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 献 综 述题 目 关于资产减值若干问题的探讨 学 院 商 学 院 专 业 会 计 学 班 级 会 计 071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1-01-08 一、前言部分(一)选题背景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作为确认、计量和报告经济活动的规范手段,必须与时俱进,根据宏观经济环境和企业经营模式的变迁,不断做出动态调整和完善。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均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从1998年开始,要求上市公司计提“四项准备”,2001年进一步升格为“八项准备”,又于2007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这些制度和准则背后蕴含着重要的会计思想,即只
2、有夯实资产和负债,才能使会计报表上报告的利润真实可靠。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出台,是我国会计改革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大举措,为规范企业会计核算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二)写作目的资产减值会计在我国发展时间还很短,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务中都很不完善,从目前我国资产减值的计提来看,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近年来,资产减值会计成为上市公司 操纵会计利润的法宝。一方面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少提来虚增利润,掩盖风险,另一方面,上市公司有可能多提减值准备或者巨额冲销而减少利润,为来年利润增长埋下伏笔。由于信息不对称,这种行为严重侵害广大投资者的利益。新准则的出台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利用减值来操纵盈余的行为
3、,但是,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有重大影响。所以有必要对此进行研究。(三)综述范围和相关主题我国于2006年初正式公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 号资产减值并准备于2007 年1 月1 日起在上市公司正式实施。尤其是,针对一些上市公司利用计提巨额准备而后转回来操纵利润的问题,新准则规定,从2007年开始,“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后不能中途转回,而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再进行会计处理。这主要是为了防止企业利用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来调节账面利润。财政部公布了新的会计准则,其中资产减值准备问题较之旧的准则有了较大
4、的改进。主要的变化还在于:新准则引入的“资产组”的概念,扩大了适用范围,在减值迹象的判断上很加明确,可收回金额的计量更加具有操作性,规定已计提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取消了商誉直线法摊销改用公允价值法。新准则基本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四)争论焦点主要争论焦点在于:1.“资产组”的概念和划分不明确,实务操作存在较大问题;2.可回收金额的确认和计量难度依然很大;3.已计提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一定程度上满足稳健性,却无法反应资产的真实价值;4.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被用来操纵利润。二、主体部分长期以来,资产减值会计问题一直是会计学界讨论的热点。国际会计准则认为资产减值就是资产账面金额超过可收回金额部
5、分的差额。我国的统一会计制度则是强调合理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也就是说资产减值是在谨慎性原则下,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本综述将从当今国内外学者关于资产减值对企业会计核算影响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及动态进行综述。(一)国外对资产减值相关理论的研究成果根据Asset write-downs:A decade of research(Alciatore M.,P. Easton和N. Spear,1998)的分类,国外关于资产减值会计的研究文献可以分为“操控性研究”和“非操控性研究”两大类。对于大多数行业的企业,管理层在确定减值时间和减值金额方面拥有巨大操控权,他们遵循一般公认会计准则(GAAP)的规定,这
6、类研究文献被称作“操控性研究”(discretionary write-downs);而对石油和天然气公司的资产减值必须遵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规定,与 GAAP 相比,这些公司在决定减值时间和金额方面的选择空间小得多,这类文献被作为“非操控性研究”。操控性研究,可以分为如下三个方面:1.资产减值会计选择行为的特点和动机该类研究建立在美国公司的数据上,大部分发现资产减值被用于盈余管理的明显证据。盈余管理动机包括避税,管理层变更,大清洗或利润平滑以及债务契约等,但是也有文献得出非盈余管理的结论。管理层变更与资产减值确认之间的联系长久以来一直是研究文献最一致性的共识。Asset writ
7、edowns: managerial incentives and security returns(Strong 和Meyer,1987)的研究认为:对于资产减值冲销最显著的决定因素是高级管理人员的变更,这一点在当新任管理者来自公司外部时表现得更为明显,这在Causes and Effects of Discretionary Asset Write-offs (Francisetal,1996)的研究中也得到证实。Write-off as accounting procedures to manage perception(Elliott and Shaw,1988) 的样本中有39%的公
8、司在减值公布的当年发生了最高管理层的变更。除了管理层变更之外还有其他情形亦会导致公司进行资产减值会计处理。A Closer Look at Discretionary Writedowns of Impaired Assets(Zucca和Campbell,1992)研究了1978-1983年间的77个减值会计案例,他们发现绝大部分减值都可以归入“大清洗”,其余的案例归入“利润平滑”,暗示减值实质上是为了以后期间(转回)而进行的秘密储备。与上述结论相反,Causes and Effects of Discretionary Asset Write-offs (Francisetal,1996)
