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沃文网! | 帮助中心 分享知识,传播智慧!
沃文网
全部分类
  • 教学课件>
  • 医学资料>
  • 技术资料>
  • 学术论文>
  • 资格考试>
  • 建筑施工>
  • 实用文档>
  • 其他资料>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沃文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暨南大学考研新闻传播学笔记.docx

    • 资源ID:990560       资源大小:37.07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暨南大学考研新闻传播学笔记.docx

    1、第一章 绪论一 新闻传播事业的广泛影响:新闻传播活动自古就有,真正的新闻传播事业则是于1617世纪,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充分发展以后产生的。新闻传播事业的性质:新闻传播事业既是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又是社会经济基础的一部分,是横跨于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特殊事业。“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管理”。具体说来,新闻传播事业是:1 社会信息的传播媒介,具有社会公信力的公共事业。2 在阶级社会里,经常被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在社会主义社会是党和人民的喉舌。3 是一项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社会经济单位,具有法人资格。新闻传播事业的作用:积极作用:1 作为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沟通的媒介2 提供人们生存和

    2、发展必须的信息3 为人们提供参政议政,行使民主权利的渠道4 教育警戒人们积极进取,弃恶从善。消极作用:1 由于新闻传播事业具有工具性的特点,常常被用来为专制统治者和野心家服务。2 一些素质低下的新闻工作者利用新闻传播媒介来张扬色情和暴力,揭露和侵害他人的隐私和名誉,甚至致人于死地。(具体内容结合第五章笔记加以记忆)新闻媒介能够发挥巨大社会影响力的原因:必然性:1 新闻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2 人们与生俱来的“新闻欲”促使人们去接触新闻媒介,去追求新闻信息,去理解新闻信息的含义。可能性:3 新闻传播事业能够为人们了解自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信息,是人们求得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名词解释

    3、 新闻欲:人们具有的了解自然界和社会新近变动的欲望。二 #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1 新闻传播事业和社会生产力的关系:有什么样的社会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新闻传播事业,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新闻传播事业的面貌。2 新闻传播事业和受众的关系: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是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新闻传播事业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三 西方新闻传播学的发展概况:(可出填空、选择题)新闻自由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新闻传播学的萌芽。17世纪,英国人约翰弥尔顿论出版自由,提出“观念公开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理论。20世纪20年代,新闻传播学产生。其标志是美国人李普曼舆论学和约斯特新闻学

    4、原理的出版。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把新闻传播学推向新的发展阶段。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和集大成者:拉斯维尔: 1 主要著作: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术、传播在社会上的结构和功能。凡例:名词解释部分为考试名词解释题的范围。带号部分为可能的考试重点。2 主要理论:传播过程的单向直线模式(五“W”模式);传播的三大功能(监督环境、协调社会、传递文化遗产)拉扎斯菲尔德:1 主要著作:人民的选择2 主要理论:开创了媒介效果研究的传统,提出“舆论领袖”、“两级传播”等概念;提出民意测验的方法。卢因(勒温):1 主要理论:提出“团体动力学”,指出个人从属于一定的团体,团体在二者的关系中起决定作用;提出“把关人”的概念。霍夫

    5、兰1 主要理论:态度的转变施拉姆:传播学集大成者1 主要著作:传播学概论(原名传媒、信息与人人类传播一瞥)、报刊的四种理论2 主要理论:四 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名词解释 传播:把资讯、意见、观点、态度由一人传给另一人,是与他人建立共同意识的人类信息交流行为与活动。传播的类型:亲身传播,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活动。群体传播,指人们在“小团体”范围内的信息传播活动。组织传播,指一群人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的目的,而生活在一个各具权利和义务的有机体内彼此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大众传播,指专门的传播机构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向不确定的受众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文化传播,指发生在具有不同的国籍、种族和文化的

    6、人们之间的信息传播和交流活动。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新闻传播现象,新闻传播事业及其发展规律。第二章 新闻传播的客体:新闻一 新闻的起源和本源:名词解释 新闻本源:指新闻产生的根源,即新闻是什么,由什么构成。新闻起源:指新闻传播活动的最早动因,级新闻传播活动是怎么产生的。新闻来源:指新闻事实与材料的出处。新闻起源于人类社会性生产生活的需要。新闻的本源是客观事实。名词解释 新闻事实:被人们选取,经过人们的主观意识反映,并以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客观事实。新闻与客观事实的关系:事实是客观存在的,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有事实才有新闻,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客观事实是新闻

