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 学 语 文大 学 语 文2014 年年 3 月月自考公共课程自考公共课程第一部分 课程及考试概述第一部分 课程及考试概述听课要求:一、要求:圈、点、划、做笔记二、方法:多读多记 多思多写 三、借教材提升:1、熟悉教材体例 2、教材编排前后内容3、熟悉所选的每一篇文章,掌握考核重点(同步练习每篇课文前都有考纲要点)4、借配套练习消化文本内容,进一步理解文本知识点概述一、基本知识点 1、语文一要点:语文包括语言文字知识和文学知识(1)语文知识考查: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文言实词的考核:古今意;常用文言实词具体含义文言虚词的考核:之、其、者、所、以、于、而、则、焉、乃文言句式的考核:使动句式、意动
2、句式、名词做状语、名词做动词、判断句、被动句、倒序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句式。(2)文言知识:作家作品基础知识和文体基础知识作家作品基础知识:作者基本情况(字号、朝代、主要思想或文学主张、文学成就、代表作 作品基本情况(出处、编著朝代、文体性质、基本内容、特色、地位文体基础知识:4 种文体知识的具体考核 议论文文体知识:议论文文体知识: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归纳法、演绎法、比较法(对比、类比)驳论的方法: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 记叙文文体知识:记叙文文体知识:叙述方式:顺序、倒序、平叙、插叙人物描写:肖像、语言、行动、心理、
3、细节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在叙事中抒情、在议论中抒情 诗歌文体知识:古代诗歌文体:楚辞、汉乐府、乐府旧题、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慢词、小令抒情方法:直抒胸臆、意象表现;借景抒情(自然天成、融情于景、移情于景、因情造景)、借事抒情、借举止抒情、借比喻抒情、借象征抒情、借典故抒情 小说文体知识:小说文体知识: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人物形象:性格特征、个性特点、人物描写法心理刻画:直接间接心理描写表现方法:倒叙方式、前后照应、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对比、铺垫、烘托、反衬、类比、象征语文学习中的 234567记住语文中的“二”记住语文中的“二”(
4、1)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2)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3)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4)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阐述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类说明文。)事物说明文。(5)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6)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理论论据。记住语文中“三”记住语文中“三”(1)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2)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3)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4)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
5、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5)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6)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记住语文中的“四”记住语文中的“四”(1)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2)四种常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归纳论证法、演绎论证法)(3)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4)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5)记叙的四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6)引号的四种用法:表引用 表讽刺或否定 表特定称谓 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记住语文中的“五”(1)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2)破折号的五种
