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助学服务部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介绍本课程以会计学原理为基础,全面阐释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系统讲解企业持续经营条件下引起会计要素变动的主要交易和事项的会计处理程序,力求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并与其他有关专业课程的内容互为补充、相互协调。本课程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准则(第一章内容)。简要介绍财务会计的概念、特征与目标;重点阐述会计的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和会计报告要素的主要内容;概括说明会计确认的原则、会计计量属性和财务会计报告的构成。第二部分为具体准则(第二章至第十一章)。具体介绍货币资金、应收款项、存货、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非
2、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具体准则和核算方法(本课程重点难点,业务题、计算题主要出自该部分)。第三部分是财务会计报告(第十二章)。介绍财务报表的构成、分类和列报要求,重点阐述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现金流量表的作用、格式以及编制方法,概要说明财务报表附注的内容与披露要求。(掌握)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财务会计的特征与前提一、 财务会计的特征财务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1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财务会计的基本原理与专门方法,对企业已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系统、全面、连续的反映和监督。2通过编制财务会计报表,为企业内部和企业
3、外部的有关部门和人士提供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资金流动等方面的会计信息,与管理会计相比较,财务会计主要是为投资人、债权人、国家财税部门、金融部门、证券交易所等提供会计信息。3财务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分支,虽然也有对企业的有关经营活动进行控制和参与决策的职能,但这并不是财务会计的主要目标。 二、财务会计的前提会计前提是指不需加以任何证明可使公众接受的先决条件,会计前提亦称会计假设,一般包括会计主体、货币计量、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四个方面。1.会计主体。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作为会计主体,必须具备实体、统一体和独立体这样三个特点。会计主体作为一个整体在经济上是独立的,不仅要把会计主体
4、之间的经济关系划分清楚,而且还应把企业的财务活动与企业的投资人及企业职工的个人财务活动相分离。2货币计量。货币计量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之一,它要求对所有会计核算的对象采用同一种货币作为统一的尺度来予以计量,并把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的数据转化成按统一货币单位反映的会计信息。3持续经营。持续经营是指会计核算应以企业的既定经营方针、目标和持续正常的活动为前提,即会计主体在可预见的未来将不会破产清算,它所持有的资产,按既定的目的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耗用、出售或转让,它所承担的债务将按期偿还,只有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才可能建立起会计计量和确认的公认的会计原则,解决财产计价和收益确定问题。4会计分期。会计
5、分期是指人为地把持续不断的企业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首尾相接、时间间距相等的会计期间,确定每一个会计期间的收人、费用和利润,确定每一个会计期间期初期末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数量,进行结算账目和编制会计报表。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季度和月份,年度、季度和月份的起讫日期采用公历日期。第二节 财务会计要素与财务会计信息特征一、财务会计要素(一)财务会计要素的分类财务会计要素是指会计对象组成内容的归类,也是会计进行第一次确认的标准,可以按其性质分为财务状况要素和经营成果要素两大类。1财务状况要素。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要素之间在量上具有必然的联系,即:资产-
6、负债=所有者权益。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资产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负债是企业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债务。负债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所有者权益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包括企业投资人投入的资本,以及形成的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2经营成果要素。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有收入、费用和利润。该三项要素在量上具有必然的联系,即:收入-费用=利润。收入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或者提供劳务中实现的营业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费用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项耗费。包括企业