9、的研究却没有找到当年确认减值的公司是“清洗者”或者“平滑者”的证据,相反,他们找到价值减损变量(公司和行业的历史股票回报率,账面市值比,以及总资产回报率)显著解释了减值确认的频率和幅度。An investigation of asset write-downs and concurren abnormal accruals(Rees,Gill和Gore,1996)的研究也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他们对277家公司1987-1992年的365个观察值的研究显示,计提减值的企业在计提当年业绩都有相当大的超常负应计项目,这些项目在以后年度也没有转回,这被视为管理人员对企业所处经济环境变化的正确反应, 并非
10、操纵盈利的行为。2. 减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以及市场反应关于减值公告的信息含量研究发现,减值公告导致的股票回报差异在统计上显著,一般认为,市场对减值公告的反应显著为负。An Investigation of Revaluations of Tangible Long-lived Assets(Easton,1993)等对澳大利亚72家公司在19811990年期间的资产估价进行检验,不仅研究了资产估价准备的变化和余额对市净率横断面的解释程度,还研究了资产估价准备的增加量和这种增加量的变化对年度回报和长期(3 年)回报的解释力。Revalued Financial, Tangible and Int
11、angible Assets: Associations with Share Prices and Non Market-Based Estimates(Barth和 Clinch,1998)也采用了 Easton 等的方法,他们研究资产估价对价格和提前两期的盈利预测的解释力,结论与 Easton 等一致。An investigation of asset write-downs and concurren abnormal accruals(Rees,Gill和Gore,1996)发现市场对减值的反应显著为负,而且计提减值前的资产回报与市场调整后的股票回报都显著低于同行业公司的平均值。A
12、description and market analysis of write-off announcenments(Bunsis,1997)研究1983-1989年间发生的207次减值公告,来检验市场对减值的反应是否依据导致减值的交易而不同,并假设市场对引起未来现金流增加的减值交易有正的反应,而对引起未来现金流减少的减值交易有负的反应,结论与假设基本一致。The Timing of Asset Sales and Earnings Manipulation(Bartov等,1998)以1984-1985年间的373次减值公告作为研究样本,研究了减值公告前后,减值公告与短期和长期股票回报间的
13、关联关系。文中将资产减值分为“完全经会计调整的资产减值”和管理层改变经营决策的“经营决策型减值”,短期内,市场将会计调整的资产减值作为坏消息,而对经营决策的反应更明确;长期内,公告前两类减值导致的股票回报差异在统计上显著。Repeated Accounting Write-Offs and 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Earnings (Elliott和Hanna,1996)研究了1970-1994年间公告减值的2761家公司的101046个季度数据,笔者将样本公司分为多次减值、一次减值与没有减值几类,通过对盈余反映系数(ERC)的研究,发现多次减值将产生噪音,市场更
14、难以认识其盈余的真实性。3. 减值公司的会计收益与市场回报关于这一类研究,早期(90S以前)的文献与近期(90S)的文献有不同结论,Asset writedowns: managerial incentives and security returns(Strong 和Meyer,1987)的研究与Asset growth, abandonment value, and the replacement decision of like-for-like capital assets(Gaumnitz 和Emery,1981)的研究结果一致,他们认为,早期的减值一般是在弃置资产或企业重组时确认,
15、因而企业在经济扩张时期更易确认减值,他们还发现,当限定行业时,当年确认减值的公司上一年的业绩既不是行业内最好的也不是行业内最差的。但是90S的研究都认为减值公司的会计收益与市场回报均较低。Write-off as accounting procedures to manage perception(Elliott and Shaw,1988)发现减值公司的资产回报率和净资产回报率显著低于同行业中没有计提减值的公司。(二)国内对资产减值相关理论的研究成果及动态1、新资产减值准则对会计核算的积极影响资产减值会计若干问题探析(渚哗、王国银,2009)、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若干问题研究(蔡志忠,200
16、9)等学者认为2007年开始执行的新会计准则对治理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行为有积极的作用,而且进一步规范了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信息披露,引入了资产组的概念,提供了资产减值的具体操作指引,对新资产减值准则下的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转回。标志着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国的新资产减值准则置顶对国际会计准则进行了借鉴,论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现状及改进(胡晓莉,2010)认为新资产减值准则很好得解决了我国以前的资产减值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并导致部分公司对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及转回具有随意性的问题,在借鉴IAS36的基础上,又兼顾了我国的具体国情,对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
17、、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与计量、资产组的认定及其减值的处理、商誉的减值测试与处理以及有关资产减值的披露等具体问题进行了专门规范。2、新资产减值准则在企业运用中存在的问题综述虽然新资产减值准则相比过去的准则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完善,但新准则中的一些相关规定在企业实务运用过程中是否可行值得商榷。针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难以单独产生现金流量的资产,新资产减值准备准则引入了资产组这一个全新的概念。资产减值会计若干问题探析(渚哗、王国银,2009)、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若干问题研究(蔡志忠,2009)等学者认为,“资产组”的认定非常关键,直接影响了其后数字的取得。资产组的确定很大程度上和现金流入有关,而我国大
