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沧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研究.pdf
《海沧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沧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研究.pdf(115页珍藏版)》请在沃文网上搜索。
1、目目 录录 第一章第一章 规划总论规划总论 1.1 规划缘起 1.2 规划范围 1.3 规划性质 1.4 规划依据 1.5 规划背景 1.5.1 乡村旅游概念界定 1.5.2 项目背景 1.5.3 上位规划 1.5.4 政策指引 1.6 规划原则 1.6.1 总体原则 1.6.2 分项原则 第二章第二章 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发展条件分析发展条件分析 2.1 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条件 2.1.1 乡村旅游的市场背景与总体趋势 2.1.2 区位条件 2.1.3 交通条件 2.1.4 旅游业发展条件 2.2 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 第三章第三章 乡村旅游资源乡村旅游资源现状与分类评价现状与分类评价 3.1
2、 乡村旅游资源现状概况 3.1.1 景区景点 3.1.2 旅游住宿 3.1.3 地方民俗 3.1.4 特色产业 3.1.5 历史文化 3.2 乡村旅游资源分类 3.3 乡村旅游资源评价 第四第四章章主要乡村旅游产品分析与发展规划主要乡村旅游产品分析与发展规划 4.1 旅游产品分析 4.1.1 郊野公园 4.1.2 度假村 4.1.3 观光购物农园 4.1.4 特色小镇 4.1.5 休闲农庄 4.1.6 古村古镇 4.1.7 民俗文化园 4.1.8 乡村俱乐部 4.2 旅游产品发展规划 第五第五章章 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市场分析市场分析 5.1 乡村旅游市场特征 5.2 乡村旅游市场趋势 5.3 乡
3、村旅游市场定位 5.4 乡村旅游市场细分 5.5 乡村旅游市场预测 第六第六章章 乡村旅游规划总体目标与定位乡村旅游规划总体目标与定位 6.1 乡村旅游规划总体要求 6.1.1 实施乡村旅游规划体系构建工程 6.1.2 实施旅游功能突出的特色小镇建设工程 6.1.3 实施乡村旅游集聚区发展工程 6.1.4 实施龙头项目带动工程 6.1.5 实施乡村旅游标准体系工程 6.1.6 实施旅游行业人才培训提升工程 6.1.7 实施乡村旅游宣传营销提升工程 6.2 乡村旅游规划发展目标 6.3 乡村旅游规划战略定位 6.4 乡村旅游规划形象定位 6.4.1 “海丝记忆”形象定位 6.4.2 “闽台乡愁”
4、形象定位 6.4.3 “侨乡故里”形象定位 6.4.4 “山水养生”形象定位 第七第七章章 乡村旅游空间布局规划乡村旅游空间布局规划 7.1 乡村旅游空间布局原则 7.1.1“色”理念及原则 7.1.2“少”理念及原则 7.1.3“低”理念及原则 7.1.4“慢”理念及原则 7.1.5“静”理念及原则 7.2 乡村旅游空间结构 7.3 乡村旅游总体布局 7.3.1 海沧南部乡村旅游集聚区“闽台乡愁”主题片区 7.3.2 新阳乡村旅游集聚区“侨乡故里”主题片区 7.3.3 东孚乡村旅游集聚区“山水养生”主题片区 7.3.4 海沧区全域旅游资源互动关系 7.4 乡村旅游景观风貌控制 第八第八章章
5、乡村旅游线路规划乡村旅游线路规划 8.1 重点项目旅游线路规划 8.2 特色项目旅游线路规划 8.2.1 特色项目旅游线路农耕养生之旅 8.2.2 特色项目旅游线路祈福修行之旅 8.2.3 特色项目旅游线路主题游乐之旅 8.3 乡村精品旅游线路选择 8.3.1 乡愁之路以青礁村、沧江古镇为核心旅游目的地 8.3.2 侨乡之路以霞阳社区为核心旅游目的地 8.3.3 养生之路以洪塘村为核心旅游目的地 8.3.4 海丝之路以沧江古镇为核心旅游目的地 8.4 旅游行程规划 8.4.1 旅游行程规划 半日游 8.4.2 旅游行程规划 一日游 8.4.3 旅游行程规划 二日游 第九第九章章 乡村旅游品牌形
6、象塑造与市场营销乡村旅游品牌形象塑造与市场营销 9.1 旅游品牌形象塑造 9.1.1 理念形象识别设计(MIS)9.1.2 行为形象识别设计(BIS)9.1.3 视觉形象识别设计(VIS)9.1.4 听觉形象识别设计(HIS)9.2 海沧乡村旅游市场营销 9.2.1 整体营销 9.2.2 网络营销 9.2.3 针对营销 9.2.4 品牌营销 9.2.5 个性营销 第十第十章章 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发展发展模式与管理体系规划模式与管理体系规划 10.1 海沧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分析 10.1.1“政府+公司”运营模式 10.1.2“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模式 10.1.3“公司独营”运营模式 10.1.4
7、“政府主导,企业独营,企业+农户”运营模式 10.2 海沧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建议加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模式 10.2.1 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社区参与模式 10.2.2 由社区主导的社区参与模式 10.2.3 委托代理的社区参与模式 10.3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经验借鉴 10.4 乡村旅游管理体系规划 10.4.1 管理内容 10.4.2 管理工具 10.4.3 管理方法 第十一第十一章章 乡村旅游发展保障机制乡村旅游发展保障机制与规划实施与规划实施引导引导 11.1 保障机制 11.1.1 土地保障 11.1.2 公共配套保障 11.1.3 资金保障 11.1.4 人才保障 11.2 规划实施引导
