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心论点:孟子建议梁惠王实行王道政治,以民为本孟子,战国中期皱国人,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他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他常采用“欲擒故纵”的辩论手法。孟子共7篇。1.概括本文所体现的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体会孟子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本文具体阐述了孟子的王道理想和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体现出孟子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战国时代的社会不平和阶级对立。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是:倡导仁政、反对霸道、消除战乱、发展生产,使人民不饥不寒,安居乐业。也就是富民爱民、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2.归纳文章的层次内容,理解本文以“民何以才能知多”为线索展开论说
2、的结构特点,体会孟子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艺术。第一层:梁惠王提出在灾荒之年,移民移粟,“民不加多”的疑问;第二层:孟子以战为喻,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办法,依然与邻国无本质区别,分析了“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三层:孟子具体而详细地阐述使“民加多”的措施和态度,指出要使民加多,就要有新举措,要不违农时,发展生产,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使人民的衣食住育均得到发展并能从中受益,并且不把过失归罪于年成。全文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展开论述。在第一段中,梁惠王认为自己尽心了,问为何民不加多?接着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为喻,说明梁惠王治国与邻国国君并无本质区别,从而揭示“民不加多”的原因,最后
3、,正面阐述如何使“民加多”的主张。这篇文章就充分体现了其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特色。首先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先以批评的态度揭露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然后马上又说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不好就可以使“民至焉”:这都是先抑后扬,先使梁惠王认识自己的错误,同时又给予其希望,让梁惠王明白他的错误其实是可以改正的,只要改正了就可以解决“民不加多”的困惑。在打消梁惠王矜傲情绪的同时,又能抓住他渴望民众拥戴的潜在心理进行诱导;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程序:这都是循循善诱的体现。让梁惠王认识到,只要实行王道,那么就有称王
4、天下的可能性。3.指出文中的比喻,说明其比喻意义,理解孟子散文善用类比法说理的特点。(1)用逃跑者“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什么质的差别。(2)用拿刀杀了人却说“非我也,兵也”作比喻,来揭露统治者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观点。孟子通过这两个比喻生动形象的佐证自己的论点,使单纯的说理变得妙趣横生,收到了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非常形象、生动而深刻的效果。4.认知文中的排比句,说明其表达作用。孟子在这篇文章中大量的运用排比句式,或递进、或类比,使文章气势雄浑,使自己的论述的观点更加具有说服力。(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5、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4)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秋水(节选)中心论点: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庄子(庄周),战国人,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他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庄子一书,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是他的门人和后学所作。1.理解本文“宇宙无限
