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号附件湖南省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责任认定与处罚办法.doc
《72号附件湖南省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责任认定与处罚办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2号附件湖南省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责任认定与处罚办法.doc(59页珍藏版)》请在沃文网上搜索。
1、湖南省农村信用社 不良贷款责任认定与处罚办法(试行)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进一步强化湖南省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严格不良贷款责任追究,有效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部门)颁布的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等法律法规及湖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以下简称省联社)有关规章制度,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不良贷款责任认定与处罚,是指贷款发放后形成不良,以及贷款不良率等贷款质量指标超过银监部门和省联社有关考核规定,对有关责任人、责任机构及其负责人的信贷行为与尽职等情况,进行全过程分析和评价,判定相关经办人员、管理人员、责任机构及其负责人是否
2、应承担相应责任,并依法依规进行责任认定和给予相应的处罚。第三条 不良贷款责任认定与处罚需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二)逐户逐笔认定,分清责任;(三)划分时段,区别对待;(四)权责对等,程序合规;(五)有责必究,尽职免责;(六)视情节后果,依法依规追责。第四条 对不良贷款实施责任认定与处罚,不因责任人岗位或职务变动、内退、退休、终止劳动合同等情况而免除。第五条 对不良贷款责任人实施责任追究和处罚,除执行本办法有关规定外,党员及党员领导干部还可依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给予相应的党纪处分。第六条 本办法所称的不良贷款清收处置,是指不良贷款的本息清收、重组转化等,但不包括核销、置
3、换、股金溢价发行、以物抵债等处置方式。重组转化主要包括:还款条款调整、借新还旧,以及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其他处置方式。第七条 本办法所称县级行社包括:县级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所称各级行社包括:市级农村商业银行和县级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及其所辖分支机构。第八条 本办法所称责任机构,包括市级农村商业银行、县级行社及其所辖分支机构。第九条 本办法所称的责任机构负责人,指按照工作安排和职责分工,履行信贷管理及相关职能的市级农村商业银行和县级行社领导班子成员。包括:市级农村商业银行与县级行社理(董)事长、主任(行长)、监事长、副主任(副行长)和主
4、任(行长)助理等高管人员。第十条 各级行社在加强对不良贷款监测考核和责任追究的同时,要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结合本地实际,建立完善员工培训与贷款营销激励、风险补偿等配套机制。第二章 不良贷款的界定及追责范围第十一条 不良贷款范围包括:(一)依据湖南省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实施细则(湘信联发200618号)认定列入或应列入次级、可疑和损失类的贷款。(二)经人民银行、银监部门、审计等外部机构检查发现并认定存在严重风险隐患的贷款。(三)经省联社及各级行社在各项检查中,发现并认定存在风险隐患和严重责任问题的贷款。(四)违法、违规发放的贷款。第十二条 不良贷款追责认定范围包括:(一)历年发
5、放尚有余额的存量不良贷款。(二)通过核销、置换、股金益价发行等处置方式在表外科目反映的不良贷款。(三)考核年度新增的不良贷款。(四)不良贷款总额、不良贷款率和新增贷款不良率等贷款质量指标,在考核期超过了银监部门和省联社有关考核规定的责任机构。 1、不良贷款总额:指考核期按照本办法第十一条所列的在表内反映的期末不良贷款总额。2、不良贷款率:指考核期按照本办法第十一条所列的在表内反映的期末不良贷款总额与表内反映的期末贷款总额的比率。3、新增贷款不良率:指考核期新放贷款中按照本办法第十一条所列的在表内反映的期末不良贷款总额与表内反映的期末新放贷款总额的比率。第十三条 不良贷款追责的人员范围包括:各级
