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沃文网! | 帮助中心 分享知识,传播智慧!
沃文网
全部分类
  • 教学课件>
  • 医学资料>
  • 技术资料>
  • 学术论文>
  • 资格考试>
  • 建筑施工>
  • 实用文档>
  • 其他资料>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沃文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解答.doc

    • 资源ID:874762       资源大小:95.50KB        全文页数:3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解答.doc

    1、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 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 张伟明 I试题评价 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进一步贯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体现了国家教育部深化高考改革的指导思想,落实了语文科考试说明的要求;试题稳定、平实,难度适中,具有一定区分度的试题较往年增多,有利于高校选拔有学习潜能的新生,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总体上是成功的。 一、严格依据考试说明命题 1测试内容体现了考试说明的要求。今年的试题仍分为语言知识和运用、阅读、写作三部分,突出能力考查。语言知识和运用部分,除了考查字音、字形、词语理解、病句辨析之外,还考查了句子的衔

    2、接、语序调整、仿造句子等语言技能性较强的内容,全卷93以上的内容侧重读写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与考试说明的要求一致。 2试题难度适中,区分度有所提高。近年来,高考语文试题的难度一直稳定在o60至o65之间,符合汉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得到了全国广大师生的普遍认同。据各省提供的数据,今年的试题难度大体在为065左右,比较适中。其中较难的题目有5道(3、4、19、20、24),占试题19;中档题目有7道(11、12、16、17、22、25、26)占试题27;较容易的题目有17道,占51。其中1、2、4、6、7、9、11、12、13、14、15、16、17、18、20、21、22、24、25、26等

    3、试题的区分度较为理想。 3测试目标明确,试题设计科学;答案科学、规范,既有一定弹性,也注意了操作性。如对自然科学类文章沙尘暴的阅读共编制了4个题目,依次考查了理解文中关键的词语、句子,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的能力,测试目标非常明确。又如对李白诗春夜洛城闻笛的测试,共有三个方面的要求,但都是围绕“折柳”一词设问,三问之间关系非常密切,指向性非常清晰,但三个问题又并不形成连锁。在答案的制定上,很注意准确、规范,得分点说明清晰,但又比较简洁,例如16、17、23、24、25和现代散文阅读题等。 4试卷长度适中。2002年的语文试题仍保持了2001年26个题的题量。全卷阅读量约8 500字,

    4、考生需要书写1 100字左右。根据考场调查得到的反馈看,大多数考生能在规定时间内答完试卷,且还能余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检查。各省阅卷点共同反映,很少有考生没有答完卷子,也说明这个长度是比较适中的。 二、命题坚持稳中有变的原则,“变”得科学、合理 1测试形式的稳中之变。首先表现在减少选择题的题量和赋分上。今年的试题把原来由选择题承担的测试内容调到第卷用主观题型测试,如诗歌鉴赏和文言文的翻译。这些调整更突出了语文学科特点,贴近了中学语文教学实际,受到了广大语文教师的欢迎。还有第3小题、第18小题等也体现了稳中有变,变中有创新的特点。 2测试内容的稳中有变。如语言运用的主观试题,往年的测试目标比

    5、较单一,但今年的23、24、25三个小题,有的把病句修改与句子衔接结合起来,有的把语序调整与句式变换结合起来,有的把仿造句子与修辞结合起来,着眼学科内部知识综合运用的考查,导向是非常好的。 3试卷结构的稳中之变。一是把新增或变化的测试内容相对集中编成第四大题,使语文试卷由近年来的六道大题变成七道大题,测试内容更加清晰;二是二、三大题位置的调换,这一调整,更加方便考生答卷,避免无端失误,体现了以考生为本的意识。 三、注重突出人文内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1试题突出了文学性内容的考查。如名句名篇的默写、诗歌鉴赏、散文赏析话说知音,乃至句式仿造题等语言技能性较强的题目,都体现了鲜明的人

