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企业生产管理导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企业生产管理”是江苏电大开放教育试点经济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一门专业性较强的统设选修课。生产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管理学科,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本课程系统介绍了生产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结合国内外企业生产管理的实际状况,介绍了生产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术语,生产系统的规划和设计,生产系统的运行管理和生产系统的后勤管理。着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资本经营实践当中存在的问题的能力。因此,通过对生产管理课程的教学,旨在培养经济管理专业学员的生产管理意识、理念。学习生产管理这门课程,要求掌握其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并在学习中处理好全面与重点、理解与记
2、忆、原则与方法的关系。在学习与理解过程中,还要注意本课程理论性较强的特点,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比较完整地掌握现代生产管理的基本理论构架,并能把它们运用于实践当中。二、课程的基本内容由于生产管理理论方面的学派较多,观点比较复杂,因此只能从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比较成熟的理论学派来进行介绍。同时为了避免与其他课程相关内容的重复,尽量突出其使用性。因此本课程的基本内容主要有:生产管理的基础知识、生产战略、生产能力规划与计算、工作设计、新产品开发、计划管理综述、大批大量生产和流水生产、多品种批量生产、单件小批订货生产、物资供应与库存管理、设备管理等内容。三、教学层次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分成一般了解、了解
3、、掌握、重点掌握等四个层次要求。属一般了解层次的,不作考试要求;属于了解层次的,考试时所占份量较轻;属于掌握和重点掌握层次的,是考试的重点,对这部分内容一定要重点掌握。四、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学时和学分:本课课内学时为90分;5学分。五、教学媒体1、文字教材:主教材是企业生产管理(潘家轺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网上教学:在网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辅导;布置日常作业和进行作业指导等。并将录制IP课。3、电话答疑:联系电话为:051872128024、E-mail地址:DH_lich 六、教学及其实践环节1、自学。即学生通过阅读文字教材和收看电视课来理解和掌握课程基本内容。强调
4、自主化学习是开放教育的基本特点。2、组织学习小组并经常进行学习讨论。在强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同时,也要注意激发学生在一起学习时相互鼓励、互相启发的作用。应组建大小不等的学习小组,结合我国企业组织改革和发展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3、辅导。即在学生自学基础上由教师进行适当的面授辅导,以解决学习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这部分辅导一般以占总学时数的1/2为宜,但鉴于“生产管理”课程的特点,各试点分校应根据学习者的基础、理解能力、学科背景的差异安排不同课时的面授辅导。其他辅导形式如电话答疑、网上教学、直播课堂等,则偏重于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和学习时如何把握重点
