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目 态度改变理论在英语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姓名 李梦雨 学号 3109801001 班级 英语1001 态度改变理论在英语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摘要】英语教学实践过程中教育对象态度的转变是教育活动研究的重要内容。英语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对象及教育情境构成影响教育对象态度改变的四个基本要素,协调平衡认知结构则构成教育对象态度改变的内在机制。本文以绍兴西藏民族中学学生的学习及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从教育对象的认知原理出发,借鉴和运用态度改变的万法和理论,使英语教学、日常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获得相应提高。【关键词】态度改变理论;影响态度改变的要素;英语教学教育实践; 应用一、
2、态度改变理论与模型(一) 态度的实质1. 态度的含义态度是个体对社会事物的心理反应倾向,是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的中介因素。态度对行为具有指向性的动力作用。态度是指个体对所处环境中的人物、事情及其它客体比较持久的认知、情感和倾向性。反映个人对人物、事物、客体的心理感受。态度不仅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而且也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2态度的结构 (1)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某种事物或对象的看法、评价以及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信念、观点、知识、和信息的组成。即包括对人对事的知晓,也包括对人对事的评论、赞同或反对。 (2)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个体由认知而产生的对态度对象的一种情绪情感体验,即态度中的
3、情绪和感受部分。 (3)态度的认知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映倾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即准备对态度对象做出某种反应。态度的三个成分是相互依赖、协调一致的。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态度与实际行为只有在某种情况下才有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一对应的。2. 态度的特性 (1)内在性: 态度是内在的心理倾向,是尚未显现于外的内心历程或状态。 (2)对象性: 态度总是指向一定目标,具有针对性,没有无目标的态度。态度的对象包括人、物、事件、观念等等。 (3)稳定性: 态度一旦形成就会持续一段时间、不会轻易转变。(二)态度改变1. 态度改变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改变,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影响下,一个己
4、经形成的态度,在接受某一信息或意见的影响后,所引起的相应的变化,其本质是个人的继续社会化。12. 态度改变相关理论个体形成一定态度后,由于接受新的信息或意见而发生变化,这个过程叫态度改变。态度改变理论就是人们在不断研究态度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系统地改变个体态度的理论体系,其中最著名的是认知平衡理论、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平衡理论: 20世纪40年代中期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F.海德(F.Haider)提出的一种关于认知结构、过程和变化的理论。他把认知过程分解为认知要素,由此构成一个认知系统,当认知系统出现不平衡、不一致时,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驱使认知主体设法恢复认知平衡量。体现认知平衡理论基本
5、原则的是著名的“P-O-X”模型。P和O是人际环境中的对等个体,X是认知对象。有三个相关的评价:第一个人(P)对另一个人(O)的评价;第一个人(P)对态度对象(X)的评价;另一个人(O)对态度对象(X)的评价。F.Haider将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成两种情况,喜欢(肯定)和不喜欢(否定)。在模型中,“如果三者关系在所有方面都是正面的,或者如果两种关系是反面的,一种关系是正面的,那么,平衡状态就会存在” ,除此之外,P都将处于不平衡状态。平衡状态是稳定的,而不平衡状态被假设为不稳定的,它将导致个体的心理紧张,这种紧张将促使个体心理从不平衡趋向平衡,也就是包含一个P的态度改变或者抗拒态度改变(实质是改