6、行社负责信贷管理和经办信贷业务未尽职尽责人员,对辖内信贷管理和不良贷款清收处置未尽职尽责的责任机构及其相关负责人。第十四条 对不良贷款责任人的责任认定以及追责和处罚,可以季度为单位,也可以半年或年度为单位。具体实施,各级行社可根据管理和考核需要确定。第三章 相关岗位责任人的责任认定第十五条 相关岗位责任人,是指各级行社在从事信贷业务调查、审查、审批、发放、贷后管理等具体业务活动中负有特定职责的相关人员,包括履行信贷管理职责的高管人员。各级行社应在贷款受理与调查、审查、审批、发放支付、贷后管理等信贷业务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岗位,明确和记载每一个相关责任人,并归入重要信贷档案资料保存,作为责任认定
7、与处罚依据。(一)调查人员:指按岗位职责或工作安排承担贷前调查职责的人员。包括信贷员、客户经理以及其他承担贷前调查职责的人员。(二)审查(核)、审批人员:指承担贷款审查(核)、审批职责的岗位人员。包括按岗位职责参与贷款审查(核)、审批的信用社(支行)会计(含委派会计、主办会计等)、信贷内勤、内勤主任、贷款发放支付审核人员、贷审小组成员、分管信贷业务的副主任(副行长)、主任(行长)等,以及县级行社信贷业务部成员、业务发展部成员、风险管理部成员、贷审会成员、分管信贷业务的副主任(副行长)、主任(行长)等。(三)发放支付人员:指贷款发放和支付环节的所有经办人员。包括信用社(支行)会计、出纳、复核和授
8、权等信贷业务柜面操作人员。(四)贷款包收责任人和经营管理责任人1、贷款包收责任人:指对贷款的收回负有终身责任的人员。发放每笔贷款都必须在贷款审批前落实包收责任人。凡落实债务、借新还旧等信贷业务,必须相应明确包收责任人。2、贷款经营管理责任人:一是指各级行社履行信贷管理职能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和大额信贷业务的经营管理人员,主要包括各级行社理(董)事长、主任(行长)、副主任(副行长)、主任(行长)助理及相关职能部门岗位人员;二是指因某笔(户)贷款包收责任人离开原岗位,或因历史等客观原因无法认定贷款包收责任人,而明确或指定的对某笔(户)贷款负有贷后管理和清收处置责任的人员。贷款经营管理责任人对贷款的管理
9、和质量效益负责。3、凡贷款包收责任人未离开原岗位前,对本岗位负有包收责任的贷款同时承担经营管理责任人的职责。凡明确划分了贷款包收责任人和经营管理责任人的,各自承担相应责任。(五)贷后管理人员:指从事贷后管理职能的岗位人员。包括信贷员(客户经理)、专职收贷员、信贷内勤、信贷档案管理人员、贷款监测考核人员、信用社(支行)信贷副主任(副行长)、主任(行长),以及按照岗位职责或专项安排对贷款的合规性、合法性、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进行全面或专项检查的人员。第十六条 不良贷款的责任认定,指对不良贷款形成过程中各环节、各岗位人员的违法、违规或失职、渎职等行为进行的相应界定。(一)主要责任人和次要责任人1、
10、主要责任人:指在贷款调查、审查、审批、发放、贷后管理等具体信贷业务和贷款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中,依据制度或工作安排,承担主要职能或担任主要角色,或在其职责范围内,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岗位职责,对不良贷款的形成或贷款质量指标的超标起主要和决定作用的人员。各级行社应在贷款调查、审查、审批、贷后管理等信贷业务和贷款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岗位实行主责任人制度。其中,调查主责任人对报批信贷业务的真实性、全面性和有效性负主要责任;审查主责任人对信贷业务的合法合规性审查及风险审查负主要责任;审批主责任人对信贷业务审批的合法合规性负主要责任;经营管理主责任人对信贷业务的质量效益负主要责任。对向同一客户(含集
11、团客户)发放余额超过500万元(含)的大额贷款,县级行社理(董)事长为审批决策主责任人、主任(行长)为审批和经营管理主责任人。县级行社的理(董)事长对辖内信贷管理负有主要责任;县级行社及信用社(支行)主任(行长)、分管信贷业务的副主任(副行长)等,按其业务分工,对辖内信贷业务的经营管理负有主要责任。2、次要责任人:一是指在贷款调查、审查、审批、发放、贷后管理等具体信贷业务和贷款经营管理各个环节中,依据制度或工作安排,参与其中某项工作,承担协同或配合职能,并对不良贷款的形成负有促成作用的人员;二是指在其职责范围内,因故意、过失或不尽职,对应监督管理的信贷业务不履行职责,或不正确履行职责,或是知情
