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沃文网! | 帮助中心 分享知识,传播智慧!
沃文网
全部分类
  • 教学课件>
  • 医学资料>
  • 技术资料>
  • 学术论文>
  • 资格考试>
  • 建筑施工>
  • 实用文档>
  • 其他资料>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沃文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陕西生态功能区划.doc

    • 资源ID:880914       资源大小:1.07MB        全文页数:10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陕西生态功能区划.doc

    1、 总论1. 项目背景人类与生态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不仅可为人类提供各种所需的自然资源,而且还可通过对气候等的调节为人类提供适宜的居住环境;另一方面,人类为发展经济的各种生产活动又或多或少地对生态环境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而环境的恶化则会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稳定而适宜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这就要求我们协调好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使之达到和谐共处。然而人口的增加和工业的发展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和破坏,以致于超过其能够进行自我调节和恢复的限度。可以说,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世界经济不断发展的进程,就是人类对自然资源不断掠夺性开发利用以

    2、及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态平衡不断失调的过程。这种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及不合理利用而造成的原生生态系统的结构破坏、功能衰退所引起的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不断恶化的现象就是生态环境的退化。由此可见,生态环境退化与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虽然,在不同区域,生态环境的退化可能有其本身的客观原因,但是,人类活动作为导致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驱动力,这一点是无庸置疑的。生态环境的退化往往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影响大、持续时间长:生态环境的破坏所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局域性的,也可能是区域的,甚至是全球性的,如流域上游的环境恶化可能给下游带来严重的威胁;土地沙化所引起的沙尘暴能影响到几百公里以外的区域以及气

    3、候变化对全球的影响等等。二是呈链式反应,环环相扣:生态环境的退化并非是单一的,常常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如森林植被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使土壤瘠薄、土地生产力下降,乃至土地丧失,同时也可能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等。三是滞后性:生态环境退化的影响有时并非当时就能显现出来,常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四是恢复困难: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引起生态平衡失调,其恢复是非常艰难的,主要表现在恢复时间长以及资金投入大,而且,有些破坏是不可逆转的。生态环境退化的这些特点告诉我们在看待生态环境问题时要从整体的观点出发。生态环境敏感性是指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干扰和自然环境变化的反映程度,说明发生区域生

    4、态环境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可能性大小。具体说是,如果在同样的人类活动强度影响或外力作用下,各生态系统出现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如沙漠化、盐渍化、水土流失和酸雨)的概率大小就是其敏感性。在进行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时,最关键的是对生态环境因子在空间上进行综合。从空间分布规律来看,有些因子的分布是连续的, 如降水量和平均气温,而另一些因子的分布是间断的,如地貌单元。可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采用GIS技术进行各种生态因子的空间分异分析,并结合具体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敏感性评价,将结果与各区域的土壤盐渍化、沙漠化、水土流失和酸雨分布等现状图进行比较,以说明其合理性大小。敏感性的空间分布主要体现生态环境问题出现的可能性

    5、,反映了人类活动可能会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涵可以包括有机质的合成与生产、生物多样性的产生与维持、调节气候、营养物质贮存与循环、土壤肥力的更新与维持、环境净化与有害有毒物质的降解、植物花粉的传播与种子的扩散、有害生物的控制、减轻自然灾害等许多方面。生态服务功能是人类生存与现代文明的基础,由于人类对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及其重要性的不了解,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造成了明显损害,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与危机的实质就是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损害与削弱,而

    6、阻碍城市与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从这个角度理解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其核心就是要求在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保育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护其生命支持系统的良性循环。陕西省横跨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秦巴山地,自然条件复杂多样,人类活动历史悠久.陕北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也是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关中则是陕西重要的经济产业带和人类活动密集区,秦岭山地既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也是东亚地区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的服务功能.但因长期以来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敏感性,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提供的支持服务功能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的认识不足,在处理和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与经济发展关系时

    7、缺乏科学的依据,致使一些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生态服务功能下降,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制约,并对中部周边地区的生态安全产生潜在的影响. 1999年,中央宣布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并明确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西部开发的根本.在2000年11月,国务院颁布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明确指出要按生态功能特点进行全面规划,分类指导,分区推进的生态环境保护战略.2002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江泽民总书记指示:“加快生态环境调查,抓紧制定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环发2002117号关于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工作的通知的要求,陕西省环

