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沃文网! | 帮助中心 分享知识,传播智慧!
沃文网
全部分类
  • 教学课件>
  • 医学资料>
  • 技术资料>
  • 学术论文>
  • 资格考试>
  • 建筑施工>
  • 实用文档>
  • 其他资料>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沃文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XX省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送审稿.doc

    • 资源ID:1161767       资源大小:330KB        全文页数:5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XX省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送审稿.doc

    1、云南省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08-2020年)(送审稿)云南省农业厅云南省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编制组XXXX年一月云南省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08-2020年)编制人员组成名单顾 问: XXX 省政府副省长 XXX 省政府副秘书长领导小组组长: XXX 省农业厅厅长XXX 省农业厅厅长编制组组长: XXX 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所长XXX 省农业厅产业处处长副组长: XXX 省农业厅产业处副处长XXX 省农业厅产业处XXX 省农业厅产业处编制组成员: XXX 省农业厅产业处XXX 省农业厅产业处XXX 省农业厅产业处XXX 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XXX 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2、副研究员图纸制作:XXX 目 录一、云南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5(一)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5(二)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10二、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条件和面临的问题13(一)发展的条件13(二)面临的问题17三、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22(一)发展的思路22(二)发展目标23四、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布局26(一)布局原则26(二)产业发展281、蔬菜产业282、蔗糖产业303、橡胶产业314、茶叶产业335、中药材产业346、核桃产业357、咖啡产业368、肉类产业379、花卉产业3910、乳制品产业4011、蚕桑产业4112、马铃薯产业4213、澳洲坚果产业43五、特色

    3、农业发展的重点45(一)加强基地标准化建设46(二)扶持龙头企业、强化精深加工46(三)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努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47(四)加强新产品开发和知名品牌培育,努力开拓市场48六、投资概算和资金筹措49(一)投资概算49(二)资金筹集51七、保障措施52(一)加强组织体系建设,形成推进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合力52(二)搞好土地流转,建设标准化的产业基地53(三)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引导产业集聚发展54(四)支持龙头企业研发,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55(五)拓宽融资渠道,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55云南省复杂的地理环境及独特的气候造就了极其丰富的生物资源,是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资源富集区,是举世

    4、瞩目的“生物基因宝库”和“生物资源王国”,开发潜力巨大。从50年代初以来,云南农村经济发展的历程就是不断发展和培植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的过程。在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依据中央的大政方针、云南现实基础和基本省情及其特点,不失时机地于2000年初提出了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构想,为云南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云南在实施绿色经济强省建设战略,特别狠抓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各地州县(市)政府把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与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紧密结合起来,在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机构建设等方面加大了力度,并取得积极成效。2001年,云南省社科规划办下达的“云南实施绿色经

    5、济强省战略与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研究”重点课题。2004年,为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根据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的精神和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的要求,由省发展改革委员会牵头,组织省级有关部门和单位,在对我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进行专题调研和与有关专项规划衔接的基础上,编制云南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5年,云南发展改革委员会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对云南特色农业展开研究,并于同年2月出版了云南特色农业发展研究一书。这些研究认为,烟草产业、蔬菜产业、花卉产业、蔗糖产业、橡胶产业、茶叶产业、中药材产业、核桃产业、咖啡产业、马铃薯产业、高原肉类产业、高原乳制品产业、蚕桑产业和澳洲

    6、坚果产业14大产业是云南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云南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中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是指与国内其它省区相比,资源条件好,生产规模较大,区位优势明显,已形成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产品市场前景广阔、在省内外市场竞争中有比较优势和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一定份额的农业产业。编制本规划的目的是梳理云南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思路,明确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区域化布局,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云南优势特色农业的发展,用开放的政策引导云南优势特色农业生产,用开放的市场开发云南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云南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有利于把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引向深入,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有利于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提高

    7、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优势产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和运用农业现代科学技术,加强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加快全省现代农业建设。一、云南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一)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我省是一个山区农业省份,气候资源和农业品种资源异常丰富,与泰国、缅甸、越南等东盟国家毗邻,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从50年代初以来,云南农村经济发展的历程就是不断推进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开发和形成的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50年代初至60年代末,重点开发了橡胶、茶叶,云南建成了全国重要的天然橡胶和茶叶生产基

