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创作)题目:从车辆自身角度分析如何提高车辆行驶安全性 汽车A柱盲区优化设计 学生姓名: 学号: 所在院系: 交通工程学院 专业: 交通运输 入学时间: 2008 年 9 月导师姓名: 职称/学位: 讲师 导师所在单位 完成时间: 2012 年 5 月15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道路覆盖率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条件也有了本质性的改变,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更多的道路安全问题。调查显示我国每6秒钟就有一人因交通受伤,每1分钟就有一人死于交通,可见交通安全问题极其严峻。作为交通的主要参与者,人的生命首当其冲的受到了威胁,加上财力、经济损失,后果不堪设想。由于汽车A柱盲区的存在,
2、在驾驶员驾驶车辆进入弯道时,可能会导致侧面碰撞的事故,影响了驾驶的安全性;或者司机为了避免事故的发生通常需侧身前倾以观察前方(特别是左前方)路况,影响其驾驶的舒适性。对于老驾驶员来说,根据他们多年的驾驶经验或许存在一定的方法能够减小A柱对其视野的影响,但对于一般的驾驶员来说,尤其是新手,A柱盲区是个不小的问题,当坐进驾驶室就会感觉视野变得非常狭隘。调查显示很大一部分的交通事故是由于A柱形成的盲区所致,而且一直以来A柱盲区问题也是所有汽车厂家致力研究的问题,能够缩小A柱盲区,对于安全行车意义重大,本文即将讨论如何缩小A柱盲区问题。 关键词:道路安全 A柱盲区 优化 ABSTRACTSince r
3、eforming and opening, our countrys road coverage has been turn the world upside down change, road conditions have substaintial sex change, but it is more the problem of road safety.My survey shows that every 6 seconds a person because of traffic injuries, there is every 1 minutes people die in traff
4、ic, traffic safety problems of extremely visible.As the main traffic participants, be the first to bear the brunt of the persons life is threatened, with financial, economic loss, consequences be unbearable to contemplate. As a result of automobile A column blind area exists, in driver vehicle into
5、corners, may result in side impact accident, affecting driving safety; or the driver in order to avoid accidents are usually required to observe the front side forward (particularly the left front) road, influence the driving comfort.For the older drivers, according to their years of driving experie
6、nce, there may be some method can reduce A column on the vision of the impact, but for the average driver, especially for novices, A column blind is not a small problem, when sitting in the cab will feel very narrow field of vision.Investigation shows that a large part of the traffic accident is due
7、 to A column formation caused by blind area, and since A column blind area problem is all vehicle manufacturers to research questions, can reduce the blind area of A column, for safe driving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how to reduce the A column blind area problem.Key words: road
