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在林业中的应用.doc
《数字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在林业中的应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字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在林业中的应用.doc(28页珍藏版)》请在沃文网上搜索。
1、数字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在林业中的应用摘要:本文介绍了数字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在林业中的应用领域及其重要意义,详细阐述了利用数字图像处理及模式识别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林地分类系统的算法和模型,构造了林地分类系统的检索库。通过本文的研究,初步探索了数字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在林地分类系统中的应用途径和方法,为以后进一步的实现基于数字图像的林地分类系统的打下了基础。关键词:数字图像处理;模式识别;林地分类系统;雷达遥感目 录前言11数字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概述21.1 数字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在林业中的应用领域31.2 数字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在林业中的重要意义42 雷达遥感52.1雷达遥感原理
2、62.2 森林类型识别与分类63 林地分类系统83.1树种分类系统的历史和现状83.1.1中国森林现状83.1.2中国森林分布图103.2中国森林编码依据114 林地分类系统的实现114.1 林地分类系统算法和模型114.2 信息提取及特征分析144.2.1特征选取144.2.2分类器的设计154.2.3分类器的训练154.2.4分类性能的测量154.2.5特征选择164.2.6特征方差174.2.7特征相关系数174.2.8类间距离184.2.9降维184.3解决多类问题的决策树194.3.1决策树的基本概念204.3.2决策树设计的基本考虑20结论与展望25参考文献26致谢27西南林学院2
3、004届本科毕业论文数字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在林业中的应用前言数字图像处理(Digital Image Processing)又称为计算机图像处理,它是指将图像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利用计算机对其进行处理的过程。数字图像处理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电子计算机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人们开始利用计算机来处理图形和图像信息。数字图像处理作为一门学科大约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早期的图像处理的目的是改善图像的质量,它以人为对象,以改善人的视觉效果为目的。图像处理中,输入的是质量低的图像,输出的是改善质量后的图像,常用的图像处理方法有图像增强、复原、编码、压缩等。首次获得实际成功应用的是美国喷气
4、推进实验室(JPL)。他们对航天探测器徘徊者7号在1964年发回的几千张月球照片使用了图像处理技术,如几何校正、灰度变换、去除噪声等方法进行处理,并考虑了太阳位置和月球环境的影响,由计算机成功地绘制出月球表面地图,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随后又对探测飞船发回的近十万张照片进行更为复杂的图像处理,以致获得了月球的地形图、彩色图及全景镶嵌图,获得了非凡的成果,为人类登月创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推动了数字图像处理这门学科的诞生。在以后的宇航空间技术,如对火星、土星等星球的探测研究中,数字图像处理技术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数字图像处理取得的另一个巨大成就是在医学上获得的成果。1972年英国EMI公司工程师Ho
