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 录绪 论2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0第二章 藏象21第三章 病因51第四章 内科常见病症66第五章 病机73第六章 防治原则88绪 论一、学习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2.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学科属性及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概况。二、各型试题98(一)选择题A型题1. 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著作是:A神农本草经B伤寒杂病论C黄帝内经D难经E小儿药证直诀2. 首先确立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著作是: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诸病源候论E小儿药证直诀3. 在病因分类中提出“三因学说”的医家是:A张景岳 B张仲景C陈无择 D张从正E巢元方4. 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A
2、内经B难经C诸病源候论D三因极一病证方论E伤寒杂病论5. 下列著名医家被认为是“寒凉派”代表的是:A朱丹溪 B李东垣C张子和 D刘完素E张元素6. “邪去则正安”的提出者是:A刘完素 B张从正C李时珍 D朱丹溪E吴鞠通7. “六气皆从火化”的提出者是:A张从正 B陈无择C刘完素 D张仲景E吴鞠通8. 脾胃论的作者是:A刘完素 B李时珍C朱丹溪 D李东垣E陈无择9.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提出者是:A刘完素 B张从正C李时珍 D朱丹溪E吴鞠通10. 下列哪一项属于中医学的基本特点:A同病异治 B异病同治C标本同治 D辨证论治E审因论治B型题A朱丹溪 B李东垣C张子和 D刘完素E张元素11. 属
3、于明代的著名医学家是:12. 被认为是“滋阴派”代表的是:A内经B难经C诸病源候论D三因极一病证方论E伤寒杂病论13. 张仲景的著作是:14. 巢元方的著作是:A发热 B风寒犯肺C感冒 D死亡E健康15. 属于症状的是:16. 属于证候的是:17. 属于病名的是:C型题A. 李东垣 B张从正C二者都是 D二者都不是18. 属于“金元四大家”的是:19. “六气皆从火化”的提出者是:A脾胃不和 B风热犯肺C二者都是 D二者都不是20. 专属于中医学证候概念的是:21. 属于病名的是:X型题22. 关于中医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体系B 中医学以整体观念
4、为主导思想C 中医学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D 中医学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E 中医学是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23. 关于人的病理上的整体性,以下说法正确的有:A“有诸内,必形诸外”B眼病的病理机制,应从五脏的整体联系去认识C肝的功能失常时,不仅肝本身出现病变,而且可能影响到脾的功能D精、气、血、津液的病变,可引起神的失常E精神情志的失常,也能损伤形体而出现精、气、血、津液的病变24. 关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曾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B 古代的矿物学、植物学曾对中医学
5、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C 古代的军事学、数学曾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D 古代的酿酒技术、冶炼技术曾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E 古代的物候学、农学、生物学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没有起到促进作用(二)填空题1.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 提出了“ 主身之血脉”的见解。2. 内经包括 和 两部分,共18卷,162篇,是先秦至西汉医学经验和理论的总结。3. 张机的伤寒杂病论通常被分为 与 两部分。4.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书中载药 种,并根据药物毒性的大小分为上、中、下三品。5. 晋代 编撰的 ,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6. 晋代 编撰的 ,
6、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7. 隋代 编撰的 ,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8. 南宋 著成 一书,系统阐述了三因理论。9. 刘完素倡导 论,后人称其为 “ ”。10. 金元四大家中 治病以汗、吐、下三法攻邪为主,后人称其为“ ”。11. 李杲被称为“ ”。代表作为 、内外伤辨惑论等。12. 朱震亨有“阳常有余, ”的著名理论,后人称其为“ ”。13. 代医学家吴又可著 。14. 叶桂著 ,创建了温热病的 辨证理论。15. 薛雪著 ;吴瑭著 。16. 著 ,改正了古医藉中在人体解剖方面的某些错误,肯定了“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并发展了医学理论。17.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是 ,二
7、是 。18. 、 、神为人身“三宝”。19.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 或某一 的病理概括。20. 都是感冒病,但对不同的病人常常有不同的治法,这被称为 ;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有时候皆可用补益中气的方法来治疗,这被称为 。(三)判断题(对者画 错者画)1 中医学是只研究人体疾病的科学。2 中医学是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为主体、与自然科学知识相关的科学知识体系。3 中医学具有浓厚的社会科学的特点,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4 人不仅具有自然物质(生物)的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但医学没有社会科学特性。5 中医学在其形成过程中,借用精气、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阐述关于生命、健康
8、、疾病等一系列医学问题,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6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以整体观念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7 法家提倡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进取精神和道德观念,对古代医生的修身及医德的形成有较大影响。8 古代军事家的用兵之道对中医学治疗原则和方法的建立具有一定影响。9 酒及汤液发明于药物已相当丰富的殷商时期。10 春秋时期攻(灸疗)、达(针刺)、药(药物治疗)已是医生常用的治疗方法。11 古人为了探求人体生命规律及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观察方法,即直接观察法和实验室观察法。12 难经中最早提出了食管与肠道的长度比约为1:35。13 难经中最早提出了“心主身之血脉”
