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坝州九寨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征求意见稿)目录序 言3第一章规划背景3第一节“十一五”发展成就3第二节“十二五”发展形势3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3第一节指导思想3第二节发展定位3第三节发展目标3第三章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3第一节壮大发展旅游业3第二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3第三节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3第四章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3第一节发展壮大特色工业3第二节优化工业发展布局3第三节建设生态工业园区3第四节着力培育骨干企业3第五章着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3第一节发展特色生态农业3第二节改善农业生产条件3第三节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3第六章强化基础设施建设3
2、第一节强化交通枢纽功能3第二节完善能源设施建设3第三节加快建设数字九寨3第四节巩固水利设施建设3第七章全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3第一节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3第二节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3第三节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3第八章促进区域协调合作发展3第一节突出区域功能分区3第二节构建四大发展片区3第三节主动参与区域合作3第四节全面扩大对外开放3第九章着力建设生态九寨3第一节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3第二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3第三节提高防灾减灾能力3第十章深入实施科教兴九战略3第一节优先发展教育3第二节加快科技进步3第三节壮大人才队伍3第十一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3第一节千方百计扩大就业3第二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3第三节提高人
3、民健康水平3第四节丰富群众文化生活3第十二章着力构建和谐九寨3第一节合力调节分配收入3第二节加强社会建设管理3第三节全力维护公共安全3第四节 重视民族宗教工作3第五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3第六节加强民主法制建设3第十三章规划实施保障3第一节保持投资较快增长3第二节扩大城乡消费需求3第三节加强重大项目建设3第四节健全规划实施机制3序 言“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名城和九寨沟国家公园、促进灾后全面振兴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实现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阿坝州九寨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在经历汶川特大地震自然灾害严峻考验后,全面贯彻落
4、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制定各项地方政策和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纲要坚持谋长久之策、行固本之举,在客观分析发展环境和条件的基础上,对全县“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做出了总体部署,明确提出了跨越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发展重点和主要措施,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县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寻常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以及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各族人民努力克服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围绕创建“国际一流景区、藏区一流城市、富裕文明乡村”三大目标,深
5、入践行科学发展观,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励精图治、加快发展,基本完成灾后重建任务,基本实现 “十一五”规划目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灾后重建成效显著。在国家支持以及港澳、眉山市援建下,优先完成住房、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快速推进产业恢复发展和生态环境修复。完成重建项目202个,完成总投资29.7亿元;旅游业综合收入2010年恢复性实现17亿元,基本实现灾后重建目标,步入了发展振兴新阶段。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06 亿元,年均增长13.1 %,高于全州0.1个百分点,比“十一五”预期目标快 0.1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 14650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
6、资累计完成29亿元,年均增长20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亿元,年均增长 43 %。特色生态农牧业、特色工业稳步发展,旅游业快速复苏,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由2005年的8:21:71调整为6:29:65。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县城新区建设以及旧区改造、精品旅游乡镇和村寨打造有序推进,城乡住宅、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环境整治等各项建设取得新进展。完成游泳馆、沿河沿路景观、二号大桥、污水处理厂建设,城镇功能和形象显著提升,生态型城市建设初具规模。五年建城区面积新增5平方公里,完成5个旅游乡镇以及 28 旅游村寨打造,城镇化率由2005 年35%提高到50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交通、能源、水
