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苏轼婉约词的艺术特征【文献综述】.doc
《试论苏轼婉约词的艺术特征【文献综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苏轼婉约词的艺术特征【文献综述】.doc(8页珍藏版)》请在沃文网上搜索。
1、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题目:试论苏轼婉约词的艺术特征 专业班级:汉语言一、 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综述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或争论焦点)苏轼,字子瞻,号东坡,眉山人(今属四川)。生于仁宗景佑三年,为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宋仁宗年间进士,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为人旷达而学识广博,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在诗、词、散文以至书法、绘画各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在政治上,苏轼比较保守,在复杂的新旧党争之间,坚持自我,被排斥到杭州、密州、徐州等处做地方官。后又经历了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哲宗朝,得到一段时间的安稳,但不久又出位杭州知州。绍圣初,被贬至偏远的广东的惠州、海南
2、岛等地,于徽宗登基次年,病逝于常州。 苏轼的仕途跌宕坎坷,一生在宦海中沉浮,受到新旧党人的不断地打击。几度迁移,辗转于各个地方州县之间,深切地体味了漂泊和孤独的滋味。但是,苏轼是一个豁达开朗的人,拥有不一般的心境。每当他被迁移到另一地时,总是在最短的时间里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迅速地融入到当地的百姓中间,赈灾救民,治水筑堤。在这一过程中,亲身经历了现实的生活,看到了真实的北宋王朝,使得他在词作反映北宋现实生活成为可能。另外,每到一地,苏轼都会将自己放逐在山水之间,感受着来自自然界的开阔和广袤。因此在他的词作中并没有如同一般在官场上不得意的人那样的惆怅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反而代之以淸雄旷达,畅快爽朗,
3、比如“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1苏轼是首个尝试着改变“诗庄词媚”格局的词人,并且在词体的革新上成绩斐然。后人对他的评价极高,如王灼就在他的碧鸡漫志中说道:“东坡先生以文章余事做诗,溢而作词曲,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不顾侪辈。”2就其词风而言,不仅只有豪放,亦涉及了婉约、清雄、旷达等风格,各种风格在词作中融为一体。而从词作的内容上来讲,东坡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3包括爱国词、哲理词、咏物词、农事词,情感词(包括和朋友之间的友情词和与亲人之间的亲情词和爱情词)。苏轼词最大的争议点,同时也是他的词最大的贡献的地方,是苏词的去本色化。即诗与词是
4、否具有界线。以诗为词,以诗入词,是最受到同时代和后代的词人们争议的一点,但是却也正是这样,使得苏轼的词,打破了“诗庄词媚”的格局,并为日渐狭隘的词体创作,增强了词这一新诗体的表现功能,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新的风貌,并打开了创作的另一片天地。苏轼这种在词体创作中有意识地引向对诗体的认同,为南宋词学观念趋于雅化起到了启蒙性的作用。 婉约词,是与豪放词相对的另一种风格和情感基调的词作。“婉约”原本指一种卑顺婉转的为人处事态度。而用在文学上这是带有婉转含蓄之意,即抒情的委婉、隐晦和风格的柔美清丽。婉约一词始见于先秦,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有人用来形容文学辞章,如陈琳为袁绍与公孙瓒书:“得足下书,辞意婉约”4。
5、而一般认为婉约和豪放的提出最早始自明人张綖。尽管婉约词的正式提出是在明代,但是在这之前就已经有很多的词人创作了这一风格的词,比如晏殊,比如欧阳修而南宋初期的王灼也早在他的碧鸡漫志中提到过分别词风的“豪壮语”和“婉转妩媚”。 北宋时期的苏轼对当时代的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展到词的领域,为越走道路越加狭窄的词开拓出了一片全新的世界,词在他手中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和提高。在观念上,破除了诗尊词卑、诗庄词媚的传统见解,大大提高了词的地位,使词见容于士大夫之流的主流文化中。在艺术手法上,丰富了婉约词的表现手法,大胆地将诗歌创作中的手法引入到词的写作中,并有选择地借鉴了屈原的香草美人
