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疗法的基础知识.doc
《拔罐疗法的基础知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拔罐疗法的基础知识.doc(27页珍藏版)》请在沃文网上搜索。
1、 拔罐疗法的基础知识1.现代拔罐的发展22.拔罐适应什么样的人群23.拔罐禁忌的人群34.几种常规拔罐疗法45.拔罐时体位的选择的原则56. 拔罐疗法的选穴原则67.什麽是阿是穴78.拔罐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79.能使拔罐治疗效果更好的诊断点1210.拔罐的操作步骤1211.拔罐时有哪些注意事项1312.拔罐时为什么会充血、瘀血1413.拔罐后起水泡1414. 拔罐后皮肤渗出物不同1515.拔罐后皮肤温度的改变1516.相对于其他疗法,拔罐疗法有什麽主要的特点1517.中医学对拔罐作用的认识1618.拔罐疗法常用的部位和穴位1619.拔罐常用的穴位1820.常见病的走罐路线1821.拔罐可以预防
2、晕车晕船1922. 拔罐能预防保健1923.拔罐有利于美容2024.重罐产生疼痒感是怎么回事2125. 拔罐过程中的病灶反应2126.罐口部位表面情况分析2227.重罐2328.拔罐的作用2429.拔罐为什麽能治病2430.弄清除病因再拔罐2530. 罐斑的认识2631. 拔罐用于保健强身常用穴位27(还要注意细分)1.现代拔罐的发展纵观历代拔罐用具,虽经数千年,亦仅只兽角、竹罐和陶罐、金属罐四种,其中兽角早在唐宋就已逐渐淘汰,金属罐,因其价格贵,又有传热快,易烫伤的缺陷,实际上并未在临床上推广。现代,除了继承传统的拔罐用具外,已创制出很多新的器具,诸如玻璃罐、橡皮罐、塑料罐及穴位吸引器等。特
3、别是玻璃罐及塑料罐,应用最广,似有取代传统工具之势。 在拔罐操作方法上,更为古人所望尘莫及。如以吸拔的排气法分,有利用火力排去空气的火罐法,包括闪火法、投火法、架火法、滴酒法等等;有利用煮水排去空气的水罐法;有利用注射器或其他方法抽去空气的抽气罐法。如以吸拔的形式分,又有单罐、排罐、闪罐、走罐之别。另外,近年来,拔罐与其他穴位刺激法结合运用日趋增加,其中不少已成有机整体,如用中草药煎煮竹罐后吸拔,或在罐内预行贮盛药液吸拔的药罐;在针刺过的部位或留针处 古代应用拔罐法治疗的病症十分局限。近几十年来,拔罐疗法已经普遍应用于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病症。据我们对1950年至1990年四十年间大陆公开
4、出版的医学杂志统计,发表有关拔罐疗法的临床报道,就有二百余篇之多。所涉及的病症达五十二种。其中既有急性病症,诸如急性阑尾炎、胆绞痛、急性扁桃体炎、急性腰扭伤、带状疱疹等,也用于治疗某些为现代西医所束手的疑难病症,如牛皮癣、红斑性肢痛症、遗尿等。对其中不少病症取得了颇为独特的效果。为了客观验证拔罐疗法治疗效果的可靠性,大多数拔罐适应症都积累了较大的样本,以表明其的可重复性。如神阙穴拔罐治疗急性荨麻疹,近几年就有多家报道,总共例数达数百例之多,平均有效率超过90%。有的学者,还从临床研究的角度出发,选择有关实验指标,进行对照观察,以证实其疗效的可靠性。如支气管哮喘,针刺拔罐治疗前后肺功能各项测定指
5、标均有明显差异(P0.01P0.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极为显著(P0.001)。这些都显示拔罐疗法的科学价值。2.拔罐适应什么样的人群拔罐疗法因其操作简单方便,经济,患者无痛苦,疗效显著,而在民间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并着它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凡针灸,按摩疗法使用额度疾病均可进行拔罐治疗。 例如以下各科诸多疾病均可进行拔罐治疗,而且见效快,疗效显著。内科疾病:感冒、咳嗽、肺痈、哮喘、心悸、不寐、多寐、健忘、百合病、胃脘痛、呕吐、反胃、呃逆、痞满、泄泻、便秘、腹痛、胃下垂、饮证、痿证、眩晕、胁痛、郁证、水肿、淋证、癃闭、遗尿、遗精、阳痿、男性不育、阳强、风温、暑湿,秋燥。外科疾病:红丝
6、疔,丹毒,有头疽,疖病,乳痈,脱肛,急性阑尾炎,急性胆绞痛,急性胰腺炎,急性输尿管结石。骨科疾病:落枕、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肌劳损、急性腰扭伤、肩关节周围炎、颈肩纤维织炎、肱骨外上髁炎、坐骨神经痛、股外侧皮神经炎、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痛、类风湿性骨关节炎等。妇科疾病:经行先期、经行后期、经行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闭、痛经、白带、黄带秘、腹痛、胃下垂、饮证、痿证、眩晕、胁痛、郁证、水肿、淋证、癃闭、遗尿、遗精、阳痿、男性不育、阳强、风温、暑湿,秋燥。外科疾病:红丝疔,丹毒,有头疽,疖病,乳痈,脱肛,急性阑尾炎,急性胆绞痛,急性胰腺炎,急性输尿管结石。骨科疾病:落枕、
