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技术设计.doc
《RFID技术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RFID技术设计.doc(61页珍藏版)》请在沃文网上搜索。
1、第一章绪论RFID是射频识别技术的英文(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缩写。射识别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该技术在世界范围正被广泛的应用,而在我国起步较晚,与先进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2004年l月份,全球最大零售商沃尔玛公司向供应商发出通告,要求从2005年1月日起,所有出口到美国的商品集装箱托盘都必须使用电子标签,而我国这项技还处在研发阶段,研究和发展射频识别技术及其应用刻不容缓,任务紧迫。1目前,我国的射频识别技术及应用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许多标准规范尚不完,但是政府和许多国内企业己经开始重视,并开始实施RFID技术和项目,如RF
2、ID ISO18000国家标准的制定已正式批准立项。射频识别技术在我国拥有广阔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相对与条码技术而言,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和应的推广将是我国自动识别行业的一场技术革命。1.1射频识别技术的简介20世纪80年代,由于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成熟,射频识别系统的体积大大小,使得射频识别技术进入实用化的阶段,成为一种成熟的自动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利用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通信,以达到识别并交换数据的。它与同期或早期的接触式识别技术不同。RFDI系统的应答器(又称电子标或射频卡)和阅读器(如有写入功能,也可以称读写器)之间不用接触就可完识别,因此它可在更广泛的场合中应用。典型的射频识
3、别系统包括应答器和阅读器两部分。应答器是将几个主要模块集成到一块芯片中,完成与阅读器的通信。芯片上EEPRMO用来储存识别码或其它数据。EEPROM容量从几比特到几万比特。芯片外围仅需连接天线(有的还可能需要安装电池),可以作为人员的身份识别卡或货的标识卡。卡封装可以有不同形式,比如常见的信用卡及小圆片的形式等。与条码磁卡、IC卡等同期或早期的识别技术相比,射频卡具有非接触、工作距离长、于恶劣环境、可识别运动目标等优点。在多数RFID系统中,阅读器在一个区域内发射电磁波(区域大小取决于工作率和天线尺寸)。应答器卡片内有一个LC谐振电路,其频率与阅读器发射的频相同。当应答器经过这个区域时,在电磁
4、波的激励下,LC谐振电路产生共振,而使电容内有了电荷。在这个电容的另一端,接有一个单向导通的电子泵,将电容内的电荷送到另一个电容内储存。当所积累的电荷达到2V时,此电容可作为电源为其它电路提供工作电压,将卡内数据发射出去或用其它方式与阅读器交换数据。阅读器接收到卡的数据后,解码并进行错误校验来确定数据的有效性,然后,通过RS232、RS422、RS485、USB或无线方式将数据传送到计算机网络。简单的RFDI产品就是一种非接触的工C卡,而复杂的RFDI产品能和外部传感器接口连接来测量、记录不同的参数,甚至可与GPS系统连接来跟踪物体。2工作原理如图1.1所示。应答器阅读器发射ID码及数据电磁波
5、(操作指令及新数据)与计算机通信图1.1 RFID工作原理射频识别技术可以根据工作频率的不同可分为低频和高频系统;根据射频卡的不同可分成可读写(WR)卡一次写入、多次读出(WOMR)卡和只读(RO)卡三种;根据射频卡有没有电池可以分成有源及无源两种;根据调制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还可以根据不同耦合程度分成如下三类:31. 密耦合具有很小作用距离的射频识别系统,典型的作用距离范围从0到1cm,人们种系统称作密耦合系统,即紧密耦合系统。必须把应答器插入阅读器中或者在阅读器为此设定的表面上。密耦合系统可以用介于直流和30MHz交流之间的任意频率进行工作,因为应工作时不必发射电磁波。数据载