    6、文色彩。 2作文题“心灵的选择”,符合正在确定人生观、世界观的中学生的实际,符合社会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容易引起考生的共鸣,使学生发挥出自己的写作水平。从反馈的情况看,各地都出现了一批质量较高的作文。 这两个方面同新的课程改革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也是一致的。 四、试题在选材方面注意贴近社会生活,体现时代特点,有较强的教育性 1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题的语言材料涉及到十美关系、俄罗斯内部改革、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知识产权、终身教育、校园宽带网、电子邮件等政治、外交、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多方面内容,还涉及人们的现代观念,涉及造假等不良社会现象,可谓丰富多彩,时代特点鲜明。这些材料有利于引导

    7、中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开阔知识面,提高文化素质。 2阅读题方面,文言文材料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的故事有广泛的文化传播基础,学生比较熟悉,再加上文字平实、浅易,剪裁得体,很适合学生阅读。沙尘暴是一篇关于环境问题的科学小品类的文章,与以往的科技文不同,其语言通俗易懂,又不乏文采,没有名词术语的障碍,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现代散文话说知音立意新颖,文化内涵丰富,语言富于文采且风格别致,文中的“知音”故事也是广大考生熟悉的,读来亲切,这不仅给学生一定的教益,而且还有美的熏陶。 其他如名句名篇等试题的选材对提高考生的文化素养都是十分有益的。 五、改进建议 1当前,基础教育处在一个“转型期”,新修订

    8、的语文大纲刚刚颁布,新旧教材交替,加之2003年高考提前一个月举行,从这样的实际情况出发,建议2003年的语文试题在2002年试题的基础上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不应有过大的变化。 2鉴于2003年是全国使用新高中教材后的第一年高考,故命题应在总结两省一市命题经验的基础上对新教材给予一定的关注,更加突出能力考查,适当减少一些纯知识内容的考查。 32003年的语文试题应该更加求精,从题干的表述到材料的选择,不仅注意内容也要注意形式,例如对今年的23题“校园宽带网、多媒体教室教学设备”的表述,不少教师就有争论。试题应经得住推敲。 .试题分析 与2001年相比,2002年高考语文试卷在考试内容和结构上都有

    9、所调整。在内容方面,取消了对文学常识和现代诗歌的考查,古代诗歌鉴赏由选择题改为主观题;新增了文言文翻译题和名句名篇默写等内容。在试卷结构方面,将原来的六个部分改为七个部分。其中,新增加的第四大题囊括了新增加的3个题型,即文言文翻译、古代诗歌鉴赏和名句名篇默写。试卷的主客观题比例也作了较大的调整,分别由原来的40%和60%调整为30%和70%。加强了对考生分析能力的考查,这与考试说明的要求是一致的。 语言知识题继续体现出对考生掌握语言基础知识以及基本能力的考查,现代文阅读则体现了对考生阅读理解、分析概括能力的考查。文言文选材继续体现了“浅易”的特色。整套试卷进一步加强了对语文能力的考查,没有偏、

    10、难、怪题,对于中学语文教学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作文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继续体现了高考作文的开放性原则。也许有人把“心灵的选择”与诚信归为同一类话题,即道德层面的话题,这个认识是片面的。“心灵的选择”针对的是人思想和内心活动,在生活中,面对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我们在心中是怎样思考的?我们又是怎样作出选择的?这里的矛盾冲突可以是道德层面的也可以是非道德层面的。比如在选择高考志愿时,是选择历史还是选择物理,是追寻人类文明前进的脚步还是探索人类发展的未来,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这个选择也是可以触动心灵的。“心灵的选择”这题目与以往的作文相比更加关注人的感情、思想和精神,同时与学生的

    11、生活也有密切的联系,有利于考生施展写作方面的才能。下面就对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作一些具体分析。 第 一 大 题 第一大题为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有6道小题,每题3分,共18分。2002年语文试卷中客观类试题的数量比往年有所减少,以前归入这一大题的“文学常识和文学鉴赏”现改放在第二卷,因此这一大题的内容主要就是“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这一块。这部分题目重点考察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即辨识错误读音)和现代汉语的字形(即辨识错别字),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和恰当使用词语(包括成语),以及辨析病句等方面的能力。下面分各个小题对命题的意图和试题的正确答案作一些具体分析。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

