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区大跨大吨位T型刚构桥转体法成桥关键技术综述.docx
《岩溶区大跨大吨位T型刚构桥转体法成桥关键技术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岩溶区大跨大吨位T型刚构桥转体法成桥关键技术综述.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沃文网上搜索。
1、 岩溶区大跨大吨位T型刚构桥转体法成桥关键技术综述 XX公司 年 月6 1 工作报告新建余家湾上行特大桥是武汉至黄石城际客运专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专线起自武昌(汉)站,终于黄石大冶北站,全长97公里,设计时速200公里,建成后,武汉至黄石直达时间26分钟),其跨越京广线的2115.8m预应力混凝土T型刚构梁与营业线夹角28,跨越京广线上、下行线各3股道,采用平转法施工。桥梁转体全长231.6m,总重量14500t,转体角度26,为目前国内跨度和吨位均最大的T型刚构转体梁,其单墩一次转体跨越多股道既有线的转体施工在我国桥梁建设中也尚属首次。同时,工程位于临近既有线的岩溶严重发育不良地区,安全风险
2、大、技术难度高,被列为武黄城际铁路的头号控制性工程。该桥建设面临着一系列难点,如在既有线中间复杂岩溶等地质条件下进行桩基施工作业,邻近既有线深基坑承台施工及既有线安全防护,复杂地质条件下大跨度大吨位预应力混凝土T型箱梁支架法分段现浇施工,T构转体施工与多次体系转换、线形控制等。鉴于此,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和中铁十一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在总结国内外同类桥梁施工技术的基础上,针对武黄城际铁路余家湾上行特大桥跨京广线铁路转体桥的实际情况提出“跨客专大悬臂T构空间非对称转体与防护施工技术研究(编号11-10C)”课题。上述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丰富了桥梁转体技术,为跨越既有线的转体桥施工及质量控制提供
3、了参考依据和技术支持,对推广转体施工技术在类似地区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1.1 工程概况余家湾上行特大桥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余家湾车站附近,为整个武黄城际铁路工程的关键性节点,中心里程WSDK1+204.300,全长1680.065m。余家湾上行特大桥20号墩22号墩上跨京广既有线,与既有线夹角为28,采用2115.8m T型刚构梁一次跨越京广上、下行线,其中20号墩(里程WSDK1+026.25)-21号墩(里程WSDK1+142.155)墩跨越京广上行线(里程K1214+813-K1214+917);21号墩(里程WSDK1+142.155)-22号墩(里程WSDK1+2
4、58.06)墩跨越京广下行线,(里程K1214+917- K1215+004)。2115.8m T型刚构梁设计为转体结构,全长231.6m,在京广线上、下行之间的夹心地带采用现浇支架法完成T型刚构梁,然后转体,完成全桥的连接,转体角度26、转体总重量达14500t。桥梁的结构形式:1、桩基:采用82.5m+22.0m钻孔桩基础,长度50.065.0m。2、承台:承台纵向尺寸为15.2-17.65m,横向尺寸为15.2-17.65m,高7.9m,呈不规则七边形,承台分为上转盘、下转盘两部分、中间设置球铰。3、墩身采用矩形空心墩,墩高5m,墩身纵向长8m,横向宽7.4m,纵向壁厚1.8m,横向1.
5、9m,墩顶及墩底设梗胁过渡。4、主梁为单线预应力混凝土T型刚构箱梁,主梁跨中部分为曲线梁,在231.6m的1/2长度内共分5个梁段及3个合拢段,其中第一梁段长26m,第二梁段长21m,湿接缝C长3m,第三梁段长21m,湿接缝B长3m,第四梁段长21m,湿接缝A长3m,第五梁段长30.8m。21号主墩桩基础为82.5m+22.0m桩基,承台基础采用转盘设计,承台高7.9m(上下两层分别为3.4m和4.5m);主墩上承台:顺桥向横桥向厚度为13.0m13.0m2.5m。上下承台中间有0.9m高的平转空间,设上下转盘,上下转盘均采用C55混凝土,上、下转盘球铰周围采用C55混凝土,转动结束后封铰混凝
6、土采用C55微膨胀混凝土。20号辅墩墩高10.5米,距京广上行线7.3米;22号辅墩墩高11.5米,距京广下行线6.9米。T构梁底距京广上行线轨顶最低高度为9.0米,距京广下行线轨顶最低高度为10.0米。1.2主要问题余家湾上行特大桥231.6m长单线预应力混凝土T型刚构梁跨越多股道既有线单墩一次转体施工在我国桥梁建设中尚属首次,缺乏针对性的既有经验可供借鉴。该工程需要解决如下八项问题:既有线中间复杂岩溶地质条件下进行桩基施工;既有线边深基坑承台施工及既有线安全防护,大跨度大吨位预应力混凝土T型箱梁转体控制,复杂地质条件下大跨大吨位T型箱梁支架结合施工,大跨大吨位T型箱梁分段现浇湿接缝段连接施
7、工控制、大跨大吨位T型箱梁支架拆除及落梁,转体施工中的多次体系转换和线形控制,以及邻近铁路既有线安全施工综合管理。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外首座应用转体施工的桥梁是意大利的多姆斯河桥,为竖转法施工,跨径达70m。采用此方法修建的跨径最大的桥梁是德国的阿根托贝尔(Argentobel)桥,其跨径为150m。该方法在国外桥梁修建中应用较为广泛,它一般利用桥台结构竖向组拼或现浇拱肋脚手架,最终将拱肋由上而下旋转至设计位置。我国的竖转法多应用于山涧或者季节性河流,一般是搭设简单的支架将拱肋进行拼装或者现浇,最终由下而上将桥体旋转至设计标高。竖转法多应用于钢筋混凝土拱肋桥中,随着跨径的增大,拱肋过长、搭
8、架过高、转动也变的相对困难,因而竖转法多应用于跨径较小的桥梁中。平转法于1976年首次在奥地利维也纳的多瑙河桥上应用,该桥为斜拉桥,跨径布置为55.7m+119m+55.7m,转体重量达4000t。此后平转法在法国、德国、日本、中国等国家得到大量应用。迄今为止,转体重量最大的是比利时的本艾因桥,该桥为斜拉桥,跨径布置为342m+168m,转体重量达1.95万吨,于1991年建成。我国1975年完成了第一座转体施工桥的建设,其结构形式是拱桥,极具中国特色,采用竖转施工方法。1997年四川省遂宁县的钢筋混凝土拱肋转体施工试验桥作为全国首次采用平转法成功建成,转体结构重量为1200t。1993年,郑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 积分
下载 |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岩溶 区大跨大 吨位 型刚构桥 转体 法成桥 关键技术 综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