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沃文网! | 帮助中心 分享知识,传播智慧!
沃文网
全部分类
  • 教学课件>
  • 医学资料>
  • 技术资料>
  • 学术论文>
  • 资格考试>
  • 建筑施工>
  • 实用文档>
  • 其他资料>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沃文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教师招聘考试简答题整理 教育学 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doc

    • 资源ID:874094       资源大小:127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教师招聘考试简答题整理 教育学 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doc

    1、心理学:1、 学生观察力的培养:A、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B、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观察的重要条件。C、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D、引导学生学会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E、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结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品质。2、 识记的规律(影响识记的因素)A、 识记的目的与任务B、 识记的态度和情绪状态C、 活动任务的性质D、 材料的性质和数量E、 识记的方法3、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A、 学习材料的性质B、 系列位置效应C、 识记

    2、材料的数量和识记程度D、 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E、 识记的方法F、 时间因素G、 情绪和动机4、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A、 合理安排教学B、 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C、 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和注意状态D、 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E、 使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并把它系统化F、 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记忆品质、提高记忆能力5、 如何进行有效地复习A、 及时复习B、 合理分配复习事件C、 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D、 复习方法多样化E、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F、 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G、 复习内容数量适当H、 适当的过度复习6、 如何进行有效的识记:A、 明确记忆的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3、B、 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C、 对材料进行精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D、 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E、 运用多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F、 复习方法多样化防止遗忘G、 有效运用记忆术H、 适当过度复习7、 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A、 强烈的创造愿望B、 丰富的表象储备C、 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D、 原型启发E、 积极地思维活动F、 灵感的作用8、 创造性想象力的培养:A、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B、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C、 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D、 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E、 结合学科教学,有

    4、目的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F、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幻想9、 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A、 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B、 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C、 加强言语交流训练D、 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E、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10、 科学概念的掌握:A、 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B、 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C、 充分利用变式D、 正确运用语言表达E、 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11、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A、 新颖独特性B、 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结晶C、 创造性想象的积极参与D、 灵感状态12、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A、 运用启发式教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5、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B、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并与集中思维相结合C、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D、 组织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性E、 开设具体创造性课程,教授学生创造性思维策略和创造技法F、 结合学科特点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13、 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A、 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B、 合理组织活动C、 对兴趣的依从性D、 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14、 如何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A、 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B、 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a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b 注重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 c 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C、运用有意注意的规

    6、律组织教学 a 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 b 培养间接兴趣 c 合理组织课堂教学,防止学生分心 d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D、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15、 良好情绪的标准A、 能正确反应一定环境和情境的影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B、 能对引起情绪反应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C、 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D、 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16、 意志的特征A、 意志行动时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B、 意志对活动具有支配作用,使人的行动能按设定好的目的去改造世界C、 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时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D、 意志行动以随意动作为主17、 意志品质的培养:A、 加强生活的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远

    7、大的理想和信念,培养学生行为的目的性,减少其行动的盲目性B、 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C、 组织实践活动,在困难环境中锻炼学生的意志,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D、 教育学生正确的对待挫折E、 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F、 发挥教师、班集体、榜样的模范作用,给予必要的纪律约束G、 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18、 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A、 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B、 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引发学生兴趣C、 引导学生将广泛兴趣和中心兴趣结合起来D、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E、 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F、 通过积极地评价使学生的学

    8、习兴趣得以强化G、 充分利用原有兴趣的迁移19、 学生能力的培养A、 注重对学生早期能力的培养B、 教学中要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C、 教学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D、 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E、 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F、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20、 气质与教育A、 对待学生应克服气质偏见B、 针对学生气质差异因材施教C、 帮助学生进行气质的自我分析、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气质品质D、 特别重视胆汁质和抑郁质学生E、 组建学生干部队伍时,应考虑学生的气质类型21、 学生优良性格的培养A、 加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B、 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

    9、为C、 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D、 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E、 提供实际锻炼机会F、 及时进行个别指导G、 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22、 自我意识发展的途径A、 通过认识别人,把别人与自己加以对照来认识自己B、 通过分析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C、 通过考察自己的言行和活动的成效来认识自己D、 通过自我监督与自我教育来完善自己23、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A、 遗忘是有规律的B、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C、 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且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了教育心理学1、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A、 感知运动阶段 0-2 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客体永久性;延迟模仿 B、 前运算阶段2-7信号功能

