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使命.doc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使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使命.doc(12页珍藏版)》请在沃文网上搜索。
1、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使命姓名:方苑 学号:1401110231 (物理学院 2014级核技术及应用专业) Tel:18911326942目录摘要:3一、引言3二、传统文化“灭亡”了吗4三、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社会5四、世界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复兴8五、中国传统文化究竟应该承担何种使命9六、结语11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无比辉煌的文化,其影响仍存在于当代中国社会的每个角落。复兴传统文化是正视自身、批判继承的过程,是梳理历史从而对现实产生建设性影响的过程。传统文化与我们也有充分的历史的共鸣性。中国传统文化复兴运动作为世界保守主义思潮的一部分,通过复古形式的批判革新可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一条新的通路。传
2、统文化的复兴也可以关照当代社会每个成员的内心,同时也是一种发展经济、强大国家的切实可行的方法。但这些必须建立在对古今中外文明成果特别是西方制度文化的充分继承吸收之上,否则将会对中国乃至人类发展产生巨大的负面作用,也将失去复兴自身的最佳机会。关键词:传统文化 传承 复兴 使命一、引言本篇文章不做定义性考据性的工作,仅用日常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与读者探讨如题所述的问题。从更根本的角度来考虑,题目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使命”之类的词语无不需要探讨其内涵,但在此我们就不讨论这些问题了,求同存异,便在已经存在的共识上泛泛而谈吧。中国有着已延续至少3000年的文明历史,这段文明史给我们
3、留下了浩瀚的文字典籍,也留下了无数的名胜古迹,更重要的是在3000多年的文明史里曾经生活着不计其数的活生生的人,再加上我们这些还活着的中国人所担负的某一部分,共同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庞大的概念。中国传统文化毫无疑问是辉煌而博大的,易经、诗经、春秋、论语、诸子百家、楚辞、汉乐府、道教、唐诗、宋词、理学、心学、元曲、通俗小说,如此等等,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且只集中于哲学、文学两个方面,其他方面如建筑、绘画、音乐、科技等的成就也都多得难以列举。而以上提到的这些加起来,仍然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既然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如此庞杂,传承下来的东西必然有适合时代精神的部分也有不适合时代精神的部分。我们要做
4、的一定是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应当”发扬的部分,摒弃其中“应当”摒弃的部分,只不过这种“应当”的判别尺度会众说纷纭,这也是我们现在继承与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问题所在。但无论如何,我们是要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即便这个路途会充满困难和危险。不仅仅因为我上面提到的,中国传统文化是辉煌而博大的,一定可以为中国和人类未来的发展提供巨大帮助,还因为这种文化是我们的先祖(血统上的先祖、意识上的先祖、地域上的先祖、文化上的先祖)筚路蓝缕、披荆斩棘或者“流觞曲水”或者“汗滴禾下土”创造的,直至现在,这种文化还渗透在我们每个人的身心的每一个层面,我们天然就有继承和复兴这种文化的欲望,我们想进步想革新也必须从继承和
5、改革中国传统文化开始。毕竟“靡革非因,靡故非新”,要想前进,必先继承。马克思主义常说的“扬弃”,常说的“改革”、“革命”,都与我所说的东西在精神上是一致的。当然,虽然我们要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如今所讲的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指汉文化,本篇文章也以此为根据进行讨论。这不意味着其他“民族”的文化是劣等的或是不重要的,相反,我想说的是,中国汉文化之外的文化一直不受我们重视,这一点是不恰当的。每一份文化都是弥足珍贵的,希望各民族文化能共同形成新的中国文化,但直至现在,这个愿望还没有实现。二、传统文化“灭亡”了吗中国传统文化是随着中国历史进程在不断发展变动的。一般我们会认为清朝的灭亡是一
6、个标志性的事件,之前的众多文化现象和实物我们大多可以称之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而之后则有越来越多的现象和实物我们不再称其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这其实反映了,在近代,东西方的碰撞,给中国社会带来了突变,中国社会的各方面都陷入了危机,我们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国家与民族的危亡促使我们革新自己,文化则是我们拿自己开刀的一个重要切口。从“中体西用”到“打倒孔家店”,我们仿佛是壮士断腕一般,以一种越来越狠心越来越惨烈的态度向我们的传统文化开战。而这种激进的潮流也延续了下去,到共产主义中国,到文化大革命“破四旧”达到顶峰。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和残害,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
7、的变化。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再一次突变,直至今天,有些人会有“传统文化早已经灭亡”这种论断。那么这种论断到底对不对呢?毫无疑问这种论断是有道理的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在百余年来变化甚至损失了非常多的部分,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但如果非要判断它的对错,这种论断又是错误的。正如中国历史所显示的那样,中国传统文化并非是在平稳中诞生和发展的,它不断地面临着危机,而又会在危机中变革与发展。比如法家秦国一统天下焚书坑儒建立皇帝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它的基因也注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去;又比如从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到隋灭陈,400余年乱世,天下满目疮痍,异质文明入侵,佛教道教思想兴起,最终唐宋变革又重新确立中国传统文化