9、的见解。14 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即指人体是一个内外统一的整体,体内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可反映于外表。15 五脏分证是把某一组在某一定部位器官出现的特定症状,归结为五脏中某一脏的功能失调,在治疗时,调理这一脏的生理失常,就能治愈疾病或使病情缓解。16 内经一书中尚未形成以五脏为中心的藏象理论。17 内经时代已经逐渐形成了经络学说。18 黄帝内经问世于隋唐时代,包括素问和脉经两部分,共162篇。19 黄帝内经共18卷,是先秦至明清医学经验和理论的总结。20 黄帝内经全面论述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防治等。21 黄帝内经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10、22 黄帝内经既强调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整体,又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密切相关。23 黄帝内经一书认为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到全身,因而在治疗上应当重视局部与整体的联系。24 黄帝内经汲取哲学理论,认为精(气)是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的共同构成本原。25 黄帝内经把阴阳的对立统一看成是世界万物的普遍规律,认为人体内阴阳双方的平衡一旦遭到破坏,人体就会生病。26 黄帝内经除了应用阴阳学说以外,还运用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界的关系。27 难经相传为华佗所作,该书对脉学有较详细而精当的论述和创见,对经络学以及藏象学说中命门、三焦的论述,则在内经的基础上有所发展。28 难经一书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
11、治理论。29 伤寒杂病论为西汉初期医学家张仲景所著。30 伤寒论分为伤寒杂病论与金匮要略两部分。31 伤寒杂病论提出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原则,使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2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33 神农本草经书中载药365种,并根据药物毒性的大小分为上、中、下三品。34 神农本草经提出了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的药物配伍理论,为组方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35 伤寒杂病论的组方配伍严谨,疗效确凿,故被奉为“经方”。36 宋代王叔和编撰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37 唐代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经,是
12、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38 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巢元方编撰的诸病源候论。39 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编撰者是唐代的孙思邈。40 钱乙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一书将病因归纳为三大类,对其后病因学的发展影响深远。41 “金元四大家”是指金元时期的四位名医:刘完素、张从正、李时珍、朱震亨,他们对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42 “寒凉派”的代表是张从正,其代表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等。43 “滋阴派”的代表是李杲,其代表作为格致余论。44 朱丹溪强调胃气对发病的决定性作用,提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45 张子和提出“邪去正自安”,治病以汗、吐、下三法攻邪为主后人称其为“攻
13、邪派”。46 朱震亨认为人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47 明代张介宾提出了“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见解,主张补养肾阳与肾阴。48 温病学说形成和发展于明清时期,代表人物有吴有性、叶桂、薛雪、吴瑭等。49 叶天士创立了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吴鞠通创立了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50 清代名医王清任著医林改错,改正了古医藉中在人体解剖方面的某些错误,否定了“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51 恽铁樵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为中西医汇通的代表作。52 整体观念,是中医对人体自身完整性的认识,涉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53 整体观念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防治等各个方面,是中医学基础
14、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指导思想。54 人体是一个内外联系、自我调节和自我适应的有机整体。55 有生命的人的机体上的形体与精神是可以分割的。56 以五脏为中心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称为 “五脏一体观”。57 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或主宰。狭义的神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包括情绪、思想、性格等心理活动。58 内脏有病,可反映于相应的形体官窍。59 中医治疗疾病时经常“病在下者高取之”,这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形成的治疗法则。60 口舌生疮可用清心火和利水的方法治疗,这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形成的治疗方法。61 形病可引起神病,神病则不会致形病。62 “水土不服”从疾病的角度证明,地域环境对人体生
15、理确有一定影响。63 每一季节都有一些季节性多发病或时令性流行病。64 昼夜的变化对人体的疾病状态没有影响。65 地域环境不同,人们易得的疾病也不一样。66 个人所处的政治经济地位的不同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和体质没有影响。67 长期心理紧张可破坏人体生理的协调和稳定,可以使某些疾病加重或恶化。68 现代医学模式是“生物心理肉体” 医学模式。69 疾病一般都有一定的发病原因及病理演变规律,有较固定的临床症状和体征。70 症状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体征构成。71 证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的、孤立的现象。72
16、 麻疹、水痘、感冒、肺痈、肠痈、痢疾、消渴都是证的概念。73 “肝阳上亢”、“心血亏虚”、“心脉痹阴”都是病名。74 发热、恶心呕吐、风寒感冒皆属症状的范畴。75 孤立的证候不能反映疾病的本质,因而不能作为治疗的依据。76 同一证候又可见于不同的疾病过程中。77 证候能反映疾病某一阶段和某一类型的病变本质。78 异病同治是辨证论治的体现,同病异治则相反。79 不同的人患感冒后可能出现不同的症状,辨证也不同,因而用药也应该不雷同,即需要“同病异治”。80 中医学在注重“辨证论治”的同时,也在运用辨病治疗思维。81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理论是藏象学说。(四)名词解释1. 中医学2. 整体观察法3.