6、的比兴寄托手法。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写道:“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5苏轼在北宋的词坛上近似于是一座里程碑,具有纲领性的地位。而近人木斋在其唐宋词流变和相关论文中也提出了苏轼的里程碑式的意义。刘扬衷也提到过:“柳永、苏轼、周邦彦,是北宋词抒情艺术发展道路上的三个里程碑。”6而苏轼的婉约词,不仅在数量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词作的艺术风格和境界中也呈现了不同一般婉约词人的特点。苏轼现存的词作中,婉约词占据了很大的比重。撇开数量,就从词作的题材内容和呈现的艺术风格来讲,苏轼的词也是独树一帜的。在题材内容
7、上,如前面所言,苏轼的婉约词比之前人的婉约传统,更显得宽泛和朴实,扩大了的词的境界,提升了词的品位。诗言志,词言情,言情是婉约词最主要的题材也是其最大的特点。而苏轼的情爱词,是不同一般淫词艳曲的关乎爱情、亲情和友情的词作,普通的儿女情长和离愁别绪已经不再出现在他的词中。如关于爱情,没有了与歌伎之间逢场作戏的虚假与轻薄,有的是对逝去十年的亡妻王弗的的深挚的追思,还有涉及亲情的,最多的是对胞弟子由的怀想以及许多与友人之间的唱和词。另外还有山水诗和咏物诗等等。而在词作的风格上,则突破了传统的受到“花间词”影响的柔媚、淫艳的风格,呈现出一片翔实、清新的气象。从中传达出一种清丽雅致、超脱宦海的情感意象。
8、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诗为词”,如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7就不以词意就声律,不拘于词律的规定,让形式服从于内容,在句法、平仄、韵律等方面都有所革新。其次,在语言上,改变了传统词的镂金错采之风,“一洗绮罗香泽之态”,8努力锤炼出一种清新雅练、劲健晓畅的语言。同时把大量的诗文句法及民间口语引入词中,使词趋向诗化和散文化。对后世的词人创作婉约词,产生了或正或反的影响。有关苏轼词的争论的焦点在于苏轼对词的革新,即在形式和技巧上的诗化、雅化。在形式上,他淡化了词的音乐性,突破了音乐的界限,将词诗歌化了。这遭到了同
9、时代的很多词人的苛责。如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就曾批评说“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9婉约词的集大成者李清照也毫不留情地批驳到:“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10以至明清和近代仍然有不少的人对此提出批判。他突破了五代以来花间词的传统,在词的创作中夹杂进了很多的诗歌的技巧,形成了典型的“以议论入词”的风格。同时,苏轼的这种在词革新上的努力也得到了不少的赞同和认可。对于陈师道认为的“要非本色”也有词人持不同的意见,如南宋的陆游就在老学庵笔记中说道:“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
10、。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11在近代也有人说赞同苏轼在这一面上的努力,如诸葛忆兵 陶尔夫的北宋词史12就从词体长远的发展角度赞成苏轼的这一尝试,认为词脱离音乐是词体发展的必然趋势,挽救了词体的衰微。二、主题部分(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一)20世纪80年代苏轼及其婉约词研究苏轼对词所做的努力和贡献以及他在词坛上的地位都无疑是巨大的。自苏轼的东坡词问世就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和争议。而在同时代以及稍后的南宋时期都以对他的不满为主的。主要是集中在“以诗为词”以及“不协音律”上。直到晚清冯煦,才在能算作是首次全面地评价了苏轼。他在他的“四难说”中详
11、析了东坡词的超越之处:“而东坡独来独往,一空羁靮而东坡刚亦不吐,柔亦不茹,缠绵芳悱,树秦、柳之前旃;空灵动荡导姜、张之大辂。”13其中也提及了寄托一说,“文不苟作,寄托寓焉。所谓问外有事在。”14之后,苏轼研究的另一个热门时期是在建国后的三十年。这段时期中,形成了一些诉诸文学史的近乎定论的看法,但是研究缺乏学术的色彩,充斥浓郁的政治色彩。在其词风格上,坚定了“豪放”之说,并形成了一鸟独鸣,一花独放的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八十年代出现的多样化,“百花齐放”似的研究局面就多少显示出难能可贵的味道了。在这个十年中,对苏轼以及他的婉约词的研究是全方位展开的,除了继承前期的研究方向之外,多种的苏词的选本
