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材料学复习资料.docx
《金属材料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属材料学复习资料.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沃文网上搜索。
1、第三章合金元素:合金元素是指为了保证获得所要求的组织、结构,物理-化学性能和力学性能,而特别添加到钢中的化学元素。杂质:冶炼时由原料以及冶炼方法和工艺操作等带入钢中的化学元素,称为杂质。合金钢:为了保证一定的生产和加工工艺以及所要求的组织与性能,在化学成分上特别添加合金元素的铁基合金。奥氏体相稳定化元素:使A3降低,A4升高,在较宽的成分范围内,促使奥氏体形成,即扩大了奥氏体相区。(1) 开启相区 用Ni和Mn合金化的重要钢种属于这一类。如果加入足够量的Ni或Mn,可完全使体心立方的a相从相图上消失,g相保持至室温。所以Ni和Mn可使铁的ga转变抑制到较低温度,即A1和A3点降低,故由g区淬火
2、到室温较易获得亚稳的奥氏体组织,它们是不锈钢中常用作获得奥氏体的元素。(2) 扩大相区 虽然g相区也随合金元素的加入而扩大,但由于固溶度不大,不能使之完全开启。这类元素称为扩展g相区的元素。C和N是这种类型的最重要元素。Cu、Zn和Au具有相同的影响。g区借助C及N而扩展,当C含量达到2.0%,可以获得均匀化的固溶体(奥氏体),它构成了钢的整个热处理的基础。相稳定化元素(1) 封闭相区 许多元素限制g-Fe的形成,使相图中g相区缩小到一个很小的面积,形成了相圈(图3-lc)。这意味着这些元素促进了体心立方铁(铁素体)的形成,其结果使a相与d相区连成一片。在生成a相的区域内合金不能用正常热处理制
3、度(即通过g/a转变区冷却进行热处理)。Si、Al和强碳化物形成元素Ti、V、Mo、W,Cr均属于这一类元素。(2) 缩小g相区如图3-ld所示。这类合金元素虽然也使g相区缩小,但由于固溶度小,不能使之完全封闭,故称为缩小g相区元素。B是这一类型中最有影响的元素,还有碳化物形成元素Zr、Nb、Ta均使g相区显著缩小。改变奥氏体相区的位置Fe-C相图中的奥氏体区即NJESC区。合金元素以下列两种方式对奥氏体区(图3-2a和b)发生影响。Ni、Co、Mn以及其它扩大g相区的元素,均使S点左移,而GS线下沉。Cr、W、Mo、V、Ti、Si以及其它缩小g相区的元素,均使三元系中的g相逐渐呈楔形,如图3
4、-2b所示。由图可知,大多数元素均使ES线左移,E点左移,这就意味着钢中含碳量不到2%就会出现共晶莱氏体(例如高速钢和高碳高铬模具钢的铸态组织中就可能出现合金莱氏体)。改变了共析温度共析反应涉及a-g同素异晶转变和碳化物的析出或溶解。由于合金元素的存在,提高或降低A3,改变了GS线的斜度,例如Mn、Ni降低A3使GS线斜度变得比较平稳,S点左移,A1温度降低。而Cr、Mo、W、V、Si等提高A3,使GS斜度增大,也使S点左移,而A1却升高。因此,合金元素对共析温度的影响,多半与对铁的同素异晶转变温度的影响相一致,即降低A3的元素也降低A1,反之亦然。Ni、Co、Mn、Cr与V与铁形成无限固溶体