7、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发展。相继完成省道301、205线改造升级和九若路整治工程,新增通乡油路214公里、通村公路94.0 公里。积极推进电力建设,完成双河水电站以及220kV 电力送出通道建设,农网改造覆盖面达到80 %;深入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 人饮水;完成灌溉工程20处,新增灌面 5000多亩。电话普及率达到 60%,移动通信覆盖率达到 80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投融资体制、医药卫生体制、农村税费等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改革得到深入贯彻落实,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区域合作不断加强,招商引资成效明显。民营经济比重由2005年的37.5%提
8、高到2010年的50%,五年累计引进县外资金12.5亿元,九寨葡萄酒业、宝清果业等企业相继落户我县。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农村寄宿制教育有序推进,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85%以上。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取得初步成效,地方病及传染疾病得到有效控制。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稳步推进,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扶贫和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科技、计生、文体、广电等事业得到进一步繁荣,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正向广度和深度推进。人民生活显著提高。城乡统筹就业成效
9、显著,城镇就业人员达6.1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5475元、3436元,分别较2005年增加 元、元,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正发生较大变化。城乡居民住房明显改善,城镇人均居住面积50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80平方米。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坚持“生态立县”战略,加快推进天保工程、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等重点工程建设,全面加强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保护,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9.7%,五年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 3.2万亩,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6平方公里。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各河流断
10、面达标率为100%,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区绿化率达到30%,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有力地保障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安全。专栏一:“十一五”计划完成情况指 标2005年实际“十一五”目标2010年实际“十一五”年均增长(%)地区生产总值(亿元)10.512219.212.063.7人均生产总值(元)1275820000146502.8三次产业结构8:21:716:29:658:31:61旅游业收入(亿元)17.83317-0.9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1.11882.19501.0008-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9.8858152924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381
11、1268000508956.0非公有制经济比重4050504.6城镇化率(%)37.550505.9公路通车里程(公里)671869.79697.6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8085851.2全县总人口(万人)8.35969.68.6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378227479154752.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元)20033150343611.4城镇登记失业率(%)3.144.57.73森林覆盖率(%)6372.569.72.05年累计退耕还林(万亩)2.033.23.29.5注:1.表中生产总值是当年价,年均增长按可比价计算。 2.人均指标、城镇化率按常住人口计算。第二节“十二五”
12、发展形势经过改革开放30年、西部大开发10年和灾后重建3年的建设发展,已为我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实现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全县经济正处于上升期,国际旅游名城和九寨沟国家公园正处于建设期。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以及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新形势下,我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既面临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一、发展机遇宏观发展环境良好。“十二五”时期我省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西部大开发纵深推进和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将继续保持投资的较快增长和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形成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