17、 有诸内,必形诸外4. 五脏分证5. 金元四大家6. 整体观念7. 五脏一体观8. 疾病9. 证候10. 症11. 辨证12. 论治13. 同病异治14. 异病同治15. 因证立法 (五)问答题1. 中医学是什么性质的学科?2. 中医学理论体系基本确立于什么时代?当时的代表著作有哪些?3. 如何把握对中医学的继承?继承与创新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4. 如何理解整体观念?5. 试用中医“天人相应”理论分析“水土不服”。6. 什么是病、证、症?三者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7. 何谓辨证论治?辨证应该辨明哪些内容?8. 如何理解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9. 如何把握辨证与辨病二者之间的关系?三、参考答案及难
18、点解析(一)选择题01-05.CCCCD 06-10.BCDDD 11-15.EAECA16-20.BCCDC 21.D 22.ABCDE23.ABCDE 24.ABCD (二)填空题1. 黄帝内经 心2. 素问 灵枢3. 伤寒论 金匮要略4. 神农本草经 3655. 王叔和 脉经6.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7.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8. 陈无择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9. 火热 寒凉派10. 张从正 攻邪派11. 补土派 脾胃论12. 阴常不足 滋阴派13. 明 温疫论14. 温热论 卫气营血15. 湿热条辨 温病条变16. 王清任 医林改错17. 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18. 精 气19. 阶段 类型20
19、. 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三)判断题01-05. 06-10.11-15. 16-20.21-25. 26-30.31-35. 36-40.41-45. 46-50.51-55. 56-60.61-65. 66-70.71-75. 76-80.81.(四)名词解释1. 中医学 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即是中医学。2. 整体观察法 把活着的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通过分析人体对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外界刺激的不同反应,结合已有的解剖知识,并运用精气、阴阳、五行学说进行类比推理,从而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一种方法称为整体观察法。3. 有诸内,必形诸外 人体是一个内外统一的整体,体内脏
20、腑的生理病理变化可反映于外,即所谓 “有诸内,必形诸外”。4. 五脏分证 是把某一组在某一定部位器官出现的特定症状,归结为五脏中某一脏的功能失调,把活的机体外部呈现的生理病理象与内部的脏器统一起来。5. 金元四大家 金元时期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对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后人尊称为“金元四大家”。6. 整体观念 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7. 五脏一体观 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是完整统一的,它们以五脏为中心,即五脏一体观。8. 疾病 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
21、完整的生命过程。9. 证候 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10. 症 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的、孤立的现象,包括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及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11. 辨证 是将四诊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12. 论治 是在通过辨证思维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22、13. 同病异治 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14. 异病同治 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15. 因证立法 即依据已经辨明的疾病某阶段或某类型的证候,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法。(五) 问答题1. 中医学是什么性质的学科?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同时又具有浓厚的社会科学的特点,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互交融的医学科学。2. 中医学理论体系基本确立于什么时代?当时的代表著作有哪
23、些? 中医学理论体系基本确立于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为其代表性著作。3. 如何把握对中医学的继承?继承与创新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与现代化,必须走继承与创新并行的发展之路。继承是创新的基础,继承的目的是创新,继承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只有重视继承,才能将中医学的传统理论传承下来,为发展和创新奠定基础。创新是中医学继续发展的需要,是中医学新理论、新观点的产生之源,也是中医学的生命之源。4. 如何理解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整体观念贯穿于中医学
