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一技之长资料中医学理论体系.doc
《中医一技之长资料中医学理论体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一技之长资料中医学理论体系.doc(26页珍藏版)》请在沃文网上搜索。
1、中医学理论体系战国,秦汉时期(形成时期)1.黄帝内经-灵枢素问 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2.扁鹊难经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该书在后世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是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包括八纲辨证、六经论治。为中医辨证论治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伤寒论:外感病,确立了六经辩证论治的纲领 金贵要略:内伤病杂病,发展了病因学说4.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5.晋朝王叔和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6.晋朝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第一部针灸学专著7.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第一部病因病
2、机证候学专著。8.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这是两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综合性医著8.金元四大家9.明. 王肯堂证治准绳; 清.吴谦医宗金鉴、10.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11.明代、张景岳:“阳非有余”,“真阴不足”;赵献可:重视“命门之火明李中梓:明确提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的理论。12.明吴又可温疫论 - “戾气说”13.清叶天士温热论 “卫气营血辨证” 14.吴鞠通温病条辨 “三焦辨证” 15.薛生白湿热条辨16.清王清任医林改错,改正解剖错误、发展瘀血理论 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 掌握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概念。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学非常
3、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而且人体与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统一性的思想即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个方面。辨证论治:辨证论治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根据辨证的
4、结果,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又称辨证施治。2. 了解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具体体现。整体观念的体现:1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表现在组织结构上的不可分割,功能活动方面相互协调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疾病诊断方面为临床上从外测内提供了依据,疾病的治疗方面,局部病多从整体治疗。 2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即“天人相应”、“天人合一”。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存,如:四时气候变化的影响,昼夜变化的影响,地区变化的影响等。辨证论治的体现:(1)症:症状、体征,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自觉或他觉的一种不正常表现。如头昏、腹胀、恶心等。(2)证: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及邪正关系的总概括。证
5、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如风寒表实证,脾阳虚证。(3)病:是指从发病到传变的全过程具有一套完整的发展变化规律特征的疾病过程。如:麻诊、天花、湿温病、温病、外感病、内伤杂病等。常用的辨证方法:临床中常用的辨证方法主要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病因辨证、经络辨证等八种。各有其特点,但又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补充的。1.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不同。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采用同一方
6、法治疗。第二单元阴阳五行学说阴阳概念: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因此,阴阳乃是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具有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五行概念: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中的“五”,即是指木火土金水构成世界的五种物质,“行”是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和变化。五行学说是以五行的抽象特性来归纳各种事物,以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来阐释宇宙中各种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协调平衡的。阴阳学说的内容: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
7、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阴阳对立:即指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等等,其中上属阳,下属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属阳,降属阴。阴阳互根:而对立的阴阳双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而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热为阳,冷为阴,而没有冷同样就无所谓热。所以可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这就是阴阳互根。 阳消阴长: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消长变化过程中的,阴阳在这种消长变化中达到动态的平衡。这
8、种消长变化是绝对的,而动态 平衡则是相对的。比如白天阳盛,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兴奋为主;而夜间阴盛,机体的生理功能相应的以抑制为主。从子夜到中午,阳气渐盛,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 由抑制转向兴奋,即阴消阳长;而从中午到子夜,阳气渐衰,则人体的生理功能由兴奋渐变为抑制,这就是阳消阴长。阴阳转化: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即所谓物极必反。比如,某些急性温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烧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状,就是由阳证转化为阴证的表现。可以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阴阳转化则是质变的过程。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而阴阳转化则是阴阳消长
