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西会昌岚山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 说明书 目 录一、现状基本情况2(一)自然环境(二)资源状况(三)现状建设及居民情况(四)存在问题及建议二、项目背景2三、规划理念2四、规划依据3五、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3(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六、规划定性3七、结构布局4(一)视觉控制点设计(二)地形改造(三)功能分区八、总体设计5(一)分区设计(二)建筑及园林小品(三)游人容量控制九、组景策划7十、游线组织7十一、植被抚育与绿化规划7(一)植物现状及分析(二)植被护育规划与绿化设计(三)苗圃地建设十二、植物资源保护规划10(一)保护原则(二)保护措施(三)分类保护规划(四)森林病虫鼠害防治(五)森林防火十
2、三、园路规划与竖向设计11(一)园路规划(二)竖向设计十四、工程管线规划11(一)给水工程规划(二)排水工程规划(三)供电工程规划十五、导游标示设计15十六、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5十七、分期建设项目实施安排及投资估算16十八、规划实施保障措施与建议17一、现状基本情况(一)自然环境会昌岚山公园位于县城区西北部,为岚山森林公园的一部分,处于贡江、湘江、绵江交汇之西侧,城市道路从公园东南边缘经过。其四至范围为东至黄坊石角,南至岚山脚下,西以最高峰(海拔400.6米)往西山脊为界,北以岚山最高峰为界。整个地形东西长、南北短,东西长约2564米,南北宽约853米,总面积为122.68公顷。园内地貌以低山
3、丘陵和坡地为主,土壤主要由浅变质花岗岩发育的黄壤、黄红壤构成,地势最高处海拔为400.6米,最低海拔为159.3米,最大相对高差241.3米;植被以马尾松、杉木为主,少量针阔混交林及次生灌木丛。中部凹地分布着少量冷水稻田(大多种植一季),靠东侧有一水库。会昌县地处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1624毫米,月平均气温为19.3,全年主导风向为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二)资源状况自然景观以山林植被为主。人文景观主要有粤赣省红军医院旧址、“八一”南昌起义南下部队会昌战斗遗址(战壕、防空洞)、毛泽东诗词纪念碑、烈士纪念塔、烈士墓及会昌县地震台、书画苑、善园缘、翠竹祠、
4、六祖寺等,山上分布有八个休息亭廊,大部分以毛泽东诗词清平乐会昌里的字、词命名,如独好亭、未老亭、君行亭、欲晓亭等。(三)现状建设及居民情况现状分布有县化工厂、县物资公司仓库、县酒厂等工业及仓库建筑用地。山上分布有7户村民,沿山脚居住着少量居民。目前厂房、仓库、居民、农户住宅的建筑质量均较差。(四)存在问题及建议1、树种单一,缺乏阔叶树;2、森林遭砍伐、破坏,山体滑坡、裸露较严重;3、防火道目前修建了上山游步道,无林荫大树;4、游步道大部分做成水泥制品,城市化色彩太浓;5、景点小品及其附属设施尚需进一步完善,打通景观视线;6、沿岚山脚下搬迁或拆除建筑质量较差的厂房、仓库及居民住宅建筑,给公园留出
5、可建设用地。二、项目背景会昌,历史悠久,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置县。置县时恰逢县治凿井得砖,有篆文“会昌” 二字,遂以 “会昌”命县。目前县城保留有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的会昌县古城墙。在一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八仙文化和盘古文化都是会昌特色文化。同时会昌人基本上属于客家人,是客家文化发源地之一,羊角古城堡是会昌客家建筑的代表。会昌有悠久的米粉制造工艺。19311934中共苏区时期,会昌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粤赣省治所在地,是会昌、寻乌、安远三县的中心县。毛泽东和一批革命先辈在此进行过较长时期的伟大革命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中有朱德、彭德