    8、境保护局组织有关专家,在对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成果及相关工作进一步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参照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制定陕西省生态功能区划实施方案,并组织相关领域的科技人员经过近一年的工作,完成了陕西省生态功能区划的编制任务.2.生态功能区划目的及其意义生态功能区划是实施区域生态环境分区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其要点是以正确认识区域生态环境特征,生态问题性质及产生的根源为基础,以保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目的,依据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不同,生态敏感性的差异和人类活动影响程度,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它是研究和编制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内容。所谓区划,就是区域的划分。它是以地域分异规律学说理论为基础,以地理空间为对

    9、象,按区划要素的空间特征,而划分出具有多级结构的区域单元的方法。由于地理空间上各种要素的有不同的分布特点,不可能同时存在两个特征完全相同的区域,另一方面两个不同的区域之间也不可能存在明显的分界线,所以区划的任务就是要根据区划的目的,一方面将地理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区域保持各区域单元特征的相对一致性和区域间的相异性,又要按区域内部的差异划分具不同特征的次级区域,从而形成反映区划要素空间分异规律的区域等级系统。陕西省曾先后进行过多次区划工作,如陕西省自然区划、陕西省农业区划、陕西省经济区划以及各类专业区划.但总体来说,目前现有的区划方案都缺乏对人类活动在自然生态环境变化中的作用和影响的系统分析,尤其是

    10、忽略了对生态资产、生态服务功能以及敏感性等指标的研究。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尤其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地区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略对生态系统的保护,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不仅严重地阻碍本地经济的发展,而且危及整个区域的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如何协调日益突出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维护区域经济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对区域内各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支持服务功能,尤其是对人类活动在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区域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和规律进行充分的分析研究,提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整治的方法与途径。由于生态环境问题形成原因的复杂性和

    11、地方上的差异性,使得不同区域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所不同,其导致的结果也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别。一些区域生态功能比较单一,可能受某个环境问题的困扰,而另一些区域具多种生态功能,人类干扰频繁,可能同时受两个或几个以上环境问题的影响;一些区域可能因区域内自身的条件较好,从而对环境破坏所带来的影响具有较大的缓冲能力,能够很好地抵抗这种外来的影响或及时地进行自我修复,因此其对环境变化的承受能力更大;而另一些区域,由于其本身比较脆弱,对外来的破坏较为敏感,即使一些轻微的变化也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由此可见,生态环境的评价、环境保护和环境整治的对策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等都应随着区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别。这

    12、就要求我们在充分认识客观自然条件的基础上,依据区域生态环境主要生态过程、服务功能特点和人类活动规律进行区域的划分和合并,最终确定不同的区域单元,明确其对人类的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敏感性大小,有针对性地进行区域生态建设政策的制订和合理地环境整治。而这些正是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可见,进行生态功能区划是极其重要而又十分迫切的。生态功能区划的结果以区域的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生态环境敏感性和分区、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分布与分区、生态功能区划图等一系列图件来表示。其主要作用是为区域生态反映区域尺度上生态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阈值或恢复能力。不同的生态区域因其生态环境的敏感程度有较大的区别,导致其对人类影响所能承受

    13、的阈值以及遭到破坏后的恢复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制订生态环境评价标准和生态环境管理条例时应根据各区域的情况,区别对待。(3)预测未来人类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的演变规律。根据各生态功能区内当前人类活动的规律以及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和恢复技术的发展,预测区域内未来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4)根据各生态功能区内的资源和环境特点,对工农业的生产布局进行合理规划,即使区域内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而又不至于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持续地发挥区域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服务支持功能。总之,进行生态功能区划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管理的需求,是客观的必然的结果。通过生态功能区划不仅可以合理地把经济的发展和环境保

    14、护的矛盾统一起来,同时还可以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布局,扬长避短,发挥区域优势,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可提高生态效益,提高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第一章 生态功能区划目标、指导思想和原则1. 生态功能区划目标明确省域范围内各生态系统类型的结构和生态过程特征;评价不同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明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等级及其空间分布;提出省域生态功能区划方案,明确各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功能.2. 生态功能区划指导思想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为依据,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保障社会经济发展为中心,应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结合地理学、环