6、变对另一认知主体O的态度)。 认知失调理论最早是由费斯汀格于1957年提出,是当代西方主要的态度改变理论之一。所谓认知失调是指个体所持有的认知彼此矛盾冲突,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这里的认知包括思想、态度、信念以及人们认知上所感到的行为。该理论提出,有相互联系关系的认知因素可能会呈现出两种状况:一是二者处于协调状态,一是呈现出不协调状态,即失调。认知的失调有程度上的大小之分,这取决于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失调的认知数量与协调的认知数量的相对比例;二是每一种认知对个体具有的重要性。这两个条件与认知失调程度之间的关系可用下述公式表示: 失调的认知数量X认知的重要性失调程度= 协调的认知数量X认知的重要性
7、如果认知因素之间出现失调,就会使心理上发生不愉快,甚至痛苦的感觉。它会迫使人们想方设法去减轻或解除不协调状况,使认知结构平衡协调。通常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有以下二种:一是改变认知,使之与自己持有的其他认知保持一致;二是改变行为,使对行为的认知与其他认知保持一致;三是增加新的认知,改变失调的状况,使原有认知之间的矛盾得到合理地解决。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强调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我调节,个人态度发生改变,实现认知平衡。3. 态度改变说服理论模型美国心理学家霍夫兰德(Hovland)把改变态度看作是信息交流的过程,并基于此于1959 年提出了一个标准的态度改变模型,这一模型简化如图1。 分析这一
8、模型,可以看出,说服者、说服对象、说服信息和说服情境构成态度改变所关联的四个基本要素,其中说服者、说服信息和说服情境构成了态度改变的外部刺激。“中介过程”揭示了目标靶在外部劝说刺激和内部因素交互作用下的态度变化过程的心理机制,主要包括:信息学习、情感迁移、相符机制以及反驳。信息学习是指目标靶接收和处理来自传达者的外在刺激信息。外在刺激信息与目标靶原有态度总是存在差异,而目标靶具有反作用于信息的能动性,其本身的信奉、预防注射、人格等变量影响着信息的接受。因此,同一劝说信息在不同目标靶身上可以产生不同效果。情感迁移是指目标靶将对传达者的情感或评价转移到他所传达的信息上。出于维护认知平衡的需要,目标
9、靶对传达者的好恶与其态度改变之间密切相关。相符机制是指人们有一种维持心理平衡的倾向性,当外在刺激信息与自己原有信念、观点或态度不相符时就会产生心理压力。为减小或消除这种心理压力,要么接受新信息,改变原有态度;要么拒斥新信息,维持原有态度。相符机制是驱使目标靶进行两者取一的态度改变的一种内部动力,在态度改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反驳是基于态度的抗变性,当目标靶面对态度改变的压力时,态度防卫机制会自动发生作用,驱使自己有意无意地去寻找传达者立论的不合理之处,同时也会引出若干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见解,以尽量维护自己的原有态度,减小双方态度差异所造成的心理压力。如果反驳成功,目标靶就会维持自己原有的态度;
10、如果传达者准备充分、难以驳倒,目标靶就会采取其他办法,甚至改变态度。在态度改变过程中,目标靶首先要进行信息学习,依据原有认知结构对传达者传达的信息进行加工。在信息接收和加工过程中,会产生认知失调,进而产心理压力。当认知失调发生时,相符机制开始发生作用,驱使目标靶对信息作出同化、顺应或拒斥的不同选择。同化是“刺激输入的过滤和改变”2,是指将新信息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之中,可使原有认知结构发生量变;顺应是“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2(11),是指依据新信息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可使原有认知结构发生质变;拒斥是对新信息产生强烈排斥,它不使原有认知结构发生任何变化。目标靶面临这种多重选择时,情感迁移开始发
11、生作用,并对态度改变与否的说服结果产生决定性影响。如果目标靶认同和喜爱传达者,就会爱其人而信其言,将这种对传达者的好感泛化到他传达的信息上。在减小或消除认知失调带来的心理压力时,就可能作出同化甚至是顺应的选择,从而导致其原有道德态度的量变甚至质变。反之,如果目标靶对传达者不怀好感甚至存在严重偏见,就会将对传达者的反感泛化到他传达的信息上,通过信息贬损、信息歪曲和掩盖拒绝等方式对传达者进行或表面或内心的反驳,抵制态度改变。事实上,在信息传达之前,目标靶通常无意识地对传达者进行一番评价,依此来决定信息的取舍,情感迁移机制因此在信息传达之前就已处于一种准备状态,情感在态度改变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而情感