6、怀、刘伯承、陈毅、贺龙、叶剑英、聂荣臻、林彪八位元帅在这块红土地上纵横驰骋,屡建奇功,先后有7700名优秀儿女英勇献身。岚山岭原名明山、南山,又叫会昌山,雄峙于贡江河畔,最高峰海拔400.6米,满山林木苍茏,郁郁葱葱。盘山公路由南麓蜿蜒而上半山寺(粤赣省红军医院旧址),东、南麓各有曲径通往山顶,该县具有良好的登山活动传统。登临四顾,湘江古镇与龙光宝塔尽收眼底,远山连绵直奔天际;山下湘江、绵江、贡江蜿蜒而过,山光水色令人留连往返。因当年毛泽东登临并填词清平乐会昌闻名的会昌山(俗称岚山),以其“郁郁葱葱”的满山苍松,给人“风景这边独好”之感。登上这名副其实的“会昌城外高峰”,县城风光,尽收眼底,令
7、人心旷神怡。三、设计理念岚山公园规划设计将始终坚持和运用以下科学理念:(一)环境生态为根本当今人类共同目标不仅要有一个基本的生存环境,更需要一个以良好生态为依赖的优美生活环境,正是由于岚山公园位于会昌的西北部,处于岚山森林公园的核心部位,有别于一般的城市公园。本次规划首先应尊重现有的景观,突出生态设计保护理念,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提供具有优越自然环境生态条件的最佳共享空间。环境生态为根本,坚持以人为本,岚山森林公园游乐区的建设必将成为会昌县整个城市环境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地域文化内涵为主导现代人的生活日益追求品位和质量,追求高尚的文化精神内涵。游乐区的建设正是依托于会昌独特优异的人文
8、背景条件,着力发掘和利用这一丰厚人文资源优势,形成以地域文化内涵为主导的风格特色,既有效地展示出会昌历史的辉煌,也恰到好处地突出了文化公园的主题,极大地丰富了公园景观和活动内容,提升了公园建设的整体品位。规划将以会昌最具代表性的不同时代文化精萃历史、民俗与客家文化、近代红色文化、现代城市文化,运用跨越时空的链结布局手法,作为公园体现会昌地域文化的三条主线,使其成为全园主体构架和内涵主导。(三)依山而定势山依脉而走向,脉固形则势定,此乃天成之法则。造园(指自然地形公园)亦莫不属此;故而岚山公园的规划设计,必须依山而定势,就是说:园内各种不同活动功能的用地选择和布局,应当紧密结合山形走势,充分运用
9、地形地貌与环境条件,尽量维护原有地貌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工改造的痕迹。(四)理水而蕴秀因循“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的造园基本法则,岚山公园用地为低山丘陵地而匮有水面,故规划中拟充分利用原有水库及山丘间沟谷地形营造适量水面。“水因山而活,山得水而媚”,理水而蕴秀,山水结合,相得益彰。着力做好水文章,创造优美的山水景观环境,是公园(游乐区)设计的重要内容。(五)置景而巧于因借 “园外有景妙在借,园内有景妙在时”。亦或说:造园之微妙,既要迎合时令,做到四时皆有景,又要善于因借,使园外和园内之景皆可因借,互为借景、对景、衬景、烘景,丰富景观层次,提升艺术魅力。故而规划中将对每一处置
10、景均反复琢磨,对其选址方位、高程、成景环境、对景关系和视通效果都要认真加以研究。置景不在于景多而泛,在于精而巧,在于意境深邃,使有形之景和无形之景交响成曲,此为造园之重要理念与手法。(六)兼融体现历史和时代感岚山公园作为精神风貌的载体,将跨越年代和时空,与城市发展及人们生活共存,始终应体现出其历史和时代感,求得传统与时尚、历史与现代的和谐统一,经得起时间磨验,并适当留给未来发展、更新的必要演泽空间。同时,对于已进入高科技发展的当今时代,应崇尚科学,寓教于乐,增强活动内容的知识性、趣味性与参与性,使公园成为开展启智和科普教育的理想场所。四、规划依据1、会昌县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江