8、的儒家内核;又比如辽金元清的非汉文明政权的建立,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文明、文化都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但文化也被赋予了新的东西,中国传统文化的坚韧性也帮助自己度过了危难。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自1840年以来直至今天的这场文化危机,虽然旷古未有,但仍是可以而必将度过的。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社会必然性。但这种必然性也需要人作为主体的参与,需要有人去继承、发扬、革新中国传统文化,而这也便是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我们可以下一个论断:“中国传统文化没有灭亡也不会灭亡”。又会有人说,不是“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吗?没错,“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可是何为旧何为新呢?中国传统文化就一定是旧的东西吗?我们要继承和复
9、兴的文化,必定是不同于以前的,必定是符合于实际的,这难道不是新事物吗?而“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正是告诉我们,不要为旧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逝去而过多感伤,我们要做的是要向前看,要将旧的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为新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形成新的中国文化。三、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社会那么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呢?在当代中国社会,哪些是传统文化的体现呢?说到传统文化,我们一般会想到“儒释道”。没错,儒学以及它的衍生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道家、道教、佛家、佛教或许还有法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溯其源头,易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根基所在。这些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头脑”。而回到当
10、今中国社会,儒学的衍生体系如皇帝专制中央集权下的文官官僚制度、宗族体系等传统社会的基本结构都已经消失了,易、儒学、道家、佛家、法家也不再是显学,在庞大的学科体系中只占有很小的一块地方。道教衰落已久,佛教发展势头也不如基督教、伊斯兰教。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在传统社会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的文化要素在当今已经不再举足轻重。而从上述哲学内核发散开去,曾经有一个庞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包括文学、音乐、绘画、科技、民间风俗、民间艺术等诸多方面。这些东西在当今中国社会也基本已经式微,且颇有继续衰落之势。一个简单而通俗的例子是,说到中国的占卜算命,一般人觉得是迷信要“敬而远之”,说到西洋的星座之术,年轻人就可以
11、侃侃而谈很有兴趣。又或者七夕节和西洋的情人节相比,情人节的吸引力要大得多。这些现象充分说明了,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许多东西被年轻人所排斥,中国传统文化形式处在继续衰落的趋势之中。这种问题是无法通过一味批判年轻人来解决的,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是有着很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原因的。多数人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往往局限于以上的范围,实际上,我们还可以将视野放得更为宽阔。我们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历史,应该看到的是,创造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真正负载中国传统文化的,也正是历史上的每一个人和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则能得出一些有所不同的结论。中国历史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
12、佳负载体和最佳表述体,从历史中我们能够发现许多中国文化的特质,而且这种特质在当今中国我们仍然可以找到。因为时间和篇幅限制,这里仅举一例。比如朴素的平等思想。远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时,墨家就提倡兼爱,就要给每个人提供必需的衣食住行条件,而儒家也提倡民本思想和仁政,提倡爱惜民力。而之后的大朝皇帝和其他统治阶层的人,也往往能意识到老百姓的重要性。隋唐建立的科举制度又为中国社会的阶层流动打开了重要的通道,而到了宋朝,科举制度取消了诸多限制,成为所有男性的可能的从政和精英化之路。虽然,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实现平等,无论是名义上的平等还是实质上的平等、无论是何种平等,都不曾实现,统治阶层的人也常常会不顾百
13、姓死活,因为并没有强制力来约束他们爱惜民力,但对比其他文明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历史更具备平等的特质,对社会中下层的关怀也更多。这或许便是之所以中国在历史上体现出了强大的凝聚力,以大一统为主流,大朝又能保持长时间的稳定的原因。即便到了乱世,中国的阶层流动也表现得更为剧烈,朴素的平等思想也表现得更为明显,陈胜吴广刘邦项羽都对统治阶层喊出过激动人心的口号,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历代农民起义,提出过太多平等的口号,直至太平天国,还要建立“无人不饱暖,无人不均匀”的社会,虽然注定只是乌托邦,但却体现了中国民众在关注什么问题。而刘邦与朱元璋等人最终得以统一天下建立大朝,也显现了中国历史的阶层流动性,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积分
下载 |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传统文化 现代 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