5、usfield发明了用于头颅诊断的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CT(Computer Topography)。CT的基本方法是根据人的头部截面的投影,经计算机处理来重建截面图像,称为图像重建。1975年EMI公司又成功研制出全身用的CT装置,获得了人体各个部位鲜明清晰的断层图像。1979年,这项无损伤诊断技术获得了诺贝尔奖,说明它对人类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与此同时,图像处理技术在许多应用领域受到广泛重视并取得了重大的开拓性成就,属于这些领域的有航空航天、生物医学工程、工业检测、机器人视觉、公安司法、军事制导、文化艺术等,使图像处理成 为一门引人注目、前景远大的新型学科。 随
6、着图像处理技术的深入发展,从7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思维科学研究的迅速发展,数字图像处理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人们已开始研究如何用计算机系统解释图像,实现类似人 类视觉系统理解外部世界,这被称为图像理解或计算机视觉。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到这项研究,取得了不少重要的研究成果。其中代表性的成果是70年代末MIT的Marr提出的视觉计算理论,这个理论成为计算机视觉领域其后十多年的主导思想。图像理解虽然在理论方法研究上已取得不小的进展,但它本身是一个比较难的研究领域,存在不少困难,因人类本身对自己的视觉过程还了解甚少,因此计算机视觉是一个有待人们进一步探索的
7、新领域。1数字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概述数字图像是指由被称作象素的小块区域组成的二维矩阵。对于单色即灰度图像而言,每个象素的亮度用一个数值来表示,通常数值范围在0到255之间,即可用一个字节来表示,0表示黑、255表示白,而其它表示灰度1。如下图所示: 图1.1 灰度图像(128x128)及其对应的数值矩阵(仅列出一部分(26x31))彩色图像可以用红、绿、蓝三元组的二维矩阵来表示。通常,三元组的每个数值也是在0到255之间,0表示相应的基色在该象素中没有,而255则代表相应的基色在该象素中取得最大值,这种情况下每个象素可用三个字节来表示。如下图所示:图1.2 彩色图像(128x128)及其对应的
8、数值矩阵(仅列出一部分(25x31)) 数字图像是对二维连续光函数进行等距离矩形网格采样,再对幅度进行等间隔量化得到的二维数据矩阵。采样是测量每个象素值而量化是将该值数字化的过程。数字图像在本质上是二维信号,因此信号处理(以一维信号为对象展开的课程)中的基本技术(如FFT)可以用在数字图像处理中。但是,由于数字图像只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二维信号,反映场景的视觉属性,只是二维连续信号的非常稀疏的采样,希望从单个或少量采样中获得有意义的描述或特征,无法照搬一维信号处理的方法,需要专门的技术。实际上数字图像处理更多地依赖于具体应用问题,是一系列的特殊技术的汇集,缺乏贯穿始终的严格的理论体系。数字图像处理
9、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涉及光学、电子学、数学、摄影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众多学科,是一个高度综合的技术学科。1.1 数字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在林业中的应用领域模式识别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随着40年代计算机的出现,50年代人工智能的兴起,模式识别在20世纪60年代迅速发展成为一门学科。它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在很多科学和技术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重视,推动了人工智能系统的发展,扩大了计算机应用的可能性。在林业中的应用,这将发展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项目。例如:编制森林分布图森林资源调查,特别是森林经理调查要制定林业局林场的具体经营利用方案,需要绘制以林分或小班为单元的林相图。在未使用遥感资料的时期,地面测
10、量工作占森林资源调查工作量的70%以上。使用了遥感资料,减少了大部分的地面测量工作量,为清查资源提供了正确可靠的图面资料,以便于求算森林面积。现在,在我国的森林资源调查工作中,已广泛使用航测方法编制地形图。但由于林区变化比较快,需要利用新的航空像片或者是调绘旧的航空像片进行修测补绘,而后编制森林分布图。国外林业集约经营的国家(如:德国、日本、瑞典等)开始用正射像片图代替线划图作为林业局、林场的基本图。我国测绘等部门已开始生产影像地图,这将大大地挖掘遥感信息的潜力,提高林业图件的质量,进一步满足林业生产的需要。林地分类不论是哪一类森林资源调查,也不论是哪一种调查方法都需要区划或大或小的内部相对同