8、safety , A column blind area , optimization 目 录第一章 概论11.1研究背景11.2道路交通安全发展概况11.2.1国内道路交通事故发展概况11.2.2国外交通安全发展概况31.2.3现有的运用于车辆上的安全技术3第二章 道路交通安全行驶的影响因素52.1驾驶员因素52.2车辆因素52.3 道路因素52.4 交通环境因素6第三章 汽车A柱盲区优化设计方案73.1 A柱定义73.2 A柱盲区形成原因及后果73.3 A柱盲区优化方案7第四章 结论12致 谢13参考文献14 第一章 概论1.1研究背景1886年,德国人卡尔本茨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辆汽车,开
9、始了世界真正意义的汽车时代,到如今已经整整121年了。应该承认,汽车的出现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交流插上了翅膀。然而它又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给人类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由它所造成的道路交通事故也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和苦痛。 进入21世纪之后,全世界每年死于汽车事故者已增至70万人之多,还有10001500万人伤残。目前,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的研究报告显示,全球每年大约有120万人死于交通事故,另有大约5000万人因交通事故而受伤。交通事故成为人类死亡的第五大要因,仅次于心脏病、癌症、突发病(中风)和肺炎。交通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全球每人每年分摊经济损失80美元。1.2道路交通安全发
10、展概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道路里程逐年增长,交通基础设施条件也逐渐改善,随之而来的就是交通事故的频繁增加,仅仅2002年,中国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受理的交通案件就达到了773137起,共造成109381人死亡、562074人受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33.24亿元。在2002年的各类死亡事故中,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占78.5%。道路交通事故的大量发生已经直接影响到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阻碍了中国人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步伐,并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也给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1.2.1国内道路交通事故发展概况国内道路交通的突出特点是混合交通,这就给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带来了许多麻烦,加之国
11、内道路等级低(全国公路里程由180余万km,其中高速公路仅3万多km,一、二级公路里程也才30余万km),车辆性能较差,管理法规尚不十分完善,执法中宽严弹性过大,执法人员素质也有待提高,所有这些都是导致国内交通事故率较发达国家明显偏高的重要原因。仅就1997年的情况看,全国发生道路交通事故30.42万起,死伤26.4万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8.5亿元之多。2002年全国道路交通事故773137起(占全国各类事故的72.02%),死亡109381人(占各类事故死亡人数的78.47%)。2009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3.8万起,造成67759人死亡、275125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9.1亿元。
12、2001年至2011年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如表1-1所示。强烈扰乱了人们的生活,严重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可见,加强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研究,建立更为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力争减少公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对提高我国城市道路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增加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2001年到2011年交通事故发生起数和死亡人数如图1-1和1-2所示。