流传极少,因此,就越发显示蒙诏帖的弥足珍贵了。 蒙诏帖,墨迹纸本,又名翰林帖,高厘米,长厘米,大字行书,计行,字,书于长庆元年(公元年),当时柳公权四十四岁,年富力强,正是他书法创作的颠峰期,所以字如惊鸿击空,游独弋,后人曾疑其伪,但明詹景凤玄览编说:“柳诚悬墨迹帖一卷是真。笔法劲爽而纵横悉如意也,盖

    11、自文皇、大令而自成家,奇妙竟日玩之不倦。”且帖后钤有“绍兴”、“韩世能印”、“冯氏鹿庵珍藏图书籍印”、“安岐之印”等鉴藏印,说明曾经宋内府、明韩世能、清冯铨、安岐收藏,以后又入清内府,曾刻入三希堂法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帖气势磅礴,痛快酣畅,浑莽淋漓,意象恢宏,极具虎啸龙吟、吞吐大荒的气派,其结体不像柳体楷书那样取纵势,而是因形而变,依势而化,或长或短,或大或小;也不像柳体楷书那样取正势,而是欹侧多姿,险绝有致,不拘常规,放浪形骸,极少唐朝森严法度的束缚。其用笔也不像柳体楷书那样铁骨铮铮,耿介特立,而是有刚有柔,有骨有肉,或方或圆,或露或藏,粗不臃肿,细不纤软,线条以中锋为主,饱满圆厚,

    12、笔墨控制得恰如其分。诚如周必大说:“沉着痛快,而气象雍容,欧虞褚薛,不足道焉。”其章法大小肥瘦,参差错落,虚实疏密,相映成趣,前后照应,一气贯注,擒纵收放,随势幻化,“枯润纤浓,掩映相发,非复世能仿佛。”天下第七行书欧阳询张翰思鲈帖亦称季鹰帖,欧阳询书。行楷书,无款。纸本,纵25.2厘米,横33厘米。后纸有瘦金体书跋:“唐太子率更令欧阳询书张翰帖。笔法险劲,猛锐长驱,智永亦复避锋。鸡林尝遣使求询书,高宗闻而叹曰:询之书远播四夷。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廷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非虚誉也。”此帖的风格与欧阳询的楷书风格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是以险取胜。字的重心压在左侧,而以千钧之势出一奇笔压向右侧

    13、,使每个字的结体形成一种逆反之势,然后再向右用力使之化险为夷,真可谓“险中求稳,别有乐趣”。清乾隆帝评论道:“妙于取势,绰有余妍。”是很有眼力的。此帖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天下第八行书米芾蜀素帖蜀素帖是米芾三十八岁时(1088年),在蜀素上所书的各体诗八首。“ 蜀素”是四川造的丝绸织物,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此卷相传为邵氏 所藏,欲请名家留下墨宝,以遗子孙,可是传了祖孙三代,竟无人敢写。 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而米南 宫见了却“当仁不让”,一挥到底,写得随意自如,清劲飞动,真似如鱼 得水一般。另外,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 色有浓有

    14、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米芾用笔如画竹,喜“八面出 锋”。此帖用笔多变,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他“ 刷字”的独特风格。结字也俯仰斜正,变化极大,并以欹侧为主,表现了 动态的美感。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 之,当为生平合作”。 米芾(公元年),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初居太原,继迁襄阳(今属湖北),后室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曾任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以其才华横溢,狂放不羁,故人又称“米颠”。据宣和书谱说:“米芾书学羲之,篆宗史籀,隶法师宜官,晚年出入规矩,自谓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寸纸数字,人争售之,

    15、以为珍玩,请求碑榜,户外之履常满。家藏古帖甚富,名其所藏为宝晋斋”。其于书法各体兼善,尤精行书,大刀阔斧,独往独来,沉着痛快,奇纵变幻,振迅天真,出人意表。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行书作品,代表作是虹县诗、多景楼诗帖、研山铭、苕溪诗和蜀素帖,其中蜀素帖最为得意。 蜀素帖,绢本长卷,有乌丝栏,高厘米,长厘米,计行,字,内容是自作五七言诗八首。明代归项元汴、董其昌、吴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清代落入高士奇、王鸿绪、傅恒之手,后入清内府,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 蜀素帖结构奇险率意,变幻灵动,缩放有效,欹正相生,字形秀丽颀长,风姿翩翩,随意布势,不衫不履。用笔纵横挥洒,洞达跳宕,方圆兼备,刚柔相济,藏锋处微露锋芒,

