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图谱.doc
《发展心理学图谱.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图谱.doc(8页珍藏版)》请在沃文网上搜索。
1、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婴儿期(03岁)一般特征是儿童生理(大脑和身体在形态、结构及功能)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生理发展及动作的发展脑重与头围:3年后接近成人,15岁达到成人水平。大脑皮质:胎儿六七个月时,脑的基本结构已具备,出现沟回;2岁时,基本上类似于成人,白质基本髓鞘化。脑机能发展:脑电逐渐皮质化;皮质中枢按基因结构顺序遵循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发展;大脑单侧化。后天环境影响与婴儿脑的发展:婴儿脑具有可塑性与修复性。动作发展:遵循头尾原则、大小原则和近远原则(中心-四周原则),其发展模式具有普遍性,但发展速率存在个体差异并由普遍到特殊,从弥散性到精确化,从无意识到有意
2、识,同时受成熟、学习和环境的影响。意义,在个体思维、智力的发生过程中,动作起决定性的作用;在心理内化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是内化的基础,为内化的心理活动提供素材;在个体早期心理发展中起建构作用(促进大脑的发育;使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刺激和变化更加警觉,使感知觉精确化;使婴儿的认知结构不断改组和重建;使个体主动获取经验,促进个体自主性、独立性的发展,影响其社会交往特点)认知感知视觉:大约在3.56个月就有了立体觉。24个月已有颜色知觉,4个月表现出颜色偏好,并具有正确的颜色范畴性知觉其颜色视觉基本功能已接近成人水平。听觉:56个月的胎儿已开始建立听觉系统,58个月婴儿听敏度已基本达到成人水平,6个月以
3、前婴儿已初步具有了协调听觉与身体运动的能力。味觉、嗅觉和触觉也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知觉:婴儿对外界事物的方位知觉是以自身为中心进行的,并具有原始的深度知觉。物体知觉:3个月的婴儿能分辨简单形状,在89个月获得了形状恒常性;4个月以前的婴儿就具有大小知觉的恒常性,6个月能辨别大小注意注意的发生:婴儿一出生就具有原始的无意识注意,其本质是先天的定向反射。新生儿已有注意的选择性,并具备了对外界扫视的能力。注意的发展:36个月,偏爱复杂和有意义的视觉对象;612个月,越来越受知识和经验的支配;12个月后,第二信号系统开始制约、影响其注意活动。婴儿的共同注意随年龄增长而逐步提高。记忆和学习记忆的发生:个体
4、记忆发生的时间在妊娠末期。记忆的发展:1岁以内的婴儿已有短时记忆,经反复训练可形成长时记忆;语言的产生发展促进婴儿记忆的发展,延缓模仿能力的出现是记忆能力渐成熟的标志。学习的发生:始于胎儿末期。学习的发展:婴儿的学习分为三个层次,1.习惯化(刚出生)2.经典/工具性条件反射(3个月时)3.语言的掌握、概念的学习等(6个月以后)思维思维的形式:概念的形成、理解和问题解决等。思维的发生:3个月的婴儿已具备了比较明显的问题问题解决的能力。思维的发展:3个月以前,采用启发式搜索策略问题解决行为;6个月,能模仿;12个月以前能利用工具解决问题,并获得了手段目标分析策略。言 语的发 展语言是以词为基本单位
5、的、以语法为结构规则而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言语就是语言的传递过程,包括听、读(感觉和理解的过程)、说、写(表达过程)等过程。语言只有通过言语活动才能体现其作为交流工具的职能。言语过程:言语感知、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婴儿的言语发展:就是言语感知、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这三方面能力的发生发展。婴儿言语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1)强化说,巴甫洛夫和斯金纳 都认为,言语的获得就是条件反射(经典性或操作性)的建立,而强化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斯金纳特别强调“强化依随”。(2)转换生成说,乔姆斯基书P153。(3)模仿说奥尔波特认为婴儿语言只是对成人语言的模仿,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班杜拉认为婴儿主要