13、良好的宏观环境和持续的动力。藏区扶持力度加大。为贯彻落实中央第五次藏区工作座谈会和四川藏区工作座谈会精神,国家、省上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集中解决制约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改善藏区发展条件,将确保我县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灾后重建效应显现。通过三年的恢复重建,我县基础设施极大改善,产业快速恢复增长,为发展振兴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我省将在灾区发展振兴时期继续给予项目、资金和政策等各方面支持,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推进节能减排任务的完成,国家迫切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这有利于我县充分发挥特色资源优势,壮大发展旅
14、游、水电、农产品加工等绿色生态产业,加快形成以低碳经济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成为全省低碳经济示范区。旅游产业发展振兴。为促进灾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振兴,我省启动 “旅游提升计划”,实施灾区旅游“新五大行动”,完善旅游交通和服务设施,继续打造一批精品旅游景区和旅游线路,将加快我县建设国际旅游名城和九寨沟国家公园进程,实现旅游业向纵深发展和旅游产品优化升级。区域交通建设加快。围绕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打造,绵九高速、汶九高速、成兰铁路、九武高速、九迭公路等区域性交通项目建设的有序推进,将形成九环线高速交通网络和贯通扩展西北大通道。从而缩短我县与成都经济区、甘肃省的时空距离,拓展发展空间,促进要素合理流动
15、,推动我县加强区域合作,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二、发展挑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生态农业发展水平低,旅游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导致以旅游为代表的服务业与农业、工业相融性、协同性较差。同时旅游产品尚需优化开发,旅游“六要素”发展不均衡,制约了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资源环境约束明显。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和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震后山洪泥石流等山地灾害、次生灾害时有发生,生态环境脆弱,治理难度大且周期长。同时受地形地貌限制,河谷地带人地矛盾突出,适宜城镇和产业布局用地有限,发展空间制约明显。城镇发展严重滞后。除县城建成区和章扎镇外,其余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规模小、功能不完善、承载能力
16、和集聚能力弱,导致城乡分割发展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和川甘结合部区域开发的需求。协调发展任务艰巨。县域乡镇发展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明显;城乡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统筹依然面临巨大压力;收入分配、移民安置、征地拆迁、困难弱势群体等社会矛盾依然突出。随着社会结构转型加快和改革开放深入,还可能产生新的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人才技术制约突出。人才总量严重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管理以及复合型人才匮乏;技术应用推广和转化能力差,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与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展望未来发展,必须居安思危,强化忧患意识、机遇意识、进取意
17、识和责任意识,坚持 “三拓展一突破”1,以攻坚克难的精神,形成服务大局的合力,谋求新发展,实现新跨越。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纵深推进西部大开发、国家支持藏区加快发展、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灾区发展振兴的战略机遇,围绕建设“国际旅游名城”和“九寨沟国家公园”目标,坚持“一个转化、两个加快、三个提高”2, 扎实抓好发展、稳定、民生、开放四件大事,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民族团结为保障,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以改善民生为立足点,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统筹发展为切入点,着力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
18、水平;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加强扩大区域合作;以保护生态为重点,加快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确保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努力建设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九寨沟,为2020年全面建成惠及全县各族人民的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按照这一指导思想,根据我县发展基础和发展阶段,“十二五”期间应注重把握好以下原则:坚持发挥优势、跨越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区位、资源、产业等综合优势,突出发展特色,更新发展观念,丰富发展内涵,提高发展质量,在跨越发展中解决经济社会矛盾和问题,加快缩小与全省平均发展水平的差距。坚持民生优先、和谐发展。以人为本,深入实施富民工程,积极扩大就业,加大扶贫帮困,推进