18、多数企业对现金流量的关注不够,对现金流量的计算的水平仍有待提高。在我国企业管理,尤其是中小企业管理水平还不够精的情况下,采用“管理层对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或者监控”的方式来认定资产组,其操作可能有较大的随意性。没有明确的划分标准,容易诱发盈余管理行为。同时,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与纳税调整分析(龙润,2010)等学者认为,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变动与转回与公允价值、企业历史成本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会计利润的影响也多种多样,需要的数据资料是资产的历史成本、可变现净值与可回收金额的比较。但是从含义看来,资产的可变现净值的确定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企业会计人员或经营管理者的职业判断,
19、这使得资产可变现净值确定很大程度上不确定性和主观性,也为资产减值金额的确定带来了困难,公允价值的引入更加剧了这种不确定性。对于企业来说,这种做法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确定资产和利润调节的操作平台。关于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损失的思考 (岑文静,2010)认为,新减值准则使用的资产基本上是长期资产,如固定资产、长期股权投资、无形资产等,很多时候它们存在活跃市场的可能性也不大。同时,如果存在关联交易,会大大地影响价格的公允性,所以公允价值的确定有一定难度。新准则规定,企业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减值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再进行账务处理。资产减值会计若干问题探析(渚哗、王
20、国银,2009)等学者认为,这样做即违背了会计上的真实性要求,也不能封锁企业利润操作的空间。关于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损失的思考 (岑文静,2010)认为,国际会计准则36号资产减值规定,资产减值损失在资产价值有所回升的时候可以转回,而我国新会计准则的规定则是于国际会计准则相悖,不利于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若干问题研究(蔡志忠,2009)在认可上述理论的基础上,认为新资产准则中资产减值迹象的标准仍留有人为操纵的空间。虽然新准则对减值迹象给出了七个判断标准(外部信息四个、内部信息三个),但很多标准在实务中很难把握,给上市公司留下较多的人为操纵空间。且准则中队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
21、标准采用列举法更值得商榷,因为准则不可能罗列所有的判断标准,对于准则没有罗列的某些事项就可以进行认为操纵。论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现状及改进(胡晓莉,2010)、关于新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的思考(施巧灵,2010)认为,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外部监管难度较大,公允性难以衡量以及再确认缺乏权威性。可变现净值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其结果会因人而异。可收回金额中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确定需预计未来一定期间现金流入量和贴现率,更具有不确定性。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弹性过大,使计提不仅缺乏衡量标准,而且缺乏制约手段,客观地讲,企业外部人员对企业的资产形态、使用价值知之甚少,因此,注册会计师、证券监督管理机关、审计机关等部门对
22、企业确认的减值进行再确认缺乏权威性。关于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损失的思考 (岑文静,2010)认为,新准则规定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最多可以涵盖5年的现金流量,而长期资产的服务期限有时候远远不止5年,5年后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如何估计又成为一个盲点。3、完善资产减值准则的研究论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现状及改进(胡晓莉,2010)、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若干问题研究(蔡志忠,2009)、资产减值准则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高娇、李学峰,2010)等学者认为,对于目前的资产减值准则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加强减值准备信息披露,同时企业的信息系统要进行相应的配合;大力促进会计人员的素质培养,推进企业会计职能要求的提高
23、,从一般的“算账型”财务管理水平向“管理型”会计职能要求跨越;加强外部独立审计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监督力度,遏制利润操纵;同时,可以考虑长期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若干问题研究。(蔡志忠,2009)认为应加强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目前一些上市公司在资产减值准备上做文章或对资产减值准备予以漠视,大大降低了上市公司的诚信度,而且也使会计的信誉备受挑战。这并不是当前会计制度不完善,也不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所导致,而是有章不循,有法不依,或是执法不严造成的。要想真正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打击会计造假行为,就需要财政等监管部门对企业经常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财务检查。对查出的违规、违法情况,追究相关