    12、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盐碱 箴言 呼喊 减员增效 感激涕零 B.阐述 弹药 禅让 肆无忌惮 殚精竭虑 C.束缚 薄荷 簿册 赤膊上阵 博大精深 D.滇池 嗔怒 缜密 精卫填海 谨小慎微 【答案】D 【分析】第1题重点考察考生对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正确识记,即辨识词语中误读的字音。能力层级为A级。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进一步在全国推广普及普通话,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仍将普通话的语音列为语言知识部分考察的一项内容。与往年相同的是,本试题不要求考生使用汉语拼音拼写汉字的字音;但与往年略有不同的是,今年在试题中没有给出需要辨识读音的汉字的汉语拼音注音(包括没有给出一组词语

    13、中相同汉字的汉语拼音注音),而是要求考生根据给出的词语来辨识其中作为语素的形声字的字音是否相同。出这种题目的目的主要是考虑到“读音读半边”现已成为造成汉字字音误读的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形声字辨识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语音学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应该引起足够重视。从考试角度说,这也是对是是否可能采用其他不同形式来进行汉语普通话语音试题命题的一种尝试。 由于这道题的命题形式和考查内容与往年稍有改变,可能有些考生会感到不大适应。但其实这道题不仅没有超出考试说明中关于“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这一基本要求的范围,而且事实上试题的整体难度还有所下降。一方面,试题只是选择了最常用的一些具有相同声符的形声字

    14、要求考生辨识,这比考那些相对冷僻的汉字的读音对于学生来说显然更容易掌握;另一方面,试题还给出了包含这个汉字的常用词语(包括成语),这也可以避免多音字的干扰,缩短考生思考的时间。此外,今年的试题中除1个字外(且也是常用的成语中的字),其余给出的形声字基本上都是声母和韵母不同的字音,不涉及声调,这也与往年尽量减少声调干扰的考虑一致,应该说即使是方言区考生也不会有太大困难。 本题的正确选项为D项。其中“滇池”的“滇”读音为dian,“嗔怒”的“嗔”这读音为chen;“缜密”的“缜”读音为zhen,“精卫填海”的“填”读音为tian,“谨小慎微”的“慎”读音为shen。这5个相同声符的形声字的读音(包

    15、括声母或韵母)全都不相同,且5个词语都是常用或常见的,其中作为语素的汉字也不冷僻,考生应该能够正确辨识。而其余3组都包含有2个读音相同的字,如A组中“盐碱”的“碱”和“减员增效”的“减”;B组中“弹药”的“弹”和“肆无忌惮”的“惮”;C组中“赤膊上阵”的“膊”和“博大精深”的“博”。B组有一个字音的差别是声调不同,即“殚精竭虑”的“殚”(dn),与“弹”和“惮”(dn),不过,即使方言区考生无法区别它们是否相同,也不会干扰考生把这一组排除,因为题目要求是选择“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留恋 流连忘返 厉害 利害得失 B.质疑 不容置疑 符合 随声附合

    16、C.变换 变幻莫测 旁证 旁征博引 D.株连 珠联璧合 大意 微言大义 【答案】B 【分析】第2题重点考察考生对现代汉语字形的正确识记,即辨识词语中出现的错别字。能力层级为A级。 高考语文试题语言知识部分对汉字字形的考察,一般都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笔画的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的汉字偏旁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字字形的考察主要就是要求考生辨识词语中容易出现的错别字。 关于错别字的考察,过去曾采用过几种不同的方法。如在一句话中辨识错别字,在字音字形都完全不同的词语中辨识错别字,甚至要求在一句话或一组词语中选出2