7、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肌劳损、急性腰扭伤、肩关节周围炎、颈肩纤维织炎、肱骨外上髁炎、坐骨神经痛、股外侧皮神经炎、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痛、类风湿性骨关节炎等。妇科疾病:经行先期、经行后期、经行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闭、痛经、白带、黄带3.拔罐禁忌的人群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医疗事故发生,或者延误患者的治疗,以下病症应当禁用或慎用拔罐疗法:(1)高热、抽搐和痉挛发作者不宜拔罐。对于癫痫患者则应在间隙期使用。 (2)有出血倾向的病人慎用,更不宜刺络拔罐,以免引起大出血。(3)有严重肺气肿的病人,背部及胸部不宜负压吸拔。心力衰竭或体质虚弱者,不官用拔罐治疗。(4)骨折病人在未完全
8、愈合前不可拔罐,以避免影响骨折对位及愈合。急性关节扭伤者,如韧带已发生断裂,不可拔罐。(5)皮肤有溃疡、破裂处,不宜拔罐。在疮疡部位脓未成熟的红、肿、热、痛期,不宜在病灶拔罐。面部疖肿禁忌拔罐,以免造成严重后果。局部原因不明的肿块,亦不可随便拔罐。(6)孕妇的腰骶及腹部不宜拔罐。(7)恶性肿瘤患者不宜拔罐(8)过饥,醉酒,过饱,过度疲劳者均不宜拔罐(9)精神失常,精神病发作期,狂躁不安,破伤风,狂犬病等不能配合者不宜拔罐。4.几种常规拔罐疗法(一)单罐法。单罐法即单罐独用,一般用于治疗病变范围比较局限的疾病。(二)留罐法。又称坐罐法,指罐吸拔在应拔部位后留置一段时间的拔罐法。留置时间一般为51
9、0分钟,它可用于拔罐治疗的大部分病症,是最常用的拔罐法。(三)多罐法(神经节段拔罐法)。多罐法即多罐并用,一般用于治疗病变范围比较广泛、病变处肌肉较丰满的疾病,或敏感反应点较多者,可根据病变部位的解剖形态等情况,酌情吸拔数个至10余个。(四)闪罐法(病变反射区吸拔法)。闪罐法指罐吸拔在应拔部位后随即取下,反复操作至皮肤潮红时为止的拔罐方法,若连续吸拔20次左右,又称连续闪罐法。此法的兴奋作用较为明显,适用于肌肉痿弱、局部皮肤麻木或功能减退的虚弱病症及中风后遗症等。(五)针罐法。针罐法是针刺与拔罐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拔罐法。其具体操作也可分为二类:1、留针拔罐法。选定穴位,针刺至得气,运用一定手法,
10、留针于穴区,再在其上拔罐。2、不留针拔罐法。系指针刺后立即去针,或虽留针,但须至取针后,再在该部位拔罐的一种方法。(六)走罐法。走罐法又称推罐法、行罐法或旋罐法。操作前先在罐口或吸拔部位涂上一层薄薄的润滑油。(七)血罐法。又称为刺络拔罐或刺血拔罐。刺的时候不宜过深,出血量控制在20毫升左右。(八)平衡罐法,也就是内脏神经调节吸拔法。(九)指罐法。就是在需要拔罐治疗的穴位或患处先用手指代替针点按穴位(点穴)或点揉患部后再进行拔罐治疗的方法。(十)发泡罐法。通过延长时间和增大吸拔力量等使罐内产生水泡(皮下充水)而达到治疗目的。(十一)灸罐法。是将拔罐与艾灸疗法相结合的方法。(十二)按摩罐法。是将按
11、摩手法有机的根据病情、病位而结合起来。(十三)摇罐法。该法是对所留之罐均匀而有节奏的摇动,使罐体与皮肤产生松紧变化,患者进一步放松,产生不同程度舒适感。(十四)转罐法。该法是在摇罐的基础上,增大摇扭旋转力量,手法较剧烈,牵拉程度更大,以促进血液循环,局部肌肉放松。增强治疗效果。(十五)提罐法。是从坐罐发展而来的。将坐罐罐体向上轻缓提拉,力量强度逐渐加大。(十六)药罐法。将药物治疗和拔罐疗法结合以提高疗效。多用于四肢关节风寒湿痹等证,可分为煮药罐法和罐内纳药法两种。(十七)其他罐法。将拔罐与现代科技结合产生协同或增效作用。如磁疗罐、神灯罐法等。5.拔罐时体位的选择的原则 拔罐时的体位和治疗效果密
12、切相关,在拔罐时,应根据拔罐部位选择适宜的体位。其原则是:能充分暴露治疗部位;使患者舒适持久;方便术者操作;8.拔罐时常见的几种体位1) 仰卧位 患者自然平躺于床上,双上肢或平放或放于体侧,下肢自然分开,膝下可垫以软枕。此体位适用于头面,胸腹,上肢内侧,下肢前面,内外侧部的拔罐治疗。2)俯卧位 患者自然俯卧床上,胸前可垫于软枕,踝关节也可垫软枕。适用于项背腰臀及双下肢后侧的拔罐治疗。3)侧卧位 患者自然侧卧于床,双下肢屈曲,上面的前臂下可垫着软枕。适用于肩,协肋,膝以及上下肢外侧的拔罐治疗。4)仰靠座位即仰面靠坐于手椅上的座位。适用于前头,面颊,上胸,肩臂,腿膝,足踝等部位的拔罐治疗。5)俯卧
13、座位即头部俯伏于椅背上的座位。适用于头顶,后头,项背等部位的俞穴。6. 拔罐疗法的选穴原则(一)就近拔罐即在病痛处拔罐。这是由于病痛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局部经络功能之失调,如经气不通所致。在病痛处拔罐,就可以调整经络功能,使经气通畅,通则不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地目的。(二)远端拔罐就是在远端病痛处拔罐。这远端部位的选择是以经络循环为依据,刺激经过病变部位经络的远端或疼痛所属内脏的经络的远端,以调整经气,治疗疾病。如牙痛拔合谷,胃腹疼痛拔足三里,颈椎疼痛拔足三里等。(三)特殊部位拔罐某些穴位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因此,根据病变特点特点来选择拔吸部位。如:大椎,曲池,外关等有退热作用。如治疗发热时,可
14、以在上述部位处拔罐。内关对心脏有双向调节作用,如心跳过缓,过急可以选择此穴。(四)中间结合,强调脊椎1颈椎部是指颈椎到胸椎的部位,主要治疗头部,颈部,肩部,上肢及手部的病变合功能异常。如头晕,头痛,颈椎病,落枕,肩周炎,手臂肘腕疼痛等。2胸椎上部是指第一胸椎到第六胸椎的部位。主要治疗心,肺,气管,胸廓的病变。如心悸,胸闷,气短,咳喘,胸痛等病症。3胸椎下部是指第七胸椎到第十二胸椎的部位,主要治疗肝,胆,脾,肠等器官的痛症。如肝区胀痛,胆囊炎,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肠炎,腹痛,便秘等病症。4腰椎部是指腰椎以下的腰椎部,主要治疗肾,膀胱,生殖系统,腰部,臀部,下肢各部位的病变。如肾炎,膀胱炎,痛经
