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逆作护壁式顶管井、检查井施工方案第一节编制依据1、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2;2、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50204-20024、钢筋焊接及验收规范JGJ18-2003;5、砌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3-2001;6、给排水构筑物施工及验收规范GBJ141-90;7、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2002;8、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10-2001;9、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10、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
2、;11、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5-97;12、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6-98;13、钢熔化焊对接接头射线照相和质量分级GB353-96;14、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20231-98;15、压缩机、风机、泵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5-98;16、起重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8-98;17、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01;18、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GB50149-93;19、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20、建筑工程荷载规范;21、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
3、;22、地质勘察报告(XXX地质工程勘察院);23、工程设计图纸(XXX工程设计总院)。第二节 工程概况本工程为XXX污水处理厂配套污水管网工业大道污水管道工程(I标),位于XX市xx区xx镇xx,由XXX工程设院负责设计,XXX地质工程勘察院负责地质勘探。本工程顶管工作井、接收井和部分污水检查井采用逆作护壁式制作方法,本方案针对这些构筑物的逆作法进行详细的组织设计。1、顶管工作井:采用圆形7.0m和矩形6.5m4.0m两种形式。垫层为厚100mm的C15素混凝土,护筒及底板混凝土等级C25,矩形井底板厚500mm,圆形井底板厚600mm,护筒1、2壁厚为500mm,护筒3壁厚为600mm。具
4、体见附图。2、顶管接收井:采用圆形4.0m,垫层为100mm厚C15素混凝土,护筒及底板混凝土等级为C25,底板厚500mm,护筒1、2侧壁厚为400mm。具体见附图。3、污水检查井:采用圆形2.1m和1.5m两种形式。两种规格检查井均为垫层100mm厚C15素混凝土,护筒及底板混凝土等级为C25,底板厚300mm,护筒1、2侧壁厚为300mm。具体见附图。第三节 地质情况一、地质情况根据地质成因,在勘探深度内,场地地层为人工填土层(Qm1)、第四系三角洲冲淤积层(Qa1)、第四系风化残积层(Qe1)和第三系风化基岩(E)组成。1、人工填土层(Qm1)素填土:呈褐红、紫红色,由人工回填的砂岩、
5、泥岩风化土组成,局部呈黄褐色,由人工回填的粉细砂、粘性土组成,为新近填土,经初步压实,土质不均匀。层厚0.712.80m,底板埋深0.712.80m,底板标高-4.614.11m。工业大道路段顶部为1-2层5-20cm厚的石粉路基垫层及1-2层15-30cm厚的素混凝土路面。压实填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建议采用fak=150Kpa。2、第四系冲淤积层(Qa1)根据颗粒特征及沉积顺序,可细分为如下5个亚层:(1)粉质粘土:土层主要呈黄褐、土黄色等,局部呈深黄或深黄褐色,很湿饱和,可塑硬塑,局部软塑,土质较纯,遇水后粘塑性较强。层厚0.57.40m,顶面标高-4.616.60m,顶面埋深0.7012.