6、用法:表注释 表插说 表声音中断、延续 表话题转换 表意思递进 记住语文中的“六”记住语文中的“六”(1)六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2)六种逻辑顺序:总分 现象本质 原因 结果 慨括具体 部分整体 主要次要(3)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4)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5)省略号的六种用法:表内容省略 表语言断续 表因抢白话未说完 表心情矛盾 表思维跳跃 表思索正在进行(6)六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记住语文中的“七
7、”(1)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的字短语、介宾短语。(2)七种复句类型:并列复句 转折复句 条件复句 递进复句 选择复句 因果复句 假设复句 记住语文中的“八”八种常用修辞方法: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除此之外:对比、借代、双关、反语、顶针和呼告 考查要点(见配套教材)(一)考查三部分:1、语言文学(识记,15 分)2、阅读分析(理
8、解,55 分,采点给分):按时代分:古文阅读 25 分;现代文阅读 30 分 按文体分:散文阅读 28 分(议论文 8 分,记叙文 20分)诗歌阅读 20 分 小说阅读 7 分 3、作文(综合运用,30 分 基本看头尾扫描中间)(二)考查的题型单选、多选、词语解释、简析题、作文题(三)考查时间:150 分钟 第二部分 议论文寡人之于国也一、文学知识:1、孟子,战国中期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2、孟子的主要观点: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孟子散文的特点: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充分反映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二、课文分析:1、第一部
9、分: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2、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没有实行仁政。3、阐述“民加多”的具体措施、正确态度。第一层:使民以时,养生丧死无憾。第二层:发展生产,富而教民,礼义教化。(以上是练习一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第三层:实行王道的正确态度:检讨主观原因。三、本文的论述线索:三、本文的论述线索: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展开论述。展开论述。四、本文中心论点:四、本文中心论点:实行王道政治,以民为本。实行王道政治,以民为本。五、本文的说理方法(艺术):抑扬兼施、循循善诱。1、首先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
10、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先以批评的态度揭露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然后马上又说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不好就可以使“民至焉”:这都是先抑后扬,2、在打消梁惠王矜傲情绪的同时,又能抓住他渴望民众拥戴的潜在心理进行诱导;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程序:这都是循循善诱的体现。六、两个比喻(1)用逃跑者“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什么质的差别。(2)用拿刀杀了人却说“非我也,兵也”作比喻,来揭露统治者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观点。比喻使单纯的说理变得妙趣横生,收到了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非常形象、生动而深刻的效果。七、许多排比句的运用,也
11、大大助长了文章的雄辩气势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秋 水一、文学知识 1、庄子,战国人。道家学派的代表:老子、庄子。2、庄子的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3、庄子散文的特点:想象丰富,汪洋恣肆,辞藻瑰丽,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二、本文主旨: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因此人不可自大。三、课文分析:
12、第一段,河伯由欣然自喜到自识其渺小的转变。河水、海水景象大小的对比。写景特点:用主观的视觉感受表达客观世界中黄河的宽阔、大海的浩瀚。景物描写作用:以具体景物的比照来隐喻河伯与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渲染主旨。第二段:北海若的观点:一切都是相对的,没有什么可以自多的。四、论证方法:1、类比法:比喻。2、对比法:“束于教”的曲士与观于大海、已知己丑、可与语大理的河伯对比。五、本文的艺术特色 将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1、在整体构思上,作者虚构了一个河伯与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通过两个神话人物的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观点。2、文章开头设置了一段对河水和海景的描写,以具体景物的比照来隐喻河伯与海若两种不