6、、人的认识有限”的中心论点,体会其现实意义。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得主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简要地说,就是宇宙无限,而人认识有限。这一中心旨意,在今天多极并立的世界、多元共存的文化面前,还有着消解自我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积极意义。2.理解文章自始至终贯注着人的认识要受到空间、时间、后天教育限制的观点。“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比喻人的认识受时间、空间、后天教育的限制。3.认知本文以寓言方式说理、以对话形式展开的艺术特色。本文以寓言方式、对话形式说理,把一个非常深刻、抽象的哲学道理用具体的、形象的
7、、通俗的、浅显的形式表达出来,具有形象性、生动性、浅显性,很有特色。首先,在整体构思上,作者虚构了一个河伯与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通过两个神话人物的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观点。其次,文章开头设置了一段对河水和海景的描写,以具体景物的比照来隐喻河伯与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文章主旨。再次,通过援譬设喻的手段,来表达深微玄奥的哲理,而所用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层叠出,引人联想,发人深思,从而将抽象的道理阐发得十分鲜明透彻。4.说明文章开头景物描写对表达主旨所起的作用。本文开头有一段对河水和海景的描写,以具体景物的比照来隐喻河伯与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文章主旨,又为后面的类比论证
8、做了形象、生动的铺垫。5.认知文中的比喻句,说明其比喻意义,体会庄子散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比喻句有:(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2)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3)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磊空之在大泽乎?(4)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5)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通过援譬设喻的手段,来表达深微玄奥的哲理,而所用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叠出,引人联想,发人深思,从而将抽象的道理阐发得十分鲜明透彻。6.认知文中运用类比法、对比法、例证法进行说理的地方,理解例证与喻证的主要差别。文中运用了类比法
9、、对比法、例证法进行说理,这集中体现在文中的第二段。前面讲到的比喻排比句子体现了类比论证的特点;河水和海景的描写,河伯与海若的对话、海若讲话中个人与天地之间关系的阐述,都是用对比的手法阐明“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哲理;最后用五帝、三王、仁人、任士、伯夷、仲尼来证明人的认识之有限是例证法。这两者的区别有两点:一是思维、论证方式的不同,二是论据的不同。思维、论证的方式不同体现在:例证法只以个别证明一般,喻证法是以不同类而同性的事物证明同性;论据的不同体现在:例证法以同类的个别事物为论据,喻证法以不同类的个别事物为论据。7.认知文中的排比句,说明其表达作用。(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10、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其表达作用是比喻人的认识受时间、空间、后天教育的限制。(2)“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亳末之在于马体乎?”其表达作用是比喻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哲理,阐明个人的地位、认识之渺小。8.认知文中的反诘句,体会反诘是更有力的肯定。文中有4个否定性反诘句,以否定的形式表达了肯定的内容,4个反诘句,更有力地肯定了中心论点。五代史伶官传序(史论
11、文)中心论点:国家盛衰、事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人事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自称六一君士,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事信”、“言文”。1.识记本文是一篇史论。 这是一篇著名的史论2.理解文章“国家盛衰、兴亡的关键在人事”的中心论点。即封建王朝的兴衰不在天命,而在于人事,这里的人事主要是指人的主观努力。3.说明全文通过对比进行说理的方法。通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比,突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本所在,从而证明中心论点。4.认知文中的历史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在第二段话中采用了事实论据,其前半部分表现了励精图治、意气昂扬的历史事实,后半部分表现了事业衰败、国
