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论文题目:浅谈生态环境污染及治理摘要:运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环境保护研究取得的新成果,包括运用基因工程减少作物的化肥施用量、改善植物吸收重金属的能力、消除除草剂污染源、生产可降解塑料以及新型基因工程杀虫剂的开发,从而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在环境污染治理中,作为一种技术手段,现代生物技术具有高效性,反应条件温和等优点,它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和修复发挥了巨大作用,为废水以及固体废物处理及再利用提供了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运用现代生物技术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优势。 Using the modern biotechnology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
2、on research has achieved new achievements, including use of genetic engineering to reduce crop of chemical fertilizer, improve the ability of plants absorb heavy metal pollution, eliminate the herbicide, production biodegradable plastic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genetic engineering pesticides, thu
3、s plays to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unction. I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as a kind of technology, modern biological technology is effective, mild reaction conditions etc., which on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and repair played a tremendous role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so
4、lid waste treatment and reuse and provides a very effective way. Using the modern biological technology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great potential and advantage. 文章关键词: 现代生物技术 基因工程 生态环境 污染治理 应用目 录摘 要2目 录4第1章 概 述51.1 生态环境的概念.51.2 生
5、态环境污染的概念5第2章生态环境污染的因素、现状及危害.621生态环境污染的因素62.2生态环境污染的现状.72.3生态环境污染的主要危害.9第3章 生态环境污染的防治.103.1生态环境法的基本特征103.2 我国治理生态环境污染的对策.113.3 利用生物技术治理生态环境污染.15第4章 结 论17参考文献.18致 谢.19第一章 概述1.1生态环境的概念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
6、各种负反馈效应。 生态是指生物(原核生物、原生生物、动物、真菌、植物五大类)之间和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当代环境概念泛指地理环境,是围绕人类的自然现象总体,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当代环境科学是研究环境及其与人类的相互关系的综合性科学。生态与环境虽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但两者又紧密联系、“水乳交融”、相互交织,因而出现了“生态环境”这个新概念。它是指生物及其生存繁衍的各种自然因素、条件的总和,是一个大系统,是由生态系统和环境系统中的各个“元素”共同组成。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在含义上十分相近,有时人们将其混用,但严格说来,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外
7、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仅有非生物因素组成的整体,虽然可以称为自然环境,但并不能叫做生态环境。1.2生态环境污染的概念生态污染即环境污染是指由于对生态系统有害的物质进入环境后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干扰和损害的现象,简称污染。具体来说就是,有害物质或有害因子进入生态环境并在环境中发生扩散、迁移、转化,并跟生态体统的诸要素发生作用,使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环境污染除了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外,污染物的积累和迁移转化还会引起多种衍生的环境效应,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
8、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第2章 生态环境污染因素、现状及危害2.1 生态环境污染的因素环境是一种特殊资产。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就构成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生态指标恶化已经直接而明显地影响了现期经济指标和预期经济趋势。造成目前中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它主要来自以下因素:一、农民的环境意识不强,农业生产的科学化、生态化程度不高。这是最本质、最基本的因素,这导致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每况日下,没有