    16、露锋处亦显含蓄,垂露收笔处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悬针收笔处有正有侧,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牵丝劲挺;亦浓亦纤,无乖无戾,亦中亦侧,不燥不润。章法上,紧凑的点画与大段的空白强烈对比,粗重的笔画与轻柔的线条交互出现,流利的笔势与涩滞的笔触相生相济,风樯阵马的动态与沉稳雍容的静意完美结合,形成了蜀素帖独具一格的章法。总之,率意的笔法,奇诡的结体,中和的布局,一洗晋唐以来和平简远的书风,创造出激越痛快、神采奕奕的意境。所以清高士奇曾题诗盛赞此帖:“蜀缣织素鸟丝界,米颠书迈欧虞派。出入魏晋酝天真,风樯阵马绝痛快”。天下第九行书黄庭坚松风阁诗帖天下第九行书黄庭坚松风阁诗帖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七言诗作并行书,墨

    17、迹纸本,纵328厘米 横2192厘米,全文计29行,153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松风阁在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灵泉寺附近,海拔160多米,古称樊山,是当年孙权讲武修文、宴饮祭天的地方。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九月,黄庭坚与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经松林间一座亭阁,在此过夜,听松涛而成韵。“松风阁诗”,歌咏当时所看到的景物,并表达对朋友的怀念。黄庭坚一生创作了数以千百的行书精品,其中最负盛名者当推松风阁诗帖。其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不减遒逸兰亭,直逼颜氏祭侄,堪称行书之精品。松风阁诗的结体、用笔、章法都很奇特,其结体有两个特点:一是内紧外放,紧处亦见奇肆,放处倍添神采,其

    18、规律是主笔尽量向外辐射,横画向左,竖画向下,撇捺则左右纵横开张,一紧束的中宫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形式虽取法于瘗鹤铭,但此帖中宫较瘗鹤铭更紧,四围也更放,显示了他入古出新的奇才。二是欹侧多姿。其字如风枝雨叶,偃蹇横斜;又如谢家子弟,不冠不履。欹侧本是王羲之行书的特点,黄庭坚则把这个特点进一步予以夸张,横画斜度更大,竖画虬曲不正,撇捺向外伸展的幅度更大,没有深厚的功底和精湛的技法,是绝对不敢如此弄险的。松风阁诗的用笔亦十分精到。纵观全篇点画,浑厚劲挺,擒纵得体,浓纤刚柔,尽如人意,长笔遒逸,短画紧洁,抑扬顿挫,提按分明,虽然如游龙舞凤,处处飞动,却也笔笔着实,没有丝毫的懈怠和软滑。松风阁诗的章法奇

    19、诡跌宕,扣人心弦,字或大或小,或长或短,或收或放,或藏或露,疏密相间,穿插争让,出没奔轶,超逸绝尘。故康有为说:“宋人书以山谷为最,变化无端,深得兰亭三昧,至于神韵绝俗,出于鹤铭而加新理。”松风阁,是西山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落笔巧妙,至性天成,题额复吟诗,阁外松风听不绝;烟起寒溪,云深箬谷,吴宫连晋寺,山中胜迹景常新。”这幅镌刻在松风阁大厅廊柱上的楹联,出自当代著名书法家、邑人周华琴先生之手,道出了古阁的人文景观及历史价值。阁不在大,渊文则名。松风阁建于西山之巅的松林深处,与山下的吴王避暑宫、晋代古灵泉寺交相辉映,建筑空间与自然空间巧妙地融为一体,是西山“松风绝唱”景观的画龙点睛之作;又是宋代

    20、名贤黄庭坚为之命名、题额、吟诗,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珠联璧合的典范,因之历九百余年而声名愈隆。早在宋时,西山松树就十分茂密繁盛,“万松岭”即因松之多而得名。据苏辙武昌九曲亭记所载,九曲亭附近有古松数十,“大皆百围千尺”。苏轼谪居黄州后第一次游西山,有“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的赞语。松、林、梅同居一山,组成一幅绿的画图,松风沙沙,流泉潺潺,于兹可见。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奇山异水相映衬,就没有引人之处;有奇山异水,没有可以让人登临的台阁,奇异风光就显示不出来;虽然有台阁,若无优美文字记述,也不会长久存在;虽有文字,不是出自雄才巨匠之手,还是不会历世传扬。西山松风阁的设计者与建筑者,是熟知中国传统的

    21、山水园林建设美学原则的,松风阁的建设,便是对上述美学观点和原则的成功实践。古松风阁依山而筑,位于白虎山阴,郎亭山南,古灵泉寺之后。阁内轩敞明亮,环阁四周皆松,白日松荫深邃,入夜松涛万壑。故宋代武昌县令薛季宣称:“西山多景,此景为最。”松风阁建筑的准确年代,史无记载。但可以肯定是在公元1084年苏东坡离开黄州之后,又在公元1102年黄庭坚游西山之前,因为“松风阁”这个名字,是黄庭坚此番游西山时亲自命名的。黄庭坚(公元10451105年),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哲宗时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史“多诬”遭贬。文学上师从苏轼,与张耒、

