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液氧气化站运行维护管理条例第一条 为确保公司液氧站正常运行并得到有效监控,可靠地保障液氧 汽化站及其输送系统的安全性,防止超压、泄漏、起火、爆炸等事故, 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液氧的特性及其危险1. 液氧为低温液化气体,当与人体皮肤、眼睛接触会引起冻伤(冷烧灼)。2. 低温液体汽化为气体时,体积会迅速膨胀,在密闭容器内, 因液化汽体使压力升高,易引起容器超压危险。3. 液氧和气氧是一种强助燃剂。液氧与可燃物接近时,遇明火 极易引起燃烧危险。液氧与可燃物接触时,因撞击易产生爆 震危险;液氧与可燃物混合时,潜在爆炸危险。液氧蒸发成气 氧时,能被衣服等织物吸附,遇火源易引起闪烁燃烧危险。4. 经过长期
2、使用,微量的碳氢化合物还有可能在贮罐内浓缩、 积聚,在一定的条件下,就可能发生爆炸事故。第三条 工作职责:1. 公司配备两名压力容器操作工,负责液氧站及其输送系统日 常操作、调试及运行监控并每日记录;2. 公司各车间主任及各班组长监控本部门管辖区域内液氧输送 管路及附件运行和使用情况,如有损坏和异常应及时报修;3. 公司设备员、安全员主持监督液氧站及其管路系统的安全、 正常运行。第四条 液氧站运行管理值班和交接班规定1. 两名压力容器操作工应确保每天至少有1人值班,监控检查液 氧站及其输送管路的运行情况,并按规定填写液氧站及输 送系统运行检查记录,该记录表每月底记录完成后交设备管 理部门存档。
3、2. 操作工应于每日早晨、中午上班前按规定检查液氧站及管路 的运行状况,并记录,且一般情况下,交接班应于下午下班 前后,遇特殊情况于其他时间交接班时,应注明交接时间。3. 交接班制度:1) 接班人员应准时来接班。2) 接班人员应认真听取交班人员交代,并查看液氧站设备设 施运行检查记录表,检查工具、物品是否齐全,确认无误后 接班;3)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准交接班:a) 上一班运行情况未交代清楚;b) 记录不规范、不完整、不清晰; c) 站场不干净;d) 接班人未到;第五条 液氧站站区日常检查项目及记录1. 站场状况:容器、汽化器、管路及附件是否有异常结 霜、泄露或震动,各种标记及操作的件的位置及
4、开关状 态是否正确。消防器材是否完整就位、消防通道及安全 出口是否畅通、各种安全标识是否完整有效。区域内是 否有油污及可燃物,5米内是否有明火。1) 上进液阀、下进液阀、残液阀属液氧充装时使用的阀门, 如有异常或泄露时由压力容器操作工按规定操作,其他任 何人员不得随意操作;2) 检查增压阀、气体通过阀、排液阀、回气阀启闭状况是否 正常;3) 如上述情况均正常则在“站场状况”栏填“”,如有异常则应 填“X”,并简要记录异常状况和处理结果。如有重大异常则 按液氧站及输送管路应急处理控制程序执行。2. 调整液氧站及管路,进入工作状态,检查调压器运行状 况并记录:1) 减压阀进口压力值读数,应不大于1
5、.5MPa;2) 减压阀出口压力值读数,应不大于1.2MPa;3) 调压器各元件有无泄漏;4)进口或出口压力读数超标时应开启调压器下方的放散阀 放散至规定压力范围。3. 贮槽液位与压力读数:1) 记录液位指示读数,当液位计读数低于3.5M3 时应通知 供应部门及时采购液氧,当液位计读数低于1.5M3 时应关 闭排液阀,停止供氧,并催告供应部门后告知公司主管领 导;2) 记录罐内氧气压力读数,当该读数低于0.8MPa时应按规 定的操作程序增压至0.81.5MPa后,方可开启排液阀供 氧。4. 液氧输送管路及附件检查项目及记录1) 各车间主阀和管路有无异常及损坏;2) 有无泄漏; 第六条 液氧汽化
6、站日常操作规程(一)液氧充装1. 遇到下列情况之一的,禁止充装作业:1) 遇有雷雨天气时;2) 附近有明火时;3) 夜间照明不良时;2. 实施全过程安全监控,确保充装作业安全无事故1) 充装人员、司运人员必须坚守岗位。2) 充装期间,充装人员要经常观察罐内压力,检查各部情 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3) 液氧充装完成时,液位计读数不得高于14.5M3 。4)充装结束后要及时关闭充液阀门,排放管内残液、余 压,拆除连接软管。5) 液氧站操作工应做好充装记录,记录要真实准确,有追 溯性。(二)正常供氧操作1. 读取贮槽压力表P1读数,确定在0.8MPa1.5MPa之间,若 低于0.8MPa则应增压;2
7、. 缓慢开启排液阀C3;3. 观察调压器进口压力表读数,应接近或适度高于贮槽压 力表P1读数;4. 观察出口压力表读数,应维持在0.81.2MPa;5. 用氧设备正常工作后,观察贮槽压力表P1读数,如下降 过大,则应增压。(三)停止供氧1. 缓慢关闭排液阀C3;2. 开启回气阀V8;3. 关闭调压器出口端供氧阀门,让多于气体回至贮槽;4. 观察贮槽压力表读数,不得超过规定值。5. 观察调压器前端压力,当其读数值小于贮槽压力表读数 时,关闭回气阀。(四)超压排放1. 排放前首先应确定站场周围环境的安全性;2. 当贮槽压力表读数超过1.57MPa,贮槽安全阀未开启排放, 则应开启放散阀放散至1.5