13、同的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文章主旨。3、通过援譬设喻的手段,来表达深微玄奥的哲理,而所用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叠出,引人联想,发人深思,从而将抽象的道理阐发得十分鲜明透彻。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六、排比句及其作用:大量排比句的配合运用,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增强了说理的力量。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2、计四
14、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学知识:欧阳修,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主张文章应该“明道”、“致用”、“事信”、“言文”。文体:史论二、课文分析: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国家的盛衰、事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人事。第二段:以唐庄宗之得天下、失天下的历史事实证明中心论点。第三段:从理论上分析庄宗失败的原因,以证明中心论点。三、中心论点:国家的盛衰、事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人事,取决于执政者的思想行为。四、主要论据种类:事实论据:五代后唐
15、庄宗李存勖先盛后衰、先成后败的历史事实。例据典型而有说服力。理论论据:“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作用:使论证精辟透彻,发人深省。五、说理方法:记叙议论相结合和对比法 通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比,突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源,从而证明中心论点。五组对比词:五组对比词:1“满与谦”2“损与益”3“忧劳与逸豫”4“兴国与亡身”5“盛与衰”论 毅 力一、文学知识:梁启超,中国近代思想界的主要代表,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与康有为合称“康梁”。儿女成才。二、课文分析: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第二段:从人生必遇顺境、逆境的角
16、度论证中心论点。第三段:从顺、逆境关系和顺、逆转化的角度论证中心论点。第四段:以孔子言论做总结,论证贵在坚持。三、中心论点及其启示作用:“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启示:面对困难,正视挫折。四、论证方法:正反对举。从成与败、顺与逆、强与弱、彼与我等方面对比。五、层递手法及作用:1、身处逆境时五种不同态度的描写,表现毅力的重要性。2、操舟者“我”的三种态度,从反面论证毅力的重要性。六、比喻及其作用:1、作者用“操舟”做喻,说明只有具备至强的毅力,方能取得事业的最终成功。2、以孔子、孟子的话为比喻,说明贵在坚持、毅力的重要性。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一、蔡元培,中国现代教育家。
17、提倡:“学术自由”,主张“兼容并包”。二、文体:演讲稿。三、课文分析:第一部分:本次演讲之目的(开门见山,约法三章)。第二部分:阐述三大教育思想(三事):一曰抱定宗旨,强调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非为做官致富,二曰砥砺德行,强调束身自爱,以德治校。三曰敬爱师友,倡导以诚相待,道义相勖。第三部分:说明眼下要做的两件事:1、改良讲义 2、添购书籍。四、论证方法:对比法。第一,大学的宗旨的对比,一是研究高深学问,一是读书做官发财。第二,道德沦丧与砥砺德行的对比。五、本文说理的特点:1、采用对比论证法,主题突出,针对性强。2、情理并重,既以理服人,又以情动人。3、善用反问。4、语言亦文亦白,将文
18、言的简练典雅与口语的通俗明快融于一体。容忍与自由 一、胡适,现代著名诗人、文史学者、思想家。二、作品分三个层次:二、作品分三个层次:1、从“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说起,说明“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2、从“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揭示容忍难以实行的心理根源。3、指出“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的态度是极其错误的,强调“绝对之是”根本不存在。三、中心论点: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四、说理风格:言之有物,明白清楚的文风。五、论证方法:五、论证方法:善于运用例证法来阐发道理。1、作者年少时援引王制专制律条痛骂西游记和封神榜。2、宗教史上高尔文活活烧死塞维图斯等科学家。3、提倡白话文时
