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框架结构设计.pptx
《第四章框架结构设计.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框架结构设计.pptx(97页珍藏版)》请在沃文网上搜索。
1、第第4章章 框架结构设计框架结构设计本章内容本章内容框架结构的计算简图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近似计算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反弯点法水平荷载作用下的D值法水平荷载作用下位移的近似计算框架结构的内力组合框架梁的设计框架柱的设计框架节点的设计4.1 框框架结构的计算简图架结构的计算简图框架结构计算简图示意恒荷载竖向活荷载风荷载地震作用计算简图是由计算模型及其作用在其上的荷载共同构成的。4.1.1 节节点的简点的简化化(1)刚接结点)刚接结点(2)铰接结点)铰接结点(3)半铰结点)半铰结点4.1.2 跨跨度、层高、截面抗弯刚度度、层高、截面抗弯刚度框架梁的跨度即取柱子轴线之间的距离,当上下层柱框架梁的跨度即取柱子
2、轴线之间的距离,当上下层柱截面尺寸变化时,一般以最小截面的形心来确定。截面尺寸变化时,一般以最小截面的形心来确定。框架的层高即为相应的建筑层高,而底层柱的长度则框架的层高即为相应的建筑层高,而底层柱的长度则应从基础顶面算起。应从基础顶面算起。工程设计中,假定梁的截面惯性矩沿轴线不变,对现工程设计中,假定梁的截面惯性矩沿轴线不变,对现浇楼盖,中框浇楼盖,中框架取架取I=2I0,边边框架取框架取I=1.5I0 ;对装配整;对装配整体式楼盖,中框架取体式楼盖,中框架取I=1.5I0 ,边框架取,边框架取I=1.2I0 。对装。对装配式楼盖,则取配式楼盖,则取I=I0 。4.2 竖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近似
3、计算向荷载作用下的近似计算 竖竖向荷载作用下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的内力计算近似近似采用采用分层法分层法;将作用在某;将作用在某层框层框架柱上的竖向荷架柱上的竖向荷载只对本载只对本楼层楼层及与本及与本层相连的框架柱产层相连的框架柱产生生弯弯矩和剪力。矩和剪力。4.2.1 分分层层法的基本假定法的基本假定(1)框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结点侧移忽略不计;框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结点侧移忽略不计;(2)每层梁上的荷载对其他各层梁内力的影响忽略不计。每层梁上的荷载对其他各层梁内力的影响忽略不计。4.2.2 分分层层法的两点修正法的两点修正(1)除底层以外,其他各层柱的线刚度均乘以)除底层以外,其他各层柱的
4、线刚度均乘以0.9的折的折减系数;减系数;(2)柱的弯矩传递系数取为)柱的弯矩传递系数取为1/3。4.2.3 分分层法计算步骤层法计算步骤(1)将框架分层,各层梁跨度及柱高与原结构相同,假定柱远端)将框架分层,各层梁跨度及柱高与原结构相同,假定柱远端为固定端;为固定端;(2)计算梁柱线刚度,除底层外,其余各层柱线刚度乘以)计算梁柱线刚度,除底层外,其余各层柱线刚度乘以0.9倍的倍的修正系修正系数;数;(3)计算和确定梁柱弯矩分配系数)计算和确定梁柱弯矩分配系数和传递系数和传递系数c。梁的弯矩传递。梁的弯矩传递系数系数C=1/2,底层柱向柱脚的弯矩传递系数取,底层柱向柱脚的弯矩传递系数取C=1/
5、2,其余各柱的,其余各柱的弯矩传递系数取弯矩传递系数取C1/3。(4)计算各层梁上竖向荷载值和梁的固端弯矩;)计算各层梁上竖向荷载值和梁的固端弯矩;(5)按力矩分配法进行各刚架梁端弯矩的分配和传递;)按力矩分配法进行各刚架梁端弯矩的分配和传递;(6)将分层计算得到)将分层计算得到的同的同一层柱的柱端弯矩进行叠一层柱的柱端弯矩进行叠加。加。例题:例题:用分层法计算下图所示框架的弯矩图,括号内的用分层法计算下图所示框架的弯矩图,括号内的数字表示每根杆件的线刚度数字表示每根杆件的线刚度 ii=EI/lEI/l分层后的开口框架:分层后的开口框架:分配系数:分配系数:固端弯矩:固端弯矩:-13.1313