7、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发生的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和其他直接费用与各项间接费用,以及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管理费用和理财活动而发生的财务费用,为销售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销售费用。企业发生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应作为期间费用,直接计人当期损益。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二)财务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与报告的基本原则1名义货币单位计量原则。货币作为一种计量单位,其购买力总是在以不同的幅度发生变化,即货币的升值与贬值。但是货币作为计量单位时,不考虑货币价值的变动,也就是要以名义货币单位进行计量。2原始成本原则。资产有多种计
8、量单位属性,即可按原始成本、重置成本、现时售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不同的计价方法,但财务会计通常接原始成本计价,即企业的各项资产应按取得时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3实现原则。企业营业收人通常在营业收人实现时加以确认,即应当在发出商品提供劳务时收讫价款或者取得索取价款的凭证时,确认营业收人。4配合原则。企业应根据收人与费用相配合的原则,将实现的收人与其相应的成本同期确认为费用,以便正确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二、财务会计信息的特征财务会计作为一门共同的商业语言,所提供的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和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
9、需要。为此,提供的会计信息在品质上必须予以保证,即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具有可靠性、相关性、及时性、可比性、一致性、可理解性与重要性等特征。1可靠性。可靠性是指财务会计信息应能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不应存在重大差错和主观偏见,而做到客观准确。可靠性质量特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可靠性强调的是按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规定的方法和程序,如实、客观地处理与报告会计信息;另一方面,可靠性要求对一些具有不确定性因素的会计事项予以报告时,不能存在重大谬误和主观偏见。2相关性。相关性是指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帮助使用者分析、判断和决策所必需的资料。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如能够帮助使用者合理、准确地对会计主体经营
10、活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评价、分析和预测,或者能够帮助使用者证实过去的评价、分析和预测,进而有利于使用者作出正确的决策,则说明会计信息具备了相关性的特征。3可比性。可比性是指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应能有助于同一会计主体不同时期的比较,有助于不同会计主体相同指标或类似事项的比较。可比性要求一会计主体对不同时期的同类会计事项的计量、核算和报告,采用前后期一致的方法进行;可比性还要求不同会计主体相同指标或类似事项的会计报告能够互相比较。这就要求同行业不同会计主体采用的会计政策和方法应接受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规范。可比性的质量特征并不排除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变化。一会计主体在前后期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采
11、用了与同行业其他会计主体不同的会计政策或方法时,只要是必要的,就应在会计报表中揭示这种变化以及变化的影响,以利于报表使用者进行本会计主体前后期的比较,以及对不同会计主体进行比较。4及时性。及时性是指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应在规定的期限内送达使用人,这是保证会计有用性的前提条件。如会计信息不能及时送达使用人,则相关的会计信息就将成为不相关的,可靠的会计信息也没有用处。5可理解性。可理解性是指会计信息应该清晰明了,便于使用者理解和接受。但对于那些与使用者决策有关而又复杂的会计事项,虽然有的使用者难以理解,也应予以提供。第三节 会计准则一、国际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在会计理论指导下,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所
12、制定的会计标准,是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是处理会计实务的准绳。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完善,一方面受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随着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在国际上,由于跨国公司这种经济组织形式的产生,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日益增多,为了在处理经济事项时避免由于各国法令不同以及采用会计方法不同而引起会计处理的差异,使每一个国家的企业财务报表为其他国家的人门所理解,而且有可能同外国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比较,使会计成为一门国际上通用的商业语言,这就需要制定一套国际会计准则。 为此,早在1973年,就由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日本、墨西哥、荷兰、英国等国家的16个较有权威的会计师协会发起成立了
13、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目前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已陆续发布了30多项会计准则,这些会计准则主要有:会计政策的说明;历史成本制度下存货的估价与列报;折旧会计;财务报表应提供的资料;非常项目、前期项目和财务会计政策的变更;研究和开发、固定资产会计;租赁会计;收人的确认;外币汇率变动影响的会计;企业合并会计;所得税会计;借款费用的资本化;投资会计;合并财务会计报表和对子公司投资的会计;对联营投资企业会计;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的财务报告等等。各项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布对协调各国的会计工作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二、我国的会计准则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对外改革开放的需要,我国的会计工作也需要与国际会计迅速接轨,