    17、个错别字,等等。相比较而言,2002年这道题目的难度是较低的。因为考生只需要在读音相同或相近而字形不同的词语(且基本上都是常用词语)中辨识包含有1个错别字的一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音同或音近而字形不同的词语在使用中最可能出现错别字,这对于平时注意不够的考生来说又有一定难度;尤其是由于各例都选用了音同或音近而字形不同的词语,这对于基础不够扎实的考生也增加了某种干扰。当然由于音同或音近而字形不同的词语(特别是容易混淆的音同或音近的词语)的总量并不是很多,所以估计今后对于错别字的考察不可能每年都采用这种题目。 本题的正确选项为B项。其中“随声附合”应为“随声附和”。因为“随声附和”是“跟着人家的

    18、意思,依从应和”的意思,其中的“和”是“唱和”的“和”,与同组的“符合”的意思不同,所以把“附和”写成“附合”不但意思不对,事实上也根本没有这样一个词语。这一题的其他几组中尽管也都包含音同或音近而字形不同的词语,但都没有错别字。 3.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A.过错(过失、错误) 过犹不及(过头或不够都不好) 过瘾(满足癖好) 闻过则喜(听到以后就感到高兴) B.道义(道德、正义) 道听途说(在道路上听到并传说) 道歉(表示歉意) 能说会道(善于言辞、很会说话) C.工会(职工团体) 适逢其会(恰巧碰到了那次聚会) 会谈(多人商谈) 心领神会(不用明说就已经领悟) D.张望(向远处

    19、看) 剑拔弩张(拔出刀剑、把箭射出) 张榜(贴出文告) 虚张声势(假装、夸大自己的气势) 【答案】B 【分析】第3题重点考察考生对词语意思的正确理解(和运用)。能力层级为D级。 关于词语理解和运用方面的考察,2002年高考试卷中共有3题,即对词语意思的理解1题,正确选用词语1题,辨析成语正误1题,总体所占比例与往年基本相同。但与最近几年的试题相比,2002年这部分试题增加了对词语意义理解的题目,减少了虚词或语句排列一类的题目。之所以作这样的安排:一是由于词语运用方面共有3道试题,因此在命题形式上势必要有所区别,今年关于虚词的试题(即第5题)采用了选用词语的考察形式,因此实词的考察就不宜再采用完

    20、全相同的形式:这是本题改用判断词语释义是否正确这种考察形式的一个原因。二是虽然考试说明把“正确使用词语”归入“表达应用”的D级,但实际上正确运用词语的前提是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在语句中选用恰当的词语也是以正确理解词义为基础的;换句话说,考生如果不知道词语的正确释义,也就无法正确使用该词语:这是本题改用判断词语释义是否正确这种考察形式的另一个原因。 从另一个角度说,本题现在采用的要求考生判断词语的释义(特别是其中具有相同字形的多义词或多义语素的释义)是否正确的考查形式,在过去的试卷中也出现过(如判断字音、字形、释义是否正确等),并不是一种全新的命题形式。而且一方面试题要求判断的词语释义都是一些常

    21、用词语的基本意思和用法,并没有涉及冷僻的词义或词语的某个义项,考生应该熟知;另一方面试题是要求考生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排除错误的3项,而给出的多义词或多义语素某个义项解释的错误也是比较明显的,加上试题同时给出了整个词语的解释,并非仅仅给出相同字形的多义词或多义语素的释义,这也可以帮助考生做出判断。所以本题目的整体难度应该说没有增加,甚至还有所降低。 本题的正确选项为B项。即“道义”、“道歉”、“道听途说”和“能说会道”4个词语(包括其中相同汉字的语素“道”)的释义都是正确的。而A组中“闻过则喜”的意思是“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错误就感到高兴”,其中的“过”指“缺点、过错”,不是用在动词后表示

    22、“完毕”或指“某种行为或变化曾经发生”的“过”的意思,因此“听到以后就感到高兴”的意思是不对的。C组中“适逢其会”的意思是“恰巧碰到那个时机”,其中“会”的意思是“时机”,因此把“适逢其会”解释为“恰巧碰上那次聚会”,显然属于望文生义的错误解释。D组中“剑拔弩张”的正确意思是“拔出刀剑,拉紧弓弦(形容形势紧张,一触即发)”,其中的“张”意思是“拉紧、拉开(弓弦)”,不是“(把箭)射出”的意思。即使考生不知道此处“张”的意义,从“剑拔弩张”整个成语的喻意,即“形容形势紧张,一触即发”来看,显然“箭”也没有“射出”的意思,而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意思。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