6、是通过对各种社会言语模式的观察学习(即模仿学习)而获得言语能力的,其中大部分是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进行的。怀特斯特提出了“选择性模仿”。语言模仿行为的类型-即时的、完全的临摹,临时的、不完全的临摹,延迟模仿、选择性模仿。(4)认知学说,皮亚杰认为语言是儿童的一种符号功能,语言源于智力并随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在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由于动作的发展与协调产生了逻辑,由此产生了语言。(5)相互作用论,强调内部经验和环境输入之间的相互作用,都强调语言学习的社会环境。前语言的发展:是指在婴儿掌握语言之前的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一)言语知觉的前言语发展,妊娠中后期(58个月)、新生儿期(01个月)
7、、发音游戏期(23、4个月)、语音修正期(58、9个月)、学话萌芽期(912个月);(二)语音的前言语发展,单音节(04个月)、双音节(410个月)、多音节(1112个月)-不同音节的连续音,音调出现,近似说话但无意义、有意义语音(12-18个月);各国婴儿语音的发展具有普遍的规律性。(三)前言语交流的发展,目的性、指代性、约定性。言语的发生:(一)第一批词的产生及其生态学分析,发生时间:1.1014个月间2.很强的场合约定性:只能指代很有限的某个特定情景下发生/出现的某一特定事物。(二)词语的获得与运用,主要体现在1.继续掌握一些场合限制性较强的词,2.已掌握的词开始去场合限制性,有初步的概
8、括性,(去场合限制性是婴儿真正的掌握词语。获得概念的重要途径)3.开始直接掌握一些具有概括性、指代性的词语。词语的获得与运用内在机制,巴雷特等人元素理论-婴儿期词语的获得与运用是通过两个前后相继的过程而实现的,1.为每个词找到一个相匹配的标准原型,以此原型的表象所蕴含的内容作为该词的内涵,并与该词的语音等外在特征一起存入记忆系统。2.对所确立的原型分析,找出并确定其基本特征。此后,凡包含这些特征的事物都用该词表达。言语的发展:(一)双语句的生成及其机制,单词句双词句/电报句:中轴开放式联结、范畴对应式联结;(二)语法的获得(1)2030个月是基本掌握语法的关键期,(2)3岁时,基本掌握母语的语
9、法规则系统,(3)过度规则化/规则扩大化社会性气质气质:是婴儿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明显而稳定的个人特征,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气质的类型:托马斯-切斯的三类型说,容易性(40%)、困难性(10%)、迟缓性(15%),剩下的35%不属于任何类型;布雷泽尔顿的三类型说,活泼型、安静型、一般型;巴斯的活动特性说,情绪性、活动性、社交性、冲动性;卡根的抑制非抑制说,抑制型、非抑制型;传统的四类型说,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变性:相对稳定性和在后天与环境作用下的可变性。气质对早期教养和发展的意义:有效的预测,认知发展、情绪控制、行为调节。按照拟合优度模式进行教养,促进儿童成长。情
10、 绪最初的情绪反应:是遗传本能,与儿童生理需要的是否满足直接相关。情绪的发展特点:04周,反射性的微笑;5、6周起,社会性的微笑;34个月:出现愤怒、悲伤;68个月,依恋、陌生人焦虑 、分离焦虑(恐惧);1.5岁左右:羞愧、自豪、内疚、同情等社会性情感。情绪的社会化:社会性微笑,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开端,5周4个月,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个月后,有选择,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微笑。陌生人焦虑,04个月,无;4个月左右,对陌生人的微笑减少;5、6个月,警惕、严肃;6、7个月,害怕;8个月,表现显著。影响陌生人焦虑的因素有,母亲表象是否形成、情境因素(父母是否在场、婴儿与父母的距离、环境的熟悉度、陌生人
11、的特点、陌生人与婴儿的距离)、婴儿应对情境的能力。分离焦虑,即婴儿与某个人产生亲密的情感联结后,又要与之分离,就会表现出伤心、痛苦、拒绝分离。6、7个月时产生,随着母婴依恋的建立而同时发生。其表现是抗拒特定个体的离开,拒绝他人的替代。影响因素:婴儿的认知能力(提取记忆的能力、比较能力、预测能力)婴儿应付情境的能力和母婴分离的情景。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即在婴儿发展的特定时期发生的人际情绪的交流和他人情绪信息的利用,是在在一种特定情境中发生的特定情绪交流模式。其具体内容包括婴儿对他人情绪的分辨和如何利用这些情绪信息来指导自己。四个发展水平,无面部知觉(02个月)、不具备情绪理解的面部知觉(25个月)
