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沃文网! | 帮助中心 分享知识,传播智慧!
沃文网
全部分类
  • 教学课件>
  • 医学资料>
  • 技术资料>
  • 学术论文>
  • 资格考试>
  • 建筑施工>
  • 实用文档>
  • 其他资料>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沃文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中学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doc

    • 资源ID:858388       资源大小:2.55MB        全文页数:26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学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doc

    1、余炼雌靡眨独杠瘩灰哥弄炙范酒相茫栈辞速是收泵赔空允肛棚涡袭兼剿绣秘阔琳舌译雏藏晕鸯美卖锚咆扔圾炒徒御缓得嫌顽碗链诡右治嘿中学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化学教育硕士、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分析、文献查阅、网上研讨、教育调研、课题研究、专家报告、学习汇报【教学重点】以第一、二、三章为主要线索,以课内研讨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为基本方法,重点引导研究生结合新课改的课题及案例,深入理解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特征和新理念,学习总结与评价国内外中学化学课程改革成果与经验的基本方法。第一章 中学化学课程教材改革研究【教学目标】1、学会分析经济社会与教育改革的关系 2、学会总结和借鉴

    2、世界性课程改革的经验与方法3、了解我国化学新课程标准与教科书内容4、学会评价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就与问题【引 言】 学科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分科课程标准)课程(Curriculum) 教材教学进程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总纲) 课程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课程设计是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是学生通往社会的桥梁。今天的课程,就是明天的社会。探讨课程发展的趋势,必须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角度、全方位地放开视野作面面观,才会看到课程改革正由独木桥走向阳光道。【教学内容】第一节 知识经济向学校课程的挑战一、 知识经济的内涵与特征(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未来经济的多种描述后工业经济 信

    3、息经济 (美丹尼尔贝尔 I973年 (美、托夫勒 1980年 后工业社会的到来) 第三次浪潮高科技经济 知识经济 (英福菜斯特1986年提出) (l996年OECD组织提出)(二) 内涵: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基础上的经济。 (三) 特征1.以高科技为标志(1)知识增速快:19世纪每50年增加1倍,20世纪每10年增加1倍,当前3-5年增加1倍。有的未来专家预测,今天的科技知识将只不过是2050年的1%。(2)应用转化快:18世纪需100年,19世纪需50年,二战后需7年,当代微机6个月就有新一代。(3)产品科技含量高:用单位重量价格比表示科技含量,20世纪50年代钢材每

    4、公斤不到1元,70 年代微机每公斤1000多元,80年代后软件几乎无重量。高科技:具有高智力、高资金投入、高竞争、高风险、高效益、高潜能特点的微电子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海洋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六大科技群。 2.以信息产业为中心 3.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五增五减(1)传统制造业的就业人数下降,服务业就业人数上升,(2)生产第一线人数下降,经营管理人数上升(3)传统的体力劳动型就业岗位(蓝领工人)下降,技术型、脑力劳动型(白领工人)上升,(4)传统的办公室工作岗位下降,使用计算机及信息系统的工作岗位上升,(5)全日制就业机会下降,非全日制就业机会上升。4. 高素质人才是关键二、

    5、知识经济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影晌(一)带来了全新的教育产业观 教育发展 知识进步 经济增长;教育是事关经济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知识产业;引发了“教育产业化”的大讨论;启示之一:教育要适应和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育也要进入经济社会的大循环中去,启示之二:教育竞争又不完全等同于经济竞争,教育竞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千百万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还要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这是我们在各个时期要始终坚持的一条重要思路。(二)改变了政府、社会、个人的教育投资观认识到教育投资收益高于其他投资;采取了多渠道加大投入,公私并举、扶持和发展民办私立教育和高校扩招的措施。1973年美国教育社会学家、加

    6、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教授马丁特罗提出了工业化国家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学说:18-22岁年龄段的毛入学率:低于15%的人接受高等教育 高教进入精英阶段; 15%-50%的人接受高等教育 高教进入大众化阶段;超过50%的人接受高等教育 高教进入普及化阶段在精英教育阶段,高等教育是稀缺资源乃至是社会特权;在大众化阶段,高教大众化是现代工业社会的必然要求;普及高等教育,则是走向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必由之路。我国在1993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5,1995年为7.2,1999年扩招44%后毛入学率达10.5%(录取率45%),2000年为12.5,2003年毛入学率已达17%,2004年为