    15、境科学等学科的知识,采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等技术,在充分认识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过程、生态环境形成演化规律和现状的基础上,按照生态地域特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和生态问题的敏感性划分生态功能区,揭示各生态单元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支持服务功能和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形成机制,为区域环境分区管理和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生态环境的整治服务.3. 生态功能区划原则根据省域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和要求,区域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环境问题形成机制与区域分异规律,进行生态功能区划时遵循以下原则: (1) 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是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避免盲目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增强

    16、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2) 发生学原则与主导性原则: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服务与生态系统结构、过程、格局密切相关,如生态系统的土壤保持功能的形成与降水特征、土壤结构、地貌特点、植被覆盖、土地利用等许多因素直接相关。研究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环境问题形成机制,及其空间分布规律,有利于确定区划中的主导因子及区划的生态学基础。(3) 区域相关原则:在空间尺度上,任一类生态服务功能都与该区域,甚至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因素相关,在评价与区划中,往往要从流域、全省、全国甚至全球尺度考虑。(4) 相似性原则:在区划时,必须注意分

    17、区内部特征的一致性和相似性,而这种特征的一致性是相对一致性。不同等级的区划单位各有一致性标准。据此,可以把高级区划单位划分为低级区划单位,也可以把低级区划单位合并为高级区划单位。(5) 区域共轭性原则:区域划分的对象必须是具有独特性,空间上完整的自然区域。即任何一个生态功能区必须是完整的个体,不存在彼此分离的部分。4陕西省生态功能区划主要内容和工作程序根据暂行规程,确定陕西省生态功能区划包括以下内容(1)陕西省生态环境现状评价(2)生态环境敏感性及其空间分异规律评价(3)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4)生态功能区划方案(5)各生态功能区概述 生态功能区划按以下工作流程开展:确定区划目标区域生态

    18、环境现状调查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确定区划指标和依据制订分区方案区划结果与图件编制分区特征描述完成生态功能区划报告第二章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陕西省位于中国大陆的中部,东隔黄河与山西省相邻;西与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相接;北与内蒙古自治区相连;南与四川省、重庆市、湖北省和河南省接壤。地理位置为北纬3142 3935,东经1052911015,南北长约870 km,东西宽约510km,面积20.58104km2.陕西是欧亚大陆桥上连接我国东西南北的枢纽和物流、能流、信息流的重要通道和集散中心,是西部开发中西北地区的桥头堡。截止2002年,全省设西安、宝鸡、咸阳、铜川、渭南

    19、、汉中、延安、榆林、安康、商洛、杨凌等11个省辖市(区),107个县(市,区)。省会西安是国际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商贸、金融、信息中心和科研、教育、高新技术产业基地。1.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概况1.1自然环境特征1.1.1地质、地貌 陕西省在大地构造上跨3个大地质构造单元.秦岭以北部属中朝准地台,包括鄂尔多斯地台,渭河地堑和小秦岭断块隆起3个二级构造单元,北部地区广泛分布各种沉积岩,蕴藏丰富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秦岭褶皱带南部以火成岩,变质岩,沉积岩为主,蕴藏多种多样的矿产资源;扬子准地台在陕西部分称大巴山过渡带.陕西省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北部为陕北高原,以黄土高原为主体,海拔9

    20、001500m,占全省总面积的45%;南部为秦巴山地,海拔15003000m,约占全省总面积的36%;中间为关中平原,海拔320650m,属典型的地堑型河谷平原,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9%.陕西省地貌类型有平原、台地、丘陵、低山、中山、高山、沙丘沙地等7大类。在平原类型中,关中平原、汉中平原、月河平原等属河流游荡迁徙和洪水泛滥冲积物沉积形成的冲积平原;而由河流冲积洪积形成并沿河流呈狭长带状分布的为河谷平原,如无定河河谷平原、嘉陵江河谷平原、千和河谷平原、丹江河谷平原、北洛河河谷平原等;在秦岭北侧山前地带、秦岭山间盆地周围还分布冲积洪积平原.台地在陕西分布较广,其中黄土台地有黄土塬、黄土台塬和黄土平