19、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民生,惠及民生;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全力营造稳定社会环境,构筑和谐社会之基。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长效机制,积极破除城乡差别的体制机制障碍,联动推进城乡发展。打破行政区划,完善区域协调机制,创新区域合作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绿色增长、持续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科学开发,壮大发展旅游、水电、农产品加工等绿色经济,构建绿色产业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坚持改革开发、合作发展。贯彻落实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努力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区域性交通改
20、善为契机,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推进更广泛领域的开放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第二节发展定位立足自身优势,审时度势,深入实施“八大工程”3,力争用510年时间,把九寨沟县建成美丽、生态、活力、富裕的“国际旅游名城”;把九寨全域建成以休闲度假胜地、国际会议中心、民间艺术之乡为载体,以世界自然遗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支撑的“九寨沟国家公园”;把九寨沟县打造成生态发展的示范地、开放合作的先进地、藏羌文化的体验地、休闲度假的目的地和安居兴业的模范地。第三节发展目标按照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和战略目标,结合我县发展定位和经济发展趋势,“十二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为:经济实力
21、显著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6左右,到2015年达到38亿元以上,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8000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6%左右,力争达到4亿元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1%左右,力争完成75亿元以上;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5%左右,力争实现15.5亿元以上。经济结构更加合理。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6:24:70,旅游业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旅游总收入达到54亿元以上;适应现代服务业和工业需求的就业人员大幅增加,非农就业比重达到60%以上;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比重达到53%;城镇功能和集聚能力显著增强,城镇化率达到52%。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
22、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2以内,人口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科技、文体、广电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基本健全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五大保险参保总人数达到7.68万人次;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新型社会管理体系,应急能力显著增强;民族更加团结融洽,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提高。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00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8600元左右,农民人均
23、纯收入达到7600元左右,率先赶超藏区平均水平;扶贫帮困取得新进展,贫困人口全面实现脱贫;城乡危房得到有效改造,基本建立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城乡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69.7%,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率达100%以上,河流出境断面水质达到类标准,建成较为完善的自然灾害、生态环境预警监测防治体系。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成效显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明显下降,均领先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垃圾处理无害化率分别达到100 %、 100%以上。专栏二、“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指 标2010年实际2015年目标“十二五
24、”年均增长指标属性地区生产总值(亿元)12.063826预期性人均生产总值(元)146503800021预期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1.0426预期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297521预期性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5.115.525预期性旅游收入(亿元)175426预期性民营经济比重(%)50531.17预期性城镇化率(%)50520.08预期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54752607611预期性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3436691115预期性人口自然增长率()6.47.2约束性全县总人口(万人)8.610约束性非农就业比重(%)306014.8预期性城镇登记失业率(
