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 言一、编制设计的依据二、设计的指导思想三、设计简况四、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五、存在的问题及建议2第一章 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第一节 井田概况一、交通位置二、地形地貌三、河流四、气象及地震五、矿区经济概况六、矿区煤炭生产建设概况七、交通运输八、电源、水源第二节 地质特征一、地层二、构造三、煤层及煤质四、水文地质条件五、工程地质条件六、环境地质条件七、其它开采技术条件八、勘探程度及可靠性第二章 井田开拓第一节 井田境界及储量一、井田境界二、矿井储量第二节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一、矿井工作制度二、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三、矿井服务年限第三节 井田开拓一、井田地质构造、老窑及水文地质条件对矿井开采的影响
2、二、矿井开拓三、水平划分四、大巷布置五、采区划分及开采顺序第四节 井筒一、主斜井二、副斜井三、回风平硐第五节 井底车场及硐室一、井底车场形式二、井底车场硐室三、井底车场主要巷道和硐室支护31第三章 大巷运输第一节 运输方式选择一、运输方式二、主要运输巷道断面、支护方式、坡度及钢轨型号第二节 矿 车一、矿车选型二、矿车数量计算第三节 运输设备选型一、设计依据二、设计选型第四章 采区布置及装备第一节 采煤方法一、采煤方法的选择二、工作面设备选型三、工作面支架与顶板管理方式四、工作面回采方式五、采煤工作面的循环数、年进度及工作面长度六、采区及工作面回采率七、生产时主要材料消耗指标第二节 采区布置一、
3、移交生产和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时的采区数目、位置和工作面生产能力计算二、采区尺寸、开采顺序及回采方式三、采区巷道布置四、采区车场、装车点及硐室五、采区煤、矸运输、辅助运输及设备选择,采区通风和排水第三节 巷道掘进一、巷道断面及支护形式二、巷道掘进进度指标三、掘进工作面个数及掘进设备配备四、采掘比例关系和掘进率、矸石率预计五、井巷工程量和移交生产时的三个煤量第四节 移交标准及建井工期一、建井工期二、工作面开采顺序第五章 矿井通风与安全第一节概况一、瓦斯二、煤尘三、煤层自燃倾向性四、地温第二节矿井通风一、矿井通风方式及通风系统二、风井数目、位置、服务范围及服务时间三、掘进通风及硐室通风四、矿井风量、负
4、压及等积孔五、通风设施、防止漏风和降低风阻措施36第六章 提升、通风、排水设备第一节 提升设备一、提升方式二、主斜井提升设备三、提升安全第二节 主要通风设备一、设计依据二、设计选型三、调节、反风措施第三节 排水设备一、设计依据二、设备选型第四节 压风设备一、设计依据二、设计选型第五节 架空乘人器设备一、设计依据二、设备选型第七章 地面生产系统第一节 煤质及用途一、煤质分析二、煤的用途、用户第二节 煤的加工第三节 地面生产系统布置一、工艺方案及布置原则二、生产系统能力及主要设备配置三、工艺流程四、排矸系统第四节 地面生产辅助设施一、矿井机电设备修理车间二、坑木加工三、煤样化验室第八章 地面运输第
5、一节 概况第二节 煤炭外运方式第三节 进场公路第九章 总平面布置及防洪排涝第一节 概 况第二节 平面布置一、平面布置的主要原则二、平面布置设计三、场地绿化和美化设施第三节 竖向设计及场内排水一、竖向布置原则二、竖向布置形式三、土石方工程量及填挖平衡四、场内排水第四节 场内运输一、窄轨铁路二、场内道路第五节 矿井其它工业场地一、风井工业广场二、排矸场三、爆破材料库第六节 管线综合布置第七节 防洪排涝第十章 电 气第一节 供电电源第二节 电力负荷第三节 送变电一、矿井供电方案二、送电线路技术特征三、矿井中心变电所四、短路电流计算及主要电气设备选择校验第四节 地面供配电一、地面供配电系统二、工业及民
6、用建筑物防雷、照明第六节 井下供配电一、井下负荷及井筒电缆选择二、井下供电系统第七节调度、通信一、行政通信二、调度通信第八节 生产安全监测与计算机管理一、生产安全监测二、计算机管理42第十一章 工业建筑及行政、公共建筑第一节 设计原始资料和建筑材料一、设计依据、指导思想二、气象条件三、工程地质、地震资料、建筑材料及设计依据第二节 工业建筑物及构筑物一、生产系统的建筑物结构选型二、建筑结构特征第三节 矿井行政、公共建筑物一、设计依据二、矿井行政、公共建筑面积计算三、浴室、更衣室设备计算第十二章 给水、排水和采暖通风供热第一节 概况及设计依据一、概况二、主要设计依据第二节 给 水一、矿井及工业场地
7、用水量估算二、给水水源三、给水系统及主要给水构筑物第三节 排水第四节 采暖供热一、室外气象参数二、采 暖三、供 热四、设备选型第十三章 节能减排第一节 节能一、井下开采节能二、地面建筑节能三、矿井供电节能四、机械设备节能五、节煤六、给排水、暖通及环保节能第二节 节 水一、用水指标分析二、节水措施第三节 减排一、瓦斯利用二、矸石利用三、矿井水利用第十四章 矿井灾害防治及安全装备第一节 开拓布置及矿压控制一、矿井、水平、采区及采煤工作面安全出口二、采煤工作面、主要运输巷及回风巷的支架选型及顶板压力、下沉量的关系第二节 矿井通风系统评述一、通风系统中风流稳定性说明二、矿井通风系统抗灾能力分析三、矿井
8、风质、风量合格分析及合格率第三节 防灭火一、开采煤层自燃预测及防治措施二、井下外因火灾防治措施三、地面防灭火系统第四节 防治水第五节 粉尘防治一、概述二、综合防尘措施三、建立完善的井下防尘洒水管路系统四、矿井粉尘的检测、监测第六节 矿井瓦斯防治一、瓦斯二、防爆措施三、隔爆措施第七节 矿井安全监测监控一、生产监测系统二、计算机管理系统第八节 矿井安全仪器和装备一、矿井安全仪器和装备第九节 电气安全一、矿井供电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分析二、电气设备接地、漏电、过流三大保护及其可靠性分析三、雷电及设置的雷电保护装置四、电气防火和防爆措施五、在预防触电方面的措施六、为防止静电第十五章 环境保护第一节 水污染
9、及处理一、生活污水处理二、井下废水的处理第二节 噪声污染及防治第三节 矸石、废渣处理一、防治矸石山污染措施二、生活垃圾处理三、锅炉灰渣处理第四节 矿井绿化、水土保持第五节 地表沉陷对环境影响的预测第十六章 技术经济第一节 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定员一、劳动定员二、劳动生产率第二节 概算投资及资金筹措一、概算投资二、资金筹措及投资分配第三节 原煤生产成本一、成本计算依据二、 原煤成本计算第四节 销售收入、税金及利润一、煤炭用户及价格二、矿井年销售税金及附加三、利润第五节 财务评价一、盈利能力分析二、盈亏平衡分析第六节 矿井设计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第十七章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第一节 概况第二节 产品需求状况及市场预测一、煤炭产品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二、产品的价格分析第三节 回采率计算一、工作面回采率二、采区回采率本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下载后,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