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新闻事业史名解第一章 古代 露布3 露布起始于汉魏,是一种帛制在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的传播媒体。 内容:虽然大谈国威帝德,但更主要的是用来传递军事捷报。 特点:公开性和时效性都很强,传播面也较广,是报纸诞生以前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一种新闻传播媒体。 唐代进奏院状4 唐代进奏院状是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是官报的雏形。 机构: 随着藩镇势力的发展,各节度使纷纷在京都设立办事机构,称为邸或进奏院。进奏院的负责人称为邸吏或进奏官。 内容: 皇帝的活动。诏旨。官吏任免。臣僚章奏。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 特点: 不定期,无报头,由进奏官从首都直接发给
2、各地的主官。 带有某种上行公文的色彩,但不同于一般的公文,它所提供的官方信息往往比正式的公文要早。 它所提供的信息有些与收阅者并无直接关系。有不少是进奏官自行采集或筛选的,他们所着重传报的,往往是他们的主官所关心的那一部分内容。 “开元杂报”8 见于唐代人孙樵的读开元杂报一文,其中提到的“开元杂报”可能是流传下来的开元年间“留邸报状”的原件残件,也可能是抄件。属于进奏院状一类的古代报纸。 特点: 正式名称(“开元杂报”只是孙樵自己随意加的称呼)、刊期和报头,不是印刷品。 意义: 唐代中期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留邸报状”即后来的“进奏院状”提供了重要的旁证。 “敦煌进奏院状”9 是两份现存的进奏院
3、状的原件,都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归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因为沙州在今敦煌地区,这两份进奏院状又曾长期被封存在敦煌莫高窟,故称“敦煌进奏院状”。这两份进奏院状现分别存于伦敦和巴黎的图书馆。 存于伦敦的那一份,是进奏官从皇帝的临时驻地陕西凤翔发回归义军的。只残存了开头60行,没有结尾。内容主要是归义军节度使派遣的专使们在兴元、凤翔两地的活动情况。 存于巴黎的那一份,是进奏官从长安发回归义军的。首尾完整。内容主要是归义军节度使派遣的专使们在长安的活动情况。 这两份进奏院状还证实了唐代进奏院状的以下一些特点: 没有报头。发报方式是进奏官直接发给主官。提供的信息都是进奏官自行采集
4、的,内容主要是发生在朝廷或从朝廷采集到的重大政事消息。 代邸报11 宋代邸报就是宋代经由进奏官传发出去的封建官报。 机构: 宋代设立了都进奏院,对各进奏院的业务活动实行统一管理。进奏官一般由地方委派,但由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发报制度方面,先是由各地进奏官自行采集编发,后来发报工作仍由各地进奏官自行负责,但稿件的采编、整理、审定等环节则逐步由中枢部门接管。 内容: 皇帝的活动。诏旨。官吏任免。臣僚章奏。战报;刑罚。 特点: 不像唐代那样只是一种进奏官向自己的主官报告新闻的新闻信,而是一种在统一管理下,按一定制度,一式多份地发往各地的中央一级官报。它已经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了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新闻传
5、播工具,信息量和时效性都有所提高。 它的读者逐渐扩展到中央和地方和各级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 它是定期连续发行的。已有一部分采用了雕版印刷。 邸报发出后允许传抄、复制和发售。 限制:灾异。军情,特别是涉及兵变、起义、反抗官军等信息。朝廷机事,主要是指容易遭到反对和引起争议的事情。未经批准公布的章奏。 “定本”制度15 所谓“定本”,指的是经官方审定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过范围。“定本”制度起始于宋真宗,曾两度取消,都在不久后恢复,由此一直沿用到宋末。 “定本”制度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使邸报能够更好地贯彻皇帝和当权派的意图。 宋代小报16 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