8、 11.2.1 规划实施引导原则 11.2.2 近期项目策划指引 附录附录 图纸图纸 1 第一章第一章 规划总论规划总论 1 1.1.1 规划缘起规划缘起 广大乡村拥有丰富的休闲旅游资源,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加之中短途游的逐渐繁荣,发展乡村旅游面临良好的机遇。乡村旅游是顺应城乡消费新趋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型产业,将休闲观光旅游活动与品味乡村风情、体验农耕文化、走进农家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向广大城乡消费者打开一个崭新的休闲旅游新天地。乡村旅游的兴起发展,不仅是旅游产业自身发展的事情,而且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抓手,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进步的有
9、效载体。2013 年 12 月举行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要让城市融入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住乡愁”;中央对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的指导思想,为海沧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政策契机;随着建设美丽中国的国家战略的进一步细化落实,城市人群对“美丽乡愁”的渴求呼唤为海沧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市场契机。受海沧区旅游局委托,以下就如何合理整合海沧区乡村旅游资源、做好乡村旅游发展定位、确定乡村旅游发展战略,及乡村旅游空间布局等方面,提出厦门市海沧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研究。1.2 1.2 规划规划范围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厦门市海沧区全域空间规划一张蓝图保留村庄,总用地面积 12.83 平方公里,包括海沧街道
10、、新阳街道、东孚街道、嵩屿街道这 4 个街道中的洪塘村、寨后村等 14 个行政村及第一农场、古楼农场等 2 个农场,诗山村、西山村等 66 个自然村。(详见图 1-1)图 1-1 海沧区保留村庄规划布局图 1.3 1.3 规划规划性质性质 本规划为海沧区旅游发展专项规划研究,属于宏观战略层面的规划研究,为海沧区下阶段开展乡村旅游规划、建设、管理及营销提供决策参考意见。2 1 1.4 .4 规划规划依据依据 (1)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2013 年)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2)上位规划 福建省村庄规划导则 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
11、(2011-2020 年)美丽厦门战略规划(2014 年)海沧区全域空间规划一张蓝图(2016 年)海沧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2016 年)厦门市海沧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 年)福建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2016 年)厦门海沧旅游发展概念规划(2002 年)(3)地方性条例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福建省乡村旅游“百镇千村”三年行动计划(2014 年-2016 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 全面推进闽台乡村旅游合作发展工作计划 厦门市乡村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12、(2017-2019 年)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 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意见 中共厦门市委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 厦门市海沧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海沧区 2016 年乡村旅游工作总结及 2017 年工作计划 海沧区 2016 年工作总结和 2017 年工作计划(区委)海沧区农村住宅建设及搬迁改造管理暂行办法 1.5 1.5 规划规划背景背景 1.5.1 1.5.1 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概念界定概念界定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委员会对乡村旅游的定义为在乡村开展的旅游,田园风味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在法国