19、陈独秀“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三个典型例证,分别证明了文章中三个层次的分论点 六、思考题二参考答案:我们认同这个观点。因为宇宙无限,人们的认识有限,不可能存在“绝对之是”。这是“喜同而恶异”心理惯性的表现。咬 文 嚼 字一、朱光潜,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代表作品:P27二、文体:文艺专论。三、课文分为三个层次。(见提示第二段)四、中心论点,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一)先讲斟酌文字与表达思想感情的关系。1、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的,例如史记李广射虎;2、文字的推敲其实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例如韩愈贾岛关
20、于推敲的故事。(二)无论阅读或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1、文字的直指意义与联想意义的关系、例如苏东坡的诗。2、文字的习惯性与创造性的关系。强调语言应该贵在创新。五、论证方法:归纳法。(先说结论,再列举事例)。关于史记中李广射虎和韩愈贾岛推敲的故事用的是归纳的方法。六、比喻修辞手法为了说明文字的直指意义与联想意义作者分别把它们比喻为月轮、月晕。更加形象直接,容易把握。吃 饭一、钱钟书,现代学者、小说家。代表作品围城。二、课文三个层次 1、作者从“吃饭”的实质变成了“吃菜”,看出其中名实不符现象所掩盖的本质。2、肚子是人类的主宰,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肠胃。3、同时,针对“给人弄得混乱颠
21、倒”的社会现实,作者阐发了“和五味以调口”的传统思想,倡导了多元“相成相济”的和而不同社会理念。4、由吃饭的功用,揭示吃饭背后隐藏的名实相背的社会人情世态。(即中心论点)三、论证方法:类比法。(比喻修辞法)从吃饭说到结婚,说到艺术,说到政治,都是通过相似性联想展开的。其中,巧设陌生化的比喻是一个最显著的艺术特色。1、“吃饭有时很像结婚”。2、“一碗好菜仿佛一支乐曲”。3、“整个人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等比喻,都具有出奇制胜的审美效果。四、学者散文的风格:作者广征博引,让读者感受到知识和智慧的乐作者广征博引,让读者感受到知识和智慧的乐趣。趣。从柏拉图到孔子,从政治到经济,从音乐到烹调,从人情世态
22、到人生观,作者似乎信手拈来,但处处涉笔成趣。这也显示出钱钟书任性而发、洒脱自然的个性特征。我 的 世 界 观一、爱因斯坦,20 世纪伟大的科学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相对论的创立者。二、文体:演讲词。三、课文三个层次:1、阐述作者的人生观。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表现在:第一,对他人劳动的尊重,第二,对俭朴生活方式的认同,第三,对别人的足够宽容,第四,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第五,是一个孤独的旅客。2、阐述作者的政治理想。政治理想是民主主义,体现在他对“很快就会腐化堕落”的专制制度的极度反感,对“罪恶渊薮”的战争的深恶痛绝。3、阐述作者的宗教感情。他的“宗教感情”,指的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奥秘”的
23、虔诚心态,是对“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的追求和坚守,而决不相信有万能上帝和死后灵魂的存在。四、中心论点;阐述了作者的人生观、政治理想和宗教感情。五、文章的主要特色(该演讲词的特点):文章的主要特色(该演讲词的特点):1、思理深远而言语朴实。2、见解独到而态度谦逊。3、坦率自然而真情涌动。六、思考题二参考答案:因为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科学家要有为探索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 一、罗素,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罗素的主张。二、开门见山,告诉我们人们如何少犯错误,避免愚蠢开门见山,告诉我们人们如何少犯错误,避免愚蠢的见识。分三个层面来讲的:的见识。分三个层
24、面来讲的:第一层面:讲科学的认知态度。1、对凭观察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可用经验加以检验;2、不能用经验加以检验的,就要有充分的证据。第二层面:讲听取不同意见。1、听取不同社会圈子的人所持的种种看法,摆脱武断 2、提出了“心理想象力”,用“假想的论敌”来反驳自己以防止自以为是。第三层面:阐明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1、有些问题“本来就根本无法解决”,2、有些问题“没有明显正确的答案”,所以只有采取谦虚慎重的态度,才能克服自高自大;而克服狂妄自大的根本办法就是要树立“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十分有限”这一基本理念。三、造成愚蠢见识的原因:自以为是,自高自大。四、避免愚蠢见识的途径:(见二)五、例证法