9、根本性的好转。影响这一因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农村经济发展较慢,农民生活水平较低。因为人的环境意识和经济发展水平在某种意义上成正比例关系,试想如果一个人的温饱问题还没解决,他会去谈什么保护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吗?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民才会对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环保意识才会增强。这一点可以从东部和中西部农村环境质量的差距得以证实。其次,是由于农村的整体教育水平不高和政府对农村人民的环保意识宣传不够,导致从事农业生产人员的素质相对较低,农业生产的科技化水平和生产效益不高,资源浪费现象、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再次,这当然和当代社会对农业这一行业对农民这一身份的轻视有一定关系,错
10、误的认为农民是二等人,从事农业劳动没有前途可言。这使得从事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技术人才较少,像大学生就很少会选择这一行业,这样一来农产品的质量和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平就提不上去。我想要扭转这一观念,需要政府对给农民以和城市同等的待遇,加快城市化进程,以优惠的政策引导大学生去从事这个行业。同时全社会也要转变观念,要知道没有农业这一基础产业,社会将难以发展。二森林、草地的严重破坏及水域、湿地的不适当的开垦。我国森林蓄积量虽然名列世界前列,居第8位,但人均只有8.6m3,是世界人均71.8m3的12;森林覆盖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26的一半;人均森林面积0.11hm2,是世界人均水平0.64hm2的17.2,居
11、世界119位。我国的森林资源本来就相当贫乏,加之滥砍滥伐得不到控制,全国每年仍有44万hm2的林地,转为非林地,有165.4万hm2的林地转为无林地、灌木林地和疏林地。森林毁坏从根本上改变了区域小气候条件,蒸发量提高、温度降低、风速增大,大风日数多,不仅使草场失去了抵御风沙的天然屏障,同时使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恶化,最终导致沙漠进程的加速发展,使大面积的森林、草地变成了寸草不生的沙海和沟壑纵横的荒坡。森林的破坏,使得调节气候、截流吸纳雨水、保持水土、净化大气等的能力减弱,洪涝及干旱灾害越来越频繁、灾情越来越重、水土流失越演越烈,导致大面积生态失调和环境污染。由于滥垦过牧和不适当的管理,导致我国草场
12、面积不断缩小,草场质量日趋下降。目前我国北方牧区2.24亿hm2可利用的草地中,明显退化的面积有0.467-0.667亿hm2,其中有0.133亿hm2已退化为沙漠,并以每年133.33-200.00hm2的速度在不断扩大。我国草地退化率已达56.6%,耕地退化率也超过40。毁林、毁草和不合理的耕垦,使得沙漠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沙尘旱暴及扬沙天气越来越频繁和严重,已经对经济发展、居民生活、人力安全构成了很大的威胁。此外,湖泊和湿地是流域来水的“汇积调节库”,承担着蓄泄河川、调节流域水量平衡、降解污染物和提供灌溉、旅游资源等作用,被美誉为“地球之肾”。我国现有湿地面积2500万hm2,占国土面积的
13、2.6,不足世界平均6的一半。由于不适当的开发利用,现在已全面退化。据调查和不完全统计,建国以来,有1/3以上的湖泊被开垦,开垦总面积为13000hm2以上,因开垦而消亡的湖泊达1000余个。开垦湖泊的蓄水容积减少达500亿m3以上,这一数字相当于淮河泾流量的1.1倍,五大淡水湖蓄水总量的1.3倍,在建三峡库容的5.8倍。库容减少的直接后果是调节江河来水能力降低,洪涝、干旱灾害加重和淡水资源的减少;间接后果是,调节气候的能力减弱,导致气候异常,雨水分配不均,自然灾害频繁等。由于湿地景观的严重破坏而缩小,还使生物多样性衰退及污染日趋加剧,导致湿地生态功能下降与湿地进一步受损。三、人口压力中国现代
14、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既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又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迫于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众多人口的不合理活动超过了大自然许多支持系统的支付能力、输出能力和承载力。四、工业化压力中国发动工业化时间晚,发展起点低,又面临赶超发达国家的繁重任务,不仅以资本高投入支持经济高速增长,而且以资源高消费、环境高代价换取经济繁荣,重视近利,失之远谋;重视经济,忽视生态,短期性经济行为为中国生态环境带来长期性、积累性后果。五、市场压力中国正处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经济本身会产生许多外部经济效应或者外部不经济效应,环境污染就是最明显的例子。环境作为一种公共财产
15、,这种公共财产的提供(例如清洁水,良好的大气环境),对所有人都有好处且多一些人享受它的好处并不会加大总成本。但是如果没有公共财产,所有人的利益都会受损。公共财产或者公共财产受到破坏(例如污染水,污染大气等)的特点决定了个人或市场都不会提供控制环境污染的费用和服务,只有政府是公共财产的提供者。来自市场经济的压力愈大,政府对防治环境污染、整治国土资源的责任就愈大。 为了改变中国日益恶化的环境形势,应当采取刻不容缓的行动,否则,日益扩大的生态赤字将使其他领域所获得的成绩不是大打折扣,就是黯然失色。 2.2 生态环境污染的现状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