12、破人亡的历史事实,这些都是最可靠的依据。理论依据主要存在于第三段话中, “满招损,谦得益”,这句话揭示了后唐庄宗的亡国原因。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巧妙地将这两者结合起来,使整篇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5.理解并记住“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等格言名句。这些语句精辟透彻,发人深省,教导我们事情成败往往在于人为,不要穷奢极欲,也不要耽于淫乐,否则将会导致国家衰败,自我灭亡,另外还要谦虚谨慎,注意细小琐事,要防微杜渐,不可骄傲自满,沉溺丧志。论毅力中心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败者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界的一个主要代表人物,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是康有为
13、的学生,号称“康梁”。1.认知本文的总论点是“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本文所提出的中心论点是“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2.理解作者所强调的核心观点是“只有毅力至强方能取得事业的最终成功”。为什么生活中有些人能够百折不挠取得成功,而另一些人遇到挫折就一蹶不振呢?关键就在于是否有毅力去克服困难。最终决定命运的是人的毅力,所以,当我们在学习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不应该退缩,而应更加奋勇,加强自己的意志力量,用毅力去克服它、战胜它、征服它,这样才会取得事业上的成功。3.说明全文通过正反对比进行说理的方法。本文自始至终都运用了正反对举的说理方法,从论证看,首先反复进行成功与失败两种结果的对比,然后阐述顺境与
14、逆境的对比;最后将“未成一篑”的造山者与“虽复一篑”的填土者对比。总之,作者从成与败、顺与逆、强与弱、彼与我等多个方面比照阐述,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得说明详细、具体、透彻,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4.认知文中的层递句式,说明其表达作用。本文有两处使用到层递手法:(1)对身处逆境时五种不同态度的描写,表现了毅力的重要性。(2)操舟者“我”的三种态度,从反面论证毅力的重要性。5.认知文中的比喻,理解其比喻意义。作者用“操舟”做比喻,说明只有具备至强的毅力,方能取得事业的最终成功。用孟子、孔子的话比喻,说明贵在坚持、毅力的重要性。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演讲稿)蔡元培,中国现代教育家,提倡“学术自由”,主
15、张“兼容并包”。1.理解演说中“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三大教育思想。一曰抱定宗旨,强调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非为做官致富。二曰砥砺德行,强调束身自爱,以德治校的思想。三是敬爱师友,倡导以诚相待,道义相勖。2.指出演说的针对性,体会其现实意义。当时北京大学校风颇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文中列举之各种腐败现象在校中确实存在。演说中虽对“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但对这类现象痛加针砭,大有催人猛醒之势。即使如今社会,在我们的大学中,这三方面的腐败现象也是存在的,对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有着一定的影响,蔡先生的演说仍然有现实意义。3.理解“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的内涵,体会精神独立、
16、学术自由的理念。蔡元培提倡的“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具有深刻的内涵,研究高深学问,非为升官致富,克服庸俗,正是为国家、民族发展,为科学进步,才是高尚的灵魂,体现着精神独立、学术自由的理念。现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大学生更应该具有这种精神。4.指出文中运用对比论证方法的地方,体会演说有破有立、观点鲜明的特点。“研究高深学问”和“皆有做官发财的思想”形成对比;“爱惜分阴,孜孜求学”与“放荡冶游”、“光阴虚度,学问毫无”、“误己误人”形成对比;“束身自爱”、“有以励人”与“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形成对比;“敬爱师友”、德国商店文明待客与“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形成对比。演说中的对比论证方法
17、,有破有立、观点鲜明。使得主旨突出,针对性强。5.体会本文情理并重,恳切告诫,既以理服人,又以情动人的演说风格。演说中有痛心地对腐败现象、道德沦丧、行有不正的指陈,讲述“三事”的三个段落,最后都用一个反问句来引出结语,可谓语重长。足以见蔡先生情理并重、恳切告诫、既以理服人,又以情动人的演说风格。6.体会本文亦文亦白,言简意赅语言特点。本文语言亦文亦白,将文言的简练典雅与口语的通俗明快于一体,诚为中国现代演讲之经典。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作用就是要使同学们继承中国语言优良传统、具有汉语简练、典雅、通俗、明快的语言表达能力。容忍与自由中心论点: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胡适,现代著名诗人、文史学者、思想家。1
