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工程土建施工标准工艺(2022年473页).pdf
《变电工程土建施工标准工艺(2022年473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电工程土建施工标准工艺(2022年473页).pdf(473页珍藏版)》请在沃文网上搜索。
1、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输变电工程标准工艺 变电工程土建分册 为更好地适应输变电工程高质量建设及绿色建造要求,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组织相关单位对原标准工艺体系进行了全面修编。将原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标准工艺(一)(六)系列成果,按照变电工程、架空线路工程、电缆工程等专业进行系统优化、整合,单独成册。本书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输变电工程标准工艺 变电工程土建分册,包括工程测量与土石方工程、地基工程、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工程、屋面和地面工程、装饰装修工程、室外工程和建筑安装工程 8 章 158 节。每节基本包括工艺流程、工艺标准、工艺示范、设计图例四个内容。本书适用于从事电力输变电工程施工、安装、验收、监理等的工
2、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人员参考。前 言 输变电工程标准工艺是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标准化建设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 20112016 年,国家电网公司陆续组织出版了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标准工艺(一)施工工艺示范手册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标准工艺(二)施工工艺示范光盘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标准工艺(三)工艺标准库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标准工艺(四)典型施工方法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标准工艺(五)典型施工方法演示光盘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标准工艺(六)标准工艺设计图集系列成果,对提升输变电工程质量工艺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输变电工程建设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3、、新设备的大量应用,以及相关技术标准的更新发布,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原标准工艺已不能满足实际需要,需进行系统修编,提升其先进性与适用性。立足新发展阶段,为更好地适应输变电工程高质量建设及绿色建造要求,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组织相关省电力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对原标准工艺体系进行了全面修编。将原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标准工艺(一)(六)系列成果,按照变电工程、架空线路工程、电缆工程专业进行系统优化、整合,单独成册。各专业内,分别按照工艺流程、工艺标准、工艺示范、设计图例四个要素进行修订、完善。对继续沿用的施工工艺,依据最新技术标准进行内容更新。删除落后淘汰的施工工艺,增加使用新设备、新材料而产生的
4、新工艺。最终呈现出一套面向输变电工程建设一线,先进适用、指导性强、操作简便、易于推广的标准工艺成果。本分册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输变电工程标准工艺 变电工程土建分册,主要框架是以分部工程为“章”,以分项工程为“节”,具体划分为工程测量与土石方工程、地基工程、基础工程等共 8 章 158节。每节分为工艺流程、工艺标准、工艺示范、设计图例四部分内容。其中“工艺流程”给出施工工艺操作流程图(关键工序以“”标识),并对关键工序的控制进行施工要点详细说明(侧重于施工过程)。“工艺标准”给出施工工艺应达到的标准和要求(侧重于成品效果)。“工艺示范”展示出现场实物照片,直观反映关键工序施工要点和成品安装效果。“