6、8m。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建议采用fak=150Kpa。(2)淤泥、淤泥质土:深灰色,局部灰黑色,饱和,流塑状,以粘粒为主,含多量腐木碎屑、碎块,含粉砂及有机质。层厚0.9014.90m,厚度变化大,顶面标高-8.021.78m,顶面埋深1.1013.40m。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建议采用fak=50Kpa。(3)粉细砂:深灰色,局部灰色,饱和,松散稍密状,成分以石英为主,局部夹微薄层泯炭土或粗砂,大部分粒径细小,分选性差。层厚0.808.40m,顶面标高-14.810.60m,顶面埋深8.3018.60m。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建议采用fak=80Kpa。(4)粉土、粉质粘土:深黄色、青灰色,局部呈黄杂青灰
7、、褐红及黄褐色等,土质不均部分含多量粉砂,相变为粉土,局部夹微薄层粉砂,粘塑性强弱差异大。粉质粘土呈饱和,可塑硬塑;粉土呈湿,密实状。层厚0.615.2m,厚度变化大,顶板埋深2.5019.40m,顶板标高-15.233.53m。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建议采用fak=150Kpa。(5)淤泥、淤泥质土:深灰色,局部灰黑色,饱和,流塑状,局部含多量腐木碎屑、碎块或含多量粉砂。层厚0.909.30m,厚度变化大,顶面标高-8.12-4.72m,顶面埋深9.0012.80m。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建议采用fak=60Kpa。(6) 粉土、粉质粘土:青灰色,土质不均,含粉砂及中粗砂粒,部分含粉砂量多,相变为粉土,
8、局部夹微薄层粉砂,粘塑性强弱差异大。粉质粘土呈饱和,可塑;粉土呈湿,密实状。层厚0.71.60m,顶板埋深10.0018.90m,顶板标高-14.22-5.72m。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建议采用fak=150Kpa。(7) 粉细砂:青灰、黄、浅黄及灰色等,饱和,稍密,成分以石英为主,粒度不均,含少量粉粘粒,局部含(夹)中粗砂及卵砾或粉质粘土薄层,灰色者含少量腐木碎屑,分选性极差。层厚0.904.00m,顶面标高-8.10-1.20m,顶面埋深10.0016.00m。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建议采用fak=120Kpa。4、第四系残积层(Qe1)残积土:土层呈深黄、褐黄、褐红、紫红、青灰白色等,由粉质粘土、粉
9、土及粉细砂、中砂组成,为粉砂质泥岩、泥质砂央及粉砂岩、中砂岩风化残(坡)积产物。粉质粘土呈饱和,可塑硬塑状态;粉土呈湿,密实状态;砂土呈饱和,稍密中密状态。层厚0.4016.30m,顶板埋深1.6020.20m,顶板标高-15.616.49m。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经验值建议采用fak=200Kpa。5、第三系基岩(E)基岩岩性为砂岩(粉砂岩、细砂岩),在钻孔揭露深度内,揭至全、强、中风化带。(1)强风化砂岩:褐红、紫红、紫、黄及青灰色等,岩性主要由数值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及粉砂岩等组成,局部为细砂岩、中粗砂岩。岩石风化强烈,岩质较松软,岩芯多呈半岩半土状。本岩层以强风化岩为主,局部见夹中、微风化
10、岩薄层。层厚0.5029.50m,顶面标高-22.8410.64m,顶面埋深0.0027.00m。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建议采用fak=600Kpa。(2)中风化岩:紫红色、暗紫红色,岩性由粉砂质泥岩及粉砂岩等组成,中厚层状,岩质较硬,岩忒较完整,多呈长柱状。本岩层以中风化岩为主,局部常夹薄层强风化岩。厚度1.8010.60m,顶面标高-8.748.14m,顶面埋深2.5013.70m。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建议采用fak=1000Kpa。(3)微风化岩:紫色,厚层状,岩性由粉砂岩组成,岩质硬,岩芯完整,多呈长柱状。厚度5.10m,顶板埋深10.40m,顶板标高0.23m。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建议采用fak=