    7、19。到2000年,我国25岁至64岁劳动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仅为5.2%,而OECD国家这一指标的平均值为24%。我国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人才比重仅占1.38%,总人数不超过1000万人。可见,中国的大学生远未达到过剩的程度!1999年以来是我国教育发展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从“每十万人口各级教育平均在校生数”指标看,我国高等教育阶段由1995年的457人提高到2003年的1298人(1996为470人、1997为482人、1998为519人1999为594人、2000为723人、2001为931人、2002为1146人)。高中阶段由1610人提高到2523人(1999为2032人),

    8、初中阶段由3945人提高到5209人(1999为4656人)。2004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2072万人,其中研究生81.9万人(博士16.6万人,硕士65.4万人)、普通本专科1333.5万人(本科737.8万人、高职专595.7宛如人)、成人本专科419.8万人、网络本专科236.6万人。2004年全国共有普通、成人高等学校2236所,其中普通高校1731所,比上年增加179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684所,高职(专科)院校1047所。全国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769个。我国的高校扩招最初几年主要是通过内涵扩张形式实现的,即在原有高校内增大招生量,提高师生比。而从国外看,大众化过程通常会产生

    9、一批新的学校,美国是社区学院,日本是短期大学,韩国是私立大学,英国多是科技术学院,主要是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我国近年也出现了很多职业技术学院及民办高校(2002年已有105所民办高校具有颁发本专科文凭资格,2004年全国民办普通高校发展到226所,在校生139.6万人【含独立学院学生数】,比上年增长72.4,占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10.5。民办及其他高等教育机构1187所,注册学生数105.3万人)。举办民营机制的独立学院是我国高校办学机制创新与模式改革的一项重大突破,2004年全国共有独立学院249所,招生30.7万人,在校生为68.7万人。多元化办学体系开始呈现,民办教育在整个国民教

    10、育体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三) 我国人民群众教育投资消费观有了重大变化教育成了最有潜力的消费新热点。(四)我国的新教育投资政策实现了三大转变,取得了四大成果三大转变:1)在对教育经费投入的认识方面,实现了由一般到重点的转变。即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上已成共识。2)在解决教育经费投入的思路方面,实现了由一元化向多元化的转变。3)在解决教育经费投入的实践方面,走出了一条多渠道筹措的新路子。四大成果:1)以立法的形式提出并确立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20世纪末应达4%的目标,2)开征了地方教育附加费,进一步扩大的教育经费来源,3)初步建立起了非义务教育成本分担制,4)校办

    11、企业和勤工俭学收入逐步增加,成为弥补办学经费不足的又一条重要渠道。(五)呼唤全新的课程观和人才观当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五个统一 基础性 科学素养和人 全面发展 智力因素 自主精创造性 文精神 和个性 和非智 神和责任发展性 的统一 特长发 力因素 感的统一的统一 展的统一 的统一三、学校课程怎么办?一一滞后?同步?超前?既要使课程相对稳定,又要令其与科技进步保持一致并适当超前。既不能把所有科技成果都放到学校课程中,又不能把所有原来的基础知识都看成是老化了的知识,一概排除在学校课程之外。科技的变异性与课程的相对稳定性科技发展的无限性与课程的限定性学校课程的本体论与工具论第二节 世界性课程改革的

    12、特征调整培养目标,是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使现在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是各国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一、 三大措施 (1)加强道德教育、重视人格培养 (2)始终抓住基础课程,及时更新课程内容 (3)重视发展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 四大目标(1)基础知识的掌握;(2)基本能力的培养;(3) 价值观、态度与道德修养;(4)体能和健康教育、公民教育。三、五大理念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促进信息素养的养成;重视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四、六

    13、大趋势 (1)课程设置和门类的多样化、综合化; (2)减少必修课门数、降低毕业要求; (3)必修课学科分为不同水平和不同门类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4)选修课形式多样,类型丰富多彩; (5)缩小必修与选修课的比重,为学生的分化、分流提供保证;(6)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全面性、多样性。五、面向2l世纪的尝试(一)美国的勃勃雄心美国每隔10年就出现一次教改运动,其核心就是课程改革。著名的校改计划有派地亚建议、2061计划、2000年教育战略等。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在课程方面提出:“美国学生在4、8、12年级毕业时有能力在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学科内容方面能应付挑战”,最近特别