12、不报,对不良贷款的形成负有监督或管理责任的人员,以及负有促成责任的相关岗位人员。(二)集体责任成员:指信用社(支行)贷审小组成员及县级行社贷审委员会成员。第十七条 调查岗位责任人负责受理贷款客户的借款申请,对申请人的主体资格和申请条件进行初审,承担贷前调查和初步审查的责任。调查人员应按照所属贷款种类尽职调查有关要求,采取现场与非现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方式履行尽职调查,形成书面调查报告或调查意见,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负责。(一)凡未按规定对客户的基本情况和有关资料进行认真、全面、准确采集、核实与录入,进行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有重大疏漏及故意隐瞒真实情况等未尽职调查的,由此造成
13、贷审会或上一级决策错误,形成不良贷款的,调查岗承担主要责任。(二)凡属上级强令或授意下级在调查过程与调查报告中蓄意弄虚作假的,强令或授意的机构及其相关负责人同时承担主要责任。(三)凡贷款主、协调查人员违反本条前款规定(一)的,主调查人员承担主要责任,协调查人员负次要责任。(四)若贷款调查有多个环节需要责任认定的,谁牵头负责调查即由谁承担主要责任,协调查人员负次要责任。第十八条 审查(含风险审查,下同)岗位责任人负责对贷款受理调查岗提供的贷款调查报告和其他贷款资料进行全面审查,并对其内容的完整性、合法性、合理性及审查结论的全面性、合规性、准确性承担相应责任。(一)各级行社应按照“审贷分离”的原则
14、,设立独立的贷款审查部门或岗位,审查时应当做到独立审贷,客观公正、充分、准确地揭示业务风险,提出降低风险的对策。 (二) 凡未按有关规定和审查岗位职责进行尽职审查,对应发现的问题未能审查发现、或发现未能提出和纠正,以及故意隐瞒事实、提供虚假审查报告等,并由此造成贷审会或上级决策错误,形成不良贷款的,审查岗承担主要责任。(三)信用社(支行)审查人员违反前款规定的,主审查人员承担主要责任,协助审查人员负次要责任。对上报县级行社审批的贷款形成不良的,按职责范围或岗位分工由承担或分管贷款审查工作的信用社(支行)负责人和主审查人员共同承担主要责任。(四)对明确指定了审查岗位主责任人的贷款,由指定的主责任
15、人承担主要责任。(五)若贷款审查多个环节需要责任认定的,则信用社(支行)(贷款承办行社)审查环节承担主要责任,县级行社审查环节负次要责任。(六)对单户贷款在500万元(含)以上的,县级行社审查环节与信用社(支行)(贷款承办行社)审查环节共同承担主要责任。第十九条 审批岗位责任人主要对贷款审批程序的合规性与审批结论的全面性、准确性负责,并承担相关责任。(一)各级行社应按照“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的原则,规范贷款审批流程,明确贷款审批权限,确保审批人员按照授权独立审批贷款。对应经贷审会审批的贷款,要按规定向贷审会成员提供相关资料。参加贷审会各成员必须对提交贷审会审批的每一笔贷款提出明确意见,并作好会
16、议记录,经贷审会成员签字确认后妥善保管。(二)凡因把关不严、超越权限、违反程序和规定审批,或已获知客户相关情况有重大变化或发生突发事件,未经核实仍进行审批,因此形成不良的,属审批岗未尽职审批,审批岗责任人承担主要责任。(三)信用社(支行)及县级行社审批人员违反前款规定的,由参与贷款审批、并在审批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信贷部门负责人、 主任(行长)、分管信贷的副主任(副行长)等承担主要责任,其他参与审批的人员负次要责任。(四)对向同一客户(含集团客户)发放余额超过500万元(含)的大额贷款,县级行社理(董)事长同时承担审批决策的主要责任。(五)按照县级行社授权,在信用社(支行)审批权限以内的,由信用
17、社(支行)审批环节负主要责任,县级行社审批授权部门负次要责任;超出信用社(支行)审批权限上报县级行社审批的,信用社(支行)和县级行社审批环节同时承担主要责任。(六)如属上级机构或负责人强令或授意下级(下属)审批的贷款,并由此造成不良的,强令或授意的机构及相关负责人同时承担主要责任。第二十条 发放支付审核岗位责任人负责对贷款合规性要求、限制性条款的落实、抵(质)押物的落实、贷款合同文本签订的合规性以及贷款发放支付的合规性等事项进行审核。(一)各级行社要按照“贷放分控”的原则,设立独立的贷款发放支付审核部门或岗位。(二)凡因未按发放支付审核岗位职责和贷款发放支付的有关要求进行审核把关,因此形成不良
18、的,发放支付审核岗承担主要责任。第二十一条 发放支付岗位责任人承担贷款发放支付过程中的责任,主要对贷款发放和使用的合规性,以及与贷款合同条款是否相符负责。(一)各级行社要按照“贷放分离、实贷实付”的要求,设立独立的贷款发放和支付部门或岗位。(二)凡因未按规定程序和要求发放与支付贷款,并因此形成不良的,发放支付岗位承担主要责任。(三)信用社(支行)违反前款规定的,由贷款发放支付岗位的经办人员及信用社(支行)分管该岗位的有关负责人负主要责任,其他相关岗位人员负次要责任。如属信用社(支行)负责人强令或授意的,强令或授意的负责人同时承担主要责任。第二十二条 贷后管理岗位责任人承担贷后管理过程中的责任。