25、:1、亚里斯多德的错误,2、我年轻时期在外国的经历,3、圣雄甘地对铁路轮船的遗憾。六、作者采用了议论文很少用的第二人称“你”。作者采用了议论文很少用的第二人称“你”。通过你我对话的形式进行论述,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更容易打动人。从而也成为这篇文章形式上的突出特点。七、语言中用了很多“也许”,“说不定”,“设想语言中用了很多“也许”,“说不定”,“设想一下”等虚拟语气。说明作者谨慎的作风,谦和的态一下”等虚拟语气。说明作者谨慎的作风,谦和的态度度 议论文的阅读与写作一、论点 中心论点是统领文章内容的总论点,须用简明而准确的语言予以概括把握。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作者已在行文中点明,如五代史
26、伶官传序、论毅力、容忍与自由、咬文嚼字。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作者在行文中并没有点明,须由读者在综合分析后概括出来,如寡人之于国也的中心论点可概括为“阐述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秋水的中心论点可概括为“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吃饭的中心论点可概括为“揭示吃饭背后名实不符的社会人情世态,针砭时弊”等。分论点。分论点围绕中心论点展开,是中心论点的重要内涵,有深化中心论点的作用。如容忍与自由的中心论点是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但是它又有三个分论点:第一个是“年纪愈大,愈觉得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第二个是“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第三个是我们应当戒约自己决不可“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二、论据二、论据
27、论据:论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事实论据;一类是理论论据。理论论据在我们这本教材中都是名人名言的理论论据;事实论据就比较多了,有具体事实、概括事实、历史事实、现实事实、数字等。三、论证三、论证 论证的方法有:(重点,难点)1.归纳法:、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它是通过列举和分析若干“个别”,归纳它们所共有的质性,从而得到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通过具体事例来证明论点,多属于初步归纳,一般被称为例证法;将若干分论点综合为一个总论点,则是在初步归纳基础上的再归纳,一般称之为概括法。如容忍与自由、咬文嚼字。2.演绎法: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演绎论证法有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等多种形式,其中最
28、常见的是三段论。一般来说,在议论文中,凡引进普遍性原理或名家名言的地方,都是运用演绎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的。如咬文嚼字中,引进“套板反应”的普遍原理;在容忍与自由中,提出“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的普遍原理,等等。3.比较法: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一般分为对比法和类比法两类。对比法是将同一类别中具有不同乃至相反性质和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从而彰显是非、得出结论的论证方法。类比法是将性质、特点相同或相近的非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通过相似性连类来认识事理、得出结论的论证方法。四、修辞手法 本教材中需要同学们掌握八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排比、对偶、设问、反诘、借代、层递。把答案说出来的是反问句
29、,没有说出答案的叫做反诘句,本教材不考反问句;两句连排的句子为对偶,三句或三句以上连排的为排比句。比喻一般地来说都会有一个标致性的词,如“像、如”;本教材中的比拟都是拟人,即把物当作人来写。第三部分 记叙文第三部分 记叙文冯 谖 客 孟 尝 君冯 谖 客 孟 尝 君 一、战国策战国策作者西汉刘向,一部优秀的散文集,作者西汉刘向,一部优秀的散文集,记录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互相辨难的言行。记录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互相辨难的言行。二、课文三个层次 1、冯谖通过弹铗三歌试探孟尝君的诚心。冯谖通过弹铗三歌试探孟尝君的诚心。2、冯谖为孟尝君、冯谖为孟尝君营就三窟。3、概括冯谖的作用。冯谖的作用
30、。三、中心思想三、中心思想 (见提示第一段)。(见提示第一段)。四、何谓三窟?四、何谓三窟?1、焚券示义以赢得民心。、焚券示义以赢得民心。2、利用齐王与梁王之间争夺贤才的矛盾来抬、利用齐王与梁王之间争夺贤才的矛盾来抬高孟尝君。高孟尝君。3、以宗庙之重巩固孟尝君封地、以宗庙之重巩固孟尝君封地。五、重点掌握冯谖的形象性格特征及使用的表现手法重点掌握冯谖的形象性格特征及使用的表现手法 1、性格特征:、性格特征:冯谖不甘屈居人下、报效知己、深谋远虑的奇特风采。2、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主要采取了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六、重点掌握孟尝君的性格特征及使用的表现手法 重点掌握孟尝君的性格特征及使用的表现