    22、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文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开创“江西诗派”,在宋代影响颇大。书法与苏轼、蔡襄、米蒂齐名,为“宋四家”之一。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黄庭坚结束了黔、戎二州“万死投荒,一身吊影”的放逐生活,赴太平州(今安徽当涂)任职。不料只当9日知州,再度罢官,只得暂往鄂州(今武汉市武昌)流寓。是年9月途经武昌(今鄂州)。此时,苏轼已病殁常州,朝廷新旧党争余波未息,其好友张耒因“闻苏轼讣,为举哀行服”再遭贬斥,又即将第三次贬官黄州。庭坚闻此讯,便系舟武昌,一则游览西山、赤壁胜景,凭吊苏轼遗踪;二则专候张耒,以便与之晤面。当时,松风阁可能刚刚落成,正待贤者为之赐名。熊登

    23、重建松风阁记就曾指出:“当年依山筑阁落成之日,待鲁直而名,故其诗曰:我来名之意适然。”黄庭坚乃当世名贤,一生政治上颇不得志,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因而常以“阅世卧云壑”的老松自嘲,对松素怀一种特殊偏爱,此番以逐臣的身份游西山,对西山松风的体会自然较他人更深一层,遂以“松风”为阁命名。当然,“松风阁”这个名字,也受到苏东坡“风泉两部乐”诗句启示。黄庭坚给松风阁命名之后,又有“甚好贤”的“二三子”,邀他饮于刚刚落成的“松风阁”中。这几个人并未留下名字,可能是他在武昌的旧朋新友,也有可能就是设计、建筑松风阁倡议者或主持者。虽然他们“力贫”,仍置酒阁中酬谢黄庭坚。大家畅饮纵谈,不觉夜已深沉,又遇上突如

    24、其来的夜雨,一行人不得不夜宿阁中。根据所见所闻,黄庭坚诗兴勃发,遂挥毫疾书,写下了千古流传的武昌松风阁诗:依山筑阁见平川,夜阑箕斗插屋椽,我来名之意适然。老松魁梧数百年,斧斤所赦今参天,凤呜娲皇五十弦,洗耳不须菩萨泉。嘉二三子甚好贤,力贫买酒醉此筵。夜雨呜廊到晓悬,相看不归卧僧毡。泉枯石燥复潺口(注:原文字无法输入,无奈以口代之),山川光辉为我妍。野僧旱饥不能口(注:原文二字无法输入,无奈以口代之),晓见寒溪有炊烟。东坡道人已沉泉,张侯何时到眼前?钓台惊涛可昼眠,怡亭看篆蛟龙缠。安得此身脱拘挛?舟载诸友长周旋。 这首诗前十五句记述了夜宿松风阁的所见所闻,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创造了一个澄澈

    25、明净的高妙境界。站立阁上,可俯视山下那广袤的原野平川,仰观天上的星月云霓,又可感受到松涛阵阵,撼人心弦;还可领略西山夜雨的奇特气氛。后六句则是抒情:深切怀念已经作古的东坡居士,渴望与正受贬谪的好友张耒相见,希望摆脱现实,在友情与山水中逍遥自在地生活,同故人一起在孙权曾经畅饮过的西山钓鱼台上去昼眠,到城外江中蟠龙矶上去欣赏被誉为“三绝”的怡亭铭文。通观全诗,章法严谨,笔势腾挪,一韵到底,是典型的“柏梁体”。黄庭坚写出武昌松风阁诗后,又亲笔将其书写在砑花布纹纸上,字大二寸,纸色微黄,书法潇洒,笔锋雄劲,是我国古典书法艺术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真迹现藏于台湾,其影印件刊载于日本印刷出版的支那墨迹大成三

    26、卷首页。阁以文传,文以人传。松风阁凭黄庭坚一首武昌松风阁诗及其精湛的书法艺术,因之扬名万千载,誉播海内外。清人陈大章精当地指出:“涪翁诗句在,万古仰风骚。”黄庭坚一生中曾不只一次游西山。据说,他每次游西山,都要作诗写字。崇宁2年(公元1103年)正月乙丑日,他与东坡先生于寒溪西山之间,当时,他朗诵了几首新作,东坡夸奖他说:“公诗更进于曩时。”还特地和了他一篇诗,语意清奇,庭坚击节赏叹,东坡自己也很高兴。为此,庭坚作了一首七律:天教兄弟各异方,不使新年对举觞。作云作雨手翻覆,得马失马心清凉。何处胡椒八百斛,谁家金钗十二行。一丘二壑可 曳尾,三沐三衅取刳肠。就在这次游西山期间,他还亲自为西山寺题过