    7、的基础,但客观事实本身并不会直接转化为新闻,人的发现是客观事实转化为新闻的关键。事实与新闻的关系之间有四种不同的组合:真事实真新闻;真事实假新闻;假事实真新闻;假事实假新闻把握事实与新闻的关系要做到:1 新闻用事实说话;2 预发稿与事实对照;3 不笼统的提“事实为政治服务”的口号名词解释 新闻发现:新闻工作者抓住新闻线索,找到客观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识别新近发生的事实所包含的使公众共同感兴趣的东西的本质所在的活动。二 新闻和信息名词解释 信息:是我们适应它作用与外部世界并且使这种适应反作用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实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是认识过程中沟通客体和主体的中介。信息的作用:消除接

    8、受者的不确定性。人们在认识过程中不确定性减少的量就是信息量。信息量的大小与四个因素密切相关:1 与事物变动的影响力成正比。2 与事物变动的规模与空间成正比。3 与事物变动的速度成正比。4 与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概率成反比。信息的特性:1 可虚拟传递性。2 共享性。3 扩缩性。新闻和信息的关系:新闻都是信息,信息不一定都是新闻。新闻和信息的区别是,1,概念外延的宽窄不同。2,主观色彩的有无不同。3,作用的范围不同。4,利用传播媒介的多寡不同。三 新闻名词解释 新闻:经由新闻传播媒介传播的为广大受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或情况的信息。新闻的本质 新闻是一种精神现象,是新闻传播者对社会生活的主观能动反映

    9、。新闻的特征 1 真实性(准确、全面、深刻) 2 新鲜性(时间、时新、时宜) 3 公开性(必须经由新闻传播媒介的传播)(03年简答1)新闻必须经过新闻传播媒介的传播:新闻是以满足社会全体公众的需求为目的的,只有最大限度的让社会知道,才能实现新闻的价值。如果没有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事实本身并不能成为新闻。硬新闻、软新闻 名词解释 硬新闻指那些题材比较严肃,着重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受众在接受这些新闻时,只能产生“延缓报酬”效应。软新闻指那些人情味浓,写得轻松活泼,容易引起受众感官刺激和阅读视听兴趣的新闻,受众在接受这类新闻时,产生“即时报酬”效应。二者的区别 1 硬新闻于

    10、人们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关系到人们在社会上的生存,是人们赖以采取行动的依据;软新闻于人们当前的切身利益无直接关系,仅供人们一般了解和消遣之用。2 出于生存和发展需要,人们往往急于去了解硬新闻,而不急于了解软新闻。3 硬新闻具有强烈的时效性要求,晚了就毫无价值;软新闻对时效性的要求相对没有那么高。4 硬新闻要求报道尽可能的准确和量化;软新闻则讲究写作技巧,用生动活泼的文笔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在新闻传播中,应该以硬新闻为主,软新闻为辅,“软硬兼施”,硬新闻软制作,软新闻高格调。新闻和宣传的关系 宣传是指宣传者为了一定的目的,像宣传对象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以期得到对方的同情和支持的社会行动。1 新闻

    11、和宣传二者的内容不同,新闻的内容是事实,宣传的内容是观念。2 二者的出发点不同,新闻的出发点是受众的需要,宣传的出发点是宣传者自身的需要。3 二者的归宿(目的)不同,新闻的目的是盈利,或满足受众的消费需要,宣传的目的是使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4 二者的传播方式不同,新闻重在报道事实,宣传重在以理服人。新闻和文学的关系 1 二者的本质不同,新闻的本质是信息,文学的本质是艺术。2 二者的功能不同,新闻的功能是让人知道,文学的功能是让人欣赏。3 二者的内容不同,新闻主要表现事件,文学主要表现人物。4 二者的表现手法不同,新闻要求以事实说话,不能带有感情色彩,文学则可以运用虚构、夸张等手法,表达强烈的感

    12、情色彩。共济网第三章 新闻传播的主体(要素):传者、媒介与受众一 新闻传播者:名词解释 新闻传播者 新闻传播者是信息的处理者和发出者,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传播者特指新闻传播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新闻传播者的职业特征 1 责任重大。2 工作辛苦。 3 环境复杂。 4 工作风险大。新闻工作者的权利和义务 新闻工作者的权利包括知情权、表达权、采访权、报道权、评论权、新闻来源保护权等。名词解释:知情权 指公民了解公共事务,获得和知悉相关信息,特别是官方信息的权利。表达权 指公民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的权利。采访权 指新闻记者通过访问、观察、实地调查的方法合法采集新闻素材的权利。报道权 指新闻记者在法律许可的范围