    14、强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二)英国的紧锣密鼓在英国教育史上,1988年将作为“历史性转折”而载入史册。英国1988年颁布教育改革法,首次提出推行国家课程,制定课程标准。1999年英国颁布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强调四项发展目标:精神方面的发展:自我成长,发展自己的潜能,认识优缺点,具有实现目标的意志;道德方面的发展:明辨善恶,理解道德冲突,关心他人,采取正确行动的意志;社会方面的发展:理解作为集体和社会一员自身的权利与责任,人际关系的能力,为了共同的利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文化方面的发展:理解文化传统,具有理解和欣赏美的能力。(三)日本、韩国、新加坡的步步紧逼日本每十年更新一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2

    15、002年实施的新课程,力求精选教学内容,留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教育指导思想突出四个方面: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和提高国际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掌握本质的基本内容和个性发展创造宜人的教育环境;鼓励每所学校办出特色和标新立异。韩国1997年开始的课程改革,强调实验、学习、讨论、自由活动、社会服务等亲身体验为中心的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入“区别性课程”,从1年级到10年级,数学、英语、朝鲜语、科学和社会等五科设置分层课程;11年级到12年级,大量引入选修课程。2001年新加坡课程改革提出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成为勇于革新、善于获取信息、富有创造精神的人,以适

    16、应21世纪的需要。课程内容进一步关注学生经验,反映社会、科技最新发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等方面发展的作用,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四)俄罗斯的跃跃欲试(五)中国的全面推进小结:巡视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动向,不难发现这样的粗略轨迹: 美、英:: 分散化 集中化; 日、俄、中::统一性 多样性其共同点就是努力使分散与集中、统一与多样达到恰到好处的结合点。 分散 美、英 日、俄、 中 集中多样 统一 第三节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与趋势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八次课程教材改革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至少进行了七次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目前正在

    17、进行的是第八次课程改革。前七次课程教材改革的简要情况如下:(1)1950年,我国开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本次改革出台了小学各科课程暂行标准(草案)(1950年8月)和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1950年8月),并于1951年依据这两个课程暂行标准修订、改编形成了第一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2)1952年,在第一次改革的基础上,出台了进一步修订的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草案)。1953年,依据新的教学大纲完成了全国第二套新教材的编写工作。这可看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次课程教材改革。(3)1956年,第三次课程教材改革主要对1952年的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草案)进行了修订,并

    18、出台了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修订草案)。在此基础上,重新组织编写了第三套中小学通用教材。(4)1963年,在各地实验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全日制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草案)出台,并于1963年秋季开始在全国使用新教材,即第四套全国通用教材。这次改革也可以看作是我国第四次课程教材改革。(5)1978年,“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在扭转错误的同时,国家组织有关力量对全日制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草案)进行了修订,并颁布了全日制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新教材的编写工作随后进行。1978年,第五套通用教材开始在全国使用。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五次课程教材改革。(6)1981年,原国家教委颁发了五年制中

    19、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1984年,又颁发了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草案)。198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公布,国家教委制订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阶段教学计划(草案),组织力量编制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的各科教学大纲初稿,并在此基础上编写形成了第六套全国通用教材。这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第六次课程教材改革。(7)1988年,原国家教委陆续颁发了“九年制全日制小学和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的初审稿,1990年,编写了第七套全国通用教材。同年,国家教委还组织修订了颁布于1981年的高中教学计划和颁布于1986年的高中教学大纲。1

    20、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试用)正式颁布。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七次课程教材改革。(8)第八次课程教材改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99年2005年)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历经五年的准备,在进行充分的国际比较、调查研究、经验研究与历史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当时中小学课程的某些弊端,以及社会发展对课程提出的新的需求,确定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总目标与六个具体目标。这一次课程改革是与当前国际上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潮流同步的。课程改革的准备与启动1996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在相关研究基础上,开始各方面的准备工作。研制和推出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研制(1993年)推出(1996年

    21、,12个学科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试验(1997年,山西、江西、天津)修改推荐(1999年11月)2000年秋10个省市试用高中新教材2001年扩大到24个省市区2002年扩大到全国1999年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的新变化:明确独立目标,确立两段设计。适当调整了培养目标,特别强调对高中学生在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和心理素质等五个方面的培养目标。将信息技术作为必修课纳入课程计划。初步改变了多年来只有“学科课”、“必修课”的模式,增加了“选修课”、“活动课”。并将活动课程发展为“综合实践活动”,规定为全体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从此构建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并行的两类课程,以及确立了必修、选修、活