9、发展的结果。4.五行的特性和生克乘侮五行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在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直观观察和朴素认识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论概念。是用以识别和归纳各类事物五行属性的基本依据。而“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则是五行特性的经典性概括。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各个性质,依次如下:木曰“曲直”。好华美,且具有风雅的个性。木性代表仁,就是又慈爱,又行善的意思。火曰“炎上”。性情急躁,而富有自尊心。火性代表礼,就是为人谦让谨慎,敬上而不欺下。土曰“稼穑”。性情温厚笃实,而具有自信心。土性代表信,就是又诚实又温厚诚恳之意。金曰“从革”。性情刚强,而具有
10、自尊心。金性代表义,就是崇善弃恶,事事都顺理。水曰“润下”。人聪明,并能推测事物。水性代表智, 就是观察事物详细,对于任何事能预知前兆,善理权谋术事。生克乘侮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的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乘,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比如,木过于亢盛,而金又不能正常地克制木时,木就会过度地克土,使土更虚,这就是木乘土。相侮,即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太过,使克它的一行无法制约它,反而被它所克制,所以又被称为反克或反侮。比如,在正常情况下水克火,但当水太少或火过盛时,水不但不能克火,反而会被火烧干,即火反克或反侮水阴阳属
11、性分类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属于阴。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心、肝、脾、肺、肾、属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五行归属阴阳学说在中医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机构就人体部位而言,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就腹背而言,背部为阳,胸腹面为阴;就肢体的内外侧而言,四肢的外侧面为阳,内侧面为阴;就筋骨 与皮肤而言,筋骨在深层为阴,皮肤居表为阳;就内脏而言,六腑传化物而不藏精气,故为阳,五脏化生和贮藏精气而不泻,故为阴。
12、就五脏而言,心、肺位于身体 的上部胸腔之中为阳,而心属火,主温通,为阳中之阳;肺属金,主肃降,为阳中之阴。肝、脾、肾位于身体的膈下腹腔为阴,而肝属木,主升发,为阴中之阳;肾 属水,主闭藏,为阴中之阴;脾属土,居中焦,为阴中之至阴。具体到每一脏腑,又有心阴、心阳,肝阴、肝阳,胃阴、胃阳,肾阴、肾阳等。就经络而言,十二经 脉中有三阳经和三阴经的区别,奇经八脉中有阴跷与阳跷、阴维与阳维的不同,络脉中有阴络与阳络。就气血而言,气为阳,血为阴;而在气之中,营气循行脉内为 阴,卫气循行脉外为阳。可见,人体结构中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之间,以及体内的脏腑、营养物质之间,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阴阳关系,都
13、可以用阴阳 学说加以分析和认识。二、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1) 阴阳偏盛:是指阴或阳的一方过于亢盛,对另一方制约太过所导致的病理变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概括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 寒。”一般而言,阴阳偏盛中盛的一方大多为致病邪气,或者是功能活动亢奋形成的内生之邪,而偏衰的一方,往往是人体的阴液或阳气等,属于正气的范畴。阳胜 则热,阳胜则阴病:阳胜是指阳邪致病,使机体机能亢奋,阳热亢盛,临床表现为一系列实热征象的病证。由于邪正之间有着对立制约的关系,阳邪亢盛必然要耗伤 人体的阴液,引起人体阴液不足为病,故曰“阳胜则阴病 ”。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阴胜是指阴邪致病,使机体
14、机能阻滞而障碍,阴寒偏盛,临床表现为一系列实寒征象的病证。由于阴邪与阳气之间有着对立制约的关系,阴寒亢盛必然要损耗人体的阳气,导致人.体阳气不足为病,故曰“阴胜则阳病 ”。 (2)阴阳偏衰:是阴和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阴阳偏衰中衰的一方总是指阴液或阳气等,属于正气的范畴。由于阴阳之间对立制约的关系,无论是阴或阳不足,无力制约对立的一方,必然导致另一方相对的、虚性的亢奋。 阳虚则寒:阳虚是指体内的阳气虚损,推动和温煦等功能明显下降,同时阳虚不能制约阴,则阴气相对偏盛,临床表现为一系列虚寒征象的病证。阴虚则热:阴虚是指体内的阴液亏少,滋润和涵养作用明显不足,同时阴虚不能制约阳,则阳气相
15、对偏亢,临床表现为一系列虚热征象的病证。三、确定治疗原则(1) 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阴或阳偏盛而无相对一方的偏衰时,所形成的是单纯的实证,其总的治疗原则是“实则泻之 ”,即损其有余。阳偏盛所致的实热证,宜用寒凉药物抑制亢盛之阳,清除实热,此即“热者寒之”的方法,又叫“阳病治阳 ”;阴偏盛所致的实寒证,当用温热药物抑制亢盛之阴,驱逐其寒,此即“寒者热之 ”,又叫“阴病治阴 ”。若在阳盛或阴盛的同时,由于“阳胜则阴病”或“阴胜则阳病 ”而出现阴虚或阳虚时,则又当兼顾其不足,于“实者泻之”之中配以滋阴或助阳之品。 (2)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对阴阳偏衰所致的虚证,总的治疗原则是“虚则补之 ”,即补其不
16、足。阳虚不能制约阴所导致的虚寒证,治疗当扶阳抑阴,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素问至真要大论王冰注)的方法,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 ”;阴虚不能制约阳所导致的虚热证,治疗当滋阴制阳,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素问 至真要大论王冰注)的方法,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 ”。对阴阳偏衰之证,也可利用阴阳互根以及阴阳消长中此长彼亦长的理论为依据确立治疗方法,即在补益偏衰一方的同时,兼顾相对的另一方。对于阳虚证的治 疗,适当地兼顾补阴;对于阴虚证的治疗,适当地兼顾补阳。诚如景岳全书新方八阵所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 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3)阴阳互损
17、的治疗原则:阴阳互损是病理过程,可导致阴阳两虚,故治宜阴阳双补,但是应分清主次先后。由阳损及阴所导致的阴阳两虚证是以阳虚为主,治宜在补阳的基础上兼补其阴;由阴损及阳所导致的阴阳两虚证则是以阴虚为主,治宜在补阴的基础上兼以补阳。五行在中医中的运用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则治法1.确定治则:临床上运用五行相生规律所确定的基本治疗原则是补母和泻子,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2.确定治法: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滋水涵木法:即通过补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又称为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甚或肝阳上亢之证。 培土生金法:即通过补脾气以养肺气的方法,又称为补脾益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积分
下载 |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一技之长 资料 中医学 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