25、%)4.53.2-6.5预期性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60100约束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98.3100约束性适龄儿童入学率(%)100100约束性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590约束性广播电视覆盖率80100约束性森林覆盖率(%)69.772.5约束性河流出境断面水质约束性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50100约束性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100约束性耕地保有量(公顷)55075000约束性第三章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坚持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为导向,以做强做大旅游业为切入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加快形成特色优势突出、服务功能强、就业容量大、经济效益
26、好的服务业体系。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 30 亿元左右,年均增长20 %;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超过40%。第一节壮大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业作为拉动消费、推动跨越发展的战略产业,围绕建设国际旅游名城和九寨沟国家公园,科学开发旅游资源,培育打造景区集群,完善旅游设施,健全服务体系,着力提升旅游品质和旅游承载能力。到2015年,年接待游客突破54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54亿元,年均增长26%。 打造精品景区集群。在保护重于开发的前提下,坚持差异化开发思路,深入实施“国家公园”景区提升工程,培育打造北环线、南环线两条环线景区集群,引导旅客适度转移,提高景区品质和扩大景区容量。重点实
27、施以九寨沟风景名胜区为核心、“国际旅游名城”为中心的塑造提升工程,实现景观精品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优质化。加快培育以金丝猴寻踪、珍稀动植物科考为主题的四川白河金丝猴生态旅游区;以高端生态游和民俗风情体验游为载体的四川勿角大熊猫生态旅游区;以健身娱乐、休闲度假项目为重点的保华海子山“九寨世外桃园”旅游区;以藏文化体验、红叶观赏、峡谷探险为依托的环黑河神仙池自驾游旅游区;以新城区高端特色魅力商业街区为核心和旧城区水巷子为代表的最佳休闲旅游区,逐步把九寨全域建设成处处皆景、风情各异的“九寨沟国家公园”。建设精品旅游村镇。在妥善保护自然生态、原居环境和历史文化遗存的前提下,围绕“精品漳扎”典范塑造工程
28、和“三百示范”富民拓展工程的深入实施,加快建设一批特色魅力旅游集镇和精品旅游村寨,积极打造具有特色农业和种养植生态园林为一体的乡村旅游观光带。结合现代旅游发展特点,以保护与保存大录乡东北村臧寨、大录村藏寨等村寨为重点,充分挖掘各村寨自然文化资源,完善旅游接待设施和功能,提高村民素质和服务意识,大力开发以藏家乐、休闲农庄等为代表的休闲性、体验性、参与性较强的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增强乡村旅游的生命力、吸引力和竞争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深度挖掘民族民俗文化内涵,塑造文化旅游品牌,大力推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把特色文化内涵贯穿到旅游各个环节。以打造“中国四川九寨沟冰瀑节”、“九寨沟国际涂墨狂欢
29、节”等品牌为载体,依托舞、南坪曲子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推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演艺等文化旅游产品,提升九寨沟旅游整体竞争力。提升旅游承载能力。进一步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营造精致服务环境,夯实旅游发展基础,提高旅游保障能力。完善交通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与改造提升连接九寨沟风景名胜区旅游快速通道以及白河金丝猴生态旅游区、勿角大熊猫生态旅游区、中查国际会议中心等景区公路;积极实施乡村旅游通达通畅工程,实现路面黑色化;重新启用彭丰直升机场,加快开展保华乡海子山自驾游直升机场建设;加快实施九寨沟核心景区人车分流工程、景区外围过境隧道工程,减轻景区外围人流、物流、车流压力。积极发展生态公
30、共交通服务,建立点到点、零换乘运输模式,统一分送游客,努力构建安全、快捷、生态的旅游交通服务体系,成为全省交通服务便捷化的典范。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加快完善景区道路栈道、服务中心、标识标牌、旅游厕所、生态停车场和旅游营地等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快酒店整合升级改造,着力提高酒店硬件软件、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快新建智能化服务系统,重点建设吃、住、行、游、购、娱“一卡通”智能消费系统;加快建设“九寨沟国家公园”智能化旅游网络,构建景点推介、服务指南、消费预订等多功能、全方位电子服务平台,全面提高旅游接待服务能力。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建设与世界接轨的旅游服务体系,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31、推进标准化旅游服务。培育引进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和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提高旅游规划、产品开发、服务管理等的国际化程度。建立健全旅游行业管理机制,组建旅游行业专业协会,推动行业自律。完善旅游联合执法机制,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推进旅游环境综合整治的常态化和实效性,切实维护广大旅客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加强旅游宣传促销。细分旅游目标市场,精心组织策划一系列重大宣传促销活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努力改善游客结构,扩大国际交流合作。拓展旅游服务领域,加大旅游纪念品、工艺品、绿色特色食品开发,延伸带动商贸、餐饮、会展、物流、娱乐等服务业的繁荣发展,努力增加游客在九停留时间。增进区域旅游协作。进一步加强与成都、绵
