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水碎屑流地层隧道突泥施工工法.pdf
《涌水碎屑流地层隧道突泥施工工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涌水碎屑流地层隧道突泥施工工法.pdf(24页珍藏版)》请在沃文网上搜索。
1、涌水碎屑流地层隧道突泥施工工法 1 前言 兴延高速公路位于京藏高速公路以西,呈南北走向,南起西北六环路双横立交,北至京藏高速营城子立交收费站以北,线路主要途经昌平区、延庆县。目前北京西北通道拥堵现象严重,客货混行,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同时应对紧急状况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差。延庆县作为西北通道上的重要节点,与中心城之间的联系受过境交通的影响较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延庆县的发展。2019 年延庆县将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会期大量的旅游交通将进一步加重西北通道的交通压力,为了分流现状西北通道内京藏高速及其辅路进出京的车流,缓解京藏高速频繁拥堵的交通状况,为 2019 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召开提供交通保障。同
2、时石峡隧道的建成将成为 2022 年冬奥运重要交通基础设施的保障项目。石峡隧道工程为工期控制性工程,左线长 5746m,右线 5877m,建成后将成为北京地区最长的公路隧道。工程穿越地段由于长期受断块抬升构造作用影响,风化剥蚀严重,沟谷切割强烈,沿线地形变化大、形态复杂,整体形成了“四沟夹三山”的地形格局,四沟按照小里程至大里程的方向依次为:浇花峪沟、石八盘沟、花家窑沟、石峡沟,以上 4 条沟谷在地形上均呈现为宽缓的“U”型谷。隧道沿线最高点标高高于 1000m,最低点标高低于 500m,相对高差达 500m 以上。我单位 2017 年成立了技术研发小组,以兴延高速公路石峡公路隧道工程为依托,
3、针对涌水碎屑流地层,结合工程实践,分析了涌水碎屑流产生机理,调研总结出应对涌水碎屑流问题解决方案,提出隧道穿越碎屑流地层施工稳定性控制手段、方法。提出了涌水碎屑流地层隧道涌水突泥施工工法,确保大断面隧道施工安全快速、顺利渡过碎屑流软弱地层,无坍塌、突水、突泥事故发生,降低了隧道开挖的风险性,提高了涌水碎屑流段施工的安全可控性,解决了涌水碎屑流地层隧道突泥施工的技术难题。该工法具有安全可靠、施工操作简单、经济效益显著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水利、公路、铁路工程施工领域,推广应用前景广阔。2019 年 6 月 6 日,经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查新,查新报告结论:国内外文献检索范围内未见相同研究内容报道。
4、2019 年 8 月 5 日通过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科技成果评审(鉴定),总体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涌水碎屑流地层隧道突泥施工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总体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涌水碎屑流地层隧道突泥施工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2 工法特点-1-2-2.1 对碎屑体进行超前预报。通过对异常体的位置、形状、大小、走向,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跟踪观测地质资料等可以确定隧道前方及周围区域地质构造的位置和特性。2.2 采用沙袋对涌泥处进行封堵,对回填渣体 C25 喷射混凝土封闭,形成有效壳体防护。2.3 针对掌子面及侧边墙股状流水,采取盲管引排处理,减小水流汇集造成的初支沉降、开裂、变形。2.