5、等进行辅导。4、作业。本学期安排4次作业,学生必须认真独立地完成,辅导教师要认真批改并据以评定成绩。6、考核。本课程的考核分为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部分。前者主要为平时作业,后者为期末考试。期末考试各地电大可以采用中央电大的试题,也可以自行命题。平时作业占课程总成绩的20%,期末考试占课程总成绩的80%。第一章 生产管理的基本知识【考核内容和要求】一、掌握生产过程二、掌握生产系统功能及组成三、重点掌握生产管理的目的与职能四、重点掌握生产过程运行的连续性、平行性、均衡性的含义五、掌握生产系统构成的比例性六、掌握生产系统的柔性七、掌握划分生产类型的主要分类标志八、了解几种典型生产类型的管理特征分
6、析【重点辅导】一、生产过程(一)生产与生产过程1.生产:是人类社会人们从事的最基本的活动。2.生产的目的就是创造社会财富。3.生产与生产过程之间的关系:“生产”是通过劳动,把资源转化为能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产品过程,这一把资源转化为产品的过程就是生产过程。4.生产过程定义(主要讲制造业):(1)广义:从生产技术准备开始,直至将产品制造出来为止的全部过程。(2)狭义:从原材料投入,直至将产品制造出来为止的全部过程。(3)生产过程组成部分:是工业企业最基本的活动过程,是劳动过程和自然过程的总和。(二)生产过程的构成(1)基本生产过程:与基本产品有关。(2)辅助生产过程:生产辅助产品。这种产品不以销售
7、为目的,不构成基本产品实体,如动力、工具等。(3)生产技术准备过程:技术方面的准备。产品、工艺、工装设计。(4)生产服务过程:一些服务性工作如运输、检验等。以上四种为企业生产过程的基本组成部分,其核心部分是产品生产过程。二、生产系统(一)生产系统的构成要素硬件、软件。它们是支撑企业生产运营的基础。1.硬件:主要包括生产场地、厂房、机器设备、工位器具、运输车辆以及各种生产设施,如运输装置、通讯设施等。其特点是投资大,不易调整。2.软件:生产组织形式、人员配备要求、工作制度、运作方式以及管理上的各种规章制度。它是安排和控制生产过程顺利运行的规范和手段。其特点是投资小,易调整,主观影响大。(二)生产
8、系统的功能目标1.生产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生产产品。而生产什么样的产品决定了需要什么样的生产系统。2.产品的确定:用户的需求和企业的经营战略需要。(1)用户对产品的要求:指的是七个指标,7Ps。分别是品种、质量、数量、价格、服务、交货期、环保与安全。(2)产品对生产系统的功能要求:创新、生产质量、柔性、成本、继承性、按时交货、环保与安全。用户的七项要求和生产系统的功能要求是一一对应关系(关系图P10)(三)生产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1)七项功能是一个整体,且这七项功能相互制约。通常情况下,每一项功能都必须达到当时社会要求的基准水平,生产系统的整体功能才能实现。但当这些功能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某些功
9、能进一步提高水平会导致另一些功能的水平下降。如质量和成本的矛盾。(2)功能决定生产系统的结构,结构决定生产系统的硬件、软件。(四)生产系统的组织形式(空间组织)1.组成生产系统的生产单位工厂车间工段(班组)工作地(是生产系统最基层单位)现代工业生产是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基础上的社会化大生产。2.专业化分工的两种形式生产工艺专业化;产品对象专业化。(1)工艺专业化按照工艺阶段或工艺设备相同性的原则来建立生产单位。特点:“三同一不同”。“三同”指的是相同的工艺过程、同类型的机器设备、同工种工人。“一不同”指的是不同的加工对象。缺点:加工路线长,生产周期长,管理工作复杂。优点:适应性强,便于调剂,
10、保证设备充分利用,有利于工人交流。(2)对象专业化按照加工对象来划分生产单位的原则。其特点是:“三不同一同”。“三不同”指的是不同类型的机器设备 、不同工种工人、不同工艺方法。“一相同”指的是相同的加工对象。优点:加工路线短,生产周期短,管理工作较简单。缺点:适应性差,设备利用率不高,不利于工人交流。与工艺专业化正好相反。三、生产管理的目的与职能(一)生产管理的目标1.确保生产系统的有效运作,全面完成产品品种、质量、产量、成本、交易期和环保安全等各项要求。2.有效利用企业的制造资源,不断降低物耗,降低生产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减少在制品,压缩占用的生产资金,以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3