11、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2、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LY/T513295)3、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4、江西省会昌县会昌山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江西农业大学 1998)5、江西省会昌县岚山公园详细规划设计任务书(2006)6、其他相关法律及设计规范五、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适应城市居民日益提高的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活的需要,着眼区域环境,崇尚自然归真,突出湖光山色风貌,体现地方文化和时代内涵,将其建设成为功能齐全,分区明确,布局合理,游线便捷,特色鲜明,融生态游览、健身娱乐、文化熏陶、科普教育于一体的森林公园。(二)基本原则1、为城市提供一个绿色的背景。2、美化城市景
12、观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3、充分体现岚山红色文化特色。4、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多功能的游览娱乐的佳处。5、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且能对周边地区起一定的经济带动作用。六、规划定性以自然山林为基础,红色旅游为特色,综合活动、休闲游憩为主要活动内容,合理进行林相改造,巧妙构筑景观点,布置文化、休闲、体育等服务设施。建成一个集生态、红色、休闲、旅游为一体,兼有城市公园功能的森林公园。七、结构布局(一)视觉控制点设计 根据现状用地条件和构景需要,将公园设计为三个视觉控制点(主要景观区),即:岚山顶(全园最高峰)、岚湖水景(轮回广场)和主入口(三江阁)。(二)地形改造 1、水体 水面聚散相结合,岸线曲
13、折有致,南北三条水岸线结合山溪水往里延伸,形成深邃、悠远的水际线。水体面积为2.30公顷,形成二级滚水,三段水面,其中主体岚湖为1.32公顷。 2、山体 岚山公园为低山丘陵地势,主峰雄踞园区西北,视野开阔,南可远眺县城,东、东南、东北可俯看园内景色,尽收眼底;次峰横于北,一可分隔空间,二可障冬日北风长驱,为岚湖之北屏障。园内除局部地段造景需要改造地形外,基本保持现有地形地貌,尽量不做人工挖掘,以求自然成趣。(三)功能分区 全园共分为五大功能区:1、主入口景观区:位于公园东南中部,面积为3.05公顷。规划内容:1)三江阁 2)历史浮雕 3)文化腾柱 4)思源广场 5)摩崖石刻 6)管理服务 7)
14、游船码头2、岚湖游憩区:位于园区中部凹地,面积为12.22公顷。规划内容:1)岚湖水景 2)轮回广场 3)四季园(春园、夏园、秋园、冬园) 4)客家园 5)盆景园 6)荷花池 7)茶室、水榭 8)游客服务中心3、红色文化纪念区:位于主入口西侧,面积为6.92公顷。规划内容:1)“八一”南昌起义南下部队会昌山战斗遗址 2)红色纪念广场 3)无名英雄纪念之路 4)毛泽东诗词碑廊 5)会昌地震台科普馆4、健身娱乐区:位于园区西侧,面积为6.04公顷。规划内容:1)文体健身广场 2)老年活动中心 3)青少年活动中心 4)儿童乐园 5)“成长之路”5、山林生态观赏区:公园自然山林地,面积为94.45公顷
15、,其中包括1.50公顷苗圃用地。规划内容:1)马尾松林 2)杉木林 3)红枫林 4)针阔混交林 5)苗圃生产区 6)森林栈道 7)重阳(传统登高)石刻 8)观景亭台(四)出入口公园出入口的安排是根据公园周围的环境,城市人流的主要走向,用地条件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进行合理分析、统筹布置的。本公园基本人流主要来自东北向会昌县新城区及东南向老城区,规划在沿江路县化工厂西侧安排主入口,东部靠近苗圃安排一东次入口,西部靠近文体健身区安排公园西次入口,保留现状南次入口。规划在主要入口和西次入口设置人流进出、集散、停车的广场用地。八、总体设计(一)分区设计1、主入口景观区主要根据公园周围的环境,城市人流的