    8、地。第二阶段是7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云南集中力量发展烟草和蔗糖生产,推动畜牧业产业的发展,同时继续发展橡胶和茶叶产业,初步形成了烟草支柱产业和糖、茶、胶、畜、林等优势产业。第三阶段是90年代中期至今,按照省委六次党代会决定精神,在巩固提高已有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的同时,把以天然药物为主的现代医药、绿色保健食品、花卉及绿化园艺、生物化工为重点的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作为全省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来培植,有力地推动了烟草产业、蔬菜产业、花卉产业、蔗糖产业、橡胶产业、茶叶产业、中药材产业、核桃产业、咖啡产业、马铃薯产业、高原肉类产业、高原乳制品产业、蚕桑产业和澳洲坚果产业的发展。1、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初

    9、具规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发展特色经济,初步形成了烟草支柱产业和糖、茶、胶、畜等优势产业群。进入新世纪,我省通过对天然药物、绿色食品为重点的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的培植,进一步加快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势特色农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区域化布局更加明显,产品特色愈加突出,产量和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总体来看,传统优势农产品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新兴优势特色农产品迅速崛起,优势特色农业开发已具备较好的基础,初步形成了优势明显,特色突出,具有相当规模的农业产业体系。2008年,蔬菜产业、花卉产业、蔗糖产业、橡胶产业、茶叶产业、中药材产业、核桃产业、咖啡产业、马铃薯产业、肉类

    10、产业、乳制品产业、蚕桑产业和澳洲坚果产业13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规模为4802万亩和4157万头,产值1317亿元分别占云南农业总产值产值和GDP的85.3%和25.5 %(5165.62亿元),加工产值占云南工业产值的 %(具体见表1)。表1.云南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表农业产业发展规模(万亩/万头)涉及农户(万户次)产品产量(万吨)加工企业(个)龙头企业(个)产业综合产值(亿元)产值(亿元)其中:加工产值(亿元)蔬菜产业900192130018726823036.7花卉产业38948亿枝(鲜切花)1971902.5蔗糖产业480642000375311052.8橡胶产业5502430

    11、45475757.1茶叶产业46011219.264938217853.2中药材产业60134.5304710010.5核桃产业123621303932607.1咖啡产业3363262263.3马铃薯产业9005095028341008.0肉类产业414019736015620735036.7乳制品产业17164531372613蚕桑产业130425.5万张蚕茧425089.8澳洲坚果产业150.521220.12合 计4802万亩/4157万头746.54741.7、48亿枝、5.5万张蚕茧12912521317290822、 一批优势特色农产品市场占有份额不断扩大一批较强竞争力并有一定生产

    12、规模的优势农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2008年,全省甘蔗2000万吨,茶叶19.2万吨,橡胶30万吨,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二、第三、第二位。鲜切花产量48亿枝,占全国鲜切花产量的26%,居全国首位。蔬菜产量1300万吨,年外销上百万吨,创汇260万美元;肉类总产量360万吨,人均占有量(80千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烟叶、茶叶、食用菌、小杂豆等农产品成为出口创汇型主导品种,一批尚未形成规模,但市场前景和增长潜力较大的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获得良好声誉。3、 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区域布局初步形成近年来,国家从区域比较优势出发,将我省昆明及滇东北肉羊优势产区、滇西南甘蔗优势产区和玉溪、昆明、保山、曲靖、文山

    13、的优质烟叶产区列入全国农业区域布局规划。目前,全省初步形成了以滇中、滇东北为主的烟草、畜牧、花卉、中药材、马铃薯产业区;以滇南、滇西南为主的优质稻米、甘蔗、茶叶、橡胶、咖啡产业区;以滇西、滇西北为主的畜牧、药材产业区;以滇南、滇东南为主的热果、药材产业区。烟草、甘蔗、茶叶、橡胶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全省具有相当规模的国家或省级农产品商品生产专业化基地10多类600多个。4、 带动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不断涌现云南特色农业已形成了区域与产业结合、龙头与品牌结合的整体效应,如“玉溪烟草”、“斗南花卉”、“呈贡蔬菜”、“陆良丝绸”、“思茅咖啡”、“版纳橡胶”、“临沧茶叶”等。玉烟、昆