24、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防治等各个方面,是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指导思想。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主要体现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相统一两个方面。 (1)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内外各个部分之间,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生理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五脏一体、形神一体,以心为主导,各脏腑密切合作。人体是一个内外紧密联系的整体,因而内脏有病,可反映于相应的形体官窍,即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此外脏腑之间在生理上既然是协调统一、密切配合的,在病理上也必然是相互影响的。五脏之中,一脏有病,可影响他脏。由于人体又是形神统一的整体,因而形与神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
25、的。在诊察疾病时,可通过观察分析形体、官窍、色脉等外在的病理表现,推测内在脏腑的病理变化。治疗应从整体出发,在探求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确立恰当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人体是形神统一的整体,形病可引起神病,神病亦可致形病,故中医学强调形神共养以养生防病,形神共调以康复治疗疾病。 (2)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统一。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影响。四季气候、昼夜差异和地理环境对人体生理都有影响,即“人与天地相应也”。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如果气候变化过于剧烈或急骤,超越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机体的调节机能失常,不能对自然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应
26、性调节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必须重视外在自然环境与人体的关系。在养生防病中顺应自然规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治疗过程中遵循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与自然环境保持协调统一。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人不仅是生物个体,而且有社会属性。人的生命活动,也受到社会环境变化的制约。政治、经济、文化、人际关系等社会因素,必然影响着人体的各种生理、心理活动和病理变化。此外,以整体观念与现代医学“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相比较,可见中医学早就从宏观上勾画出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全部构架,并且有天人一体观的内容。5. 试用中医“天人相应”理论分析“水土不服”。 中医学的一
27、大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重视人与自然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统一性,即“天人相应”。长期居住某地的人,一旦迁居异地,常感到不适应,或生皮疹,或患腹泻,习惯上称为“水土不服”。这是由于地域环境的改变,机体暂时不能适应之故。但经过一段时间后,也就逐渐适应了。这说明地域环境对人体生理确有一定影响,而人体的脏腑也具有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6. 什么是病、证、症?三者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因此,疾病的这一概念反映了某一种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特征和规律。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
28、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证候反映疾病的阶段性本质。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的、孤立的现象,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行为表现或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病、证、症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疾病和证候都由症状和体征构成。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组合在一起即构成证候,反映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变本质;各阶段或类型的证候贯穿并叠合起来,便是疾病的全过程。一种疾病由不同的证候组成,而同一证候又
29、可见于不同的疾病过程中。7. 何谓辨证论治?辨证应该辨明哪些内容? 辨证,是将四诊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论治,是在通过辨证思维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辨证与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衔接、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延续,也是对辨证正确与否的检验。因此,辨证与论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理论体系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因而是指导中医临床诊治的基本原则。中
30、医学在辨识证候时,要求同时辨明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及其病势,即辨明疾病从发生到转归的总体病机。辨病因:即利用病因理论分析疾病的症状和体征,推导出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得出以病因命名的证候,为针对病因治疗提供依据。辨病位:即确定病证所在的部位。由于不同的致病因素侵袭人体的部位常常不同,所以会引起不同的病证。辨病性:即确定疾病的虚、实、寒、热之性。辨病势:即辨明疾病的发展变化趋势及转归。8. 如何理解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