18、.认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本文中的中心论点是“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作者分三个层次来阐发这一中心论点:首先从“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说起,说明“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接着指出“人类的习惯是喜同恶异”,揭示出容忍难以实行的心理根源;最后则指出“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的态度是极其错误的,强调“绝对之是”根本不存在。显然,这三个层次是逐层深入的。2.理解“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是不能容忍的心理根源。不能容忍的心理根源是普遍认为自己“不会错”,“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这是人性上的“喜同恶异”心理造成的。普遍的人性上的,心理上的习惯是人性和本能的体现,
19、却是缺乏理智的,是低级的而非高级的人的品行。作者在这里所讲的是一种高级的儒雅的修养,是难能可贵的度量。3.理解“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是不正确的态度。而不承认“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的存在,则是建立在“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理性观念基础之上的明智态度。在这些关于容忍的理念、度量和态度中,渗透着精神内核,那就是和而不同。4.认知文中的主要事实论据,说明其所证明的论点。作者选用了三个典型事实论据:(1)以年少时援引王制专制律条痛骂西游记和封神榜的事例,证明了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2)以宗教史上宗教改革派高尔文活活烧死了敢独立的思想、批判高尔文的教条的学者等科学家的事例,证明了心理上认
20、为自发“不会错”是不能容忍的根源;(3)以提倡白话文时的陈独秀“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的事例,证明了“绝对之是”根本不存在。5.体会本文从自己的经验教训说起、以典型实例为依据、深入浅出、明白清楚的说理风格。文章从自身的经验谈起,坦诚地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以身说法,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心灵距离,极具亲和力。作者不摆理论架势,将至理深意融化在平易的白话文中,排除了读者阅读和理解的障碍,极易被读者接受。这种文笔和态度,充分体现出胡适所倡导的“言之有物、明白清楚”的文风。这种文风,是一种胸有成竹、透彻于心、而后返璞归真、深入浅出的极高境界,故被誉为“大家风范”。咬文嚼字(文艺专论)中心论点:无论阅读或
21、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朱光潜,当代著名的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1.认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一是先讲斟酌文字与表达思想感情的关系。二是阐述了文字的直指意义与联想意义的关系、文字的习惯性与创造性的关系。2.认知文中的实例论据及其所证明的观点,理解本文所擅长的归纳论证方法。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接着就举出史记中人们熟知的“李广射虎”一段文字被王若虚改的索然无味的例子,来印证自己的观点。在阐述论点时,
22、往往先说结论,再广征博引,列举小说、诗歌、戏剧等方面的大量实例进行论证,不仅有理有据,而且能将抽象的概念或陌生的道理讲得有如日常生活经验那般浅显易懂。3.认知文中的理论论据及其所证明的“文贵创新”论点,理解本文所运用的演绎论证方法。本文中,引进“套板反应”的普遍原理,就是通过演绎法来论说文章语言贵在创新的道理。4.认知文中“月轮”、“月晕”的比喻意义,体会文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的不同特点和作用。直指意义比喻为月轮、联想意义比喻为月晕;“直指意义”是直接、明显而确实、易懂的,是一般文章中常见的;而“联想意义”是了解原事物特点的基础上通过相似、相关联想而派生的意义,与作者当时所处的状况、
23、情感相一致的,迷离而不易理解,但愿在文学作品中,却含蕴地表达一种意境美和情感美。吃饭中心论点:由吃饭的作用,揭示吃饭背后隐藏的名实相背的社会人情世态钱钟书,中国现代著名学者、小说家。长篇小说围城。1.概括各段的中心旨意,理解文章的总论点是揭示、嘲讽隐藏在“吃饭”背后的名实背离、相互掩饰的人情世态。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吃饭”的实质变成了“吃菜”,看出其中名实不符现象所掩盖的本质;第二部分肚子是人类的主宰,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肠胃;第三部分针对“给人弄得混乱颠倒”的社会现实,作者阐发了“和五味以调口”的传统思想,倡导了多元“相成相济”的和而不同社会理念。本文的总论点是由吃饭的作用,揭示