15、,带下,阳痿,腰椎增生,椎间盘带脱出,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瘫痪,疼痛等病症。拔罐疗法必选俞穴1.全身疾病:大椎,身柱。2下半身疾病:命门。3呼吸系统:风门,肺俞,脾俞,中府,等。4循环系统:心俞,肾俞,肝俞,脾俞,神道。5消化系统:膈俞,肝俞,脾俞,胃俞,中脘,上脘,三焦俞,大肠俞,天枢,关元,胆俞,阿是穴。6泌尿系统:肝俞,脾俞,肾俞,膀胱俞,中极,关元。7内分泌系统: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中脘,关元。8神经系统:心俞,厥阴俞,肝俞,脾俞,肾俞。9脑血管:心俞,厥阴俞,肝俞,脾俞,。10运动系统:肩髃,肩贞,肩中俞,肩外俞,环跳,阿是穴。11五官及皮肤系统:风门,肺俞,肝俞,阿是穴
16、。7.什麽是阿是穴穴位分类名。指以压痛点或其他病理反应点作为针灸治疗的穴位。又名不定穴、天应穴。这类穴位一般都随病而定,没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称。中医以病痛局部或敏感反应点作为针灸治疗部位的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灵枢经筋说:“以痛为输”,即根据痛的部位来定位。阿是穴这一名称,是备急千金要方开始提出来的。它既无具体的穴名,又无固定的位置,临床上多用于疼痛性病证。阿是穴在疾病诊断上也有一定参考价值,如在足三里下12寸间有明显压痛,结合临床右下腹部疼痛等体征,有助于阑尾炎的诊断。阿是穴的存在有两个讲法: 相传在古时有中医为病人治病,但一直不得其法。有一次无意中按到病者某处,病者的痛症得到舒缓。医者於
17、是在该处周围摸索,病者呼喊“啊. 是这里,是这里了。”医者加以针灸,果然使病程转好。於是把这一个特别的穴位命名为“阿是穴”。 根据中医学著作千金要方里提及:“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 即得便成痛处,即云阿是。灸刺借验,故云阿是穴也。”也就是说,用针之时未必一定要扎在穴位上。若有效的话,扎在合适的地方,如果能够达到效果的话就可以。这些特殊的痛点就称之为“阿是穴”。8.拔罐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1、百会:头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2、风府:头顶正中线,后发际上1寸处3、风池:在枕骨粗隆直下,风府两旁凹陷处,在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取穴4、印堂:两眉头联线的中点处凹陷
18、处5、太阳:在眼外眦后约1寸凹陷处6、迎香:在鼻翼旁0.5寸,鼻凹陷沟中7、下关:闭口,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处。8、廉泉:前正中线,喉结上方舌根之下凹陷处9、人迎:结喉旁开1.5寸处10、天突:前进中线,胸骨上窝正中凹陷处11、膻中:前进中线,两乳头中间12、天池:乳头外侧1寸,当四肋间13、乳根:乳直下第五肋间中庭,旁开4寸处14、期门:乳头两肋,当第六肋间15、上脘:前正中线,肚脐孔上5寸处16、中脘:前正中线,肚脐孔上4寸处17、天枢:脐旁开2寸处18、神阙:肚脐孔窝正中19、关元:前正中线,肚脐孔下3寸处20、中极:前正中线,肚脐孔下4寸处21、归来:肚脐孔下4寸,中极穴旁开2寸
19、处22、曲骨:前正中线,脐下5寸,当耻骨联合上方23、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24、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25、心俞: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26、灵台:第六胸椎棘突下27、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28、肝俞: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29、胆俞: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30、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31、胃俞: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32、三焦俞: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33、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34、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35、大肠俞: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36、关元俞: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3
