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顾海良.doc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顾海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顾海良.doc(104页珍藏版)》请在沃文网上搜索。
1、主编:顾海良 副主编:梅荣政 张雷声 朱士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定价:86.00元目 录第一章 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2第二章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历史趋势的探索11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视域22第四章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的命运30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与帝国主义理论的创立38第六章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51第七章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和发展58第八章 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72第九章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80第十章 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特征及其趋势的探讨92 第一章 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资本主义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人类思想
2、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过程,是同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深入进行科学研究分不开的,是同他们不断破除旧思想的束缚,不断追求理论创新分不开的。一、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历程马克思恩格斯不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受他们家庭影响和接受社会教育的结果,是他们个人勇于社会实践和勤于理论探索的结果。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经历过一个哲学世界观上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政治上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深刻的转变过程。1.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起点卡尔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出生于德国莱茵省坐落于摩塞尔河谷的特利尔城的一个开
3、明的犹太人家庭。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是当地有名望的律师,担任过特利尔律师公会会长,深受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母亲罕丽达马克思是一位朴实的家庭主妇。亨利希马克思的好友威斯特华伦男爵对少年马克思产生过重要影响,他对古希腊罗马文化和浪漫主义文学有很深的造诣。威斯特华伦男爵的女儿燕妮,后来成为马克思的妻子。马克思是一个“有毅力、有坚定意志和坚强信念”的人,性格刚烈、粗犷,行事果断,说话铿锵有力并伴随着手势。对于志同道合者,他总是能够很好地团结在他的周围,对于论敌,他善于用尖刻的语言进行辛辣的讽刺。他忠诚老实透明,厌恶虚伪,心胸坦荡,表里如一。他把幸福理解为斗争,把“怀疑一切”确定为自己的座右铭,把“
4、目标始终如一”看做自己一生的主要特点。 正是这种勇于斗争、坚韧不拔的个性,造就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成就。18301835年,马克思在特利尔中学学习,成绩虽不出众,但语言和写作能力过人,显露出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理想。他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坚持把“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的统一作为选择职业的主要指针。1835年10月,马克思进入波恩大学法学专业学习,一年后转到柏林大学。柏林大学是当时黑格尔思想的中心。马克思在柏林大学学的还是法学,但他更爱好哲学和历史学。这一期间,马克思逐步摆脱最初信奉的康德(Immanuel Kant)与谢林(Schelling)的浪漫主义,转向黑格尔哲学。当
5、时的德国学术界,完全在黑格尔思想的笼罩下。德国学者海姆在描述这一“黑格尔时代”的情形时写道:“那时全部学术都从黑格尔的智慧的丰盛餐桌上得到滋养;那时一切学科都为哲学学科服役,目的不外是想从绝对者领域的最高监督以及著名的辩证法的无所不通的威力那里给自己弄到一些东西;那时任何一个人,如果他不是黑格尔的信徒,他就必定是一个野蛮人,一个愚人,一个落后的和可鄙的经验主义者;那时人们都认为,国家本身所以在不小的程度上感到安全和巩固,正是由于黑格尔老人已经论证了它的必然与合理;而且那时由于同样的原因,不信奉黑格尔的学说,这在普鲁士的文化和教育机构的人看来,几乎就是一种罪过。”1937年45月,马克思在柏林郊
6、区施特拉劳修养期间,阅读了黑格尔的所有著作和他的学生的一些著作,被黑格尔思想的宏大和辩证法的精妙所吸引。他参加了由青年黑格尔派组成的“博士俱乐部”,专门讨论黑格尔哲学,并很快享有很高的威望,得到了青年黑格尔派主要成员的推崇。布鲁诺鲍威尔称他和马克思在博士俱乐部的学术生活“充满精神上的乐趣” 。科本则称马克思是“一座思想的仓库、制造厂,或者按照柏林的说法,思想的牛耳”,是自己和鲍威尔的思想源泉。赫斯更是把马克思推崇为“当今活着的唯一的哲学家”,是卢梭、伏尔泰、霍尔巴赫、莱辛、海涅和黑格尔的结合体。显然,青年马克思思想的起点是黑格尔哲学,不过不是保守的老年黑格尔派哲学,而是激进的青年黑格尔派哲学。
7、然而,在若干重要问题上,马克思的观点又超出了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水平。马克思这一时期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他完成于1941年3月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区别中。与马克思通过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完成思想转变不同,恩格斯的思想转变是通过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和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实现的。恩格斯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是建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初尝试和第一篇文献,马克思称其为“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产生过重要影响。恩格斯认为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主要任务是批判地研究“私有制的合理性问题”。在此之前,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从未