    21、梁等类型,而流水侵蚀剥蚀台地主要分布在秦巴山区,包括河流高阶地和冲积洪积台塬等.丘陵在陕西省主要有黄土丘陵、盖沙黄土丘陵和流水侵蚀剥蚀丘陵等类型,其中黄土丘陵主要分布在秦岭以北、长城沿线风沙区以南的广大地区,以黄土梁状丘陵、黄土梁峁状丘陵和黄土峁状丘陵为主;沙盖黄土丘陵见于陕北北部风力与流水作用过渡带,以盖沙黄土梁状丘陵和盖沙黄土梁峁状丘陵为主;流水侵蚀剥蚀丘陵多呈带状、环状、块状或零星斑状分布在山地周围、断陷盆地周围及河流沿岸.低山主要包括黄土覆盖的低山、流水侵蚀剥蚀的低山和喀斯特作用的低山.中山在陕西省分布广泛,地域跨度大,形态各异,包括以白于山、子午岭、黄龙山为代表的黄土覆盖的中山;秦岭

    22、、大巴山、陇山等绝大部分地段分布的流水侵蚀剥蚀中山;大巴山、关中北山等地的喀斯特作用中山;以及北秦岭和大巴山主脊地带的古冰川作用的中山.高山面积较小,主要分布在秦岭的太白山地区.沙丘、沙地集中分布在陕北长城沿线以北的风沙区,以沙丘、平缓沙地和风蚀梁丘为主.按地貌类型和区域差异,从北向南依此划分为陕北风沙高原区、夹有石质孤山的黄土高原、关中盆地区、夹有汉江谷地的秦巴山地区等4个大地貌区.陕北风沙高原处于长城沿线及其以北地区,为毛乌素沙地的组成部分,其北部以沙丘沙地草滩地貌为主,中部为流动沙丘和固定沙丘组合地貌,西南部以草滩盆地为住,东部属覆沙黄土梁峁地貌.陕北黄土高原区北接风沙高原,南连关中盆地

    23、,是我国黄土分布的中心区域,也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关中盆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西起宝鸡、陇县,东至韩城-潼关黄河西岸,北以北山为界,南以秦岭北坡大断裂带为界.其中部是渭河冲积洪积平原,北部为渭北黄土台塬,南部是秦岭北麓黄土台塬和驪山低山丘陵.秦巴山地区包括秦岭山地、汉中-安康低山丘陵盆地、大巴山地等.秦岭是我国南北重要的自然分界线,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m,是我国大陆东半壁的最高峰,其自然垂直带谱在东亚地区具有代表性.1.1.2气候、水文 陕西省位于中国大陆中部,南被狭长,跨近8个纬度,加之地形复杂,因而气候类型多样. 自南向北可划分为3个气候区:秦巴山地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关中平原和陕

    24、北黄土高原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风沙滩地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从总体看,陕西省气候有以下特点: 季风性气候显著,受东亚季风环流的影响,冬季蒙古高压和夏季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印度低压交替出现,南北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交替转换,使冬、夏的温度、干湿有明显的差异; 气候类型多样,全省自南向北按热量分为亚热带、暖温带和温带三个基本气候带,按水分差异又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四中气候,水热条件的不同组合形成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四季分明、冬冷夏热.陕西省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特点是南多北少,自南向北递减.汉江谷地以南降水量超过1000mm,向北至秦岭北坡减少为800mm,到长城沿线一带只有400

    25、mm,西北部的定边县仅323.6mm,是全省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受地形的影响,省内形成三个多雨区和三个少雨区,多雨区出现在米仓山、大巴山;秦岭的中山区;子午岭一带.少雨区出现在汉江谷地和丹江谷地;关中平原的东部;长城沿线以北.全省水资源可划分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内流区3大片.秦巴山地主要属长江流域,面积约占全省的35.4%,主要河流为汉江和嘉陵江,汉江发源于秦岭西段南坡,省内流域面积54783 km2,主要支流有丹江、褒河、湑水河、牧马河、子午河、任河、岚河、洵河、月河、金钱河等,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秦岭以北主要属黄河流域,流域面积占全省的62.6%,黄河在晋陕之间,自北向南纵切黄土