    22、动三大板块式课程结构。降低理科课程难度,增强文科课程的人文精神。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推行了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我样化的方针,初步推动了教材的多样化。准备与启动工作历程1996年7月始,在深入推动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6所大学及中央教科所的课程专家对1993年秋以来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状况进行了一次全国性的调查,调查对象涉及9个省市的城镇、农村,包括16000多名学生、2000多名教师和校长以及50多位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员。通过这次调查,初步梳理了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在课程功能上过于注重传授基础知识,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

    23、容方面存在“难、繁、偏、旧”,课程评价方面过于注重甄别、选拔,课程管理上的过于集中,等等。经过认真考察、研究全球课程改革的动态和趋势,特别是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和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求出发,教育部认定课程改革是实现高质量基础教育的必由之路,必须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来实现培养目标的调整和培养方式的变革,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应答未来社会的挑战。1999年1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正式成立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2000年1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8所师范大学先后成立了“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1999年12月和2000年1月,教育部基础司召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启动会议,向北京师

    24、大、华东师大、东北师大、西南师大、华中师大、华南师大、西北师大、南京师大等高校,中央教科所、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等单位以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委(教育厅)公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申报、审批及管理办法和项目概览,公开招标。截至2000年3月,收到各大学、研究单位以及各地教委递交的参与评审方案共计261件。 2000年3月1618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召开第一次评审会议,采取匿名评审的方式,对各大学和研究单位申报的课题进行初审,并根据每一项目方案得票的多少,初步形成了各个项目核心小组的建议名单。 2000年4月1820日,召开了初审评委会的第二次会议,对各项目研制方案(初稿)和

    25、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委(教育厅)所递交的参评方案进行评审。 2000年5月1618日,召开项目复审委员会会议,委员会由柳斌同志担任主任委员,委员则包括两名两院院士在内的知名科学家以及中国史学会会长戴逸、北师大校长袁贵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组组长于润泽、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等。这次会议确定了首批34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组。 2000年7月,200多名专家参加的课程标准研制工作正式启动,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努力和反复修改,形成了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初稿。 2000年10月,陈至立部长和王湛副部长听取了课程标准研制和教材编写工作的进展报告,并对课程改革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 2000年7月200

    26、1年3月,先后共召开了7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核心成员会议,通过反复的研讨、修改、完善,形成了各科课程标准的征求意见稿。 2001年1月开始,各课程标准研制组在形成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在教育界内部广泛征求意见。 2001年1月,召开了实验教材出版工作会议,部署国家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工作。 2001年25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就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以各种形式多次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其中包括: 2001年23月,委托玉林、深圳、苏州、武汉、石家庄、大连等市教委以及西南师大、西北师大、福建师大在当地征求教研员、优秀一线教师和专家学者对课程标准初稿的意见。在9个地区近60万字的评估报

    27、告中,大家用诸如“催人奋进”“展现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新曙光”“春风扑面”等词语表达了对课程标准的认同。被征求意见的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各课程标准: 强调了创新精神,体现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突破了旧的学科知识体系,符合儿童的学习特点和需要。 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强调有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 突出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建议。 在介绍国外先进成果的同时,保持了民族性,等等。 同时,也提出了诸如:部分学科内容仍要求偏高,若干名词、术语表达不够严谨等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2001年23月,委托上海市智力开发研究所,在上海市政协、科协、欧美同学会及金桥工业区企业协

    28、会的协助下,请大型国有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国外独资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的67位高层领导(董事长、总经理、总工程师、总经济师等)对课程标准初稿提出意见和建议。企业界对新的课程标准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新课程标准: 体现了学科教育的国际发展趋势。 吸收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学科教育的经验和成果。 能保证学生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2001年45月,委托九三学社中央征求在京九三学社委员对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的意见,也得到一致好评。 2001年5月2324日,召开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审议会”,邀请了近百名著名学者(其中包括10多名两院院士)、特级教师等对17个学科的18本课程

    29、标准征求意见稿进行审议。专家们高度肯定了各学科课程标准。他们认为这些标准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将给基础教育带来积极的影响。与此同时,专家们也提出了一些修改和完善的建议。他们认为,课程标准已经比较成熟,应尽早公布,在实验中逐步完善。 2001年56月,各课程标准组充分重视各界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认真细致的甄别筛选,及时将各种合理化建议反映到课程标准之中。 2001年6月,各项目组再一次充分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各科课程标准实验稿。 2001年7月,17个学科的18本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公布,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1年4月2628日、5月30日6月1日、6月2526日