5、设计图例”给出 CAD 工艺设计图,对某些工艺在文字上表达不清的要求、施工图没有画出工艺节点详图的情况加以形象说明。目 录 前言 第 1 章 工程测量与土石方工程 1 第一节 工程测量控制网 1 第二节 沉降观测点、位移监测点 3 第三节 基坑与沟槽开挖 5 第四节 土石方回填与压实 8 第五节 挡土灌注桩排桩支护 9 第六节 重力式水泥土墙 16 第七节 土钉墙支护 19 第八节 集水明排 25 第九节 轻型井点降水 27 第十节 喷射井点降水 31 第十一节 管井井点降水 33 第十二节 井点回灌 37 第十三节 锚杆挡墙 38 第十四节 岩石锚喷支护 42 第十五节 重力式挡墙 45 第
6、十六节 悬臂式、扶壁式挡墙 48 第十七节 坡面防护与绿化 53 第 2 章 地基工程 64 第一节 灰土地基 64 第二节 砂和砂石地基 66 第三节 粉煤灰地基 67 第四节 强夯地基 68 第五节 注浆地基 69 第六节 堆载预压地基 70 第七节 真空预压地基 73 第八节 土工合成材料地基 74 第九节 砂石桩复合地基 75 第十节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 77 第十一节 高压喷射注浆复合地基 78 第十二节 粉体喷射注浆复合地基 80 第十三节 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 82 第十四节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 83 第十五节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 85 第十六节 局部特殊地基处理 87
7、第 3 章 基础工程 90 第一节 钢筋混凝土预制桩 90 第二节 预应力管桩 93 第三节 钢桩 99 第四节 回转钻成孔灌注桩 103 第五节 冲击成孔灌注桩 104 第六节 潜水钻成孔灌注桩 105 第七节 多支盘桩灌注桩 107 第八节 沉管灌注桩 110 第九节 套管夯扩灌注桩 112 第十节 载体夯扩灌注桩 113 第十一节 长螺旋钻孔压灌桩 115 第十二节 人工挖孔灌注桩 117 第十三节 岩石锚杆基础施工 118 第十四节 特殊土地基基础 120 第十五节 沉井 121 第十六节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124 第十七节 钢筋混凝土扩展基础 127 第十八节 筏形基础 129 第
8、4 章 主体结构工程 132 第一节 砌体结构 132 第二节 砌体填充墙 135 第三节 结构模板 139 第四节 永久性模板 141 第五节 钢筋加工与安装 147 第六节 钢筋闪光对焊 149 第七节 钢筋电渣压力焊 151 第八节 钢筋机械连接 152 第九节 混凝土浇筑与养护 154 第十节 施工缝留设及处理 156 第十一节 钢结构焊接(角焊缝)158 第十二节 钢结构焊接(坡口焊缝)161 第十三节 钢结构焊接(塞焊)165 第十四节 栓钉焊接连接 166 第十五节 普通螺栓连接 168 第十六节 高强度螺栓连接 171 第十七节 钢结构安装 174 第十八节 防腐涂料喷涂 18
9、3 第十九节 防火涂料喷涂 185 第二十节 地下结构防水 187 第二十一节 地下结构穿墙管 190 第二十二节 地下结构预埋件 193 第二十三节 地下结构变形缝 195 第 5 章 屋面和地面工程 197 第一节 基层 197 第二节 卷材防水 199 第三节 涂膜防水 208 第四节 屋面排汽 209 第五节 屋面保温 211 第六节 保护层 214 第七节 细部构造 218 第八节 瓦屋面 229 第九节 金属板屋面 233 第十节 玻璃顶屋面 235 第十一节 地面基层 238 第十二节 自流平面层 240 第十三节 涂料面层 242 第十四节 塑胶面层 244 第十五节 砖面层
10、245 第十六节 花岗岩面层 248 第十七节 活动地板 250 第十八节 散水 252 第十九节 台阶 255 第二十节 坡道 260 第二十一节 雨篷 263 第 6 章 装饰装修工程 269 第一节 金属窗、铝合金窗 269 第二节 木门 272 第三节 钢板门、防火门 276 第四节 玻璃门 278 第五节 防火卷帘门 282 第六节 轻质骨架隔墙 285 第七节 矿棉板吊顶 287 第八节 铝板吊顶 289 第九节 石膏板吊顶 292 第十节 变形缝 294 第十一节 一体化外墙保温板 300 第十二节 墙面抹灰 302 第十三节 涂饰工程 305 第十四节 外墙饰面砖 309 第十
11、五节 内墙饰面砖 311 第十六节 干粘石墙面 314 第十七节 人造石材窗台 315 第十八节 上人屋面钢爬梯 318 第十九节 楼梯饰面 322 第二十节 楼梯栏杆 324 第二十一节 细部工程护栏和扶手 327 第 7 章 室外工程 330 第一节 构支架吊装 330 第二节 构支架、设备基础 332 第三节 混凝土框架清水砌体防火墙 335 第四节 现浇混凝土防火墙 338 第五节 砂浆饰面防火墙 340 第六节 干粘石饰面防火墙 342 第七节 装配式钢结构防火墙 343 第八节 干粘石围墙 345 第九节 装配式围墙 348 第十节 隔声屏障 351 第十一节 大门 354 第十二
12、节 混凝土道路 358 第十三节 沥青道路 367 第十四节 连锁块道路 369 第十五节 混凝土广场 371 第十六节 透水砖广场 373 第十七节 防滑面砖广场 374 第十八节 碎石场地 376 第十九节 砌筑式雨水井、检查井 377 第二十节 装配式雨水井、检查井 381 第二十一节 砖砌电缆沟 383 第二十二节 现浇混凝土电缆沟 391 第二十三节 消防给水 394 第 8 章 建筑安装工程 397 第一节 开关 397 第二节 插座 399 第三节 配电箱 401 第四节 灯具 403 第五节 线槽 416 第六节 导管 418 第七节 建筑物防雷接地 421 第八节 屋顶风机