16、现为:一、水土流失严重建国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据1992年卫星遥感测算,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中国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地区(从北到南)主要有:西辽河上游,黄土高原地区,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横断山脉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山地丘陵区。二、沙漠化迅速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80年代,沙漠化土地以年均增长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近25年共丧失土地3.9万平方公里。目前约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2000多公里铁路以及许多城
17、镇、工矿、乡村受到沙漠化威胁。三、草原退化加剧70年代,草场面积退化率为15%,80年代中期已达30%以上。全国草原退化面积达10亿亩,目前仍以每年2000多万亩退化速度在扩大。由于草原退化,牧畜过载,牧草产量持续下降。四、森林资源锐减中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海已一去不复返。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若按目前的消耗水平,绝大多数国营森工企业将面临无成熟林可采的局面。森林赤字是最典型的生态赤字,当代人已经过早过多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五、生物物种加速灭绝据估计,中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
18、5000种。近30多年来的资料表明,高鼻羚羊、白鳍豚、野象、熊猫、东北虎等珍贵野生动物分布区显著缩小,种群数量锐减。属于中国特有的物种和国家规定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有312个种和种类,正式列入国家濒危植物名录的第一批植物有354种。六、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多年来,由于过分开采地下水,在北方地区形成8个总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的超产区,导致华北地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2厘米。1949年以来,中国湖泊减少了500多个,面积缩小约1.86万平方公里,占现有面积的26.3%,湖泊蓄水量减少513亿立方米,其中淡水量减少340亿立方米。七、水体污染明显加重据1987年典型城市监测调查,有
19、42%的城市饮用水源地受到严重污染;63%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调查的532条河流中,有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约有7亿人口饮用大肠杆菌超标水,约有1.7亿人饮用受有机物污染的水。八、大气污染严重中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北方重于南方;中小城市污染势头甚于大城市;产煤区重于非产煤区;冬季重于夏季;早晚重于中午。目前中国能源消耗以煤为主,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四分之三。煤是一种肮脏能源,燃烧产生大量的粉尘、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是中国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中国废渣年产生量已超过5亿吨,处理能力赶不上排放量。1988年全国积存量为66亿吨,人
20、均6吨废渣。据统计,全国城市生活垃圾为6000万吨/年,比10年前增加了一倍。在380个城市中,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处在垃圾包围之中。仅北京三环、四环路之间就有50米以上的垃圾山4500多座,占地超过7000亩。2.3生态环境污染的主要危害一、生态环境污染造成的灾害频繁2007年01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就2006年中国自然灾害和救灾工作举行发布会,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说,2006年,台风、洪涝、旱灾、风雹、地震、低温冷冻、雪灾、山体滑坡、泥石流、病虫害等各类自然灾害在中国都有不同程度发生,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因灾死亡3186人,紧急转移安置1384.5万人(次);农作物受灾面积410
21、91.3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5408.9千公顷;倒塌房屋193.3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528.1亿元。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等地受灾严重。2007年仅1-2月,中国因各种气象灾害以及森林火灾、泥石流等衍生灾害造成138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近1000亿元。民政部发布中国6月份灾情与近年同期相比略偏重,自然灾害以洪涝、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地震、旱灾和风雹为主。全国受灾人口达96614万人,死亡309人,失踪48人,紧急转移安置1812万人。据统计,自然灾害还造成129220千公顷农作物受灾,其中绝收面积8398千公顷;倒塌房屋280万间,损坏房屋836万间;直接经济损失
22、2326亿元。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表示,“当前水污染问题相当严重”,“大部分地区都有随时爆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可能”。 监测数据表明,辽河、海河已经为重度污染,一些河道丧失了使用功能;滇池、巢湖、太湖水环境恶化的趋势还在发展。今年以来,环保总局接报并处置的突发环境事件已经达到65起,其中较大以上环境事件13起。尤其今年4月以来,太湖蓝藻持续暴发,严重影响了无锡上百万群众的正常生活。巢湖、滇池、三峡库区支流等流域也不同程度地出现水华。周生贤说,河流湖泊的污染已经使老百姓的环境权益严重受损,今年1月至5月,环保总局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814件,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由于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必