6、体与阅读器之间的紧密耦合能够提供较大的,甚至可供电流消耗较大的微处理器进行工作。密耦合系统应用于安全要求,但不要求作用距离的设备中。例如:电子门锁系统或带有计数功能的非接触IC卡系统。目前,密耦合应答器只作为DI-1格式的非接触IC卡使用。ID-1格式要求卡的尺寸为:宽85.60mm(最大85.72mn、最小85.47mn),高53.98mn最大54.03mn、最小53.92mn),厚0.76mn(公差为士0.08mn)。2.遥耦合把写和读的作用距离增至m1的系统称遥耦合系统。所有遥耦合系统在阅读应答器之间都是电感(磁)耦合。因此,人们也把这些系统称为电感无线电。所有出售的射频识别系统的90-
7、95%都属于电感(磁)耦合系统。遥耦合又可分为近耦合系统和疏耦合系统,他们各自采用的ISO(Internatinoal Stdandar Organization)标准也不一样(见图1.2)。作为发送频率,使用135kHz以下的频率,或使用6.75MHz、13.56MHz以及27.125MHz频率。按应答器到阅读器的距离来说,通过电感耦合可传输的能量小的,以致往往只使用耗电很小的只读数据载体。使用微处理器应答器的高统也属于电感耦合系统的范围之内。3.远距离系统远距离系统典型的作用距离是从1m到10m,个别的系统也有更远的作用距。所有远距离系统都是在微波范围内用电磁波工作的,发送频率通常2.45
8、GHz,众所周知,也有些系统使用的频率为915MHz(在欧洲是不允许的), 5.8GHz和24.125GHz。使微型芯片进行工作,要对应答器供应足够的能量,光靠传输的能量是绝对用的。因此,远距离系统(从表面波应答器来看)具有一个辅助电池。这个电池并不是为应答器和阅读器之间的数据传输提供能量的,而是只给微型芯供能量,为读/写存储数据服务的。遥耦合疏耦合近耦合ISO15693ISO14443图1.2 对于非接触IC卡来说,近耦合(典型距离为15cm)与疏耦合(大约距离为1m)是有区别的1.1.1特点及历史RFID技术是从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项自动识别技术。它是通过磁场或电磁场,利用无线射频方式
9、进行非接触双向通信,以达到识别目的并交换数据,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目标。与传统识别方式相比,即ID技术无需直接接触、无需光学可视、无需人工干预即可完成信息输入和处理,操作方便快捷。能广泛用于生产、物流、交通、运输、医疗、防伪、跟踪、设备和资产管理等需要收集和处理数据的应用领域,被认为是条形码标签的未来替代品。它的优势及特点主要表现在:1.快速扫描条形码一次只能有一个条形码受到扫描;RFID辨识器可同时辨识读取数个RFID标签。2.体积小型化、形状多样化RFID在读取上并不受尺寸大小与形状限制,不需为了读取精确度而配合纸张的固定尺寸和印刷品质。此外,RFID标签更可往小型化与多样形
10、态发展,以应用于不同产品。3.抗污染能力和耐久性传统条形码的载体是纸张,因此容易受到污染,但RFID对水、油和化学药品等物质具有很强抵抗性。此外,由于条形码是附于塑料袋或外包装纸箱上,所以特别容易受到折损;IC卡射频识别光学符号识别条形码系统自动识别生物统计法语音识别指纹法图1-1自动识别方法综合示意图RFID卷标是将数据存在芯片中,因此可以免受污损。4.可重复使用现今的条形码印刷上去之后就无法更改,RFDI标签则可以重复地新增、修改、删除。RFID卷标内储存的数据,方便信息的更新。5.穿透性和无屏障阅读在被覆盖的情况下,RFID能穿透纸张、木材和塑料等非金属或非透明的材质,并能进行穿透性通信
11、。而条形码扫描机必须在近距离而且没有物体阻挡的情况下,才可辨读条形码。6.数据的记忆容量大一维条形码的容量是50Bytes二维条形码最大的容量可储存2至3000字符,RFID最大的容量则有数MegaBytes。随着记忆载体的发展,数据容量也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未来物品所需携带的资料量会越来越大,对卷标所能扩充容量的需求也相应增加。7.安全性RFID承载的是电子式信息,其数据内容可经由密码保护,使其内容不易被伪造及变造。近年来,RFID因其所具备的远距离读取、高储存量等特性而备受瞩目。它不仅可以帮助一个企业大幅提高货物、信息管理的效率,还可以让销售企业和制造企业互联,从而更加准确地接收反馈信息,控
12、制需求信息,优化整个供应链。在统一的标准平台上,RFID标签在整条供应链内任何时候都可提供产品的流向信息,让每个产品信息有了共同的沟通语言。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就能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交换与共享,进而实现对物品的透明化管理,就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物联网”。RFID的历史:可算“老兵新姿”,盯10并不是一个崭新的技术,RFID在历史上的首次应用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约1940年代),其当时的功能是用于分辨出敌方飞机与我方飞机。目前世界上的一飞安管制系统仍是以此为概念。到了1970年代末期,美国政府透过LosAlamos科学实验室将RFID技术转移到民间。RFID技术最先在商业上的应用是在