11、5000Kpa。二、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根据试验结果及地方经验,提供各岩土层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及承m3载力特征值建议值表,见下表:岩土成因层序岩土类别状态承载力特征值EsC天然重度(kpa)(Mpa)(Kpa)(度)(KN/m3)Qm1(1)填土经压实fak=1205.6524.213.420.1Qa1(2)粉质粘土可塑硬塑fak=1505.6627.411.320.2(3)淤泥、淤泥质土流塑fak=501.837.54.217.7(4)粉细砂松散稍密fak=8018.9-35.518.4(5)粉土、粉质粘土可塑硬塑或密实fak=1505.6922.014.720.6(6)淤泥、淤泥质土流塑fa
12、k=601.717.73.817.1(7)粉土、粉质粘土可塑或密实fak=150(5.6)(22)(14.5)(20)(8)粉细砂稍密fak=12015.04-35.918.5Qe1(9)残积粘性土可塑硬塑或密实fak=2005.6522.115.320.4残积粉砂稍密中密fak=15013.03-32.919.9残积中砂中密fak=2206.93-38.519.5E(10)强风化岩坚硬fak=500-(11)中风化岩fak=1000-(12)微风化岩fak=1500-注:各参数取平均值,“()”内的数值为经验值,C、为直接快剪值。三、水文地质条件(1)地下水概况 场区所在区域属亚热带海洋季风
13、气候区,地下水位随地形而变化,地下水位高程差异大,在0.801.50之间。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砂层孔隙水,含水层主要由(4)、(8)层粉细砂层组成,分布范围狭窄,累计厚度不大,其地下水具有承压性,含水量不丰富。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及渗流补给,排泄方式为蒸发及向地下渗透。(2)含水层与岩土层渗透性 场地揭示的第四季砂层孔隙水中,粉砂层属含水层,其余各层均属相对隔水层,地下水具有水头压力,属承压水。由于粉细砂层呈透镜体状分布,分布范围小,总体厚度较薄,帮地下水涌水量较小。四、不良地质现象 该管网工程沿线属三角洲冲积平原地貌,地势平坦,发育较厚的冲淤积层,未发现采空区、地面沉降、滑坡、岩溶等不
14、良地质现象。不良地质现象主要是填土和软土。沿线场地均有填土分布,厚度差别较大,为新近填土,均经压实,但结构不均匀,性质不稳定,不好利用。软土以淤泥、淤泥质土为主,呈流塑状,具有天然含水量高、高压缩性、土的力学强度低等特点,工程性差,对于软弱土层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适当措施。第四节 施工方案设计土体加固及止水帷幕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顶管工作井、接收井和采用逆作法维护施工的污水检查井均采用水泥搅拌桩进行止水加固土体。水泥搅拌桩桩径D=550mm,搭接150mm,桩长12m,水泥标号不低于42.5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掺量20%,每米水泥用量不低于85Kg,水灰比0.450.55。矩形工作井沿护壁外侧布
15、置2排搅拌桩,护壁中部布置3排搅拌桩;圆形工作井沿护壁外侧布置2排搅拌桩;污水检查井沿护壁外侧布置1排搅拌桩。井底注浆止水封底,注浆采用水泥和水玻璃双液混合液;注浆液采用强度等级为42.5(R)号普通硅酸盐水泥,掺2%水玻璃,可掺10%30%粉煤灰。浆液初凝时间为2min,浆液注入率为20%,注浆压力为0.31.0Mpa,水灰比为0.50.6,注浆孔间距为0.6m。顶管工作井、接收井井底双液注浆厚度均为垫层以下4.0m,污水检查井井底双液注浆厚度为垫层以下2.5m。第五节 工程特点和重点难点一、工程特点根据本工程所处地理位置、地质条件、设计要求及施工环境分析,本工程具有以下特点:1、本工程所处
16、场地交通条件良好,工业大道上车流量大,挂车、重车多,且周边厂家、商铺密集,施工时对周边群众的影响较大,应加强监测,发现情况立即采取有效措施。2、施工时土方开挖量较大,本工程井体土方的施工进度直接影响井体的施工进度,要切实做土方开挖的施工组织。二、工程重点难点1、止水帷幕止水止水帷幕止水效果的好坏关系到工程施工时对周边环境影响的大小,所以保证止水帷幕的施工质量是本次工程的重点。在施工时,我公司将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要求进行施工,确保深层搅拌桩止水帷幕的施工质量达到要求。2、施工过程的监测为保证临近基坑已有建筑物,线路线杆及地下管线的安全和施工的顺利进行,应对施工全过程进行监测,主要监测内容为围护结构