    26、高原,在龙门流出峡谷进入平原,至潼关出省,在省内长715 km,其主要支流有渭河、延河、无定河、秃尾河、窟野河、清涧河、皇甫川等.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贯穿关中平原,长492 km,主要支流有洛河,泾河,灞河,沣河,黑河,石头河等.内流区分布在长城沿线风沙区,面积仅占全省的2.0%,以湖泊和小河流为主.陕西省水资源总量为444.99108m3,人均水量1230m3,亩均197m3,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黄河流域面积占全省60%以上,耕地面积占80.5%,人口约占72.5%,而地表水资源仅占全省的25%,属资源型缺水区.秦巴山区水资源丰富,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丰水区.1.1.3土壤、生物多样性

    27、陕西省土壤类型多样,计有21个土类,149个土属,400多个土种.主要土类有娄土、褐土、黑垆土、黄绵土、棕壤、黄棕壤、黄褐土、栗钙土、风沙土、水稻土、潮土、盐碱土等.土壤水平分布的地带性十分明显,自北而南依此为:长城沿线风沙土、淡栗钙土带,分布在陕北长城沿线及其以被地区,突然主要为风沙土、栗钙土,另有少量的灰钙土和残存的黑垆土,局部分布隐域性的沼泽土、盐土和草甸土;黄土高原黑垆土带,分布于长城沿线以南,关中北部北山以被的黄土高原区,地带性土壤为黑垆土,因长期遭受人为活动的影响和强烈的水土流失,表层土壤大多被侵蚀掉,下部黄土层出露,形成黄绵土,黑垆土仅在局部地方残存;关中盆地褐土带,褐土为地带性

    28、土壤,北部黄土台塬多为碳酸盐褐土,渭河阶地以普通褐土为主,而秦岭北麓多为淋溶褐土.因关中地区开发早,人类活动对土壤影响深刻,褐土在长期耕作下形成深厚的耕作层,称为娄土;秦巴山地黄棕壤、黄褐土带,秦岭山地海拔多在2000-2500m,山地垂直分带明显,随海拔的升高,土壤呈现垂直分异的特点,秦岭北坡自渭河谷地至太白山顶依此为娄土 淋溶褐土棕壤暗棕壤亚高山草甸土原始土壤;秦岭南坡自汉江谷地至太白山顶土壤垂直分布为淤土、水稻土黄褐土黄棕壤棕壤暗棕壤亚高山草甸土原始土壤。汉中-安康盆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带性突然为黄棕壤和黄褐土,在河流阶地上主要是水稻土.大巴山和米仓山海拔2000m以上地方分布棕壤和草

    29、甸土. 陕西省自然条件复杂,植被类型南北差异十分明显。水平分布自南向北依此为秦巴山地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带;渭河谷地和黄土高原南部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黄土高原北部森林草原带;长城沿线温带草原带。 陕西地处南北过渡,东西交汇地带,植物区系成分复杂,起源古老,具不完全统计,共有种子植物177科,1110属,3900余种,仅秦巴山地就有2377种,属国家级保护的珍稀植物有45种。全省自然植被有24个类型,61个群系组,主要类型有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竹林;草原;灌丛;草甸;盐生植被;沼泽和沼泽性植被等。人工植被有12个类型,28个群系组。主要类型有一年一熟旱作;一

    30、年两熟或二年三熟农作;水旱一年二熟农作;经济果园等. 由于秦岭是动物地理区东洋界和古北界的分界线,因而野生动物组成较复杂,种类较多。据调查,全省有脊椎动物727种,占全国的23.7%,其中鱼类139种,两栖爬行类41种,鸟类382种,兽类141种。有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79种,省级保护动物14种。1.1.4 土地、矿产资源 陕西省总土地面积20.58 104km2,总的特点是山地多,川原少,山地、丘陵地占全省总面积的75%左右.在土地资源中,山地占42.76%,主要分布在陕南的汉中、安康、商洛三个地区,关中和陕北分部较少;丘陵地占32.33%,以陕北的榆林和延安两市分布最多,其次是关中和陕南;平