5、4 拱脚处打设 76 管棚(间距 60cm 长度 6-9m)并注双液浆固结拱脚松散围岩以增强拱脚稳定性,同时对后方初支采取小导管径向注浆及施作临时仰拱的措施进行加强,可有效控制初支沉降变形。2.5 富水、夹泥断层段采用洞周帷幕注浆对掌子面前方土体加固。洞身范围上半部分可采用帷幕注浆稳固掌子面,下半部分设排水管引排前方地下水。现场实践表明采取泄水、注浆等方法可以有效解决涌水碎屑流问题。3 适用范围 本工法适用于涌水碎屑流地层隧道涌水突泥施工。4 工艺原理 本工法以兴延高速公路石峡公路隧道工程为依托,针对涌水碎屑流地层,结合工程实践,对隧道前方土体涌水突泥段进行围堵、引排,对后方初支变形段进行小导
6、管径向注浆加固及临时仰拱加固,在初支加固完成后采用前进式分段超前注浆和后退式注浆相结合进行止水和加固;设计中上断面帷幕注浆,在钻孔过程中探明地层情况,可以根据地质情况进行局部注浆止水,设计钻孔 53 个,其中 30m 断面布设 39 孔,17m 断面布设 14个,扩散半径 2.0 米,管棚孔 40 个;采用 P.O42.5 普通硅酸盐水泥、水玻璃双液浆为主,普通硅酸盐水泥单液浆为辅,普通硅酸盐水泥单液浆配比为(0.8-1.0):1.0,普通硅酸盐水泥、水玻璃浆液配比为 1:1(体积比);注浆顺序按照先周边后中间,先浅孔后深孔的顺序,跳孔作业,根据水量大小确定分段长度,分段长度原则为:在钻孔过程
7、中无塌孔及水量在 0-10m3时分段长度为 10m,轻微塌孔及水量在 10-30m3/h 时分段长度为 5m,塌孔严重及水量在30m3/h 时立即停止钻进实施注浆,注浆结束压力 3-5MPa;注浆完成后施作大管棚:使用 108mm*6mm 无缝钢管、孔间距 40cm,布设 40 根。经过泄水、帷幕注浆等措施处治后,后续施作初支变形有所减小,初支变形趋于稳定;结果表明采取泄水、注浆等方法可以解决涌水碎屑流问题,帷幕注浆在涌水碎屑流施工中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可行性。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推荐使用初支径向注浆加固加帷幕注浆施工解决涌水碎屑流地层隧道涌水突泥施工难题。5 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3-5.1
8、 施工工艺流程 施工工艺流程图见图 5.1-1 所示。图 5.1-1 帷幕注浆施工工艺流程图 5.2 施工操作要点 5.2.1 涌水碎屑流现场概况(1)石峡隧道 ZK31+391 处掌子面中及左侧发育断层,断层倾向右侧,倾角 60,掌子面围岩处于 F7 断裂的次级断层影响范围,掌子面左下部发育软弱破碎带,带宽约12m,掌子面右侧岩体岩质较硬,岩体完整性较差,结构面较发育,岩体呈碎裂结构,掌子面左侧约 1/3 处受地质构造影响,岩体挤压揉皱强烈,节理裂隙发育,充填泥质物及碎屑,开挖中充填物伴随大量裂隙水涌出。其中,碎屑岩、岩浆岩裂隙水含水岩组富水性受基岩裂隙发育程度影响较大。岩体节理裂隙发育,裂
9、隙间连通性中等,地下水的赋存可能以条带状分布,且水量不大。但遥感解译及现场地质、水文地质测绘结果揭示出拟建隧道穿越多组断裂构造,且断裂构造多发育于沟谷地段,雨季易造成地表水汇集并沿断裂破碎带入渗,造成局部的涌突水现象。隧道穿越碳酸盐岩岩溶裂隙含水岩组段断裂构造发育,受岩性组合和地质构造作用控制,易形成张开裂隙,构成地下水的导水通道,钻探揭示岩体较破碎,因此在隧道开挖过程中,可能形成局部隧道涌突水的通道。初步估算穿越碳酸盐岩岩溶裂隙含水岩组段(目前在石八盘附近揭示)的隧道最大涌水量为 500010000m3/d。现场涌水碎屑流情况如图 5.2.1-1、图 5.2.1-2 所示。-4-图 5.2.