6、的民间报纸,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始于北宋,盛于南宋。 内容: 诏令、官吏任免、章奏等。 特点: 无报头和固定名称,不定期,有手写也有印刷。 发行人是邸吏、使臣、在政府机关工作的中下级官员、书店主人。 读者面很广,有京官、地方官、士大夫知识分子及社会上关心政事的各方面人士。 信息比较灵通,时效性较强。 所发表的大多是尚未公开的“朝廷机事”,消息并不完全准确,还出现过故意作假的情况。 意义: 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和禁止刊载的信息,或先于官报报道,满足了社会上对信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 限制: 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但小报始终没有完全被禁绝,原因是邸
7、报从内容到发行范围都有局限,无法满足社会上对信息的需求。 明代邸报21 明代邸报就是在明代中枢部门统一安排下发自首都的官报。 机构: 明代不设进奏院,由中枢部门统一安排邸报的发布抄传工作,主要通过通政司、六科、提塘三个环节。通政司汇集各类题奏和地方上报的信息;六科收集和发布有关的诏令和题奏;提塘将这些诏令和题奏从六科抄出,经过筛选和复制,传发到省,再传到府县,通过辗转抄录,在各级官绅中传阅。 内容: 诏旨。皇帝及皇室的消息。官吏任免。章奏。军事信息。社会新闻。 特点: 日刊。无固定报头,书册形式。以手写为主;到明末时手写和印刷并存。 限制: 明代各朝都对邸报的抄传活动进行控制,但控制尺度不一,
8、主要禁止传播的是容易涣散人心、动摇统治者权力地位的事情。限制邸报抄传活动的结果,虽然保住了一些机密,但也使广大官员信息不灵。 明代民间报房25 明代中叶以后,在北京和不少省的抚按驻地及大一点的府县,开始出现了民间的报房和从事抄报工作的专门行业。最初的民间报房,很可能是从官方的提塘报房分离出来的。 消息来源: 民间报房的官方消息仍然得自六科或提塘报房,两者的内容基本一致。 印刷: 民间报房发行的邸报,最初都是手抄的,后手抄与印刷并存,直到明末,才普遍使用印刷。因为民间报房报纸的发行量大,所以比官报更需要使用印刷术。 经济联系: 明代民间新闻事业的发展,和萌芽状态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联系。
9、民间报房和抄报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也都是当时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万历邸钞+天变邸抄+急选报27 万历邸钞 明代邸报抄本,共32册,抄录者不止一人。所抄邸报起于万历元年,止于万历四十五年,中间有缺失。 抄录者在抄录过程中还作了一些整理工作:筛选和删节。增加了一些摘由、附录和注释。对同一题材的稿件进行综合。 天变邸抄 是一份专门报道一起北京“天变”情况的邸报,因被作为附录收入明人文集,才间接地被保存下来。所谓“天变”,其实是一次因地震引起火药库爆炸,波及周围近百里地区的特大灾异事件。 天变邸抄的报道涉及方面很广,是抄报人采访了现场和众多受害者后自己编写的,出自民间报房的可能性较大,属于临时发
10、刊、大量复印出售的那一类民间报纸。 急选报 是目前能看到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原件,也是现存最早的印刷报纸,具有极珍贵的价值。 这份急选报很可能是民间报房的产物。作小册状,有报头,使用雕版印刷,逐个介绍了被“急选”的162名官员的姓名、籍贯和被任命的官职。 清代官报31 机构: 清代官报的发布和发行和明代十分接近,经由通政使司、六科、提塘三个环节。通政使司负责收受臣僚题奏;六科负责发抄谕旨和章奏;提塘负责官报的抄传发行。从清代初年起,就出现了提塘奉朝廷之命自设的报房。 内容: 宫门钞,主要报道皇帝起居、大臣陛见陛辞以及礼宾祭祀赏赐等朝廷消息。上谕。章奏。 特点: 逐日进行。手抄与印刷并存。读者主要
11、是各级官员,平民百姓则与官报无缘。 清代小报34 小报又称小抄,主要见于清代前四朝,由提塘官发行,内容主要是提塘官和提塘报房的人员自行采录的消息,目的在为官员们提供更多的朝廷信息。 限制: 小报在清初是公开存在的,虽非官报,但也未受查禁。小报受到当局的限制,始于康熙末年,经雍正、乾隆两朝一再查处后,才被完全禁止。小报受查禁的原因是: 先于部文到达地方,使获罪的官员得已逃避刑罚。 报道失实。 刊发了未经六科发抄的章奏。 清代民间报房36 私人办报活动在清初是被禁止了,直到乾隆中叶情况才有所改变,开始出现民间报房。清代民间报房主要集中在北京,是从一部分提塘报房中逐渐分离出来的。所出报纸通称京报。