17、的侧向变形和基坑稳定范围。在施工过程中,我公司将加强监测工作,为保证工程的质量达到设计要求而努力。第六节 降水、排水措施一、排水根据工程地质情况,井体整个施工过程都必须排水降水,应组织完整有效的排水系统,井体内不的排放采用两级排水系统,将井体内水先抽排至地面排水系统,经处理后排入市政管网。施工区域地面排水系统为沿场地四周布置的排水沟和集水井,除施工区域处,生活区域也要设排水沟,以排雨水和生活污水。二、降水本工程采用井点降水,施工过程安排专人对井内的降水井进行降水,使地下水位保持在施工土层以下1.0m,保证下井作业时基坑底岩土疏干,井体安全,护壁施工顺利进行。在开挖过程中井内渗水可利用井体自身降
18、水,方法是:1、少量渗水可在井体内挖一较深集水井,随挖土用吊桶吊出。2、渗水量较大可在井体内挖一较深集水井,用小型潜水泵抽出,随土加深集水井。三、降水井施工质量及技术要求1、严格按有关规范及设计图进行施工。钻孔安装要调正水平,应随钻孔延伸逐步加长粗径钻具,以保持钻孔垂直,使钢花管下到预定深度。2、对地层情况将花管准确下置在富水段,下管时得左右旋杆式上下串动。3、井管外围填入砾料为0.5cm石米,应均匀下入,避免“架桥现象”。4、降水要充分及时,一般为每口井2-3个台班。5、下水泵时,的有泵管连接应拧紧,下置井深应预留井底泥砂段。6、水泵下好后,应包扎好井口,以防异物掉井顶管井内,保证每口井正常
19、抽水,并作好抽水记录。四、降水井施工安全措施严守操作规程,在岗人员要戴安全帽,起落钻具时,下面不得站人,下入井管时使用自由钳手不能放在底部,用电应由专人负责安装,电箱应放在距地面1.2m以上,一定要接地线,电缆接头应用防水胶布包扎。第七节 井下流砂、流泥层处理措施本工程施工现场场地内可能有淤泥、粘土、细粉砂和地下水,容易发生塌方及流泥、流砂现象,若发生流泥、流砂及地下水涌泉较大时,护壁节高相应缩小,一般采用半模或三分之一模方式工艺施工,并先打挡土条或钢筋网、填砂包、稻草等相应措施,必要时可采用钢板套筒作为护壁外模,以防止塌崩加剧,且护壁塌落的土方应护壁浇筑混凝土同时用混凝土填满,护壁钢筋应加密
20、,以上情况视流水及塌崩情况而定,缩小的护壁节宜在50cm以内,细粉砂层也可采用打水平钢花管进行压力注浆进行止水止泥施工。施工时必须做到:1、在井上适当位置放置可靠的救生软梯,上端固定在上口,另一端沿井边垂直向下延伸,使井下人员能快速撤离危险现场。2、在井内挖土时,手脚不得置于护壁之下,防止护壁突沉,压伤手脚。第八节 测量放线根据设计图纸坐标及甲方提供的基准点测量定位,同时在井位周围,且在施工影响范围之外布置坐标控制点各临时水准点,建立的控制点精度为1mm。并填写测量复核单,由甲方和监理认可,施工过程中控制点要加以保护,并定期检查和复测。1、导线测量导线根据总平面图布设,所选点位最好选择净空地带
21、,并要考虑便于使用、安全和长期保存。2、角度测设角度观测采用全圆测回法进行,测回数及测量限差与方格网角度观测要求相同。3、高程测量本工程高程测量控制网采用三、四等水准测量方法建立。水准网的绝对高程从业提供的高级水位点引测并联系于网中一点,作为推算高程的依据。4、标桩埋设导线控制点和高程控制点均远离井位下陷区范围以外,保持50m以外的安全距离,桩要埋深,并设置保护装置,定期检查和校核。第九节 施工部署一、施工顺序根据工程特点,施工顺序为场地平整放线、定位打水泥搅拌桩 架设支架和电动葫芦,安装潜水泵、鼓风机、照明设备等 边挖边抽水 自挖下1米左右土层进行井体周壁的清理,标核井体的直径和垂直度 支撑
22、护壁模板浇灌一周护壁混凝土并砌筑砖护筒 拆模后继续下挖1米,支模,浇护壁混凝土,循环作业,达到设计要求深度层 浇筑混凝土内衬及底板。二、施工总进度计划本工程进度计划为一个半月。三、劳动力组织采有混合施工队形式,以便互相配合,发挥多面手作用。施工人员配备技术人员2名,土方工6名,模板工4名,钢筋工4名,混凝土工4名。四、主要施工机具设备序号机械名称型号规格数量(台)1挖 掘 机PC-2001m332自卸汽车CQ3322BM29410T43装 卸 机ZL-5080KW1第十节 水泥搅拌桩施工工艺工作井井底以及接收井护壁外侧采用水泥搅拌桩止水的处理方式。本次采用的普通水泥搅拌桩桩径为550mm,搭接