13、牲畜身上。到了1980年代,美国与欧洲的几家公司开始着手生产RFID卷标。今日来讲, RFID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从门禁管制、牲畜管理,到物流管理,皆可以见到其踪迹。RFID技术的发展基本可按10年期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参见表1-1。时间RFID技术发展1941-1950年雷达的改进和应用催生了RFID技术,1948年奠定了RFID技术的理论基础。1951-1960年早期的RFID技术的探索阶段,主要处于试验室试验研究。1961-1970年RFID技术理论了的得到了发展,开始一些应用尝试。1971-1980年RFID技术与产品研发处于一个大发展时期,各种RFID技术测试得到加速,出现了
14、一些最早的RFID应用。1981-1990年RDID产品进入商业应用阶段,各种封闭系统应用开始出现。1991-2000年RFID技术标准日趋得到重视,产品得到广泛应用。2001-至今标准化问题日趋为人们所重视,RDID产品种类更加丰富,有源电子标签、无源电子标签及半无源电子标签均得到发展,电子标签成本不断降低。从分类上看,因为经过多年的发展,13.56MHz以下的RFID技术已相对成熟,目前业最关注的是位于中高频段的盯ID技术,特别是86oMHz一960MHz田HF频段)的远距离ID技术发展最快;而2.45GHz和5.SGHz频段由于产品拥挤,易受干扰,技术相对复杂,相关的研究和应用仍处于探索
15、的阶段。1.1.2组成RFID的基本原理:射频识别RFID系统一般至少由以下两部分构成:l)应答器(或称感应器/电子标签/tag/transpnoder:)应放置在要识别的物体上2)阅读器(或称读写器/reader):可以是读或写/读装置,取决于所使用的结构和技术。射频识别阅读器流量时序数据应答器(非接触的数据载体耦合元件(线圈、微波天线计算机图1-2 阅读器与应答器是各种射频识别系统基本组成部分应答器中一般保存有约定格式的编码数据,用以唯一标识标签所附着的物体。阅读器通过天线发送出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当应答器进入阅读器工作区域时,其天线产生感应电流,从而应答器获得能量被激活并向读写器发送出自
16、身编码等数据信息;阅读器接收到来自应答器的载波信号,对接收的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后送至计算机主机进行处理;计算机系统根据逻辑运算判断该标签的合法性,针对不同的设定做出相应的处理和控制,发出指令信号;应答器的数据解调部分从接收到的射频脉冲中解调出数据并送到控制逻辑,控制逻辑接收指令完成存储、发送数据或其他操作。一台典型的阅读器包含有高频模块(发送器和接收器),控制单元以及与应答器相连接的藕合元件,此外许多阅读器还有附加的接口(如RS232,RS485等),而应答器往往由藕合元件以及微电子芯片组成。图1-3为RFID的工作原理框图。读写器射频卡接口模块控制模块收发模块天线计算机网络天线电池收发模块存
17、储器控制模块虚线框代表可选图1-3RFID原理框图射频识别技术依采用频率不同可分为低频系统和高频系统两大类;根据电子标签内是装有电池为其供电,又可将其分为有源系统和无源系统两大类;从电子标签内保存的信息入的方式可将其为分集成电路固化式、现场有线改写式和现场无线改写式三大类;根据读取电子标签数据的技术实现手段,可将其分为广播发射式、倍频式和反射调制式三大类。RFID低频系统:工作频率小于30MHz,典型工作频率有:25KHz、225KHz、13.56MH特点是电子标签的成本较低、标签保存的数据量较少、阅读距离较短,子标签外形多样,阅读天线方向性不强。1.2技术标准至今RFID还未形成统一的全球化
18、标准,市场为上多种标准并存。随着RFID大规模应用于物流行业,RFID标准的统一己是大势所趋。RFID系统主要由数据采集和后台数据库网络应用系统两大部分组成。目前已经发布或者是正在制定中的标准主要是与数据采集相关的,其中包括电子标签与读写器之间的空气接口、读写器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交换协议、RFID标签与读写器的性能和一致性测试规范、以及RFID标签的数据内容编码标准等。后台数据库网络应用系统目前并没有形成正式的国际标准,只有少数产业联盟制定了一些规范,现阶段还在不断演变中。RFID标准争夺的核心主要在RFID标签的数据内容编码标准这一领域。目前,形成了五大标准组织,分别代表了国际上不同团体或者