12、内容: 宫门钞,主要报道皇帝起居、大臣陛见陛辞以及礼宾祭祀赏赐等朝廷消息。上谕。章奏。 特点: 乾嘉两朝时无报头、封面,每天一期;同治以后各朝有报头和封面。基本都是印刷的。 京报全部稿件都来自内阁和科抄,没有自己采写的新闻,也没有言论。各报房的京报大同小异。 读者绝大部分是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清末有个别市井贾儿也成为读者。 以盈利为目的。 限制: 由于京报内容基本上是官报的翻版,因此当局对其采取宽容态度。 京报 最初用来泛指发自京都的各项文书邸报。 清代中叶以后也用来称官报。 清代民间报房所出报纸也通称京报。 辕门抄40 辕门抄是一种以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主的私营报纸。出版于各省省会和一些重要
13、的府城,由当地熟悉官场情况的抄报人编印发行。无报头,不定期。内容包括上谕、江藩牌示和出版者自行采录的官场信息。目的是为官绅们提供他们关心的地方官场信息,弥补京报的不足。 清代单页小报41 出现于清代中叶以后,无报名,不定期,内容往往是当地的突发性重大新闻,一事一报,公开发售。 这类小报虽不完全具备报纸的条件,但已突破了旧式官报的模式和京报、辕门抄垄断报业的格局,成为中国人自己办的近代化报纸的先声。 第二章近代新闻事业的传入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44 1815年由外国传教士米怜创刊于马六甲,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该刊编辑和撰稿人主要是米怜。中国书式,免费赠阅,主要传于东南亚华人聚居地区,中国境
14、内也时有输入。 内容: 该刊以传教为宗旨,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科学知识。 后期增辟专栏,介绍各国概况,开始涉及时政。 没有新闻专栏,但在第2期刊出了中文近代报刊的第一条消息。 特点: 考虑到读者多属下层劳动者,热爱祖国,文化程度不高,因此该刊: 大量引用中国儒家语录以增加亲近感和说服力。 常用对话、讲故事等方式以求生动易懂。 长篇文章则采用连载以求短小。 蜜蜂华报46 1822年由葡萄牙立宪派创刊于澳门,葡文,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近代报刊。 该报是澳门葡人社会新当权者的喉舌,以鼓吹立宪派主张为宗旨,猛烈抨击贵族保守派。1823年保守派发动政变,报馆被封,创办者也被捕。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
15、传48 1833年由外国传教士郭士立创刊于广州,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创办目的是使中国人了解西方,清除中国人高傲和排外的观念。 内容: 内容结构与察世俗一样,也由宗教、伦理道德、科学文化知识三部分组成。 宗教内容与察世俗相比大为减少。 伦理道德部分大谈友好、和睦、买卖公平。 科学文化知识大增,并且着重介绍的是西方实用科技以及人文史地。 增设了新闻和言论专栏,鼓吹中国应向他国学习,并极力粉饰西方人来华的意图。 遐迩贯珍53 1853年由传教士创刊于香港,是香港最早的中文报刊。 内容: 除少量传教文字外,大量介绍西方国家的政史地和科技知识。 为英国殖民政策辩护。 重视新闻报道,新闻内容涉
16、及军事、政治、外交、文化等各方面。 首创: (中文报刊史上)新闻图片。刊登广告。铅字印刷(境内)。中英文目录。 香港船头货价纸53 是香港英文报孖剌报于1857年出版的中文附刊,这是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 该报以香港各铺户为发行对象,主要登载行情、船期和广告,也登载少量新闻。后易名为香港中外新报及中外新报,成为独立的报纸。 字林西报55 1864年由北华捷报的附张每日航运和商业新闻改名而来,成为独立出版的日报。 地位: 出自1951年停刊,是上海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外文报纸。 创刊不久即被英国驻沪领事馆指定为该馆公告的发表机关,被视为英国驻沪领事馆和租界当局的喉舌。 内容: 内容主要为行情、
17、航运信息、广告等商业信息,但始终有很强的政治性。 重视时政新闻。与路透社远东分社签约,在中国长期独享该社的电讯;在中国边远地区广泛聘请当地的外国传教士担任通讯员。该报以消息快捷、材料丰富著称。 重视言论,经常就中国政局、中外关系等问题发表评论。其言论总是站在外国侵华势力立场上,对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持反对态度。 万国公报57 前身是中国教会新报,由外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刊于上海并主编,起初完全是一份宗教性刊物。1874年改名为万国公报,宗教内容只剩下很小一部分,而占主要篇幅的是中外新闻、西学知识、商业信息,并增设了论说,变成综合性杂志。读者也从教众扩大到官员、士大夫、商人等各界人士。 1883