8、7MPa以下,关闭放散阀,观察贮槽压力是否仍然继续上升,如继续上升则应实施故障 排除,确保贮槽压力稳定在1.57MPa以下;3. 查明安全阀不工作原因,并实施故障排除。(五)增压操作1. 确定气体通过阀V7已经全开;2. 确定排液阀C3处于关闭状态;3. 缓慢打开增压阀V6,使液体进入增压器汽化;4. 观察罐体上压力表读数,增压后罐体压力应控制在0.81.5MPa;5. 增压完成或停止向外供液时,应关闭增压阀V6;6. 操作人员在增压完成,关闭增压阀V6;7. 增压完成半小时以后,关闭气体通过阀V7,操作人员方 可离开。第七条 定期检验1. 储槽的真空度半年左右检查一次。测量时,只需将金属热
9、偶规管上的保护盖拧下,插上热偶真空计的插头,即可测 到夹层真空度。真空度降低到66.7Pa以下时与设备供方联 系重新抽真空。2. 液氧汽化站用所有压力表每半年校准一次;3. 液氧气化站用所有安全阀动作压力每年校准一次;4. 调压阀的关闭压力应等于需要的工作压力。若压紧顶部调 节螺栓,为提高开启压力,反之降低开启压力。调压阀的 启闭压力每年校准一次;5. 液氧气化站导除静电的接地电阻不 得大于100,防雷击 装置最大冲击电阻不 得大于30,防雷及静电接地每年 检查一次。第八条 常见故障及排除故 障 现 象原因处 理 方 法使用过程中内压a、升压调节阀T1关闭不严若阀座中有异物,取下阀门,异常升高
10、。检修、清洗b、V6关闭不严,发生内漏对V6阀检修,或更换密封片c、压力表指示不准确检修或更换压力表液位计指示 不真实a、液位计失灵检修液位计b、液位计上、下管渗漏检修堵漏c、液位计接头处漏气检修消除漏气d、液位计上、下管堵塞检修、吹出堵塞物蒸发率超过设 计值,顶部冒 汗结霜。a、V6关闭不严,发生内漏检修阀门b、真空度恶化重抽真空c、顶部珠光砂下沉补装珠光砂,重抽真空液体或气体从 阀帽处或接 头处泄漏a、密封填料未压紧压紧填料压盖b、密封圈破损更换密封圈c、连接焊缝漏气补焊(但应按补焊要求进行)d、阀体漏气修理或更换零件 第九条 安全注意事项1. 操作人员需持证上岗,必须经过安全教育考核合格
11、。熟悉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的有关规定和低温液体的特 性及其危险性。应熟悉产品使用说明书、设备工艺流程、设 备上各种阀门、仪表及其作用和操作程序;在发生故障和意外 事故时必须能独立采取紧急安全措施。2. 液氧充灌时:公司操作人员必须在场,监督供方按操作规程 进行,监控周围场景安全,禁止易燃易爆物品靠近。3. 阀门的启闭应缓慢进行,避免太快太猛,避免出现火花或损 伤连接密封面;4. 当设备上的阀门和仪表、管道连接接头等处被冻结时,严禁 用铁锤敲打或明火加热。宜用70-80干净无油的热空气、或 温水进行融化解冻。5. 设备在检修焊接前,必须先排尽贮槽或管路中的液氧或气 氧,并用无油干燥空气或氮气
12、进行置换;6. 检修或更换的管阀、接头等,必须彻底去污除油后产能安装 使用;7. 液体贮存:液体的贮存方式分无压贮存和带压贮存。无压存 放空阀打开,压力表、液位计处开投用状态。带压贮存时, 除压力表、液位计、安全阀投入使用外,其余阀全关。由自 然蒸发的影响,内筒压力会缓慢上升,当升到工作压力时, 应打开放空阀适当泄压。所以采用带压贮存方式时,应加强 巡检,防止超压。罐内的液体不可长期停放不用,要经常充 装及排放,以免引起乙炔等有害杂质浓缩。 8. 安全防护:1) 液氧设备周围至少5米内严禁烟火、同时避免在操作场所出 现静电火花。2) 操作人员在充灌或处理低温液体时,应戴干净易脱的皮 革、凡布或
13、棉手套。若有产生液体喷射或飞溅可能,应戴上护 目镜或面罩。3) 处理大量低温液体或低温液体严重泄漏时,应穿上无钉皮 靴,裤脚套在皮靴外面。4) 操作人员在充灌或处理液氧时,不得穿戴被油脂沾污的工 作服和个人防护装备,凡被油脂沾污过的衣服和防护用品必须 更换;不得穿着有静电效应的化纤服装;不得穿有钉鞋。5) 操作人员的服装若已渗透了氧,则不得进入有明火的场所。必要时,必须更换衣服或经过充分的吹除,在大气中至少 吹除15min。6) 操作人员的皮肤因接触低温液体或低温气体而被冻伤时, 应及时将受伤部位放入温水中浸泡或冲洗,切勿干加热。严重 的冻伤应迅速到医院治疗。第十条 管理规定1. 操作工未按规定实施日常巡查、检查并记录,每次扣减当 月收入30元;不服纠正或一月内违背3次者,公司可撤销 其操作资格;2. 违章操作或违章指挥,不服纠正者,每次扣减当月收入50 元;若因此给造成后果的,公司追究损失责任,因此酿成 重大安全事故的,报国家机关追究法律责任。第十一条 附则1. 本条例自宣布之日起实施;2. 本条例在执行过程中如有争议,由公司技术部门负责解 释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