12、是与传达者及其传达的信息对目标靶需要的满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 英语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教育心理学指出:当前的教育要适应新的环境与变化,掌握好、应用好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知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满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具体实际需要,帮助学生战胜各种心理障碍,从而达到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在暑假为期二周的英语夏令营过程中,笔者了解到教育对象绍兴西藏民族中学的初一学生,其生理及心理发育尚未成熟,个体特征不明显,独立思考和独立学习能力相对比较弱。与学生的谈话和日常沟通,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了解到:学生之前的教育存在某些问题。从态度改变心理机制的角度来看,一是由于选用与传达缺乏科学性,教育信息不符合
13、教育对象需要,缺乏可接受性;二是由于教育对象对教育者评价消极,造成在情感迁移和相符机制作用下,教育对象更多地进行反驳,抵制态度改变。依据霍夫兰德关于态度改变的影响因素及具体变量的研究,沟通即传达者与目标靶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影响态度改变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差异、恐惧唤起、单双面论证、新颖与重复等变量。三、 态度改变理论在英语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英语教学及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影响相统一的过程。构成教育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教育者(主体)、受教育者(客体)、英语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介体)、社会环境及其所提供的教育支撑条件(环体)。由此可以看出,态度改变过程与英语教学教育过程
14、具有类似性和相互联系之处,如传达者与教育者,沟通信息与教育内容和方法,周围环境与社会环境。由此,我们认为在英语教学及教育过程中,根据说服模型和认知失调理论,英语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对象、教育情境构成影响教育对象态度改变的四个基本要素。本文主要从以上态度改变四要素入手,通过案例分析,探讨其在英语教学及教育过程中的应用。(一)英语教育者要注重印象管理第一,英语教育者要注重印象管理。印象管理是试图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良好印象的过程。符号互动论强调参与社会互动的人要站在他人的角色立场去了解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这可以使人们能够更有效地控制自己的社会行为,从而使别人感到满意。教育者要改变教育对象的知觉偏差,
15、必须站在教育对象的立场审视自我,重视自身的印象管理,引发教育对象对自己进行积极评价、产生积极情感。英语教育者的印象管理内容既包括自身人格、知识、能力等内隐特质,也包括衣着打扮、表情、语言等外显特征。概言之,英语教育者印象管理就是要提高自己的专长性、可靠性和喜爱性。专长性的提高要求教育者加强教育反思与行动,优化和完善知识与能力结构,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可靠性的提高要求教育者立于社会与个人双重立场,使教育对象更加明晰道德教育对自我发展和完善的价值与意义,要求教育者善于隐蔽教育意图,论道而不说教,述理而不生硬,潜移默化地施加教育影响;喜爱性的提高要求教育者增强人格魅力,尊重教育对象,建构平等、民主
16、的师生关系,并注意美化仪表,增强外在吸引力。(二)英语教育者要合理利用说服信息注意比较信息差异量。任何态度转变都是在说服信息与说服对象原有态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生的。研究表明,当这种信息比较差异较大时,引发的态度转变量最大;这种差异适中或较小的时候,引发的态度转变量最小。所以,在具体说服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说服者,要和说服对象具备一定量的认知信息差异,这样才能取得说服效果。注意信息面的选择。社会心理学从信息本身产生的效果将信息分为两类,即单方面信息(正或反)与双方面信息(正和反)。3 这要求说服者在说服教育时选择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对于低年级、认知经验不足的学生,可以宣传单方面的信息;对于高年级、