    30、,先后三次召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审查会议,对20个学科的50种教材进行了初审和复审。 2001年年初,在各地自愿申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推荐的基础上,确定了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8个市(县或区)为首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级实验区。 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1年6月,对首批实验区的近1000名教育行政人员、教研人员、校长和一线教师代表进行了三次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 2001年6月,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会后经国务院批准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总纲。 2001年7月,在

    31、大连召开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会议,邢署实验工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试点实验阶段。 2001年秋季,新课程开始在全国38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级实验区实验。 在以上过程中,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的成功召开,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各个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公布和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会议的召开等重要事件标志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正式启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和六项具体目标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

    32、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1、课程功能2、课程结构3、课程内容4、课程实施5、课程评价6、课程管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日程表第一阶段(准备酝酿阶段,1999年4月2001年6月)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研究制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义务教育阶段18科课程标准、编写20个学科的49种中小学新课程实验教材

    33、,同时,课程管理政策、评价制度、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均取得阶段性的成果。第二阶段(试点实验阶段,2001年6月2004年中)全面启动新课程的实验工作,国家和省两级先后进行新课程实验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探索、积累经验。第三阶段(全面推广阶段,2004年秋季起)全面总结国家和省两级实验区的经验,全面评估、广泛交流实验区的工作,全面推广新课程。从2004年秋季和2005年秋季起,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分别全面推广新课程体系。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组织与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实验及推广工作2001年启动实验,2003年基本完成实验阶段的工作,2004年进入推广阶段。2001年秋季,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

    34、标准(实验稿)及其实验教材在38个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开展实验;同时,探索三级课程管理的具体工作机制,探索评价、考试制度的改革。(我省芜湖市从2001年秋季起进行小学起始年级各科和初中物理的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实验)2002年秋季,义务教育新课程体系(包括三级课程管理的运行机制、评价制度等)进入全面实验阶段。根据各地的条件,原则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所属的每个地级市可确定一个省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以县为单位)。全国实验规模达到同年级学生的10%15%。2003年秋季,修订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方案、各学科课程标准、地方课程管理指南、学校课程管理指南和中小学评价与考试改革方案。在全国范围内,

    35、起始年级使用新课程的学生数达到同年级学生的35左右。2004年秋季,进入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的推广阶段。认真总结国家和省两级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区的经验,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广泛的交流,在此基础上,正式颁布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方案、各学科课程标准以及其他相关文件。起始年级使用新课程的学生数达到同年级学生数的6570%左右。2005年秋季,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原则上都启用新课程。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研制工作2001年全面启动普通高中课程的研制工作。2002年形成新的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与有关管理制度的方案,完成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起草工作。2003年开始组织新高中课程的实验与推广工作。计划于2

    36、005年正式颁布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各学科课程标准及其他相关文件。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1)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趋势;(2)从“双基”到“四基”的趋势;(3)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趋势;(4)课程综合化的趋势;(5)课程社会化和生活化的趋势;(6)课程体系三级管理的趋势;(7)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8)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发展的趋势。第四节 我国中学化学课程的设置与改革一、 旧中国化学课程设置中国化学课程的设置始于1865年,19世纪40年代,近代化学从欧洲传入中国,1855年具有化学教育的萌芽,1865年江南制造局附设机械学堂。化学课程的设置见下表。表4-1民国以前中学

    37、化学课程设置变迁表设置课程的依据或学校 年级一二三四五六1865年机器学堂化学1881年中西书院化学1895年格致书院星期六晚开化学课1898年西湖书院化学1902年钦定中学堂章程化学(大意)3化学(试验)31902年钦定高等学堂章程表4-2民国时期中学化学课程设置变迁设置课程的依据或学校 年级一二三四五六1912年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大要)4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大要)41922年北京高师附中第一部理化学(3)科学通论(2)5第二部工业科理化学(3)工业制造(1)4第三部商业科理化学(3)工业制造(1)4南开中学(文科)化学3(理科)化学6南京高师附中第二学期化学4理科