    10、;自我中心性;不可逆;不守恒;泛灵论C、 具体运算阶段 7-11 去自我中心性;可逆性;守恒;D、 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 抽象逻辑思维2、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A、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B、 内化说是心里发展官的核心思想C、 最近发展区的概念D、 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教学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E、 提倡支架式教学3、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A、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B、 自主感对羞耻感2-3C、 主动感对内疚感4-5D、 勤奋感对自卑感6-11E、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F、 亲密感对孤独感G、 繁殖感对停滞感H、

    11、 自我整合对绝望感4、 认识能力差异A、 智力类型的差异B、 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C、 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D、 智力的群体差异5、 学生学习的特点:A、 学习形式:接受学习是学习的主要形式B、 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主动地建构过程,具有自主性、策略性和风个性,是师生互动的过程C、 学习内容:以系统的学习人类的间接知识经验为主,具有间接性D、 学习目标:具有全面性E、 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6、 强化理论对学习的意义A、 强化的应用:在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奖励时,应注意避免外部奖励对内部兴趣的破坏B、 消退的应用:消退是一种无强化过程,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C、 惩罚的应用:惩罚必

    12、须谨慎,惩罚一种不良行为应与铅华一种良好的行为结合起来方能取得预期效果7、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A、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B、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8、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当前教育实践的启示:A、 建构主义知识观强调知识是动态的,因此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能够按照他的知识经验建构出新的知识内容。B、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因此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学生的有意义建构,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启发学生能够自主建构认知结构。C、 建构主义学生观强调学习者本身已有的经验结构。在教学中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

    13、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发展处新的知识经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9、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A、 学习材料本身性质的影响B、 学习者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C、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D、 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仪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就只是发生相互作用10、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A、 总体而言,一般情况下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关系的大关系式一致的。B、 对一项具体活动而言,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关系不是那么简单。C、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果。第一,动机的最佳水平随着任

    14、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行为效果随着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效果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第二,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第三,动机水平与行为效果呈倒U型曲线。D、 学习效果反作用于学习动机11、 成败归因理论的教育启示与意义A、 启示:a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与努力比归因与能力更能产生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b学生付出同样努力时,对能力低的学生应给与更多的奖励;对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给予最高的评价;对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给予最低评价,以此引导学生正确的归因。B、 意义:a 教师根

    15、据学生的自我归因可以预测其此后的学习动机 b 消极的归因不利于学生的个性成长,需要教师利用反馈的作用。12、 学习动机的激发A、 创设问题情境,假发兴趣,维持好奇心B、 设置合适的目标C、 控制作业的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D、 表达明确的期望E、 提供明确的、及时的、经常性的反馈F、 合理利用外部奖赏G、 有效运用表扬H、 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张学习竞争13、 学习动机的培养A、 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B、 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C、 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获得自我效能感D、 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E、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F、 利用原有学习动机

    16、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14、 训练学生策略的一般要求A、 注重元认知监控和调节训练B、 有效运用教学反馈C、 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15、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A、 学习材料的相似性B、 学习情境的相似性C、 原有的知识经验、概括水平和认知结构D、 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E、 学习策略的水平F、 智力与能力G、 教师的指导16、 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地迁移A、 改革教材,促进迁移 a、精选教材内容,提高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水平 b、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突出知识的组织特点B、 合理编排教学方式,促进迁移 a、教学过程中应当从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具体,渐进分化 b、应当注意各个内容的综合贯通,促进知识的横向联系

    17、 c、教学过程中应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C、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学生迁移意识D、 改进对学生的评价17、 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的概括A、 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B、 正确运用变式C、 科学的进行比较D、 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18、 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A、 准确的示范与讲解B、 必要而适当的练习C、 充分而有效的反馈D、 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19、 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A、 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B、 教师利用示范和讲解,并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C、 知识影响技能的形成D、 注重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20、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A、 问题情境B、 定势与功能固着C、 原型启发D、