32、阳以及州内其他县的合作,共推旅游精品线路。积极打造九寨黄龙国际旅游带,积极推动王朗白马与九寨、黄龙金三角旅游圈的形成,积极发展跨区域自驾游,增强旅游市场整体竞争力,引领全省旅游产业的发展。专栏三 壮大发展旅游业旅游总体目标:建设九寨沟国家公园和国际旅游名城。旅游环线:南环线和北环线。南环线为连接黄龙九寨沟机场、弓杠岭、干海子、九寨沟、白河金丝猴自然保护区、永乐镇、勿角白马藏族风情园、甲勿池、黄土梁山杜鹃林的主要旅游通道;北环线为从九环线上的上寺寨人口,经拉勒坝,嫩恩桑措(神仙池)、两河口、东北寨、大录村、玉瓦、黑河到凌江乡后再与九环线相接。旅游景区集群:九寨沟风景名胜区、四川白河金丝猴生态旅游
33、区、四川勿角大熊猫生态旅游区、保华海子山“九寨世外桃园”旅游区、环黑河神仙池自驾游旅游区、建城区内的最佳休闲旅游区。旅游精品村镇:建设9个乡镇的特色魅力乡镇、100个村的精品旅游村庄。特色文化旅游:中国四川九寨沟冰瀑节、九寨沟国际涂墨狂欢节。旅游重点项目:九寨沟风景名胜区、河金丝猴保护区、环神仙池黑河大峡谷自驾游、黑河大峡谷自驾游营地、勿角大熊猫保护区等景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项目、柴门关秦蜀交界遗址保护与开发项目、传承宗教体验为一体的宗教体验区项目、乡村旅游产业带项目、旅游村寨提升工程、智能化服务系统建设项目、“一卡通”旅游管理系统工程、保华乡海子山自驾游直升机场等。第二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34、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抓住跨区域交通改善的有利机遇,积极拓展物流服务领域,加快发展仓储运输、物流配送等业务。整合重组现有商贸仓储和交通运输企业,培育壮大本土物流企业,积极引进知名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九寨沟设置分支机构,提高物流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以城区为中心、各乡镇为节点,加快建设城市物流配送中心,深入实施“新农村现代物流网络工程”。大力推广物流先进技术,加快构建物流信息平台,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逐步实现物流配送现代化。突出发展会展业。瞄准会展业的发展趋势和广阔前景,以集约化、国际化、专业化为导向,大力培育会展市场主体。加快推进中查国际会议中心建设,高标准建设会展服务设施,努力把漳扎镇
35、打造成全球生态会议研讨中心,把九寨沟打造成国际会展服务区。着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网络覆盖面。积极促进信息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有机融合和互动发展,加快发展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和面向消费者的新型电子商务;积极发展网络、通信和有线电视增值业务和互连互通服务;积极推行电子政务,促进纵横政务系统的资源共享、业务协同;积极开展面向基层、大众的金融、商贸、会展、房地产各类信息服务,提高九寨沟服务业信息化服务水平。培育发展文体产业。围绕国际涂墨狂欢节和国际民间艺术节的举办以及白马藏族文化产业园的建设,积极打造九寨沟国际文化品牌,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容互动。积极整合九寨沟营业性演出团体
36、资源,组建九寨沟演艺集团,发展民族演艺产业,丰富文化演艺市场。加快广播电视传媒业发展,推动艺术培训、网络娱乐、广告等产业健康发展。加快建设九寨沟高原女子足球队训练基地,积极举办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不断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鼓励发展商务服务业。重点发展会计审计、资产评估、法律事务、科技服务等专业服务。推进项目策划、商业咨询、市场调查和包装策划等领域加快发展。引进和培育人力资源咨询、市场开拓与销售咨询、公司与组织发展咨询、产品和营运管理咨询等服务机构。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业。结合新区以及景区建设和旧城改造,调整优化金融网点布局。加快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引导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水
37、电等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农户小额贷款、联保贷款等多种微型金融服务,加大支农信贷力度。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加大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代款力度。支持保险机构拓宽保险服务领域,扩大有效担保品范围,不断推出适应生产力发展和人们生活需要的险种。规范发展房地产业。结合新区建设,加强配套设施规划建设,引导房地产发展重心向新城区开发;结合旧城改造,规划建设商务办公楼、住宅及酒店。调整住房供给结构,加快经济适用房、拆迁安置房建设,增加普通商品房供应,基本实现放地产供需平衡;引导和鼓励建设节能型、生态型住宅小区。健全房地产综
38、合信息发布和监测机制,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活跃住房二级市场和租赁市场。规范物业管理制度,提高物业管理和服务水平。第三节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巩固发展商贸流通业。结合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调整优化商贸网点布局,鼓励商贸流通业的业态整合与集聚发展。积极打造南坪古镇特色商业街以及休闲娱乐、五金家电、服装百货等特色商业街和商业中心;加快建设并改造提升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以及旅游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加快完善景区商业中心及配套设施,满足游客购物需求。加快构筑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村村农家店建设”,引导和鼓励有实力的连锁企业向农村延伸,构建布局合理、设施达标、功能完善的农村日用消费品经营
39、网络,满足农民日常生活服务的需要。培育发展特色餐饮业。促进餐饮开发与藏羌文化展现相融合,发展藏羌特色餐饮,开发藏羌特色歌舞宴。加快打造既具藏羌特色又富现代气息的滨江路、好吃巷等餐饮街区,壮大餐饮规模。培育引进实力雄厚、竞争力强餐饮服务企业,发展连锁经营,提升餐饮服务质量。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围绕便民服务,完善社区服务网点,创新社区服务形式和内容,加快形成便利店、家政服务、社区保安、体育健身、食品配送、修理服务、医疗保建、养老托幼、慈善互助和废旧物品回收等社区服务网络,满足日益增长的居民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需要。稳步发展其他服务业。积极发展客运业,提高干线客运车辆档次,优化调整运输线路和