5、。其中Ni、Co和Mn形成以g-Fe为基的无限固溶体,而Cr和V则形成以a-Fe为基的无限固溶体碳化物、氮化物以及碳、氮化合物是钢中的基本强化相。过渡族金属按其与C和N的亲和力,碳化物和氮化物的强度和稳定性可以按如下顺序排列:Hf、Zr、Ti、Ta、Nb、V、W、Mo、Cr、Mn、Fe (Co、Ni)。金属间化合物:在合金钢中,金属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称之为金属间化合物。非金属相:铁及合金元素生成的氧化物、硫化物、硅酸盐等一般都不具有金属性,或者金属性极弱。正常金属生成的碳化物、氮化物也不具有金属性。AlN也是一种非金属夹杂物,呈密排六方点阵,不属于间隙相,熔点为1870C,在钢中有高的稳定性
6、,只有在1100C以上才大量溶于基体,在较低温度下又重新析出。有时利用AlN的弥散析出以改善钢的性能,此时AlN不应当看做是非金属夹杂物。合金元素对奥氏体形成的影响 加热时奥氏体的形成可以按两种相变机制进行,即晶体学无序机制和有序机制,或称无扩散和扩散机制。当按无序机制形成奥氏体g时,ag转变伴随着重结晶,即g相新晶粒的形成相对于原始的a相来说,改变了大小和取向,晶型转变通过扩散完成。当按有序机制过渡为奥氏体时,不伴随着重结晶,只发生切变式的晶型转变,并促进了一次再结晶(晶体的形成与生长)的发生,重结晶要在较高的温度下进行。组织遗传性:是指对粗晶有序组织加热温度高于Ac3,可能导致形成的奥氏体
7、晶粒与钢的原始晶粒具有相同的形状、大小和取向。合金元素对过冷奥氏体稳定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合金元素对C曲线的影响,一般分为两种类型:非碳化物形成元素Ni、Al、Si、Cu和Co属于第一种类型。钢中加入这些元素以后,C曲线仍然保持与碳钢相同的形式,只是位置有所改变。Ni、Si、Cu等使转变孕育期延长,即使C曲线右移;Al、Co则相反,使C曲线左移。Cr、Mo、W、V等碳化物形成元素属于第二种类型。钢中加入这些元素以后,不仅使C曲线位置移动,而且也使C曲线的形状改变,出现两个鼻温,甚至使珠光体区域与贝氏体区域完全分开,出现二个过冷奥氏体极端稳定的温度区间。回火脆性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高屈服强度钢
8、中发生的脆化,即马氏体在低温回火较短的时间后产生的,一般称为第一类回火脆性或回火马氏体脆性(TME)。另一类脆性发生在马氏体高温回火(600-700C)后、具有低屈服强度的钢中,其中马氏体已经完全分解为铁素体+碳化物。如果这时再经受附加的等温时效处理(接近500C)或在脆化温度范围内回火后缓慢冷却,就会发生脆化,称第二类回火脆性。第一类回火脆性的原因:对回火马氏体第一类回火脆性的产生,一般归结为三个基本原因:(a) 碳化物的消失和Fe3C薄膜在原奥氏体晶界和板条相界的形成;(b) 板条相界残余奥氏体薄膜的失稳分解;(c) 杂质元素偏聚于原奥氏体晶界和板条相界。特别是三者的综合作用。但对给定的钢
9、,这种脆性不能归结于一个简单的机理。大多数合金钢均可以用油甚至空气介质进行淬火,因而变形、开裂问题比碳钢要小得多。合金元素与淬裂倾向的关系,主要考虑钢的MS点,如果加入钢中的C和合金元素使MS点降得太低,那么组织应力太大,即使在油中淬火也有可能造成淬裂现象。钢中含C、Mn、Mo、Cr、Ni愈高,则MS下降愈强烈,因而设计或开发新钢种时,在保证必要的强韧水平的前提下,应该尽可能减少上述元素的含量,特别是C含量。课后习题:1 解释铁矿石,冶金工业常用的铁矿石有那几种,每种的特征?冶金工业常用的铁矿石有以下四种:赤铁矿、磁铁矿、褐铁矿和菱铁矿。 赤铁矿石中的铁是以不含水的Fe2O3形式存在的,它的理