18、年停刊。1889年复刊。复刊后明确把“开放”中国中上层人士的思想作为主要任务。 复刊后的内容: 大量发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问题的新闻和评论。 大量介绍西学知识。 当维新思潮兴起时,大谈变法革新,并提出过许多建议和措施,产生了广泛影响。 字林沪报61 1882年由字林洋行创办于上海,以与申报竞争。中文商业日报,是上海有影响的报纸。 内容: 人员、样式、内容都尽量中国化。 重视言论、新闻和文艺。 言论方面,创刊初期正值中法战争,该报抨击法军,鼓励中国军民抗击到底。 新闻方面,因和字林西报属同一报系,因此也享有刊用路透社电讯的特权。 文艺方面,开中文报纸连载长篇小说之先河,并曾出版了中国报纸的第一
19、个副刊。 第三章民族近代新闻事业 国人早期办报的主张:一、早期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及其观点: (A)循环日报1、概况:A、1874年,香港,由王韬和友人合伙创办并自任主笔。B、得名:王韬本人认为强弱可以转化。C、共4版:第一版是商品行情,第二版是新闻(三栏:录京报,羊城新闻,中外新闻)。第3、4版是航运信息及广告。商情和广告占大多数版面,是一份商业经营型报纸。2、地位:A、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个以政论为主的报纸。 B、国人自办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刊。3、特点:A、业务上,首创了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以立言为目的。 B、文体特点,开创了近代报刊的政论文体。 立场鲜明,短小精悍,深入浅出,
20、通俗易懂。 C、发行:1878年,每天早上出版的报纸提前到头一天傍晚印好送出。 1882年,又恢复每晨出报的规定。4、内容:在论说中大力鼓吹向西方学习,变法自强,抵御外侮,对洋务运动存在的一些弊端也有所批评。他的言论是报刊宣传变法维新的先声。 5、评价:王韬在循环日报发表的论说,思想和学识水平在当时均堪称一流,经常被内地报刊转载,产生过一定影响。所以循环日报被认为是我国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纸, 6、日后发展:王韬不再担任循环日报主笔后,该报思想日渐保守。 (B) 王韬:概况:(1828-1897)是近代早期的维新思想家,第一位报刊政论家。曾参与编撰六合丛谈、主编近事编录。 其政论文章被选集,命
21、名弢园文录外编,成为我国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重民下主要观点(哈书P50):一、政治:呼吁政治改良,提出改变封建专制政体,极力推崇君主立宪制;二、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A、学习资本主义经济主张,对重农抑商的观念提出异议。B、大力开发矿藏,修筑铁路,发展贸易,扶持民族工商业,以实现国富民强。三、在报业上的观点:(方本75页)办报的目的和意义:借报立言,通过报纸来宣传其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报纸的功能和作用:使民隐可以上达;宣扬君王的恩惠,传播朝廷的政令;达内事于外:主张创办外文报纸,开展对外宣传。通外情于内:学习西方,师其所长,避其所短。(主张设立翻译外报的专门机构)。论述新闻自由的思想:提出言论
22、自由。(最早提出言论自由要求,允许民间办报,允许报纸“直陈时事,无所忌讳”)在报刊政论文体上:A、就时政问题充分陈述意见,文字浅显通俗,不附典雅;B、直陈时弊,内容丰富,国内外时事都有涉及。C、文风独特:一扫当时令人窒息的时文(科场应试文章)气息,确立了不拘一格的报章文风。他推崇“经世致用”的学说。5、论述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通才,品德高尚,持论公平。(C)郑观应的主要办报活动及其思想:(方书P76)郑观应概况:(1842-1922)地位:中国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教育家、实业家。著作:盛世危言主要新闻观点:日报是“通民隐,达民情”的主要工具;创办报纸是中国变法自强的重要手段;维护民族尊严