    23、句是 A.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观念,他们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出发,汲取西方艺术的精华,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B.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 C.整改不光是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议的时候,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一定都会有口皆碑。 D.加入世贸组织(WTO)后汽车价格变化备受关注,但作为市场主力的几家汽车大厂,三四个月以来却一直偃旗息鼓,没有太大动作。 【答案】A 【分析】第4题重点考察考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这种试题的形式与去年相比没有改变。 本题的正确选项为A项。这句话中“光

    24、怪陆离”的意思是“光彩奇异,色泽繁杂,形容奇形怪状,各式各样”。这一成语本来没有明显的褒贬色彩,因此用来修饰“现代观念”,不管这些“现代观念”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该肯定还是该否定的,是西方的还是非西方的,只要其确实是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就可以用“光怪陆离”来修饰。联系下文看,本句中的“现代观念”实际上主要指关于“西方艺术”的观念,而这些“西方艺术观念”在说话者看来应该是可以从中“汲取精华”的,可见整个句子并没有完全否定“现代观念”的意思,只不过这些“现代观念”是形形色色、多种多样,其中既可能有精华,也可能包含糟粕罢了。退一步说,即使把“光怪陆离”理解为带有贬义,那么由于“现代观念”中毕竟带

    25、有某些比较模糊和需要辨别的观念,不应该全盘接受或完全肯定,所以用“光怪陆离”来修饰也是恰当的。 本题中其他句子中的成语都不恰当。B句中“雨后春笋(般地)”的意思是“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可见该成语主要用于褒义。而本句讲的是“造假者”非法大量建立“垃圾食品厂”的事情,显然不能用“雨后春笋”来修饰。此处可以考虑改用“源源不断”之类的修饰语。C句中的“有口皆碑”,从通常解释的意思看是“比喻人人称赞”,似乎用在这里也不无不可,即理解为“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人人称赞”。但实际上把这个句子念一遍就会觉得别扭,原因在于实际上使用“有口皆碑”这个成语还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被称赞的好人

    26、好事必须是“特出(特别出众)的”,是需要建立“功德丰碑”来长久颂扬的;二是被称赞的好人好事一般是应该经过较长时间验证的,是被普遍肯定的。而“机关作风的变化”显然不具备这两个条件,一则这件事情本身远远达不到“建碑”来“歌功颂德”的程度,二则这件事情尚未实现,也不是已经被普遍肯定的事情。所以这里就不能用“有口皆碑”。此处如非用成语的话,可以考虑改用“有目共睹”。D句中“偃旗息鼓”的意思是“放倒军旗,停止击鼓,指停止战斗或停止行动”,而从本句表达的意思看,“几家汽车大厂”实际上还没有开始采取行动(即价格变化的“动作”),当然也就谈不到“停止行动”了;另外“偃旗息鼓”是一种短暂的甚至是瞬间的动作行为,

    27、也不可能“一直”。此处如改用“按兵不动”似乎更加符合原句要表达的意思。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美关系_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他比你只是_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 这几天我_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 A.一再 多少 往往 B.再三 多少 常常 C.一再 稍微 常常 D.再三 稍微 往往 【答案】C 【分析】第5题重点考察考生结合语境准确选用虚词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本题与往年考察准确选用同义或近义实词的形式相同,但考察的内容改为虚词,而虚词的考点是副词。与考察实词的用法相类似,考察虚词,特别是副词,也主要是考察考生对具有相近意义的副词的正确理解和恰当

    28、运用的能力。试题中给出的3组副词就是这种意义和用法非常接近的副词。 本题的正确选项为C项。而其他几个选项都不大恰当。这道题目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比较简单的,因为考生只需要凭借现代汉语的语感,就应该可以做出正确判断,一般不会选错。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这道题目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原因在于试题中给出的“一再”和“再三”、“稍微”和“多少”、“常常”和“往往”这三组副词,意思确实都非常接近,实际上在相当多的情况下,彼此都可以换用,而且很多词典的释义对二者也都不加区别。但必须明确这样一点:语言中除开少量的绝对同义词(即等义词)外,实际上所有近义词和同义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可能完全相同,而必然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有