8、提出这个问题,因为他们把私有制看做是无需证明的人类社会的自然前提,看做是合理的世界秩序的唯一形式;而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竞争则被看做是人类自由的表现,是达到人类普遍幸福的正确方式。恩格斯针锋相对,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揭露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内在矛盾及其不合理和非人道性,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各种现象如竞争、自由贸易、价值、地租等都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直接结果。竞争必然导致工人与资本家、地主之间的矛盾的激化,引起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导致消灭私有制的社会革命。恩格斯还批判地考察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历史,认为无论是重商主义还是古典经济学,都是私有制关系的理论表现,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因而都是不科学的和
9、伪善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标志着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不足在于,恩格斯当时还没有认识到劳动价值论的科学价值,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对私有制的批判主要侧重揭示其反人道性。二、 唯物史观的发现过程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新世界观的首次理论探索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马克思得出的重要结论就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但是,对市民社会的解剖,不能通过法哲学的批判解决,而必须从对宗教、国家和法的批判深入到对市民社会的批判,从哲学深入到经济学。1843年底,马克思在巴黎开始了政治经济学研究。写于1844年46月的未完成的手稿1844年经
10、济学哲学手稿就是这一研究的最初成果。手稿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解剖的出发点是“当前的经济事实”,而这种“经济事实”就是劳动异化现象。马克思正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异化现象的分析研究,概括出异化劳动理论。异化劳动理论是手稿的中心思想,异化劳动概念是手稿的中心概念。马克思无论是对哲学、经济学的研究,还是对共产主义的论证,都建立在异化劳动理论的基础上。“异化”一词的原意是权利的转让、关系的疏远和精神的错乱。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如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就是在人的权利的转让的意义上使用异化概念的,表示人们自愿订立契约,把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的一部分转让给一个处理公共事务的组织,这个组织就是国家。黑格尔第
11、一次从哲学上规定了异化概念的含义,这就是主体活动的结果成了主体的异己的力量,并反过来危害和支配主体。在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异化的具体含义是指:作为主体的绝对观念或绝对精神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异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然后又在发展中扬弃了异化,回归“绝对观念”自身。可见,黑格尔讲的异化是绝对精神的异化。费尔巴哈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以人和自然为对象。他讲的异化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就是人把自己的本质异化为上帝,并崇拜上帝,受上帝支配。只有消灭宗教,让异化为上帝的人的本质返回人自身,才能使人成为真正的人。马克思关注的焦点不是精神的异化,也不是人的类本质的异化,而是劳动异化。异化劳动是指劳动者的劳动及其
12、产品反对、奴役、控制劳动者的劳动形态。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发生了异化,因而人的本质也发生了异化。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有四个基本规定、基本表现和基本内容:第一,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与劳动者相对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生产的产品越多,他占有的产品就越少,而且越受他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这里,马克思区分了异化和对象化这两个概念。生产者通过劳动创造出物质产品,这是劳动的对象化。一切物质生产过程都是劳动对象化过程。只有在私有制条件下,物质生产过程既是对象化过程,又是劳动异化过程。黑格尔没有区分异化和对象化
13、概念。第二,劳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产品之所以同劳动者相异化,是因为劳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成为外在于人的强制性的活动,劳动者不能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工人在劳动中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第三,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这是前两个异化的必然结果。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本质,这种类本质通过对象化,即通过实践改造对象世界,改造自然界创造物质产品而得到确证。但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劳动产品的异化使人不能确证自己的类本质,劳动本身的异化则把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变成了仅仅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人的类本质变成了异己的本质,人变成了丧失自己类本质的人,于是造成了人
14、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第四,人与人相异化。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这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为工人和资本家的对立。“总之,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跟劳动格格不入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同这个劳动的关系。工人同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同这个劳动的关系。” 这表明,马克思透过人与物的关系,看到了人与人的关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并把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归结为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的经济关系” 。私有制是异化劳动的前提和结果。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根源:“诚然,我们从国民经济学得到作为私有财产运动之结果的外化劳动(外化的生命)这一概
15、念。但是对这一概念的分析表明,与其说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还不如说它是外化劳动的结果,正像神原先不是人类理性迷误的原因,而是人类理性迷误的结果一样。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 可见,马克思并不满足用相互作用的观点来说明私有制与异化劳动的关系,而是进一步用因果关系来说明二者的关系。但是,对于作为私有财产原因的异化劳动是如何产生的,也就是说,最初的劳动为什么会发生异化的问题,马克思只是提出了问题,还未能解决问题。在对异化劳动和私有制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提出,消灭私有制的共产主义革命是变异化劳动为自由自觉的人的劳动的必然途径。在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既是私有财产的结果