14、经过我国会计专家和广大会计工作者的努力,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于1993年制定并颁布实施。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部分内容。1基本准则是指进行会计核算工作的原则规定,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它就会计核算主体、对象和环境作出基本规定,明确会计核算主体是企业,反映的是企业本身的经济活动;会计核算是以企业经济活动的持续经营为前提;会计核算必须在假定企业经济活动的持续经营的前提下划分各个期间;会计核算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 二是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对会计核算的基
15、本要求,是会计核算工作实践的总结。我国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主要是参考国际会计的一般要求,在总结我国会计实践的基础上规定的。我国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有如下十二项:客观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谨慎性原则、实际成本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重要性原则。一般原则为会计要素准则和会计具体准则的制定提供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三是会计要素准则。会计要素准则主要就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与报告作出原则性的规定,即分别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人、费用和利润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做出规定。会计要素准则根据一般原则要求,按照会计要素的分类,对其会计核算处理做
16、出规定。四是会计报表准则。即对会计报表的功能、会计报表的种类、会计报表编制的基本要求而做出的规定。上述会计基本准则的规定,是我国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的企业所必须共同遵守的原则。2具体准则。具体准则是根据基本准则的要求,就会计核算的基本业务和特殊行业的会计核算作出规定。具体准则按照其内容可以分为共性会计准则、会计报表准则和特殊行业特殊会计核算准则三方面的内容。近年来我国颁布的具体会计准则有: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建造合同、债务重组、收人、投资、会计政策、会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非货币性交易、或有事项、无形资产、借款费用、租赁、中期报告、存货、固定资产等。第四节
17、 会计制度一、制定会计制度的必要性我国在制定会计准则以前,由国家财政部和地方财政部门统一制定了一系列的会计制度,包括工业、交通、农林、商业、外贸、金融、文教、物资、基建、施工、外商投资、对外承包、股份制等不同行业和不同经济组织形式的企业与事业的会计制度,形成了我国制度的系列化和科学化,对指导和规范我国会计工作的进行,推动我国会计理论的发展,适应我国经济改革的需要,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上述会计制度是针对不同行业和所有制的特点制定的,因此,不同行业与不同所有制的会计制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使得提供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尤其是随着国际经济交往的日益增多,许多经济事项的会计处理迫切需要遵循统一
18、的国际惯例,而我国过去所制订的一系列会计制度尽管在一些会计理论、会计方法方面符合国际惯例,但还存在着大量与国际惯例不接轨的问题,为此,我国于1992年颁布了会计准则。这是我国经济改革不断深化,加快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与国际会计接轨的重大措施。我国的会计准则是规范会计工作的准绳,也是一项会计法规,规定了不同行业与不同所有制的会计原则,体现了会计处理方法的共性,强调了宏观的控制和管理,突出了与国际惯例相一致的特点,但它并不包括企业会计工作具体规则、核算方法、会计流程等内容。因此,会计准则不能代替会计制度,更不能等于会计制度。所以,在我国颁布了会计准则以后,为了保证企业会计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19、,使之更加规范化、程序化、具体化,还必须在会计准则的指导下,制定相应的会计制度。一般包括会计凭证的编制及传递程序、会计科目的设置及核算的内容、账簿的设置与登记、记账程序以及成本计算方法、财产清查方法、会计报表编制方法、会计人员职责、会计档案保管办法等。上述各项会计制度的制定,原则上是遵循会计准则的规定,由企业自行制定。 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联系与区别会计制度是企业和经济单位根据会计准则而制定的使用于企业本身的各项会计制度。它与会计准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的联系是:会计准则统驭会计制度,而会计制度则是会计准则的具体化,体现了会计准则所规定的原则和方法。但是,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并不是同一的含
20、义,两者之间有着一定的区别。其主要的区别是:会计准则具有宏观控制功能,而会计制度只具有对本企业会计工作的微观控制功能,因为会计准则使用于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的企业,而会计制度是企业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结合本企业的生产经营的特点和管理的要求而设计的。另外会计准则的核心是会计报告,规定企业对外会计报告的内容、确认和计量的方法与口径,以及对外报告的质量标准和要求。因此,具有对会计报告的直接制约作用。会计制度的核心则是账户的设置、会计核算的流程以及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等内容。因此,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所包含的内容不完全相同。例如会计准则中不包括关于会计事项的具体账务处理,也不包括诸如会计人员职责、会计档案保管的具体要求和规定等内容。一般说来,企业的会计制度的外延要比会计准则的外延广。 Page 6 of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