23、,允许国人办报;制定报律来规范报业。二、国人创办的第一批近代报刊概况:时间:19世纪60年代;国人自办报纸成熟的条件:(1)客观:a内:A、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重要发展;B、中国社会内部要求社会变革的思潮兴起;C、中外联系日益增多;D、外人在华办报的时间长达半个世纪,报刊由宣教性变为新闻性较强刊物;b外: E、近代报刊的样式和办报知识已经传入中国;(2)主观:经验积累:一些中国的知识分子参与了外包的编辑工作,积累了办报经验;主要报纸昭文新报:概括:创办:1873年,汉口,艾小梅。版样:初为日报,后改为五日刊(装订成书册装)。白鹿纸印刷。内容:奇闻异事居多,间有诗词杂作。地位:这是中国人在国内创
24、办的最早的近代报刊。(中国人自办报刊之首)发展:后因销路不畅而停刊。公论报概况创办:1889年,汉口,李涵秋(后由宦诲接班)。内容:言论多倾向于官方,曾有“官报”之称。发展:1907年改名公论新报,成为辛亥革命前武汉地区的重要报纸之一。汇报概况创办:18741875年,上海。创办人:容闳(近代留学第一人);主笔:犷其照。地位:国人在上海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内容:A、鼓吹发展洋务,言辞谨慎,不议论官府政事; B、对外人侵犯中国的言行进行抨击.发展:几次易名:彙报益报新报概况创办:18761882年,上海,冯俊光创办,袁祖志任主笔。板式:中英合刊,欲影响在沪外国人的舆论。内容:A、摘录京报和苏省辕
25、门抄; B、刊有本埠新闻、各地新闻、及国际新闻; C、“国政不可议也”。述报概述创办:1884年4月18日,广州;板式:赛连纸,单面印刷,呈书业式;内容:1中卫新闻与评论;2西方译报;3商业行情;4轮船班期;5广告;业务:重视新闻图片的运用地位:在广州出版的第一份报纸。广报创办:1886、6、241900广州,日刊,邝其创办板式:与申报相仿;内容:A、设有宫门抄、辕门抄、上谕、新闻等栏目 B、一些匡正时弊的小文章。发展:搬至沙面租借后,改名中西日报。 1900年,因刊登义和团“战胜”八国联军而被停刊。四、第一批国人办报的特点(方汉奇书P81)、第一批国人办报的主要表现:1、数量不多,规模不大、
26、发行时间不长,地域范围不广。2、为求得生存而寻求官方庇护。对社会总体影响不大。、特点:办报主体:创办者身份比较复杂;板报性质:除了个别报纸,大多都是私营性质的。其既是政治觉醒,也是经营活动。报纸内容:这些报刊都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和宣传者。政治立场:表现出鲜明的反侵略爱国主义情操。业务工作:A、形式上参照了外国人在华办报的报纸模式,尤其是商业性的中文报纸。 B、在某些方面还进行了创新,例如标题制作、运用图画等。 C、国人办刊的突出贡献是:报刊政论写作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6、办报环境:办报处境十分艰难。(注意其原因)维新派的主要板报活动及其观点万国公报+中外纪闻概况:1895年8月,北京,康有为
27、、陈炽筹资创刊,梁启超、麦孟华担任编辑。地位:资产阶级维新派在京城创办的第一家报纸。内容:主要介绍维新变法与变法有关的西方情况,在京城引起震动,虽然遭到守旧势力的疑谤,但也受到相当多官员士大夫的欢迎。板式:双日刊,每两天一期; 版式与京报相似,但是不属出版时间和地点。发行:由各报房的报贩在递送京报时免费分送在京官绅,初期送出千余份。发展:中外纪闻:1895年11月,维新派建立了政治团体强学会,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成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内容比万国公报丰富,新闻占23页,西学知识占大部分篇幅。 强学报概况:1896年1月12日1月25日,上海,康有为创刊,徐勤、何树龄任主编。原因:中外纪闻的出版
28、引起京城清王朝内部不满,康有为便南下南京,在上海创办强学报。内容:力倡变法,其政治倾向性比中外纪闻万国公报更为明显,影响也更大。中外纪闻强学报影响:虽然出版不久,但是维新派借此培养了一批宣传骨干。为日后办报活动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基础。时务报84 概况:1896、8、19,上海,旬刊,梁启超任总主笔,汪康年任总经理。内容: 宣传变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宣传“开学校”、“变科举”是当务之急。 宣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列强进行商战。 初步宣传了君主立宪制度,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 对帝国主义侵犯中国领土主权的行为和侮辱中国人民的言论表示了强烈愤慨。 压制: 封建顽固势力对时务报极为恼怒。 当时的洋