23、然导致气候异常,灾害频繁。中国气象局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说,中国每年受各类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高达2000多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以来,除干旱面积偏小外,暴雨、雷电、台风、沙尘暴、低温冻害、雪灾、酸雨均偏重。特别是7月中旬以来,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中国接连两次遭受强 台风袭击,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且频发的自然灾害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二、生态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据不完全统计,90年代中期,损失每年约为1875亿: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固体废弃物和其它污染造成
24、的经济损失。2004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上升为5118亿元,翻了一番多,占GDP3.05%。其中,水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862.8亿元,占总成本的55.9%,大气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198.0亿元,占总成本的42.9%;固体废物和污染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57.4亿元,占总成本的1.2%。此次核算仅算了其中的10项(大气污染造成的健康、农业和材料损失,水污染造成的健康、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污染型缺水损失,以及固废侵占土地造成的经济损失等),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重要部分都没有涉及。总的来说,这次核算的结果只是整个结果的一部分。而且,在已经核算出的10项损失中还存在低估和缺项的问题。即便如此,损
25、失也已经占到GDP的3.05,数字非常惊人,说明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三、生态环境污染导致居民健康危机与“早亡”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全世界80%的疾病和50%的儿童死亡,都与饮用水水质不良有关。导致的消化疾病、各种皮肤病、传染病、癌症、结石病、心血管病等多达50种;由于水质污染,全世界每年有5000万人死于肝癌和胃癌。水污染引起的危害主要包括:水体受病原微生物污染,会引起各种传染病,如霍乱、伤寒等;水体受有害有机物(如酚、苯、三氯甲烷、四氯化碳、农药、合成洗衣剂)的污染,会引起各种疾病和中毒;水体受重金属(HG、PB、CU等)及其它无机毒物(氯化物、砷化物、亚硝酸盐等)的污染,会引起各种疾病和中毒
26、。环境因素已成为影响人类食物链、生存条件、居民健康和导致居民死亡的四大因素之一。同时环境污染因素,必然导致许多原材料与水的污染,也严重影响食品卫生与药品安全问题。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中说,这次核算主要包括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其中大气污染的主要危害对象是城市居民,水污染的主要危害对象是农民。 研究表明,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均与环境密切相关,在恶性肿瘤的死亡中,城市仍以肺癌的死亡率为最高,达35.59人/10万人,这与城市大气污染有直接关系;农村恶性肿瘤的死亡率逐年上升,占死亡总数的17.25%,成为农村地区居民第二位的死亡原因。
27、农村地区居民的首位死亡原因是呼吸系统疾病,占死亡总数的26.23%。北京“法制晚报”引述有关专家表示,从核算结果来看,环境污染对人们的健康威胁时刻存在,污染损失十分巨大。2007年7月8日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世界银行与中国政府合作的中国污染报告草稿,指中国每年约75万人因为污染而“早亡”(premature mortality)。在受污染人群中,由于儿童抵抗力弱,最易受侵害;因而,是环境污染受害者中的最弱势群体。第3章 生态环境污染的防治3.1生态环境法的基本特征一、环境保护法的概念环境保护法是一个新兴的处于迅速发展和变化中的法律部门,其称谓在各国立法和理论上的表述上有相当的差异。有称环境法,
28、有称公害法,有称污染控制法,有称自然资源保护法等等。我国在立法上称为环境保护法。一般认为,环境保护法是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环境保护法的目的是为了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民健康,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二、环境保护法的特点1、综合性环境保护法保护的对象相当广泛,包括自然环境要素、人为环境要素和整个地球的生物圈;法律关系主体不仅包括一般法律主体的公民、法人及其组织,也包括国家乃至全人类,甚至包括尚未出生的后代人;运用的手段采取直接“命令控制”式、市场调节式、行政指导式等多元机制相结合的方式。由于环境保护法调整的范围广泛、
29、涉及的社会关系复杂、运用的手段多样,从而决定丁其所采取的法律措施的综合性。它不仅可以适用诸如宪法、行政法、刑法的功能公法予以解决也可以适用民商法等私法予以救济,甚至还可以适用国际法予以调整,不但包括上述部门法的实体法规范,也包括程序法规范。2、技术性由于环境保护法不仅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环境保护法必须与环境科学技术相结合,必须体现自然规律特别是生态科学规律的要求,这些要求往往通过一系列技术规范、环境标准、操作规程等形式体现出来。环境保护法的立法中经常大量直接对技术名词和术语赋予法律定义,并将环境技术规范作为环境法律法规的附件,使其具有法律效力。这些大量的环境技术法律规范