31、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由于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着眼点是对证候的辨析和依据证候而治。所以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这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而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即是辨证论治精神的灵活体现。9. 如何把握辨证与辨病二者之间的关系? 辨证与辨病,都是认识疾病的思维过程。辨证是中医学的诊疗特点所在,是对证候的辨析,以确定证候为目的,从而根据证候来确立治法,据法处方以治疗疾病;辨病是对疾病的辨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辨证与辨病都是以病人的临床表现为依据,区别在于一为确立证候,一为确诊疾病。 从临床上来看,如果只考虑证的差异,即只考虑疾病
32、的阶段性和类型性,不考虑疾病的全过程和全貌,必然难以认识疾病的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本质,辨证的准确率也必定不会高。反之,若只诊断清楚疾病,而没有运用辨证思维辨出反映疾病阶段性和类型性本质的证候,也难以施行有效的治疗。因此,应该坚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诊治思路。运用辨病思维来确诊疾病,对某一疾病的病变规律和转归预后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再运用辨证思维,确立当时该病的“证候”,而后根据“证候”来确定治则治法和处方遣药。即坚持“以辨病为先,以辨证为主”的临床诊治原则。对某些难以确诊的病症,可发挥辨证思维的优势,依据病人的临床表现,辨出证候以后随证施治。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学习要求1.掌握中医学的哲
33、学基础即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熟悉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3.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主要特点。二、各型试题(一)选择题A型题1. 古代哲学认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是:A精气 B阴阳C水 D草木E土2. 阴阳概念大约形成于:A春秋战国 B西周C西汉 D殷商E东汉3. 阴阳概念应用于中医学理论始于:A西周 B西汉C东汉 D春秋战国E殷商4.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一语出自于:A周易 B管子C伤寒论 D尚书E内经5. 五脏本属阴,若五脏再分阴阳,属“阳中之阳”的是:A心 B肝C脾 D肺E肾6. 五脏本属阴,若五脏再分阴阳,属“阴中之阴”的是:A心 B肝C
34、脾 D肺E肾7. 五脏本属阴,若五脏再分阴阳,属“阳中之阴”的是:A心 B肝C脾 D肺E肾8. 五脏本属阴,若五脏再分阴阳,属“阴中之阳”的是:A心 B肝C脾 D肺E肾9. 属腑而行于人体外侧的经脉为:A阴经 B阳经C奇经八脉 D任脉10. 阴阳互损的治疗原则是:A阴阳双补B壮水之主,以制阳光C益火之源,以消阴翳D阳病治阴E阴病治阳11. 属脏而行于人体内侧的经脉为:A阴经 B阳经C奇经八脉 D任脉E督脉12. 五行一词最早见于:A尚书 B左传C易经 D史记E内经13. 尚书洪范对五行特征进行了概括,其中“木曰”:A曲直 B稼穑C润下 D从革E炎上14. 尚书洪范中,描述“火”的特征是:A稼穑
35、 B润下C从革 D炎上E曲直15. 根据尚书洪范记载,五行中具有“从革”特征的是:A木 B火C土 D金E水16. 按五行归类,五季中的“长夏”属:A木 B火C土 D金E水17. 按五行归类,小肠属:A木 B火C土 D金E水18. 按五行归类,肾属于:A木 B火C土 D金E水19. 金之“所不胜”是:A木 B火C土 D金E水20. 木之“所不胜”是:A木 B火C土 D金E水21. 根据五行学说,下列各项中属“母病及子”的是:A肾病及肝 B心病及肝C肾病及脾 D脾病及心E肾病及肺22. 根据五行学说,下列各项中属“子病犯母”的是:A心病及肝 B肝病及心C肺病传心 D心病传肺E肾病及肝23. 五脏本
36、属阴,若五脏再分阴阳,属“阴中之至阴”的是:A心 B肝C脾 D肺E肾24. 金之“所胜”是:A木 B火C土 D金E水25. 水之“所不胜”是:A木 B火C土 D金E水26. 土之“所不胜”是:A土 B木C火 D金E水27. 木之“所胜”是:A土 B木C火 D金E水28. 火之“所胜”是:A土 B木C火 D金E水B型题A西周 B西汉C东汉 D春秋战国E殷商29. 阴阳概念应用于中医学理论始于:30. 阴阳大约形成于:A心 B肝C脾 D肺E肾31. 属“阴中之阳”的脏腑是:32. 属“阴中之阴”的脏腑是:A足阳明经 B足厥阴经C奇经八脉 D任脉E督脉33. 阴脉之海是:34. 阳脉之海是:A肾病及
37、肺 B心病及脾C肺病及肝 D脾病及肝E肝病及脾35. 属“母病及子”的是:36. 属“子病及母”的是:A角 B徵C宫 D商E羽37. 用五行划分五音的属性,属木的是:38. 用五行划分五音的属性,属火的是:A木 B火C土 D金E水39. 用五行学说划分,形体中的“筋”属:40. 用五行学说划分,形体中的“皮”属:C型题A阴阳双补 B实则泻之C二者皆是 D二者皆不是41. 阴损及阳的治疗原则是:42. 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是:A心病及肝 B脾病及心C二者皆是 D二者皆不是43. 属“子病及母”的是:44. 属“母病及子”的是:A滋水涵木 B虚则补之C二者皆是 D二者皆不是45. 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
38、定的治法是:46. 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是:A母病及子 B阴损及阳C二者皆是 D二者皆不是47. 运用五行学说说明脏腑病吏传变规律是:48. 运用精气学说说明人体病理变化的是: X型题49.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包括有:A精气学说 B阴阳学说C五行学说 D观物取象E类比演绎50. 中国古代哲学“精气学说”的基础内容是:A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B精气在不断的运动与变化C精气是天地万物联系的中介D人为天地精气所化生E精气来源于万物51. 用阴阳划分事物属性,下列哪些属阳:A春夏 B抑制C亢进 D温热E重浊52. 阴阳消长的内容包括:A阴阳互为消长B阴阳互为转化C阴阳互根互用D阴阳皆消皆长E阴阳对立制约53. 阳阴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A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B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C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D用于疾病的诊断E用于疾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