    13、内将自己获取的新闻、材料和数据经过写作编辑后利用新闻传播媒介公开传播的权利。评论权 指新闻传播媒介和新闻传播者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有对新闻报道所涉及的人和事发表评论、展开批评的权利。新闻工作者的义务包括:1 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2 不得侵害公民的合法权利。3 维护司法独立和法律尊严(防止“新闻审判”、“舆论杀人”)。名词解释 新闻审判 指新闻凌驾于司法之上,干预和影响司法的行为。新闻审判和舆论监督的区别:新闻审判指新闻凌驾于司法之上,干预和影响司法的行为。它影响了司法的独立,具有社会危害性;而舆论监督是指公民通过新闻媒介对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公众人物的与公共利益有关的事发表批评和建议

    14、,这是公民言论自由权利的表现,是公民参政议政的形式。新闻传播者的职业素质 1 为坚持真理献身的精神;2 政治敏感性和责任意识;3 过硬的新闻专业技能:a 纵横驰骋的社会活动能力;b 过硬的调查研究能力;c 良好的新闻敏感能力;d 广博的知识;e 扎实的文字表达能力 4 深入实际和吃苦耐劳的精神;5 具有法律保障能力。二 新闻传播媒介名词解释#媒介 指新闻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众的中介,是新闻信息的物质载体,是用来表达某种含义的静态的或动态的任何物体和物体排列。冷媒介、热媒介 冷媒介是清晰度低,要求人们深度参与和卷入的媒介(如手稿、电话、电视);热媒介是清晰度高,不要求受众深度参与和再创造的媒介(

    15、如印刷品、广播、电影等)。新闻媒介的发展简史(结合外国新闻传播史笔记)1 口头传播阶段:优点是简单方便,亲切生动,便于理解,缺点是难以保存,传播范围狭窄。2 书写媒介阶段:优点是稳定、准确,便于保存复制且传播久远。缺点是传播速度不快,传播范围不广。3 印刷媒介阶段:优点是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可以广泛的流传。印刷媒介促成了大众传播事业的出现。4 电子媒介阶段:5 光电子和网络传播阶段四大媒介的传播手段和传播特点1 报纸:报纸是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要内容,以散页的形式定期连续向公众发行的出版物。报纸的传播手段主要是文字和图片。报纸的传播特点:a 便于深度报道。b 选择性强 c 纪录性和保存性强。d

    16、 传播速度相对缓慢。e 直观性、生动性不如广播电视2 广播电视:广播是通过无线电波及导线向广大地区传送声音和图像符号的传播媒介。广播电视的传播手段是声音和图像。广播电视的传播特点:a 迅速及时,时效性强,传播速度快;b 渗透力强,覆盖面广;c 视听兼备,亲切可信;d 难以保存,选择性不强;e 缺乏深度,且留给人们的想象空间不足。3 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网络媒体称为“第四媒体”03年简答第二题):1 多媒体传播;2 非线性传播;3 个性化和交互性强;4 信息容量大。三 新闻接受者(受众)名词解释 受众 指大众传播内容的接受者受众的特征 1 广泛性;2 混杂性;3 独立性;4 隐匿性。受众的分类

    17、积极受众与消极受众:(名词解释)积极受众是指受过良好教育,从事学术研究或实际组织工作的知识分子。他们对于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主见,对于新闻传播媒介有选择,有批评,可以起到舆论领袖的作用。消极受众是指文化程度较低,注重生活温饱的平民。他们没有太多的主见,比较容易受到传播内容和积极受众的影响,是新闻传播媒介最广大的接受者。一般受众与特殊受众:(名词解释)一般受众指对新闻传播媒介及其所传播的所有新闻信息都感兴趣,没有固定的方向和重点的受众;特殊受众除了对一般新闻信息感兴趣外,还对某一特殊的内容感兴趣。核心受众、边缘受众现实受众、潜在受众:(名词解释) 核心受众是指固定的对某一新闻媒介或新闻媒介上的某一