30、使环境保护法具有了较强的技术性。3、社会性环境保护法的社会性首先表现在它与阶级性和政治职能较强的一些立法不同,它并非不同阶级利益集团对立冲突与矛盾调和的结果,而是人与自然矛盾冲突加剧的产物。环境保护法所关注和规范的是社会公共利益和保障基本人权,它反映了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愿望和要求,代表人类的共同利益,侧重于社会领域的法律调整。其次,环境作为全人类的共同生存条件,并不能为某个人或某国所私有或独占,它必须符合整个社会和整个人类的利益,是以社会利益、人类利益为本位的法。因此,环境保护法具有比较明显的社会法特征。3.2 我国治理生态环境污染的对策一、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加强领导,重视生态
31、建设1增强全民生态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为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应该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媒体,广泛深入地开展以大力发展绿色植被,积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活动;将生态意识培植贯穿人生整个成长过程,通过在小学、中学和大学阶段进行生态环境方面的系列化、正规化教育,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深深根植于人的一生;并以大量生动、形象的事实来感化人们,特别是要对破坏生态环境现象和行为进行曝光,启发良知,唤醒觉悟。树立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山川秀美前景的信心,增强我国治理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动性。 2广泛开展全党动员,全社会重视,全民参与综合治理生态环境的活动一
32、是强化各级政府领导治理生态环境的任期目标责任制,将此项活动特别是恢复植被、江河湖治理等视为生命工程来抓,将目标完成情况与政绩考核紧密地结合起来,把生态建设任务真正落实到各级领导身上,纳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有些可以立法,方可做到换届不换任务;二是坚持实行适度义务工和积累工制度,把义务植树种草规范化、规模化、法制化,使之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使更多的人投身于生态建设与发展之中;三是实行全社会总动员,号召和组织各行业、上下各个方面支持和参与此项活动,协同多方力量进行生态建设工程会战,借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将生态建设推上新的高度。二、全面实施植被分类经营1进行科学的综合治理生态分类
33、 根据生态环境稳定性的大小,生态环境易于破坏的程度以及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所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将全国的生态用地划分成重点生态保护区、一般生态保护区和商品经营区。生态系统稳定性差,易被破坏,且一旦破坏,损失将十分严重的地区,要划为重点生态保护区。生态系统稳定性虽差但不易被破坏的,或者虽然易被破坏,但不致造成严重损失的,可划为一般生态保护区。生态系统稳定性好,进行商品经营不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可划为商品经营区。通过对生态用地进行分类区划,将现代治理结构和制度创新建立在科学划分标准之上。按照此标准,21世纪初将全国生态用地适度划为生态保护区,其中重点生态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商品林经营区要有一个科学
34、的治理结构。通过科学分类区划,充分发挥生态的多种功能、多种效应,以满足社会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不断需求。 2设计不同的运行机制,实施分类管理 对以满足国土保安、生态环境改善等公共需要为主要目的的公益生态项目,应列入社会公益事业,实行事业化管理。由各级政府通过财政手段解决建设资金,并由政府组织有关单位进行建设和管理。这类项目应作为社会公益性项目,根据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划分,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财政统筹安排投入,在充分依靠政府资金引导的前提下,组织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广泛吸收社会各界资金投入生态环境建设。对以满足市场需求、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的商品基地,要在市场导向的作用下,由经营者主要通过市
35、场筹措资金,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国家和地方政府根据情况给予一定的政策性扶持,通过宏观调控,搞活生态各种要素市场,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的资金、劳力、技术等要素投入,实行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集约经营。并将重点商品基地生产项目列入基础性建设项目管理。三、深化改革,推动生态科技创新,建立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体系 1遵循自然规律,建立科学治理生态环境的新体制 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依据生态本身所固有的社会公益性和商品性的特点,加快科学建立治理生态环境的新体系,逐步实行分类转制改革,对于有面向市场能力的生态科研机构,加快转制为科技型企业,或转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对于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无法得到相应经济