    18、已有的知识经验E、 情绪与动机21、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A、 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B、 教授与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C、 提供多种练习机会D、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E、 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22、 创造性地培养A、 培养创造性认知能力 a、培养创造性的知识基础 b、创造性思维的培养B、 注重创造个性的塑造 a、保护好奇心 b、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c、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d、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e、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C、 创设有利的社会环境 a、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b、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c、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D、 培养创造型的教师队伍23

    19、、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A、 有效地说服 有效地运用正反论据 发挥情感的作用,不仅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动人 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B、 树立良好的榜样C、 利用群体约定D、 价值辨析E、 给与适当的奖励和惩罚24、 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心理学策略A、 改善人际关系,消除依据心理和对立情绪B、 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C、 讲究谈话艺术,提高道德认知D、 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毅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E、 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智25、 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A、 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B、 合理组织课堂教学C、 做好课堂监控D、 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26、 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案例分析)A、 正确对待学生的课

    20、堂行为,对于积极地课堂给与肯定和鼓励;对于消极的课堂采取适当的惩罚:a明确惩罚目的b惩罚尽可能及时c惩罚强度要适当d惩罚基于爱和尊重e惩罚应按特定的时间和程序来安排f惩罚务必与说理相结合B、 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预防(最好的方式);非言语暗示;表扬;言语提醒;有意忽视;转移注意;暂时隔离27、 心理健康的标准:A、 自我意识郑准B、 人际关系协调C、 性别角色分化D、 社会适应良好E、 情绪积极稳定F、 人格结构完整28、 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A、 学生个体进行积极地自我调适B、 学校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C、 与家长合作构建社会支持网络29、 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A、

    2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B、 培养良好的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C、 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D、 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E、 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30、 教师的成长途径A、 观摩与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B、 开展微格教学C、 进行专门的训练D、 进行教学反思活动教育学1、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A、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领导权、受教育权、目的、内容的取舍、教育体制、相对独立B、 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C、 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D、 教育促进民主化的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2、 教育与生产力A、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

    22、和速度、结构的变化、内容方法和手段、专业设置、相对独立B、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C、 教育在生产科学知识3、 教育与科学积水A、 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观念、影响受教育者数量和教育质量、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教育技术B、 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C、 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D、 教育具有科学援救功能E、 教育促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开发和利用4、 教育与文化A、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B、 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C、 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D、 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E、 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5、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A、 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23、B、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型C、 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6、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略)7、 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A、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B、 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要好C、 学校教育能够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8、 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A、 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B、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C、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延时和即时的价值D、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9、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性 阶段性 不平衡性 互补性 个别差异性1

    24、0、 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A、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B、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C、 人们的教育理想D、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说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体力和智力、道德和个性发展 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机器大工业生产为认得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人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11、 素质教育内涵A、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B、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C、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D、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2、 素质教育的意义A、 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华民

    25、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B、 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神话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C、 素质教育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13、 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A、 改变教育观念B、 转变学生观C、 较大教育改革力度D、 建立素质教育保障机制E、 建立素质教育运行机制F、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14、 现在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A、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B、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C、 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方向发展D、 高等教育大众化E、 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F、 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G、 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H、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界限日益淡化15、 教师的作

    26、用A、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B、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作用C、 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16、 教师的职业素养A、 职业道德素养: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热爱学生 团结协作 为人师表B、知识素养:政治理论知识 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丰富的实践知识C、能力素养:语言表达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教育教学能力 自我调控与自我反思能力(教育机智)D、职业心理素养:高尚的师德 愉悦的情感 良好的人际关系 健康的人格17、 学生的特点A、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可塑性 向

    27、师性 依赖性B、 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自觉主动性 独立自主性 创造性 C、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18、 学生观A、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B、 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学生和成人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C、 学生是具有独立已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的,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权主体19、 学生的权利A、 享有参加教育活动并使用教育资源的权利B、 享有国家给与的物质帮助的权利C、 享有公正评价的权利D、 享有申诉权E

    28、、 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20、 师生关系的作用A、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B、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C、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D、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21、 师生关系内容(辩证统一的师生关系)A、 师生关系在教育内容上结成授受关系B、 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C、 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关系22、 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方法与途径A、 了解和研究学生B、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C、 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D、 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E、 发扬教育民主F、 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G、 正确处理师生矛盾H、 提高法制