    29、所区别,以前试题中出现过的大量实词(如动词、形容词等)的情况是这样,副词的情况也是这样。从这个意义上说,试题中给出的三组同义副词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差别还是可以给出严格的解释的。 “一再”和“再三”在一些词典中的释义都是“一次又一次”。二者有时也可以互换使用,例如“母亲一再/再三嘱咐孩子要注意安全”。但这两个副词在用法上也有一些区别,比如“一再失败”就不能说成“再三失败”。这种区别中有一个主要条件就是:在表示人的主动的动作行为的动词前面用“一再”和“再三”都可以,如上例。但在不是人的主动的动作行为的动词前面就只能用“一再”,不能用“再三”,试题中的第句的情况就是这样。因为“动荡”的主体不是人,而是

    30、“中美关系”;“动荡”也不是人所主动做出的某种行为动作,而是对“中美关系”状况的一种陈述,所以这一句中只能用“一再”,不能用“再三”。“一再”和“再三”还有其他一些区别,这里不赘述。 “稍微”和“多少”在一些词典中的释义也差不多,即都表示“数量不多、程度不深”,甚至说“多少”的意思就是“稍微”。二者有时也可以互换使用,例如“他比你稍微/多少高一点”。但这两个副词在用法上也有一些区别,比如试题中的第句,只能说“你比他只是稍微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不能说“你比他只是多少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这里的原因比较复杂,但实际上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哪个副词的限制条件还是清楚的:即一方面“多少”一般只

    31、能与积极意义的形容词或往大里说的形容词连用,“稍微”则不受这种限制;另一方面“稍微”能够与表示限制的范围副词“只”连用,“多少”就不能。这就是为什么该句只能用“稍微”,不能用“多少”的原因。“稍微”和“多少”还有其他一些区别,这里不赘述。 “常常”和“往往”在一些词典中的释义也都差不多,比如说“往往,表示时常发生、经常发生”,甚至说“往往”的意思就是“常常”。二者有时也可以互换使用,例如“吃饭后,他常常/往往到湖边散步”。但这两个副词在用法上也有一些区别,比如试题中的第句,只能说“这几天我常常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就不能用“往往”。这里的原因有两条:一是“往往”主要指“在一定条件下才经

    32、常发生的动作”,而“常常”不受限制;二是“往往”在使用时“必须是带有某种规律性的动作”,而“常常”不受这种限制。换句话说,“常常”的准确释义是“强调事情或行为动作发生的经常性和频繁性”,而“往往”的准确释义是“强调按照经验在某种条件下的情况通常是这样的”。试题中的第句的行为动作,既没有“一定的条件”,也并不“带有某种规律性”,所以只能用“常常”,不能用“往往”。“常常”和“往往”还有其他一些区别,这里不赘述。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知识的价值日益显现,人类已进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的分成,并已开始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倾斜。 B.本栏目将各地电视台选送的歌舞曲艺

    33、、风情民俗、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等方面的节目,加以重新编排、组合和润色,进行的再创作。 C.俄罗斯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如禁止政府官员使用进口汽车,推行住房商品化,以及精简包括电力公司、铁路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等。 D.终身教育制度的建立,不仅为那些因这样那样的原因未能完成学业的人打开了一扇门,也为那些对知识有着更高需求的人提供了机会。 【答案】D 【分析】第6题重点考察考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这种试题的形式与去年相比没有改变。 本题的正确选项为D项。而A句、B句和C句都有语病。A句的毛病是成分缺漏、意义不明确。首先是“人类已进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的分成”这一句不通,应该在“进入”后面