    14、烟、红烟等烟草骨干企业使“红塔山”、“云烟”、“红河”等卷烟家喻户晓。云南红葡萄酒、澜沧江啤酒、盘龙云海药业、生物谷灯盏花药业、雪兰牛奶、邓川蝶泉牛奶、晨农绿色食品、千佛茧丝绸、思茅咖啡、滇虹药业等一批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快速成长。茶叶生产形成了云南茶苑集团、云南风庆滇红集团、云南普洱集团,西双版纳大渡岗茶叶实业公司、农垦茶叶集团等五大骨干集团为龙头,以“吉幸牌”、“松鹤牌”、“凤牌”、“龙生牌”、 “回味牌”、 “大益牌”、 “清凉山牌”、 “玉元牌”、 “大渡岗牌”、 “玛玉牌”十大茶叶品牌为基础的体系。我省天然橡胶初加工企业年生产能力达到万吨有2家,5千吨以上3家。全省共有制糖企业89户,

    15、根据国家制糖企业生产能力分类标准,全省拥有大一型企业3户,大二型企业2户,中一型企业23户,中二型企业43户,小型企业17户。大中型企业逐渐取代小型厂,成为蔗糖行业的主力。我省从事香料生产加工的企业已发展到50余家,建成昆明香料厂,西双版纳、德宏、思茅、个旧、玉溪、澄江、华立、宏达、北郊、绿宝等香料厂和昆明芬美意香料有限公司等。云南花卉企业365家,花卉市场35个,既有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也有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云南省共批准花卉外商投资企业21家。形成以英茂公司、农科院为代表的种苗、种球生产企业,以通海种子公司、江川英茂为代表的切花生产企业,以庆成公司为代表的热带兰花生产企业,以格林温室、电

    16、子工业研究所为代表的大棚生产企业。云南有制药工业173户,其中:化学药企业36户,中药企业53户。建立起云南白药集团、云南特安呐股份有限公司、云南映华集团等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快速成长,培植和带动了一大批具有云南特色,知名度和市场覆盖率不断提高的中小企业,极大地推动了全省优势、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对促进我省优势农产品基地化建设、规模化布局、产业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5、 形成了一支科研能力较强的科技人才队伍云南是我国重要的生物科研基地和生物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在滇设立了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勐仑植物园、生物所、动物所等一批科研院所。我省也相继建立了烟草科技研究院、甘蔗科

    17、研所、茶叶科研所、橡胶研究所、花卉研究所等机构。它们在相关领域已形成较强的研发能力,完成过许多重大生物科技攻关项目,为云南开发生物资源,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省生物资源开发和优势特色农产品发展不可缺少的技术和人才支撑。(二)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1、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是世界产业发展趋势21世纪将是“绿色”的世纪。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召开了世界各国首脑会议,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各国一致承诺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作为未来全球经济和社会长期共同发展的战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点是:一是强调人类追求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和生活成果的权利,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

    18、不应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追求这种发展权利的实现。二是强调努力做到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发展机会相对平等,当代人不应以当今资源与环境消耗型的发展与消费,剥夺后代人发展的权利与机会。三是维护当代人之间的公平,在不同群体和不同区域之间实现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两者的成本收益的公平负担和分配。各国政府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承诺的基础上采取了大规模的实质性行动。欧盟国家已开始对化肥农药使用量在2000年前减少一半;瑞典政府和议会已作出决定,到2000年要把10%的耕地转为生态种植,以推动本国生态农业和生态食品的发展;澳大利亚、日本等国推出了“洁净食品”、“环保型农业”发展计划。1994年,我国制

    19、订了世界上第一个21世纪议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面临着被西方国家的贸易壁垒,特别是绿色贸易壁垒的问题。因此,跟上国际发展绿色产业的发展潮流,进一步加快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丰富云南绿色经济强省建设内涵是云南走向国内国际市场的关键。2、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是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战略需要绿色经济是人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下的一种与知识经济相类似的形态经济。其基本内涵是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前提,以珍惜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主要内容,以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为增长方式,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经济形态。根据这一基本内涵,我省绿色经济的基础产业是以可更新资源为基础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以环境标准或清洁

    20、生产标准为目标的不可更新资源开发产业;以环境整治和生产环保产品为目标的环保产业;以环境保护和完善为目的环境资源业(如生态旅游业);以培养人才和提高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及高科技产业。绿色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文明至少应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最高一级的文明,它不仅较好地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统一,而且能为更高一级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提供保证。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客观世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在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依据中央的大政方针、云南现实基

