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昆曲.ppt
《中国传统文化——昆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昆曲.ppt(19页珍藏版)》请在沃文网上搜索。
1、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中国 昆曲艺术昆曲历史沿革昆曲形成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宋、元以来,中国戏曲有南、北之分,南曲在不同地方唱法也不一样。元末,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腔调加以整理和改进,称之为“昆山腔”,为昆曲之雏形。明朝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的声律和唱法进行了改革创新,吸取了海盐腔、弋阳腔等南曲的长处,发挥昆山腔自身流丽悠远的特点,又吸收了北曲结构严谨的特点,运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箫、笙、琵琶的伴奏乐器,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通称昆曲。之后,昆山人梁辰鱼,继承魏
2、良辅的成就,对昆腔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隆庆末年,他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这部传奇的上演,扩大了昆腔的影响,文人学士,争用昆腔创作传奇,习昆腔者日益增多,尤以歌妓为主。历史上有名的陈圆圆就会唱昆曲。于是,昆腔遂与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并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到万历末年,由于昆班的广泛演出活动,昆曲经扬州传入北京、湖南,跃居各腔之首,成为传奇剧本的标准唱腔:“四方歌曲必宗吴门”。明末清初,昆曲又流传到四川、贵州和广东等地,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昆曲的演唱本来是以苏州的吴语语音为载体的,但在传入各地之后,便与各地的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衍变出众多的流派,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昆曲腔系,成为了具有全民族代
3、表性的戏曲。至清朝乾隆年间,昆曲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从此昆曲开始独霸梨园,绵延至今六、七百年,成为现今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传统的戏曲形态。它以清唱的形式出现,终于使昆腔在无大锣大鼓烘托的气氛下能够清丽悠远,旋律更加优美。同时,魏良辅对伴奏乐器也进行了改革。原来南曲伴奏以箫、管为主要乐器,为了使昆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将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乐器集合于一堂,用来伴奏昆腔的演唱,获得成功。昆山腔开始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渐流布到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到了
4、清代,由于康熙喜爱昆曲,更使之流行。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据学者研究称,“昆曲所代表的美学趣味虽然明显是南方的,尤其是江南地区的,但是其文化身份却并不属于一时一地,它凝聚了中国广大地区文人的美学追求以及艺术创 造。正是由于它是文人雅趣的典范,才具有极强的覆盖能力,有得到广泛传播的可能,并且在传播过程中,基本保持着它在美学上的内在的一致性。”昆曲表现形式昆剧的表演拥有一整套昆剧的表演拥有一整套“载歌载舞载歌载舞”的严谨表演形式的严谨表演形式 昆剧表演的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昆剧是一种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综
5、合艺术,长期的演剧历史中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演特色,尤其体现在各门角色的表演身段上,其舞蹈身段大体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说话时的辅助姿态和由手势发展起来的着重写意的舞蹈;一种是配合唱词的抒情舞蹈,既是精湛的舞蹈动作,又是表达人物性格心灵和曲辞意义的有效手段。昆剧的戏曲舞蹈多方吸收和继承了古代民间舞蹈、宫廷舞蹈的传统,通过长期舞台演出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说唱与舞蹈紧密结合的经验,适应叙事写景的演出场子的需要,创造出许多偏重于描写的舞蹈表演,与“戏”配合,成为故事性较强的折子戏。适应了抒情性和动作性都很强的演出场子的需要,创造出许多抒情舞蹈表演,成为许多单折抒情歌舞剧的主要表演手段。代表性剧目如西川图芦
6、花荡精忠记扫秦拜月亭踏伞宝剑记夜奔连环记问探虎囊弹山亭等。昆剧的念白也很有特点,由于昆剧是从吴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它的语音带有吴侬软语的特点。其中,丑角还有一种基于吴方言的地方白,如苏白、扬州白等,这种吴中一带的市井语言,生活气息浓厚,而且往往用的是快板式的韵白,极有特色。另外,昆剧的演唱对于字声、行腔、节奏等有极其严格的规范,形成了完整的演唱理论。昆曲使用乐器以笛、箫、笙、琵琶的伴奏乐器,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通称昆曲 昆曲在今天1一、中国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首批一、中国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首批“人类口头遗产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
7、作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具有丰富的非物质遗产。昆曲艺术在我国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集文学、舞蹈、音乐、戏剧为一体的艺术表演形式,经历代文人艺术家的精雕细琢与发展完善,成为中国古典表演艺术的经典。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许多传统和民间文化艺术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和破坏,有的甚至濒临消亡。这不仅是我国面临的问题,也是具有国际性的问题。1997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届大会通过建立“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决议。2000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致函各国,正式启动了该组织发起的“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收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信函