12、、笺注本以及纷然而出的鉴赏辞典中的名篇鉴赏,在文献方面为苏词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广泛的基础;而曾枣庄先生的苏轼评传、15刘乃昌先生的苏轼文学论集16等专著为苏轼词的系统化研究作出了贡献。而众多专题论文的涌现,则从内涵探讨、风格特色、词史定位等诸多方面,将苏轼词的研究深度和广度做了更大的拓展和加强,使之成为南宋词人研究中的热点。大致而言,八十年代对苏词的理论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第一, 关于东坡词的成就、影响以及词史地位关于苏轼词在文学史上以及词史上的成就、影响和地位,中华人名共和国建国以后的研究者普遍给以高度评价,八十年代中这一评价仍保持了相当大的影响。张璋先生的历代词萃前言中将东坡与
13、柳永、周邦彦并称为北宋词坛上接踵出现的三座高峰。众多研究者都认为,苏词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解放了词的艺术形式,是北宋词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词人。刘乃昌先生在其苏轼词选的前言中提出,苏词把词从歌楼酒宴的狭小天地中解放出来,和另一位给北宋词带来巨大变化的此人柳永相比较苏词所显示的变化意义最大。在东坡词的诸多开创中,词风转变常常被视为苏轼最突出的贡献,而论及此一问题的研究者,又多有将其总结为开创“豪放”风格。而袁行霈先生则看到了这种革新所渗透的另一个领域,即他的那些传统题材的词作,“那些看似婉约而实沉郁的作品”。“它们和婉约词有两个重要的区别:第一,摆脱了女性的温柔香软与婉转缠绵,而表现出男性的深沉蕴
14、藉与沉着含蓄。第二,不是停留在男女爱情相思的描写上而常常有所兴寄。”在他的眼里,“词到了苏轼的手中已经不再是佐欢侑酒的工具,而成为词人自己言志抒情的工具,可以像写诗一样让自己的性情自然地流露于词中,达到自然天成的地步。”17 而杨海明先生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补充意见,他认为苏轼除了被人们一直都认可的豪放词风之外,在词风上还存在有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革新,就是使词风“雅化”。“雅是苏轼词的一种比较隐蔽而更为深广的影响雅词所代表的士大夫文人的艺术情趣,深刻而广泛地影响了南宋词坛。”18外,又提出了,苏词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性,这种思想性是由他的世界观表现出来的。“苏词中反映出来的矛盾穷与通,出仕与隐
15、退、入世与出世,眷恋人生与厌倦人生等等在封建社会中即是带有普遍性的;而解决这种矛盾的方法又是高妙的,因此难怪胡寅要惊叹它的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而刘熙载则要称赞它具神仙出世之姿了。”19与常见的主要从具体词风及题材来探讨东坡词的影响与地位不同,王兆鹏先生的论“东坡范式”兼论唐宋词的演变20在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炼了一个具有极强兼容并包色彩的概念“东坡范式”。 并对他的特点进行概括:主体意识的强化,感事性的加强,力度美的高扬,音乐性的突破。从这极具概括性的表述中,更清晰地显示了东坡词与传统词面目相异的深层特质,也研究了词史不同风格体征的词之间的新陈代谢以及共存通融状态。而历代关于苏
16、词成就及对宋词发展影响的贡献评价中,有一个一直都纠结不去的问题,即“以诗为词”。从北宋以来,苏词的这一特点就被冠以“变调”之名,给人以非常态之联想。而此时期的秦惠民的苏轼“以诗为词”臆探21就在归纳苏轼词学理论基础上,提出:一、苏轼的“以诗为词”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此题文学本身发展的必然趋势,绝不是什么偶人发生的文学现象。第二、苏轼“以诗为词”主要功绩在于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提高了词的品格,揭开了词史新的一页,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是苏轼“以诗为词”的主导方面。第三、苏轼是“以诗文余事作诗,溢而作词曲”的,因此他创作中漫不经意的态度、隐括用事的手法、放旷清浅的意境是苏轼“以诗为词”的次要方面
17、。第二, 苏词的风格特色关于东坡词的风格特色,“豪放”之说最盛,而八十年代,尽管旧说仍然保持相当的惯性,新论也日渐涌现。施蛰存先生撇开了“豪放”,将苏轼的词归属于“雅词”。22吴世昌先生指称“苏词的特点就是豪放,那是以偏概全,不但不符合事实,而且是对苏词的歪曲,对作者也是不公正的。”23而八十年代在湖北黄冈召开的全国苏轼研究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是苏轼词风研究的一个里程碑似的契点。在这次学术讨论会上对一直以来存在的有关苏轼的各种意见进行了一定意义上的小结。同时还对东坡词风提出了“旷达”和“多样化”的观点,跳出了长期以来形成的以“婉约”和“豪放”划分词人,概括词风的传统框架。“多样化”的提出,使得研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积分
下载 |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献综述 试论苏轼 婉约 艺术 特征 文献 综述