    18、栏目或节目保有兴趣的受众。可能对某一新闻媒介或新闻媒介上的某一栏目或节目保有兴趣,但不固定的受众为边缘受众。凡是已经接触和使用新闻媒介的受众为现实受众,具有正常的接触媒介能力但尚未接触媒介的受众为潜在受众。核心受众和现实受众是媒介分流、分向、分层次发展必须巩固的对象;边缘受众和潜在受众是媒介拓展生存空间必须争取的对象。受众和新闻传播媒介的关系 从表面上看,受众是新闻传播媒介的接受者和服务对象,出于比较被动的地位,但是,从根本上来看,他们是新闻传播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是新闻传播效果的检验者,也是新闻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的决定者。受众的需求决定着新闻传播事业变革的方向和进程。受众的权利和义务 受众的权

    19、利包括知情权、表达权、名誉权和隐私权。名词解释 名誉权:指公民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的社会评价依法享有的不受侵犯的权利。隐私权:指受众拥有的对个人的身体或日常生活不愿公开的情况的权利。受众的义务包括保守国家机密、维护国家安全、不散布淫秽庸俗信息,不提供、传播虚假信息或制造信息污染,及时缴纳新闻媒介的“阅听费”,不侵害新闻传播媒介及其制品。#几种重要的受众研究理论1 “魔弹论”(“靶子论”、“皮下注射论”):流行于20、30年代,以美国传播学者约瑟夫.克拉帕为代表。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子弹打靶那样的效果,传播者是主动的,受传者是分散和被动的。传播者把子弹发射出去,受传者必然应声而倒,传播效果

    20、直接而明显。2 “个人差异论”:由美国传播学者霍夫兰提出。该理论认为,主要是由后天习得的结果,个人之间的差异是明显的,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不同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们所形成的特殊心理结构上;由于个性心理结构的不同,人们在感知、理解客观事物时带有自身的倾向性,从而影响他们对大众传播的接受、理解、记忆、反映各不相同。3“社会分化论”:以美国传播学者赖利夫妇为代表。该理论认为,受众在接触媒介和选择内容时不仅受个人差异的影响,而且还受到他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地位的影响;这种社会结构是由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经济收入等差异而形成的社会群体组成的;因此,确定社会群体类别形成的因素可以影响受众对信息的注意,从而使各

    21、个社会群体作出大体一致的反应。4 “社会关系论”:最早由美国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提出。该理论认为,受众不仅归类于按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因素组成的社会群体,而更归属于由家庭、单位、团体、阶层、文化规范等因素组成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左右着人们对媒介信息的选择,从而制约着大众传播的效果。既有倾向决定人们接受信息的态度。kaoyangj第四章 新闻传播过程:符号、传播模式和传播效果新闻传播的过程:新闻传播者通过新闻选择决定流向受众的信息信息的编码,制成符号信息符号在信道中的传播信息符号到达受众受众对符号进行解码,读取其意义发生传播效果,并产生可能的反馈一 新闻传播的符号:传播活动中,信息必须借助

    22、一定的外在形式和物质载体才能得以传递。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可以作为信息外在形式的是符号,作为信息传递物质载体的是媒介。名词解释 符号 凡是能够指代或者表述某一事物标志的东西都可以称为符号。符号和信号 名词解释 信号 表示某种事物是否存在的表征或记号。符号和信号都是信息传递的外在形式和物质载体,都是载负一定信息的记号,二者的区别是,1 信号是所有高等动物所共有的,符号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创造物。信号具有自然属性,符号具有社会属性。2 信号与其所表示的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联系和固定的对应关系,而符号可以自由创造和灵活运用。3 信号只能指代具体事物,而符号既可指代具体事物又能表达具体事物所包含的意义,

    23、还可以表达抽象的概念。4 信号离开特定的时空场景和因果联系就会毫无意义,可是符号则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将人类活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历史的联系起来。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语言符号是指以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为载体传递信息的符号。语言符号的特点是,1 逻辑性,2 灵活性,3 能动性,4 创造性。非语言符号是指借助姿势、声音和艺术形式直接刺激人的感觉器官来传递信息的语言符号之外的各种符号。非语言符号包括副语言(类语言)、体态语、艺术语言三种类型。非语言符号的特点是,1 连续性,2 非线性,3 真实生动符号的基本功能:传达功能、表述功能、思考功能符号化(编码)、解码:编码是指传播者将自己要传播的信息或意义转化