31、手法 1、性格特征: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品德。2、表现手法:孟尝君与冯谖形成对照。垓 下 之 围垓 下 之 围 一、司马迁,西汉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史记又称太史公书。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个部分。鲁迅的评价。二、课文四个层次 1、四面楚歌中霸王别姬。2、东城快战,勇猛无比。3、自刎乌江,宁死不辱。4、作者的评论。三、中心思想 文章主要记叙了项羽最后失败、身死乌江的一些史事片断。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在对项羽作盖棺论定时,既肯定了项羽起兵灭秦的重大历史功绩,又批评了他缺乏政治远见、专持武力以经营天下的致命错误。四、三个场面描写及其表现作用 本文通过三个场面的
32、描写,塑造了一个个性特点十分鲜明的悲剧英雄形象。(见提示第二段)五、细节描写及其表现作用 善于在历史事实的关键环节进行合乎情理的艺术加工。这些有血有肉的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情致丰赡,艺术效果十分显著。(提示第三段)六、太史公(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提示第一段)七、成语:“霸王别姬”、“四面楚歌”、“羞见江东父老”等。张中丞传后叙张中丞传后叙 一、韩愈,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二、张巡、许远镇守睢阳的背景 见提示第一段。三、韩愈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见提示第一段。三、课文分六个部分:(一)写作后序的原因
33、。(二)驳斥“畏死”、“辞服”的罪名。(例证法)(三)驳斥“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的谬论。(类比论证)(四)驳斥“责二公以死守”,未能“弃城而逆遁”的谬论。(对比论证)(五)集中描述南霁云的英勇事迹。(六)进一步描述张巡的聪明才智、大义凛然的形象。四、本文几个英雄人物性格突出,形象鲜明。可以用选择题、简析题考试。例如给出一段描写,要求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见提示第三段)张巡 忠心报国、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博闻强记 许远 宽厚谦和、为国让贤 南霁云 深明大意、嫉恶如仇、忠贞刚烈 五、全文的最大特色是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 见提示第二段六、文章的前半部分是韩愈针对污蔑许远的错误论点进行批评。1、驳斥哪三
34、种错误论点。2、驳论方法:驳斥污蔑许远变节投降的观点,用反驳论点的方法。驳斥“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的错误观点,用反驳论据的方法。都用的是事实作为论据 七、塑造英雄人物的方法 1、使用了肖像描写,如写张巡,“须髯辄张”。2、得力于传神的细节描写。如写南霁云拔刀断指、抽矢射塔,写张巡的超人记忆力和就义时的动作、语言,都是文中精彩的片断。3、语言描写。例如贺兰强留南霁云,宴请他,南霁云说,“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4、作者注意让人物的不同性格相互映衬,如张巡的忠心报国、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博闻强记,许远的宽厚谦和、为国让贤,南霁云的深明大意、嫉恶如仇、忠贞
35、刚烈,一经互相辉映,就更加光彩照人。反面人物贺兰进明的卑劣行径,又有力地反衬出英雄们的磊落胸怀和凛然正气。种树郭橐驼传种树郭橐驼传 一、柳宗元,唐代作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并称“韩柳”。二、文体:寓言性传记文。三、课文分析:(一)橐驼的由来。(二)橐驼种树技术的高超。(三)橐驼和他植者种树的对比,强调“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对比)(四)运用类比法,揭示“长人者好烦其令”的弊端。(五)明确揭示为官作戒的主旨。四、中心思想:(见提示第一段)五、类比论证法:(见提示第二段)六、对比论证法:(见提示第三段)七、“他植者”种树的两种错误态度及作用。(见提示第四段:态度马虎与态度殷勤)八、课文第三段的层次
36、:第一层:提出橐驼种树的根本方法。(论点)第二层:橐驼种树的原理、方法、态度。第三层:他植者种树的两种错误态度。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一、司马光,北宋史学家。资治通鉴。二、文章出处:(见提示第一段)三、赵武灵王是怎样说服公子成的?赵武灵王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说道理,摆事实,讲历史,成功说服公子成。四、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为什么能成功推行(赵武灵王推行改革的正确方法)?(见提示第二段的最后)五、胡服骑射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国人及群臣反对?(见提示第二段)六、胡服骑射的历史文化意义是什么?(见提示第三段)前赤壁赋一、苏轼,北宋文学家。“三苏”。二、文体:文赋。三、赋体的传统表现手法;主客