24、吃饭背后隐藏的名实相背的社会人情世态。2.认知本文所提倡的“和而不同”的社会理念。作者在文中提倡“和而不同”的社会理念,与我们当今的“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是一致的。作者针对“给人弄得混乱颠倒”社会现实,用音乐和烹调做类比,阐发了“和五味以调口”传统思想,倡导了多元“相成相济”的和而不同社会理念,即“和谐理念”。3.认知本文将吃饭、艺术、政治连类生发的地方,体会本文善于联想的特点。作者善于联想,巧借“吃饭”为题,通过各种类比联想和巧妙比喻,发表他对人生、社会诸种现象和问题的看法。如用“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这种名实错位的现象,通过相似联想、想到讨阔人的小姐,目的不在于女人而在金钱和地位
25、的现象,批判了爱财不爱人的金钱婚姻观;想到某些人研究艺术,总说是为了真和美,实际是为了利用艺术达到另外的目的,嘲讽了某些学者的虚伪嘴脸;想到最巧妙的政治家知道怎样来敷衍民众,把自己的野心装点成民众的意志和福利,嘲弄了政客心口不一和以公权谋私利的不良世风。这种类比联想和巧妙比喻,闪烁着活泼的思想和智慧光芒,体现了作者机智隽永的独特风格。4.认知文中的比喻句及其比喻意义,把握本文精于类比的论证方法。本文是显著的一个艺术特色是巧设陌生化的比喻,极具智慧。其中,如“吃饭有时很像结婚”比喻名实错位,“一碗好菜仿佛一支乐曲”比喻和谐社会,都具有出奇制胜审美效果。文章中采用了类比论证方法。用吃饭与吃菜的名实
26、错位类比结婚、艺术、政治的名不符实;用肠胃和头脑的关系类比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强调物质生活的基础地位、作用和精神生活的派生地位和反作用;用音乐和烹调的和谐类比和而不同的社会。5.认知文中的引证论据及其含义,体会本文广征博引,理趣横生的特色。作者文章的机智隽永的独特风格,表现在善于联想、巧设比喻、广征博引、类比论证等方面,这是由于作者知识广博、思想活泼、联想丰富、任性而发、洒脱自然的个性特征造成的,这也正是钱钟书的魅力所在。我的世界观(演讲词)中心论点:阐述了作者的人生观、政治思想和宗教感情。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创造者,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体会“人是为别
27、人而生存的”人生观的深刻意义。对他人劳动的新生对俭朴生活方式的向往,对别人的足够宽容,则是这一人生理念的具体体现,是他的真诚流露。对“善、美和真”的追求是他的人生理想,是这一人生的理念标准。对科学的热爱,以真理的执着追求是他对社会正义和社会责任感的强烈而具本的体现,是他报偿别人的劳动的最好方式。身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如此平淡,如此谦虚,如此真诚,正体现了作者深邃的见识、坦荡的胸怀和高尚的人格,实在难能可贵。2.理解“人虽然能够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这句话的自律和宽容内涵。文章第二段中引用了叔本华“人虽然能够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要的”名言,是演绎论证的大提前,这个结论是源于他对他
28、人的尊重,源于他对人的短暂生命价值的透彻感悟,源于他坦荡的胸怀和高尚的人格。3.体会作者献身于科学、艺术奥秘的“深挚宗教感情”。他的“宗教感情”,指的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奥妙”的虔诚心态,是对“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的追求和坚守,而决不相信有万能上帝和死后灵魂的的存在。他探索“奥秘”、探索“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的“宗教感情”,是基于“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理念的献身精神,同时也说明科学和艺术确有相通的底蕴。4.体会本文清纯朴实、深刻锐利、坦诚自然、洞明清晰的为文风格。本文具有清纯朴实、深刻锐利、坦诚自然、洞明清晰的风格,思想深远而言语朴实,见解独到而态度谦逊,坦率自然而真
29、诚涌到,正是作者人品在文风中的体现。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罗素,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1.理解主观臆断、自我中心主义和狂妄自大是产生愚蠢见识的根源。由于自以为是,有些原本不难弄明白的问题因不去探究而造成常识的错误。由于自高自大,将个人或集体的立场介入对事理的判断,便陷入了自我中心主义、性别中心主义、民族中心主义、乃至人类中心主义等认识误区,带着傲慢与偏见去认识自身与客观世界,就难免产生愚蠢的见解。2.理解坚持科学认知态度和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是避免愚蠢见识的基本方法。首先要有科学的认知态度。对凭观察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可用经验加以检验的,就要有充分的证据。其次要听取不同的意见,“兼听则明”,可以