    24、成语言、文字、声音和图像等符号的过程。解码是指传播对象对接收到的符号加以阐释和理解,读取其意义的活动。二 新闻传播的模式:新闻传播模式的种类:单向直线传播模式、双向循环传播模式、多向互动传播模式拉斯维尔模式(单向直线传播模式、五W模式):1 提出:美国传播学者拉斯维尔 传播在社会上的结构和功能2 内容: 共3 意义:将复杂的传播过程总结为五个基本要素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思路;传播学研究从此形成了五大领域: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4 局限性:它把传播过程完全看成是一个单向直线的发展过程,没有考虑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同时,它将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和作用固定化,完全忽略了传播过

    25、程中的反馈作用。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双向循环模式):1 提出:奥斯古德和施拉姆:2 内容:专讯息编码者 译码者释码者 释码者业译码者 译码者讯息kaoyantj3 意义:把传受双方看作相互作用的平等主体,在传播过程中不断的扮演着编码者、译码者、释码者的角色。在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加入了反馈的环节。4 局限性:将传受双方的地位完全平等化不符合大众传播的实际;没有考虑社会因素对传播过程的影响。马莱兹克模式(多项互动模式):1 提出:德国传播学者马莱兹克2 内容:展示了社会因素对传播过程的影响,体现了社会传播的多重性、广泛性和综合性三 新闻选择及其标准:名词解释 新闻选择03年已考:新闻选择是指新闻

    26、传播者在新闻采访、写作和编辑的过程中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进行分析鉴别,从中筛选出值得自己传播的新闻,并准备加以传播的过程。新闻选择的必然性:1 新闻选择是由有限的新闻传播媒介及其有限的版面空间和节目时间同无限的新闻信息之间的矛盾所决定的。2 新闻选择是由新闻传播媒介本身所担负的传播新闻信息和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之间的矛盾所决定的。3 新闻选择是由新闻传播媒介即新闻传播者的传播意图和新闻接受者的需要之间的矛盾决定的。新闻选择的标准:新闻选择的标准有两个,一个是价值判断,即新闻价值,一个是选择标准即新闻政策。新闻价值所要解决的是一个事实是不是新闻事实,是不是好新闻,值不值得报道的问题,这是新闻选择

    27、的业务标准、客观标准和普遍标准。在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所有新闻传播事业,新闻选择的客观标准或是业务标准是基本上相同的。新闻政策所要解决的是一个新闻事实确定后,允不允许传播和怎样传播的问题。这是新闻选择的政治标准、主观标准和特殊标准。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新闻选择的政治标准是不相同甚至是相反的。由于具有不同的政治标准,对于同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新闻传播媒介是有不同的选择和处理的。新闻价值:1 名词解释:新闻价值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能够引起人们共同兴趣的特殊素质;它是新闻在社会上的传播价值,同时也是新闻工作者取舍和衡量新闻的标准。2 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i. 重要性。指对社会有重大影响

    28、并和受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ii. 显著性。指新闻事实所包含的人和事知名度或显要度高。iii. 及时性或新鲜性。iv. 接近性。包括地理位置上的接近和心理位置上的接近。v. 趣味性。包括反常、冲突、竞争、对比、人情味、幽默性、情节性等。新闻政策:1 名词解释:新闻政策指政党和政府机关对新闻事业所规定的活动准则。2 新闻政策的主要内容:i. 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基本方针。ii. 坚持党性原则,无条件的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允许在新闻传播媒介上公开发表同党中央的决定相反的言论,不允许利用新闻传播媒介表达个人或小集团的主张、意见和情感。iii. 新闻传播的禁载事项:1) 反

    29、对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的2) 危害国家的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3) 泄露国家机密、危害国家安全或者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4) 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或者侵害民族风俗、习惯的5) 宣扬邪教、迷信的6) 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7) 宣扬淫秽、赌博、暴力或者教唆犯罪的8) 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9) 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10) 由法律、法规或者国家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的四 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与受众实施转化为新闻的要素 新闻媒介的新闻选择是事实转化为新闻的表面要素,但其本质要素是,1 事物本身运动的客观规律,2 人的认识规律 3 新闻政策。其中,事物本

    30、身的运动规律是事实转化为新闻的决定性因素。新闻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在新闻选择方面:有些事实,不同的新闻传播者可以共同认为是新闻事实,并且可能有一致的评价;有些事实,有的新闻传播者认为是重要的新闻事实,而有的新闻传播者则认为是一般的事实;有些事实,不同的新闻传播者都认为是重大的新闻事实,但是评价却截然相反;即使是同一阶级所控制的新闻传播媒介,对于同一新闻事实,他们的评价重点也有可能有所不同。在新闻加工方面:1 为新闻事实注入一定的倾向性;2 寓褒贬于客观报道之中。3 纯客观报道。受众接触媒介的动机和心理:受总对媒介的选择概率报酬的承诺所需付出的努力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心理:1 得益