23、150mm,间距400mm,水泥强度等级42.5,水泥掺量20%,搅拌桩长度12米,水灰比0.450.55。施工流程如下:搅拌桩机就位放桩位原材料抽验合格桩长复核观察刻度尺桩机移位 校核桩长观察工作电流桩头坐浆浆泵送浆配制水泥浆二次喷浆提升对中、校核垂直度搅拌下沉一次喷浆提升预搅下沉一、施工准备1、材料要求普通水泥搅拌桩一般采用42.5R(425#)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建议含量为20%,每米水泥用量不少于85kg。水泥渗入比为20%,水灰比为0.450.55。桩体28天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小于1.5MPa,复合地基承载力标准值120kPa。2、机械准备本标段深层水泥搅拌桩工程量约32000m,由于
24、工期紧迫,拟投入3台全新的履带式STB-III型单头深层水泥搅拌机,每台搅拌机配备灰浆拌和机l台UBJ-1.8C1型挤压式灰浆泵l台以及相应的起吊和导向装置、电气控制盘。水泥浆泵站离深层搅拌机应小于50m,越近越好。3、施工组织准备(1)、施工准备开工前把水、电引入工地,一般1台深层水泥搅拌机需用35kW,3台需用105kW;供水压力必须达到610kg/cm2;工作井要做围堰,排除积水,铺满片石。(2)、测定桩位。机械设备进场前,要测定桩基轴线、定位点和水准点,桩位要进行编号,以便顺序施工。二、施工控制1、搅拌机从桩顶搅拌至设计桩底后,开启灰浆泵,待浆液到达喷浆口,再按规定提升速度边喷浆边提升
25、搅拌,使浆液和土体充分拌和直到地面。2、在喷浆搅拌过程中,如果发生故障,使成桩工艺中断,为防止断桩,在搅拌机重新启动后,应与已搅拌部分搭接50cm。3、第一次搅拌喷浆完成后,为使软土和浆液搅拌均匀,再次将深层搅拌机下沉,至设计要求深度后,再将搅拌机提升至设计顶标高,形成二次搅拌喷浆成桩,深层搅拌机喷浆提升至设计顶面标高时,关闭灰浆泵,这时集料斗中的浆液应正好排空,出地面。4、桩机对位时应采取双向目测,尽量减少对中误差,确保桩位误差控制在50mm之内。5、桩机钻搅前用50cm水平尺调整机台水平和钻机垂直,气泡居中不得大于0.5格,并设置铅垂线,以便施工中及时调整钻机垂直,减少桩体垂直度偏差。有些
26、搅拌桩机没有气泡对中装置,则在钻杆中心设置对中点,采取锤球(垂线长度不小于2米)对中的方法对中。6、经常检查拟施工桩体的桩号及其应在位置,确保不漏桩,不产生过大的桩位偏差,使水泥土墙保持连续,达到良好的挡水效果。7、经常检查钻头直径,及时更换直径小于550mm的钻头,以保证桩体和桩排间搭接完好。8、坚决执行四喷四搅的成桩工艺,保证桩体均匀,提高桩体的整体强度。9、为保证水泥用量达到设计值,采用一桩配制水泥浆液一次的措施,池内浆液不喷完不能结束施工。10、经常检查施工记录,根据水泥用量、成桩深度、成桩时间等判断成桩质量好坏,发现问题,视影响程度,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提出整改要求。三、质量标准1、
27、保证项目深层搅拌桩使用的水泥品种、标号、水泥浆的水灰比,水泥加固土的掺入比和外加剂的品种掺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检查出厂证明、合格证试验报告及施工记录。2、基本项目(1)、深层搅拌桩的深度、断面尺寸、桩身强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2)、检验方法a、成桩7天后可验收桩身直径,挖出桩周边土,露出1米桩长,要求桩身的最小直径不得小于550mm,抽检桩数频率按业主及质监站要求。b、用轻便触探器钻取桩身加固土样,观察搅拌均匀程度,同时根据请便触探的击数用对比法判断桩身强度,抽检桩数频率按业主及质监站要求。c、桩身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小于1.5MPa,施工时应进行水泥土室内试验以确定该值是否适当以
28、便修正。d、桩长验收用抽芯法检查桩长,数量由甲方指定。e、定期进行沉降观测,对采用深层搅拌加固土层的工程,应定期进行沉降观测、侧向位移观测。对以上搅拌桩的检测方法,应按施工现场监理工程师的具体要求分别进行,以保证搅拌桩复合地基的质量。(3)、搅拌桩施工允许误差项目桩距桩径垂直度桩长单桩喷浆量单位mmmm%m%允许误差不大于50550不大于1.0%不小于设计不小于设计四、施工注意事项1、深层搅拌机应基本垂直于地面,要注意平整度和导向垂直度。2、深层搅拌叶下沉到一定深度后,即开始按设计配合比拌制水泥浆。3、水泥浆不能离析,水泥浆要严格按照设计的配合比配置,水泥要过筛。为防止水泥浆离析,可在灰浆机中