12、、对表情意义的情绪反应(57个月)、在因果关系参照中运用表情信号(7-10个月)意义,提高婴儿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提供自我肯定的经验,促进亲子联系;把对情绪的识别作为参照物,理解情境,确定自己的反应;促进婴儿探索新异情境和事物,进一步扩大活动范围,发展智慧能力。依恋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行为表现:寻求身体接触,视觉跟踪,接近成人,追随、叫喊、啼哭等。依恋的发展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到3个月)对所有人无差别的哭泣、微笑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辨认并偏爱所熟悉的人,微笑、发声;特定依恋期(6个月2岁)陌生人焦虑
13、、分离焦虑;目标调整的参与期(2岁以后)婴儿依恋类型:1.安全型依恋,约70%。母在,积极地探索环境;离开,明显地产生不安;返回,寻母。对陌生人反应积极。(积极依恋)。2.回避型依恋,约20%。母在对探索不感兴趣,分离也不忧伤;返回,常避免与母接触。对陌生人没有特别的警惕,但常回避和忽视。(消极的不安全型依恋)。3.对抗型依恋,约10%。母在,非常的焦虑,不愿探索;离开,非常忧伤;返回,矛盾。(消极的不安全型依恋)。影响因素:1.父母与婴儿的交往方式及其质量;2.有无依恋的机会:设施儿童;3.婴儿自身的气质、身体健康状况;4.文化背景的差异。缺乏正常依恋的后果:可能会导致儿童严重的心理障碍,影
14、响认知与社会性的发展。同伴交往6个月开始出现真正的同伴社交行为:微笑、发音、打手势。同期交往发展阶段:1.以客体为中心阶段-玩具、物品。2.简单交往阶段-社交指向行为-笑、说话、身体接触、给/拿玩具、较大的运动、玩类似的玩具;目的-引起同伴注意,建立联系。3.互补性交往阶段-持续时间更长,内容、形式更复杂(如游戏、互惠行为)。同伴交往阶段(社会技能角度)1.简单社交行为(所有的社会行为都已经出现,但许多行为都表现是单方面的,不会得到另一个婴儿的回应)2.社会性互相影响(社交行为引起了同伴的反应)3.同伴游戏(四个特征:主动加入、轮流替换、重复和灵活性)4.早期友谊(表现为同伴间出现亲近、共享、
15、积极情感交流和共同游戏、玩耍等,并且婴儿间出现偏爱,交往开始具有互选性)自我自我又叫自我意识包括自我知觉、自我认知、自我调节、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和自尊等概念。詹姆斯、米德等人认为自我由主体我(是作为认知者的自我,是在主体内、主观上构成的自我,主体我具有调整、控制、组织的功能,对客体我起支配作用)和客体我(是对主体作为客体存在的个体来认识的自我,是个体在与环境、他人之间的运作中产生的,是主体通过客观反映、客观评价而认识的自我)组成。自我认知的发展阶段:一、迪克逊根据婴儿的竞相反应划分为四个阶段,1.“妈妈”阶段(4个月左右),对妈妈的镜像感兴趣;2.“同伴”阶段,(4-6个月),把自己的镜像当作
16、同伴;3.“伴随行动”(7-12个月)阶段,随自己的镜像做出相同动作;3.“主体我”阶段(1岁时),对自己的镜像感兴趣。二、哈特划分为五个阶段(前三个阶段为主体我的发展,后两个阶段为客体我的发展):(1)5-8个月,无自我认知,对镜像感兴趣;(2)9-12个月,初步的主体我;12-15个月,主体我明确发展;15-18个月,初步的客体我;18-24个月,明确的客体我。幼儿期(36、7岁)生理发展脑重与头围:脑重量继续增加了,大脑皮质结构日趋复杂化,脑电波的变化(“OTPF”路线)大脑皮质:皮质机能的发展兴奋和抑制的神经过程不断增强,且二者日趋平衡;兴奋过程增强;抑制机能:4岁起逐渐加强,可逐渐学
17、会调控自己的行为,减少冲动性游戏理论1. 经典的传统理论:霍尔的“复演说”;席勒-斯宾塞的“精力过剩说”;拉扎鲁斯的“娱乐放松说”; 彪勒的“机能快乐说”;愽伊千介克的成熟说2.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补偿论(弗洛伊德):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儿童的自我获得是在游戏中实现的。掌握论(艾里克森):游戏可以帮助自我对社会因素和生物因素进行协调和整合;游戏是一种自我的机能;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3. 皮亚杰的游戏理论:游戏是智力的范围,是同化的表现。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决定游戏方式:感知运动阶段,练习游戏;前运算阶段,象征性游戏;具体运算阶段,规则