    31、地仅占24.91%,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其次是陕南,再次是陕北。根据2001年统计资料,全省耕地面积468.5104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2.76%;林地面积969.3104公顷,占47.1%;草地面积320.3104公顷,占15.56%;未利用土地115.2104公顷,占5.59%.土地利用的特点是类型多样,以农业用地为主,用地结构区域差异明显,关中耕地比重大,陕南林地比重大,而陕北草地比重大.陕西是我国矿产资源大省之一,在目前已发现的136种矿产中,有57种探明储量居全国前10位。其中煤炭储量居全国第三,神府煤田以其储量大,易开采,质量优而在国内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以靖边为中心的大型

    32、天然气田,除供应北京、西安、银川外,已成为西气东送的重要组成部分。表3-1 2001年陕西省土地利用状况土地利用类型面积(104公顷)占全省总面积比例(%)耕地468.52276园地60.9296林地969.34710草地320.31556城镇居民用地68.7334交通用地14.7071水域40.2195未利用土地115.25591.2社会经济概况2001年全省人口为3659万,其中市镇人口2914万,乡村人口745万。2001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1844.27亿元,比1978年增长6.8倍,工业总产值1827.52亿元,农业总产值478.84亿元,第三产业总产值740.69亿元。固定资本投资8

    33、50.66亿元,比1978年增长40.8倍。地方财政收入225.9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5484元,农村人均收入1520元。全省工业,农业,交通,旅游和高新产业都获得迅速发展,社会经济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进一步改善。工业方面新兴的电子,石化,医药,食品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发展迅速,逐渐成为陕西省工业的支柱行业。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村经济增长较快,水果生产和储藏加工业,畜牧产品生产和加工业,农业科技开发业以成为农业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经过20余年的建设,全省交通,通讯等基础建设发展迅速,投资环境明显改善,为西部开发奠定良好基础。目前,陕西的经济结构正逐步趋于优化,初步形成关中高

    34、新技术产业开发带,陕北能源重化工产业开发带,汉江生物、水能、矿产经济开发带等3大区域经济带,使经济逐渐步入布局合理,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阶段。1.3人类活动及其影响陕西人口空间分布上,关中地区是人口分布的重心,陕北高原人口分布以黄河干流和各支流下游最为密集,陕南地区人口呈点线状集中分布在河谷川道区,而山区人口稀少密度最低。在全省107个县(市,区)中,关中平原有32个,渭北黄土塬区有25个,是全省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2002年,全省煤炭消费总量3690.46104吨,二氧化硫排放量63.8104吨,烟尘排放量32.8104吨,其中工业耗煤量3492104吨(原料煤1259104吨),排放二

    35、氧化硫55.4104吨,烟尘26.3104吨,粉尘27.4104吨。全省工业废水排放量为3.05108吨,比上年上升6.5个百分点;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为2.55108吨,达标排放率83.6%,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表2-1 . 2002年与2001年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状况(104吨)年份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总量工业生活总量工业生活200263.855.48.432.826.36.527.4200161.954.27.736.429.56.929.4同比(%)+3.1+2.2+9.1-9.9-10.8-5.8-6.8表2-2 工业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吨) 指 标2002年2001年变化

    36、(%)化学需氧量130249140089-7.0石油类2102181715.7氨氮2707174854.8挥发酚9899-0.7铅8.911.83-24.5氰化物121015.3六价铬3.33.09.1砷2.021.7316.7镉0.450.436.5汞0.01020.0115-11.32.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在评价中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种研究成果,以及遥感数据、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先进的方法与技术手段。通过生态环境现状评价,明确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分析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突出地区重点问题。2.1 土壤侵蚀现状评价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传对土壤

    37、侵蚀是这样定义的:土壤及其母质和其它地表组成物质在水力、风力、冻融及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后来考虑到土壤侵蚀与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土壤侵蚀的定义更加广泛,即土壤侵蚀是土壤及其母质,和其他地面组成物质在水力、风力、冻融及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的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过程。这里主要考虑水力的作用,即通常所说的水土流失。2.1.1 评价方法 土壤侵蚀评价主要以年平均侵蚀模数为判别指标,评价标准与方法采用水利部发布的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2.1.2陕西省水土流失现状 陕西省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全省水土流失面积1.38105km2,占全省土地总面