29、不断搅动,待压浆前才将水泥浆倒入料斗中。4、要根据加固强度和均匀性预搅,软土应完全预搅切碎,以利于水泥浆均匀搅拌。a、压浆时不允许发生断浆现象,输浆管不能发生堵塞。b、严格按设计确定的参数,控制喷浆、搅拌和提升速度。c、控制重复搅拌时的下沉和提升速度,以保证加固范围每一深度内,得到充分搅拌。5、在成桩过程中,凡是由于电压过低或其它原因造成停机,使成桩工艺中断的,为防止断桩,在搅拌机重新启动后,将深层搅拌叶下沉半米再继续成桩6、对于土层加固搅拌桩,相邻两桩施工间隔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五、搅拌桩施工安全技术措施1、深层搅拌机冷循环水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不能中断,应经常检查进水和回水温度,回水温度不应
30、过高。2、深层搅拌机的入土切削和提升搅拌,负载荷太大及电机工作电流超过额定值时,应减慢升降速度或补给请水,一旦发生卡钻或停钻现象,应切断电源,将搅拌机强制提起之后,才能重启动电机。3、灰浆泵及输浆管路a、泵送水泥浆前管路应保持湿润,以利输浆。b、水泥浆内不得有硬结块,以免吸入泵内损坏缸体,每次完工后,需彻底清洗一次,喷浆搅拌施工过程中,如果发生故障停机超过半小时宜先拆卸管路,排除灰浆,妥为清洗。c、灰浆泵应定期拆开清洗,注意保持齿轮减速器内润滑油清洁。4、深层搅拌机械及起重设备,在混凝土路面上行走时,须铺垫枕木、钢板或特制路轨箱。第十一节 逆作护壁式井体施工方法一、施工程序施工顺序为场地平整放
31、线、定位 打水泥搅拌桩 架设支架和电动葫芦,安装潜水泵、鼓风机、照明设备等 边挖边抽水 自挖下1米左右土层进行井体周壁的清理,标核井体的直径和垂直度 支撑护壁模板 浇灌一周护壁混凝土并砌筑砖护筒 拆模后继续下挖1米,支模,浇护壁混凝土,循环作业,达到设计要求深度层 浇筑混凝土内衬及底板。二、施工方法1、施工测量放线:(1)、检查复核控制桩点,检查其建筑基线尺寸是否符合点位,是否通视、易量。(2)、用经纬仪及钢尺测出各轴线和桩位,用红漆标在垫层上,待第三节护壁施工完成后将桩位控制线转移到护壁上,用红油漆标上标志,打入水泥钢针,作为挖孔依据。(3)、放好每轴线后,及时报告予业主、监理验线,复核后方
32、可施工。2、井圈砌筑为防止井周围土石滚入顶管井内造成安全检查事故,也为了防止地表水流入井内,同时考虑井圈作为绞盘的支承平台,需在挖井前砌筑井圈。井圈采用砖砌筑,砖标号为MU7.5,砂浆标号为M7.5。井圈壁厚为工作井24cm,接收井37cm,检查井35cm。内外侧水泥砂浆抹面,顶面高出施工基面15-20cm。在每一节井圈的上口作桩位“十”字控制点,该井圈的中心线与设计轴线的偏差不得大于20mm。3、土方开挖每挖完一节,必须由井口吊线检查并修边,保证井体垂直度,并使井壁上下顺直一致。井内土石方装入活底吊桶,通进井口提升装置提升至地面,用手推车运至距井边2m以外集料点。采用人工分段开挖,一般地质及
33、地下水较为正常的地段,开挖深度为1.0m;对地下水较多,地层不够稳定的地段不超过0.5m,同一段内的挖土次序为先中间后周边的原则。4、通风照明(1)、挖井至一定深度后,应设置井内照明系统。井内照明使用24V安全矿灯,所用电线、电缆有足够的强度和绝缘性能。(2)、根据井深、不同的地层等情况进行通风。每次下前对井内气体进行检查(可放小动物测试),防止有毒气体中毒和缺氧情况发生。5、护壁施工在开挖施工中采用钢筋混凝土护壁,上下两节护壁间搭接10cm以上。综合设计地质及地下水等因素为考虑,确定护壁采用内齿式阶梯形型式,护壁砼强度等级25,支护厚度为,顶管工作井护筒1、2壁厚为500mm,护筒3壁厚为6
34、00mm;2、顶管接收井护筒1、2侧壁厚为400mm;污水检查井护筒1、2侧壁厚为300mm。在护壁混凝土内加配钢筋,配置规格见设计图。护壁混凝土应严格按配合比下料搅拌,为加快施工进度,可在护壁砼中加入水泥用量1%-2%的早强剂,对地下水较多的地层,还可加入速凝剂。每节挖土完毕后立即立模浇筑,浇筑采用搅拌车运输,下料高度超过2米时,应设置溜槽或采用串筒。混凝土沿四周分层入模,钢钎捣实,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8-10cm范围内。施工前应将上节护壁底清理打毛,以便连接牢固。为便于施工,可在模板顶设置角钢、钢板制成的临时操作平台,供砼浇筑使用。混凝土浇筑完毕24h后,或强度达到1Mpa时方可拆模,每节护