18、游戏;主要功能通过同化来改变现实,以满足自我在情感方面的需要。4. 学习理论(桑代克):游戏是一种学习行为,遵循效果律和练习律,受到社会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响。种类1. 依目的分类:创造性游戏(角色游戏、建筑性游戏、表演游戏),教学游戏,活动性游戏2. 按皮亚杰认知发展水平分类:(1)练习性游戏:简单的重复运动,随年龄增长而减少;(2)象征性游戏(27岁)(35岁是高峰期)情景迁移:假想的情景,用真梳子假装梳头;物的替代(以物代物):把积木当馒头;角色扮演(以人代人):过家家,看病;(3)规则游戏(712岁):老鹰抓小鸡,棋牌类。特点:规则性、竞赛性。发展:3岁,有竞赛意识,重过程不重结果;4岁
19、,有强烈竞赛意识,重结果不重规则;5岁,开始重规则。功能:促进逻辑思维和人际交往能力发展。3. 按社会化程度分类:无所用心的游戏;旁观游戏;独自游戏;平行游戏:2人以上在同一空间,内容基本相同却无互动;联合游戏:没有明确的分工和组织;合作性游戏:幼儿晚期开始出现,有领导,有组织,有分工,有明确的规则 发展1、从游戏的内容看,模拟现实和想像的能力: 婴儿末、幼儿初期:力图赋予动作以一定的意义;幼儿中期:反映成人的生产劳动、社会工作和社会关系;幼儿晚期:力求反映和揭示成人活动的社会意义 2、从游戏的形式看,认知水平:婴儿末期、幼儿初期:受物体或玩具的支配,有明显的主题和角色;幼儿中期:初步的计划性
20、,扮演角色;幼儿晚期:事先计划,规则 3、从游戏的创造性看:婴儿末期、幼儿初期:模仿或再现,独立性很差,求助于成人;幼儿中期:能构思、组织游戏,依靠成人来处理纠纷;幼儿晚期:更乐意与同龄伙伴一起玩,自己解决问题 4、从游戏的时间看:由短变长 5、从参加游戏的成员看:人数逐渐增多功能1. 游戏是儿童在社会生活中,满足自身身心发展需要而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是儿童的生物性与社会性发展的统一。2. 游戏是一种具有多种心理成分的综合性活动,具有虚构性、兴趣性、愉悦性和具体性。3. 游戏的功能是促进幼儿认知、情感、人格和行为的积极发展,使主体较好地适应现实、有目的地认识世界、能创造性地反映生活。 言 语发
21、 展一. 词汇的发展 1.词汇量的增加2.词类范围的扩大3.词汇内容的丰富和深化4.积极词汇的增长:积极词汇儿童既能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汇;消极词汇对词汇有所理解但不能正确运用,或者有时能说出词汇但却不怎么理解5.造词现象:他在说话,讲地下的话二. 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一)语法的掌握:1、句子的长度进一步增加2、句法结构的发展:从简单句到复合句(二)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1、口头表达能力的顺序性、完整性和逻辑性的发展:随年龄的增长而愈趋完善;顺序性发展最好,逻辑性较差。2、连贯性的表达能力的发展:从情境性言语到连贯性言语的过渡之中 认知 认知主要特点: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占主导地位,抽象逻辑性和随
22、意性初步发展记忆一. 记忆的发展:(一)容量:随年龄而增加,3岁3个左右,6岁6个左右 (二)发展特点 :以不随意的形象记忆为主,有意识记初步发展;以机械性记忆为主,意义记忆逐步发展;自传式记忆:不精确二.记忆策略的形成:(1) 记忆策略的发展 美弗拉维尔等(Flavell, et al., 1966) 没有策略: 5岁以前;不能主动应用策略,但经过诱导,可以使用: 57岁;能主动自觉地采用策略: 10岁以后 (2) 记忆策略 复述:7岁,12岁聚类复述;组织(系统化):7、8岁,10、11岁三.元记忆的特点(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 知:有关记忆主体方面的知识,随年龄增长而发展的,4年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积分
下载 |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发展心理学 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