11、质的单元。这种单元在森林资源清查中根据林分类型、树种、龄级、郁闭度等因子进行划分;在土地利用中则根据地貌、土地利用类型等因子来划分。航空像片上都能够反映地物细部,所以按照林业区划所要求的因子比较精确地勾绘出轮廓(如森林小班),而后转绘成图。森林蓄积量的判读森林蓄积量判读除利用航空像片森林蓄积量判读样片、航空像片材积表、航空像片蓄积量表进行判读外,还可以利用航空像片小班判读蓄积与实测蓄积回归、数量化林分蓄积多元回归估测法以及卫星图像、航空像片、地面调查相结合的多阶抽样,以得到控制总体的蓄积量。野外调查工作的位置图 航空像片所提供的地面信息可以作为布设目测调查点,抽样实测样点现地定位的图面依据。此
12、外,在林业调查工作中,航空像片作为行动的向导,控制野外作业的联络图,以便用最短的行动路线和较少的作业时间,完成较多的工作量。同时,航空像片也是外业调绘工作的草图,实现小班轮廓的现地验证落实,提供内业成图的基础2。1.2 数字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在林业中的重要意义数字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在林业的应用是运用最新技术解决了林业树种分类,为进一步的发展林业提供了基础保证。遥感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林业模式,通过卫星等拍摄图片,传送到计算机专业人员那里进行分析,从而节约了社会资源,具有深远的经济意义、实用性和方便性。从中国林业发展看,数字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是中国林业的发展方向,林业及计算机的运用的条件和技术已具备
13、,其发展是可行的、迫切的,将为林业科技创新和六大林业重点工程提供可靠的数据分析和信息支撑平台,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国家越来越重视计算机在林业中的应用。新时期的中国林业发展亟需运用现代化的计算机遥感技术。数字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是林业计算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林业科技信息产业发展的必然。林业计算机运用是林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创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字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在林业中的贡献。植被是地理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地理环境的最好标志,且植被对于土壤是不可缺少的间接解译标志,植被还是其它许多专题遥感解译的重要参考,通过植物信息所反映的差异,还可进一步分析水、土资源,研究自然历
14、史演变痕迹,推断地质构造背景、找矿等。可见林地类型的识别在整个遥感图像解译中有着重要的地位3。2 雷达遥感雷达遥感是一种主动微波遥感技术,它具有特有的全天候,全天时对地观测能力及对一些地物的穿透性能。在常用的遥感电磁波波段范围内,可见光的产生来源于物质外层电子和激励,红外线的产生形成于物质的分子振动,而波长更长的微波,则是由于物质的分子旋转和反转、电子自转与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这决定了地物与工作在微波波段的成像雷达之间具有其固有的相互作用机理。成像雷达主动发射电磁波的特点,对地表粗糙度及介电性质的敏感性,多波段、多极化散射特性和干涉测量的成像方式等,使得雷达遥感成为最重要的对地观测前沿
15、领域之一。2.1雷达遥感原理合成孔径雷达(SAR)是由发射机,调制器、天线、接收机,数据记录和处理系统及能输出SAR图像的处理器组成。发射机发出一系列脉冲:由开关将脉冲导向天线、然后通过天线将其发射向地面。由天线接收地物后向散射信号(雷达回波),并把它通过开关转入接收机。接收机输出的是一系列接收到的雷达回波脉冲,这些脉冲又进到相干器中。最后处理生成雷达图像。空间分辨率是雷达图像最重要的参数之一,SAR空间分辨率由距离分辨率及方位分辨组成。对于距离分辨率,在作法斜距上脉冲从SAR到地面目标并返回到SAR所需要的时间为l=2R/c,这里c是光速,R是天线到目标物的距离,2表示往返过程。沿斜距方向的
16、分辨率是由脉冲宽度确定的,也就是:rr=c/2, 因此可以知道,距离分辨率雷达遥感由rc=c/(2sin)得到,这里r为脉冲宽度,为入射角。这样距离分辨率取决于脉冲宽度和入射角,在大入射角时会取得最好的距离分辨率。脉冲宽度是由发射机的波宽决定的,波宽大会产生窄脉冲。 就会有更好的距离分辨率。当发射的脉冲是线性调频脉冲、并且接收的波宽足可以和接收到的雷达回波相匹配时,就会有较好的为了取得轨道高度成像雷达的高方位分辨率。必须使用多普勒电子聚聚焦方法。SAR最基本的技术就是要记录接收到来自地面目标的一系列雷达回波及由于雷达运动产生的多普勒频移、通过特殊的处理器把这些回波聚集起来实观天线合成技术、由此