13、433 第九节 墙体轴流风机 435 第十节 通风百叶窗 439 第十一节 建筑空调 441 第十二节 建筑采暖 445 第十三节 给水管道 446 第十四节 排水管道 450 第十五节 雨水管 453 第十六节 地漏 457 第十七节 卫生器具 459 第十八节 给水设备 461 第十九节 室内消火栓 463 1 工程测量与土石方工程 第一节 工 程 测 量 控 制 网 本节适用于变电站建(构)筑物工程中测量控制网的施工及验收。1.工艺流程 1.1 工艺流程图 工程测量控制网施工工艺流程图见图 1 1 1。1.2 关键工序控制 1.2.1 施工准备 工程测量任务前,应进行项目技术设计并形成项
14、目技术设计书或测量任务单,确定项目任务以及成果的内容、形式、规格、精度和其他质量要求,报监理单位审批。1.2.2 测量仪器检校 使用的测量仪器设备应按有关技术标准规定进行检定,并应在检定的有效期内使用。仪器设备应进行校准或检验,当仪器设备发生异常时,应停止测量。1.2.3 选点与标桩埋设 控制点应选在建筑场地外围或设计中的净空地带,要便于使用、安全稳定和能长期保存。控制点选定之后,应及时埋设标桩。1.2.4 引测平面高程控制点(1)测量交桩过程,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共同参加,并对基准点、基准线、基准标高进行确认和校测,经确认的交桩资料方可使用。(2)工程测量过程应进行质量控制。
15、原始观测数据应现场记录并安全可靠地存储;对观测资料应进行检查校核;当前一工序成果未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时,不得转入下一工序。(3)测量应由专业人员进行,每次测量均应按规定填写测量记录及质量验收记录并报送专业监理工程师复核确认。2.工艺标准(1)建筑物施工控制网点,应根据设计总平面图和施工总布置图布设,应有足够数量的控制网点,对于场地面积小于 1km2的工作项目或一般建筑区,可建立二级精度的平面控制网,但不得少于 4 个。(2)建筑物施工平面控制网轴线起始点的定位误差不应大于 20mm;两建筑物间有联动关系时,不应大于 10mm,定位点不得少于 3 个。(3)建筑物高程控制水准点可设置在平面控制网
16、的标桩或外围的固定地物上,也可单独埋设;水准 图 1 1 1 工程测量控制网 施工工艺流程图 2 点的个数,不应少于 2 个。(4)控制网点应考虑永久使用,埋设坚固,不应埋设在道路、河岸、新填土、将要建设或堆料的地方,以及受振动影响的范围内。临时基准点设置须在基坑开挖前 15 天完成,位置选择应避免对施工影响。工程竣工后设置永久基准点,并加装防护措施及悬挂警示标牌。(5)控制网点埋设深度应根据地质条件、冻深和场地设计标高确定,采用深埋式和浅埋式两种。每一观测区域内,至少应设置一个深埋式控制网点。(6)控制网点埋设要求:C20 混凝土现场浇灌,长、宽、高尺寸一般为 250mm 250mm 600
17、mm(突出地面 150mm),标心为直径 25mm、长度为 250mm,控制网点帽头宜用铜或不锈钢制成,如用普通钢代替,应注意防锈。3.工艺示范 工程测量基准点工艺示范见图 1 1 2 和图 1 1 3。图 1 1 2 工程测量基准点工艺示范(一)图 1 1 3 工程测量基准点工艺示范(二)4.设计图例 控制网点埋设图见图 1 1 4。图 1 1 4 控制网点埋设图(a)铭牌(1:10);(b)场地沉降观测点(1:10)注 埋设深度,基础形式根据实际工程定。3 第二节 沉降观测点、位移监测点 本节适用于变电站建(构)筑物工程中沉降观测点、位移监测点的施工及验收。1.工艺流程 1.1 工艺流程图
18、 沉降观测点、位移监测点施工工艺流程图见图 1 2 1。1.2 关键工序控制 1.2.1 测量仪器检校 使用的测量仪器应由具备相关资质的单位检定合格,选用的测量仪器、量具精度应满足工程测量标准(GB 500262020)要求,并报送监理项目部审核,通过后方可投入使用。1.2.2 沉降位移监测点埋设(1)沉降观测点应根据地质条件及建筑结构特点,在能反映建筑物及地基变形特征处进行布设。(2)按照图纸设计要求,点位在受力体上的方向,应根据建筑物的大小或根据观测点的点数,将其划分为若干个观测闭合环,然后按闭合环确定观测点。(3)斜坡位移监测的基准点应布设在场地周邻的稳定区域且不少于 3 点,宜采用带有
19、强制对中装置的观测墩。1.2.3 沉降变形监测(1)测量应由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的专业人员进行,每次测量均应按规定填写测量记录及质量验收记录并报送专业监理工程师复核确认。(2)斜坡位移监测可采用二等或三等精度。对局部斜坡或人工高边坡,不应低于四等精度。当有特殊要求时,应另行确定监测精度。2.工艺标准(1)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宜在下列位置布设:1)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 1015m 处或每隔 23 根柱基上。2)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等交接处的两侧。3)主要设备基础后浇带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4)宽度大