    34、加上“的阶段”之类的词语,该语句才比较完整;其次“并已开始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倾斜”这一句缺少主语,虽然汉语句子往往可以承前句的主宾成分省略主语,但本句上一句的主语是“人类”,而这里“已开始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倾斜”的显然不是“人类”,而其实是“产权的归属和利益的分成”,可这个语句并非上一句的宾语,一般说不能使下一句承该成分而省略主语,这样最后一句的意思就不明确了。B句的毛病是句式杂糅、结构混乱。全句如果保留“将各地电视台,进行的再创作”,则全句缺少谓语动词,应添加谓语动词“是”,改为“是将各地电视台,进行的再创作”;如果不添加谓语,则应将“将各地电视台,进行的再创作”中的“的”改为“了”,即把这一语

    35、段改成全句的谓语。C句的毛病也可以说是成分缺漏,或结构混乱。全句其他地方问题不大,主要问题是在“精简包括电力公司、铁路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等”这一语段中,“包括”后面应加上“在内”,改为“精简包括电力公司、铁路公司在内等大型国有企业等”。由于该句较长,“如”后面连续使用几个并列的动宾结构,所以虽然句子中的毛病不大,但要看出来也还是有一点难度的。 第 二 大 题 第二大题为现代文阅读。这一段现代文,过去曾经选用科技文。从2001年起,考试说明规定为“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2001年选的铜奔马正名属于考古学方面的文章,今年选的这一篇沙尘暴属于地理学方面的文章。本题的赋分、分值及考查形式仍

    36、与往年一样,共4个题目,12分,采用客观选择题型。阅读材料选自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1年第4期,原文的题目:沙尘暴:自然的功人为的过,作者是沈孝辉。为适应命题的需要,原文作了增删和调整,改定后全文约860字。 本文的内容是讲述沙尘暴的,涉及沙尘暴的定义,沙尘暴在自然状态下为人类带来的种种好处,以及它是怎样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逐渐成为灾害的,等等。在全球气候变暖、沙尘暴日益严重、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相信这些内容对于考生来说不会太陌生。文章流畅自然,语言精炼,知识性和趣味性较强,也没有过多的使考生难以理解的术语和理论,适合考生的阅读水平和解题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沙

    37、尘 暴 人类总是依据自身的利益评价外部事物,将之分成优劣好坏,而大自然则另有一套行为规范与准则。现在人们闻之色变的沙尘暴,即由于强烈的风将大量沙尘卷起,造成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其实古已有之。它本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的一项工程,并且在全球生态平衡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地质史上,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凡搬不动的粗大砾石,留在原地形成砾石戈壁滩;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被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则被强上升气流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我国黄土高原的黄土层就是沙尘经数百万年堆积而成的,华夏文明就是在这块沙尘累积的黄土地上诞生和发

    38、展起来的。澳大利亚的沙尘乘着南半球的西风掠过塔斯曼海,使新西兰火山岛上的土壤更为肥沃,因而被称作“澳大利亚出口的珍贵产品”。从非洲内陆吹向地中海的强风帮助古罗马人使用帆船从埃及运回小麦,但也将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尘带到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沙尘暴固然使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增加,然而由于沙尘含有碱性,又可中和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减缓酸雨的发生。 风是地球上空的传送带,它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沙尘与水汽相遇,便能结合为云,最终化作降水。可见,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与补充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在全球的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 然而,近百年来,

    39、沙尘暴却已成为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一大灾害。构成我国沙尘暴的物质材料,多来自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区。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特别是由于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结果造成生态巨变:原来有沙漠的地方沙漠扩大了;没有沙漠的地方沙漠产生了;内陆河流程缩短,水量减少,沼泽地消失;河流两岸的绿色走廊枯萎死亡。这样,来自大西北的沙尘暴,一路上还源源获得裸地上新的沙尘源的补充,而且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草原上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总之,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一连串的灾害也就由此产生。 歌德说过:“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

    40、下的。”这或许能给我们某种启示。 下面就对试题作一个简要分析 7下列对沙尘暴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沙尘暴是由于风将大量沙尘卷起,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 B.沙尘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保持全球生态平衡的一项工程。 C.从地质史上看,沙尘暴是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的结果。 D.沙尘暴是那些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被大风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形成的。 【答案】A 【分析】第7题重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建筑材料,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否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准确地理解词语的含义,是阅读