    38、积的66.8%。强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达4.2104 km2,从区域分布看,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渭北高原沟壑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有48个县属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重点县;其次是陕南低山丘陵区,是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陕西黄河流域面积13.30104km2,水土流失面积达10.47104km2,据1956-1995年40年的统计资料,年平均输沙量7.38108吨,占黄河三门峡以上年输沙量的一半。特别是黄土丘陵沟壑区,年侵蚀模数每平方表2-3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表级别平均侵蚀模数t/(km2a)平均流失厚度(mm/a)西北黄土高原区东北黑土区/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区/西南土石山区西北黄土

    39、高原区东北黑土区/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区/西南土石山区微度10002005000.740.150.37,轻度500-2500200-25001000-25000.74-1.90.15-1.90.37-1.9 中度2500-50001.9-3.7强度5000-80003.7-5.9极强度8000-150005.9-11.1剧烈1500011.1公里10000吨以上,有些地方超过每平方公里30000吨。黄土高原沟壑区年侵蚀模数在每平方公里500-5000吨之间,因长期侵蚀,大的塬面残存不多,呈现残塬沟壑景观。陕西长江流域面积8.59104km2,水土流失面积占50%,年均向长江输送泥沙0.58

    40、108吨,占长江流域输沙量的12%。尤以商州市和嘉陵江流域侵蚀最为严重。(1)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及影响 秦岭以北属黄河流域,流域面积13.30104km2,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67.7%,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0.47104km2。位于长城以南,崂山、黄龙山以北的黄土丘陵沟壑区,面积4.47 104km2,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其中延安以北,年侵蚀模数每平方公里都在10000吨以上,无定河以西的大理河、延河、洛河上游约1.52.0104吨,无定河以东约23104km2吨,窟野河下游一带则超过3104吨,侵蚀模数之高,为全国、全世界所罕见。该区年均产沙6.5108吨,为本省输入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其中粗泥沙

    41、约占一半,是黄河泥沙及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地。长城沿线风沙区,面积1.34 104km2,风蚀严重,由于中部、东部大量沙粒吹入沟谷河道,再被水流及洪水带至大河,年侵蚀模数达1500吨/平方公里,是黄河粗泥沙的又一重要来源地。黄土塬沟壑区,面积2.79 104km2,塬面已被水土流失蚕食切割,大面积的塬已不多,年土壤侵蚀模数为每平方公里5005000吨。黄土高原尤其陕北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举世瞩目,而坡耕地的水土流失,不仅是造成河流、水库淤积的一个重要原因,更严重的是每年丧失大量肥沃表土,导致土壤退化和农业减产,造成这一区域土地资源破坏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制约着当地国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根据中科

    42、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陕北丘陵沟壑区年输沙量的一半来自坡耕地,其中大于15以上属强度侵蚀的坡耕地面积102.28104公顷,约占总耕地面积的64%,其中大于25以上陡坡耕地面积已占总耕地面积的25%,多年测验资料表明,年均侵蚀模数高达3.5万吨/平方公里。陕北丘陵沟壑区坡耕地上年输沙总量3.3108吨,若按耕层20厘米计算,相当于6230万吨羊粪,162万吨硫铵的肥效。土壤养分的大量流失,每年将有10104公顷耕地的耕层土壤被毁,伴随大量泥沙下泄,随之流失大量土壤养分。根据分析资料,全丘陵区坡耕地,每年所带走的泥沙中,含氮、磷、钾总量即达742万吨,其中氮素一项就达33万吨,如以氮肥利用率的1

    43、/3计算,其后果是灾难性的,而且短期很难恢复。根据朱显谟院士资料,50年代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还可见到50cm100cm的残存黑垆土腐殖质层,经过40多年的不断流失,目前已残留无几。其有机质含量也由12%下降到0.5%以下。全氮含量小于0.05%的耕地面积已达55%以上,朱显谟院士从目前残存的黄土厚度估算,如此强烈的水土流失长此下去,在今后3000年内,我们的后代将在干旱的戈壁上挣扎生存。水的流失是陕北丘陵区又一突出特征,在年降水量500mm情况下,径流深达100mm以上,占有效降雨量的1/3-1/4,每年每公顷耕地流失水量225m3450 m3,最多可达900 m3,加上降水年际变化很大,