16、,又是私有财产的原因。只有消灭私有制,才能变异化劳动为体现人的本质的自由自觉的劳动。消灭私有制的根本途径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革命。这样,马克思就把异化劳动理论同消灭私有制的共产主义革命联系起来了。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归根到底是为了论证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对于当时流行的共产主义学说持否定和反对态度,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于共产主义的论证虽然坚持从经济事实出发,但由于人本主义理论和方法的影响,使得共产主义的论证具有哲学人本学的色彩。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完全从经济事实出发,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论证共产主义的特征及其必然性。
17、首先,共产主义是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不过,在世界历史时代,由于各个国家相互影响,某一国的历史冲突不一定要等到这种矛盾发展到极端尖锐的程度才发生。工业较发达的国家的影响足以在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产生引起历史冲突的矛盾。其次,共产主义不是地域的历史现象,而是世界性的历史事件。大工业开创了世界历史,逐步消灭了各个民族的特殊性,引起了各个工业国家阶级关系的简单化,无产阶级成为世界性的存在。在这种时代,“地域性的共产主义”是不可能的,“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
18、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因此,“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 这些思想后来在恩格斯写的共产主义原理中得到进一步阐述。再次,共产主义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是异化消灭了的社会,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是旧的社会分工和阶级消灭的社会。这一切,都必须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没有生产力的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 。最后,共产主义是改造现存社会的实践。“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
19、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总的概括就是:“由此可见,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的产生过程。”三、 科学世界观的公开问世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当时没有公开发表,1932年才正式出版。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中的“有决定意义的论点”,在马克
20、思哲学的贫困(1847年出版)中第一次得到公开阐述,在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出版)中第一次得到初步的系统阐述,这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哲学的贫困:科学世界观的第一次公开阐述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为批判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而写的。蒲鲁东是法国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他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认为“平等是我们的唯一准绳,也是我们的理想”。他认为,历史就是永恒理性消除不平等而达到平等的历史。他不满意当时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反对大资产者,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是矛盾百出的,这种经济体系是造成贫困的根源。所以他把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看做是一种制造贫困的哲学。蒲鲁东把自己写的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宣
21、传自己经济理论的著作命名为经济矛盾的体系,或贫困的哲学。马克思指出,蒲鲁东给我们提供了一套可笑的哲学,这种哲学的内容是极其贫乏的,只不过表明它是一种哲学的贫困。这样,马克思把原来蒲鲁东的讽刺的说法倒过来用于讽刺蒲鲁东本人,命名为哲学的贫困。答蒲鲁东先生的贫困的哲学。哲学的贫困主要是一部经济学著作,它在批判蒲鲁东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基础上,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重要原理,包括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特别是在政治经济学方面获得了重大进展。马克思后来认为:当时“我们见解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在我的1847年出版的为反对蒲鲁东而写的著作哲学的贫困中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虽然只是论战性的表述”。
22、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在批判蒲鲁东经济学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哲学基础的过程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重要原理。首先,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唯物主义基础的阐述。蒲鲁东把平等看做是人的至高无上的理性原则,认为经济学范畴是永恒的平等观念的体现,而现实的经济关系则是经济学范畴的体现,人类历史就是人们头脑中的经济范畴演进的历史,是永恒理性不断克服不平等而逐步实现平等观念的过程。蒲鲁东在经济学研究中陷入唯心史观的泥潭。马克思指出:“经济范畴只不过是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即其抽象。真正的哲学家蒲鲁东先生把事物颠倒了,他认为现实关系只是一些原理和范畴的化身。” 蒲鲁东根本颠倒了经济关系与经济范畴的关系,因
23、为“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率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 。其次,对生产力在人类社会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的阐述。马克思在1846年12月28日致安年柯夫的信中指出,生产力是“全部历史的基础”:“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定的交换commerce和消费形式。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一定的社会制度、一定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一句话,就会有一定的市民社会。有一定的市民社会,就会有不过是市民社会的正式表现的一定的政治国家。” 对于生产力的决定作用,马克思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就是:“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积分
下载 |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 发展史 顾海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