10、1-1 涌水碎屑流通道 图 5.2.1-2 ZK31+390 拱脚水流(2)石峡隧道左线 ZK31+595 处突发涌泥、涌水,涌泥量约 500m,水流量约 2000m/d,5 月 27 日晚 23 点发生二次涌泥,截至 5 月 28 日水流未见明显减小,掌子面后方中隔壁 20 米范围出现纵向裂缝,现场采用沙袋对涌泥处进行封堵,如图 5.2.1-3、图5.2.1-4 所示。图 5.2.1-3 掌子面大量涌泥图 图 5.2.1-4 隧道内部涌水突泥 5.2.2 分析碎屑流形成因素及机理(1)碎屑流形成因素 经调查研究石峡隧洞穿越碎屑流地层施工情况,并结合国内隧道泥石流事故资料,发现隧道碎屑流与隧道
11、泥石流、地表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十分相似,均是由大量的碎屑状颗粒岩石、砂止与水组成的混合物质姐成的流塑体,在封闭压力、自重等作用下突然被击穿后引发的大规模突涌、流变。其形成需要同时具备个条件:足够量级的物质组成,即破碎碎屑岩石、黏止等破碎松散体;充分的水源补给和诱发因素;存在满足自身泄皮排放的突涌通道。碎屑流组成物质来源 碎屑流地段位于 F7 断层附近,围岩主要为侏罗系髫髻山组微风化玄武安山岩、安山岩,受区域构造影响,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发育小断层,沿岩体破碎带发育中性侵入岩脉体,局部泥质填充。岩体呈块状结构、镶嵌碎裂结构,岩体较完整较破碎;在断层破碎带附近岩体破碎较破碎,呈碎裂结构。碎屑流形成的
12、地下水来源 碎 屑 流 地 段 围 岩 富 水 严 重,受 地 面 降 水 补 给,物 探 测 试 成 果 显 示 在-5-ZK31+300ZK31+570 段、ZK32+451ZK32+601 段存在一定范围的低阻异常,可能存在涌突水现象。碎屑流泄压排放通道 石峡隧道大断面施工开挖,改变了原有的地下水运流、排泄系统,隧道成为其影响区域的有效排水通道,导致地下水从隧道排泄;同时隧道开挖致使临空面卸荷,导致掌子面附件应力重新分布,松散破碎岩体原有力学稳定性丧失,从而使松散破碎岩体以碎屑流的形式沿开挖通道突然涌出。(2)碎屑流形成机理 隧道碎屑流是大范围内碎屑体的突发性失稳破坏。在断层富水地层中开
13、挖隧道,围岩被断层破碎带以及节理和裂隙互相切割,形成破碎松散体,以角砾石、碎屑和黏土、砂土为主。隧道开挖前,这些结构体处于自然平衡状态,隧道开挖后,由于内部积聚的压力释放和水压的作用,使得结构体失去稳定,从而导致隧道其他块体变形和坍塌,从而与含水构造连通,引发隧道碎屑流突涌,游塞隧道。与滑坡相比,碎屑流无明显整体的滑动面,是一种碎屑、颗粒及水介质的流动、流变;不同于泥石流的是,碎屑流以颗粒运动为主体,液体在整个运动中相对影响较小。根据现场勘察碎屑流突涌情况,结合碎屑流形成必须同时具备的三大条件,分析隧道碎屑流发生的机理:当隧道开挖遇到断层带压的封闭碎屑体后,若岩盘厚度难以满足抗剪要求时,岩盘会
14、发生剪切破坏,导致整体失稳,从而发生碎屑流突涌。相同条件下,安全岩盘越厚,碎屑体突涌的几率就越大,见图 5.2.2-1。安全岩盘厚度受围岩完整性、碎屑流物质组成、碎屑流重度、水压以及水力联系、隧道施工方法等因素影响。根据材料力学第一强度理论,认为材料在复杂的应力状态下,当个主应力中有个达到在简单拉伸或压缩的最大主应力超过材料破坏的允许应力值时,材料就发生破坏。由此,岩体弹性失效准则的强度条件为:式中:S 为安全岩盘厚度(m);k 为安全系数,一般取 1.31.5;为侧压力系数;为上覆第 i 层岩层的容重(kN/m3);为上覆第 i 层岩层的厚度(m);p 为水压(kPa);A 为安全岩盘的断面