20、于等于 15m 或小于 15m 而地质复杂及膨胀土、湿陷性土地区的建筑物,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5)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备基础的四角、基础形式或埋深改变处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2)沉降观测点应及时埋设,安设稳定牢固,观测点标识上部有突出的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点。(3)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点上方及周围不应有阻碍测量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确定离开墙(柱)面和地面的距离,符合观测需要。沉降观测点标志的形式采用外露 L 式或嵌入式(盒式标志),外露 L式观测点距离外装饰墙面 120mm,稳固埋设,高度以高于室内(外)地坪(0.000m)0.20.5m 为宜。对于建
21、筑立面后期有贴面装饰的建(构)筑物,宜选用嵌入式标识(盒式标识)。(4)重型设备基础沉降观测点标志的埋设位置应从设备基础底板边缘引出,应视立尺需要离开电气 图 1 2 1 沉降观测点、位移 监测点施工工艺流程图 4 设备一定距离,观测点高度高于0.000m 150mm,截面尺寸一般为 250mm 250mm,标心直径为 20mm、长度为 400mm,标志点帽头宜用铜或不锈钢制成,如用普通钢代替,应注意防锈。观测点基础应与设备基础同时施工。(5)位移观测基准点的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对水平位移观测、基坑监测或边坡监测,基准点数对特等和一等不应少于 4 个,对其他等级不应少于 3 个。当采用视准线法
22、和小角度法时,当不便设置基准点时,可选择稳定的方向标志作为方向基准。3.工艺示范 沉降观测点工艺示范见图 1 2 2 和图 1 2 3。图 1 2 2 沉降观测点工艺示范(一)图 1 2 3 沉降观测点工艺示范(二)4.设计图例 建筑物沉降观测点设计图见图 1 2 4,设备基础沉降观测点设计图见图 1 2 5。图 1 2 4 建筑物沉降观测点设计图(a)建筑物沉降观测点;(b)11 剖面图 5 图 1 2 4 建筑物沉降观测点设计图(续)(c)铭牌 注 1.所有制品材料均采用不锈钢或铜。2.沉降观测点位置与落水管错开,并保证其间距100mm。3.铭牌四周均采用硅酮耐候胶进行打胶处理,宽度为 5
23、mm,深度同不锈钢厚度。图 1 2 5 设备基础沉降观测点设计图(a)柱上沉降观测点详图;(b)沉降观测标详图(1:20);(c)铭牌(1:10);(d)AA 剖面图 第三节 基 坑 与 沟 槽 开 挖 本节适用于变电站建(构)筑物工程中基坑与沟槽开挖的施工及验收。6 1.工艺流程 1.1 工艺流程图 基坑与沟槽开挖施工工艺流程图见图 1 3 1。1.2 关键工序控制 1.2.1 施工准备 施工单位编制基础开挖施工方案,报监理审核。若基坑深度超过3m,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超过 5m 时由业主项目部组织对方案开展专家论证。1.2.2 定位放线 基坑(槽)开挖前,应先根据图纸和现场土质、水文情况,
24、进行测量定位及放坡系数验算。1.2.3 采用降水措施(如需)(1)在地下水位以下挖土,应在基坑(槽)四侧或两侧挖好临时排水沟和集水井,或采用井点降水,将水位降低至坑、槽底以下 5001000mm,降水工作应持续至基础施工完成。(2)雨期施工时,基坑(槽)应分段开挖,挖好一段浇筑一段垫层,并在基槽两侧设置挡水或排水措施,以防地面雨水流入基坑(槽),同时应经常检查边坡和支撑情况,以防止坑壁受水浸泡造成塌方。1.2.4 土方开挖(1)土方开挖顺序、方法必须与设计工况和施工方案相一致,并应遵循“开挖支撑,先撑后挖,分层开挖,严禁超挖”的原则。(2)当开挖基坑(槽)的土体含水量大、基坑较深、受到场地限制
25、或土质较差时,应采取加固支撑防护措施。(3)基坑开挖尽量防止对地基土的扰动。人工挖土,基坑挖好后不能立即进行下道工序时,应在基底标高以上预留 150300mm,待下道工序开始再挖至设计标高。采用机械开挖基坑时,应在基底标高以上预留 200300mm,由人工挖掘修整。1.2.5 验槽(1)基坑开挖时,应对平面控制桩、水准点、基坑平面位置、标高、边坡坡度等按照已审批的土方开挖方案进行复测检查。(2)由监理单位组织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单位共同进行验槽,填写基坑(槽)验收记录,发现地基土质与勘探、设计不符,应与有关人员研究及时处理。2.工艺标准(1)对定位放线的控制,应复核建(构)筑物的定位桩、轴线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积分
下载 |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变电 工程 土建 施工 标准 工艺 2022 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