19、贷后管理人员要按照所属贷款种类贷后管理的相关要求,主动、动态、连续、全面跟踪客户生产经营过程,关注贷款资金流向及使用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掌握情况、防范风险和清收处置贷款。(一)凡未按规定要求进行贷后跟踪管理,未根据预警信号及时采取保全措施,或发现客户相关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等问题未及时报告及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未及时归集、完善和妥善保管重要的贷款档案资料,未按照合同规定及情况变化及时对贷款进行清收处置等,由此形成不良的,属贷后管理未尽职,贷后管理岗承担主要责任。(二)信用社(支行)违反前款规定的,由贷后管理岗位责任人承担主要责任,信用社(支行)分管负责人负次要责任。(三)若涉及多个环节需要责任认定
20、的,信用社(支行)贷后管理环节负主要责任,县级行社相关部门及环节负次要责任。(四)对有明确规定或已明确指定贷后管理主责任人的贷款,该贷后管理主责任人承担或同时承担主要责任。第二十三条 信贷业务人员因岗位轮换或其他原因离岗的,对其离岗前经办的信贷业务仍负有责任。(一)信贷业务人员离岗时,必须由稽核部门牵头组织对其经办或管理的贷款进行全面审计。(二)信贷业务人员调离本行社的,应组织稽核人员对其经办的信贷业务进行现场稽核和逐笔函证。如其经办和管理的责任贷款已形成不良,应暂停办理相关手续,查明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如属其责任,要责成其限期清收和处置。(三)因岗位轮换或其他原因涉及信贷人员岗位调整的,必须按
21、规定逐笔、逐户办理有关信贷业务的交接手续。交接期限原则上定为3个月以内,如移交的业务笔数太多,经报请县级行社同意,接交期限可适当延长。接交期内,由接交人对前任移交的信贷业务逐笔进行核实,对大额或有疑问的贷款应与借款户及担保方进行函证。对经营管理正常的贷款,接交人原则上不能拒接,但对在交接、函证过程中发现的一般性问题和风险隐患可以记载,并在交接资料上予以注明,以便分清责任。如存在违法违规或重大责任及风险隐患等问题,由接交人提供依据,说明不予接交的正当理由,并经县级行社有关部门审核确认,接交人可以拒接,由移交人(相关责任人)承担包收或经营管理责任,接交人可协助承担催收和管理责任。未能提出正当理由,
22、或虽提出理由但未经审核确认的,接交人应当承担移交贷款的经营管理责任。如接交人接交后在贷款经营管理过程中发现接交时未能发现的前任重大违规或失职问题,应及时向主管领导和部门报告,并采取应急措施,以便分清责任和减小风险,由此造成的损失及相关责任由前任承担;如发现前任重大违规或失职问题,未及时向主管负责人报告,由此造成的风险与损失,接交人应承担相关责任。如遇原责任人死亡、患重病不能正常履行责任等情形,由接交人或指定责任人负责相关贷款的包收或管理。信贷业务交接后,移交人与接交人各自承担相应业务环节的责任。(四)因历史或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对离岗的信贷人员没有执行离岗审计或没有履行正式移交手续的,由离岗和接
23、任其岗位职责的人员,各自承担其履职期间相应业务环节的责任,如因此造成贷款损失或其他不良后果,应同时追究未履职的有关管理部门及其责任人的责任。第二十四条 对落实债务、借新还旧、放贷收息等贷款责任人的责任认定:(一)凡假(冒)名、一户多头、化整为零等违规贷款,如为了化解风险需重新落实债务,必须按权限和有关程序报经县级行社审批同意,落实好相关责任人,并由原贷款责任人承担包收责任,现责任信贷员承担经营管理责任。(二)凡原借款人因法人变更、企业改制、公司重组、债权转让等原因,导致无法按期偿还贷款本息,为了化解风险,经原借款人、原贷款责任人或贷款经办行社(原贷款责任人不明确或不能履职的)和新的借款人协商,
24、并报经有关部门审批同意,采取收旧贷新方式发放的贷款,如现责任信贷员愿意承担包收责任的,即由现责任信贷员承担该项贷款包收责任;如现责任信贷员不愿承担的,仍由原贷款责任人承担包收责任,现责任信贷员承担收旧贷新办理环节中的尽职责任和该贷款的经营管理责任。(三)对符合再融资贷款条件的收旧贷新贷款,在按权限审批前,必须明确包收责任人。因客观原因不能明确包收责任人的,由现责任信贷员或指定人员承担经营管理责任。(四)对采取放贷收息等违规操作方式重新立据发放的贷款,由经办和审批人承担主要责任,原贷款包收责任人(或经营管理责任人)承担该贷款换据前相关环节的责任。第二十五条 责任机构及其相关负责人承担辖内信贷业务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积分
下载 |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72 附件 湖南省 农村信用社 不良贷款 责任 认定 处罚 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