11、.为适应市场、环境的迅速变化,要努力提高生产系统的柔性,使企业能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推出新产品,并使生产系统适应多元化生产,能够快速地调整生产,进行品种更换。(二)生产管理的职能1.生产管理的首要职能是计划。2.合理组织生产过程是生产管理的主要职能。3.指挥与协调是组织计划实施的重要职能。4.监控与考核职能。四、生产系统的评价指标生产系统的评价指标:是反映一个生产系统的组织结构和运行管理的合理性和先进性的一系列指标。生产系统的指标:生产过程的连续性、生产过程的平行性、生产过程运行的均衡性、生产系统构成的比例性和生产系统的柔性。 (一)生产过程运行的连续性生产系统的连续性:生产系统的连续性包括空间上
12、的连续性和时间上的连续性。提高生产系统的连续性,需要采取以下的措施:1.做好全厂的布局;2.采用先进的生产组织形式;3.科学编制生产作业计划;4.加强生产准备和生产服务工作,加强设备的维修保养。(二)生产过程运行的平行性生产过程的平行性是指:加工对象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平行交叉作业。一批工件在工序间移动的三种典型方式: 顺序移动法、平行移动法和平行顺序移动法。1.顺序移动法 (1)定义:是指一批工件在投入每道工序加工时,都要等全部工件在上道工序加工完毕后,才整批地转移到下一道工序继续加工的移动方式。(2)采用顺序移动法时,一批工件的加工周期为:TsxQti2.平行移动法(1)定义:平行移动法是指一
13、批工件投入生产后,工件在各工序间单件转移,连续进行加工。 (2)采用平行移动法时,一批工件的加工周期为:Tpx(Q1)tL+ti3.平行顺序移动法(1)定义;平行顺序移动法是综合平行移动和顺序移动方式优点的一种结合方式。(2)采用平行顺序移动法时,一批工件的加工周期为:TpsQti(Q1)tjxi三种移动方式下,顺序移动方式生产周期最长,平行移动方式周期最短,但相邻两工序中,下道工序的单件工时定额小于上道工序单件工时定额时,工件在加工过程中机器设备会有时开时停情况。平行顺序移动方式可以弥补平行移动的缺陷,但生产周期长于平行移动。举例:三种方法比较有三个工件有三道工序时间定额分别为:t1=2分;
14、t2=10分;t3=2分。试分别用三种方法计算出该产品的加工周期(时间)。解:三种移动方式下,工件的加工过程和工序之间的衔接情况1.顺序移动法:- - -2.平行移动法:- - - - - - - 3.平行顺序移动法:- - - - - - - - -三种移动方式下的加工周期(略)。(三)生产系统均衡性1.定义:是指企业的生产任务从投入到最后完工能够按预定计划均衡地完成。所谓“均衡”是要求在相等的时间里完成大致相等的生产任务。2.实现生产系统的均衡性的意义:生产过程不均衡可以引起人员、设备的浪费,降低劳动生产率,不利于生产设备的维护。(四)生产系统构成的比例性1.生产系统构成的比例性:指生产系
15、统各环节的生产能力要保持适当的比例,使其与生产任务所需要的能力相匹配。2.加工任何一种产品,由于其加工劳动量的构成不同,对生产系统各环节的生产能力有特定的要求。所以要求企业生产系统各生产环节所拥有的生产能力要保持一定比例性,要与其加工产品所需的生产能力相匹配。(五)生产系统的柔性生产系统的柔性:是指用同一组设备和工人,在生产组织形式基本不变的条件下,它具有适应加工不同产品的生产能力,并且能保持高生产率和良好的经济效益。五、生产类型一、划分生产类型的主要分类标志(一)划分生产类型的主要标志1.产品的形态:实物形态和非实物形态。2.产品的使用特性:专用(定货生产类型)和通用(备货生产类型)产品。3
16、.产品的工艺特征:一类工艺流程是连续的(流程型生产企业),如炼钢、造纸、制糖和化工产品等;另一类工艺流程是离散的(加工装配型),如机械制造和电子制造业产品等。4.产品生产的重复性和稳定性。(1)按此标准把生产过程分为:大量生产、成批生产和单件小批生产。(2)成批生产类型根据其生产品种的多少和生产的重复程度分为三个档次:即大批生产、中批生产和小批生产。(二)划分工作地的生产类型定量计算1.计算工作地的负荷系数Kf=t/r=tN/F0式中:r=Fe/N Fe=F0 t:某工件该工序单件工时r:该工件的平均出产节拍Fe:该工作地的全年有效工作时间N:该工件的年产量F0:全年工作制度时间(一班制F0
17、= (365-104-10)8=2008小时):该工作地的设备停修系数,可取0.90.98。2.分析工作地所承担的工序数目m=1/Kf=r/t表1-1 工作地生产类型m和Kf的参考数值第二章 生产战略【考核内容和要求】一、掌握企业经营战略与生产战略二、了解新时代企业生产战略的特点【重点辅导】一、战略战略是军事上的术语,就是谋划的意思。1.军事战略:我军长征、游击战、运动战、农村包围城市。2.政治战略:三反五反、文化大革命、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大讨论、四项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外开放。3.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四个现代化、两个转变、小康生活水平、本世纪中期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二、企业战略