36、回报的生态科研机构,在调整结构、分流人员的基础上,按非营利性机构运行和管理,通过深化改革,强化生态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我国生态建设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2面向经济建设及生态环境建设主战场,建立新型的生态科技运行机制 形成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实行科研课题招投标制,重大科研项目首席专家负责制,按需设岗,按岗聘用,人员精干,绩效挂钩,鼓励自主创新,保护知识产权,创造有利于促进成果转化和优秀科技人员脱颖而出的环境,为经济建设及生态环境建设服务。 四、适当调整税收结构,积极支持生态环境建设 80年代末期,为解决我国粮食短缺、保障粮食安全,用农林特产税经济杠杆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
37、性;到90年代末期,我国的粮食实现了丰年有余,出现了结构性剩余,农民的收入明显下降,继续实行农林特产税对农民来讲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建议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尽快取消农林特产税,保证农民收入的增加,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此外,还要调整的政策有:一是对国有林业企业、事业单位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利润,以及边境贫困林业局、林场、苗圃的全部利润免征所得税;二是对综合利用林区“三剩物”及次、小、薪材生产的产品继续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三是对林业初加工产品按初加工农产品对待,实行同步抵扣;四是对转产、调整结构、利用多种资源及以安置下岗人员为主要目的生产的产品,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或暂缓征收
38、政策;五是对林业生产、生活用水免征水资源费;六是对进口种子、种畜、鱼种和非盈利性野生动植物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五、深化林草业体制改革 1国有林草业企业改革 根据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一是走以内涵为主的发展道路,加快林业企业技术进步,重点抓好大型森工企业集团的规范运作,增强国有林草业企业尤其是国有林区大中型企业的实力,发挥其主力军作用;二是通过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加快放开搞活木材加工、林机等小企业的步伐,同时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督和管理,做到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三是逐步实现政企分开,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四是采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新的经营组织形式,寻找符合
39、林草业特点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五是采取承包、租赁、兼并、收购、出售等多种经营方式,搞活林草业经营机制;六是加强管理,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全面提高整体素质,将改革引向深入。 2农村集体林草业体制改革 继续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稳定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坚定不移地贯彻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要坚持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进行。进一步深化“四荒”拍卖改革,稳定和完善有关鼓励政策,通过多种形式开发治理“四荒”;允许打破行政、行业、所有制界限购买“四荒”使用权,允许继承转让开发治理成果;对“四荒”管理要因地制宜实行统一规划,限期治理,违约收回。采取灵活有效的
40、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林农、民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跨所有制、跨地区的包括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联合和合作,推进农村林草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村林草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六、采取各种措施,解决水源和工业污染问题 在工业用水上,要采取经济、行政和法制手段,解决水源和污染问题:(1)对全国现在的污染项目,应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由所属上级单位逐个限令根治,限时达标排放。(2)任何部门或任何工矿、城镇建设应尽量不搞或少搞污染水源和环境的项目,强调实行循环用水。(3)在解决我国能源问题上,必须改变现在以燃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因为大量的中小火电厂所用的煤加剧了环境的污染,乱挖乱采也造成了对煤炭资源的严重浪
41、费。而我国水能资源丰富,水力发电则是再生的、清洁的能源,在世界发达国家中,都是优先开发水电。我们也应尽快改变目前能源结构不合理现象,大力发展水电资源。(4)今后在西部大开发中,绝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对一些有污染问题而又非搞不可的项目,则必须对污水达标排放,有彻底的保证措施,这在工程论证、规划、设计、立项、开工的审批过程中,应严格层层把关。 七、拓宽资金渠道,完善农业生态投入机制和保护体系 无论林业建设、农田建设、水利建设、草原建设,都需要较多的投入。现在的问题是要解决资金来源问题,没有必要的投资,治理只是一句空话。根据多年来的建设经验,必须坚持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齐上,多渠道、多