    31、心理,指受众希望从新闻传播中得到直接或间接的好处的心理状况。2 好奇心理,指人们要求获得有关新奇事物和新奇现象的心理。3 追求真、善、美的心理,指人们希望新闻传播媒介主持社会正义,歌颂真善美,批判假丑恶。4 选择心理,指受众对于新闻传播所持的不同态度和希望通过新闻传播媒介提供的材料,自己进行比较,分析、判断的心理。5 逆反心理,指受众在接受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对传播内容产生的一种抵触心理。受众选择、理解和利用新闻的方式:1 选择性接收,指人们愿意接受那些与自己固有的观点相一致的或自己需要关心的信息,而排斥那些与自己所固有的观点相抵触的或自己不感兴趣的信息。,一般意义上,能够吸引受众“眼球”的新闻

    32、具有以下五个特点:a 新闻事实是否重要;b 版面配置是否显著;c 新闻图片有无与否;d 标题处理是否醒目;e 消息长短与否。2 选择性理解,指不同的受众对于同样的信息因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会有不同的理解,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3 选择性利用,指受众对信息经过选择和理解,对信息作出分析和归类后,对其中有直接效用的信息立即开始利用,对其中有使用价值,但无直接效用的信息则储存起来,以便日后利用或转化为精神财富。4 选择性反馈,反馈指受传者皆受到传播者发出的信息并作出反应的过程。选择性的反馈指将自己的意见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和态度,反馈给新闻传播者。五 新闻传播效果:名词解释 传播效果:指

    33、传播过程中传播者的主观意图和预期效果,是某个主题信息到达受众后引起的其认知、心理态度和行为等层面上的变化。影响、制约新闻传播效果的因素:1 传播媒介的可信度:(包括“能力”、“无私”、“一致性”三个因素)2 传播策略:(“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明示结论”和“暗示结论”;“理性诉求”和“感性诉求”)3 受众对传播内容的认同(这一点受到受众个性差异、意见领袖以及社会群体作用的影响)评价新闻效果的标准:1 党和人民政府“满意”;2 受众“满意”;3 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两头满意”)济第五章 新闻传播事业一 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名词解释 新闻传播事业:指人们通过新闻传播媒介进行的传播新闻和

    34、引导舆论的经常性的社会活动,是报纸、期刊、广播、电视、通讯社等新闻传播媒介及其生产管理过程的总称。新闻传播事业和新闻事业的区别:1 从性质上看,新闻传播事业虽然担负着重要的舆论导向的社会职责,但它属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组织,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具有企业性;新闻事业完全以政治宣传为职责,由政党或政府负担经费开支,它本身并不具有经济活动的职能。2 从两者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来看,在我国,新闻事业这一名词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它仅仅作为政党和国家的喉舌,只承担着政治宣传的职责;而新闻传播事业这一名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它仍然是政党和国家的喉舌,继续承担着舆论导向的职责,但同时也是人民的喉舌或

    35、受众的公仆,担负着全方位的向受众传递信息和自身经济创收的任务。3 从学术关联上看,和新闻事业紧密联系的新闻学属于政治学和宣传学的范畴,它偏重于对新闻信息源和新闻传播者的研究;而和新闻传播事业紧密相联系的大众传播学或新闻传播学属于行为科学的范畴,它不仅重视对新闻信息源和新闻传播者的研究,而且重视对整个传播过程的研究特别是对新闻传播效果和受众的研究,同时还关注对整个社会外部环境的研究和自身内部经营管理的研究。新闻事业产生的必要的物质条件:新闻传播事业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之一,它的产生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必要条件:1 有一定的物质技术手段,即新闻传播工具。2有一定传播技能的人,并以此为职业,即一支专门从

    36、事采集、整理、刊载和播发新闻的队伍。3 有专门的新闻传播机构,即能够定期的、持续的、公开的面向全社会发布新闻的传播机构。新闻事业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新闻传播事业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孵化了和促进了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首先,不断开拓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的需要驱使着资本拥有者到处创业,过去那种地方性和民族性的自给自足的封闭状况被打破,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和各个地区的联系加强了,社会规模扩大了。其次,生产分工越来越精细,各个行业,各个部门的相互联系和竞争日益加强,由此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迅速进步。再次,社会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变动的加速使得世界各地的任何重大变化和人们的