30、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还可以发挥“心理想象力”。再次,客观世界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有些问题“本来就根本无法解决”,有些问题“没有明显正确的答案”,必须采取谦虚慎重的态度,才能克服自高自大。3.理解树立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观念是克服愚蠢见识的根本途径。克服愚蠢见识的根本途径就是要树立“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十分有限”这一基本理念。因为只有树立了这个基本理念,才能从世界观上,根本上地克服自以为是,自我中心主义和自高自大的认识误区,树立起谦虚谨慎、客观务实的作风。4.指出文中的例证及其所证明的论点。(1)用亚里士多德误以为妇女牙齿的数目比男人少、我自己就以为刺猬好吃油虫、古代和中古时代的著作家谈起
31、麒麟和火蛇来头头是道的三个例子,证明自以为是是产生愚蠢见解的原因之一,需要亲自观察去克服;(2)用发现自己对不同意见发起火来的两个范例,告诫读者认识问题要有充分的证据;(3)用自己年轻时期在多个国家住过很长时间,对削弱狭隘偏见的强烈程度很有好处的例子,证明多听取不同意见的方法避免愚蠢的见解;(4)用圣雄甘地对铁路、轮船和机器深表遗憾的例子,证明应当设想一下去与甘地辩论,从而体验自己是否论据充分;(5)举性别中心主义和民族中心主义的两个例子证明人们的狂妄自大,实际上这些问题有的“本来就根本无法解决”,有的“没有明显正确的答案”。5.体会本文通过“我”与“你”的“对话”口吻展开说理的效果。作者将一
32、个关涉哲学认识论的论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读者侃侃而谈,尤其是从头到尾使用了一般文章中较少采用的第二人称“你”,又引入“我”的生活经验作为论述的依托,使文章形成了“你”、“我”之间面对面谈话的表达风格,产生了亲切、贴切的效果。6.指出文中的假设句,说明其表达作用。本文还运用了比较法、全文的最后一句话就体现了这个观点,作者把人类所处的星球与茫茫宇宙作了对比,用其他地方的一些生物与人类的优越关系和人类与水母的优越关系作类比,其中的“不亚于”就是用于比较的词语。冯谖客孟尝君中心思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养生”风气和政治风貌战国策,原名国策、国事、事语、短长等,记录了战国初期到六国灭亡,各国政
33、治、军事、外交方面的动态,全书有十二国策,共三十三篇;对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互相辩难的言行。1.理解文中“尽烧债券”情节所体现的传统民本思想。“尽烧债券”这一生动细节,集中刻画出冯谖具有民本思想的远见卓识和临机大胆决断的性格特征。2.概括冯谖、孟尝君的性格特征。冯谖不甘屈居人下、报效知己、深谋远虑的奇特风采。孟尝君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品德。3.认知本文主要以行为、对话刻画性格的人物描写。在再三弹铗的情节中,三次弹铗是行为描写,但三次不同的要求用语言来表达,表现了冯谖不甘屈居人下和善于计谋的性格特点,孟尝君的行为和语言描写则表现了他宽容大度、礼贤下士。在“烧券市义”的情节中,对两个人都有行
34、为、语言的描写,则表现了冯谖的智慧和孟尝君的目光短浅。在“游说梁王”的情节中,对冯谖的行为和语言描写则表现了冯谖的足智多谋,善于巧妙利用诸侯之间的矛盾(齐王与梁王之间争夺贤才矛盾)为孟尝君争夺权利。在求“立宗庙于薛”的情节中,则只写了冯谖的一句话。却表现了他善于利用宗族关系中宗庙之重来保护孟尝君的政治地位,而孟尝君则只有言听计从的份了。4.理解本文主要采取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展现冯谖的形象。文中刻画冯谖的形象,主要采取了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开始写他“无好”、“无能”,寄食于人却再三弹铗而歌,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仿佛是不知餍足的小人。但当孟尝君召人收债时,他自告奋勇,挺身而出,迅速“市
35、义”而归。在孟尝君失势就国看到“市义”的奇效后,冯谖又作出了更远的谋划,为孟尝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从此高枕无忧,长保荣华富贵。由此可见,冯谖起初是故意深藏不露,有意试探,而在孟尝君礼贤下士、真情相待之后,才不遗余力地为之出谋划策,这体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一波三折、生动有趣的情节,既彰显出冯谖的独特个性,又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5.说明本文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的整体构思艺术。文中通过写冯谖由“贫乏不能自存”到三次“弹铗而歌”,由焚券市义不被理解到孟尝君说“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再由“有一窟”到“复凿二窟”的成功,保证了孟尝君“为相数十年”,在整体结构上一波三折,使全文波澜迭起,
36、姿态横生,达到了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垓下之围中心思想:记叙了项羽最后失败、身死乌江的一些史事片断司马迁,西汉夏阳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写的太史公书后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本纪”写皇帝,“表”文献性质,“世家”诸侯,“列传”各行各业值得书写。鲁迅称赞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1.概括本文所体现的项羽的性格特征。主导性格是勇猛无比、所向披靡,但也体现出其宁死不辱、多情、知耻、重义、仁爱的另一面。2.理解司马迁对项羽的历史评价。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在对项羽作盖棺论定时,既肯定了项羽起兵灭秦的重大历史功绩,又批评了他缺乏政治远见,项羽之所以失败的原因正是因为他政治上犯