29、务派首领张之洞起初对时务报表示过支持,但随着时务报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言论日增,他态度大变,一再压制、干涉,并支持时务报总理汪康年将梁启超排挤出了时务报。 梁启超离开后,时务报有意不再对维新派的活动作任何报道,而是大量发表洋务译文。形式:首为论说,其后依次是谕旨、奏折、近事、报译等,报译占一半以上的篇幅。地位:维新派最重要的机关报,而是这一时期宣传维新变法最具有影响力的报刊。时务报也成为当时发行量最高、影响最大的国人自办报刊。 发展:1897年,梁启超辞去时务报主编之职。 “百日维新”期间,时务报拟改为官报。1898年,汪康年将其改名为昌言报 继续出版。梁启超: 地位:清末最杰出的报刊政论家、宣
30、传鼓动家。时务报最受读者欢迎的,就是梁启超等人撰写的论说。梁启超思想活跃,他的政论言论新颖,文字畅达,痛陈爱国救亡,呼吁变法维新,在爱国知识分子和开明官僚中引起强烈共鸣,声名大噪。时务报的著名文章: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变法通议86 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是梁启超在时务报撰写的第一篇论说。该文强调报纸对于国家“去塞求通”的重大作用,表明维新派对报刊宣传的重视。 变法通议是时务报最有影响的长篇论说,由梁启超撰写。全文7万多字,连载21期,全面阐述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 “时务文体”101 “时务文体”是维新派在实践中创造的一种新颖的报刊论说文体,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是时务报上梁启超等人的论说,最先引起文坛的注意
31、,故称“时务文体”。 发展: “时务文体”是维新派在文风上维新的结果,是适应当时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要求而产生的。“时务文体”在戊戌变法时期初步形成,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在日本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时成熟。 特点: 灵活自由,不拘一格,既不受八股文和桐城派古文的羁绊,又兼收散文、骈文所长。 浅显流畅,内容、词汇新颖生动,大量使用新鲜俗语和外来语。 感情充沛,富有鼓动性和感染力。 影响: 风靡于20世纪一二十年代,对辛亥革命和五四时期的报纸文风产生过很大影响。 不足: 轻率粗浅,铺陈冗长。 澳门知新报88 概况:(1)18971901年,康广仁与何穗田任总经理,澳门(在澳门筹集,并且澳门为清廷势力所不及
32、)版式:从版式到内容都模仿时务报。 不少维新派知名人士。(2)初拟名为广时务报。(3)编辑阵营强大:囊狂了强学报所有编辑成员及地位:是戊戌变法时期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派报刊。 内容: 重视论说,并注意报道内地维新运动,言辞更为激烈,刊载了时务报不便刊载的消息和评论。 重视译载西方国家政事和西学知识,所占篇幅达三分之二。 戊戌政变后该报继续出版,赞颂就义的维新志士,反对慈禧的废立图谋,鼓吹归政光绪,成为保皇会在国内的重要言论机关。湘学新报88 1897年创办于长沙,是湖南的第一份近代报刊和湖南维新运动的思想理论先导。核心人物是唐才常。变法期间,湖南维新派和顽固派的斗争是全国最激烈的。 该刊以推广新
33、学为主,着重介绍与维新变法有关的世界各国各方面的知识。 也刊载有关维新变法的上谕、奏折、新闻、评论等。 湘学报概况:1897、4月,长沙,唐才常任主编,综合性旬刊;地位:维新派在湖南地区的第一份刊物;内容:1、讲求中西有用诸学;2、传播维新变法主张;3、刊载一些新闻报道。宗旨:倡新学、开民智、育人才、图富强、鼓吹变法。湘报89 概况:1898、3、710、15年,长沙,谭嗣同和唐才常筹资,唐才常任主编。谭嗣同是主要撰稿人。地位:是湖南第一份日报,也是南学会的机关报。核心人物是谭嗣同。湖南维新派和顽固派的斗争是全国最激烈的。 内容: 文字浅显,言论激烈。高呼爱国救亡,宣传开议会、伸民权、发展民族