16、主要方向,用地条件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进行合理分析,确定南主入口为公园主要出入口。该区处于三江交汇处,紧邻会昌最早建立的寺庙六祖寺。规划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并结合周边环境,将该入口区规划为一具有会昌传统历史文化风格的入口区。主入口景观区由思源广场、三江阁、摩崖石刻、游船码头、生态停车场及服务管理组成。思源广场:三江阁下的两侧陡壁用仿古城墙装饰,广场上设置一组反映会昌历史文化的浮雕墙,与文化灯柱结合布置。在广场中央设有文化腾柱(体现八仙文化和盘古文化)。三江阁:从入口思源广场上5米台阶,进入平台,在中部靠后筑高台地建设三江阁。三江阁邻近六祖寺,规划要求三江阁的建筑风格必须与六祖寺的建筑风格协调统一
17、,使之成为主入口,乃至全园的标志性景观,并与贡江对岸古城墙形成良好的对景关系。摩崖石刻:在三江阁左侧,依托天然陡坎镌刻名人字画。游船码头:结合六祖寺、临江台地综合考虑。 2、岚湖游憩区以水为背景,进行展开布局设计,分三段水面,两级滚水,依次高低跌落。水面设计依山就势(根据地形地貌特征),顺应自然,自成一趣。规划深入挖掘会昌的传统民俗文化内涵,并结合我国的传统民俗文化特征,因水而生,因水而活。水岸为自然坡岸,叠石自然成型。主要设计思路以传统民俗为文化背景,休闲活动为基本界面。以三级水面为功能小区划分,第三级(水面宽、水域广):水上活动、游船码头、水榭、组亭及依山傍水的客家风情园;第二级:设置茶室
18、(沁茗轩,品味茶道文化)、综合服务点(游客服务中心);第一级:“一池三山”中国传统山水园林之精华的布局手法,以民俗文化为特征,以轮回广场为中心,大片草坪绿地,春、夏、秋、冬四季园围合布置。在水池以北,种植荷花,设置垂钓台;在水池以南结合自然跌水,展现古代农业的生产过程,小块农田,农房布点,再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场景。同时在跌水处设水车、水磨,安排会昌千年米粉制作坊,并进行古农具展示(展现悠久的农业民俗传统)。沿水体西北山溪处安排盆景园。盆景艺术是中国园林文化和园艺技术的结晶。盆景园顾名思义,展览盆景是最基本的功能,在设计上分室内和室外展两种。规划根据本区的地理环境及气候特征,盆景展以室内
19、为主,室外为辅。在上主峰入口处,设计一处具有传统民俗特色的景观小品铜壶滴漏:这套漏刻雕小品由四个漏壶组成,分别安置在阶梯式的坐架上,高2.64米。由上而下,最上层的漏壶叫做日壶,第二层的叫月壶,第三层的叫做星壶,最下层的叫做受水壶。日、月、星壶的下部都有一个滴水龙头,水依次沿龙头下滴在受水壶铜盖中央,插着一把固定的铜尺,自上而下刻有子到亥时,共十二时辰,另外还有一个木质的浮箭,固定在浮舟上,紧靠铜尺,指向时辰刻度。3、红色文化纪念区岚山是会昌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本次规划为了更好地加强该基地的建设,结合现有项目共设置了下列项目:“八一”南昌起义南下部队会昌山战斗遗址:建设一处会昌山战斗介绍碑,搬
20、迁现电视差转塔和蓄水池,整修原战壕、防空洞,拆除现有破旧杂物房,尽量恢复原貌。毛泽东小道:将原毛泽东登会昌山的小路修整,并命名为“毛泽东小道”。毛泽东清平乐会昌诗词纪念碑:在毛泽东小道的起始端,设置该诗词碑。毛泽东诗词碑廊:在山脊,沿毛泽东小道两侧设置一些毛泽东诗词碑,形成毛泽东诗词碑廊。粤赣省军区红军医院旧址:该旧址为省级文保单位。规划要求按文物保护法进行修复,并兼陈列会昌革命历史。纪念广场:红色文化纪念区的中心,设有元帅墙、纪念广场等,用以纪念曾在会昌土地上纵横驰骋、屡建奇功的元帅及革命烈士。无名英雄纪念之路:沿路设有红军墓、“送郎当红军”雕塑场景(序曲)、“革命标语”石景小品(进展)、“