13、,与乡村紧密结合的旅游被称为“绿色旅游”、“生态旅游”或“可持续性旅游”。英国的 Bramwell and Lane(1994)认为:乡村旅游不仅是基于农业的旅游活动,而是一个多层面的旅游活动,它除了包括基于农业的假日旅游外,还包括特殊兴趣的自然旅游,生态旅游,在假日步行、登山和骑马等活动,探险、运动和健康旅游,打猎和钓鱼,教育性的旅游,文化与传统旅游,以及一些区域的民俗旅游活动。日本农林水产省对绿色旅游(GreenTourism)的看法则是:旅游者在拥有丰富的绿色农村地域,享受着当地的自然、文化,并和居民进行交流,进而过着悠闲的假期生活的停留型休闲活动。大致上就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一个部分,
14、利用假期到农村的一个活动。在中国,学者们对乡村旅游比较普遍3 的认同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农民所拥有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以为游客服务为经营手段的农村家庭经营方式。本规划采纳学者何景明和李立华对乡村旅游的界定,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1.5.2 1.5.2 项目项目背景背景 发展乡村旅游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致富、乡村文明建设的大局。福建省委、省政府、厦门市委、市政府、海沧区委、区政府、海沧区旅游局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工作。借
15、此重要契机,进一步整合海沧区乡村旅游资源,因地制宜编制 厦门市海沧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用规划指导乡村旅游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推动海沧区乡村旅游快速发展。1.5.31.5.3 上位规划上位规划 多轮上位规划明确(详见附表 1-1),推动海沧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乡村旅游特色品牌。(1)宏观趋势 全域旅游、产品提升、乡旅共建、文旅互动的项目建设;生态观光、文化休闲功能更加显著;建设旅游投资万亿工程;打造文化休闲型旅游目的地品牌。(2)发展定位 将海沧乡村旅游定位为特色精品游,打造以沧江古镇为核心的文化休闲型乡村旅游区,和鼓浪屿、泉州、漳州等周边城市、地区共同构成具有国际影响
16、力的旅游目的地体系。(3)空间规划 以过芸溪生态廊道为轴,向南北两翼伸展,优化提升旅游空间发展格局,使得乡村旅游整体空间发展顺畅、紧密。(4)多产融合 推进乡村旅游业与多个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生态观光游、文化休闲游、运动休闲游、创意文化游、民俗体验游等。1.5.41.5.4 政策政策指引指引 外部政策引导(详见附表 1-2),推动海沧乡村旅游健康持续推进,构建高品位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产品体系涵盖六大层面,即经营管理、品牌营销、特色内涵、产品服务、乡愁培育及人才培养。1.6 1.6 规划规划原则原则 1.6.1 1.6.1 总体原则总体原则 (1)生态优先,资源保护原则;(2)农业支撑,联动发
17、展原则;(3)整合资源,整体开发原则;(4)市场导向,优先开发原则;(5)挖掘特色,培育品牌原则;(6)科学指导,合理经营原则。4 1.6.21.6.2 分项原则分项原则 (1)把乡村旅游纳入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规划 建设美丽中国的难点在乡村、重点在乡村、亮点也在乡村。各级政府应在党的领导下,统筹规划,完善机制,依法管理,积极引导广大群众推进乡村旅游快速健康发展。把乡村旅游作为重点扶持的工作对象,把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充分运用到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中。(2)把发展乡村旅游的成果惠及农民 让广大农民得到实惠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关键。一是要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使广大农民参与到其中,有效实现离土不离乡的就
18、业;二是要增加农民收入。三是要将乡村旅游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使精神生活与生活境界都得到提升;四是要考虑农民的长远利益。对农民进行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培养新型农民。(3)结合乡村实际情况和旅游经济规律 一要因地制宜。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好发展时期,坚决杜绝盲目开发;二要加强分类的指导。在旅游产品开发、市场定位、地方特色等方面进行指导,加强规划指导、信息服务、人才培训、宣传促销等方面的发展。5 第二章第二章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发展发展条件条件分析分析 2 2.1 1 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发展的优势条件条件 2.12.1.1.1 乡村乡村旅游旅游的的市场背景市场背景与
19、与总体趋势总体趋势 中国社科院舆情实验室发布了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指数报告称,2016 年是中国“大乡村旅游时代”的元年,乡村旅游发展规模大、投资大、影响大,已成为人们新的生活方式。通过大数据推演预测,未来中国乡村旅游热还将持续 10 年以上,2025 年达到近 30 亿人次。(1)乡村旅游发展的政府推动力将持续增强 地方政府将乡村旅游作为活跃地方经济、宣传地方形象、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未来乡村旅游在改善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环境、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作用将愈加明显,政府从税收、土地、管理等方面对乡村旅游的支持力度也将持续增加。在对 31个省自治区乡村旅游的全面评价中,前十名