15、面积(m2);C 为岩盘周长(m);为岩盘岩体的饱和内摩擦角;c为岩盘岩体的饱和粘聚力(kPa)。-6-图 5.2.25.2.2-1-1 隧道突涌碎屑流发生机理模式图 碎屑体突涌的过程是能量的耗散过程,其积聚的能量通过碎屑内部相互的运动摩擦力、碎屑与接触床面间的摩擦阻力完成耗散。碎屑流产生主要影响因素是断层构造、动压为水、岩层条件和施工方法。断层范围越大,构造越复杂,更容易引发隧道大规模的碎屑流;地下水水压越大,水量越发育,补给越充分,其促发碎屑流的可能性就越大,时间更早;隧道周边松动区岩体强度越低,即岩盘厚度克服剪切破坏的能力越低,越容易发生碎屑流突涌;大断面隧道的开挖施工方法可以促进碎屑流
16、的形成,亦能降低或防范碎屑流的突涌、形成。隧道碎屑流是大范围内碎屑体的突发性失稳破坏,而这一失稳破坏从孕育至发生,是一个渐变发展过程,时间较长,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结合现场记录及设计资料,经分析研究,本文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先兆阶段 这一阶段以隧道最初水压、围岩出现变化为起点。开挖面发育 12 组张口节理,节理裂隙面出现泥土、沙土等明显的充填物,围岩整体性相对变差,开始出现裂隙水,多以点滴状分布,围岩呈潮湿、湿润状态。经数值计算分析,该段以岩盘厚度介于 10m13m之间为判别标准。到本阶段末,围岩整体性己经变差,水也持续增大。(2)发生阶段 从上一阶段开始,裂隙水出水量持续增大,至本阶段
17、已由点、滴状变化为线状流出,部分出现股状水。围岩节理增多,结构面破碎,裂隙密集,相互交叉,张口裂隙泥质、粘土质的充填物遇水加剧风化,受水冲刷脱落。随着掌子面的不断开挖,岩盘厚度不断变小,至本阶段末,地下水由清变浊,即为上方积聚的自身压为寻求薄弱环节首先释放的集中表现,虽然表面上是稳定的,但实际上是一触即发的,这些现象预示着碎屑流即将发生,该段以岩盘厚度介于 3m10m 之间为判别标准。随着开挖距离的临近,岩盘厚度接近其发生的临界安全厚度,隧道顶部围岩所承受的应力越来越大,但其强度有限,当松动区范围缓慢增大松动区的下移,作用在岩盘上的剪切应力不断增大,最终因岩盘厚度小于安全厚度 3m,岩盘难以满
18、足抗剪要求时,围岩突然完全被破坏,松动区岩体立即失去原有的应为平衡。瞬间存储的大量的碎屑松散颗粒、泥沙充填物和水的混合物能量被完全释放,从破坏口涌出,滚滚冲向、游塞隧-7-道,这时就发生了隧道碎屑流事故。如图 5.2.2-2 所示。图 5.2.2-25.2.2-2 石峡隧道碎屑流形成机理分阶段模式图(3)碎屑体是指在地质构造运动中形成的以碎屑状的颗粒石、角砾土和黏土、水组成的高密度混合物,被封闭于围岩腔体之中,常常呈有压状态。隧道碎屑流是一种“地下泥石流”,是指当隧道掘进过程中,穿越断层破碎带富水软弱围岩、充填洞穴岩溶、侵入岩接触带时突然引发碎屑体瞬间大规模突涌、流变,游塞掌子面,甚至引发围岩
19、大变形、大塌方等工程地质灾害。其破坏力极强,给施工带来巨大安全风险。在归纳碎屑流发生机理基础之上,分析研究了大断面隧道穿越碎屑流稳定性控制的关键工程措施,总结并首次提出了大断面隧道穿越碎屑流稳定性成套控制方法,即:超前预报、掌子面封堵、超前泄水、注浆堵水、衬砌加强、帷幕注浆。5.2.3 超前预报(1)预报原理 TRT6000 地质超前预报系统是利用地震波的反射原理进行地质预报。预报时,通过锤击或激振器产生的地震波在隧道中的岩体内传播,但遇到地震界面时,如裂隙破碎带、大的节理面等,一部分地震波就反射回来,反射波经过短暂时间到达传感器后被接收并被记录主机记录下来,然后经专门的 O-RV3D 软件进