34、工业、推行新政。 还刊载南学会的演说词、各地维新团体的文告、有关各地维新的新闻及评论。 国闻报91 1897年创刊于天津,是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核心人物是严复。 该报因假作卖给了日本人,帮戊戌政变后仍能出版。后来才迫于形势真正卖给了日本人。 本着“以通外情为要务”的方针,该报聘请了多名翻译,广译外国报纸的新闻与评论,大量介绍外国情况。 也重视国内新闻,积极报道百日维新。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92 戊戌变法时期,在维新派的带动下,国人自办报刊在各地大量涌现,形成了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主要集中在1897和1898这两年,上海最多。 这些报刊绝大多数都倾向维新,居主导地位的是时政性综合报
35、刊和讲求新学的报刊。 出现了一批文摘报。这些报刊大多是综合性的,内容丰富。 出现了一批纯白话报刊。维新派创办这种报刊目的是扩大读者面,广开民智。出现了一些文艺小报。这些报纸以刊载文艺小品和社会趣闻为主,主办者大都是有一定爱国倾向的落魄文人。这些小报往往以“讽世”、“觉世”标榜,但消闲和牟利性都是很明显的。创办了一些妇女儿童报刊和专业、行业报刊。 出现了一些官报。拒绝议论,业务最落后。 第四章清末民初 清议报107 1898年由康有为、梁启超创刊于日本横滨,是变法失败后康、梁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报刊,梁启超为主编和第一撰稿人。1901年因报馆失火而停办。 特点: 样式模仿时务报,但编辑水平比时务报
36、有明显提高,栏目丰富,门类清楚。 开设了中文报刊中的第一个时事短评专栏。 内容: 痛斥慈禧、荣禄、袁世凯等人,歌颂光绪皇帝,在保皇报刊中掀起了要求光绪归政的热潮。 宣传维新,更明确地主张君主立宪。 新民丛报107 1901年清议报因报馆失火而停办后,梁启超于1902年创办新民丛报并自任主编及第一撰稿人。 内容: 阐述国民的权利与义务、国家与国民的关系等问题,大力鼓吹“民族御侮论”和“民权救国论”。 介绍西方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的思想和学说。 批判封建专制统治。 影响: 出版后立即风行海内外,成为保皇会最主要的言论阵地。 “时务文体”这时也被称为“新民文体”,风靡报界和文坛。 积极: 对西方资
37、产阶级政治思想学说的介绍和对提高民族素质的倡导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消极: 在政治改革上是宣扬改良的。后来梁启超政治态度大变,反对共和,新民丛报从此开始反对民主革命,宣扬“预备立宪”、“开明专政”等倒退言论,逐渐为爱国青年所厌弃。 东方杂志110 1904年在上海创刊,清末时是一份大型文摘杂志,以启导国民为宗旨,主张“和平改革”。 设有内务、外交、财政、教育、实业等栏目,分门别类地摘选国内外报刊的文章。 后来不断改进,成为材料丰富、翔实的综合性杂志。 时报110 1904年由保皇会创办于上海,是保皇会在国内的重要喉舌。为和申报竞争,该报业务上锐意革新: 版式新颖。 注意新闻时效和时事评论。 大
38、量刊载知识性强、品味较高的文学作品,受到知识阶层欢迎,很快成为上海的著名报纸。 京话日报110 1904年创刊于北京。该报以“开民智”为宗旨,以中下层市民为主要对象,报价低廉。 特点: 全用口语写作,但内容和简单启蒙的白话报刊不同,该刊热情宣传爱国,大胆揭批官府豪门,勇于为下层民众鸣不平,提倡社会公益事业。 设立大量讲报处、阅报社、阅报牌,使不识字或买不起报的市民也成为读者,影响大增,销数过万。 结局: 因得罪了不少官僚权贵,该报1906年被查封,创办人彭益仲被流放。 中国日报112 1900年由孙中山领导创刊于香港,陈少白任总编。 地位: 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的机关报。 是中国
39、第一份资产阶级革命报纸。 是辛亥革命时期出版时间最长的革命报刊。 报馆实际上还是兴中会在华南地区的党务、军务总机关。 内容: 宣传爱国救亡,谴责侵华列强,抨击清政府,声援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 宣传反清排满,声援留日学生和革命党人的革命活动。 初步宣传了天赋人权、自由、民主等资产阶级思想,赞美共和制度。 缺点: 对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介绍较少。 对封建思想批判较为薄弱。 开智录114 1900年创刊于横滨,是第一份留日学生刊物,郑贯公任主编。 开智录与清议报关系密切,内容也有不少与清议报相似之处,但不像清议报那样有保皇会和康有为的约束。 内容: 赞扬义和团。抨击侵华列强。明确表示必须推翻清政