    44、如若秋雨不能有效拦蓄,势必造成次年春夏干旱或旱灾。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土壤条件的全面恶化,是陕北多年农业生产徘徊不前的致命因素。农业专家估计,弱侵蚀土壤农作物减产10%30%,中等侵蚀土壤减产30%50%,而强度侵蚀土壤则减产为50%70%。水土流失对耕地不断切割蚕食,使大片土地支离破碎,沟壑密度达35公里/平方公里,沟壑面积已占总土地面积的30%50%。由于大量泥沙下泄,库渠淤积严重,影响水利事业的发展。陕西省1970年前兴修库容百万立米以上水库,泥沙淤积已占总库容一半以上,延安市王瑶水库,坝高55米,库容2.03亿立方米,1972年建成后,不到7年就淤31米,损失库容5395万立方米,全省平

    45、均每年淤积库容约1亿立方米,相当于失去1.6万公顷水地全年灌溉所需毛水量。水土流失加剧洪水灾害,延河流域1977年7月6日洪水淹没延安城,冲毁水库、淤地坝326座,抽水站237处,冲毁水地1973.3 公顷,损失惨重。(2)秦巴山地土壤侵蚀秦巴山区主要属于长江流域,总面积8.59 104km2,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41.82%,地貌结构极其复杂,总体上看是“两山夹一川”,秦岭在北,巴山在南,中为汉江谷地。秦巴山区虽然天然植被较好,但严重的水土流失已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给这里带来的灾难,在一些方面已大大超过黄土高原。秦巴山区毁林开荒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后,人口的高速膨胀加上经营方针上的错误,开荒扩

    46、种现象有增无减。根据不完全统计,毁林开荒面积达66.6104公顷,除林区、平坝外,大面积的浅山丘陵和部分深山裸露的农耕地水土流失相当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到总土地面积的50%以上。水土流失面积的增加,使侵蚀不断加剧,商州市年侵蚀模数由过去的2650吨/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4869吨/平方公里。嘉陵江流域侵蚀更为严重,根据略阳水文站资料,该站以上年侵蚀模数高达7740吨/平方公里,已超过渭北黄土高原的大部分县和陕北部分县。占长江流域4.1%土地面积的秦巴山区,年均向长江输送泥沙0.58亿吨(不包括推移质),占长江流域输沙量的12%。 除浅山丘陵区土层较厚外,大部山区土层都在30-40cm,坡耕

    47、地上土壤流失十分突出,许多地方坡耕地年流失土壤厚度1厘米以上,流失使土层逐年变薄,地力下降,耕地砂砾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许多耕地因此失去耕作价值。一些山区土地资源面临“沟无沃壤,土无肥气”的枯竭境地。汉中市30年统计,因水土严重流失减少耕地面积就在22.22万公顷。商洛地区1987年一年就冲毁农田2.13万公顷。秦巴山区是全省最大的林区,一向被人们誉为山青水秀的地方,因森林面积的逐渐减少,已出现童山濯濯,浑水横流。商州1958年大破坏,林地减少12.3104公顷,森林覆盖率由64%减少到46%。秦岭北坡浅山区森林破坏更为严重,一般森林线退入山中10-20km,上升到海拔1200m以上,形成林相残败,山岭荒芜的景观。森林面积的减少,使广大山区水源涵养功能大为降低,过度集中的地表径流,极易造成强烈的土壤冲刷,在土体饱和且又具备一定的地形地质条件下,频繁产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根据调查资料,1981年汉中市、1983年安康地区两次大雨,就发生垮山、滑坡、泥石流1万多处,造成严重的灾害,给山区和平川造成历史罕见的惨重损失。暴雨面广、量大、


    注意事项

    本文(陕西生态功能区划.doc)为本站会员(精***)主动上传,沃文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沃文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点击这里,给沃文网发消息,QQ:2622162128 -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