18、 (一)企业战略定义: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在总结历史经验、调查现状、预测未来的基础上,为谋求生存和发展而做出的长远性、全面性的谋划或方案。 (二)特征: 1.全局性;2.长远性;3.纲领性;4.抗争性;5.风险性。三、战略管理1.企业战略管理定义:是企业为实现战略目标,制定战略决策,实施战略方案,控制战略绩效的一个动态过程。四、企业生产战略企业生产战略是企业根据所选定的目标市场和产品特点,来构造其生产系统时所遵循的指导原则,以及在这种指导原则下所做的一系列决策规划。五、企业生产战略与企业经营战略的关系1.企业经营战略的层次划分:公司级战略、事业部级战略、职能级战略。其中职能战略包
19、括:产品研发战略、营销战略、生产战略、财务战略、人力资源战略。2.企业生产战略属于职能级战略。六、产品战略的三种模式1.成本领先:生产系统具备一定的经济规模,采用高效的专用设备和工具,实行大批大量生产。2.别具一格:生产系统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3.集中一点:针对范围较窄的目标市场中顾客的特殊需求,开发相应的产品和服务,生产系统具备快速的产品开发能力,有制造能力和切合顾客心意的服务能力。七、生产经营一体化战略1.含义:通过组织机构的改造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把产品设计开发、采购供应、加工制造、销售服务、资金筹划、成本核算等原来相对独立的管理职能,集成为相互渗透、紧密联系、彼此协调一致的生产经
20、营统一体。2.生产经营一体化战略模式的发展阶段先为MRPI阶段,后为MRPII,发展到现今的ERP阶段。八、动态联盟战略1.含义:当企业发现有市场机遇时,企业通过社会协作,尽量利用社会上各方面的存量资产,进行有效配置,组成虚拟企业,利用合作的力量以快速响应市场的需求。2.动态联盟的优点(1)反应速度快;(2)优势互补;(3)风险小、应变能力强。3.盟主企业应具备的条件(1)具有强大的市场调研分析能力;(2)具有强大的新产品开发能力;(3)具有强大的市场开拓能力。第三章 生产能力规划与计算【考核内容和要求】一、掌握生产能力的概念二、重点掌握生产能力计算三、了解规模经济理论与生产能力规划策略【重点
21、辅导】一、生产能力的概念(一)生产能力的概念1.定义:生产能力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在合理的、正常的技术组织条件下,所能生产的一定种类产品的最大数量。2.理解:(1)企业的生产能力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能力。(2)企业生产能力通常是指企业中各生产环节直接参与产品生产过程的固定资产所具有的加工产品的能力。(3)企业的生产能力应是在合理的、正常生产条件下的生产能力(工作状态稳定,运转正常;劳动组织合理,劳动者的技术水平、操作熟练程度符合要求,工作态度端正,思想情绪稳定;原材料的性能正常、规格合理等等)。(4)企业的生产能力一般是以生产一定种类的产品的数量来表示的。(5)一个企业各生产环节的生产能力
22、不可能完全相等。(二)生产能力的种类1.设计能力:在企业新建、扩建或进行重大技术改造后, 在设计任务书或有关技术文件中所规定的生产能力。2.查定能力:当企业有了新的发展,如产品方案、生产工艺和技术组织条件等发生了重大变化,原定的设计能力已不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此时需要重新查核企业的生产能力,此重新核定的生产能力称查定能力。3.计划能力:是企业在编制生产计划时所用的能力,一般根据企业当时的实际生产条件和考虑将要采用的各种技术组合措施的效果,预计在计划期内可能实现的生产能力。二、生产能力计算(一)生产能力的计量单位(1)单一产品生产:一般采用具体产品或代表产品来表示。代表产品是指代表企业专业方向的
23、产品。(2)多品种生产:采用假定产品来表示企业的生产能力。假定产品是由企业所生产的各种产品按照其产量比重所构成的一种假定产品。表3-1 代表产品换算表表3-1 假定产品换算表(二)生产能力的计算1.设备组织生产能力的计算公式:M=FeStpM:计划期内某设备组的生产能力 台/年Fe:该类设备计划期内的单台有效工作时间 小时/年 台(设备)S:该设备组的生产能力 台(设备)Tp:单位产品该工种的台时定额 小时/台2.一条生产线的生产能力计算公式M=FePM:计划期内该生产线的生产能力 台(产品)/年P:该生产线生产某产品的班产定额 台(产品)/班Fe:计划期内该生产线的有效工作班数 班/年3.提