    27、榜。当时,尽管他的书法已是闻名遐迩,练字仍十分勤苦,每次写完字后,都要到西山寺外积翠门边菩萨泉下的一个大水池中涮洗笔砚,久之,竟将一池清水染成黛绿色。后人就把这个水池叫 作“洗墨池”。“阁废松弥茂,风涛动积烟。对之想佳士,谡谡欲凌天。”从孟登这首诗可知,明代松风阁曾经毁掉,但清代康熙年间又重修起来,因而,这一时期诗人墨客吟咏松风阁的诗作特别多,如康熙进士王游松风阁诗,诗曰:苍皮老干欲凌空,撼雨摇云面面风。千岁鹤来高阁外,七条弦在乱山中。长廊暑气将消尽,半榻秋声听不穷。鸟语僧闲人寂历,绛纱曾是旧吴宫。乾隆时两湖总督毕沅的松风阁诗则是六言体:初疑江馆春潮,又认山房晓雨。岂意松风阁前,翠涛翻却今古?

    28、松风阁中听松涛。两人写得各尽其妙。20世纪80年代,鄂州市建立后,参考古松风阁的有关资料,重新修建了松风阁。新松风阁位于望楚亭西南,为三层砖木结构,仿宫殿式样,重檐飞角,红椽青瓦,既精巧典雅,又庄严雄伟。园中设阁、廊、厅、堂。阁内聚历代名人学士诗文佳作。纳当代全国著名书画家墨迹画宝。在一楼大厅正壁有楠木拼制的巨幅屏幕上,刻有黄庭坚手书武昌松风阁诗真迹的复制品,一字一款,一点一色,无不栩栩如初,供游人观赏品评。在三楼大厅,则有宋人撰写的古松风阁记与今人创作的新松风阁记相映成趣。站在三楼的抱厦回廊上,饱览西山秀色,俯瞰城区全景,极目楚水吴天,别是一番情趣。天下第十行书李建中土母帖土母帖,行书,纸本

    29、,纵三一二厘米,横四四四厘米。凡十行,每行字数不一,共一百零四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点击浏览大图)释 文 :所示要土母,今得一小笼子,封全咨送,不知可用否?是新安缺门所出者,复未知何所用,望批示。春冬衣历头,贤郎未检到,其宅地基,尹家者,根本未分明,难商量耳。见别访寻稳便者,若有成见宅子又如何?细希示及咨。孙号西行少车,今有旧车,如到彼不用,可货却也。 此帖原为建中六帖卷之一帖,首行下角“子”、“封”两字之间有“畏”字编号,原为明代项元汴(字子京,号墨林)所藏。据大观录所载,六帖为土母帖、同年帖、贵宅帖、屯田帖、左右帖和斋古帖。建中一生经历了五代、宋几个时期,在书法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

    30、唐诗文体凡屡变,晚季虽不逮,但书历三百年,犹有贞观、永徽以来的风骨气韵。建中虽在宋初,其书法去唐未远,犹有唐代余风,达到从五代至宋过渡时期的高峰。宋初书坛已显殃复归晋人的风气,始肇于五代书家杨凝式和对宋初书法有影响的李建中。杨李二人书法均已有追踪晋人、融合晋唐书风为一体的迹象。其后经蔡襄以已意融晋、唐人书为一炉,不拘一法而法自在,达到“以意驭法”境界。宋书至苏轼、黄庭坚始一大变,承唐继晋,上接五代,有宋一代尚意书风才真正成熟。建中学欧阳询书而不寒瘦,土母帖行书,少数字用草法,用笔中锋,行笔沉著稳重,法度严谨,深得欧书神韵。结体凝重,字形以纵长为主,因势纵横,功力娴熟。章法行距宽疏,字距拉开,行气清新浓郁,格调高雅,气度雍容。字里行间虚实得体,字形大小、长短、疏密有致。线条粗细交出,枯笔运用自然。“耳”字字形修长,悬针渴笔,欹斜略左,独具韵味,在全篇中有点睛之妙。书风与唐、五代相近,上追晋韵而清丽圆润,姿态横生,甚得二王笔意。但仍稍见拘谨,右见建中初合晋唐书风而尚未成熟,但对开启宋代书法亦自有功,建中传世墨迹甚少,此帖是其行书佳笔,颇为后世所珍重。


    注意事项

    本文(天下十大行书.doc)为本站会员(精***)主动上传,沃文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沃文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点击这里,给沃文网发消息,QQ:2622162128 -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