    21、础和基本省情及其特点,于2000年初提出了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构想。云南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目标是:紧紧抓住国家加快西部大开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扩大对外开放三个机遇,充分发挥云南资源、环境和区位优势,坚持生态和经济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经过10至20年的努力,把云南建成发展后劲最大、自然环境最好、生态环境最佳的省份;把云南建成以绿色产业群为经济支柱、生态环境承载力较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省份。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是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在中国西部大开发云南行动计划总体构想中的三大目标之一,也是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3、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符合国家的宏观产业发展战略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是绿

    22、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经济发展离不开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的培植和绿色农产品的开发。绿色经济这类产业链的“天然源头”是农业,绿色经济可以扩大农产品的需求规模,发展低收入群体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并提高其劳动生产率,从而扩大单家农户参与现代经济发展并从中受益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绿色产业直接与发展经济、保护环境和增进人民健康紧密相联。世纪之交,绿色产业一经推出就受到了中国政府的重视和支持。1991年,国务院在关于开发绿色食品报告的批复中指出,要坚持不懈地抓好这项开创性的工作;1992年,国务院在关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决定中强调,对绿色食品的质量标志要严格管理,依法使用和保护;1993年,在九十

    23、年代中国食物结构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建立稳定的原料基地,大力开发绿色食品;在我国制定的21世纪议程和“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中,对开发绿色产业,发展绿色产品,都有充分体现;1997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中国营养改善行动计划,要求“积极促进绿色食品生产,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由此可见,云南开发以农业和生物资源为基础的绿色产业,建设云南绿色经济强省完全符合国家的宏观产业政策。4、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及产品的开发是市场发展的需要世纪之交,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发生了显著变化,追求健康,融入自然,已成为时尚,通过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开发的绿色产品已成为人们最信赖、

    24、需求最为稳定的消费品。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人们的消费水准已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并正逐步迈向追求健康的基本现代化。人们的食物消费结构正发生和正在发生明显质的变化,追求多样化和高质量的食物消费,而绿色食品作为一类高品质产品正是迎合了人们消费心理的要求。有关方面对北京和上海两大市场的调查资料表明,7984%的消费者希望购买绿色食品。城镇居民在购买蔬菜时,越来越注意食品的安全、优质、营养、保健作用,无公害的绿色产品正在成为人们的消费热点。二、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条件和面临的问题(一)发展的条件1、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云南自然资源富集,自然资源“综合优势度”、“人均优势度”、“总丰度”三

    25、项指标均居全国前列, 这是我国东中部地区无法比拟的。云南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造就了繁多的生物种类,适宜多种作物的生长,有利于开发地方名特优新稀产品。我省的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光热资源和水资源是我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物质基础,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永续资源,更为我省优势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选择空间。2、有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农业龙头企业规模扩大、效益逐步提高。2008年,全省有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50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812家,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63家。有13家企业经国家农业部等九部委共同认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到2008年底,我省累计重点

    26、扶持近500 家龙头企业,加快和促进龙头企业的规模和发展,如希望集团的邓川乳业、昆明晨曦、思茅龙生等。龙头企业有力的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我省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到2008年底,我省有748万户次参与了13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开发,户均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获得1554元。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形成。目前,我省90以上的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产销合同关系,龙头企业在抓基地建设的同时,龙头企业还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签订订单,稳定和扩大基地建设、开辟销售渠道,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各地因地制宜

    27、,采取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参与竞争。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全省共有94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223个专业协会,有48多万农户参加了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部分农产品在一定区域形成组织化生产。初步形成了全社会参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格局。在财政资金的引导下,我省呈现出国家、集体、个人、外资多方投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局面。据调查,在省级扶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新建项目中,个体私营大户为投资主体的占60,全省13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有6家是合资合作企业,占46。特别是一批原来从事非农产业的企业纷纷向农业领域拓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3、有广阔的市场前

    28、景云南东部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北部同四川省相连,西北隅紧倚西藏自治区,西部同缅甸接壤,南同老挝、越南毗连。云南省与邻国的边界线总长为4060公里,其中:中缅段1997公里,中老段710公里,中越段1353公里。云南自古就是中国连接东南亚各国的陆路通道。有出境公路20多条,15个民族与境外相同民族在国境线两侧居住。与泰国、柬埔寨、孟加拉、印度等国相距不远。全省共有16个地、州、市,128个县、市(区)。有8个地州,26个县与外国接壤。形成背靠祖国内地,面临印度洋及太平洋的对外环境;南昆线横贯滇中腹地,使滇中各地成为我国西部地区最近的出海口,具有明显的开拓海外市场的区位优势。随着经济社会的