6、.13-7.327.32-13.138.774.3813.13-7.327.32-6.32-3.16-2.48-3.32-1.23-1.24-1.660.834.36-1.00.410.421.430.230.72-0.40-0.54-0.20-4.7715.05-13.620.774.77-0.771.59-0.26-1.43-0.48(单位:kN-m)4.3 水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反弯点法平荷载作用下的反弯点法多层多跨框架在楼层多层多跨框架在楼层结点上的水平集中结点上的水平集中力作用力作用下下的变形和的变形和弯矩图:弯矩图:弯矩图的特点:弯矩图的特点:各杆件的弯矩图均为直线,每杆均有一零弯矩点
7、,称为各杆件的弯矩图均为直线,每杆均有一零弯矩点,称为反弯点。反弯点。4.3.1 反反弯点法的假定弯点法的假定对于层数不多,柱截面较小,梁柱线刚度比3的框架,为简化计算,可作如下假定:1)在确定各柱剪力时,假定框架梁刚度无限大,即各杆端无转角,且同一层具有相同的水平位移;2)底层柱的反弯点在距柱底2/3h处,其它各层柱的反弯点在1/2h处;3)节点不平衡弯矩按节点两则梁线刚度比例进行分配。4.3.2 柱的抗侧刚度柱的抗侧刚度 柱的抗侧刚度柱的抗侧刚度表示使柱上下两端产生单位相对水平位移时,需要在柱顶表示使柱上下两端产生单位相对水平位移时,需要在柱顶施加的水平力。施加的水平力。4.3.3 反反弯
8、点法的推导弯点法的推导(1)各各柱剪力值的确柱剪力值的确定定(2)反弯点法计反弯点法计算步骤:算步骤:1)由抗侧刚度求出框架中各柱的剪力;2)由反弯点位置求柱端弯矩:底层柱下端其余各层柱上下端底层柱上端(2)反弯点法计反弯点法计算步骤算步骤:3)由结点平衡求梁端弯矩:边柱结点的梁端弯矩:中间支座处的梁端弯矩:4)用梁左右两端弯矩之和除以梁长即得梁内剪力;5)自上而下逐层叠加结点处梁端剪力即可得到柱内轴力。例题:作下图所例题:作下图所示框示框架的弯架的弯矩图。图中括号内数字为杆件矩图。图中括号内数字为杆件的相对线刚度。的相对线刚度。解:解:(1)确定各层柱侧移刚度)确定各层柱侧移刚度d 由于由于
9、B柱在柱在3层的高度不同,按高度对其刚度进行层的高度不同,按高度对其刚度进行折算;折算;(2)确定剪力分配系数)确定剪力分配系数i(4)确定柱端弯矩)确定柱端弯矩(5)确定梁端弯矩)确定梁端弯矩项目项目A柱柱B柱柱C柱柱层间总计层间总计侧移刚度侧移刚度d(121.5)/42=1.13(121.58)/42=1.2(121)/42=0.75d3.08剪力分配系数剪力分配系数1.13/3.080.371.2/3.080.390.75/3.080.243层剪力层剪力(KN)0.2960.3120.2240.82层剪力层剪力 (KN)0.925 0.9750.60.81.72.51层剪力层剪力 (KN
10、)1.665 1.7551.082.524.53层反弯点高度层反弯点高度(m)2 2.25 22层反弯点高度层反弯点高度(m)2.5 2.52.5 1层反弯点高度层反弯点高度(m)距上端距上端2 2 2距下端距下端4 4 4 3层柱端弯矩层柱端弯矩(KN-m)上端上端0.29620.5920.3122.250.7020.22420.448下端下端0.29620.5920.3122.250.7020.22420.4482层柱端弯矩层柱端弯矩(KN-m)上端上端0.9252.52.3130.9752.52.4380.62.51.5下端下端0.9252.52.3130.9752.52.4380.62
11、.51.51层柱端弯矩层柱端弯矩(KN-m)上端上端1.66523.331.75523.511.0822.16下端下端1.66546.661.7546.021.0844.32 框框架柱内架柱内力计算表力计算表项目项目梁端梁端AB梁端梁端BA梁端梁端BC梁端梁端CB三层梁端弯矩三层梁端弯矩(KN-m)0.5927.5/(7.5+12)0.702=0.2712/(7.5+12)0.702=0.4320.448二层梁端弯二层梁端弯矩(矩(KN-m)0.592+2.313=2.90510/(10+16)(0.702+2.438)1.2116/(10+16)(0.702+3.438)1.930.4481