37、了短视的错误,而专门凭借武力来经营天下的结果。3.概括文中的三个场面描写及其表现作用。本文通过三个场面的描写,塑造了一个个性特点十分鲜明的悲剧英雄形象。其一,在四面楚歌中霸王别姬,慷慨悲歌。表现了英雄多情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同时也暗示出项羽不善用人、众叛亲离的困境。其二,在东城“快战”中连斩数将,说到做到,展露了项羽勇猛无比的英姿,同时也表现出他爱逞匹夫之勇、不理解自己失败原因的悲剧性。其三,愧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宁死不辱,揭示了项羽内心世界中知耻重义的一面,同时也表现出他走投无路、只能一死了之的英雄末路心情。这种多角度的个性描写和心理刻画,大大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立体感。4.指出文中的细节描写
38、及其表现作用。司马迁写人物传记,善于在历史事实的关键环节进行合乎情理的艺术加工。“虞兮虞兮”的悲歌,成为“霸王别姬”的典型情节。“天之亡我”在项羽口中先后三次重复出现,充分表现出项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瞋目而叱”,吓退汉将杨喜数里,在失败关口仍见出项羽的英武气势。将宝马赠与乌江亭长,既是对亭长好意的报答,又是对战马的爱怜深情。最后自刎,对吕马童说“吾为若德”,则表现出对敌人的鄙视和视死如归的精神。这些有血有肉的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情致丰赡,艺术效果十分显著。张中丞传后叙韩愈,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澈、欧阳修、王安石、曾巩。1
39、.概括许远、张巡、南霁云的性格特征。张巡,忠心报国、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博闻强记;许远,宽厚谦和、为国让贤;南霁云,深明大义、嫉恶如仇、忠贞刚烈。2.认知本文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的特色。这篇文章最大的特色是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前半部分侧重议论,针对污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进行驳斥,在驳斥中补叙许远事迹,并高度赞扬了张巡、许远共同“守一城,捍天下”的历史功绩。后半部分侧重叙事,着重记叙了南霁云的动人事迹,并补叙了张巡、许远的其他轶事。两个部分既有上述分工,又有着内在联系,都紧紧围绕在赞美英雄、斥责小人主题之下,前者议论为后者的“纲”,后者叙事是前者的事实佐证。3.理解文中为许远辨诬的驳论着眼点的论证方法
40、。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就是韩愈针对污蔑许远的两种错误论点进行批评。用的是事实作为论据。4.辨识文中刻画张巡、南霁云形象所采用的肖像描写、行为描写、言语描写、细节描写诸方法,并说明其表现作用。使用了肖像描写,如写张巡,“须髯辄张”;得力于传神的细节描写,如写南霁云的拔刀断指、抽矢射塔,写张巡的超人记忆力和就义时的动作、语言,都是文中精彩的片断;语言描写,如贺兰强留南霁云,宴请他,南霁云说,“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5.认知文中的相互映衬和侧面烘托方法,说明其表现作用。作者注意让人物的不同性格相互映衬,如张巡的忠心报国、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博闻强记,许远的
41、宽厚谦和、为国让贤,南霁云的深明大意、嫉恶如仇、忠贞刚烈,一经互相辉映,就更加光彩照人。反面人物贺兰进明的卑劣行径,又有力地反衬出英雄们的磊落胸怀和凛然正气。种树郭橐驼传(寓言性传记文)中心思想:这篇人物传记带有寓言性质,作者借植树能手郭橐驼之口,揭露了当时“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端,阐发了“养民”治国的进步思想。柳宗元,唐代作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1.认知这是一篇借为人立传的形式生发议论的寓言性传记文。2.归纳文章的中心旨意,体会文中所体现的民本思想。本文是借植树能手郭橐驼之口,揭露了当时“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端,阐发了“养民”治国的进步思想。3.理解本文的整体类
42、比方法,指出文中诸多类比之处。本文说理,总体上采用类比方法:用种树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类比治民要“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用种树要“其莳也若子”类比做官要爱护老百姓,用种树要“其置也若弃”类比治国要让老百姓休养生息,用“他植者”种树“爱之太殷,忧之太勤”类比“长人者好烦其令”。如此层层类比,环环相应,说透了种树的原理,也就把治民的道理讲清楚了。4.指出文中的对比方法,说明其表达作用。文章阐述种树的道理,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郭橐驼与其他种树人对比。郭精于种树,其他人窥伺而不得;他植者中特别粗心、马虎、过于疏懒者,若不过焉则不及、与爱之过殷,忧之过勤相对比;种树的道理与做官的道理相对比。这一系列对比