24、人员和企业的法律责任,提高法规的严肃性与震慑力,保证财务数据的准确性。 资产减值会计若干问题探析(渚哗、王国银,2009)还认为,由于新准则规定对本准则规范内的资产,已计提的减值不允许转回,因此资产减值的测试需要更加谨慎。资产减值的测试已经不仅仅只关系到财务这一部门。关于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损失的思考 (岑文静,2010)在认同上述理论的基础上,认为积极发展交易市场有利于公允价值更客观的确定。企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应当先分析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值,只有在此净值无法取得的情况下才会使用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于是公允价值的确定意义重大。三、总结部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资产减值
25、的因素广泛存在,资产减值会计的目的就是通过反映客观存在的资产价值的减少,全面、公允地反映企业资产的现实价值状况,揭示潜在风险,为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正确决策提供相关信息。综上所述,我国新颁布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将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对旧准则的修改和完善,起着对资产减值确认、计量、披露的规范性作用,使资产减值损失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一个准则体系,大大增强了会计处理的谨慎性和可操作性,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利用减值会计来操纵利润的现象。资产减值会计的运用,对抵御风险起到了预防作用,有利于企业保全资产,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虽然我国资产减值准则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趋同,但
26、是由于我国实施新准则的环境尚不成熟,实际操作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针对实务操作中需要应对的问题,同时我也提出了健全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建议,相信在制度不断完善,操作不断规范的环境下,我国资产减值会计一定会为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贡献更多的力量。四、主要参考文献1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第8号资产减值解释EB/OL.2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DB/OL.3 ISA 16,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S.4 中华人民共和国则政部5 张婉君.资产减值准备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来自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的证据J.上海经济研究,2008(11):114-120.6 渚哗、王国银等.资产减值会计若干问题探析J.浙江
27、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9(4):16-20.7 古华.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辨析J.商场现代化,2009(4):350-351.8 邓小洋、丁宁等.资产减值计提动机的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30(6):53-55.9 蔡志忠.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若干问题研究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6):6-9.10 刘运国,邓颖瑜等.新准则关于资产减值新规定的效应研究J.会计之友,2009(1):99-102.11 何生年、白俊等.资产减值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9(7):29-32.12 何民.新准则对资产减值影响的实证研究J.会计之友,2009(
28、27):P91-94.13 龙润.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与纳税调整分析J.当代经济,2010(12):100-101.14 胡晓莉.论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现状及改进J.国有资产管理,2010(6):67-68.15 高娇、李学峰等.资产减值准则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J.商业会计,2010(8):54-55.16 万兰芳.试析新资产减值准则实施中的会计行为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7(4):77-81.17 许艳玲.资产减值准则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业会计,2010(9):59-60.18 岑文静.关于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损失的思考J.市场论坛,201
29、0(1):36-37.19 施灵巧.关于新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的思考J.当代经济,2010(10):102-103.20 包剑琼.论长期资产减值转回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分析J.中国经贸,2010(16):196-197.21 Yamanoto Takashi.Asset Impairment Accounting and Appraises:Evidence from JapanJ.Appraisal Journal,2008(76):179-188.22 Riedl Edward JDiscussion of “Regulatory incentives for 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Asset Impairment Reversals in China”J.Journal of Accounting, Auditing & Finance,2009(24):621-62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