20、7、小肠俞:第一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38、膀胱俞:第二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39、涌泉:在足底心当屈足卷趾时出现凹陷处部分穴位的取穴方法:神藏:第二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华盖:前正中线,平第一肋间隙。神堂: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腹哀:脐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6寸?章门:第十一肋端。委中:月国窝中央。石关:脐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幽门:脐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中枢:第十胸椎棘突下。大横:肚脐孔旁4寸处。长强:尾骨尖端与肛门之间。水道:关元穴旁2。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1、百会:头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2、风府:头顶正中线,后发际上1寸处3、风池:在枕骨粗隆直下,风
21、府两旁凹陷处,在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取穴4、印堂:两眉头联线的中点处凹陷处5、太阳:在眼外眦后约1寸凹陷处6、迎香:在鼻翼旁0.5寸,鼻凹陷沟中7、下关:闭口,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处。8、廉泉:前正中线,喉结上方舌根之下凹陷处9、人迎:结喉旁开1.5寸处10、天突:前进中线,胸骨上窝正中凹陷处11、膻中:前进中线,两乳头中间12、天池:乳头外侧1寸,当四肋间13、乳根:乳直下第五肋间中庭,旁开4寸处14、期门:乳头两肋,当第六肋间15、上脘:前正中线,肚脐孔上5寸处16、中脘:前正中线,肚脐孔上4寸处17、天枢:脐旁开2寸处18、神阙:肚脐孔窝正中19、关元:前正中线,肚脐孔下3寸处2
22、0、中极:前正中线,肚脐孔下4寸处21、归来:肚脐孔下4寸,中极穴旁开2寸处22、曲骨:前正中线,脐下5寸,当耻骨联合上方23、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24、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25、心俞: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26、灵台:第六胸椎棘突下27、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28、肝俞: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29、胆俞: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30、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31、胃俞: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32、三焦俞: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33、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34、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35、大肠俞:第
23、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36、关元俞: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37、小肠俞:第一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38、膀胱俞:第二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39、涌泉:在足底心当屈足卷趾时出现凹陷处部分穴位的取穴方法:神藏:第二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华盖:前正中线,平第一肋间隙。神堂: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腹哀:脐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6寸?章门:第十一肋端。委中:月国窝中央。石关:脐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幽门:脐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中枢:第十胸椎棘突下。大横:肚脐孔旁4寸处。长强:尾骨尖端与肛门之间。水道:关元穴旁2。(2)取穴方法一般分为体表标志、折量分寸和指量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积分
下载 |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疗法 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