20、依次是浙江、陕西、四川、云南、江苏、河南、山东、福建、安徽。(2)乡村旅游产品的内容与形式将实现创新发展 我国乡村旅游起源于形式单一的“农家乐”接待,随着游客需求的不断升级,产品内容和形式的拓展,乡村旅游将更注重产品的规模化、品牌化和特色化,逐渐形成以观光农业、乡村休闲、农事体验、乡村度假等多层次的产品体系,实现乡村旅游产品从量到质的跨越式发展。创新、机制、文化、品质、品牌、区位成为乡村旅游成功的六大内涵要素,创意+文化+品牌+品质这四项构成了新的乡村旅游 IP。(3)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要求更趋严格 乡村旅游的客源集中于村落所处区域内的主要城镇,主流文化并无明显差异,乡村地区独有的民风民俗
21、与农耕文化特色就成为乡村旅游开发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乡村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缺失导致乡村旅游产品的可复制性增强,影响其良性发展。未来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要求将更趋严格,成为旅游规划者、管理者必须重视的问题。2.12.1.2 .2 区位区位条件条件 海沧区位于厦门市西部,东以海沧大桥连厦门岛湖里区,东南隔厦门港与思明区相望,南临九龙江口以厦漳大桥接漳州龙海市,西南、西与漳州龙海市交界,西北与漳州市长泰县相邻约 36.7 公里,北与集美区灌口镇接壤,东北隔马銮湾以新阳大桥连接集美区杏林街道,东距泉州约 78.2 公里;地处海西城市群核心地带,区位优势显著。扼守“泉漳”之间“黄金分割点”的海沧区,是
22、漳州通往厦门的重要“门户”。随着水上交通的不断完善,海沧区向东同金门的交往将日益密切,两岸的关系将愈发紧密。(详见图 2-1)图 2-1 厦门市海沧区空间区位示意图 泉州漳州金门厦门泉州漳州金门厦门海沧区海沧区6 2.2.1.1.3 3 交通交通条件条件 厦漳泉区域一体化、同城化进程加快,便捷的交通能促使人流的快速交换,这对海沧区的乡村旅游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多条高速公路过境、交汇:G15(沈海高速)、G76(厦蓉高速)、G324 国道等。高速铁路过境:龙厦铁路、鹰厦线、厦深客运专线联系角美火车站、厦门站及厦门北站。厦门轨道 2 号线穿过海沧区,联通厦门岛。(详见图 2-2)图 2-2 厦门市海
23、沧区区域交通条件示意图 2.2.1.1.4 4 旅游业旅游业发展发展条件条件 近年来,在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及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海沧旅游业秉承“一产围绕旅游种,二产围绕旅游办,三产围绕旅游做”的发展理念,有效整合旅游资源,强化产业融合,全区上下形成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在此期间,海沧区迕一步加快了基础配套建设、旅游产品开发、行业管理提升、市场营销升级,旅游产业已经进入稳步发展、持续增长的时期,成为海沧经济新增长点。2012-2016 年间,借势厦门市旅游产业的升级,海沧区旅游经济也得以快速增长,旅游各项经济指标基本完成。全区旅游总人数由 2012 年的 334.06 万人次增
24、长到 2016 年 621.15万人次,年均增长 29.8%,超额并提前完成海沧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提出的“旅游总人数达到585.92 万人次”的目标。全区旅游总收入由 2012 年 34.58 亿元增长到 2016 年 57.3 亿元,年均增长 22.8%。旅游业正逐步成为海沧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为全区旅游业的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见表 2-1、2-2、2-3)表 2-1 2012-2016 年海沧区旅游业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类别类别 指标名称指标名称 20122012 年年 实绩实绩 20162016 年年 规划指标规划指标 20162016 年年 实绩实绩 规划指标规划指标 实现
25、程度实现程度 旅游市场规模 旅游总人数(万人次)334.06 585.92 621.15 106.01%旅游总人数年增长率(%)15.3 10 16 160.00%旅游经济效益 旅游业总收入(亿元)34.58 53.1 53.7 101.13%旅游业总收入年增长率(%)15.3 6 11.4 190.00%2014 年,是海沧区旅客接待量及旅游收入爆发式增长的一年,全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610.97 万人次,同比增长 57.29%;旅游总收入 52.78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28.79%,游客接待量及旅游总收入都创下历年最高。纵观 2014 年海沧旅游大事件可知,除有新项目的建成及大型竞技赛事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 积分
下载 |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海沧区 乡村 旅游 发展规划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