    29、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I、 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J、 正确认识自己、老师K、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学风教育23、 课程的意义A、 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体现B、 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C、 课程是学生汲取知识的重要源泉D、 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E、 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24、 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要求A、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B、 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应性C、 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教法相统一D、 理论与实践统一E、 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F、 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25、 新课程结构的内容A、 整体设置

    30、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B、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C、 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D、 农村中学课程腰围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26、 校本课程的开发理念A、 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B、 决策分享的民主理念C、 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是教师不是专家D、 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E、 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善于利用现场资源F、 个性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G、 校本课程开发的性质:国家课程的补充H、 校本课程开发的运作:同一目标的追求27、 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A、 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提升B、 校本课程开法促进教师只是结构的完善C、 校本课程开发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D

    31、、 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提升E、 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28、 教学的一般任务A、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B、 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C、 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D、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E、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29、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A、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间接性规律B、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 双边性规律C、 掌握知识和发展技能相统一 发展性规律D、 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教育性规律30、 教学原则A、 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

    32、B、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C、 直观性原则D、 启发性原则E、 循序渐进性原则F、 因材施教性原则G、 巩固性原则H、 量力性原则31、 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A、 适当缩小班级规模,式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B、 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C、 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32、 上好课的基本要求A、 教学目标明确B、 教学内容准确C、 教学结构合理D、 教学方法得当E、 讲究教学艺术F、 板书有序G、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H、 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个别学生得到照顾33、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A、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的

    33、过程B、 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C、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统一多方面影响的过程D、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34、 德育的原则A、 导向性原则B、 疏导原则C、 因材施教原则D、 知行统一原则E、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F、 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G、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H、 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I、 教育的连贯性和一致性35、 德育的途径A、 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学科教学B、 课外校外活动C、 社会实践活动D、 共青团、少先队活动E、 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F、 班主任工作36、

    34、 当前我国中小学的德育存在的问题A、 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德育为先为得到落实B、 德育目标脱离实际且杂乱无序C、 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脱节D、 知与行分离,重德育知识的灌输,请示实践教育和道德行为的养成E、 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37、 中小学德育改革趋势A、 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总的首要位置B、 确立符合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德育目标C、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方式,改进德育内容D、 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和形式E、 坚持知行统一,F、 因地制宜开展德育活动38、 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A、 班主任对班

    35、级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B、 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 有目的的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39、 良好班集体的培养A、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B、 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C、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D、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E、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40、 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要求A、 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B、 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C、 注意发挥学生集体和个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并与老师的指导相结合D、 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E、 课堂教学与

    36、课外活动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新课改1、 新课改历史背景A、 时代发展的需求B、 政治经济发展的需求C、 教育内部发展的需求知识本位制约学生发展传统教学占优势,素质教育的不到落实教学内容偏、难、繁、旧教学方式单调、乏味教学评价强调甄别与选拔D、 国外课改的启示政府参与加快课改的进度协调国家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课改具有整体性2、 新课改目标主要目标:1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2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体目标:1 课程功能实施全人教育 2 课程结构综合性 选择性 均衡性 3 课程内容与生活、社会和青少年自身发展的规律相连 4 课程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 5 课程的评价强调发展性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

    37、综合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过程动态化 6 课程的管理是三级管理3、 学生观(教育学第十八条)4、 教师观A、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B、 教师是教学的研究者C、 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D、 教师是社区开放型教师5、 教学观A、 教学时课程的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和教师的高超的教育机智是教师进行创生的依据B、 教学时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C、 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D、 教学是关注人而不是学科6、 课堂观A、 新课堂是以问题为纽带的课堂 (问题性)B、 新课堂强调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过程性)C、 新课堂是研究性课堂 (研究性) D、 新课堂强调过程是创生的、动态的 (综合性)7、 学习观A、 自主B、 合作C、 探究8、 评价观A、 课程的评价强调发展性评价。B、 评价主体多元化、C、 评价内容综合化、D、 评价方式多样化、E、 评价过程动态化


    注意事项

    本文(教师招聘考试简答题整理 教育学 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doc)为本站会员(管**)主动上传,沃文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沃文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点击这里,给沃文网发消息,QQ:2622162128 -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