24、高生产能力的途径(1)技术性措施(2)组织性措施(3)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三、规模经济理论与生产能力规划(一)规模经济原理规模经济原理的主要内容:当企业的生产规模扩大时,其产品的成本水平一般会随之下降。(二)生产能力规划决策策略1.激进型策略:针对增长的需求,企业扩大生产能力的时间超前于需求到来的时间,每次生产能力扩大的幅度较大。2.保守型策略:采取稳扎稳打方针,在需求增加以后再扩大企业的生产能力。(三)学习效应概念学习效应的主要内容:当一个人重复地从事某一项工作时,由于熟练程度不断提高和通过学习不断积累经验,从而使继续从事该工作所需要的时间,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再降低到一定水平之后
25、才趋于稳定。第四章 生产系统的合理布置【考核内容和要求】一、掌握厂址选择理论与方法二、掌握厂区布置和生产线布置原则与方式【重点辅导】一、选址的影响因素(一)区域因素1.是否靠近目标市场。有利于迅速将产品投入市场,节省运费,便于掌握市场动态。2.劳动力资源的供应条件。主要考虑工资水平和受教育程度。3.原材料、燃料、动力的供应条件。4.当地社会的生产协调条件。5.交通运输条件。6.自然资源条件。7.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条件。(二)厂址选择的影响因素1.厂址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水文条件。2.周围的环境。3.厂址的可扩展性。(三)工厂选址的发展趋势生产经营全球化、全球范围内设置生产基地、设置全球采购部。
26、二、厂址选择的工作步骤(一)准备阶段本阶段的任务是根据企业的产品及生产规模,根据企业的职工人数、部门和车间组成,确定厂区的建筑面积和总面积;根据生产工艺和对外协作方案,计算厂内的运输量和设计运输路线,计算由场外输入和向外输出的运输量;制定建厂规划,并提出对厂区地质和水文条件的具体要求;分析“三废”的性质,确定排放的标准,并制定处理的方案等等。(二)现场勘察阶段 由设计单位和企业单位组成选址勘察小组,对所选厂址进行现场勘察和调查,并将勘察调查结果整理成初步方案,报当地城建和环保部门审查,并请他们提意见,最后将所有勘查的厂址方案整理成厂址方案汇总比较表。(三)评选和确定方案阶段 对候选的厂址方案,
27、从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近期效益和长远效益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从中选出一个最佳方案。三、厂址选择的评价方法(一)等级评分法 1.确定选址的考虑因素。 2.规定各因素的评价等级。 3.专家打分。 4.按各个方案汇总所有因素的得分,以总得分决定方案的优劣。(二)分级加权法 1.先列出评价厂址方案的各种因素,分别对每种因素制定评价等级。 2.根据建厂的具体要求,考虑各个因素的重要性,确定各个因素的权数,重要性大则权数越大。 3.专家组成员对候选方案的每一个因素,按评价等级进行打分。 4.把专家的打分与权数相乘,得到一系列乘积。 5.按每个方案把各个因素的得分乘积相加,选择最佳方案。四、厂区布置和
28、生产线布置(一)厂区布置的原则1.以基本生产为中心2.合理划分厂区3.在全厂范围内规划合理的物流线路4.厂区的平面布置应尽量紧凑5.厂区的绿化和环保6.远景发展(二)车间布置1.车间布置概念:就是要确定车间各组成单位的合理布置。2.车间布置前的准备工作(1)根据企业的生产大纲和车间分工明细表,明确车间的任务,确定车间的生产大纲。(2)确定有关产品的工艺路线,编制工艺规程。(3)确定生产的组织形式。(4)确定生产设备、起重运输设备以及其他生产设施的种类、型号及数量。3.车间的组成部分一般有基本生产单位、辅助生产单位、仓库、车间办公室、生活设施及通道组成。4.基本生产单位的设备布置(1)车间的生产
29、单位是按照工艺专业化组织的,通常设备按机群式布置,即把同种工艺类型的设备集中在一起,一类一类按设备分区布置。(2)车间的生产单位是按照对象专业化组织的,则设备按生产线方式布置,即设备按产品生产工艺过程的工艺顺序排列,形成一条条生产线,每一条生产线固定生产一种或几种产品。第五章 工作设计【考核内容和要求】一、掌握工作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二、掌握工作研究理论与技能【重点辅导】一、工作设计的含义及内容工作设计:就是如何有效安排生产劳动过程。其内容为:1.明确工作任务的作业过程;2.通过合理分工,确定各岗位的工作内容;3.明确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操作规范、质量标准等);4.通过采取一定的组织形式,