    41、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标志。本文的题目就是沙尘暴,文中也是始终围绕着“沙尘暴”来展开论述的。那么,究竟什么是沙尘暴,考生首先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本题共列出对沙尘暴的四种解释,要求选出最准确的一项。答案应该是A。这四种选项都来自原文,B项说沙尘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保持全球生态平衡的一项工程,只是一种描述性的说法,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解释。可以排除。C项与原文的意思不符,因为风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只是有一部分“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被强上升气流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形成了沙尘暴,并没有解释到沙尘暴的含义,因而也可以排除。D项说“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被风吹移到

    42、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也是说沙尘暴的形成原因,也不能算是对沙尘暴的解释,因而也不是正确选项。A项说沙尘暴是“天气现象”,这种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是“风将大量沙尘卷起”,造成了“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这些都是沙尘暴作为一种天气现象所必不可少的因素,所以应该选A 。 8下列对“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沙尘这种天气现象古已有之,它在地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B.沙尘逐渐积聚形成沙尘暴,在全球范围内起了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C.沙尘含有碱性,能使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得到平衡,从而减缓酸雨的发生。 D.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与补充上,而且在全球水循环上也扮演着

    43、重要角色。 【答案】B 【分析】第8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考试说明有“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的要求。所谓“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如果考生没能够理解这些重要的句子,那就无法准确地把握文意。本题选用了文中“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一重要句子。这个句子在文中内涵比较丰富,需要仔细领会,才能正确领会,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意。本题列出对文中这句话的四种理解,要求选出错误的一项。本题提供的四个选项,都与全球生态平衡有关,可以说都有一定的干扰度。要准确地选出,就要仔细比照原文。答案应该选B。A项说沙尘这种天气现象古已有之,它在地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一定的

    44、作用,基本上是用原文中的句子,符合文中的原意,是正确的,可以排除。B项说“沙尘逐渐积聚形成沙尘暴,在全球范围内起了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不符合原文的意思。因为沙尘暴并不是由沙尘逐渐积聚形成的,更没有起到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所以应该是理解错误的选项。C项除“能使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得到平衡”对原文略有改动外,其余基本上是用原文中的句子,符合原文的意思。也可以排除。D项说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与补充上,而且在全球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只是对原文作了一些简化,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因此也可以排除。 9下列对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上升气流把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扬上天空,作中长

    45、距离的输送。 B.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造成生态巨变。 C.沙尘暴中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 D.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经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 【答案】A 【分析】第9题考查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从读物中筛选并提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得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等。解答这样的题目,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到文章本身的主要内容上。一段或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文中的基本概念和涉及的有关知识,对

    46、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释,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关键语句等。本题围绕“加剧沙尘暴灾害的原因”,列出了四种表述,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要答好这道题,首先就要弄清楚原文中哪些因素导致了沙尘暴灾害的加剧。文中多次提到“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结果造成生态巨变”,“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一连串的灾害也就由此产生”,“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等等,这些信息,足以提示考生:“加剧沙尘暴灾害的原因”肯定与人有关,与人的活动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显然应该是纯自然状态下造成的内容。B项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造成生态巨变。这些变化显然是人的活动造成的,应该是原因之

    47、一。C项说沙尘暴中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显然也与人的活动有关,也可以排除。D项“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经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 ,也是人的活动造成的,也可以排除。这样,B、C、D三项都与人的活动有关,应该说都是正确的,都可以排除。只有A项“强上升气流把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只是地质史上的一种现象,是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后的一种结果,因而不是加剧沙尘暴灾害的原因,所以应该选A。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 B.风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这将会使海平面逐渐升高。 C.既然是人为因素加剧了沙尘暴的危害,人类也就完全有能力减少这种灾害的发生。 D.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因此人类应当顺应大自然,不要企图去改变大自然。 【答案】C


    注意事项

    本文(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解答.doc)为本站会员(精***)主动上传,沃文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沃文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点击这里,给沃文网发消息,QQ:2622162128 -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