10、论含铁量为70%。自然界开采的赤铁矿石,实际含铁量一般在30-60%的范围内。赤铁矿多为暗红色,也有浅灰色和黑色的,比重5.0-5.3g/cm3,质地较松,还原性很好,硫和磷的含量都很少,是最主要的工业铁矿石。磁铁矿石中的铁是以Fe3O4的形式存在的,其理论含铁量为72.4%。自然界开采的磁铁矿石含铁量在40-70%之间,矿石中脉石为石英和各种盐类,也有少量的粘土、黄铁矿、磷灰石、黄铜矿等,硫和磷的含量较高。磁铁矿石最显著的特点是具有磁性,其颜色从灰色到黑色,并有较暗的金属光泽。其比重为4.9-5.2 g/cm3,组织致密,颗粒微小,质地坚实,比较难还原。褐铁矿石中的铁是以2Fe2O33H2O
11、的形式存在的,它的理论含铁量为59.8%,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是由其它铁矿石风化而成的,很少成为富矿。它常和粘土及石英等杂质混在一起,含铁量为37-55%,含较多的磷,有时还含有硫、砷等杂质。褐铁矿石成黄褐色,比重3.0-4.2 g/cm3,质地比较松软,易于开采,在高炉中受热后组织变得很松软,还原性好。以上三种矿石均为含铁的氧化物,是炼铁的主要矿石 菱铁矿石中的铁是以FeCO3形式存在的,理论含铁量为48.3%,比重3.9 g/cm3。在自然界中常见的菱铁矿石坚硬,带有黄褐的灰色,杂质较多必须经过焙烧才用于炼铁。2 如何理解“炼钢就是炼渣,炼好渣一定出好钢”这句话。高炉冶炼的目的,就是要把铁
12、从铁矿石中还原出来,同时去除其中所含的杂质。所以整个冶炼过程中,最主要的是进行铁的还原反应以及造渣反应。1 比较炼铁和炼钢炼铁:高炉冶炼的目的,就是要把铁从铁矿石中还原出来,同时去除其中所含的杂质。所以整个冶炼过程中,最主要的是进行铁的还原反应以及造渣反应。炼钢:直接用矿石冶炼而得的生铁,含碳量较高(2.08%),而且含有许多杂质(如硅、锰、磷、硫等)。因此,生铁缺乏塑性和韧性,力学性能差,除熔化浇铸外,无法进行压力加工,因而限制了它的用途。为了克服生铁的这些缺点,使它在工业上能起到更大的作用,还必须在高温下利用各种来源的氧,把它里面的杂质氧化清除到一定的程度,以得到一定成分和一定性质的铁碳合
13、金钢。 这种在高温下氧化清除生铁中杂质的方法叫炼钢 2 如何改善球墨铸铁的力学性能正火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珠光体基体组织,并可使晶粒细化,组织均匀,以提高铸件的力学性能。有时正火是为表面淬火作组织上的准备,正火工艺不完全相同,根据加热温度可分为高温正火(又称完全奥氏体化正火)和中温正火(又称不完全奥氏体化正火)。为了提高球墨铸铁件的力学性能,挖掘球墨铸铁的内在潜力,可将这类铸铁件进行淬火和回火。淬火是将铸件加热到Afc1以上30-50C(Afc1代表加热时由铁素体和石墨转变为奥氏体的终了温度),使铸铁基体在高温下转变为均一的奥氏体,然后淬入油中,得到马氏体组织。回火是把淬火后的球墨铸铁件重新加热到
14、共析温度以下某一温度,其目的是适当地降低硬度和强度,从而提高塑性和韧性,并消除淬火后的残余应力。为了提高某些铸件的表面硬度、耐磨性以及疲劳强度,采用表面淬火。灰口铸铁和球墨铸铁件均可进行表面淬火。3 何为合金钢、合金元素、杂质元素、合金钢分类合金钢:为了保证一定的生产和加工工艺以及所要求的组织与性能,在化学成分上特别添加合金元素的铁基合金。合金元素:合金元素是指为了保证获得所要求的组织、结构,物理-化学性能和力学性能,而特别添加到钢中的化学元素。杂质:冶炼时由原料以及冶炼方法和工艺操作等带入钢中的化学元素,称为杂质。合金钢分类:当钢中合金元素总含量小于或等于5%时,称为低合金钢;合金元素总含量