21、革命胜利”雕塑场景(高潮)、革命烈士纪念塔等。用以纪念在革命战争中作出巨大贡献、为人民利益英勇献身的无名英雄。书法院:征集全国书法名家、画家的有关历代描写会昌的名篇佳句作品,进行陈列展览。另外,保留和修缮欲晓亭、君行亭、未老亭、独好亭、望粤亭等观景亭或休息亭。4、健身娱乐区健身娱乐区布置在公园西南角,规划利用山缘平地、山凹地组团式安排四个小功能区。文体健身广场。位于西入口西侧,占地2.56公顷。主要满足市民晨练、健身,组织多种文化、娱乐活动的需要。规划由健身中心、树阵广场、运动草坪(下设户外健身器材)三部分组成。主要设有室内健身房、网球场、音乐廊、书报栏、健身步道、旱喷、模纹花坛、公厕等。老年
22、活动中心。规划选择半山腰台地僻静处安排老年活动区,占地0.48公顷。主要设有老年康乐苑、棋艺室、晚晴亭、金鱼池、花架等。青少年活动中心。位于西次入口东侧,占地0.88公顷。服务对象为青少年,在规划设计和项目安排充分考虑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满足他们在游戏、健身、探险、求知等方面的要求。空间构图主题为“飞向宇宙”,由文化科普园、艺术剧场、游戏训练场组成,设有少年宫、露天剧场、绿色广场、科普栏(壁)、环形林荫道、攀岩训练壁、攀爬竹竿、障碍沙坑、凉亭、少年艺术绘画展壁、探险谷道等设施。儿童乐园。位于南次入口北部,占地1.35公顷,主要为满足学龄前儿童在精神和身体上的需要,创建了多种类型的活动
23、场地(游戏、绘画等艺术活动、体育活动)和美好、安全的休息环境。由入口小广场、游戏草坪、儿童娱乐城、电动游戏场组成,主要设有儿童宫、灰姑娘城堡、电动火车、电动飞机、谐趣式旱喷、戏水池、人造游戏草坡、林荫赛车道、幼儿粉笔地画廊、植物迷宫、卡通雕塑、休息花架亭廊等。幼儿游戏草坪上安置秋千、跷板、滑梯、云梯、转椅、组合运动器械、沙坑等设施,种植色彩丰富(黄、橙、红、绿等)、无刺、无毒的乔灌木和一年生的耐践踏的花卉草地。沿乐园外围种植结构紧密的乔灌木结合的浓密的隔离林带,在满足幼儿活动安全的同时对园区起防尘、防风、防噪音的作用。儿童运动场地采用简便的铺装类型,利用沙土并加些胶质填充物;在人多、美观等功能
24、需要的地方,如广场铺设花岗岩、自然石块或小块混凝土板路面。儿童乐园与青少年活动区间通过一条百来米的“成长之路”相连接,沿途布置成长脚(手)印、身高柱等让孩子们品味“成长”的快乐。5、山林生态游赏区保护公园自然生态环境,按照景观生态学的原理,科学合理地进行林相改造,营造良好的景观环境氛围。主要安排马尾松林、杉木林、红枫林、针阔混交林、苗圃生产区。沿山林设置森林栈道;在制高点及游览线路旁设观景亭台,新建有旷然亭(“旷然”出自清朝刘大中的登明山)、明山亭、若霞亭(“若霞”出自清朝沈开进的九日登明山绝顶)、松涛廊、岚山廊等;在登山入口处设重阳(传统登高)石刻。 (二)建筑及园林小品园林建筑力求在位置、
25、材料、形式和体量上,均应与不同分区功能性质、使用要求和景点环境取得和谐统一,既要体现单体个性,又能形成一个多彩有序而有机协调的园林建筑景观序列。红色文化纪念区的建筑屋顶为红色颇屋面,亭阁建筑小品选用歇山暗红琉璃顶;管理服务建筑均选用山墙式灰黑顶白墙(与客家建筑形式相协调)。其他功能区内的建筑小品均选用灰黑顶。(三)游人容量控制 参照公园设计规范,新建公园游人容量按下式计算: S Q= m 其中:Q公园游人容量(人) S公园总面积(公顷) m公园游人人均占有面积(平方米/人) 考虑到本公园以山林地为主,坡度较大,规划取120平方米/人,则游人容量为: S 1217000 Q= = = 10141
26、7(人),取整数1.0万人计。 m 120九、景观策划以公园最高峰(海拔400.6米)、轮回广场、望江阁(三江阁)为主要景观区,以纪念广场、露天剧场、客家园为次要景观区,确立6条景观轴线。在主要景观区、次要景观区分别策划若干景观视线。规划通过构建主要景观区、次要景观区、景观轴线、景观视线,并置景而巧于因借,使园外和园内之景皆可因借,互为借景,对景,衬景,烘景,丰富景观层次,提高意境魅力。规划策划公园八景如下:1、江阁城览:三江阁、思源广场、历史浮雕、文化腾柱组景2、松海听涛:大片松林、森林景观组景3、岚湖荡舟:客家园、岚湖、水榭、游船码头、组亭组景4、沁轩茗香:茶室(沁茗轩)、滚水坝、廊桥组景