17、认知经验丰富的大学生,应该从正反双方面信息去说服,能够使说服对象权衡利弊,有更多的自我选择权,更具说服力。合理利用畏惧性信息。信息如果唤起人们的畏惧情绪,一般来说会有利于说服。但畏惧与态度转变的关系不是正比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畏惧的唤起能增强说服效果。但是,如果畏惧的尺度把握不好,容易引起说服对象的心理防御,以至否定畏惧信息本身,结果会使态度转变较少。研究发现,中等强度的畏惧信息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信息的说服方式。信息的说服方式、渠道,也影响说服的效果。一般说,口头说服比书面说服效果好,面对面的沟通比通过大众传媒沟通效果好。因为面对面交流时,除了沟通信息本身,还有一些辅助的支持性信息参与了说
18、服过程。(三)英语教育者应抓住说服对象的性格特征1. 区分态度改变难易层次。已经内化了的态度作为说服对象信念和态度体系的一部分,难于在短时间转变;已成为既定事实的态度,即被说服者根据直接经验形成的态度不易转变。与个体的需要密切关联的态度不易转变。相反,我们应该选择产生冲突时间短的表面矛盾和个体需要关联不大的那些矛盾入手,先改变可以改变的态度,产生说服信任,在根据时机进行说服。切不可盲目选择难以在短时间改变的态度去说服,造成沟通瓶颈,甚至被迫终止说服。2. 了解说服对象的人格特征。依赖性较强的说服对象信服权威,比较容易接受说服;自尊水平高、自我评价较高的说服对象不易转变态度。社会赞许动机的强弱也
19、是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高社会赞许动机的说服对象易受他人及公众影响,易于接受说服。了解性格特征,我们就可以分清哪些对象是可以改变态度的,哪些对象是要通过他崇拜的身边权威来进行说服的。对于不容易说服的,我们还要继续了解,从人格中寻找“说服点”,运用以上理论去重新审视。3. 遵循说服对象的心理规律。在面临转变态度的压力时,个体的逆反心理、心理惯性、保留面子等心理倾向会使其拒绝他人的说服,从而影响态度转变。人们通常利用一些自我防卫的策略来减少说服信息对自己的影响,比如笼统拒绝、贬损来源、歪曲信息、论点辩驳等。因此,我们应该充分理解和遵循说服对象的心理规律,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赞赏,利用
20、机会提出改变态度的小要求,得到改变以后在不断地提出更高要求,这也是态度改变理论中的二步式渐进策略。(四) 英语教育者应注重发挥情境作用在英语教学及教育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进行的说服过程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一定的背景条件和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的,这些背景或情境因素构成了教育情境。教育情境对教育效果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态度改变理论提出了两种可能会影响说服效果的情境环境强化和分心。2. 环境强化。在说服时,有意创设一种温馨、和谐,令人愉快的氛围,会使说服性信息由于这种环境作用而被积极肯定,从而增加其影响力。因此,除环境布置适宜外,劝说者的言谈举止,包括关心、体贴、安慰、鼓励、同情的态度也能对目标靶起到
21、强化作用。分心是指在说服过程中,情景中的某些刺激因素使说服对象难以把注意力集中在所接受的信息上。分心的作用主要是干扰目标对象对信息传递的注意程度,从而削弱他对说服的防御和抵制,提高说服效果。在英语教育中,教育对象往往具有防御心理,维护自己的意见,反对说服。当分心干扰了教育对象有效反论准备时,便能加强信息的说服力;当分心削弱了教育对象对信息有效论据的注意力时,则会减弱说服效果。因此教育者要学会合理营造和利用情景中的有利分心因素,如安静整洁、令人舒服愉悦的环境、教育者平等的姿态、教育者诚恳的态度、教育者对信息内容和对教育对象的熟悉和正确的认识、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双向交流等;减少不利因素,如嘈杂
22、的环境、对抗性的姿态、单向强制的灌输等。使教育对象逐渐放下防御心理和抵触情绪,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人的态度形成或改变一般需要经过服从、同化和内化三个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把握好态度改变的一般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科学、有效地借鉴和运用态度改变的方法和理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案例】我在西藏民族中学上课第一天发现全班大部分学生都在认真听讲,但是有一个学生在睡觉。这个现象引起了我的关注。基于态度改变理论,我决定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我的说服策略:注重印象管理、合理利用说服信息、抓住说服对象的性格特征、注重发挥情境作用。首先是我对自己的印象管理。我从小崇拜王金战老师,他有