    37、切身利益直接相关,他们对社会的关注程度提高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准备了全部的物质条件。1 它为新闻传播事业准备了具有一定文化的读者群。2 它为新闻传播事业准备了必要的销售市场。3 它为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提供了交通、邮电、印刷、纸张等物质技术条件。4 它通过独资或股份制及广告投入为新闻传播事业积累了必要的资本。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 :手抄新闻的出现和盛行。2 新闻书的出现。3 周刊和日报的兴起。(参看外国新闻传播史笔记)二 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报业的发展:1 从发展形式上看,报纸经历了“革命化报纸”(政论报刊)、政党化报纸、大众化报纸(廉价报纸)、

    38、垄断化报纸的四度扩张。2 从报道内容上看,报纸的发展经历了“经济新闻政治新闻社会新闻综合新闻”的四度扩张。3 从报道方法上看,报纸发展经历了“有闻必录加以判断趋利避害处于被动”的状况。4 从报道形式上看,报纸发展经历了“杂乱报道客观报道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的四度扩张。通讯社事业的产生和发展:1 产生:19世纪中叶。1835年法国的哈瓦斯通讯社是世界上第一个通讯社。名词解释 通讯社:指专门搜集和发布新闻的通讯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向新闻传播媒介提供新闻电讯、新闻图片和其他各种各样的新闻信息。通讯社的特点:1 新闻采编网络强大。2 直接为新闻传播媒介服务。3 新闻传播信息产品特色鲜明。2发展:世界上最

    39、早的通讯社是由法国人查理哈瓦斯于1835年创办的哈瓦斯通讯社。我国最早的通讯社1872年路透社在上海设立的远东分社。中国人自己创办的通信社是1904年在广州创办的中兴通讯社。世界六大著名通讯社:法新社、路透社、美联社、合众社、俄通社塔斯社、新华社(前四家为世界性的通讯社)广播电视和新闻网站的产生和发展:世界上最早的广播电台是1920年11月2日美国的KDKA电台。我国第一座广播电台是1923年美国人奥斯邦在上海设立的“空中之音”;中国人自己建立的第一座广播电台是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的中央广播电台。世界上最早的电视台是1936年11月2日在伦敦郊外亚历山大宫建立的大众电视台,我国电视事业始于1

    40、958年,北京电视台。三 新闻传播事业的性质、特征和功能:新闻传播事业的性质(是什么):新闻传播事业就其性质而言,既是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又是社会经济基础的一部分,是横跨于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特殊事业。“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管理”。新闻传播事业通过一定的新闻手段反映社会经济基础。新闻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商品性:1 新闻具有一般商品的特性。新闻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通过交换满足受众的新闻消费需要。2 新闻作为一种商品又具有特殊性:a 新闻是以意识形态呈现的,而不是以物质形态呈现的商品。B 新闻工作者在制作这件商品时不仅改变了它的形态,而且注入了自己的意识。C 新闻中凝结的是劳动者的

    41、智力劳动而不是体力劳动。D 新闻是一种以信息服务为主要功能的商品,而不是以物质服务为主要功能的商品。新闻传播事业的特征(怎么样):新闻传播事业的特征表现在“组织”、“活动”、“管理”三个方面:从“组织”方面看,1 新闻传播事业是以新闻传播流程为结构方式的组织。2 新闻传播事业是整个社会信息流通的中介组织,充当着社会的“耳目”和“喉舌”。3 新闻传播事业是一个按照特殊经济规律运行的“精神产品”的生产组织。从“活动”方面看,1 新闻传播事业具有现实性的特点。2 新闻传播事业具有广泛性的特点。3 新闻传播事业具有服务性的特点。从“管理”方面看,新闻传播事业具有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化经营管理的特点。新闻

    42、传播事业的功能(有何用):拉斯维尔:传播的三种功能:监督环境、谐调社会、传承遗产赖特在此基础上加上“提供娱乐”具体功能:1 报道新闻。从受众角度看,新闻报道是受众对新闻媒介的最大期望,也是新闻媒介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传播者的角度看,做好新闻报道是提高新闻传播媒介阅读率和视听率的关键。从新闻传播研究者的角度看,报道新闻的好坏是衡量一个媒体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2 引导舆论。名词解释 舆论:指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所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舆论具有集合性于表层性、现实性与针对性、争议性与倾向性、公开性、自主性的特点。新闻与舆论的关系:一方面,新闻传播媒介是舆论传