40、府。 郑贯公116 清末著名革命报人。他的文章对列强和清政府大加鞭挞,深刻犀利,在港粤报人中首屈一指,赢得爱国人士的普遍尊敬。26岁即染病去世。 经历: 少年时前往日本谋生,任清议报助理编辑。后主编开智录,应谈及革命而被清议报解职。 后经孙中山介绍任香港中国日报记者,其文常有新颖思想,受到欢迎,名声渐起。 先后在香港创办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有所谓等革命报纸。其中有所谓庄谐并重,雅俗共赏,成为当时港粤报纸中最受读者欢迎的报纸。 “苏报案”117 苏报因大量报道桃色案件和借论说敲诈,名声扫地,1900年卖给了退职官员陈范。 1902年以后,爱国运动日益活跃,苏报热情地进行报道,与革命知识青年建立
41、了密切联系。报纸影响渐大,陈范也开始同情革命。 1902年苏报与一个革命性的学校爱国学社合作,由学社师生每日为苏报撰写论说。从此苏报成为一份革命报纸。1903年,爱国学社的章士钊被聘为主笔,此后苏报连续发表多篇章太炎、章士钊等人撰写的昌言革命的文章。后邹容的革命军出版,苏报连续发文盛赞,并对其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 苏报毫无忌惮地鼓吹革命,在社会上引起了空前的震动。清政府极为惶恐,请租界当局查封了苏报,并判处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监禁2年、苏报永远停刊。 这次官司历时10个多月,国内外媒体进行了广泛的报道,极大地扩大了革命的影响。苏报被查封后,革命党人又在上海创办了多家革命报刊。 民报121 19
42、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成为领导全国革命运动的中心,同年同盟会在东京创办了民报作为其机关报。该报由胡汉民、章太炎、汪精卫等先后主编,是辛亥革命时期最主要的资产阶级革命报纸。该报采用多种业务手段,以政论为主。迅速成为进步舆论的领导中心,受到海内外进步人士的欢迎。 孙中山在发刊词中首次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内容: 最重视宣传以排满为中心的民族主义。 宣传以建立民主共和国为中心的民权主义。 宣传以土地国有为中心的民生主义。 对亚洲其它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进行了广泛报道,对西方各种思想学说进行了介绍。 缺点: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不敢正视反帝问题。 因过多强调
43、排满而带有封建种族主义色彩。 对一些重大问题认识不一致等。 论战: 与主张改良的新民丛报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论战,涉及问题之多,为中国近代史上所少见。结局是不得人心的新民丛报最后停刊。论战内容主要有3方面(与民报的3个宣传重点相对应): 要不要反满和以暴力推翻清王朝。 实行民主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 要不要改革封建土地制度。 章太炎124 中国近代著名国学家和报刊政论家。 经历: 担任过时务报等多家报刊的撰述和主笔。 为苏报撰稿,为革命军作序,在 “苏报案”中入狱,成为举国闻名的革命志士。 是民报最主要的政论作者和革命宣传家。 特点: 有很好的古典文学素养和丰富的历史知识。 他的政论逻辑严密,气势
44、充足,激情充沛在当时产生过重大影响。 缺点: 好用古字、奇字,文章常难于通晓,限制了读者范围。 内容方面也有不少消极的东西。 中兴日报126 1907年创刊,是同盟会新加坡分会的机关报,也是同盟会在东南亚的主要宣传阵地之一。胡汉民、汪精卫等曾担任主笔。该报曾与当地保皇党报纸南洋总汇报进行激烈论战,孙中山亦曾撰文参战。 神州日报128 1907年由著名报刊活动家于右任创刊于上海。 地位: 是革命派的第一份现代化对开大型日报。 填补了上海缺少革命报纸的空白,深受读者欢迎,销数过万。 新闻数量大增,成为名副其实的“新闻纸”。 内容: 该报比较注意宣传策略,对清政府的抨击多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借口“有闻必录”,大量报道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等活动,并全文照发起义军的文告。 大量刊载暴露清政府腐朽残暴的新闻与评论,并对侵华列强进行抨击。 作为年轻的中国资产阶级的喉舌,还发表许多经济方面的文章。 结局: 于右任因故退出后,该报言论较为驳杂,但仍被认为是革命派的言论机关。 “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