35、壁均应在当日连续施工完毕。拆模后发现护壁有蜂窝、露水现象时,应及时用高标号水泥砂浆进行修补。每节护壁做好后,必须在井口用“十”字线对中,然后由井中心吊线检查该节护壁的内径和垂直度,如不满足要求随即进行修整,确保同一水平上的护壁任意直径的极差不行大于50mm。6、护壁钢筋安装:护壁钢筋在现场加工,井内绑扎,并留足连接长度,以便下段钢筋搭接。7、尺寸控制,每节护壁模板拆除后,应将井体控制轴线,高程引到每节混凝土壁上,可用十字线对中,吊线锤,测出中心线,再用尺找圆周,根据基准点测设井深。8、井内余泥有手推车运集于空地,然后装车运走。第十二节 井体混凝土浇注过程及浇筑完成后的监测方案一、监测方法在浇筑
36、混凝土前、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和浇筑混凝土后,应派专人对支撑系统即侧壁板模板体系进行观测。垂直监测点、水平监测点采用水准仪对预先确定的监测点进行监测,监测后果要及时将各过程的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二、监测频率1、初测:浇筑混凝土前监测一次,并记录下监测点数据,本数据作为以后监测的基准值。2、混凝土浇筑时作重点监测,派施工人员一直监测监测点,直至浇筑完成。3、浇筑完成混凝土后,再监测一次,如不出现问题则不需要再进行监测。三、监测过程控制要求1、每次观测采用相同的观测方法和观测线路。2、观测期间使用同一仪器,同一个操作,不能更换。四、监测控制值、预警值监测值控制在规范范围内,在监测中,当沉降、侧向位
37、移超过允许值时,应立即上报公司,再采取相关加固措施。1、沉降量允许值为15mm,预警值为10mm;2、模板支撑的侧向位移允许值为10mm,预警为7mm。第十三节 逆作护壁式基坑监测方案本基坑监测按三级基坑进行监测。在基坑开挖过程应密切监测土体和临边道路及地表的变形,根据这些变形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施工工艺,实行信息化施工,并重点监测相临道路的土体变形情况,以有效地指导基坑开挖施工的进行。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要求,三级基坑应监测内容为:1、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2、支护结构顶部竖向位移;3、地下水位。 一、监测方法1、水平位移监测:在边坡及基坑内外10m、临近土
38、体上设点进行水平位移观测,随时掌握监测对象的水平变位情况。2、沉降观测:在边坡及基坑内外土体上每隔20m设点进行沉降观测,以掌握基坑开挖进程中边坡的竖向变形,基坑内土体的隆起及基坑外土全沉陷等情况。二、监测频率1、初测:于开挖前作全面测定,测定数值作为今后监测的基准;2、正式开挖中每日各测点均测13次,发现局部测点变形较大或变形速率较大时,应每日增测一次。3、当某些测点到位移报警值时,应立即报告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同时加密测定次数,甚至作连续监测。三、监测终止当基坑完成回填后,监测即可终止。四、对监测数据结果的要求1、对当天测得的数据,当天整理上报,最晚不得超过第二天上午11点;2、上报的监测
39、数据要以所附的各表格形式上报给项目技术负责人;3、每次将观测结果详细记入汇总表。正常情况下,土方开挖期间每隔7天(土方开挖结束后每隔30天)进行观测成果汇总,每周五上午11点前向监理工程师上报观测成果汇总表和变形情况;4、项目技术负责人要组织相关人员对观测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分析变形是否过大或是否趋于稳定,及时发现问题并确定是否需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五、监测过程控制要求1、每次观测采用相同的观测方法和观测线路;2、观测期间使用同一仪器,同一人操作,不能更换。六、报警值、极限值根据国家规范、强制性条文及设计部门提供的资料,本次基坑监测报警值设定如下:1、基坑顶部观测点水平位移报警值=20mm,极
40、限值=30mm;基坑顶部观测点竖向位移报警值=20mm,极限值=30mm;基坑底部隆起变形报警值=20mm,极限值=30mm。2、若发现变形速度较快,如每天变形超过5mm时,每天必须观测23次,若出现连续3天每天的变形都在10mm左右,应及时通知监理、设计和施工人员,报告监测结果,同时停止继续开挖,做好坑内变形部位反压荷载、坑外地面相应部位卸载的准备工作。七、监测频率的提高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提高监测频率1、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2、监测数据变化较大或者速率加快。3、存在勘察未发现的不良地质。4、超深、超长开挖或未及时加撑等违反设计图施工。5、基坑及周边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水、市政管道出现