43、,将种树过程中的是与非、正与误、利与弊都衬托得十分清晰。5.说明本文详略得当、前后照应的剪裁艺术。文章第三自然段中写“他植者”种树的两种错误态度时,略写态度马虎方面,详写“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方面,这是为了与后文中揭露“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端相对应,体现了本文详略得当、前后照应、脉络贯通的艺术特点。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司马光,北宋著名史学家,他纂修了资治通鉴。1.理解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原因,体会这一变革的必要性。“胡服”比较轻便利索,适宜于骑马作战;“骑射”能驰骋沙场,灵活机动,利于克敌制胜。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为了加强战备,巩固国土,防御周边邻国的侵犯,雪洗先前受欺的耻辱。这在当时是必要的,有
44、积极意义的。2.体会文中所体现的抓住关键、重点击破、耐心说服、以理服人的改革成功途径。赵武灵王欲“胡服骑射以焦柏星”时,“国人皆不欲”,群臣均反对。面对这种情况,赵武灵王没有退缩,而是坚持改革。他采取了正确方法来推进这一举措:一是靠耐心说服,不强制推行;二是以朝中重臣、自己的叔父作为突破口;三是亲自登门说服工作;四是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所以说“抓住关键,重点击破、耐心说服、以理服人”是赵武灵王改革成功的途径。3.认知本文主要通过对话展开说理、刻画人物的表现方法。本文主要通过对话展开说理、刻画人物。文章主要写了三段话。一是使者带的话,有理有情,既讲原则又有希望,完全符合赵武灵王既是君王又是侄子的
45、身份;二是公子成的话,先讲儒家的大原则,又指出他认为的胡服骑射的不对之处,最后以委婉的口吻提出希望,也完全符合他既是臣子又是叔父的身份;三是赵武灵王亲自讲的话,以国家利益为重,以受辱的历史为耻,最后严厉指出公子成反对胡服骑射的错误性质,有理有据,环环推进,势如破竹,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两段话既表达了他忧国忧民,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又表现他勇于变革、坚持变革的决心和办事、说话的智慧。4.比较赵武灵王与公子成的不同观点,体会变革精神的普遍意义。赵武灵王具有法家“法后王”的思想,主张积极进取,实行“胡服骑射”,“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公子成受儒家的“法先王”思想影响,墨守成规旧习,主张遵“圣贤之
46、所教”、“古之道”,沿周朝之“礼乐”,顺“人之心”。这场改革具有多方面的历史文化意义。它提示了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由车战转变为“骑射”的重要一页;体现了古代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也是古代思想文化方面的一场改革。赵武灵王勇于变革,坚持变革的精神,善于变革的智慧,今天看来,仍值得我们学习。前赤壁赋(文赋)中心思想:表现作者力排遣政治失意带来的苦闷,适意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与父苏洵、第苏澈合称“三苏”。1.识记这是一篇文赋,继承了赋体主客对话的形式特征。文中继承并发展了赋体的传统表现手法主客对话,抑客伸主(贬抑客人的主张,伸张主人的见解)。文中的主客对话,实则代表了作者思想中
47、两个不同侧面的矛盾斗争。2.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体会苏轼适意自然的人生哲学。文的中心思想是:表现作者力排遣政治失意带来的苦闷,适意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文章通过泛游赤壁所见所感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故作旷达到陷入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他身处逆境仍适意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在极端失意时能忘怀得失,处之坦然,这是很难得的。3.把握本文“乐悲乐”的情感变化线索。文章以作者感情的变化为贯串全文的内在线索,先写因泛舟江上而生遗世独立之乐,再写听到箫声呜咽而兴人生无常之悲,最后经过相互辩驳,认识归于一致,终于“喜而笑”,精神得到了解脱。4.指出文中描绘江水、明月、清风的写景句,说明景物描写与抒情、说理的关系。文中描写江水、明月、清风的地方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等。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力求写景、抒情、说理三者的融合统一,借江水、明月、清风等自然景物,来抒发遗世独立的旷达之情,阐明事物具有变与不变两重性的哲理,宣泄适意自然的审美化人生哲学,极富理趣之美。5.理解文中主客对话实质上反映了作者思想中两个对立的方面。文中的主客对话,实则代表了作者思想中两个不同侧面的矛盾斗争。作者把政治失意的苦闷通过“客”来宣泄,把乐观旷达的情怀通过“主”来表现,最后“主”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