27、5、四苑画屏:轮回广场、四季园、荷花池、曲桥亭组景6、明顶晨晓:独好台、战壕、防空洞组景7、红园情缅:毛泽东诗词纪念碑、元帅墙、无名英雄纪念之路等组景8、南山红叶:在南主、次入口之间,贡江西岸,结合林相改造形成大片红枫秋景十、游线组织规划考虑功能区划,充分展现景观线上各景点的序列风貌,提供多种形式的视觉画面组合,规划设置以下四条特色游览线:1、生态游览线:主入口中部山林重阳石刻松涛廊旷然亭北部山林若霞亭大草坪独好亭西部山林岚山廊西次入口2、水景游览线:主入口水榭春园夏园轮回广场荷花池秋园冬园客家园滚水坝茶室游船码头岚湖主入口3、文化游览线:主入口(三江阁)摩崖石刻春园纪念广场、赣粤省军区红军医
28、院旧址、毛泽东清平乐.会昌诗词碑翠竹祠岚山亭八.一南昌起义南下部队会昌山战斗遗址地震科普教育馆会昌革命烈士纪念碑无名英雄纪念之路书法院六祖寺4、健身娱乐线:西次入口少年宫露天剧场成长步道儿童娱乐宫棋艺室康乐苑文体健身广场西次入口十一、植被抚育与绿化规划(一)植物现状及分析岚山公园主要是人工林,保留了部分以常绿阔叶为主的针阔混交天然林群落。据现状调查结果,公园内主要有针阔混交林、马尾松纯林、杉木纯林、经济林、马尾松疏林、竹林等类型的森林景观。主要有马尾松、柏木、桉树、刺槐、泡桐、杉木、枫香、酸枣、檫树、湿地松、木荷、樟树等多种针阔叶乔木树种;有继木、乌饭、黄杞子、铁芒箕、茅草、侧楠、满山红、栀子
29、花等植被。近年来,岚山公园修建了部分游步道,建设了一些亭、台等服务设施,初步形成了森林公园游乐区的功能,在登道的两侧新栽的园林植物有:樟树、桂花、杜英、山茶、海桐、红枫等十机种植物。岚山公园分成以下几种主要的景观林类型:1、天然常绿、落叶针阔混交景观林本类型景观林分是公园的主要景观林分类型。主要针叶树种有马尾松、杉木。阔叶树种有木荷、樟树、栎树、枫香、乌桕。该景观林分林相,季相变化复杂。林内马尾松高大挺拔,树木通直;阔叶林分枝庞大,杉形浑圆,针叶浅淡、阔叶深绿;樟树高大、浓密,枝叶四季常青;枫香则树形宽大,枝叶稀疏、叶大,有春绿秋红冬枯黄之色。秋季,各种野生果树,果实累累。整个林分以绿为主,林
30、木高低大小、错落有致。树叶宽窄长短厚薄相间,垂直郁闭,浓荫稠密。是进行森林观光游览的极好场所。主要景观有:稠密型林分景观,较稠密型林分景观,稀疏林分景观,以及小块单树种群丛景观等。2、天然马尾松景观林主要分布在正西山观赏林区,由天然更新形成的异龄林林分组成。林内混有少量的杉木等树种,林下有杜鹃、柃木、乌饭等灌木树种。生长较好的林分树干高大挺拔、树冠浓郁伸展,气势雄伟。而山脊及山坑贫瘠地带马尾松景观林则由于土壤瘠薄和雪压等原因生长缓慢,树干扭曲,树冠异,形成的景观独特迷人。成片的长势良好的马尾松景观林则朴实无华。主要景观有:马尾松密林水平郁闭,马尾松垂直郁闭景观,马尾松疏林景观,以及山脊马尾松林
31、景观等。3、柑桔经济林主要分布在半山寺周边。柑桔四季常绿,花乳白,具清香,果圆四色金黄,果实累累,独具特色。4、橙经济林主要分布在规划区域的中部和西部。形成了规模生产,植物的生长状态佳,挂果率高。现状绿化统计表绿地类型面积(公顷)比率(%0总用地122.68100.0松林85.3069.53松杉混交林1.601.30针阔混交林6.305.14茶林1.601.30柑橘林0.600.49橙园2.802.28农田8.406.85荒地3.202.61其他11.289.19水体1.601.30(二)植被护育规划与绿化设计公园的植被护育规划与绿化设计是影响公园环境和面貌的主要因素之一。首先应保护现有园区良
32、好山林生态,合理进行林相改造。规划根据公园的总体布局,不同的功能空间要求,充分结合地形地貌进行植物的合理布置;绿化树种的选择必须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地适树,同时考虑植物的造景特色,根据四季植物的季相变化,结合景点意境、风景构图、园林水体、山石、建筑等诸要素布置园林植物,使全园形成既有良好风景生态群落,又有隽秀绿化特色空间植物景观。并注意乔、灌、草相结合,常绿与落叶相结合,针叶与阔叶相结合,观花、观景、观叶相结合。1、规划设计原则1)森林植物景观多元设计原则。森林植物景观是岚山公园景观的主体,包含主景、配景和衬景,规划应有层次,设计手法应多元化。2)保持森林植被原始状态,适当改