17、来获得高方位分辨率4。2.2 森林类型识别与分类陕西宜川县三北防护林陕西宜川地区的三北防护林位于陕西省宜川县西部, 黄河于东侧南流。平均海拔13001400m,地表切割破碎,呈千沟万壑的黄土丘陵地貌。气候属暖温带,年降水较少,为干旱半旱地区。该地区的森林为我国三北防护林的一部分。森林类型主要有阔叶林、针叶林和混交林,其中阔叶林主要有山杨林和栎树林,针叶林主要为油松,混交林则主要为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1994年4月。SIR-C/X-SAR过顶该区时,以11成像模式获取了该区的多波段多极化成像雷达数据,该数据有L、C和X三个波段,HH、HV和VV三种极化方式,图像中心入射角24。像幅宽度50k
18、m,分辨率(距离向方位向)25m25m,像元大小12.5m12.5m。对多波段多极化SAR数据进行几何配准,产生彩色合成图像,然后对图像进行增强Lee滤波,以消除雷达的斑点噪声。在L-HH(R)、L-HV(G)和C-HV(B)彩色合成图像上,针叶林呈黄色色调,混交林为红白色调,而阔叶林为蓝色色调,从而从图像上就可明显区别出这三种森林类型。但在单波段单极化图像上,却难以一一区分出这些森林类型。利用最大似然法对L和C波段,HH和HV极化的雷达数据进行监督分类,可以区分出针叶林、阔叶林、混交林、河道或冲沟以及雷达阴影几种类型,其分类的结果较为理想。 其中针叶林的分类效果最好。精度达79.7;其次为混
19、交林,精度为68,阔叶林的精度则为60.2。从这些数据得出的平均分类精度为75.10。由此可见,SIR-CX-SAR数据对于三北防护林的识别与分类较为成功的12。 针叶林混交林阔叶林河道或冲沟阴影图2.1陕西宜川地区三北防护林多波段多极化彩色合成图像(R:L-HH,G:L-HV,B:C-HV)后向散射系数值(dB)图2.2不同森林类型后向散射系数对比图图2.3陕西宜川地区三北防护林多波段多极化数据分类结果图 图2.4陕西宜川地区三北防护林单波段单极化图像3 林地分类系统3.1树种分类系统的历史和现状森林是一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同时,由于人类对森林的种植经营、利用活动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森林的数量
20、、质量和颁布情况处于不断变迁之中。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掌握森林的数量、质量和分布情况,是至关重要的。现我们对中国森林近半个世纪来的变化情况作简要性描述。3.1.1中国森林现状中国主要林区有东北林区、西南高山林区、西北山地林区和南方丘陵低山林区。现分述如下3。(1) 东北林区东北林区地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3省(自治区)的大部或部分地区,包括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完达山、张广才岭、长白山等山系。总面积约60余万km2,占国土总面积6.3%。该林区地跨寒温带、温带,气候较湿润,山势和缓,森林资源丰富,是中国森林资源集中分布区之一。其中大兴安岭林区面积广阔,是中国最北部的林区,针叶树种以耐寒冷的兴安落叶
21、松占优势,其次为樟子松,阔叶树主要分布有白桦,其他还有山杨、黑桦、蒙古栎等。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林区主要森林类型是以红松为主的温带针阔混交林,组成树种较为丰富,针叶树有红松、落叶松、云杉、冷杉、长白山林区还有黄花松(长白落叶松)分布,阔叶树主要有椴、蒙古栎、水曲柳、黄波罗(黄檗)、核桃楸、白桦、山杨、色木槭等。全林区针叶林面积占35.8%,蓄积占42.0%;阔叶林面积占64.2%,蓄积58%。全林区以落叶松所占比重所占比重最大,其面积蓄积约各占林分面积和蓄积的1/4;其次为桦木林面积占22.4%,蓄积占17.93%;再次为栎类林,其面积蓄积分别占17.08% 和12.26%,阔叶混交林面积蓄积分别
22、占11.16%和15.57%,其他各优势树种面积蓄积除针阔混交林蓄积占6.53%外,均不足5%,全林区珍贵优质树种资源日渐减少,如红松林面积仅占全林区面积的1.15%,蓄积占1.86%;水曲柳、黄波罗、核桃林面积仅占1.4%,蓄积占1.30%。(2) 西南高山林区西南高山林区包括云南、四川、西藏3省(自治区)的部分地区,总面积94万km2,占国土面积9.8%。其中在横断山脉地区的川西、滇西北和西藏东部是原始林分布地区,主要树种以云冷杉为主的暗针林,树木高大,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高。西南地区林区林分面积1902万hm2,林分蓄积34.56亿m3,分别占全国林分面积的16.73%和林分蓄积34.09%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积分
下载 |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数字图像 处理 模式识别 林业 中的 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