图1-1我国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发生起数图1-2我国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2006年,中国汽车市场产销量双双超过720万辆,这个数字不仅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销售市场,还宣告了中国已经进入汽车社会。随着城市建设不断加速,我国的高速公路及高
13、等级公路已位居世界前列。无疑汽车的发展促进中国社会和经济繁荣。然而,在骄傲和自豪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是已成为世界上因交通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中国每年因交通死亡的人数在10万人左右,占全世界的五分之一。中国汽车拥有量仅占全球的1.9%,死亡人数却占20%。1.2.2国外交通安全发展概况 据1992年Transport research Laboratory of Overseas Development Administration统计,全世界每年发生的交通事故中有30万人死亡,1000-1500万人因交通事故而受伤。1994年全球每年的交通事故中有50万人死亡,也即全球每分钟有1
14、人死亡,有15000万人遭受交通伤害,其中有1%致残,每年因交通事故要支出的财政费用上亿美元。1994年德国环境预测学会(the Environmental and Prognosis institute in Heidelberg, Germany)估计:在1995-2030年期间,如果今后机动车交通仍按1994年趋势发展,以1995年各国家的人口数据为依据,全球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将是法国人口总数的90%,受伤人数是中国人数的90%。目前全球机械化水平的进一步发展,这样的形势必将更为恶劣。所以道路安全问题是全球性问题,世界各国都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致力于道路安全性研究。1.2.3现有的运用于车
15、辆上的安全技术汽车的行驶安全性主要包括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鉴于安全对行车的重要性,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一直致力于汽车行驶安全性的研究。目前,在主动安全性方面比较成熟的技术有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具有防滑、防锁死功能,能有效提高制动性能,防止甩尾、侧滑;、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EBD),能自动调节前、后轴的制动力分配比例,提高制动效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短制动距离,并配合ABS提高制动稳定性;还有驱动防滑装置(ASR),可以避免车辆加速时驱动轮打滑,维持车辆行驶方向的稳定性。此外在保障车辆稳定行驶方面还有相应的安全系统,如牵引力控制系统(TRC),能使汽车在各种行驶状况下获得最佳的牵引力,减少
16、光滑路面上打滑现象的发生;电子稳定装置(ESP),不但控制驱动轮,而且可以控制从动轮,在转向不足时,还可以校正方向。被动安全性方面的保障措施有安全气囊、安全带及安全带预收紧装置、安全车身(GOA车身) 、转向柱能量吸收装置等。第二章 道路交通安全行驶的影响因素提起交通安全,人们自然会将它与交通事故联系在一起。对于大多数交通事故来说,看似偶然现象,却有必然因果关系。有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行为,没有发生交通事故是侥幸,发生交通事故是必然的。从人、车、路和交通环境四方面加以分析,就不难看出事故的因果关系,就能找到预防交通事故的途径,就会避免交通灾害的发生。2.1驾驶员因素人是交通安全的主导因素。交通
17、安全关键在于人,人对交通安全有什么样的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事故统计数据表明,有8085的交通事故是由人的因素造成的。在各类交通参与人中,驾驶人至关重要。影响驾驶人的因素较多,既有短时因素又有持续因素,短时因素包括疲劳、情绪、酒精作用、药物作用、病理作用等,持续因素包括智力、驾驶技术和驾驶习惯、个性与态度、身体病残、感知缺陷等。因此,研究分析影响驾驶人行为的因素,严把驾驶人交法关、技能关、体能关,加强驾驶人队伍教育和管理,是确保道路交通安全的前提。 2.2车辆因素车是交通安全的关键因素。有什么样状况、什么样类型的车,就会有什么样的交通安全结果。相对于自行车和其它非机动车来说,机动车是交通强