    29、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名特优农产品的消费将成为社会需求的主要潮流。从近年的农产品消费市场看,农产品卖难问题突出,但主要是质低、无特色和初级产品卖难突出,而优质特色产品仍然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具有较强的价格竞争优势。 从国际市场上看,中国一些劳动密集型的特色产品,如蔬菜、水果、花卉、咖啡、和水产品、畜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如猪肉、牛肉、羊肉价格分别低于国际市场57%、84%和54%;苹果、柑桔价格分别比国际价格低41%和47%;蔬菜、花卉价格也由于我国劳动力成本低而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将保持相当长时间的竞争优势。这些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正是云南省的特色产业产品。从国内市场看,由于

    30、云南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优势,烤烟、蔬菜、花卉、咖啡、葡萄、香料、药材等生产成本较低、品质较好,在国内市场上有较强的价格和质量竞争优势。产品反季节优势突出。云南热区资源面积占全国热区面积的1/5,许多农产品均能一年四季生产且品质较好,加之其生产成本较低,在市场竞争中,能够“以质以时”取胜。 民族文化吸收力强。云南是个多民族省份,人口超过5000人的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15个,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继承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渊源,开发许多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土特产品和风味食品。如宣威火腿、版纳酸笋、怒江独龙牛干巴、大理梅子系列产品等,具有较广阔的市场前景,通过进一步的

    31、开发,将成为独具云南特色的产业。4、有充足劳动力资源目前云南农业产业开发层次较低,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较为薄弱,农业结构相对单一,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季节性剩余劳动力约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50%以上,劳动力资源充足。云南有3475.29万农业人口,占全省人口的83.9%,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达400万人左右,普通劳动力成本约是沿海地,区的1/4左右,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充足、价廉的劳动力。5、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我省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目前,大多数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地的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是生产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的天然屏障。我省的光、热、土资源丰富,冬无寒冷,夏季作物生育期短,病虫害相对较少,农药污

    32、染较轻,有利于发展无公害、天然性、生态型绿色农产品;复杂的地形、多样的气候导致立地条件复杂多样,是我省发展以资源、气候、立地条件为基础的特色农业的基础和条件。据此可以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山区农业,热区农业等,充分发挥空间优势,发展特色农业。6、有发展特色农业的后发优势落后地区由于起步较晚,随着时代的进步、环境的变迁,能获得先发展地区原来缺乏的新机遇,这就是后发优势,后发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按照技术梯度的演进规律,越是排列在低势位的技术形态,向高技术形态跨越的幅度和潜力越大,这样新技术革命积累和创造的丰厚技术资源以及云南的产业技术形态处于较低势位,不仅为云南产业技术的升级换代提供了

    33、较大的技术选择余地,而且节约了时间和成本;第二,云南可以广泛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发展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增加发展的预见性;最后任何地区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这种特点和优势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如环境优势就是现代社会对绿色健康食品需求增加的产物。7、有发展特色农业的政策和基础设施我省在培植和发展特色农业的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根据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和需求,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相关扶持特色农业发展的政策。同时,我省的基础设施如公路、铁路、机场和信息网络,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省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进行投资建设,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路的交通网,为特色农业的生产、加工和销售获得了

    34、更多的信息资源和流通保障,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8、有发展特色农业的坚实基础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开发农业特色资源,推进优势农产品向最适宜区和主产区集中,加快优势农产品产业化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省委、省政府提出“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农业发展新思路,为积极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指明了方向。近几年来,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的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明显增强,尤其是全省累计建成高产稳产农田地3000多万亩,粮食生产能力和安全

    35、保障能力得到有效增强,为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农业结构调整拓展了空间。(二)面临的问题我省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特别是我省的烟草产业,取得的成效有力地促进了我省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但是,目前我省13大优势特色农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从客观上看,由于我省农业基础较为脆弱,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落后,良种体系不够完善,农产品加工流通滞后,制约了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发挥。从主观上看,习惯多年的传统农业思维定式,仍然主要以行政区划为界进行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分布,不是完全或真正按自然和经济规律要求的生态适宜区域布局发展。同时,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优化布局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缺乏围绕市场调