15、在5-10%范围内时,称为中合金钢;合金元素总含量超过10%时,称为高合金钢。4 奥氏体稳定化元素、铁素体稳定化元素奥氏体化稳定性因素:开启相区 用Ni和Mn合金化的重要钢种属于这一类。如果加入足够量的Ni或Mn,可完全使体心立方的a相从相图上消失,g相保持至室温。所以Ni和Mn可使铁的ga转变抑制到较低温度,即A1和A3点降低,故由g区淬火到室温较易获得亚稳的奥氏体组织,它们是不锈钢中常用作获得奥氏体的元素。扩大相区 虽然g相区也随合金元素的加入而扩大,但由于固溶度不大,不能使之完全开启。这类元素称为扩展g相区的元素。C和N是这种类型的最重要元素。Cu、Zn和Au具有相同的影响。g区借助C及
16、N而扩展,当C含量达到2.0%,可以获得均匀化的固溶体(奥氏体),它构成了钢的整个热处理的基础。铁素体稳定化因素:封闭相区 许多元素限制g-Fe的形成,使相图中g相区缩小到一个很小的面积,形成了相圈(图3-lc)。这意味着这些元素促进了体心立方铁(铁素体)的形成,其结果使a相与d相区连成一片。在生成a相的区域内合金不能用正常热处理制度(即通过g/a转变区冷却进行热处理)。Si、Al和强碳化物形成元素Ti、V、Mo、W,Cr均属于这一类元素。缩小g相区如图3-ld所示。这类合金元素虽然也使g相区缩小,但由于固溶度小,不能使之完全封闭,故称为缩小g相区元素。B是这一类型中最有影响的元素,还有碳化物
17、形成元素Zr、Nb、Ta均使g相区显著缩小。5 Mo 、Nb、 Mn 、W、 Ti 、Cr 、V 、Fe等形成碳化物稳定性排序(不稳定到稳定)随着族数的增加,碳化物和氮化物中的原子结合强度降低。或者换句话说,碳化物和氮化物的稳定性降低。因此,过渡族金属按其与C和N的亲和力,碳化物和氮化物的强度和稳定性可以按如下顺序排列(从稳定到不稳定):Hf、Zr、Ti、Ta、Nb、V、W、Mo、Cr、Mn、Fe (Co、Ni)。 IVB VB VIB VIIB VIIIB6 奥氏体化时,何为有序转变和无序转变 加热时奥氏体的形成可以按两种相变机制进行,即晶体学无序机制和有序机制,或称无扩散和扩散机制。当按无
18、序机制形成奥氏体g时,ag转变伴随着重结晶,即g相新晶粒的形成相对于原始的a相来说,改变了大小和取向,晶型转变通过扩散完成。当按有序机制过渡为奥氏体时,不伴随着重结晶,只发生切变式的晶型转变,并促进了一次再结晶(晶体的形成与生长)的发生,重结晶要在较高的温度下进行。决定奥氏体形成机制的主要因素是原始组织的类型以及它们之间精确的晶体学有序性。原始无序的组织(铁素体+碳化物)仅发生无序的形成机制;原始有序的组织(马氏体、贝氏体和魏氏组织铁素体)两种形成机制都可能发生,但这要取决于钢的合金化程度和加热速度。7 比较过冷奥氏体分解时三种转变的差别当钢在淬火、正火或退火时,过冷奥氏体的分解可能发生三种转
19、变:珠光体、贝氏体或马氏体转变。珠光体转变是典型的形核和长大过程,在合适的条件下,可以测定形核率N及长大速率G。合金钢中的贝氏体组织与珠光体显著不同,贝氏体中的碳化物往往不是该钢在平衡状态下所具有的碳化物,而是合金渗碳体,其中合金元素含量等于或接近于奥氏体中合金元素的平均含量。由此看来,在贝氏体转变时,只有碳原子的扩散,合金元素原子的扩散几乎没有进行。8 第一类回火脆性产生的原因及防止措施回火脆性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高屈服强度钢中发生的脆化,即马氏体在低温回火较短的时间后产生的,一般称为第一类回火脆性或回火马氏体脆性(TME)。另一类脆性发生在马氏体高温回火(600-700C)后、具有低屈