    43、播的载体,能够为舆论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提供必要的依据和条件。另一方面,反映舆论是新闻报道的重要职责。名词解释 舆论监督:指公民通过新闻媒介对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公众人物的与公共利益有关的事发表批评和建议,这是公民言论自由权利的表现,是公民参政议政的形式。名词解释 舆论导向:新闻传播媒介在反映舆论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倾向性,并通过这种倾向性扩大或扶植正确舆论,缩小或抑制错误舆论。3 刊播广告:4 传播知识:新闻传播事业传播知识具有新鲜性、广泛性、灵活性的特点。5 提供娱乐:四 两种不同性质的新闻传播事业:新闻传播事业的阶级性:新闻事业的阶级性表现在,1 新闻传播事业所有者的政治地位决定其

    44、新闻传播事业的阶级性。2 选择事实,趋利避害。3 新闻写作特别是新闻评论写作。4 运用新闻编排手段,寓褒贬于叙述之中。5 受众的阶级性新闻传播事业的阶级性不是绝对的:1 任何一种新闻传播事业都有自己鲜明的倾向性。2 在阶级社会里新闻传播事业有阶级性,但不是所有社会中的新闻传播事业都有阶级性。3 阶级社会里,新闻传播事业的阶级性有时候表现的比较强烈,有时候表现得不是十分明显。资本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基本特征:1 以私人资本占有为主要形式。2 以新闻自由相标榜。3 竭力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阶段:1 产生阶段:18世纪工业革命后,英北极星报、德莱茵报2 发展阶段:19世纪40

    45、年代末期。3 壮大阶段:19世纪末期。4 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产生和发展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基本特征:1 以公有制为主要形式。2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基本方针。3 新闻传播事业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4 以马克思主义为新闻传播事业的指导思想。5 坚持以社会效益为主。第六章 新闻传播事业的基本原则一 新闻传播事业的真实性原则:必然性:1 这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在新闻传播事业中的必然要求。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2)上述原则在新闻传播中的表现是,一),新闻和事实的关系是,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新闻是对客观

    46、事实的反映,有事实才有新闻,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二),人的认识是主动的,不断深入的,新闻传播事业不仅要真实的反映实际,更要能动的指导实际;不仅要反映事物的个别方面,更要反映事物的总体。三),新闻传播媒介传播信息是为了满足受众的需要,一切新闻都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为了赢得受众的信赖和尊重,新闻传播事业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2 它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对新闻传播工作者的共同要求。3 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是无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的优良传统。新闻传播事业真实性原则的含义:1 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的事实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准确度。2 真实性是新闻传播事业的基本原则新闻的真实性和新闻传播事业的真实性是两个不同的

    47、概念,前者是具体的、基本的要求,后者是抽象的、高层次的要求。3 新闻传播事业的真实性具有不同层次的含义:1)新闻事实必须完全真实。包括新闻的基本要素真实,引语、背景材料真实;2)新闻报道的事实必须全面。3)新闻报道要反映时代的真实。关于“有闻必录”和“本质真实论”的评价:1 关于“有闻必录”:“有闻必录”是西方新闻传播学界一种关于真实性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只要听见某人讲过或见之于某种材料的事实或者情况,新闻传播媒介就可以加以报道,至于所报道事实的真实性,报道者可以不承担责任。另一种解释是,新闻传播媒介不应该以本身的利害关系和主观因素来取舍新闻,而应该尽可能将所得到的重要的新闻如实刊登出来。第一种解释似乎主张新闻的真实性,但由于对真实性没有严格要求,所以容易适得其反。按照第二种解释,认为报道新闻可以抛开新闻传播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立场甚至主观感受,完全按照新闻价值来报道新闻,事实上完全做到这一点是不可能的。无论按照哪一种解释,对“有闻必录”都要作出一分为二的分析:一方面要看到它主张“录”必须有“闻”,符合新闻真实性原则;另一方面,它主张“有闻”“必录”,否认了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实的倾向性和选择性,是对新闻真实性不负责任的态度。2 关于“本质


    注意事项

    本文(暨南大学考研新闻传播学笔记.docx)为本站会员(风****)主动上传,沃文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沃文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点击这里,给沃文网发消息,QQ:2622162128 -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