8、后,文化部认真研究和部署了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申报工作,确定中国昆曲为首批申报项目。昆曲艺术的申报单位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作为我国最高等级的艺术研究机构,50年来,一直从事我国传统艺术和民族民间艺术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在此次申报工作中,该院在多年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积累的基础上,系统翔实地说明了我国昆曲艺术的珍贵价值,及其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艺术的影响程度,以及目前这一艺术形式的濒危程度。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在巴黎总部宣布了世界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张学忠大使代表中国领取了证书。宣布的代表作共有19个,中国昆曲艺术荣登榜
9、首。获得这一称号的亚洲国家最多,共有6个。欧洲5个,美洲4个。中国昆曲艺术是4个唯一被国际评审委员会一致通过并授予代表作荣誉称号的项目之一。“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宣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世界遗产名录后的又一重要举措,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昆曲艺术是我国最宝贵的古老戏剧遗产之一,此次首批入选“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对于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我国的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昆曲在今天2二、党和政府对昆曲艺术的保护和振兴工作的重视二、党和政府对昆曲艺术的保护和振兴工作的重视昆曲从元末明初的昆山腔发韧,从明万历年间到清朝乾隆
10、时期的200余年出现了空前的繁荣,迎来了我国戏曲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清中叶以后,昆曲每况愈下,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班社解体,艺人星散,已濒临绝境。新中国的成立给昆曲带来了新生。鉴于昆曲的宝贵价值,对昆曲艺术的保护和振兴是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1949年,周总理委托文化部派人将散落在北方各地的韩世昌、白云山、侯永奎、马祥麟等昆曲艺人邀集到当时的综合性艺术团体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任教;1954年,上海招收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昆曲学员;1956年,浙江国风苏昆剧团编演了昆曲十五贯,毛主席看了两遍,周总理观看后在中南海紫光阁召开了座谈会。人民日报为此发表了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社论。随之浙江苏昆剧
11、团、江苏省苏昆剧团、北方昆曲剧院、上海青年京昆剧团、江苏省昆剧院、湖南昆剧团相继成立。当时北方昆曲剧院隶属文化部,是在周总理亲自领导下组建起来的。这些昆曲院团大力培养人才,出现了一批又一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编导、音乐和表演艺术人才。他们既具备昆曲传统的深厚功底又富有创新意识,同时具有丰富的舞台经验,已成为保护和振兴昆曲的中坚力量。另外,各院团以饱满的热情,对传统剧目进行了大量的整理、改编、加工,使昆曲拥有像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一批堪称精品的保留剧目;拥有像游园、痴梦、琴挑、偷诗、断桥、思凡、挡马等堪称典范的传统折子戏,使昆曲艺术的发展呈现出令人振奋的可喜景象。“文革”中,昆
12、曲和其他戏曲剧种一样遭受摧残,所有昆剧院团都被迫解散。粉碎“四人帮”后又重获新生,但元气俱伤,步履维艰。为此,文化部于1982年在苏州举办了江苏、浙江、上海二省一市昆剧汇演,并提出了“抢救、继承、革新、发展”的昆曲工作八字方针。昆曲艺术大师俞振飞先生就昆曲问题于1984年上书胡耀邦总书记,直陈昆曲艰难困境。文化部根据胡耀邦同志批示精神,于1985年颁发了关于保护和振兴昆剧的通知。1986年成立了文化部振兴昆曲指导委员会,举办了四期培训班,在抢救继承传统剧目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四期培训班采用录音、录像、文字记录等手段,共抢救传统剧目133出。1987年,文化部再次发出关于对昆剧艺术采取特殊保护
13、政策的通知,并于1987年12月17日至25日在北京举办了“全国昆剧抢救继承剧目汇报演出”,共演出折子戏33台、大戏2台。随后,在1989年,以俞振飞为顾问、集中了当时全国6个昆剧院团主要演员的中国昆剧艺术团赴香港演出,获得了极大成功。昆曲在今天3三、近年昆曲工作的回顾和总结三、近年昆曲工作的回顾和总结1995年,文化部调整了昆指委,充实了人员,加强了老专家对昆指委工作的指导,一批在一线工作的院团长和有关文化厅局负责此项工作的成员进入了昆指委,使昆指委更加精干务实,工作更具实效。根据原有的对昆曲的保护政策,文化部提出了昆曲工作八字方针:保护、继承、革新、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昆曲的保护和振兴工作
14、。1.1996年8月,昆指委拨出专项经费,抽调专人对全国6个昆曲院团进行了调研,提交了关于全国昆剧院团的调查报告,报告分4个部分:(1)新中国成立前后昆曲的历史进程和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对昆曲的重视;(2)当前振兴昆曲的积极因素和希望;(3)当前昆曲面临的主要问题;(4)对振兴昆曲的建议。调查报告为文化部制定具体的保护、继承、革新、发展昆曲艺术的各项政策和规划提供了科学的依据。2.1996年9月,为展示昆曲优秀剧目和优秀人才,总结探索昆曲繁荣发展的经验和方向,培养和争取更多的昆曲新观众,文化部在北京举办了“96全国昆曲新剧目观摩演出”。6个昆曲院团9台戏参加了演出。它们是:上海昆剧团的司马相如、
15、浙江京昆艺术剧院昆剧团的少年游、湖南省昆剧团的雾失楼台、北方昆曲剧院的偶人记、江苏省昆剧院的桃花扇、绣襦记、江苏省苏昆剧团的都市寻梦。3.1997年2月,由江苏省昆剧院、上海昆剧团、北方昆曲剧院组成的中国昆曲艺术团赴香港进行了演出。演出的剧目有牡丹亭、酒楼、佳期、芦林、吃糠、游街、琴挑、跪池、扫松、痴梦等,精彩的演出,受到了香港观众的热烈欢迎。近年来,昆曲先后赴台湾、香港地区以及日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意大利、芬兰、俄罗斯、泰国等十几个国家演出,获得了很好的声誉,赢得了外国朋友的喝彩,为宣传昆曲艺术起到了积极作用。4.2000年4月,在苏州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昆曲艺术节暨优秀古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 积分
下载 |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传统文化 昆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