37、对话,抑客伸主。四、课文分析:(一)作者因泛舟江上而产生的自由快乐之感。(二)因洞箫声而引出客人关于人生无常的议论,表现作者对人生悲观的一面。(三)阐述“变”与“不变”的道理,表达作者适意自然、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五、文章的写作背景及中心思想(作者的人生态度):(见提示第一段)六、文章的线索:(感情的变化:乐悲乐)七、景物描写与抒情、议论的关系:(思考题三,见提示第三段)八、文章主客对话的实质:(思考题一,见提示第三段)九、文章在行文上有什么特点:(思考题一,见提示第四段)十、作品是如何描绘洞箫声的?通过听觉、感觉,调动想象,渲染洞箫声的悲凉,给人以具体可感的审美效果。先 妣 事 略一、归有光
38、,明代散文家。二、中心思想:(思考题一,见提示第一段)三、母亲性格特征:(见提示第三段)四、文章的叙事特色:1、没有抒情,只简略叙事,但感情悲痛。2、寓歌颂赞美于叙事之中。3、多用细节描写,于细微处见精神。五、作者记叙外祖父家的情况有什么作用?表明母亲朴实崇高品德的形成,是由其家教的熏陶而自然形成的。马马 伶伶 传传 一、侯方域,明末清初诗文作家。二、课文分析 (一)简介马伶身份,展示其社会活动背景。(二)马伶同李伶的两次技艺较量。(三)作者的论赞。三、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观动机:(思考题一,见提示第一段的最后)四、马伶的成功经验的启示:(思考题二,见提示第一段)五、倒叙及其作用:(思考题三,见提
39、示第二段)六、文体:人物传记。西湖七月半一、张岱,明末清初人。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二、课文分析:1、五类人游西湖的盛况。作者嘲讽前四类人,欣赏第五类人即清高拔俗的文人雅士。2、作者嘲讽市井百姓赶凑热闹的俗气。3、文人雅士泛舟西湖,赏景作乐。三、中心思想 (见提示第一段)四、文章的写作特色 1、语言生动传神。2、笔调轻松随意。3、善于用不同的情景作对比。五、思考题三:1、场面不同:混乱,齐整。2、氛围不同:闹热,清净。3、情趣不同:俗气,高雅。秋 夜一、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早年弃医从文。散文、小说代表作品。二、文体:散文诗。三、课文分析:1、枣树在作者心中的地位。(重复)2、枣树上面奇
40、怪而高的夜空。(拟人)3、小粉红花的梦。4、苍劲、挺拔、坚韧的枣树。5、我回到室内旋亮灯火。6、可怜可爱而追求光明的小青虫。四、象征手法及象征意义。(见提示第二段)五、中心思想(表现鲁迅怎样的思想感情)(见提示第一段)六、文章意境的特点:(见提示第三段)香 市一、茅盾,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小说代表作品。二、课文分析 1、追忆往昔香市的热闹场面。2、描述重兴香市的冷落情景。三、中心思想:(见提示第一段)四、基本表现方法:对比手法:(见提示第二段)五、写往昔香市热闹情景采用场面描写。(见提示第三段)六、描述重兴香市的冷落情景采用反衬手法。(见提示第三段)七、香市主角的转移说明什么:(见提示第四段)
41、爱尔克的灯光一、巴金,现当代著名作家。小说代表作品。二、课文分析:1、作者重访 18 年前的故居。2、作者在故居前的所忆、所思、所念、所感。(1)爱尔克姐姐点灯的故事在全文中的作用:使作者联想到死去的姐姐,激起对旧生活的憎恶。(2)从姐姐的回忆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见提示第三段)(3)“我终于出来了”表达作者思想觉醒后自觉选择人生道路的欣慰之情。(4)故居照壁上的“长宜子孙”四个字,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思索?(中心思想)(见提示第二段)3、作者投身广大世界,探索自己应该走的道路。三、三种灯光的象征意义:(见提示第四段)四、文章的线索:(见提示第五段)纪 念 傅 雷 一、施蛰存,现当代作家。傅雷,
42、翻译家。二、课文分析:1、作者睹物思情悼念傅雷。2、一怒,从昆明回上海。3、二怒,探讨翻译方法,争论绘画。4、三怒,不堪凌辱,一怒而死。5、作者的议论与赞美。三、主题思想,傅雷的个性特征:(思考题第一题:傅雷的个性特征:坚持真理,刚直不阿,是儒家之刚者。)四、文章的线索:线索是:三次“怒”。通过三次发怒来写两个人的交往。五、思考题第二题:(见提示第三段第四行)六、叙后评议的叙述方法:(见提示第三段:叙后评议,画龙点睛,深化主题)七、文章的记叙顺序及其好处:(见提示第四段)八、文章开头运用倒叙,好处是引起悬念,吸引读者。哭 小 弟一、宗璞,当代著名女作家。二、文体:充满抒情色彩的写人散文。三、课
43、文分析:(一)用倒叙手法叙写小弟的去世。(二)回忆小弟的一生。1、回忆小弟的幼年、童年。(细节描写)2、小弟病重与治病的艰难。(侧面烘托)3、小弟的工作经历。4、小弟去世后全家悲哀的情景。(挽联的作用)5、小弟忘我工作、积劳成疾。(侧面烘托 (三)作者的抒情与议论。四、中心思想:(见提示第二段)五、文章结构特征:(思考题一。见提示第五段。以“哭”为线索,将多方面的材料分成块状,交叉垒积,交错展现。)六、细节描写、侧面烘托:(思考题二,见提示第四段)七、思考题三:希望像小弟这样“迟开而早谢”的一代知识分子的生活有所改变,能够健康长寿,为祖国做出更多的贡献。都 江 堰一、余秋雨,当代艺术理论家,散