33、造原则。森林植物景观,应以现有森林植被为基础,按景观需要,结合造林(种草、种花)、改造和整形抚育等措施进行设计,不宜大砍大造,应保持森林植被原始状态。3)加强宜林地建设原则。对于岚山公园内尚存的宜林地,应结合景观需要,进行人工造林(种草、种花)、植株应自然配置。4)改造残次林和成熟人工林原则。对于生长不良且无景观价值的残次林、或由于景观单调而切实需要调整的成熟人工林,应进行改造。改造后的景观应具有特色,并应与总体相协调。5)突出区系地带性植物群落特色原则。充分利用森林植物群落结构、树种、植物干、花、叶、果等形态与色彩,形成不同结构景观与四季景观,并重点突出具有特色的植物景观。6)突出局部特色和
34、多样性原则。植物景观布局应突出局部特色和多样性,总体上应合理搭配、相互协调。2、植物绿化设计岚山公园的绿化设计服从总体规划对各个功能区块对植物景观的要求,从“点、线、面”三个层次展开。1)主要植物选择和应用规划通过对调查资料的整理,在岚山公园游乐区主要选用以下植物进行各个景区的植物景观设计:(1)地方植物香樟、山杜英、木荷、油桐、板栗、柚子、枫香、桂花、野酸枣、罗汉松、紫树、桃树、山杜鹃、紫薇、野山竹、本地草坪等。(2)其他园林植物海棠、花石榴、梧桐、龙柏、垂柳、水衫、雪松、黑松、银杏、乐昌含笑、栀子花、山茶、梅花、瓜子黄杨、红继木、金叶女贞、小叶女贞、春鹃、夏鹃、洒金柏等。2)功能区块的植物
35、设计岚山公园绿地总面积约100.33公顷,绿地率达82.5%。(1)主入口景观区绿化绿化面积约0.86公顷。是整个岚山公园的主要入园出入口,植物的配植模式显得格外的重要,在植物的配植形式上主烘托、体现入口的建筑主体的雄伟和建筑线条的气势,以桃花形成码头两侧的主要植物,体现游船上下码头的暖暖春意。合理的运用植物组景,景观植物可以修剪成型,体现规则整齐,运用地方植物在原有林地的林缘组景,设计出起伏的林缘天际线,结合建筑造型,形成该入口景区古朴、宏伟的意境。(2)岚湖游憩区绿化绿化面积约8.20公顷。根据总体构图以及岚湖游憩区的设计要求,构思四大景园:春园园林设计体现春的清新、嫩绿,体现严寒过后春暖
36、花开的意境,园林布局手法采用敞开式配植,大量运用灌木、花灌木成片栽植,形成色带,颜色红、黄、绿等丰富多彩,禁止修剪成型,保持灌木的特有自然形体,点缀景观乔木和运用地方植物形成本园的背景。夏园园林设计体现夏季酷暑状态,游人寻求的清凉解暑,赏山赏石的意境,园林布局手法采用郁闭式配植,形成层次丰富的林地,林下摆放大大小小的组石,形式多样化,或石桌凳、题刻.,点缀花灌木如夏鹃等,植物要求保持自然的形态,不宜修剪成型,以地方植物进行过度空间的转换和形成良好的背景林,整个园林形成特有的林下小气候。秋园园林设计体现秋的丰硕和植物季相的变化,体现游园的喜悦心情,园林布局手法采用半敞开式配植,合理的运用各种果类
37、地方植物,成组成片栽植,体现各自的丰姿,点缀以枫香、银杏等变色类植物,展现观叶类植物迷人的色彩,并使植物组群的色彩丰富,层次清晰。冬园园林设计体现冬的萧瑟和生命的力量,体现清风高雅的气节。园林布局手法采用团块式配植,合理的运用雪松、本地山竹、梅花等植物的搭配组合,结合景石,水体统一布局,展现“岁寒三友”植物在特有情境下的丰姿。(3)红色文化纪念区绿化绿化面积约5.29公顷。园林植物主要选择黑松、雪松、罗汉松、龙柏等常绿植物,点缀花灌木和景观乔木等,布局手法采用规则式,植物配植应成行、成团、成片布局。灌木成片栽植宜修剪成型。(4)健身娱乐区绿化绿化面积约3.39公顷。园林植物运用丰富多彩,体现多
38、层次的绿化模式,局部可以隆造地形,形成缓坡草坪景观。由于是主要的运动、活动区域,植物选择上禁止选用以下植物:多毛飞絮的植物不能选用;枝叶多刺植物不能选用;根、茎、叶、果等部分剧毒的植物不能选用。(5)山林生态游赏区绿化绿化面积约82.59公顷。是岚山岚山公园游乐区植被的主体部分,是岚山公园构图的主要题材。该区植被布局,应视具体条件,充分利用植物干、叶、花、果的形态和色彩的季节变化在形成四季景观的同时,重点突出具有特色的季节景观。山林生态游赏区的森林植被兼顾景观、休憩等多种旅游功能。应根据需要,因地制宜地合理布局、统一安排。以保护好现有森林植被为前提,逐步形成多树种、多层次、乔灌藤草相结合的较完