    36、结构、扶持龙头建基地的整体规划和宏观调控能力;有局部规划的,又缺乏引导实施的有效手段,跟不上市场和消费的变化节奏,导致品种特色不能充分体现,优势资源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具体表现:1、认识上有误区特色农业是资源型经济,这就要求首先要进行区域经济定位,突出区域特点,发挥资源优势。全省特色农业的发展,仍然受“土是基础,水是命脉,种是根本,肥是保证,植保是关键,耕作栽培和农业机械化不可少”等只强调生产、而忽视市场的思维定式的束缚。而在发展特色农业的过程中,许多干部、农民存在着认识上、行动上的误区。这种思维定式使农业路子越走越窄,陷入困境,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摆脱不了传统农业思维定式的束缚

    37、,难以开发新的产业领域和特色产品。盲目上规模,盲目引进,体现不出“特色”。未突破传统农业“土里刨食”的思维定式。全省特色农业的发展,只强调生产、而忽视市场的思维定式的束缚。当前,全省所谓特色农业,传统农业观念的问题相当突出,重复建设,产业雷同等问题难以突破。2、产业化程度低,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不健全全省大部分特色产品还处于原料型、初加工型生产阶段,产生附加值小,资源开发程度低。云南香料植物多达400多种,但进入工业化生产开发利用的仅40多种,香料加工企业大多为几十吨的小型加工企业,加工产品仅为香料油初级产品,产值较高的香精产品所占比例不足10%。全省干水果、咖啡、蔬菜、药材、养殖产品等大都有以原

    38、料产品形式进入市场,虽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但产业链条短,附加值效益低,规模化、集约化开发程度不高。在产业组织上,云南特色农业的生产是以农户为主,企业,特别是知名企业参与较少。如云南省鲜切花种植面积达5万亩,90%以上是千家万户农民种植的,企业种植面积不足10%,这种生产形式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十分不利。3、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弱特色农业不仅仅是资源和劳动密集的产业,也应是包含相当高科技成份的农业。没有科技支撑的特色农业,是没有长久竞争力的,也是低效的农业。全省除烤烟、蔗糖、茶叶、橡胶等少数产业初步实现了一个产业,一套科研机构,一支科技推广队伍外,其余产业均存在着生产

    39、与科研脱节的问题,集中表现在新产品、新品种科研开发不力和科技推广不到位,带来产品质量难以提高,竞争力弱的突出问题。如云南花卉目前常年生产的30多个花卉产品,种苗全都依靠进口,在品种研究上严重脱节,特别是民间生产的花卉,不少是自繁的退化种苗,生产的花卉产品质劣价低,难以进入高级市场。由于产业科技含量低,致使云南特色农业的发展一方面存在产业面积大而单位面积产量低的问题;另一方面,大多数产品特而不优,优而不精,无法实现由特色产品向名牌产品过渡,影响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资源的有效开发。目前,全省天然药材资源开发利用率不足10%,设备利用率只有30%。茶叶生产和外省相比,差距很大。2007年浙江茶叶平均

    40、每公斤16.77元,云南茶叶平均每公斤仅10元;云南茶叶单产是537公斤/公顷,比全国平均低70.5公斤;云南名优茶产量仅占茶叶总产量的10.4%,比全国平均低4.4个百分点,比浙江低10.5个百分点。4、产业政策不配套,服务体系不健全一是缺乏有效扶持。在80年代发展烟、蔗、茶、胶四大产业时,政府制定了许多有力的扶持政策,如粮烟挂钩,蔗肥挂钩,超基数加价,利润返还等,决心和投入都非常大,见效也很快。但在新兴特色产业的培育中,许多地方没有把培育特色产业作为后继支柱产业的主攻方向来抓,大多数产业生产奖金不足,企业和农户积极性难调动。二是产后服务跟不上。目前云南花卉出口比重仅占10%左右,虽然有质量

    41、上的原因,但与服务跟不上有很大关系。三是市场信息体系不健全,企业和农户生产盲目性很大。5、市场营销网络不健全,产品流通困难一是缺乏有效的促销手段。农产品流通、宣传的意识还比较淡薄,许多优势产品在省外市场知名度不够大,难于挤入省外市场。二是缺乏功能齐全的专业市场。全省目前建成的4000多个农贸市场中,大部分是初级市场,功能齐全的专业市场少,设施不配套,特别是高水准的专业批发市场、期货市场和网上流通等新型流通产业发展滞后。三是缺乏营销队伍,流通渠道单一。山东省寿光市从事蔬菜运销的队伍达10万人,云南蔬菜流通搞得较好的通海、弥渡两县蔬菜营销人员分别只有300多户和3100多人,差距非常大。四是流通秩