44、文家。代表作文化苦旅。二、文体:游记。三、第一部分:将都江堰与长城作对比,从而突出都江堰的更加伟大。修辞手法;比喻四、第二部分:欲扬先抑,起衬托作用。第二段的层次:1、水流的声音,2、作者的感觉,3、水流的壮观。描写都江堰水流的壮观。修辞手法:比喻,对比,拟人,排比。五、第三部分:文章的思辨色彩,立足现代,评说历史。思考题第二题。修辞:拟人。六、第四部分:先写横江索桥,反衬都江堰对自然伟力的驯服,再写二王庙,赞颂李冰父子为民造福的功绩。七、写作手法:两个地方的对比。见提示第五段。我 与 地 坛一、史铁生,当代著名作家。作品以关切人生的独特主题与风格引人注意。二、文体:记事散文。三、第一部分:(
45、一)第五段的景物描写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2、“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的象征意义。(二)第七段的景物描写:1、修辞;比喻,排比。2、景物描写的象征意义。(三)段落大意(见提示第二段)四、第二部分:(一)段落大意(见提示第二段)(二)展现深挚母爱的三种方式;第一,无声的行动描写。第二,借“我”之口进行直接心理描写。第三,侧面烘托。(三)第 139 页第四段:描写的顺序:时间顺序 描写方法:侧面烘托。反复抒写我对母亲思念之情的难以排遣,借以写出母爱的动人力量。五、第三部分;(一)段落大意:以种种事物类比四季,象征“我”对自身经历酸甜苦辣和人生命运复杂多变的种种感受。象征意义。(二)修辞:
46、比喻,排比。六、中心思想:(见提示第二段)七、象征手法及象征意义 (思考题二。见提示第四段)八、思考题三:第三部分是一组排比句,但又是各种体验、复杂人生的多重类比,更是作者自身经历的酸甜苦辣和人生命运复杂多变的种种感受的象征。蚂 蚁 大 战一、亨利梭罗,美国作家、思想家。代表作品瓦尔登湖。二、文章的写作特点:1、场面描写,以点带面。2、类比:蚂蚁大战与人类战争类比。3、拟人化的手法描写蚂蚁。三、中心思想:本文写森林中的一场蚂蚁大战,由蚂蚁大战联想到人类历史上的战争,得出“你越深究下去,越觉得它们与人类并无两样”的结论,处处“微言”着社会和人生的大义。四、思考题一:蚂蚁大战类比象征人类战争,战争
47、只能给人类带来生命的毁灭和精神的痛苦。记叙文的阅读与写作一、叙述一、叙述 叙述的主要方式,有顺叙、倒叙、插叙、平叙等几种。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依次从开端、发展写到高潮、结局,文章的层次、段落与事情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这就是顺叙。如垓下之围。倒叙:把人物、事件的结局,或者人物经历、事件过程最精彩、突出的片断放到前面来写。如马伶传。插叙:在叙述的过程中,停顿下来,插入另外一段事情,然后再把原叙述的事情接着写下去。如爱尔克的灯光。平叙:在一篇文章中,记叙两件或两件以上同时发生的事情。如张中丞传后序。二、描写二、描写 人物描写分为: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分为
48、:自然风光描写、社会环境描写。自然风光描写:对山水景物的描写。如都江堰前赤壁赋等等。社会环境描写:事件发生的场所,人物活动的背景。如香市。三、抒情三、抒情 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直接公开表白自己的感情。一般不多见。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如秋夜;借事抒情:如爱尔克的灯光;借理抒情:如张中丞传后序。四、议论四、议论 边记叙边议论(夹叙夹议):都江堰 叙述结束后再议论(叙后议论):纪念傅雷第二部分 诗歌第二部分 诗歌 蒹 葭一、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 305 篇。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十五国风,各地民歌;雅:大雅、小雅,贵族和士大夫所作,京畿地区的乐歌;颂:
49、周、鲁、商颂,王室祭祀的舞曲歌辞。三种表现手法: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比:类比,比喻。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如今的象征修辞方法。二、诗经的艺术特点:1、以四言为主,节奏简约明快。2、常用重章叠句,情致回环往复。3、多用比兴手法,意蕴丰赡含蓄。三、诗体:中国最早的朦胧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蒹葭(jian jia
50、):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伊人:那个人。溯涸:逆流而上。从:追寻。溯游:顺流而下。凄凄:茂 盛的样子。(6)晞(XT);干。(7)湄:岸边。(8)跻(ji):登高。(9)坻(Chi):水中的小沙洲。(10)采采:茂盛的样子。(11)已:止,干。(12)涘(si):水边。(13)右;弯曲,迂回。(14)沚:水中的小沙洲。译文译文芦苇茂密水边长,深秋白露结成霜。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一方。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崎岖又漫长。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水中央。芦苇茂盛水边长,太阳初升露未干。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岸边。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险峻难攀登。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间。芦苇茂密水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