42、层次、多方位筹集建设资金。国家重点大型生态保护治理工程,要纳入国家基本建设计划立项投资,地方按比例安排配套资金。地方性的建设项目,由地方负责投入。一般的小流域治理、荒漠化防治、草场建设等,主要依靠广大农民的劳务投入和国家以工代赈、以粮换林草,并广泛吸引社会各方投入合理治理开发。 1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全面启动货币政策,支持生态建设 我国生态环境遭破坏已有很长的历史,生态十分脆弱,恢复绝非易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但是,建设好我们美好的家园,是全世界人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按照江总书记的指示,近50年要恢复好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据有关部门测算,需要几万亿资金。这对我们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讲,任
43、务十分艰巨。今后我们要借鉴世界银行建立长期贷款机制支持各国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以及美国在罗斯福新政时期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内需,避免危机,走向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建议“十五”期间,将现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再延长数年或更长时间,逐步转向支持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来。同时,要探索积极的长期货币政策,启动中长期贷款机制特别是增加20或30年长期贷款,以加大治理生态环境的力度。另外,财政要和银行挂钩,用少量贴息吸引更多贷款,以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投入到这项巨大的历史性建设任务中来。 2各级政府要增加投入 按照事权、财力划分把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财政资金、农业
44、综合开发资金、扶贫资金、以工代赈以及国外等资金的使用,都要把加强江河湖建设、绿色植被建设、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草原建设和生态农业建设作为重要内容,统筹安排,并逐步增加现有的各种专项贴息贷款规模,延长使用年限。 3加大以工代赈、以粮换林、以粮换牧(草)的力度 农民群众是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主力军。要坚持“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政策,充分调动广大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要更加扎实有效地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要改变以往无偿使用农民劳动积累工、义务工过多的做法,实行有偿使用和机械化规模治理并重的做法,以解决过度剥夺农民投劳的偏差,也可以加大群众参加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的程度。鉴于目前全国工业品
45、、粮食库存积压较多和富余劳动力多的特点,再加上生态恶化地区多是贫困地区,今后,要特别加大建立群众投入和国家以工代赈、以粮换林、以粮换牧(草)投入相结合的形式。有关部门要作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和规划,将此项政策在西部大开发中尽快落到实处。 4加大对治理生态环境的科技投入 在保证国家对生态建设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的前提下,一方面,在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项目的投资规模中,安排较大比例的科技发展专项经费,提高工程科技含量;另一方面,通过国际合作、横向联合、竞争课题与重大项目等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和改善科研条件,提高我国生态建设的整体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今后,特别要强调生态建设要向集约化、集团化、规
46、模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开发一片,成功一片,群众受益一片。 3.3 利用生物技术治理生态环境污染现代生物技术包括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等一系列生物高新技术的总称,它是以DNA分子技术为基础的新兴科技。现在不仅在农作物改良、医药研究、食品工程方面利用现代生物技术, 而且在治理环境污染和环境生物监测等方面现代生物技术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80年代开始生物技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已普遍受到世界各国和民间研究机构的高度重视,发展十分迅猛。与传统方法比较,生物治理方法具有许多优点:(1)利用生物技术降解污染物的分子结构,是处理垃圾废弃物最有效的方法,降解之后的物质还可以可以利用生物工程作为原料重新利用。这样不仅把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减轻到最小程度,既做到一劳永逸不留下长期污染问题,同时也对垃圾废弃物进行了资源化利用。(2)生物发酵技术对污染物质进行发酵处理,将污染物质转化为无毒无害的稳定物质,例如转化为水、二氧化碳、甲烷气体和氮气等,这种方法可以一步到位,避免污染物的多次转移而造成重复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