18、者,是众多交通事故的“罪魁祸首”。车辆种类不同、性能不同,造成的事故后果大小不同,就某种车辆的自身而言,影响机动车安全性能的主要因素有转向系统、制动系统、车轮与轮胎、灯光等,根据相关数据统计,由于车辆本身因素所造成的交通事故,发达国家占5,发展中国家占10。因此,国家技术监督部门要严把车两技术关,交警部门要严把车辆检验关,运输企业、车辆所有人要严格车辆维修、保养,作到不合格或安全技术状况差的车辆不出厂、不上路,才能保证交通安全。2.3 道路因素道路是交通安全的基本因素。据统计,10的交通事故直接与道路条件有关。道路的设计是否合理、质量是否合格、等级是否到位,标志、标语、标线等交通设施是否齐全、
19、醒目、有效都直接关系着交通安全。目前,在很多地方仍然存在道路现状与现代交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一是城市中的道路网多数在马车时代形成的,与机动车的高速性不相适应;二是道路的建设本身是一种慢变化,而车辆交通量的发展本身是一种快变化,道路的发展与车辆的发展不相适应;三是道路只是在规划、设计与建设时人的因素起作用,而车辆是时时刻刻都是人的因素在起作用,人是有意识且具有社会性的,因此,道路与车辆在意识与社会性方面存在不相适应。要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就必须改变这种不适应的现状。2.4 交通环境因素交通环境是交通安全的综合因素。交通环境对交通参与者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词语。然而,相当一部分群众在参与交通过程中,
20、却往往忽视了交通环境,导致了本不该发生的事故发生了。交通环境是一个随着条件变化而改变的,不同的交通工具、不同的道路状况、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条件、不同的交通参与人群都有不同的交通环境。因此,交通参与者要重视交通环境,熟悉交通环境,针对不同的交通环境采取不同的参与方式,采取积极的避险措施,才能享受交通资源,才能确保平安出行。人、车、路、交通环境四大要素,在交通过程中的影响不同,本文主要从车的角度入手,研究提高行车安全性的方法。第三章 汽车A柱盲区优化设计方案3.1 A柱定义什么是A柱,A柱就前档风玻璃与前门玻璃之间的夹角的支撑柱。当司机开车过程中,由于A柱加上前档风玻璃的黑边宽度在一定程度上挡
21、住司机视线,司机看不到的区域就是A柱视野盲区,每个汽车厂都在设计上尽量减少A柱视野盲区,目的就是为减少交通事故。但该问题依然存在,只是各厂家减少程度上不一样。3.2 A柱盲区形成原因及后果A柱的作用主要是增强和加固车身。不同车辆的A柱,其形状大体相同,不同的是粗细程度。A柱截面越小就越有利于安全行驶和舒适驾驶。开过车的都知道,汽车在弯道行驶时驾驶员的视野都会被A柱挡住部分,这样就会不能完全看到车外的情况,容易出事。按照有关规定要求汽车设计时的双目重叠角一般为56度。但是从舒适性和安全性角度考虑,这个重叠角还是越小越好的,毕竟多数司机在即将进入弯道时都会将身体前倾。反之,截面越大有利于提高事故时
22、驾乘人员的安全性。A柱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车身的强度,在遇到撞车、侧翻等事故时,A柱的变形量很小可以维持较大的生存空间,这样驾乘人员的生存希望也会更大。可见,A柱的截面大小存在着两难的选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设计者想出了很多办法,如设计一个三角窗,的确使A柱盲区有所改善,在很多车型上也有所应用。但是强度或者说是承载力仍然不能不是问题,所以减小A柱盲区最关键的还是在舒适性和强度这两点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3.3 A柱盲区优化方案出于强度的考虑,现有的A柱不予取消,而能做的就是想办法能“透过”A柱看到外面的世界。第一种方法是A柱采用网状结构设计并安装玻璃。如图4-2,A柱采用这样的设计,在空白处安装上
23、高强度玻璃。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玻璃用的是高强度的车用安全玻璃,即钢化玻璃。钢化玻璃是一种淬火玻璃制品,将玻璃加热到一定的温度,然后迅速冷却,玻璃内就会形成很大的均匀分布的内应力,玻璃的强度和热稳定性都会提高,能经受较大的冲击。钢化玻璃破碎后会碎成细快,而且没有锋利的边角,随意触摸都不会擦破皮肤,因此被称为是安全玻璃。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陆续制定了有关法规,要求所有的机动车上必须使用安全玻璃。安全是车用玻璃的首要目的,此外还要达到防止炫目的目的。总得来说这里使用的玻璃应满足4个要求:1、安全性能。包括抗冲击性、耐磨性、抗穿透性、耐热性、人头模型冲击性、透光度、光畸变、副像偏离、耐辐射性及耐湿性等;2、