39、整的区系植物群落,提高游览观光价值和防护功能。总体上保持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微观上为游人提供不同植被群落多彩多姿的观赏内容。除本规划提出的林相改造工程涉及的原有山林局部间伐外,抚育保护区的原有植被林木禁止采伐。3)林相改造(1)天然常绿、落叶针阔混交景观林本类型景观林分是岚山公园的主要景观林分类型。主要针叶树种有马尾松、杉木。阔叶树种有木荷、樟树、栎树、枫香、乌桕。该景观林分林相,季相变化复杂。林内马尾松高大挺拔,树木通直;垂直郁闭度高,浓荫稠密。是进行森林观光游览的极好场所。规划对此类型的林相进行保护,严禁砍伐。主要景观有:稠密型林分景观,较稠密型林分景观,稀疏林分景观,以及小块单树种群丛景
40、观等。(2)天然马尾松景观林规划区主要为天然马尾松林,林内混有少量的杉木等树种,林下有杜鹃、柃木、乌饭等灌木树种。生长较好的林分树干高大挺拔、树冠浓郁伸展,气势雄伟。而山脊及山坑贫瘠地带马尾松景观林则由于土壤瘠薄和雪压等原因生长缓慢,树干扭曲,树冠异,形成的景观独特迷人。成片的长势良好的马尾松景观松景观林则朴实无华。主要以保护为主,适当的改造生长状态不稳定的群落。对山脊及山坑贫瘠地带的自然生长状况不佳林木斑杂的天然马尾松林进行适当的改造,调整林分,进行适当间伐,补植阔叶植物如:腊树、樟树、槐树、椿树、棕树、楠树、榕树、枫树、梧桐树、杨树、苦栗树等地方植物。该造天然单一的林相。(3)柑桔景观林规
41、划区内有几处橙林、橘林,保持原有规模不扩建,整理林区,做到整洁、清洁,并且宜改变单一的品种,增加桃、梨等果类植物,形成多元的经济林。通过对岚山公园的绿化景观规划和对景观林的改造,使林分结构、树种结构得到调整,整个岚山公园植物景观多层次丰富多彩。绿化规划各分区绿地指标统计表绿地类型面积(公顷)比率(%)主入口景观区绿地0.860.85岚湖游憩区绿地8.208.09红色文化纪念区绿地5.295.22健身娱乐区绿地3.393.35山林生态游赏区绿地83.5782.49合计101.31100.0(三)苗圃地建设依据国家的育苗技术规程(GB6001)的规定,规划建设岚山苗圃基地。由于受山体的用地限制,苗
42、圃地分成两个地块组成,面积约1.5公顷。苗圃定性为城市辅助性苗圃基地,与城南苗圃基地互相补充和依托,实现不同的苗圃用地功能。整个岚山公园的种苗与花卉需要量较大,近期主要是依托城市周边县市的供苗系统,以外地调苗为主;远期则主要依托城市的两个规划苗圃基地:岚山苗圃基地和城南苗圃基地,实现苗木的供给平衡,并与周边县、市的苗圃地实现互补。十二、植物资源保护规划(一)保护原则1、森林公园游乐区的植物资源,必须贯彻“保护、培育、合理开发利用”的方针。2、森林公园的一切景物和自然环境,必须严格保护,不得损毁、破坏或随意改变。(二)保护措施1、地质遗址、遗迹、历史古迹和珍稀、濒危物种分布区域,具有重大科学文化
43、价值的区域,采取特殊保护措施。2、中心景区采取重点保护措施。3、一般景区采取常规保护措施。4、在珍贵景物和重要景点上,应根据需要设置适宜的保护设施,但不得增建其他工程设施。5、森林公园游览区及游人有效视野范围内的林木,不得进行生产性的经营和采伐活动。采取的经营措施必须符合景观要求。6、古树名木严禁砍伐或移植,并应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为其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维护其正常生长。7、森林公园的古建筑物保护,必须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保持其原历史风貌。8、禁止在森林公园内毁林开垦和毁林采石、采砂、采土以及其他毁林、破坏景观的行为。9、森林公园必须根据环境容量确定合理的出游览接待规模,有计划地组织游览活动,不得无限制地超量接纳游览者。10、森林公园内裸地应全面绿化,减少粉尘对环境的危害。(三)分类保护规划区内植物主要分为三种类型进行保护1、抚育保护区域为重点保护区域,主要分布在山林生态游赏区,区域内的物种必须严格按国家法规的要求进行抚育和保护。严禁开发建设。2、绿化改造区域为各功能区域景点设计地段,区域内植物应根据景点的要求进行改造,灵活运用园林植物的不同色彩和季相变化,形成特色景观林相,并且对园内道路两侧5-10米范围内的植物进行改造,形成良好的林边绿地景观,使植物的配植多样性,植物群落趋向稳定。3、植被恢复区域为一般保护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