12、.51.948一层梁端弯一层梁端弯矩(矩(KN-m)2.3133.335.6431616/(16+16)(2.4382.51)2.9740.5(2.4382.51)2.9741.52.163.66梁端弯矩计算表梁端弯矩计算表(6)绘制弯矩图)绘制弯矩图4.4 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水平荷载作用下的D值值法法反弯点法改进的原因与内容反弯点法改进的原因与内容 反弯点法在考虑柱侧移刚度d时,假定结点转角为0,亦即横梁的线刚度假设为无穷大。对于层数较多的框架,由于柱轴力大,柱截面也随着增大,梁柱相对线刚度比较接近,甚至有时柱的线刚度反而比梁大,这样,上述假设将产生较大误差。另外,反弯点法计算反弯点高度比y时
13、,固定了反弯点的位置,这样误差也较大。日本武藤清在分析多层框架的受力特点和变形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反弯点法。因改进后的柱侧移刚度用D表示,故称为D值法。D值法要解决两个主要问题:修正柱的侧移刚度和修正反弯点高度。4.4.1 修正后修正后的柱抗的柱抗侧刚侧刚度度D D整体框架结构梁柱单元变形对节点A建立力矩平衡条件对节点B建立力矩平衡条件以上两式相加得柱剪力为令则修正后的抗侧刚度式中柱侧移刚度修正系数(又称节点转动影响系数);柱的线刚度;层高。与反弯点法的抗侧移刚度相比,可知D值法在计算柱的侧移刚度时考虑了节点转动带来的影响(即 ),因此提高了计算精度。楼 层简 图K一般柱底层柱柱柱侧移刚
14、度修正系数侧移刚度修正系数 注:边柱情况下,式中注:边柱情况下,式中i1,i3取取0值。值。由上表中可见,当框架梁柱线刚度比由上表中可见,当框架梁柱线刚度比K值很大时,值很大时,值接值接近于近于1,当,当 K 时,时,1,这时,这时D值与值与d值相等,所以反弯值相等,所以反弯点法只不过是点法只不过是D值法当值法当 K 时(横梁刚度无限大)的特例;时(横梁刚度无限大)的特例;当当K值较小时,值较小时,1,D值小于值小于d值。因此,值。因此,称为柱侧移刚度称为柱侧移刚度修正系数。修正系数。有有了了D值以后,与反弯点类似值以后,与反弯点类似,可,可得各柱的剪力为得各柱的剪力为 u两两端约束刚度不相等
15、时,两端转角端约束刚度不相等时,两端转角也也不相等不相等 ,反弯点移向转角大反弯点移向转角大的一端,也就是移向约束刚度较小的一端;的一端,也就是移向约束刚度较小的一端;4.4.2 修正反修正反弯点高度弯点高度比比(1)影响反弯点高比的因素)影响反弯点高比的因素 影影响柱反弯点高度比的主要因素是响柱反弯点高度比的主要因素是柱上下端的约束条件柱上下端的约束条件。当两端固定或两端转角完全相等时,当两端固定或两端转角完全相等时,反反弯点在中弯点在中点;点;u当当一端为铰接时,支承转动刚度为一端为铰接时,支承转动刚度为0,弯矩为,弯矩为0,反弯点与该铰重合。,反弯点与该铰重合。(2)影)影响柱两端约束刚
16、度的主要因响柱两端约束刚度的主要因素素u结结构总层数及该层所在位置;构总层数及该层所在位置;u梁梁柱线刚度比;柱线刚度比;u荷荷载形式;载形式;u上上层与下层梁刚度比;层与下层梁刚度比;u上上、下层层高变化、下层层高变化。(3)柱的反弯点高度柱的反弯点高度框架柱的反弯点高度 可由下式计算:反弯点高度比;标准反弯点高度比,按教材附表2.1或表2.2查用;考虑上下层梁刚度不同时,反弯点向横梁刚度较小的一侧偏移,y1为对反弯点高度比的修正值,按教材附表2.3查用;分别为考虑上下层层高变化时反弯点高度比的修正值,上层层高增加,反弯点上移;下层层高减小,反弯点上移。按教材附表2.4查用。(查表所需参数:
17、梁柱线刚度比K、总层数n及柱所在楼层j)(查表所需参数:上下层梁线刚度比I、梁柱线刚度比K)(查表所需参数:上下层层高比、梁柱线刚度比K)底层顶层底层4.4.3 D D值法计算步值法计算步骤骤(3)其余计)其余计算步骤同反弯点法。算步骤同反弯点法。第i根柱的D值;第i根柱所在楼层所有柱的D值之和;第i根柱所在楼层以上所有水平力之和。式中(1 1)求出各柱的)求出各柱的D D值及反弯点高度值及反弯点高度yh;(2 2)求各柱的剪力;)求各柱的剪力;例题:用例题:用D D值法求图示框架内力(值法求图示框架内力(M M、V V、N N图)。图)。求柱剪力:求柱剪力:求反弯点高度比y:求反弯点高度比y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 积分
下载 |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 框架结构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