24、外形美观;3、节能。主要指轻量化,以达到降低油耗或减少空调费用的目的;4、附加各种特有的先进功能以追求舒适方便的汽车生活。 钢化玻璃的安装使用要达到其主要的性能指标。钢化玻璃的性能指标为透视率、抗冲击性及碎片状态,按照GB9656-2003的规定进行检测。钢化玻璃其实是一种预应力玻璃,卫提高玻璃的强度,通常使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在玻璃表面形成压应力,玻璃承受外力时首先抵消表层应力,从而提高了承载能力,增强玻璃自身抗风压性、寒暑性、冲击性等。个哪个好玻璃的主要优点有两条,第一是强度较之普通玻璃提高数倍,抗弯强度是普通玻璃的3-5倍,抗冲击强度是普通玻璃5-10倍,提高强度同时也提高了安全性。第二
25、是承载能力增大改善了易碎性质,即使钢化玻璃破坏也呈无锐角的小碎片,对人体的伤害极大的降低了。化学钢化玻璃的耐急冷急热性质较之普通玻璃有2-3倍的提高,一般可以承受150LC以上的温差变化,对防止热炸裂有明显的效果。图4-2 A柱结构图a图4-2 A柱结构图b这样的结构同样具有很强的承载性,很多的建筑骨架或者是塔吊骨架都采用了这样的结构,在发生撞击或倾覆事故时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形,给驾驶室留有很大的安全空间。要注意的是这样的结构一定要将两侧边缘设计的相对较粗,而中间的斜向条状结构设计的相对较细些,另外空白处安装上钢化玻璃。从图中的形状可以看到驾驶员能很好的观测到车外的情况,并且其形状也很美观、时尚
26、。这样的结构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因为其是镂空结构,所以仅使用与车身相同的材料是达不到必须的强度的。可见其缺点就是对材料的要求更加严格,若强度不够,在发生碰撞时可能导致A柱变形而威胁驾驶员的安全。第二种是安装室内前视镜。所谓室内前视镜,就是指在驾驶室内安装像后视镜那样的反光镜,但观察的范围是车辆的外前侧面。这种镜的原理和后视镜是一样的。通过下面的图4-3来作个说明图4-3 室内前视镜示意图在图中A柱的内侧白色饰板上安装反光镜,左侧反光镜安装的角度以能观察到车身外侧右前方范围内的景物为基准,右侧反光镜安装的角度以能观察到车身外侧左前方范围内的景物为基准,镜子的长度可根据A柱的长度而定,能方便观察到车
27、身外前方范围即可。此外,前视镜的角度设置为可调的形式,不同的驾驶员可根据自己的习惯调整镜子的角度,使观察更舒适方便。相比之下,这种方法既简单方便又低成本,会是个不错的选择。不过在选材方面一定要注意,这种镜子不能选择普通的镜子,最好选择像汽车挡风玻璃那样的钢化玻璃,安装在驾驶室内的前视镜必须具有很好的强度,并且不能像普通玻璃那样碎了就会散落。在车辆发生撞击或者倾覆事故时,前视镜不至于容易破碎,就算是破碎也得保证破碎了的玻璃不会飞溅出去伤及驾乘人员,这点非常重要。对于价格不算太高的和悦轿车来说,如果花费很大的财力在减小A柱视野盲区上未免有些得不偿失,其性价比也会随之降低。但是如果采用这种方法在室内
28、安装前视镜,既没有增加太多的成本,又会增加和悦轿车的特色之处,相信定会大大提高其销量。在现如今这样广泛的市场上,汽车的品牌、型号、配置千变万化,同样价位的汽车品牌太多,购车人如何选择,除了看性价比,还应该考虑的就是车辆的安全性能,开阔的视野无疑是安全驾驶的重要因素。前视镜的结构原理是这样的。大家都知道后视镜有一个视界的问题,也就是指镜面所能够反映到的范围。业界有视界三要素的提法,即驾驶者眼睛与后视镜的距离;后视镜的尺寸大小和后视镜的曲率半径。这三要素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当后视镜的距离和尺寸相同时,镜面的曲率半径越小,镜面反映的视界越大。当镜面的曲率半径相同时,镜面的尺寸越大,镜面反映的视界越大
29、。但是,事物总有两重性,虽然镜面的曲率半径越小视野范围越大,但同时镜面反映的物体变形程度也越大,这有些像“哈哈镜”,往往会造成驾驶者的错觉。从行车安全的角度出发,有一个映像失真率的问题。行业标准规定,平面镜的失真率不得大于3%,凸面镜的失真率不得大于7%,要求不能反映有歪曲变形的实物图像(新法规已取消对失真率的要求)。因此,镜面的曲率半径就有一个限制范围,行业标准规定外后视镜的曲率半径r不小于1200mm,内后视镜的曲率半径为无限大(平面镜)。此外,还规定了曲率半径的偏差范围(详见GB15084)。所有这些关于后视镜的标准也正是前视镜的标准。同时,前视镜也有一个反射率指标。反射率越大镜面反映的
30、图像越清晰。反射率的大小与镜内表面反射膜材料有关。汽车前视镜反射膜一般用银和铝为材料,它们的最小反射率为80%。高反射率在一些场合会有副作用,例如夜间行车在后面汽车前大灯的照射下,经内后视镜的反射会使驾驶者产生眩目感,影响行车安全,而且前视镜安装在A柱内表面,在驾驶员的前方,驾驶员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会看到镜中的景象,所以前视镜一般采用菱形结构设计,虽然镜面也是平的,但其截面形状是棱形,它利用棱形镜的表面反射率与里面反射率不一样的特点,达到无眩目要求。白天采用反射率为80%的银质或铝质里面反射膜,晚上则用反射率只有4%左右的表面玻璃。为此,晚上只需略微将白天位置的前视镜转动一下角度就行了。不过