41、泄漏。6、基坑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大或超过设计限值。7、支护结构出现开裂。8、周边地面突发较大沉降或出现严重开裂。9、邻近建筑突发较大沉降、不均匀沉降或出现严重开裂。10、基坑底部、侧壁出现管涌、渗漏或流砂等现象。11、基坑工程发生事故后重新组织施工。12、出现其他影响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异常情况。八、监测危险报警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立即进行危险报警,并应对基坑支护结构或周边环境中的保护对象采取应急措施1、监测数据达到监测报警值的累计值。2、基坑支护结构或周边土体的位移突然明显增大或基坑出现流砂、管涌、隆起、陷落或较严重的渗漏等。3、基坑支护结构的支撑或锚杆体系出现过大变形、压屈、断裂、松
42、弛或拔起的迹象。4、周边建筑的结构部分、周边地面出现较严重的突发裂缝或危害结构的变形裂缝。5、周边管线变形突然明显增长或出现裂缝、泄漏等。6、根据当地工程经验判断,出现其他必须进行危险报警的情况。第十四节 安全生产保证措施一、安全生产管理体系1、安全生产目标达到五无目标,即“无死亡事故,无重大伤人事故,无重大机械事故,无火灾、无中毒事故”。2、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公司安全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全面的安全工作,主要职责是领导公司开展安全教育,贯彻宣传各类法规,通知和上级部门的文件精神,制订各类管理条例,每周对各项目工程进行安全工作检查、评比,处理有关较大的安全问题。项目部成立安全管理小组,并设专职安全员,
43、主要职责是负责进行对工人的安全技术交底,贯彻上级精神,每天检查工程施工安全工作,每周召开工程安全会议一次。制订具体的安全规程和违章处理措施,并向公司安全领导小组汇报1次。各作业班组设立兼职安全员,主要是带领各班组认真操作,对每个工人耐心指导,发现问题即时处理并及时向工地安全管理小组汇报工作。3、安全检查制度在施工过程中,除正常的安全检查外,公司每月检查一次,项目部每周检查一次,发现问题落实到人,限期整改,消除隐患,确保施工安全。4、安全教育制度按照公司的安全教育制度,加强宣传教育,制订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现场组织切合实际的作业程序,正确严格地招待和运用施工及安全规范。对进场的工人进行摸底测试,
44、统一进行安全教育,增强质量、安全意识。各专业班组认真钻研设计图纸进行技术交底,认真学习和深刻体会施工技术规范和施工安全规范。经过培训交底达到合格的职工才允许上岗操作,为安全工作顺利圆满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施工过程中,建立每周一次的安全教育制度,由项目经理或专职安全员主持。同时在每道施工工序进行前,由专职安全员做出书面的安全技术交底,各班组长带领施工人员认真贯彻落实。二、安全生产保证措施1、技术措施(1)、在施工总平面设计中人流和货流的安全通道的规划,仓库、物料、机具的布置都要符合消防和安全卫生规定,并落实消防 卫生急救设施,设置不同类型的安全防护棚。(2)针对逆作护壁式基坑的具体情况编制安全
45、技术交底。2、安全用电电源采用三相五线制,设专用接地线。总配电箱和分配电箱应设防雨罩和设门锁,同时设相应漏电保护器。通往各施工机具的电路一律采用质量合格的电缆,并要正确架设。严格做到“一机一闸一漏电保护装置”,一切电气设备必须有良好的接地装置。电动机械必须定人专门管理,使用小型手持电动工具时均使用带漏电保护的闸箱。3、防台风、防雨、防雷措施每台电动升架均做接地措施,接地电阻达到规定要求,每月检测一次,发现问题及时改正。设专人掌握气象信息,及时作出大风,大雨预报,采取相应技术措施,防止发生事故。禁止在台风、暴雨等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施工。4、安全标志和安全防护(1)、安全标志:划分安全区域,充分和正确使用安全标志,布置适当的安全标语和标志牌,各种施工机械均需挂设操作规程。(2)、安全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