20、行分析处理,对地震波进行叠加,就得到清晰的异常体的层析扫描三维图像。再通过对异常体的位置、形状、大小、走向,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跟踪观测地质资料等就可以确定隧道前方及周围区域地质构造的位置和特性。(2)仪器设备 TRT6000 主机系统 仪器编号:GX-13-1-1 加速度传感器 编号:006010 006013 309824 010416 011311 012088 012097 010394 301767 309545 安装设备 11 个无线远程数据收集模块 专用笔记本电脑及处理软件 记录单元:使用 24 位 A/D 转换器,所接收信号的频率范围为 40 到 15000 赫兹-8-接收单元
21、:灵敏度 1V/g(3)预报内容 1)地层岩性,如软弱夹层、破碎地层、特殊岩土等。2)地质构造及不良地质,如断层、节理密集带;溶洞、暗河、人为空洞等发育情况。3)地下水,特别是富水断层、岩溶管道水及富水地层地带等。(4)成果解析方法和原则 TRT 成像图采用的是相对解释原理,即确定一个背景场,所有解释相对背景值进行,异常区域会偏离背景值区域,根据偏离与分布多少解释隧道前方的地质情况。判断围岩地质情况原则:1)通常来说,软件设定围岩相对背景值破碎、含水区域呈蓝色显示,相对背景值硬质围岩呈黄色显示;2)从整体上对成像图进行解释,不能单独参照一个断面的图像。判断围岩类别原则:1)根据异常区域图像相对
22、于围岩背景,从背景波速分析异常的波速差异,进而判断围岩类别;2)对围岩类别的判断必须与地址情况相结合,综合分析。(5)预报结论 通过对 ZK31+362ZK31+462 地震波反射扫描成像三维图分析,如图 5.2.3-1图5.2.3-3 所示,结合地质资料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通过 TRT6000 层析扫描图-俯视图、侧视图分析,该段围岩强全风化,岩石呈碎裂状结构。围岩整体性较差,完整性、稳定性较差;围岩受断层破碎带及构造作用影响,节理、裂隙较发育,小断层发育,沿岩体破碎带发育中性侵入岩脉体,局部泥质填充,地下水较发育,局部有股状流水现象。岩体的整体强度较低,稳定性较差,开挖过程中易发生塑性变形和
23、侧壁失稳等情况。里程ZK31+382-ZK31+442 段围岩较破碎,地下水较发育,初步判定为小断层破碎带,开挖时需特别注意。该段地震波反射界面明显,周围背景值有明显差异,结构面组数较多且杂乱无序,初步判断为 F7 断层破碎带及影响带,该段围岩富水严重,受地面降水补给,提前做好超前导水探孔及其他措施,防止突水、突泥的情况发生,开挖时需特别注意,放炮开挖后容易出现滑塌坍塌现象,该段应及时做好支护和衬砌,密切观察掌子面的围岩变化,加强监控量测等措施,预防发生大变形、塌陷。围岩参考等级为 V 级加强。-9-图 5.2.3-1 TRT6000 层析扫描成像图-侧视图 图 5.2.3-2 TRT6000
24、 层析扫描成像图-俯视图 图 5.2.3-3 TRT6000 层析扫描成像图-立体图 根据地质追踪的情况,于里程 ZK31+560ZK31+595 段内共揭示 3 条断层,具体情况如下:(1)左导于里程 ZK31+516ZK31+560 段揭示与洞轴小角度相交的断层,产状:30456070,断带宽约 3 米,断带内糜棱化现象强烈,断层泥分布较厚,未见地下水;-10-(2)于里程 ZK31+560ZK31+566 段揭示与洞轴大角度相交的断层(对应右洞里程 YK31+643 处断层),产状:1351456575,断带宽约 6 米,断带内糜棱化现象强烈,断层泥分布较厚,左侧拱脚存在少量地下水涌出;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 积分
下载 |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碎屑 地层 隧道 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