31、也可以采取一种自动变色(Auto-Dimming)的前视镜,它的电子感光检测器能自动分辨外界的自然光和强加光源,通过电流变化在几秒钟内调节镜内的液晶材料,从无色变到有色以调节前视镜的反射率,从而解决眩目问题。驾驶者眼睛与前视镜的距离,也就是前视镜的安装位置,直接影响到前视镜的视界、清晰程度,对行车安全很重要。因此,前视镜的安装位置要求达到行业标准的视界要求;控制方式有电动式和手动式。电动式前视镜的镜片后面装有驱动机构,它由小型可逆式直流电动机、减速齿轮、电磁离合器组成,驾驶者在车内控制开关对前视镜进行上下左右调整,调整范围30度以内。手动式外后视镜多采用线缆驱动-杠杆式,驾驶者在驾驶座上摆动车
32、内相应的小手柄,即可上下左右调整镜面角度,这种手动前视镜的结构比较简单,一般装配在经济型轿车上。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由于前视镜距离驾驶员距离较近,而且行车过程中镜中的景象飞速变化,会使驾驶员产生眼花缭乱的感觉而影响安全行车,这也有待进一步完善。第四章 结论汽车有价可以复制,生命无价不可复生,现代汽车必须讲究安全性。我们所熟悉的沃尔沃轿车,就以其安全性著称。世界各大汽车厂商都致力于汽车安全性的研究,不断开发出新的技术措施来保证人员及车辆的安全。虽然很多高科技技术在汽车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立足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理念,本着以最小的成本达到利益的最大化的原则,本文就提高汽车行驶安全性方
33、面提出的建议并非以强大的高科技作为技术支持,现在就本文提出的几点建议作出如下总结:A柱的盲区是必然存在的,它不能完全消除而只能力求减到最小,主要的解决方法可以分为这几类。第一,对A柱的结果进行调整,采用结果稳定、承载力强的网状结构模型,既保证了车身强度,也给驾驶员提供了更宽广的视线;第二,安装室内前视镜,这种镜子的基本原理与后视镜相同,只是观察的区域不是后方而是前方,因此称为前视镜。以上两方面建议是针对汽车存在的安全方面不足问题而提出的简单易行的方案。A柱的盲区一直是汽车无法抹去的阴影,很多交通事故的发生就是因为A柱盲区的存在,驾驶员无法准确及时的观察到车外的环境,因而没有做出正确的避让措施。
34、文中提出的A柱盲区优化方案简单易行,尤其是第二种方案,在原有结构的基础上稍作改进即可,可以大幅度减小A柱形成的盲区。可以说A柱盲区问题并不是某个车上存在的问题,而是所有汽车厂商都致力攻克的难题,加上自我能力的有限,所以文中提出的几点建议难免存在自身的不足,当然这也是下一步要研究的重点。致 谢本论文是在导师 老师的严格要求和精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的构思、开题,到论文的每一细节部分都凝聚着导师的心血。是老师的悉心指导我才能完成此篇论文的撰写工作,在此对您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所引用的所有文献的著者、编者,是他们的研究成果丰富了我研究的内容,并给我以指引和启示。由于研究水平和经验的限制,有疏漏之处,
35、敬请辅导老师指教。参考文献1何虔,2002年全国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特点J,2003,(6),80 2于学华,汽车平顺性技术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3柴毅,智能化汽车主动安全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2001年 4李清明,行驶跑偏故障的诊断与分析,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09月 5薛友领,叶小冬,杨秋芳,汽车行驶跑偏的研究分析,2011年1月6张竞先,凌雯,汽车行驶跑偏机理分析,上海汽车2000年第3期7翁茂荣,汽车行驶跑偏与四轮定位参数匹配关系的研究,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05年第5期8付拓,A柱盲区消除与汽车安全,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年第10期9Lewis I, Wats
36、on B, Tay R, Examin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physical threats in road safety advertising: the role of the third-person effect, gender, and age 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F, 2007, 10(1): 48- 6010Evans L, Traffic safety M , Bloomfield Hills, Science Serving Society, 200411臧孟炎,雷周,尾田十八,汽车玻璃的静力学特性和冲击破坏现象,机械工程学报,2009(2),268-27312王文彪,莫娇,杨建军,发展中的汽车用安全玻璃,19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