40、站点,鼓励发展农村客运班线,方便人民群众出行。提升发展邮政业、宾馆住宿、休闲娱乐等其他传统服务业。专栏四 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文化产业:九寨沟县国际涂墨传承和开发。体育产业:九寨沟国家高原女子足球训练基地。会展产业:全球生态会议研讨中心、国际会展服务区。商业街区和商业中心:新城区。依托现有的九乐商业广场等商贸基础设施,积极打造南坪古镇、滨江路餐饮、休闲、娱乐特色商圈节,建成商贸娱乐中心。旧城区。把好吃巷打造成为餐饮特色一条街;把滨河路打造成五金家电特色街;把上街至下街打造成服装、百货购物步行街等等。景区商业网点:新建3-5个重点景区商业中心。商贸市场:永乐镇清平三村市场规划为农贸零售市场,清
41、平一村市场规划为农产品批发市场,龙达市场规划为中药材和旅游产品综合交易市场,永丰市场规划为农贸综合市场;农村商贸体系:结合牧民定居行动,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村村通农家店”、“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程”、“双百市场工程”、“新农村现代物流网络工程”, 再改造建设标准化农家店50个,覆盖全县所有乡镇和50%的行政村;大录乡九寨沟县商贸综合服务中心。第四章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坚持走产业特色化、布局集中化之路,培育发展优势产业,积极推进结构调整,着力构建新型工业发展体系,提高工业整体发展水平。到2015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10亿元,年均增长19%以上。第一节发展壮大特色工业培育壮大水电业。在加
42、强生态保护和妥善安置移民的前提下,科学有序地推进白水江、汤珠河流域梯级水电开发,大幅度提高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率。加快推进白水江流域的多诺水电站、玉瓦水电站建设;积极推进汤珠河流域的马家电站、顺和电站、松柏电站建设;配套完善220KV骨干输电网络,积极协调地方留存电量,促进电力资源就地转化。到2015年全县水电装机达到70万千瓦以上,建成全州重要的水电工业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强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推动原料基地适度规模化发展,满足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需求。做强做大九寨沟高原食品公司、林红葡萄酒公司、岷山农业科技公司,培育引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着力推进产销经营一体化。鼓励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的加工
43、工艺和设备,重点开发牦牛肉干、山野菜、葡萄酒、青稞酒、道地药材等特色产品,大幅度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实现原料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和加工制造专业化,逐步把我县建成全州重要的特色生态农产品加工基地。积极发展旅游产品加工业。充分发挥区域旅游商品市场优势,积极引进旅游产品加工企业,积极研究、开发、生产适销对路的旅游纪念品、民族传统服饰及工艺品、名贵中药等,推动其向系列化、风格化、特色化发展,逐步实现旅游产品加工本土化、规模化。传承民族传统工艺、培养特色手工艺技术人才,加工具有藏羌特色的手工民族工艺品,提高产品附加值。适度发展黄金业。加快黄金矿深部勘探,从采矿抓起,加强矿山治理,实行保护性开发。鼓励草地
44、紫金山金矿公司、马脑壳金矿公司,优化金矿矿山整体开采设计,改进开采冶炼工艺,减少环境污染,提高金矿利用率。鼓励企业延伸产业链,重点开发以九寨沟风景及独特的九寨沟人文资源为展示对象的黄金旅游纪念品。到2015年实现黄金产量3500公斤,建成黄金旅游纪念品加工基地。稳步发展建材建筑业。为满足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业发展需要,鼓励水泥企业积极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发展新型干法水泥、适度扩大生产规模。同时整合全县建筑业企业,培育壮大骨干建筑企业,大力推广节能新材料、新工艺,提高建筑质量和水平。第二节优化工业发展布局根据现有产业布局以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点轴结合,促进重点产业和
45、新建项目相对集中发展,逐步形成符合区域空间功能定位、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四大工业发展空间布局。县综合经济区。主要是指永乐镇、双河乡、永丰乡、安乐乡的河谷地带,重点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旅游纪念品、民族特需用品加工项目。水电开发区。主要分布在白水江流域、汤珠河流域的河谷地带,科学有序地发展水电工业。黄金采矿加工区。主要分布在黑河乡马脑壳、草地乡,加强环境保护和矿山治理,适度发展黄金采冶业。建材及原材料加工工业区。主要在双河乡、郭元乡区域,集中发展水泥等原材料等产业。第三节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在充分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的基础上,按照适度集中、形成规模、体现特色的原则,科学选址规划生态工业
46、园区,力争把园区建成全州重要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和民族民俗工艺品加工基地,建成全州“低碳经济”产业园区。加快制定园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积极探索园区建设的新模式和新途径,引导和鼓励多元投资主体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控制土地总量,严格土地用途,作好土地储备,集约节约利用用地。强化政策调控和利益引导,推动现有农产品、旅游产品加工企业逐步向园区搬迁,新建项目向园区布局,促进企业集群发展,增强园区的吸纳和带动能力。第四节着力培育骨干企业以资本为纽带,通过企业扩张、招商引资、机制创新、资产重组等多种途径,着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力争“十二五”末,培育5-6户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工业企业。同时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民营企业,建立和完善为中小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