20、服强度的钢中,其中马氏体已经完全分解为铁素体+碳化物。如果这时再经受附加的等温时效处理(接近500C)或在脆化温度范围内回火后缓慢冷却,就会发生脆化,称第二类回火脆性目前,对回火马氏体第一类回火脆性的产生,一般归结为三个基本原因:(a) 碳化物的消失和Fe3C薄膜在原奥氏体晶界和板条相界的形成;(b) 板条相界残余奥氏体薄膜的失稳分解;(c) 杂质元素偏聚于原奥氏体晶界和板条相界。特别是三者的综合作用。但对给定的钢,这种脆性不能归结于一个简单的机理。第四章常用的工程结构钢是热轧态或正火态使用的低碳钢,显微组织是铁素体-珠光体。在铁素体-珠光体钢中,合金元素对强化的贡献有:1溶入铁素体起固溶强化
21、;2细化晶粒起细晶强化;3析出弥散的碳化物、碳氮化物,起沉淀强化;4增加珠光体含量。铁素体-珠光体组织的冷脆性:具有铁素体-珠光体组织的工程结构钢在-50C到+100C间使用,因而要求有较低的韧-脆转化温度FATT50(C)。影响钢的冲击韧性和韧-脆转化温度的因素有含碳量、晶粒尺寸、固溶元素弥散析出相和非金属夹杂物等。碳素工程结构钢中有五种常用元素,即碳、硅、锰、硫、磷,其中Mn1.0%,Si0.5%,它们是冶炼工艺中为了脱氧和稳定硫的需要而加入的;碳素工程结构钢因冶炼中脱氧程度不同而分为沸腾钢、半镇静钢和镇静钢国际上有的工程结构钢主要加入少量铬和镍,铬不超过0.8%,镍不超过0.7%,它们不
22、产生固溶强化作用。因加入合金元素而恶化工程结构钢焊接性的因素有:增加钢的淬透性,焊后冷却时发生马氏体相变,升高内应力;钢中含碳量增高马氏体的比容和硬度,引起内应力增加;降低MS点,使马氏体转变温度降低,此时钢的塑性较差;钢中含氢量高将使钢的塑性下降,引起氢脆。这些都将恶化钢的焊接性。碳是最有害的元素,其他如锰、铬、钼等提高钢的淬透性的元素也是有害的。第五章一般机械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是变形和断裂钢中常用的合金元素对增大淬透性的能力按下列顺序依次增大:镍、硅、铬、钼、锰、硼。应该强调,碳是结构钢中最主要的元素,它决定了钢的淬硬性,即淬成马氏体的硬度,同时碳也是一个有效增加淬透性的元素。合金调质钢的
23、一个特殊问题是高温回火脆性,它表现在高温回火后的冷却速度严重地影响到钢的韧-脆转化温度,冷却速度愈慢,室温冲击韧性愈低,韧-脆转化温度愈高。钢中的杂质元素磷、锡、锑、砷等,在原奥氏体晶界的平衡偏聚引起晶界脆化,是产生高温回火脆性的直接因素。它们的含量超过十万分之几,就可能使钢产生高温回火脆化倾向。特别是在450-550C范围使用的钢,对此尤为敏感。合金元素铬、锰、镍、硅等是强烈促进钢的高温回火脆化倾向的元素,碳素结构钢对高温回火脆性是不敏感的。合金元素钼、钨和钛可减轻合金调质钢高温回火脆性。稀土元素能和杂质元素形成稳定的化合物,如LaP、LaSn、CeP、CeSb等金属间化合物,可大大降低甚至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积分
下载 |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金属材料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