23、这么个观点:中小学生很多学科的兴趣来源于老师。一个学生对老师的印象好了,学习兴趣就来了,拼了命都行。但是一个学生对老师的印象不好,这个学科就不想学了。为此,我认为社会心理学中的印象管理在英语教学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即教育者应注重加强自身的印象管理。符号互动论强调参与社会互动的人要站在他人的角色立场去了解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这可以使人们能够更有效地控制自己的社会行为,从而使别人感到满意。王金战老师曾幽默地讲到:作为一个老师,一定要加强自身的业务修养、职业修养,让自己成为真理的化身,才华横溢,风趣幽默,性格阳光,这样的老师往往给学生带来信心,带来力量,带来兴趣。反之,如果一个老师表现得心态灰暗或
24、者缺乏幽默感,死板、教条,甚至用一些过时的僵化的理念教育面向未来的学生,一般得不到学生的接受,最终影响的是一个班的学生对这一个学科的兴趣。对此,王金战老师给自己提了一个要求:上课只要发现有睡觉的学生,就给学生道歉。于是,我进行了自我的印象管理。首先,我采取王金战老师的做法:向学生道歉。我对学生说由于老师上课不精彩,让你睡意朦胧了,真不好意思。学生听了抓着头发,害羞地笑着。然后,我便和学生“闲聊”,以期从看似平常的聊天中寻找到学生上课睡觉的原因。从聊天中我了解到这位学生之所以上课睡觉是因为英语基础比较弱,我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很多听不懂,讲笑话时,也没明白;对单词也不够熟悉,做游戏的时候如单词接龙等
25、难以参与进去。进一步的谈话还了解到是在小学的时候,他觉得英语老师很偏心,每次上课都只叫班干部来回答,他举手了可是老师基本上都没叫他回答;久而久之觉得上英语课没意思,上课也就不听了;不听了之后现在上课想听也听不懂了。我认真分析了这次谈话内容,采用了如下策略:1、合理利用“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也可叫做“教师期望效应” ,所谓教师期望是一种非常大而且潜力十足的教育教学力量。经过一段时间,学生会从教师的行为与表情中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不信任,从而会以不积极甚至消极的态度来对待教师,这种消极态度的日积月累,会导致学生拒绝老师的要求。有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老师的一次态度不好,很可能会给其留下阴影,
26、影响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最后这些学生常常和教师所预料的那样,学习成绩逐渐下降。为此,我计划好好利用“罗森塔尔效应”,认真鼓励与关怀这位学生,切实对这位学生寄予合理的期望值,从这位学生克服对英语的心理阴影。同时,我提醒自己善用鼓励的语言,多表扬他,促进他的进步。其次是对说服信息的合理利用。我把重心主要放在信息的说服方式、渠道上。为了改变他对英语的学习态度,在课后我会经常与他进行沟通、交流,谈谈上课情况,听课时的障碍等;有时晚上还会去寝室,看他跳街舞,聊聊娱乐,爱好等;并不断鼓励他,朝着梦想前进。第三是对说服对象的性格特征的分析。这位学生自尊水平高,社会赞许动机较强;为此,我对这位学生说:“你以后上
27、课可要积极参与呀。多举手。老师希望看到的是大家上课时一片活跃,在老师课堂上,每个举手的人都会被叫到哦;因为老师会提很多很多的问题,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并且上课举手超过3次,老师会发小礼品哦。”学生听了十分高兴,连忙说自己以后上课会积极参与,勤于发言。以后课堂上,每每提问,我经常能看见他把手举的老高,等着我叫他回答。第四是对情境作用的把握。为了创设一种温馨、和谐,令人愉快的氛围,我很少会把谈话的地点选在办公室,多半时候会选在操场或者是校园附近的小树林以及寝室。同时,我会注意我的言谈举止,做到真正地关心他、体贴他、安慰他、鼓励他。 与此同时,我会在自习课上辅导他的英语学习。如帮他复习过去学过的英语课文,教他基础的语法,要求他背单词,适当背课文。渐渐地,他对英语的学习热情有了明显的增长。上课积极活跃,作业也做得很认真,也不再抄答案了,遇到不懂还会到办公室问我问题。 参考文献:【1】 申荷永.社会心理学原理和应M.广州:暨南人学出版社,1999【2】 瑞士皮亚杰儿童心理学吴元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1【3】 张波, 崔文卿. 疏导教育中的态度改变因素辨析J. 中国电力教育,2007(9):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