30、规定分工后彼此的协作配合关系。工作设计的策略演变:“高效率”调整至“高情感和高参与”。二、泰勒管理思想(一)基本思想1.工作方法不能凭经验,应该通过研究,制定科学的工作方法,并规定应达到的基本工作量。2.每项工作都可以通过下述步骤得到改进,即把工作内容分解为基本单元,观察和研究这些单元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测定所需的时间,并找出更合理有效的方法。3.对于经过培训,使用标准工作方法,并能达到标准工作量的人员,则应给与奖励。(二)泰勒管理思想的局限性1.科学管理要求把工作细分化、单纯化,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法,再通过标准化,要求每个工作人员都按照工作标准去做,以期使所有工作人员都能完成标准工作量
31、。这里只考虑了工作涉及的技术性层面,而忽略了人的社会性和精神方面,这对于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很不利的。2.只注重个人的工作效率,重视个人工作方法的改进和优化,而忽略了集体协作、团队工作,只是各部门、各工序之间协作配合不利,这对提高企业整体效率不利。3.追求的只是静态的最优而不是动态的最优。三、团队工作方式 团队是劳动组织的一种组织方式。一般是围绕某一项任务,采用对向专业化原则,把有关的专业人员和所需的设备、工具等集中到一起组成一个工作小组,组内实行民主管理,小组成员对该项任务的完成共同负责,并对如何去完成这项任务授予必要的自主决策权。泰勒式工作方式与团队工作方式的比较见书中表5-1常见的团
32、队工作方式的组织形式:1.解决问题式团队:这种团队是一种非正式组织,通常由若干名来自不同部门、不同小组的成员组成。他们是自愿结合在一起的,每周集会一次或多次,集体研究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2.特定目标式团队:这种团队是为解决某项特定的任务,实现一个具体的目标而组建的。3.自我管理式团队:是现代企业中一种真实的永久性组织,它是一种新的组织形式。主要特征:(1)充分授权,(2)围绕一定的任务组建,(3)加强了基层组织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四、工作研究工作研究:是方法研究和动作研究的总称。它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对现行生产过程和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和改进,把流程中不合理、不协调和不经济的作业因素排除,以
33、期更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提高系统的生产率。工作研究的特点:是贯彻以内涵方式提高生产率的原则。五、工作研究的程序和内容(一)工作研究内容和方法体系工作研究:方法研究和时间研究。1.方法研究:过程研究和动作研究。2.时间研究:标准时间制定和工作抽样。(二)工作研究程序的七个步骤1.发掘问题,选好研究项目。2.选定具体的研究对象和制定工作计划。3.分析现行的作业过程和作业方法(问题、现状(5H1W)、为什么、能否改进、新方案)。4.制定新的工作方案。5.对新的工作方案进行评价。6.实施新的方案。7.跟踪检查再评价。六、动作研究动作研究:这种方法把某项作业的动作分解为最小的动作单元(动素),来对作业进行
34、分析,找出最合理的动作,从而使作业时间缩短,并使作业动作标准化。作业流程分析侧重于对人与物如何合理组合进行分析,而动作研究则侧重于对操作者动作的合理性、科学性进行分析。动作研究现在可通过录像来分析作业的动作,把定性的动素转化为定量化的标准时间,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并实现作业的标准化,如在二战时期的英美联军炮兵训练就是采用这种科学的方法。(一)动素人体动作的最小单元。如装配作业:工艺规程、工序、工步、操作、动作、动素。人体动作可划分为18个动作,如表5-8(P117)。(二)动作经济原则1.与使用身体有关的原则排除不必要的动作;动作应以最短距离进行;动作应以最低位次的身体部位进行(动手不动腕);尽