19、国家的利益。EPC Global是由北美UCC产品统一编码组织和欧洲EAN产品标准组织联合成立,在全球拥有上百家成员,得到了零售巨头沃尔玛,制造业巨头强生、宝洁等跨国公司的支持。而AIM、150、UID则代表了欧美国家和日本;IP-X的成员则以非洲、大洋洲、亚洲等国家为主。比较而言,EPC Global由于综合了美国和欧洲厂商,实力相对占上风。1.EPC GlobalEPC Global是由UCC和EAN联合发起的非盈利性机构,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连锁集团、英国Tesco。等100多家美国和欧洲的流通企业都是EPC的成员,同时由美国BIM公司、微软、Auto-DI Lab等进行技术研究支持。
20、此组织除发布工业标准外,还负责EPC global号码注册管理。ECP Global系统是一种基于AENUCC编码的系统。作为产品与服务流通过程信息的代码化表示,EAN.UCC编码具有一整套涵盖了贸易流通过程各种有形或无形的产品所需的全球唯一的标识代码,包括贸易项目、物流单元、位置、资产、服务关系等标识代码。EANUCC标识代码随着产品或服务的产生在流通源头建立,并伴随着该产品或服务的流动贯穿全过程。EANUCC标识代码是固定结构、无含义、全球唯一的全数字型代码。在EPC标签信息规范1.1中采用64-96位的电子产品编码;在EPC标签.20规范中采用96-256位的电子产品编码。2.日本UID
21、主导日本RFID标准研究与应用的组织是-T引擎论坛(T-Engine Forum),该论坛己经拥有成员475家成员。值得注意的是成员绝大多数都是日本的厂商,如NEC、日立、东芝等,但是少部分来自国外的著名厂商也有参与,如微软、三星、LG和SKT。T-引擎论坛下属的泛在识别中心(Ubiquitous ID Center-UID)成立于2002年12月,具体负责研究和推广自动识别的核心技术,即在所有的物品上植入微型芯片,组建网络进行通信。UID的核心是赋予现实世界中任何物理对象唯一的泛在识别号(Ucode)。它具备了128位(128-bit)的充裕容量,提供了340x1036编码空间,更可以用12
22、8位为单元进一步扩展至256、384或512位。Ucode的最大优势是能包容现有编码体系的元编码设计,可以兼容多种编码,包括JAN、UPC、SIBN、IPv6地址、甚至电话号码。Ucode标签具有多种形式,包括条码、射频标签、智能卡、有源芯片等。泛在识别中心把标签进行分类,并设立了多个不同的认证标准。3.中国标准不容闪失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品制造基地,当Madeinchina的产品远涉重洋走向世界的时候,在产品里安装的盯ID标签也必定要符合世界通用标准。国内由于涉足RFID时间较晚,在标准制定、技术储备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距。近两年,中国制定自己RFID标准的进程开始加速,技术研
23、发和产业化准备工作也在同步进行。2004年2月,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宣布成立电子标签国家标准工作组,负责起草、制定中国有关电子标签的国家标准。4月底,中国企业加入了RFID的全球化标准组织EPE global,同期EPC global China也己成立。与此同时,日本的RFID标准化组织T-Engine论坛与中国企业实华开合作成立了基于日本UID标准技术的实验室-UID中国中心。至此,国际两大RFID标准组织在中国的战略布局都已经完成。面对国际两大标准组织互不兼容的对抗局面,中国也开始着手制定自己的RFID标准。如何让国家标准与未来的国际标准相互兼容,让贴着RFID标签的中国产品顺利地在
24、世界范围中流通,是当前重要而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中国,这个未来全球制造业的中心,其一举一动牵动了国际标准的未来走向。目前中国电子标签国家标准工作组正在考虑制定中国的RFDI标准,包括RFID技术本身的标准,如芯片、天线、频率等方面,以及RFID的各种应用标准,如RFID在物流、身份识别、交通收费等各领域的应用标准。最近有消息指出,该标准组将向国家标准委员会提交RFID国家标准的第二稿,预示着中国RFID标准出台在即。但是否属实有待确认。1.3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从全球的范围来看,美国在RFDI标准的建立、相关软硬件技术的开发、应用领域走在世界前列。欧洲RFID标准追随美国主导的EPC g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积分
下载 |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RFID 技术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