    38、预备组两个学期化学3江苏省立一中文科化学3上海中国公学高中部下学期应用物理化学各2(学分3)应用物理化学各2(学分4)理科下学期化学3理科上学期化学3下学期化学41923年6月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自然科16学分(每半年每周上课1小时为1学分)普通科第二组(注重数学和自然科学)必修,物理、化学、生物选习两项,每项6学分(等于6小时),至少12学分(至少6小时)1929年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自然科(兼采分科制及混合制)30学分(每学期每周上课1小时,课外自习约1小时)化学8学分(等于4小时)1932年教育部颁订正式课程标准上学期化学4下学期化学3上学期化学6下学期化学71933年中学规程上学期化学4下

    39、学期化学3上学期化学7下学期化学61935年修正中学课程标准上学期化学4下学期化学3上学期化学6下学期化学71936年修正中学课程标准上学期化学3下学期化学3上学期化学6下学期化学61939年教育行政改进案中等教育改进案上学期化学4下学期化学4上学期化学41940年修正中学课程标准上学期化学3下学期化学3甲组实科上学期化学5下学期化学5乙组文科上学期化学4下学期化学41948年修订中学课程标准上学期理化4下学期理化3上学期理化4下学期理化4上学期化学5下学期化学540年代南方如上海上学期化学34下学期化学34上学期化学5下学期化学5上、下学期大学程度化学3二、 新中国化学课程设置新中国成立以来

    40、,我国已先后在1952年、1956年、1963年、1978年、1986年、1990年、1996年、2000年颁布了8次教学大纲。2001年、2003年又分别颁布了义务教育及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校一般沿用旧化学教材,但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的中学化学课程多是翻译书,且内容杂乱,初中与高中不一贯,内容重复,学生负担重,教师教不完。鉴于此,教育部于 1949年11月和1950年2月召开理化教材精简座谈会,与会者同意以下精简原则,(一)理化教材应尽可能与中国生产建设实际相结合,自然科学各科彼此间应明确分工,删除重叠或陈腐部分。 (二)初高中之间不必要的重复亦应酌减,充实新的科学成就。

    41、1950年7月,发布了普通初中和普通高中化学精简纲要两部分。 其中初中共24章,描述性文字为20章,理论和概念4章。基本是描述性课程,但理论较深,如第八章“化学计算”中有阿佛 (伏)加得(德)罗原理,在第十四章“溶液、电离”中讲了简单离子反应等。同以往相比,它删去了一些内容,整个课程内容规定13种非金属、21种金属。工业方面的内容讲得多,如接触法与铅室法制硫酸,碳酸钠等制法以及铁的冶炼。农业方面,包括土壤成因、土壤主要成分、土壤与农作物关系等。有机部分讲得多,如第二十二章“有机化合物”和第二十三章“食和衣”涉及了烃、酒精、糖类、维生素、油脂、炼焦油、蛋白质等。全书力求全面系统,整篇教材中没有涉

    42、及实验及实验技能的培养。 高中也是24章,其中描述性文字15章,理论和概念9章。理论也较深,如化学平衡中涉及KSP、平衡常数,第十六章“电化学”中涉及金属电动势次序、电化当量等。工业方面的内容讲得也很多,如染料工业、制革、金属冶炼等。农业涉及较少。整篇中也没有实验部分。 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化学精简纲要都是以西方的教材为基础的,但开始时受到苏联的影响。 1952年4月,原教育部发布了中学化学科课程标准草案,与以前明显不同的是增加了实验内容。该课程标准草案总结了以前我国化学教育的经验,并开始吸取前苏联化学教育的一些经验。教学目标比较全面,强调化学知识,培养学生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良好习惯,注意理论

    43、联系生活和生产的实际,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启发学生的兴趣。 课程仍以描述性内容为主,内容庞杂,重复较多。另外,初高中课程标准中都有化学课本编制原则,这是以后大纲所没有的。 在东北,1948年开始组织力量编译苏联十年制学校理科教材。1950年春,中学化学教材出版并在东北试用,1951年,高中也使用编译本,1952年推广到全国使用。同旧教材相比,这套编译教材注意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视有关教育原理、原则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改革旧教材和教学法起了促进作用。 1952年12月,发布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这个大纲是以当时苏联最新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为蓝本编制的。该大纲规定的


    注意事项

    本文(中学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doc)为本站会员(精***)主动上传,沃文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沃文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点击这里,给沃文网发消息,QQ:2622162128 -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