35、量用重力、惯性力替代人力;保持作业姿态稳定,避免身体上下移动;避免急转弯动作,尽量使动作成为连续的曲线运动;双手动作尽可能同时开始,同时结束;手指与手腕动作应同时、相反方向、对称地进行。2.有关作业场地布置的原则工件和工具应放在操作者眼可见、手可及的各自固定的位置上,且按照使用的顺序摆放;工具、材料和控制装置不要作直线布置,而应围绕作业位置成圆弧形布置;应使作业面与操作者有相适应的高度;作业面应布置适当的照明。3.关于工具、机器设备的设计原则工具和机器的手柄尽量增大其和手的接触面积;可用脚操作的装置来替代手工操作时,就不用手操作;尽量把两个以上的工具组合起来,尽量采用复合工具;材料、工件的搬运
36、,尽量利用重力装置,如倾斜滑道;常用工具如手提钻等可以设计成吊挂式,使其保持在常用位置状态。七、时间研究与工时定额时间研究是各种时间测定技术的总称。时间研究也被称之为作业测定,它是科学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之一。通过时间研究制定各种作业动作的标准时间,确定工时定额,并应用工作抽样等方法来评价先行工作的时间利用情况及工作效率。(一)工时消耗分类工时:从管理角度可分为定额时间和非定额时间。具体可分为:1.准备与终结时间。2.作业时间。3.布置工作地时间。4.休息与生理需要时间。5.非工作时间。6.人工造成的停工损失时间。7.非工人造成的停工损失时间。(二)劳动定额时间构成劳动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条
37、件下,充分利用设备、工具、技术和合理的组织劳动的基础上,由经过培训的工人按照标准的工作方法,以正常水平去完成某项工作(某项产品)所需的时间消耗。劳动定额可以用单件工时(加工一件产品或一个零件所需的工时)表示,也可以用产量定额(每班或每小时的产量)来表示。第六章 新产品开发【考核内容和要求】一、了解现代产品发展方向二、掌握产品开发的策略和程序三、重点掌握价值分析理论与方法四、了解并行工程基本原理【重点辅导】一、新产品类型(一)新产品定义1.狭义上,从技术方面认定也就是看在产品结构、性能、材料、技术特征等某一方面或几方明是否有显著的改进、提高或有独创性的产品2.广义上,凡是能够给顾客带来某种新的满
38、足、新的利益的产品称为新产品。 (二)新产品的类型1.根据新产品的地域范围分类(1)国际新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第一次出现的产品,一般代表着最先进的技术成果,具有强大的竞争能力。(2)国内新产品:填补国内产品空白的产品。(3)地区新产品:填补地区空白的产品。2.根据新产品的创新程度分类(1)全新产品:完全应用新原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制成的产品,这种产品与已经生产和使用的老产品无共同之处。比如液晶电视与一般的彩电相比,液晶电视就是全新产品。(2)换代产品:是在原来产品的基础上,为满足社会需求而采用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制造的。这种产品在构成或生产技术上均有重大的改变或突破。(3)改进产品:只是
39、在产品的结构、性能、材料、技术特征等一方面或几方面比老产品有显著改进和提高的产品。二、现代产品发展方向1.个性化的发展方向2.美学化的发展方向3.高效能的发展方向4.提高产品质量的方向5.绿色环保的发展方向三、产品开发的动力 企业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共同推动,即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一)外部环境因素1.技术推动:由于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和发明,促使一系列新产品的出现。比如尼龙的发明促使尼龙材料的生活用品的出现,这就是由于尼龙的发明,促使新产品的开发;再比如,电子产品、光学产品、合成材料、通讯产品和生物制品,都是以基础科学的发现和发明为基础的。2.市场牵动:有市场需求引发的新产品的开
40、发。一般来讲,这种方式风险比较小、收益高,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创新动力。3.同行业的竞争:在市场竞争中,竞争压力迫使企业比竞争对手更好、更快地进行产品开发,更好、更快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创造市场需求。4.政府政策:主要表现为一是政府的产业政策,二是投资政策,三是税收政策。其他还有专利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技术扩散和技术贸易政策、保护市场公平竞争的政策和法律措施等。(二)企业内在动力企业的内在动力是进行新产品开发的根本动力,它来源于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和企业家的创业精神。随着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主体,在新产品投资、研制、投产后的利益分配上企业有充分的自主权