    42、序乱。6、信息滞后由偏远区位、城市稀少、经济落后、基础设施差等所决定,西部地区的信息化水平明显低于东部及中部地区,这种差距及其影响更甚于经济上的差距。一般来讲,发展商品农业的关键是比较效益和时效,尤其特色农业的发展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交通和市场等,信息劣势是我省发展特色农业的主要障碍之一。7、农业科技人才匮乏,农业劳动力素质低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的缺乏是云南普遍的问题,特别是后两种人才的缺乏更是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的主要问题之所在。从根本上讲,云南发展特色农业最缺的是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农村劳动力文盲半文盲比例高率达28%,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农业教育落后,熟练劳动力不多,组织

    43、化程度较低等,这与特色农业大省的设想和建设是有悖的。8、农业投入不足发展特色农业需要大量农业投入,云南 %的县级财政赤字和农民收入增幅减缓,甚至有的地方逐步下降,不能满足当前迅猛增长的特色农业投入需求,发展特色农业启动资金不足。综上所述,我省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一是产业和产品结构雷同,布局分散仍然突出,造成农产品比较效益低,资源比较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力弱,产业化程度低,普遍存在管理粗放、成本高、质量差、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农产品加工度和资源利用率不高等;三是优势农产品市场发育程度低,营销网络和市场信息网络建设滞后,农业结构调整盲目性大,制约了我省特色、优势农

    44、产品合理布局;四是相当多的优势农产品不但科技含量不高,特而不优或优而不精,品牌意识淡薄,忽视专利申请和知识产权保护,不注重产品形象包装和广告宣传,影响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资源的有效开发,无法实现由特色产品向品牌产品的过渡;五是产业体系不健全,产业政策不配套,扶持力度不大,全省大部分优势特色农产品还处于原料型、初加工型生产阶段,品种培育、基地建设和区域布局仍停留在起步阶段。三、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发展的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遵循特色农业的自身特点,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抓住中国加入WTO、东盟自由贸易区、国家西

    45、部大开发和云南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历史性机遇;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为主要任务,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目标;形成“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质量效益为中心,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以政府引导和搭建平台服务,建立产学研一体化、贸工农一条龙”的新的战略思路,坚持“生产效益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发展型、产品安全型”的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调动农民的自觉性,增加企业的积极性,利用营销的主动性,发挥政府的推动性”来真正实现“发展特色农业、进行结构调整、搞活地区经济、占领两个市场、致富一方民众”的总体发展战略。转变传统观念,尤其突出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持续发展转变,从重高产、保供应向重

    46、优质、增效益转变,从“小而全”的自给自足的传统发展观,向注重发挥生态、安全和比较优势、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现代发展观转变;从应对入世、促进新阶段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绿色经济强省的要求出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有效地配置农业生产要素,把资源优势、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坚持以特色取胜,造就精品,创建名牌,把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和发展新兴特色农业有机结合,重点培育有云南特色和优势明显的特色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形成一批具有合理的区域布局和专业分工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打造一批做大做强我省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的龙头企业和集团化龙头企业,显著提高云南农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二)发展目标1、总体目标在确保粮食安全和

    47、主要农产品有效保障的基础上,围绕13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通过标准化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植和标准化生产,重点建设一批具有云南特色的优势农产品基地和产业带,做强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品牌,充分发挥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的区域优势。通过发展和创新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延长产业链,使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和出口创汇额有较大提高,使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区的农业现代化步伐显著加快,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积极贡献。争取用4年时间将13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中的2大产业培植成烟草产业一样的规模和产业化经营水平,13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的综合产值从2008年的1317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200亿元;13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的综合产值占云南农业生产总值的比例从2008年的82.3%上升到2012年的85%。争取用12年时间将13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中的6大产业培植成烟草产业一样的规模和产业化经营水平,13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的综合产值从2012年的2200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5800亿元。2、


    注意事项

    本文(XX省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送审稿.doc)为本站会员(精***)主动上传,沃文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沃文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点击这里,给沃文网发消息,QQ:2622162128 -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