41、,是生产激励的根本原因。企业的发展需要企业家的开拓、创新和敢冒风险的精神。四、新产品开发策略(一)根据研制的主体划分为自行研制、引进开发、引进和自行开发相结合。1.自行研制是指企业独立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工作,需要具备较强的科技开发条件,有利于培育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2.引进技术是指从企业外部引进成熟的产品和制造工艺,这种方式开发周期短,风险小,迅速提高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3.引进和自行开发相结合是指对引进的产品和相关生产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新的产品和生产技术。(二)根据开发者投资主体划分为自主开发和联合开发。1.自主开发:企业自主开发风险大,投资大,将来知识产权和收益权归企业
42、。2.联合开发:企业和其他单位共同出资进行联合开发,企业一次性投资少,分散投资风险,知识产权归各方掌握。五、价值分析(一)价值分析的基本概念1.价值分析:以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可靠地实现必要的功能,着重于对产品或作业进行功能分析的有组织的活动。2.价值:价值分析中的“价值”是产品或作业评价系统的评价尺度,具体是指投入与产出或效用与费用的比值。功能:指系统所具有的特定用途和使用价值,是构成系统本质的核心内容。成本:指系统的寿命周期成本,即包括产品前期阶段研制、设计、制造、试验、销售的费用。3.三者之间的关系:V=F/C。(二)价值分析的基本原理及主要特点1.价值分析采取多种途径来提高价值(1)功
43、能不变,成本降低;(2)功能提高,成本不变;(3)功能提高,成本降低;(4)功能大幅度提高,成本略有提高;(5)功能有所下降,成本大幅度下降。2.价值分析以功能分析为核心。3.价值分析强调有组织的运用集体智慧。(三)价值分析的工作程序1.功能定义。它包括选择对象、收集情报、功能定义和功能整理。2.功能评价。它包括功能成本分析、功能评价和确定对象范围。3.制定改进方案。它包括概略评价、具体化调查、详细评价和提案。(四)功能分析的方法1.明确功能要求通过调查,从总体上认识选中对象应具备的功能及功能水平的明确要求。这些要求主要来自于客户,还包括企业的经营、设计、生产等方面的条件和外部环境条件。2.功
44、能定义功能定义是用简明准确的语言来描述产品和零部件的功能,即给功能下一个定义。通常用动宾词组来描述。如:钟表是指示时间;转动轴是转递扭矩。注意问题:要简明贴切;要适当抽象;要尽可能地定量化。3.功能整理功能整理是在功能定义的基础上,根据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依照“目的手段”逻辑来进行排列,绘制出树型的“功能系统图”。如:“发光”是目的,因此是上位功能;“加热灯丝”既是到达发光目的的手段是下位功能,但相对“通电流”来说它又是目的;“通电流”显然是加热灯丝的下位功能是手段。4.功能评价功能评价是定量地计算出功能的价值,用V=F/C分别计算各个功能的价值系数,找出价值低的功能(或功能区域),以便采取措
45、施。功能评价的关键是确定功能值F,把功能设定为可以与成本统一的核算单位。功能成本法:价值系数Vi=功能的最低成本Ca/功能的目前成本Co;功能评价系数法:价值系数Vi=功能系数Fi/成本系数Ci功能成本法的基本程序:1.计算功能目前成本:将零部件的目前成本转换为功能目前成本。2.确定功能的最低成本:经验估计法;理论计算法;实际调查法。3.计算功能价值系数确定重点功能改进对象。4.计算结果分析:V=1(理想状态);V1(保持目前状态或适当地增加其功能)。功能评价系数法的基本程序:1.确定功能系数强制决定法(01评分法):根据对象的功能的重要程度作一一对比,比之重要者得分;不如者得0分。计算功能得分和总分,计算出功能系数。功能系数=功能单元得分(fi)/得分总和(fi)2.计算成本系数:查出各个零件的目前成本,相加后得到成本总和,然后用成本总和分别去除各零件的单项成本,得到该零件的成本系数。计算公式为:成本系数=功能单位成本得分(CI)/成本总和(CI)3.计算价值系数,确定重点改进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